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查看格言:真正的诗和远方是什么_人生感悟_格言网

真正的诗和远方是什么_人生感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么大家觉得诗和远方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

玩你自己,活得有趣,活得明白

如果你以为,只有住在很漂亮的房子里才有诗,只有在各种美景之间留恋才是诗,那你真的不懂诗;

同样的,如果你以为远方只有走到不同的地方才叫远方,那你就永远不会有远方。

诗和远方,诗是内心不老不死的雅望,远方是一种对生活实际的跳脱。

前几天郑州街头一位外卖小哥在路边伤心哭泣的新闻,让很多人感动,可能因为每个人都在里面感受到生活不易,很多人仅仅只是活着,真的就已经拼尽了全力。

一位路过的阿姨问:“半夜三更,你在这哭啥呢?”小哥说:“我刚才又白跑了。”,原来,因为送餐迟到了10分钟,顾客大骂后退单。小哥带着哭腔说:“我得自己承担这一单损失,之前送的五单,都白跑了,我觉得自己太没有用了。”

都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因为十几块钱,一个大男人就这么哭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6岁的快递男孩长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跟着父亲的一个工友,帮着送快递。

很多人在眼前的生活当中竭尽所能,还唯恐不够。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没有人愿意疲惫不堪。

这让我想起这几年一直非常火的两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诗人荷尔德林也说:人生充满劳绩,但还是应该诗意的栖居。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将生活过成诗和远方,每个人都想去看看贝加尔的湖,看西藏的云,青海湖的水,但很多人最后只能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只能看着身边的七八九个人。

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去过,而是因为不能。

每个人都必定要先解决实际的需求,温饱之后才能开始精神生活。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现实,可能是苦是累是无比的沉重。但诗和远方的美好,也必定根植于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里,必定与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相伴。

诗是生活,远方也是生活。

知乎有个问题:什么是诗和远方?什么是苟且?

很多人的回答表达的大概都是:苟且是现实的自己,诗和远方是梦想当中的自己。

唯知乎网友天方夜的回答深得我心:“诗与远方,根本在诗;心中有诗,就有远方。心中没有诗的时候,在苟且。心中想起诗的时候,在远方。”

如果心中有梦想,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那么如何生活,都不是苟且。

即便你每天努力工作,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没有时间出去,这不是苟且;即便你生活节俭,省吃俭用,别人游遍名山大川,你还在眼前的三线小城,也不是苟且。

同样的,如果内心没有美好生活的看法,没有对美好的追求,那么去的再远,也非远方。

即便你和旅行团走遍了世界,看过了所有的美景,但回来之后,生活没有丝毫改变,这不是远方;即便你拥有海边别墅,日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种美,也不是诗。

诗和远方,不是一定要完全改变眼前生活的样子,而是要懂得从眼前的生活当中发现美。走出去容易,将生活过好过美很难。

说起诗和远方,很多人都会想到高晓松,他大学未毕业,背着吉他走向远方,开始的时候和他同行的,是老狼。

后来高晓松将诗和远方过到了国外,两年行走,两年出游,他看到了世界,看到了远方,更看到了心中的诗。他在《晓说》里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但正如他说的,回到内心深处,高晓松的诗和远方,不是对眼前生活的不满,而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达观,他写过这样一首诗:

以前人们在四月开始收获,

躺在高高的谷堆上面笑着,

我穿过金黄的麦田,

去给稻草人唱歌,

等着落山风吹过,

你从一座叫“我”的小镇经过,

刚好屋顶的雪化成雨飘落,

你穿着透明的衣服,

给我一个人唱歌,

全都是我喜欢的歌,

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

等候鸟飞回来,

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

他会自己长大远去,

我们也各自远去,

我给你写信,你不会回信,

就这样吧!

这首诗写的,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他的人生哲学:以顺其自然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还有另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也将别人眼中的苟且,过成了诗和远方的田野,他是苏轼。

苏轼前半生可以说顺风顺水,一路高升,但在后半生,命运放佛开了一个玩笑,又放佛是以前的好运用完了,所以一路向下。

被贬到黄州,成为一介农夫,但他没有地,地是当时在黄州当官的郡守租给他的,日出时他赶着牛出去,日落时赶着牛回来,谁能想到,那个生活落魄的农民,竟是闻名于世的苏大学士。

到黄州的时候,已是一贬再贬,正是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就算中日郁郁不得志也是正常,但苏轼没有。

生活贫困,买不到瘦肉,就将肥肉做成了东坡肉,买不起羊肉,就买骨头,最后成了烤羊排。

在此期间,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临江仙》一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似乎东坡的生活,无论身在何处,在做什么,都是诗和远方的田野。

无论是高晓松,还是苏东坡,他们的生活就是诗和远方,只是易地而处,如果换成是我们,可还有他们那样的诗和远方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不能,可能剩下的也就是三四五斤的不满,七八九坛的不平和无奈。

很多人错误的将诗和远方理解成一种形式,以为走出了眼前的生活,去别人的远方,就是诗。

以为看过了草原的羊群,藏地的天空,无垠的沙漠,就拥有了远方,但这样的远方,只是外在的远方,而且需要依靠现实生活。

真正的诗与远方,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不老不死的雅望。

是人在眼前生活当中,向更高出雅望的情怀,他不在远处,只在心里。他不是与现实生活的分离,而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