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职场 查看格言:“微软”的发展史:企业之春在于人

“微软”的发展史:企业之春在于人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微软”的发展史:企业之春在于人

在比尔·盖茨看来,世界知识经济的时代即将到来,要想在这一竞争激烈的时代浪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对人才的有效利用便是不可忽视的了。

对人才的运用,仅仅限于网罗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不仅要善于识别其长处,而且要敢于大胆地使用,让他们各尽其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这才是合理有效利用人才的最佳策略。

1981年底,“微软”公司已经完全控制了PC机的操作系统,并在全体董事会上一致决定进军应用软件这个领域。同时,盖茨还雄心勃勃地提出,他已决定把微软公司变成为一个不仅仅开发软件,而且还具有零售营销能力的综合性公司。他打算一边从事软件产品生产开发,一边从事产品销售,全面投入市场竞争中去。

“微软”的发展史:企业之春在于人

但是,与软件程序的开发设计和生产相比,市场营销更令盖茨感到头痛。因为从“微软”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软件设计方面,公司的人才都是高手,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则找不出一个很懂得具体市场操作的营销人员来。没有营销方面的人才,“微软”公司要想进入市场,无异天方夜谭;没有营销人才,“微软”公司的“创收火山”也只能是一座毫无生气的死火山。

精明的盖茨当然深知问题的症结,于是他四处打听,八方网罗。最后,终于从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挖来了一个大人物——后来在“微软”公司专管营销的副总裁——罗兰德·汉森。

在公司的业务方面,汉森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大外行。然而,数十年商场中摸爬滚打的经历,使他对市场营销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盖茨任命汉森为公司营销方面的主管,负责“微软”公司全部的广告、公关和产品销售业务,此外,他还需负责公司的对外宣传以及形象设计。

上任伊始,汉森便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营销教学课,给这群只懂软件技术、不懂市场运作的软件专家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市场品牌教育。他说:

“品牌会产生光环效应。只有让人们对品牌产生联想,产品才会更容易被接受。当你用这个品牌推出新产品时,依靠品牌的荣光,你的新产品才会更容易在市场上站住脚,也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于是,在汉森的倡导之下,“微软”公司决定,从今天开始,所有的“微软”产品都要使用“微软”这一品牌标志。

从那以后,“微软”公司所有不同类型的产品都打出了“微软”品牌标志。不久,在公司的大力投入和汉森的不懈努力下,“微软”这一品牌在美国、欧洲以至全世界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软件名牌产品。这样一来,市场销路问题就得到了完满的解决。

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扩大,海外市场的大力开发,新的人才矛盾又逐渐在公司内部暴露出来。

由于“微软”公司的经营范围日益增大,年近半百的公司第一任总裁吉姆斯·汤恩由于采用正规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来进行企业管理,这种方式与当时“微软”公司的实际状况相差甚远,因而汤恩已显得江郎才尽,他的经营思维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之“微软”公司的成员大都比较年轻,就连董事长比尔·盖茨也才二十多岁,使得公司具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浪漫,又富于创造精神的轻松气氛。相比之下,汤恩那种古板的管理模式无疑不会受到欢迎。所以,在这种情形下,识时务的他便主动提出辞呈,要求辞去总裁的职务,以便让位于更年轻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担当重任。

但上哪里去寻找合适的接替人选呢?盖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最终他想到了坦迪电脑公司的总裁谢利,找到他并直截了当要求他到“微软”公司担任总裁的职务。

作为与盖茨早就是老熟人的坦迪电脑公司总裁谢利,对“微软”公司的历史、人事工作中的优劣、业务现状了如指掌。而且,尽管他知道盖茨是个个性鲜明的人,很难与之长期共事;但他同时也知道盖茨平易近人、用人不疑的工作作风,加之“微软”在同行业中的骄人业绩对他的吸引,所以他在权衡利弊之后,爽快地答应了盖茨的邀请。

谢利刚一上任,就在董事会的支持下,对“微软”公司的人事工作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调整。首先,他在任人唯贤的方针下,将鲍尔默提升为负责市场业务的副总裁;然后,他又更换了办公用品供应商,为公司削减了20%的日常费用。在谢利的管理下,“微软”公司又开始踏上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1983年,为了尽快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新型软件,更大范围内占领应用软件的市场,“微软”公司开始了“视窗”软件的开发研制项目,并宣布在1984年底之前投放市场。

但不同以往的是,这个项目的开发研制出人意料地缓慢。直到1984年8月,“视窗”软件还没有开发研制出来,更不必说投放市场了。为此,媒体和新闻界都以讥讽的口吻将“泡泡软件”的头衔“赠给”了“视窗”项目。

正在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经过了一番细致深入的调查与研究,谢利发现了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他立即开始着手解决问题:除去技术上的继续攻关以外,他还将开发“视窗”的项目组分成几个部分,指定专人负责各自的业务;另外,他又更换了“视窗”的产品经理;在此基础上,他把程序设计的高手康森调入研究小组,负责图形界面的具体设计工作:当具体工作进入正规之后,盖茨则可将全部精锐力量投入研究“视窗”的总体框架之中。

经过谢利的这样一番布置之后,经过不长的一段时间,“视窗”的开发与研制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很快,盖茨欣喜若狂地得知,“视窗”已经可以投入市场了。

1989年末,经过各部门的齐心合力,“微软”公司向世界推出“视窗”10版,随后紧接着便是“视窗”30版等系列产品。

就这样,比尔·盖茨正日益将“微软”公司创业之初“敢在同行业的各项产品开发中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誓言,变成现实。而汉森和谢利在“微软”公司向正规化国际化大公司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功不可没的贡献。

【感悟】

在知识经济的年代,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有谁发现并合理地利用了人才,谁就会依靠这些人才发现并掌握新的机会,也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比尔·盖茨当然深知其中的真谛,因此,他以自己所独具的“黄金眼”识别并建立起了一套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这使得他的“微软”公司在本行业的各项竞争中都能独占鳌头,获取领先优势。对优秀人才千万不要错过,一旦发现你就要下决心合理利用,否则机会就会与你失之交臂。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