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查看格言:做人的小故事大道理精选三篇

做人的小故事大道理精选三篇

 时间:2022-01-13 22:57:55 来源:人生格言 
导语:发射自己的光,但不要吹熄别人的灯。这里名言大全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做人的小故事大道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好的关系,都自带分寸感》

1

前几天和朋友参加了一场婚礼,新郎是我们的大学同学。当我们正兴致勃勃地看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时,坐在朋友旁边的陌生阿姨突然小声问她:“有男朋友了吗?”

“还没有呢。”

“年龄到了,该找了,一定要找有房子的,这样将来能省好多事儿。这都是经验,为你好。”那个阿姨一脸的自信。

朋友“嗯”了一声,就把脸扭过去,往我坐的方向挪了挪,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可那个阿姨依旧不依不饶:“哎呀我跟你说,你现在26岁是吧,过了这个年纪就不好找对象了,趁着这两年赶紧找,听我的。”

朋友觉得很尴尬,笑了笑,然后拉着我坐到了别的桌子。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了聊天终结的必杀技,而且伴随着我们升学、择业、辞职、找对象、结婚生子的每一个选择。每当遇见岔路口的时候,就会听到无数个“为你好”的建议。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像是:你所有的选择都是错的,你必须听我的。

2

有一档综艺节目专门讨论过“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一位嘉宾在节目中说:做一个善良的人,对别人好,这很棒,但不必去证明你的善良,时间自然会证明。

很多人觉得说“我是为你好”是苦口婆心,其实给身边人建议的时候,直接分析利弊就好。加上“我是为你好”这几个字,往往显得自己站在“绝对正确”的高地,剥夺了对方试错的权利。这种做法,有时跨越了人际交往的边界。

关系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失。自以为熟、跨越边界,反而容易生嫌隙。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中,安迪的办事风格一直可圈可点。面对邱莹莹和应勤的感情危机,以仗义出名的曲筱绡直接在地下停车场暴打应勤,怒怼应勤妈妈。虽然观众大呼过瘾,但却不能被当事人接受,说到底,这是邱莹莹自己的选择。

而安迪的做法是关心而不干涉,显然要有分寸得多。作为朋友,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遇到不同意见,可以善意提醒,但不必过多插手。

有句话一直令我印象深刻:所谓的界限,就是到那里为止的意思。许多看似善意的干涉都是打着关心和爱的旗号,何尝不是越了界。

3

昨天刚上大学的表妹跟我打电话抱怨,说跟室友关系一直处不好,因为室友老是不经过她的同意,就随便用她的化妆品。

表妹委婉地提醒了几次,但还是发现自己摆放整齐的化妆品,经常莫名其妙移动了位置,于是跟室友发了一通脾气,结果被对方怼回来:我们关系都这么熟了,用用怎么了。

说到底,还是人际交往边界不明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所谓的“心理界限”,它指的是我们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极限,如果超过了某个特定的范围,就会有一种被勉强的感觉。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掏心掏肺地想要对一个人好,可是却伤了别人的尊严。

因为为一个人好,必须要用对方法,必须要用对的方式说。要不然,我们一心一意为他好,他却一心一意觉得反感。

4

同样的,我们既不能侵犯他人的心理边界,也要守住自己的心理边界。

在偶像剧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人物——便利贴女孩,她是“无法拒绝型”人格的教科书,面对别人的要求总是一股脑地接受。即使违背心愿,不在自己的计划之内,也要委屈自己,迁就别人。面对别人客套的道谢,还要挤出礼貌的笑容:没事儿没事儿,小忙而已。

其实,这样的人大都过得不开心,因为不懂得拒绝别人的要求,所以自己的底线被一次又一次降低。这也是一种心理界限不清的表现,常常会让自己处于矛盾、纠结的状态。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很微妙。有人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紧,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保持合适的距离,明晰自己的边界,才能拥有简单的人际关系,活得轻松自在。

篇二:《常思己过,不论人非》

1

前几天在网上看一位知名学者的演讲,他讲了很多知识点和思维方式,网友对这个节目评分也很高。

可在节目弹幕中,始终有几个人一直在挑他的毛病。

“这道理谁不知道,还要你讲?”

“怎么会有这个结论,还说自己是思维牛人!”

“太差了,还不如看一集电视剧呢,浪费时间。”

“完全听不懂,什么乱七八糟的。”

无论他讲什么内容,总有人会挑刺。

这些人等不及看完视频,还没了解演讲的整体思路逻辑,就开始揪住个别词句,大加批评。甚至自己听不懂,也怪演讲不好。

有一位网友看不下去了,留言说:

百分之八十的网友觉得演讲内容很有价值。你们却花一个小时来指手画脚,为什么不认真听完再下结论呢?这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让自己显得轻浮。

的确如此。他们并不见得比演讲者高明多少,只是不愿意听到别家之言,习惯了对陌生认知进行否定和反驳。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谁也不能掌握绝对的真理。我们常说“虚心使人进步”,只有沉下心来,正视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通过弥补这些不足来成长。

不尊重别人,也不愿意接受认知范围以外的东西,自然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狭隘,失去不断进步的机会。

2

前不久,堂弟跟我讲了一件挺尴尬的事。

他在一家公司负责审核数据报表多年,常自称是“火眼金睛”。

那天客户部的同事过来沟通工作。堂弟扫了一眼对方送来的公司客户维护报表,觉得汇总数据跟上个月相差不大,便断定他们没做多少工作。

同事告诉堂弟,虽然数据增长不大,但部门维护客户的工作量比平时大多了。

堂弟火气顿时就上来了:“我看数据说话,客户数量都没增加,你还说工作量更大,是在开玩笑么?”

对方也不甘示弱,指责堂弟自以为是。

俩人一番争执,闹得公司人尽皆知。最终真相大白后,堂弟自觉理亏,在公司集体例会的时候跟这位同事道了歉。

原来,为了让客户数据更精准,客户部对上百个客户逐个回访,删除了一些已经不再从事本行业,或者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并把留下的优质客户再次深度对接,所以这次数据没涨,但数据质量却大幅提升了。

堂弟说,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指点点,没想到,不仅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也让自己落了个“自以为是”的名声。

逞口舌之快,只会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难堪。

不随意对他人指手画脚,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修养。

3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那些成功人士,大都态度谦虚好学,从不妄下结论或随意指责别人。

在前一家公司上班时,我认识一个研发部经理,他名校毕业,业务能力突出,却无比谦逊。

项目有问题,他不会随意指责一线工作人员,而是跟大家一起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共同改进。

他从不害怕别人挑战他的权威,每次制定研发方案时,他都会组织头脑风暴,虚心听取参与研发环节的实验员发表意见,与他们一起商讨方案的可行性。

经理说:如果我和实验员意见不同,我首先会考虑是自己错了,我没办法天天上手操作,就不能全面了解项目,方案好不好,一定要尊重具体操作者的意见。

这种充分听取意见的方案,往往执行起来就特别顺利,他主持的项目总能很快出成绩,也就不奇怪了。

敬人者,人敬之。

听过一个圆圈理论,很有道理:

当你的知识圆圈越来越大,你也会意识到,圆圈外自己的未知领域,同样也在变大。

如果你觉得谁都没有自己懂得多,那恰恰是因为,你对自己的无知认识太少。

只有当你不断审视自己,不傲慢,不自满,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自己的认知。

你越优秀,越会懂得谦卑与宽容。

常思己过,不论人非,这恐怕是生活最高级的智慧。

篇三:《少说话是教养,会说话是修养》

我们总说,人和人的相处,关键是要“三观相合”。

但是,当我们结交过很多人,也在岁月里“丢失”很多人之后才发现:

三观相合,能走到一起。

但是相处过程中,唯有做到“三戒”,才能真正建立属于你的人格魅力,并经营好你和身边人的感情。

1

戒多话

戒多话,即“适时沉默”。

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倾诉相比,学会适度沉默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

有一次我和一朋友去参加一场活动,遇见了一陌生人。

活动休息的间隙,大家便闲聊起来。

知道了我们的行业后,对方开始大谈特谈,言语间夹杂着各种偏见。

当我想要开口反驳一二,拆穿他的自大,从始至终没有说话的他,使眼色拦住了我。

活动结束后,我私底下问他为什么不据理力争。

他笑了笑:“但凡不同意的,就用沉默保留意见。对方有错,不妨留个台阶。聊天,不要太较真。”

细细想来,我们常常做这样的事:

一旦被误解,便迫不及待地与之辩驳;一遭遇偏见,就挽起袖子打算争个高低。

和他人相处,发现别人的过失,习惯性想去纠正和拆穿,眼里容不得任何沙子……

但最后你会发现,那些习惯倾听,不爱说话的人,会越来越收获别人的信任;

而那些挖空心思想去纠正别人,帮别人“改正错误”的人,反而让人敬而远之。

蔡康永在他的《说话之道》里说过:

“把无谓的胜利留给对方,懂得认输的人会说话。”

所以,和人相处,不在说话上争高低,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修养。

2

戒妄言

戒妄言,即“不传私事”。

如果说懂得沉默是高情商,而不乱说,就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素养了。

我有个闺蜜,最近就和她隔壁桌的同事闹得很不愉快。

其实两个人一直以来志趣相投,所以一开始相处得十分融洽,甚至以姐妹相称。

但是有一次,闺蜜和她的丈夫吵架了,于是向隔壁桌的同事倾诉了来龙去脉。

结果没几天,其他部门的两个人跑来问她:

“是不是已经离婚了?”

她大惊,什么时候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么快就传到别人耳朵里了?

自己也只是很私密地向朋友倾诉下,怎么这么快就散播成八卦谣言?

一忖度,就猜到是隔壁桌的“好姐妹”说出去的。

自此以后,有什么话,闺蜜也就避她三分,感情也就慢慢地和她生分了。

其实很多人在向我们倾诉时,往往是带着情绪的,并不能代表他们的真实想法。

然而很多人快人快语,张嘴不考虑后果,误把别人一时的情绪化当结论,转身就传了出去。

最怕的是,说到得意处,分分钟就忘了形。

一不小心用错词,就让听者会错意,也就铸造了一段新的谣言。

所以,以前有人就打过一个比方,他说做人最好就像个瓶子:

口子小,肚子大。

听到的都吞进去肚子里,吐出来的时候,把口子缩小了说。

听了别人的私事,不去乱传。能坚守住自己,做一个瓶子一样的人,方能收获更多的信赖。

会说话的人想着说,不会说话的人,才抢着说。

3

戒狂语

戒狂语,即“控制情绪”。

其实,说话重在把握“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是话讲到适可而止就好。不带个人情绪化,不过度贬损,不添油加醋。

你一定听过一个故事:

一个文人为一老妇祝寿,儿女欢天喜地,邀请他为之写祝词。

这个文人也不推辞,提笔写到:“这个女人不是人”,一言既出,老妇脸现怒色。

“九天仙女下凡尘”,由怒变喜。

“生儿个个都是贼”,儿女皆惊,开始咬牙切齿了。

“偷来蟠桃献至亲”,结语一出,众人欢娱。

所以说,你用什么措辞,如何去形容一件事,会直接地挑动他人的情绪。

一个聪明人,惯用的说话方式,是“陈述事实,不带情绪。”

比如家长教育孩子:

聪明的家长,会注重循循善诱,说服孩子;

但有的家长会顾着发泄个人情绪,粗暴地指责孩子,而忘了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

比如夫妻因为家庭琐事吵架:

有的丈夫,懂得跳出吵架这件事,理解妻子心理上的真正需求,从而化解危机;

而一个不会说话的丈夫,就会和妻子在琐事上,硬争高下;

所以,能做到圆润,不意气用事,不盲目不妄语,不轻言不轻狂。

控制情绪,好好说话,还有什么事理不清楚?

4

有人曾经对我们的五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解释:

我们为什么都长着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呢?

因为啊,神要我们多听,多看,少说话。

墨子也曾经对学生子禽说过这样一段话:

话说个没完没了有什么好处呢?

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

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

关于说话这件事,说得多,不如说得对。

少说话是教养,会说话是修养。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