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查看格言:抱怨就像口臭,说的人爽听的人难受_人生感悟

抱怨就像口臭,说的人爽听的人难受_人生感悟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有一阵子,半夜成宿睡不着觉的时候,偶然发现iTunes Podcast里《冬吴相对论》这个节目,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听起来。

  一直就很喜欢评论性话题性的节目,类似的锵锵三人行,老梁观世界等我都很喜欢,后来知道梁冬和吴伯凡出了书,便立刻买来《欢喜》读之。毕竟,出书了,可以用眼睛而不是耳朵来享受思想的传递,让我爱不释手。

  我记得那会正能量的鸡汤文字还没像今天这么盛行,即便是放在今天,我也觉得《欢喜》这本书是不同于其他千篇一律文字,非常值得一读的高级鸡汤!

  引经据典充满厚度的文字绝非现在那些鸡汤小文可以比拟。书中每个小标题与观点都直入人心,有几个让我颇为印象深刻:

  《抱怨这种病毒》里说 :抱怨就像口臭,自己没有感觉到,但是会让别人觉得很不舒服。

  他们主要讨论的是抱怨这种责任病毒在职场的缺陷,比如,一个公司里,对一些人一些事的抱怨情绪一旦形成,就会逐渐变成整个公司的文化。发牢骚的人可能没有感觉,但别人很快能感觉到不舒服。

  其实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病毒何尝不是有种让人闻风丧胆的传播力?

  我们常说,不要和抱怨的人在一起,也不要做抱怨的人。

  有时候我们我们觉得只是随便吐槽一件事,可是听到你抱怨的人感受到的是你的声音的负能量,你表情的狰狞,甚至是内心的阴暗,久而久之别人也许就会给你贴上负能量的标签。

  当你习惯抱怨一次,第二次的抱怨也许来得更快。时间长了,对于你自己和听者都会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即,你是抱怨体,他是垃圾桶。而这二者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毒瘤。

  而且抱怨这种病毒的传播率极高。一个姐妹团里,如果有一个人喜欢抱怨,那么结果通常有两种:

  一是其他人逐渐疏远孤立她,因为大家不喜欢和负能量的人在一起。

  二是姐妹淘几个人都变成了喜欢抱怨的人。每天聚在一起或者在微信群里除了吐槽就是吐槽,老公不解风情,工作太累,挣钱太少,家里活太多,堵车路怒,甚至是陌生人的一个眼神都可能变成大家抱怨的点。

  每天群里吐沫横飞,流窜的最多的是:“靠”“艾玛”“闹心”“烦死了”,不用接后面的内容,光是这些语气词就足以消耗我们了。

  想想这些,你还觉得自己随便抱怨随便吐槽的那几句没什么吗?你闻不到自己口臭的时候,别人可是在忍着想吐的感觉啊。有时候,我们应该自己哈口气,自己感受过那种令人讨厌的感觉也就不会做负能量的传播者了。

  《钝感力》里说:一个人有多聪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先天或者后天能不能有一种能力,可以对所有负面的东西视而不见,或是变成正面的东西。及时智商不高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不会被外界的眼神伤到。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钝感力这个概念并不是看渡边淳一的书,也许当年还没有注意到这么一本劝解大家如何不受伤的名作,而作为冬吴相对论的脑残粉,最先听到这个词还是在冬吴的节目里。

  冬吴不是普通的生活鸡汤,而是商业方向的鸡汤。所以大多数的例子也都围绕商业领域展开。

  这里面有个例子说的特别好,越是读书多的人越在创业公司越容易没有前途。其实是因为越是读书多的人,越容易想太多。读书多的人,遇到事情第一反应是想问题想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中就会有不可能的东西。

  人一但染上“不可能病毒”,就会把一件特别小的事情放大到无线困难。自然也就没有了行动力,不容易成大事了。

  一言蔽之就是想太多不是什么好事儿。比如我自己,就太过具有风险意识,总是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到周密规避风险。我常和朋友说,我做事都讲究万无一失,一件事儿如果我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我,我通常不会去做。

  读书之前我常常为自己这种稳定而谨慎生活方式沾沾自喜,现在却越来越觉得没有魄力难成气候。确实如书中所说,长期如此,我们很容易形成一种“可能不行”的心智模式,总是在乎别人看法在乎事情没做好会有什么后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没有行动,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我们患上了哈姆雷特综合症。正如曾国藩所言:“一念求全,万绪纷起”,然后变成了一个所谓的“执行力”特别差的人。

  与其说,钝感力是创业的必需品,不如说钝感力是智慧生活的必需品。用钝感来保护自己,用钝感来给自己勇往直前的勇气。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创业人士,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商业头脑去思考问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成活在一个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没有界限的社会中,学会用智慧的自我保护能力,我想没有人会拒绝。

  这让我忽然想到曾经在微博上流行的话:宁可为做过的事后悔 ,也不为没做过的事遗憾。

  因此,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别抱怨,去做。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