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职场 查看格言:种菇“巾帼”——一个农村姑娘的创业故事

种菇“巾帼”——一个农村姑娘的创业故事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种菇“巾帼”——一个农村姑娘的创业故事

每天清晨,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的蔬菜市场里,总会出现一个用三轮摩托车运送新鲜蘑菇的农村姑娘。她的蘑菇被菜商们围着抢购批发,卖完了蘑菇,她又回到自己的菇棚,开始一天的忙碌……

她就是靠种植蘑菇发家致富的周宏霞。今年26岁的周宏霞,是民和县隆治乡白武家村人,父亲周元生在10年前因车祸致腿残,没有劳动能力,母亲也因腰间疾病所困。为了撑起这个家,高中毕业后,她放弃求学之梦,勤修种菇技术,走出了一条种菇创业的致富之路。

9月6日,带着敬佩之意,笔者专程采访了这位种菇“巾帼”,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创业故事……

三年苦学,勤修致富新技术

在白武家村,周宏霞一家生活并不富裕,因为父亲残疾,她和弟弟还在上高中和初中,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患腰椎病的母亲从6亩耕地和2亩苹果园的耕作经营收入来维持。

周宏霞是个很有孝心的姑娘,对父母的艰难硬撑于心不忍,她立志要学一门拿手技术,赚钱致富,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2004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她,来到甘肃海石湾一蔬菜种植基地叫郭新志的种菇老板那里打起临工,并跟随老板认真学起了蘑菇种植技术。郭老板也是个热心人,他为周宏霞的吃苦精神所感动,决定给她传授种菇技术。

在郭新志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一年多勤学苦练,她熟练地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要点和实际操作技能。2005年9月,因海北州农科所的聘请,她还代表郭新志到海北州农科所做起了双孢菇、银耳等菌类蔬菜种植推广的辅导员。

因为学会了种菇技术,2006年她从海北州农科所回到民和后,很想自主创业,但因资金缺乏,没有实现创业之梦。但她并没有就此灰心,而是找到她的种菇师傅郭新志,提出了合伙种植蘑菇的想法,而郭新志也正缺少周宏霞这样能吃苦、懂技术的能手,于是两人达成协议,由郭新志投资资金,周宏霞负责种植经营,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

就这样他们合伙经营了三年,周宏霞每年也赚得3万多元的收入。于是,她拿出四五万元为父母盖起了七间砖木结构的新房子,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日益好起来。周宏霞的母亲马润激动地说:“几年来,她撑起了我们这个家,苦了这孩子!”说话间,热泪湿润了眼角……

自主投资,菇棚里刨出大效益

和人合伙经营菇棚,尽管没有投资压力,但是收入也很有限,于是她决定走自主投资种菇之路。

她很清楚,种蘑菇需要温棚、种菇原料、菌袋消毒锅炉等基本设施,这些投资算起来至少也得近10万元,可她一下子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后来从村干部的交谈中了解到民和县委的赵雄书记十分重视群众自主创业致富。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份申请报告,并亲自送到县委书记的办公室,向赵书记诉说了自己规模种植蘑菇的想法和资金紧缺、没有温室等苦衷,并恳求赵书记给予扶持。县委书记赵雄听了眼前这位农村姑娘的大胆思路和无助苦衷后,很是感动。他说,农村就需要你这样的创业带头人,我们会想方设法支持你,但你自己也一定要努力。随后,他安排县农业局在民和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协调解决一栋日光节能温室和一个拱棚,并解决1万元扶持资金支持周宏霞创业。

谈起当初找县委书记的那事儿,周宏霞说,她没见过赵书记,第一次找县委书记办事,心里很紧张,在到书记办公室门口的时候几乎已经有了退缩的念头。但是为了实现她的种菇致富梦,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怯怯地敲开了县委书记的办公室门。而当她从书记的办公室里出来时,却感觉到赵书记对老百姓是那样的亲切,对百姓的事儿是那样的关心。

有了县委书记的大力支持,周宏霞的心里踏实了许多。2010年8月,她拿出前几年合伙种菇赚来的4万元积蓄,向亲戚们东拼西凑借来4万元,加上县农业局扶持的1万元,凑足了9万元资金。并及时购买了25吨棉籽壳、40吨玉米芯,共装菌棒2万个。9月初,经过消毒接种的2万个菌棒整齐有序地放进了菇棚。

四十多天过去了,到10月下旬,她的第一茬蘑菇开始采摘上市,她每天四点钟起床进棚采菇,六点钟送到菜市场批发。周宏霞说,当时蘑菇的市场批发价是6元/公斤,每天批发收入五六百元,在接近春节的几天时间里,她每天批发及零售蘑菇的收入达两千元。据她介绍,2万个菌棒第一茬共出菇近1万公斤,销售收入6万元。到今年8月,已经出菇十几茬,纯收入10余万元,基本收回了当初的投资成本。

9月6日,笔者在她的菇棚里看到,周宏霞和她母亲正在忙乎着给菌棒喷水,而那一个个菌棒的出菇口上布满了或大或小的蘑菇,有的成团簇拥在一起,各个鲜嫩肥硕,有的刚冒出白色小点自个儿长着,长势甚是喜人。看到我们,周宏霞放下手里的活,笑着迎过来,她介绍道,这是今年8月份刚接种的8000个新菌棒,这还是头一茬,现在已经上市批发,批发价是8元/每公斤。这些菌棒可以出菇十几茬,产菇期要一直延续到明年的八九月份,按照当前的价格看,出菇结束前最少也能有8万元的收入。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今年她又在马场垣乡团结村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以每棚4000元的费用租赁了7栋高标准日光温室,考虑到劳力问题,她把5栋温室转租给别人种蘑菇,而那些租棚种菇的农户把她聘请为技术指导,承诺每年提成1万多元的技术服务费,5栋温室一年下来最少也有5万元的收入。同时,剩下的2栋温室自己用作扩大种植规模。她说,今年计划再投资15万元,消毒接种5万个菌棒,主要种植杏鲍菇、平菇、金针菇等,10月底前完成装袋消毒和接种,到12月中下旬就可以出菇上市。

就当前市场价格估算,周宏霞的这个种植规模,一年下来除去菌棒成本费用,可以增收20万元以上。而这样种植效益,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对一个刚刚踏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农村姑娘来说,她已经走出了一条靠技术致富的路子。

乐善助人,菇农眼里的“技术大师”

周宏霞有着农村姑娘的乐善天性,当菇农有技术困难时,她从不与人为难,而是积极热情地给予帮助,就是蘑菇种植上的技术要点,她也总是毫不保留,前去传授指导。她说,我当初苦学蘑菇种植技术,就是要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他们也和我一样,都是为了生活的更幸福,我希望他们也通过种植蘑菇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她这样说,也这样做。今年7月,马场垣乡团结村菇农张登辉种植的两棚蘑菇发现菌丝暗淡无力,有的菌袋不发菌丝。在接到张登辉的求助电话后,她随即赶到菇棚里一看,原来是因通风不良,导致菌袋产生了氨气,抑制了菌丝发育。她要求将所有菌袋翻动或在菌袋上扎孔,改善通风条件,没几天,菌丝发育正常了。马场垣乡团结村菇农邱国庆发现自己的蘑菇出现菌柄粗长,菇叶萎缩不展,导致减产,无奈之下找到了周宏霞。她赶到菇棚一眼就看出是通风不良和光照不足所致,建议邱国庆加大温室通风量,增加光照度,半月过去了,菇棚里又长出了肥硕鲜嫩的大蘑菇。

如今,周宏霞成了菇农眼里地地道道的“技术大师”。(作者:孙世成石延寿)

每天清晨,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的蔬菜市场里,总会出现一个用三轮摩托车运送新鲜蘑菇的农村姑娘。她的蘑菇被菜商们围着抢购批发,卖完了蘑菇,她又回到自己的菇棚,开始一天的忙碌……

她就是靠种植蘑菇发家致富的周宏霞。今年26岁的周宏霞,是民和县隆治乡白武家村人,父亲周元生在10年前因车祸致腿残,没有劳动能力,母亲也因腰间疾病所困。为了撑起这个家,高中毕业后,她放弃求学之梦,勤修种菇技术,走出了一条种菇创业的致富之路。

9月6日,带着敬佩之意,笔者专程采访了这位种菇“巾帼”,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创业故事……

三年苦学,勤修致富新技术

在白武家村,周宏霞一家生活并不富裕,因为父亲残疾,她和弟弟还在上高中和初中,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患腰椎病的母亲从6亩耕地和2亩苹果园的耕作经营收入来维持。

周宏霞是个很有孝心的姑娘,对父母的艰难硬撑于心不忍,她立志要学一门拿手技术,赚钱致富,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2004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她,来到甘肃海石湾一蔬菜种植基地叫郭新志的种菇老板那里打起临工,并跟随老板认真学起了蘑菇种植技术。郭老板也是个热心人,他为周宏霞的吃苦精神所感动,决定给她传授种菇技术。

在郭新志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一年多勤学苦练,她熟练地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要点和实际操作技能。2005年9月,因海北州农科所的聘请,她还代表郭新志到海北州农科所做起了双孢菇、银耳等菌类蔬菜种植推广的辅导员。

因为学会了种菇技术,2006年她从海北州农科所回到民和后,很想自主创业,但因资金缺乏,没有实现创业之梦。但她并没有就此灰心,而是找到她的种菇师傅郭新志,提出了合伙种植蘑菇的想法,而郭新志也正缺少周宏霞这样能吃苦、懂技术的能手,于是两人达成协议,由郭新志投资资金,周宏霞负责种植经营,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

就这样他们合伙经营了三年,周宏霞每年也赚得3万多元的收入。于是,她拿出四五万元为父母盖起了七间砖木结构的新房子,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日益好起来。周宏霞的母亲马润激动地说:“几年来,她撑起了我们这个家,苦了这孩子!”说话间,热泪湿润了眼角……

(青海日报 孙世成 石延寿)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