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查看格言:你和学区房的距离,不仅仅只是钱_人生感悟_格言网

你和学区房的距离,不仅仅只是钱_人生感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想着能够买到学区房,为自己的下一代所考虑,但是我们和学区房的距离,不仅仅是在钱上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

我2000年来到深圳,18年来,见证了此块宝地的风起云涌,也见识过各路大神的粉墨登场,有的繁华落尽,惨淡离场。也有的屹立不倒,连续辉煌。

当然更多的是坚持不懈的跑龙套,镜头从不给他们特写的机会,但正如之前我文章所说,失败者的经验更有借鉴意义。

就我的观察,在导致贫穷的因素中,有一条特别突出,那就是:管窥效应。

1.什么是“管窥效应”?

哈佛大学教授穆来纳森,曾出版过一本畅销书《稀缺》,一语戳破贫穷的本质。

他说穷人之所以穷,很多时候并非不努力,而是贫穷本身俘获了他们的注意力。

他提出一个名词叫做“管窥效应”:

意指人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会变得更为专注,但注意力过度聚焦会导致判断力下降。

我讲一个故事你可能会理解。

一个冒险家,行走于荒野,已断食3天。突然看到一只野兔,于是张牙舞爪的追赶。但是,哪有那么容易?冒险家累趴在地上。野兔还时不时回头藐视。

一位神仙姐姐在天上散步,发现了这一幕,看到冒险家还挺英俊,于是动了凡心,于是变出一大盘珍馐美味,端到冒险家面前,含情脉脉的说:我是一个仙女,可以满足你的任何需求。

谁知,冒险家气急败坏的说:“特么的,少废话,快帮我一起抓兔子!”

“管窥效应”也就是这个意思,对资源的稀缺,会将你的注意力缩入一个管道之中,只看到眼前那只兔子。

2.管窥效应会让你失去目标感

作家李刚曾说过自己的一个例子。

他说自己就曾被“管窥效应”所困扰,对自己已拥有的资源过分关注,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目标。

他说几年前,太太想买一套学区房。可李刚一算账,所有家底首付都不够,于是动员太太还是攒够了再说。

可是,老婆大人宁死不干,硬是各种拆借,把首付凑足。

这对李刚一家是个艰难的决定,但一晃也就这么过来了,也没想象中那么难。

几年后,李刚因此还做了一系列的反思,他自己金融行业出身,投资经验丰富,而老婆买个银行理财产品,还要问人家保不保本。

可这种大事,老婆却比自己明智,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就是“管窥效应”。

他一开始总关注自己钱够不够的问题,而忘记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而且合理的目标。

由此他也觉察到穷人和富人最终的区别,前者是“量入为出”,而后者却是“目标导向”。

穷人买房,先考虑我有多少钱付首付,月收入多少,够不够还贷?再倒过来推算,自己该不该买房,买什么房。

富人买房,首先问,我要不要买房,想买什么房?然后再算,还差多少,怎么解决。

李刚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俄罗斯一句谚语:先把帽子甩到墙外去。

意思是说,把帽子扔到墙外后,自然就会想尽办法爬过高墙。

其实,这也是《穷爸爸,富爸爸》中最精髓的一个道理:

穷爸爸总说,不要惦记你买不起的东西,而富爸爸则会说,先决定你想要什么,再去想办法得到。

3.管窥效应会让你笃信一个固定的道理

管窥效应还有一个副作用,你会为自己的观点,匹配一个逻辑自洽的道理。

大概8年前,我手下的一个业务员小魏,人很精明,业务做的也不错,有了一些积累。

当时我家附近有一个新楼盘,学位、配套都不错。我推荐他缴个首期,慢慢供着,他却执意不肯,他有一个完美的理由:租房更划算。

这个理由来自一个视频,是某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小魏也给我看过。

内容是一个经济学教授通过公式推导,证明了租房比买房更经济......

这个道理,小魏坚信了8年,到目前为,还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

而他的收入,虽然每年都有增长,但远远追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甚至已经落后于租金的攀升。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学校,他不得不在学区房中租住,每月的高房租使他苦不堪言,原来的积累也所剩无几。

小魏租房不买房,貌似是一个很理性的决策,但我却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他的恐惧,他害怕首期款将积蓄清零,他害怕负担高额的月供,这会让他失去安全感。

于是,当碰到一个理论支撑时,仿佛紧紧抓住了一根稻草。

这就是“管窥效应”的一种体现,让你笃信一个支撑自己观点的道理,而不知道很多要素都存在于变化之中。

4.破除认知执拗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管窥效应”最终带给你的是一种执拗的认知,而且你还会用证据固定这种认知。

你想破除,就要考虑变化对证据的影响,放到时间和空间维度去思考、测量。

首先,随着时间变化,很多要素都会跟着变化。

当年我准备买房时,也面临巨大压力。我还计算了一下,除了首期会搭上所有积蓄,每月还要供5000多元,算完后,脊背冒汗,有点虚脱。要知道,那时我的税后收入不足万元,供个房子,和裸奔也差不多了。

后来,我去征求一位领导的建议,他是这样说的:

“你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你会一辈子就这收入?你不成长了?”

听从他的建议,我果断下手。这次决策,也成为人生中几个重大决策之一。

就这点来看,很多人的决策都像小魏。总是把一个单一场景,放入时间维度去演绎,而忽略很多随时间而变化的要素。

比如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日后,你名下的房产会随之升值,你的月供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当然,还有自己的成长,现在的你觉得压力大,可是将来的你会感谢过往的你,没把包袱递延过来。

就这一点,那个公开课中显然就没涉及到,所有的计算都在静止状态下完成,房产的升值、租金的上涨、机会成本的丧失,这些因素都被剔除在外。

另外,随着空间的变化,再对的道理也并非牢不可破。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

人文社会中的定律,必须有一个特定土壤,离开便不能存活。

公开课举证租房比买房划算。这个定律在美国也许成立,但在中国不见得就如此。

就怕你把一个简单的公式,放任四海皆准,守身终老,错失良机。

因此,你需要更多的间接证据,去自己判断,而不是一味相信专家所言。

就说中国房地产的奇葩上涨,就可以找到一些间接证据,比如中国城镇化进程远没结束,必然支撑一线城市房价的上升空间;

再比如,货币持续疯狂增发,实业难做,资本不进;进入粮食等民生领域,必然恶性通胀,政府不让;那热钱去哪里?当然是挖个坑把它们埋起来,限制流动。所以,房价的上涨就是来囤积超发货币的。

还有,中国老百姓一直缺乏好的投资渠道,否则一波空气币能收割那么多韭菜?A股也总那幅熊样。因此,最稳妥的投资还是房地产。

我不是房地产专家,上述观点也不见得正确,只是想说明,一个判断需要很多间接证据,和自己的思考,不能认死理。

这也是很多人致命的毛病,坚信某个固定的道理,奉若神旨,忽视一切反面证据,哪怕这些证据像房间里的大像那么明显。

5.最后的建议

在第4部分,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我撒了一个谎。

领导建议我买房时,我并没有果断下手,还是犹豫不决。

最后,也是像李刚一样,在老婆的强烈要求下,才成为有房一族。

所以,最后一个建议最重要,那就是:大事一定要听老婆的。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