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都会离开家那么留在家的父母就会没有了中心支柱,不要想着屏蔽父母,因为在父母的心里才是最希望你好的那个人,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
1、
今天朋友跟我说起一件事,她弟弟把她妈给屏蔽了。
这事的起因也并不稀奇,起初她弟弟在朋友圈发了个“救命”的表情包。父母看到以后非常担心,恰好给他弟弟打了几通电话都没接到,于是便去找了他的大学助教。
我朋友说,“今天我妈跟我借手机,说想看看弟弟的朋友圈……”
我听到这事以后替他父母感到有些心酸,但一时间却做不出什么回应,半响才干干地回了句,“怎么不选择分组?”
作为同龄人,我无法指责他弟弟屏蔽朋友圈的行为有多恶劣。
随着我们不断地长大,我们的许多价值认同更多的是来源于线下的同龄群体,以及线上的一些志趣契合的媒体平台。父母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大千世界中最淳朴的一抹存在,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愿意说,只是解释起来本身很是费劲。对于他们来说,那过时的网络语言,别有深意的基础表情,都晦涩地如同我们对着那些陌生的英语单词和数学公式。
况且,很多时候我们发一条朋友圈只是抒发那一刻的心境,有时候甚至是委屈、焦虑或者其他负面情绪,这些信息并没有必要让他们一一知道。
但是,我觉得采用分组的方式会不会更加缓和一些?
我们拥有自己的一部分世界,也需要给父母创造一个世界——于来说你,你可能在大城市享受着高等的教育,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对于你的父母来说,他们可能永远守在遥远偏僻的农村,可能他们的世界最精彩的就只有你一个。
当父母发现了自己被屏蔽以后,那一刻的心情大约不是伤心,而是自责。
他们会懊恼因为自己的见识浅薄而让孩子丢脸,他们想再了解靠近一点孩子,却又惶恐自己会带来更大的误会和笑话。
所以我们在打算如此方式伤害他们的时候,能不能至少不要让他们发现?
我们能创建一个只有老板同事组别,打造社会精英积极向上的角色。
我们能创建一个死党密友的组别,尽显逗逼愚蠢的一面。
是否也能够创建一个家人的组别,仅仅让他们知道,我们过得很好,没有受委屈,没有劫难,一切平安喜乐。?
2、
我的父母一直觉得我在大城市活得像个难民,因此平时闲着无事很喜欢给我寄救济粮。
但在刚开始学寄快递的时候并不那么顺利。
第一次的时候他们给我寄生鲜类的食物,偏偏挑在了我出差的工作日,快递大夏天无人签收,直接坏掉。
第二次的时候他们学会计算着到达的日期,却选择给我寄水蜜桃,据说价格并不便宜,一路跌跌撞撞,最后全部腐烂不堪。
第三次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快递服务的小意外,导致我得自行去快递点领取。
那天加班过后,我扛着一大箱沉重的东西走回住所,三步一喘,整个人气得直哆嗦。
回到宿舍,我已经准备好电话一通出气,却看到了我妈的留言,她说,“小小,对不起,给你带来麻烦了。”
看到那句委委屈屈的话,我的一口气生咽了下去,眼泪就顺着流了出来。我看着那些伤痕累累的食物,跟我妈说了一声,东西很好吃。
后来我休假回老家的时候,拿着本子把自己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写了满满几页,让他们以后寄送的时候直接撕给快递员,我不会再怪他们给我寄纸巾等稀奇古怪的东西,我甚至会及时地给我妈一个表扬,这次寄对了哦,很厉害,我同学家的妈妈还不会寄呢。
他们总想着尽他们的一切可能给我们满满的爱,可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那份过载的爱,甚至是略显笨拙的爱,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有时候我们能够对他们的回馈,仅仅就是好好地接受这份爱。
3、
《请回答1988》中有这么一段故事,正焕的母亲有事离家几天,出门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把所有家中事务交代一遍,回来的时候发现正焕他们确实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正焕的母亲却因此很不开心。
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母亲来说,她们很需要那一种,自己被需要的感觉,家中没了你不行,而不是你可有可无。
后来正焕故意地把东西弄糟,让母亲来帮忙收拾,虽然挨了母亲一通骂,但也让母亲心情就此开朗了起来。
之前也看过一则新闻报道,儿子在母亲退休后,总是时不时地,给母亲制造一些简单轻松的小麻烦,担忧母亲在离开了几十年的工作单位以后,面对一时间的闲适会适应不住。
随着我们逐渐地长大,那曾经无所不能的父母可能真的变得越来越弱小,我们可能真的已经不怎么需要他们的保护和照顾。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角色的转化。
多点耐心跟他们解释为什么不要随便发微笑表情,就像当时他们握着你笨拙的手,教你写那笔画繁多的名字。
多点细心去夸奖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就像当时他们在你成绩优异时,带你去搓一顿麦当劳。
多去满足他们想要照顾你的需求,就像你小时候仰着头眨着眼睛围在他们身边转圈。
我们可不可以,把我们的父母当做小孩子来宠?
愿天下父母永远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