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北上广这三个城市,是很多人都想要无的城市,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择这三个城市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希望大家都会有所感悟。
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尤其北上广深这样外来人口占大部分的奋斗城市,一个成年人的饭局,话题总不知不觉的落到一个主题:房!
如果饭局当场有北京人时,总能听到工作不努力,只好遗憾回去继承几套家产的故事。
拥有一套房没有什么,但房价涨了,会影响对“自我”的判断。这时候,虚荣与房价成正比。还要四处宣讲。这一切源自房价飞速变化,不管涨跌都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炒房的人,在房子这个容器里放满了欲望,并把它当作“成功”的标志。硬需买房的人,看房子在升值,被这种欲望的容器吸进去,然后变成炒房的人。
房子的话题久炒不凉,防止理想和未来都被“烤熟”,今天推荐几部电影给你降温。连续刷完这5部电影,我们依旧买不起房,但一定对“房子”有了新的了解。
如果你仍旧对房子不感兴趣,恭喜你,还能选择假装一会儿自由独立的活着。
NO.1《维多利亚一号》
杀了10个人,降了一间房价
这部电影流传度一直很高,除了故事本身足够有噱头,还有就是电影让人膛目结舌的写实“凶杀”场面。也因为这些过于直接的画面,电影在香港被评定为三级。
这已经是电影里不那么血腥的特效画面
她为了购买心仪的房子,不料房价一直在涨,手里的货币在贬值。本来积攒够了首付款,但临时被房东拒绝。因为房价涨,想坐地起价。逼得她起了杀意。
一开始只为报复,却阴差阳错多杀了9个人,阴差阳错地逃脱法律后。因为“凶宅”,用相对便宜的价格实现了维多利亚一号一个海景房的愿望。
电影片场照片
电影快到最后才把她为什么那么想买房说清楚。原因很简单,她爸爸喜欢靠海的房子。
而她记忆中的房子,是可以用纸杯传音与邻家小男孩的状态才是“邻居”的状态。
杀了10人,让房价降了,她“开心”的望着维多利亚港。没想到的是,刚买下这间房马上就到2008年了(影片结束)。
那一年经济危机就是房产的次贷危机引起,房价暴跌。也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正结局到底什么。
人在这种环境下的样子可怜又可恶,当然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NO.2《大空头》
没人愿意听坏消息,也没人愿意看到真相
2008年因为房产泡沫,形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改变过很多人的命运。
而这4个华尔街精英提前“预知了”危机,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称他们“枭雄”,因为他们和炒房的一样暴利,但他们笃行着掌握真知,就敢与世界逆行的勇气。
那时候,闭着眼睛都知道买房会涨钱,建了很多房,买了很多房。
而他们做到的就是做几次简单的实地调查就能看到的现状:空房子太多了,供给泛滥。
每个人都从房地产里赚到了钱,它怎么可能会出问题?
顶住“死亡”压力,“成功”的贝尔最后的笑容有一丝恐怖。电影里没有好坏之分,但也有为这帮投资界精英正书的嫌疑。
电影最核心一个关键词就是:不要盲从。亲自去“调查”可能也花费不了你多少时间,但可能对事情会有一个颠覆性的认知。
《大空头》开头用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
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你坚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房子在这部电影里的属性还只是商品,不过在房子规划的时候,牵扯出来的开始是土地、规划、“强拆”、这就牵扯出来了另一个词“利维坦”。
NO.3《利维坦》
用自己脚下土壤,把自己埋葬
一开始看到电影的介绍以为是一部关于“强拆”的故事:贪得无厌的市长盯上了尼古拉一家所住的房子,并企图白占那块土地——实际就是强占。
这确实也是故事的一条主线,但电影叫“利维坦”本身就有着关于表达的隐喻。利维坦是基督教中与七宗罪中的“嫉妒”相对应的恶魔。
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巨型怪兽“利维坦”的骨骼
俄罗斯是一个权力、酒、民族特别突出的一个国家,这部电影基本还原了这种状态。
也更突出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不平稳,房子在这里是一个载体。
房子这个庞然大物承载的是他的一种“寄托”。他请来好朋友律师与政府打官司,可就在这时候律师和他的妻子有染。他所有的寄托都被打破,喝的醉醺醺的他又去买酒,偶遇牧师,他问:“你仁慈的上帝在哪里?”
“我的上帝与我同在,你的上帝在哪里,我不知道。”
NO.4《飞屋环游记》
管你70年产权和强拆,我的房子我做主
房子产权70年,我万一活够了这70年怎么办?
理想化的肯定要属于《飞屋环游记》的气球屋子。带着房子旅行。推荐这部尽人皆知的电影的主要原因就是,前几部电影都有点“丧”。
然后听首主题曲轻松一下:
这段音乐配合的画面应该让很多人泪过目。短短4分钟从两个人结婚到老的片段,这座房子承载的是他们生活的见证,也是他对她的记忆。
买了一座老房子,两个人自己动手,把一个房子装扮成想要的样子,相伴到老。这是多么有趣有爱的一件事。虽然现实中,装修中的一点小事情都是情侣最容易起争执的点。
这一切都太美好太不真实了。而片中最真实的一点就是,他们总计划着“冒险”却总无疾而终。直到她去世了,房子要被强拆了,他才用气球带着屋子一起环游到他们当初梦想的地方。
电影截图:在得知妻子无法“怀孕”后,重新燃起了他们儿时去冒险的梦想
在这里它就是一个家,是两个人的小幸福。
NO.5《机动警察剧场版1》
房子只是一个容器,别让它装的东西太多
这部和房产最没有直接关系,却让我对“房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上面多多少少有被动和房子发生关联的嫌疑,这部里的“他”主动与多个房子发生联系。
《机动警察》是押井守爆发的《攻壳机动队》前的早期作品,但赛克朋克风格却早早印在他的作品里。
电影呈现的世界是依靠拆迁迭代的“机械大发展”未来社会,里面抨击的依旧是文明的产物:遮遮掩掩的政客。
其实机器与人类之间何尝不是人类与人类的关系,电影就在这样未来社会大杂烩下,从一个简单的事故入手,慢慢展开。
这个事故就是机器人“觉醒”破坏世界,调查背后却发现有“人”在指挥。
这个人在东京有20几处住所很难追查,这里的“住所”只不过是一个容器。他利用人在都市生活本身就具备隐藏功能的方式,让事件更扑朔迷离。
他编写了一种叫做巴别塔的人工智能,来完成他的指令。
巴别塔是圣经的隐喻。
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而巴别塔也常被寓意为人和人之间难以逾越的理解高墙。
曾经有一个朋友说:之所以喜欢北京,就是因为在这里不被伦理世俗关系打扰,它给人主动孤独的可能性。
而事实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他最后让调查按键的人走过他不同的住所,就像在说:人呀,人呀,不要让心也被钢筋包裹。
5部电影介绍完了,如一开始所说,看完可能还是买不起房。但是,房子到底是什么呢?
房子在中国时常被当作一家人稳定的奠基。还要装下两个人对“家”的愿景。房子变成一个人想躲避隐藏的一个外壳。
当然房子这种事情,年轻的时候大家总爱拿房奴、不自由、不能轻易辞职、没有了理想来调侃。嘴硬几年,挣扎几年。终究还是要面临买不买房的问题。
它被我们赋予了太多太多功能和情感。
它只是个容器,别让它装的东西那么多。
人生不止房子这个容器能装下未来。
我们是何物?又该去何方?
——《机动警察》里那个拥有多套房产的“人”说的。
小贪儿,刘可乐的前同桌,比她多看2005部电影。
『它被我们赋予了太多太多功能和情感。它只是个容器,别让它装的东西那么多。人生不止房子这个容器能装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