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事很容易,但是长期的坚持去做一件事很难,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长期的去坚持做一件事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大家一起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给自己制定了一堆计划,跑步、学英语、减肥、读书......可是每次总是半途而废?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苦恼,每次信心满满地开始,可到了执行阶段却一直不放手去做,于是你的工作生活一直没有什么成效,该宅宅,依然虚度了很多光阴?
理论上,你明明可以变得更好更优秀,但不知为何,一到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懒惰与拖延将你死死捆住,让你动弹不得?
......
行动力这件事情,到底有多难?
我们又该如何训练自己的行动力,从而改变不如意的现状呢?
一、“怎么办?我觉得自己就快要成为‘积极废人’了!”
咨询者桃子(化名)最近好不苦恼。
事情是这样的。
去年上半年,桃子来我这里咨询,最终我们探索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桃子也深感开心,觉得眼前一亮,突然有了努力的方向。
然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桃子发现自己一项都没有去做,她的境遇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她再次找到了我。?
“晓璃老师,你说我该不会是‘积极废人’吧?”桃子睁大双眼惊恐地问道。
“哦?你从哪儿看到的这个词语?”我问。
“有一回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说的,说‘积极废人’的典型特征就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我感觉说的就是我啊?晓璃老师,实不相瞒,上次咨询后,你在发给我的报告里列出了很多行动方面的建议,但我却没有照着做。倒不是我不想做,就是不知为何,做着做着突然又发现自己动力不够了......这到底该怎么办呢?”桃子叹了口气。
我知道,桃子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不论是在我们回访中还是在我们的后台,都会有很多朋友和桃子有着类似的困惑,他们的诉求都是一样:“道理我都懂,可自己依然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到底要如何做才能真正摆脱这种无力感呢?”
二、被误解的行动力:它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机制的结果
多数人包括我之前也会认为,行动力归行动力、能力归能力,似乎只要我们想做一件事,就能付诸行动。?
可后来随着职业咨询案例的累积才发现,行动力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也就意味着,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做就一定能付诸行动的,这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因为行动力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机制的结果。
我这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咨询者,由于从小到大没有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导致成就感低下、自信心缺乏,后期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遭受到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很难像理想中的自己那般奋发图强,很少有人会做到“从哪儿摔倒就从哪儿爬起来”。
因为行动力这件事情,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理机制的结果:至少你之前曾经有过咬紧牙关奋力拼搏的时刻,并且还挺了过去,最终尝到了甜头。
这种“甜头”可能是你经过努力得到的一次优异的成绩、来自老师家长及同学真诚的赞美与鼓励、或者是你内心油然而生的喜悦,等等。
因此,行动力背后更深层的心理机制,在于它是你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结果,不论是做事前的信心、做事中的坚韧、到最后目标的达成,会形成一个“闭环”,并且内化成你的习惯,绝对不是想一想就能提升的东西。
1、发起行动的能力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发起行动的能力,比如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独立性”的个体,表面上对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等)的话言听计从,但骨子里对这份决定并不认可,这个时候,TA的内在行动能力遭受剥夺与破坏,似乎变成“为别人而做”,慢慢地这项能力得以退化,当事人很少主动去做一件事,长此以往,会长期处于不可控的情境中,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
2、以结果为导向
之前遇到一位这样的咨询者,TA曾经花了十几年时间试图“表演努力”且不自知。
原来,这位咨询者做任何事情过于注重过程和细节,比如上学那会儿的作业和练习都不允许自己犯错,从来不曾想过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方向,哪些应该投入主要精力却学,哪些则可以一带而过。
均匀用力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做好,但什么都做不好。
3、有丰富的经验足以坚持到最后
在这一点上,家庭教育责无旁贷。
为什么很多人都无法坚持到最后?
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们缺乏这样的体验。
想要弄明白这一点,就要从我们的大脑结构说起。
在我们的大脑里,存在两个重要的器官,一是海马体,负责存储记忆;二是杏仁核,负责调动情绪。
比如有的家长出于溺爱一味迁就孩子:对任何事情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而不做任何要求。
孩子想学会画画就花钱给TA报班,结果学到一半觉得画画太复杂了,第二天说不去就不去,家长也不进行任何疏导与干涉;孩子想学电子琴就花钱给TA尝试,结果没弹上几天嫌五线谱和指法太难了,说不学就不学;孩子突发奇想要学跳舞就花钱让TA学,结果没几天觉得拉伸太疼了,于是再次作罢.......
长此以往,等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不论面对工作还是爱情,TA的海马体里的回忆全部都是“半途而废”的体验,稍微尝到一点儿困难或者挫折,杏仁核就开始匹配过去糟糕的情绪,这个人会感受到沮丧、自卑、无意义......渐渐地,这个孩子长大后的行为模式就像那只扑蝴蝶的小猫,由着自己的情绪和性子做事,但一到关键时刻受情绪主宰,很难坚持下去。
4、能够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行动力是一个闭环系统,从目前的设立——付诸实施——达成目标,都需要一以贯之,而不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5、个体有能力根据反馈进行评估和修正
行动力还涉及到效率及情绪管理问题,事实上,做成一件事耗费的心力越少,则效率会越高;同时,由于能够较好地管理情绪,在出现一些反馈的时候能够及时作出评估和修正。
三、行动力的刻意训练:从三个方面入手
根据我这边的咨询经验,如果一个人想要提高自己的行动力,不妨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1、养成并提升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
所谓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并能超越他人的动机。
根据前文分析,很多人之所以成就动机不足,是因为童年没有成功克服某项困难的体验,那么成年后的你我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成就动机呢?
如果你对一件事开始感兴趣,记得多深入学习一些,如果可以尽量去实际体验一把
不要停留在想象层面,这一点至关重要。
要知道,任何一件事都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艰难甚至不那么好的一面:如果你开始有了兴趣,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下一步就是要加上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并尽可能体验实践。
比如很多咨询者告诉我,她们对烘焙时候都很感兴趣,但问题是,真正做过并尝试销售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是出于对现有工作的不满,将所有美好的期望都寄托在烘焙上,一旦真的实践你会发现,这个行并当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之前有咨询者告诉我,由于从小到大都是父母一手安排与包办了人生:包括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甚至找怎样的对象......
突然有一天,父母决定自己体力渐渐不支了,便开始和孩子说:“你要有点自己的主心骨,遇事要有自己的主张”。
这个时候,这些习惯了“包办”的他们难免手足无措。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学习这件事情,应该由孩子自己做主,家长们做好引导和监督即可,千万不可越俎代庖,甚至为了一纸漂亮的分数,帮孩子做作业。
试问你能陪得了一时,能陪得了一世吗?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些不良的习惯,不论你怎么劝说都无效,这个时候,让孩子“吃点苦头”很有必要:比如,让TA自己去承受排名靠后的结果,让TA自己去体会失败,而不是为了怕孩子失败,就刻意把问题人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于孩子而言,TA应该尽早意识到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并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这更是我们家庭教育的重点。?
3、积淀见识和能力,做成一件像样的事
当你默默无闻时,没有人在乎你的抱负和理想,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价值。?
但是你自己应该学会关注自己,比如,记下你日常琐碎工作中取得的每一个进步 ;记下这一天你得到的认可与表扬 ;记下这一天让你开心的事情,等等。
尤其是当你做了一件自己觉得很了不起的事情时,一定要记下来。
这将会成为你在漫漫探索征程中的力量来源。每当你感觉到落寞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这些“闪亮时刻”,它会给你一些启迪 ;更多的时候,它能让你找回坚持的力量。
如果可以,尽可能搜集反馈,为你下一步行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形成你的行动力闭环
你会发现,很多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人,他们做成一件事的周期与规律往往这样的:
1、成就动机导向,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感,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激发了TA的挑战欲;
2、TA认为这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代表着个人意志;
3、TA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行动,而不是均匀用力;
4、TA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不错的体验(成就感),也收获了他人的赞许;
5、TA会发起更艰难的挑战,进一步积累了能力和资源;
6、在这个更难的任务中再次获得了正向反馈......
事实上,这些行为模式慢慢就会形成他们的习惯,而一旦形成了习惯,很多事情就是自然而然,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做一件事成一件事。
“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瑞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