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们终将会分离,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放开的不代表他就会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存在,珍惜眼前,别等到失去之后后悔,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吧。
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目送》这篇散文我只看过一遍,但龙应台说的这几句话,却让我终生难忘。第一次听到“分离”这个词是在童年时期,那时,我总会问自己:什么是分离?不好意思,完全不懂。什么又是人生?呵,这更加难懂,但我可能很早就已经体验过分离的滋味了。自从我有记忆开始,只要没有人陪在我的身边,我就总觉得自己被别人抛弃了,于是扯开嗓子哭爹喊娘。印象最深的,是家人强行将我送到幼儿园,让我在没有任何一个亲人的陪同下独自去认识世界。那个时候,我痛恨分离、拒绝分离,因为分离让我感受到无限的害怕和实实在在的心疼,但由于表达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只能让自己哭声一片,以此来传达我的痛苦。
可能是自己太过在意生命当中的某些必须,每次当我看到车站、码头、机场这些人类用来重逢或分离的地方时,我的心里总会涌起强烈的感伤和莫大的孤独。在这些地方,常常可以看到人和人相互拥抱,或者人与人挥手作别,看见这些场景时,我就想把自己埋没在机器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浪之中,去感觉那种深刻和真实。
有时候,我会将自己困入到我所提出的各种疑惑当中,当我无法解答这些困惑时,就会产生深深的焦虑,就开始和自己对抗,尝试去打破困住我的围墙。我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究竟要靠什么来拉近彼此的距离?是靠共同的兴趣爱好?是靠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还是靠互相倾诉一些深埋于心底的秘密?都说感情是维系人心的关键所在,可是,感情又要靠什么来维持呢?我只知道,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都是戏子,是时光的过客,在这场大戏之中,你我互为观众,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属于自己的终点。
李商隐说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心胸豁达之人会认为每一次的别离都是为了重聚,而多愁善感之人则认为人与人相识就是为了要彼此分离。日久年深,我终于明白了分离是必要的,分离也是永恒的,但无奈的是,光阴却冲不淡我与他人分别时的情怯之感,冲不淡离别之后的牵挂和怀念。虽然我明了,就算听到彼此的心跳也并不意味着亲近,就算亲近有时也未必代表着知心,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贪恋人和人之间的温情,因为能做到彼此相忘于江湖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我也不愿成为那个少数。
《目送》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亲情是世间最为沉重的感情,血缘是想割都割不断的纽带,这一点,在我看到年迈的爷爷奶奶时就深有感触。当我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为一个细腻敏感的青年时,与老人分开便成了我最不忍心面对的事。若是以前,我会自私地觉得,天天同老年人待在一起也只是频繁地增加烦恼,总想着逃离这个家,做一个无牵无挂的人,不用为任何人停下脚步,更无需为谁更改性情。可是现在当我看到爷爷经常躲在某个房间里用颤颤巍巍的手点燃一支烟,偷偷地吸着;看到奶奶丢开拐杖匍匐地上着台阶时,我就开始懂得,我与他们的缘,注定就剩下那么几年,每见他们一面,就少一次与他们见面的机会,而我却无法让时间静止,只能在心中祈祷,让他们再多陪我走一段路吧,因为面对他们,我实在没有放手和割舍的勇气。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失去,那么我只求自己失去的晚一些。想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我不禁心有戚戚,她之所以伤春悲秋,是因为感性的她比谁都清醒,她很明白,人们在相聚时越是温存、越是欢乐,分离时刻就越是凄厉、越是残忍。所以司马光才会在《西江月》里说道:“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这样的话。相识是容易的,分离却很难,因为离别远远要比相识付出更多的情感,忍受更大的辛酸。
我生在这世上,对生命的了解少之又少,不了解的太多太多,但我却清楚地知道一件事:生活生活,生下来那就得活;生死生死,生就是死的前奏。心的世界,原本就是一片荒芜,不要想着用空虚去填补空虚。而对于那些我耗尽心力都无法理解的事,我俨然已经放弃了去理解,因为我争不过时间,斗不过天意,我只能等待光阴给我一个解说。或许,是距离在维系着人和人的情感,分离往往会让人长大,而世间,又有谁能够拒绝成长呢?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亲情、友情、爱情都不过是宴席上头的一杯美酒,将这杯美酒一饮而尽之后,我们便要彼此离散,只是当你在目送别人离去的背影时,同样也有人在目送着你的背影越走越远,我们都在用背影向对方诉说着:不必追。其实你也无法追上,更不知该如何去追,于是我们都身处在那个备受煎熬的过程当中。
即使人与人生而不同,即使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和关心,即使人与人可以产生千般的友好和百般的爱意,人与人最终也要各走各的路,各受各的苦,少几分勉强和执着,多几分接受与承担,这样也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分离时的苦痛和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