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查看格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11条社会心理学定律_人生感悟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11条社会心理学定律_人生感悟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11条社会心理学定律

  1、蔡戈尼效应

  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也可引申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对初恋念念不忘。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2、登门槛效应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这样更容易获得帮助。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A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A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B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3、首因效应

  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产生的第一印象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因此,每个人都力图从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无论是去面试,还是去相亲,都要给别人留下你重视对方,善于经营自己的良好印象哟!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着名的科学家。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4、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这个现象,就是“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有没有发现写着“请勿乱涂乱画的墙壁上,往往最多涂鸦。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5、踢猫效应

  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踢猫的孩子撞伤了。

  6、出丑效应

  又称“仰巴脚效应或“犯错误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己不如人而感到惴惴不安。

  最讨人喜欢的人往往是精明之中带些小缺点的人。

  一位着名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位着名心理学教授曾将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送给被试者:录像1中受访谈的成功人士在所从事的领域获得了辉煌的成就,谈吐不凡,眼神坚定,表现地非常得体、自信,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录像2中的成功人士相比1,略微羞涩,谈起自己的事业时紧张到打翻了桌上的咖啡;录像3访问了一个普通人,他没什么太大的成就,不算紧张,也没什么吸引人的发言;录像4的普通人表现得非常紧张,他同2号一样打翻了咖啡。当教授要求被试者从4人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结果最不讨大家喜欢的是4号,而打翻咖啡的2号获得了95%的支持。

  7、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8、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能否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他告诉两位教师他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他们班里的学生比同龄孩子智商要高,请他们务必与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对待。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而其实这两位教师是被随机挑选出来的,所教的孩子们也与其他孩子无异。

  9、过度理由效应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反其道而行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10、旁观者效应

  又称“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识的男性杀人狂杀死。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住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形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下来保护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给警察。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

  11、羊群效应

  也称“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所以无论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足以动摇任何抱怀疑态度的人。

  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自我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集体)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事实上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它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