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生活轨迹:
大学: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孩子想报个外省的大学。如高晓松所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孩子觉得自己已经被管了18年,这下终于不用家长管了,离家越远越好。可有的家长会说:“爸妈就你这一个孩子,跑那么远,没人照顾你,万一生活不能自理可咋办?还是就近报个本省的大学吧,回家方便,爸妈看你也方便。”
专业:选专业的时候,孩子想报一个相对感兴趣的专业。多数人18岁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更不清楚这个专业要学什么课程。家长一看:“你张姨说这个专业不好,×××家的小孩毕业都找不到工作,还是报个法律、会计、金融这样好就业的专业,到哪儿都不愁找工作。”
工作:毕业了,有的孩子趁着年轻想去北上广看看,体验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有的家长说:“大城市节奏那么快、压力那么大、人才那么多,去了肯定特别辛苦,妈不想让你受罪,你爸托关系给你找了个事业单位……”然后,孩子过上了朝九晚五、安稳平静的生活。
结婚:有的家长告诫孩子上大学期间不准谈恋爱,可等孩子一毕业就催着他们回家相亲,赶紧结婚生娃:“老张家的孩子也刚毕业,在电业局上班,工作特别稳定,收入也不错,你俩先处着。”“妈,我不喜欢那样的。”“那你喜欢啥样的,你就是太挑,人家工作那么好。”“我嫁(娶)的是人,又不是他(她)的工作。”
以上是我想象出来的场景,虽然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可这并不能说明人家就不幸福。
下面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例子:
工作:毕业5年,我们那个专业的多数男生在跑业务,女生在当老师,还有一部分人在事业单位,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做了互联网。有时跟在家乡几年没见的同学聊起天来,情谊依旧在,气氛依旧好,可有些看法和想法真的已经不在一个频道上了。你说的他不关心,他说的你不在意。
有人一年换几个工作,岗位不同,行业也不同;有人几年不换工作,在行业里深扎下去。5年过去了,有人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人已经做到了管理层。
都说毕业5年是个坎儿,有时毕业三四年就能看出差距,不仅仅是想法、观念、意识上的差距。仅从金钱上来说,身边有的人现在一个月真的比别人一年挣的都多,多数在家乡的同学一个月工资2000多块钱,身边一个非常牛的同龄人,在北京年薪大概35万,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榜样,虽然城市不同没有可比性,可这就是现实。
婚姻:毕业5年,有人结婚,有人未婚,有人离婚,而且离婚的人越来越多。每对新人结婚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以后会离婚。可为什么离婚率越来越高呢?社会浮躁、拜金盛行、物质至上、本末倒置。
有的女人就想嫁一个有车有房的男人,认为有安全感,这可以理解。但不看这个男人是否真心对她好,或者两个人是否真的合适。从相亲到结婚,短短数日,婚后发现对方跟婚前判若两人,导致最终劳燕分飞。
不管是工作、婚姻还是生活,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我觉得原因是: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
工作上“本”应该是:找喜欢的行业或岗位,一直深扎下去,即使刚开始不那么容易找到,但应该多尝试,起码先找个不反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几乎决定了以后的职业方向,即使刚开始工资很低,可有人就是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找,总想一步到位。
有人选择了“末”:只为凑合找一份工作,或是钱多事少离家近,或是稳定,或是中午管饭。最后干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喜欢,换了一个又不喜欢,几年过去了,发现想干的不会干,之前的工作也没有累积下什么经验,还得在一个新行业或新岗位上从头做起,换来换去到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了。
婚姻上的“本”应该是:门当户对,彼此合适且真心相待,包容理解,共同奋斗。
有人选择了“末”:有车有房有编制、有钱有权有户口、胸大腿长,不去考虑对方跟自己是否真的合适,是否真心对自己好,为了结婚而结婚。
还有好多本末倒置的例子:
上学:“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逻辑思维能力差。
英语:英语四级能考特别高的分数,张嘴却不会说一句英语。
开车:从驾校顺利拿到驾驶证,上路却不敢开车。
读书:不喜欢看书,却喜欢微博、微信、偶像剧,最爱“鸡汤”和“欧巴”。
父母:跟父母说不上几句话,在网上跟陌生人推心置腹。
在一个老人摔倒在路上众人不敢扶的繁荣社会,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有时真的是现象级的。有时我看电视剧觉得都是在瞎演,可时间长了却发现,生活永远比电视剧狗血。
吕同学说:“我对这个社会如此妥协,可还是不开心,那我为什么还要妥协呢?”人生下来就是来受苦的,可就是因为来受苦,才要多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有的人却是又受着苦又不开心。社会有时本末倒置,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不能舍本逐末、倒行逆施,要眼光长远,分清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不要到最后得不偿失。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本末相顺,而不是本末倒置。
摘自:《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