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的我们受不了别人的闲言蜚语,会把真实的自己渐渐的埋藏起来,变得去刻意讨好别人,是做自己还是去迎合别人,关键看自己的选择,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吧。
01
(声明无剧透)
做自己还是迎合别人?
对一个电影导演来说,这是个好问题。
电影艺术是个特殊艺术,巨额投资,几年打磨,熬尽心血,一朝上映,但是票房还是未知之数?
票房成功了姜文就成功了吗?或者说票房失败了姜文就失败了吗?肯定不是。
电影好与不好,只有票房可以衡量?也肯定不是。
但是也没有哪个导演部部电影都巨亏,还能混得下去的。谁给你投资呢?
拍自己想拍的,表达自己要表达的?
还是拍观众喜欢的,表达观众要释放的?
哪怕是知名大导演,也得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自从《让子弹飞》大卖,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似乎艺术与商业这一两难选择在姜文身上可以得到完美的统一,连姜文自己也号称要“站着把钱挣了”。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中国电影界一直以来的一个纠结,是要艺术还是要商业。
在传统的中国精英式电影导演的概念里,商业跟艺术似乎是对立的,只有艺术是站着,而商业要挣钱,就需要弯腰,甚至下跪。
为了取悦观众所做的努力是没面子的,是低级的,而只有以自己超前于大众的理念引领风潮才是高级的,有范儿的。
很明显,姜文属于超有范的。
对姜文自己而言,他是不屑于为了迎合观众去拍电影的。
在与高晓松的对谈中,姜文表示好的导演就是私货多,没私货看什么?
《让子弹飞》大卖,艺术与商业的平衡。
《一步之遥》,就是姜文典型的拍自己想拍的,投资巨亏。
这部《邪不压正》,姜文缩回来一点,回头在找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感。
越是知名大导,越有执念,要拍自己想拍的。但是有时候观众买账,有时候不支持你。
重金投资的大片,在电影圈,可能更多的考虑艺术与商业的平衡。
既要有自己的私货,独特的见解思想风格,又要照顾观众的喜好。
平衡,对姜文来说,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式?
有没有只拍艺术片特好特受欢迎的,也有。
有没有只拍商业片特好特受欢迎的,也有。
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么选?
如果你是观众,你会更喜欢什么样的电影?
▌02
做自己还是迎合别人?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这也是个好问题。
创业也是门特殊艺术,调查研究,打磨产品,熬尽心血,一朝上市,但是市场还是未知之数?
产品好与不好,市场可以衡量?是的。
这就是创业的特殊之处。
做为一个创业者,打造一款自己想做的极致产品,去吸引用户?
还是以用户为中心,打造一款用户需要的产品?
在科技界,有两个著名的代表,代表了两种选择。
苹果乔布斯的极致产品与亚马逊贝索斯的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一个市值全球第一,一个市值全球第二。
两个极端的企业,两个极端的创始人,两个极端的选择。
如果你是创业者,你会怎么选?
如果你是一名用户,你更喜欢哪家公司?
▌03
做自己还是迎合别人?
对个人来说,这也是个好问题。
人生是最特殊的艺术,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十月怀胎,哭着出生,一路艰辛,一路成长,但是人生还是未知之数?
你过得好不好,谁可以衡量?
你自己。
你是愿意做自己?还是迎合别人?
迎合父母、迎合亲戚、迎合老师、迎合社会、迎合公司、迎合领导、迎合同事、迎合客户,迎合工作,迎合粉丝......
有很多人,一辈子这么迎合过来了,也挺好。
也有很多人一直在做自己,特别在这个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有更多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活得精彩,挺好。
也有这一类,该迎合的时候迎合别人,该做自己的时候做自己,不走极端,在两者之间找平衡,也挺好。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04
做自己还是迎合别人?
爱因斯坦说过,在提出问题的角度往往无法解决问题。
我们试着思考下边的问题。
我是谁?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别人?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
如果“自我”本身就不存在,我们说的“做自己”又是什么?
我们到底会把什么,认同为是“自己”的一部分?
科学研究证明,人体是由40万亿到6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
在整个人体中,每分钟有1亿个左右的细胞死亡。
也就是人每天有1440亿个细胞在更新,每天你都更新0.28%的你自己,每年你身体的细胞大概会整体更新一遍,你早就不是一年前的你了。
你随时在死去,又随时在新生。
高僧一行禅师,有段精彩开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我有一张十六岁时拍下的照片。那张照片里的人真的是我吗?我并不是很确定。
那张照片里的男孩到底是谁?如果那个男孩就是我,为什么他长得不像我?
那个男孩仍然活着,还是已经死了?
他和现在的我不大相像,但也不相异。有些人看了那张照片之后,认为那个男孩已经不存在了。
人是由肉体、感受、认知、思维作意和分别意识组合成的,自从拍下那张照片之后,上述的一切早已改变了。
照片中那个男孩的身体已经不再是我的身体,因为我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感受不同,理解也不同了,就好像我已经和那个男孩不相干了。但照片里的男孩如果不曾存在,我也不可能存在。
我就是一种延续,如同雨承继了云一样。如果你深深凝视着那张照片,你会看见我当时已经是个老人了。
你不需要等五十五年才看见。柠檬树开花的时节里,你也许看不见什么果实,但如果深观的话,你会看见果实早已存在了。只需要再多一个条件——“时间”,你就能看见柠檬了。柠檬早就在柠檬树上了。眼前的这棵树虽然只看得见树枝、树叶和花朵,但如果柠檬树有足够的时间,它将会以柠檬的形态展现自己。
自我只是一个幻象,根本没有自我的存在。
▌05
那什么是别人?自我与别人,主体与客体,又是什么关系呢?
高僧一行禅师还有一段关于云的精彩开示。
问一问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未生之前,你在哪里?”
或者你可以问云:“你几岁了?能不能告诉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深深地谛听,你也许能听见它的回答。
你可以想象一下云诞生的景象。未生之前,它是海里的水。或者它本来在河里,后来变成了水蒸气。它也可能是太阳,因为阳光制造了水蒸气。当时风也应该在场,是它帮助水转换成了云。云不是无中生有的,不断在变化的只是形式罢了。
事物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云迟早会变成雨或雪或是冰。
如果你深入地观察雨,你会看见云。
云并没有消失,它化成了雨,雨化成了草,草化成了牛,牛又化成了牛奶,然后又成了你嘴里的冰激凌。今天你如果吃冰激凌的话,给自己一点时间凝视眼前的那个甜筒,然后说:“嘿!云儿!我认出你了。”
这么做,会使你洞悉和了悟冰激凌及雪的真正本质。同样地,你也会在冰激凌中看见大海、河川、高温、太阳、草及牛。
深观之下,你根本看不见云的生日和死期。真相只不过是云化成了雨或雪。死亡这件事并不存在,因为事物永远在延续着。
云承继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阳的高温,而雨又承继了云。 在未生之前,云早就存在了,所以,你今天如果喝牛奶、喝茶或是吃冰激凌,请随着你的呼吸,凝视一下眼前的那杯牛奶、茶或是冰激凌,然后跟云朵打声招呼。
云的开示说明了佛教认为自我与别人都是由因缘合和而成,并不存在一个自我,也同样不存在一个别人。
消除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观念,你才能与宇宙真正融于一体。
▌06
佛经上常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无条件的爱护众生,这叫无缘大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们生命真正的共同体,这叫同体。同体大悲,爱护别人跟爱护自己,是一样的。
高僧净空老法师有段开示。
一棵大树是一个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树的一片一片叶子,好比是我们个人。
这一片叶子跟那一片叶子什么关系?生命共同体,同体。
我再举一个比喻,我们这个身体,一个身体,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身上每一个细胞共一个身体;我们每一个人就好像每一个细胞一样,不能说左手这个细胞,跟右手细胞两个要打架,一打架就自己害自己。
所以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慈悲心就生起来了,你才能真正关怀一切众生,超过一切族类,不同的族群你也会爱护他,不同的宗教你也会爱护他,为什么?一体。
▌07
看到这里,对做自己还是迎合别人,我相信你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拍电影也好,创业也好,个人过自己的人生也好,做到无我无相的境界确实挺难,那到底要怎么下手去做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愿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