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祝福语 > 节日常识 查看格言:中国民俗文化产生的特点是什么_节日知识_祝福语大全

中国民俗文化产生的特点是什么_节日知识_祝福语大全

 时间:2022-01-18 10:55:55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每个国家都会有着自己的民俗文化,而对于中国,也是属于一个多民族多特点的民俗文化集合点,而民俗的文化上,也是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的生动和富于人性的社会化。这是一种自觉的传承,且具有原生态的特性,因此更具亲和力。一起来看看中国民俗产生的特点到底如何吧。

  中国民俗文化产生的特点是什么

  一、民俗文化活动的集体性

  任何一种民俗无疑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没有人类群体就没有民俗文化,所以说民俗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民俗的集体性可理解为:首先,任何一种民俗,都产生于特定的群体,如某个特定地域或某个民族。其次,一种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流传于一代又一代的集体中。再次,在流传中由集体不断补充、加工、完善。也就是说,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一个人创造或倡导的一种民俗形式,没有公众的认可或积极推行,它决不会长久地延续下去,即使勉强地生存下来,也不会有其广泛性。生活在某个民俗文化圈内的每个人都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民俗文化的被教化与熏陶者。

  二、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就是教化和规范民众,使民众立足于当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民俗文化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的生动和富于人性的社会化。这是一种自觉的传承,且具有原生态的特性,因此更具亲和力。

  三、民俗文化活动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四、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五、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同一种民俗,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各地区会出现不同的形态。中华文化以包容着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到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文化层面的接纳,民俗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极度深远。汉族民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民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民俗影响。因此,中国民俗文化活动形式极为丰富。

  六、民俗文化活动的实用性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文化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民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里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中国民俗的形成及特点

  民俗即民族的风俗习惯,指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它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节庆、礼仪、文体活动等方面。古人常把由于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时尚称为“风,把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称为“俗。由此可见,民俗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

  一、民俗的形成

  经济因素: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其产生首先受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政治因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民俗又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剥削阶级为了达到统治目的,一方面利用落后的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面用强制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宗教因素:民俗的产生还受宗教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民俗都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例如汉族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回族、维吾尔族受伊斯兰教影响,有禁食猪肉的习俗。

  地理因素:民俗受地理环境影响很深,自古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由于自然条件差异导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例如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交通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

  二、民俗的特点

  集体性:民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与上层文化相比,民俗的传播更为广泛,延续发展的生命力更加强大。

  稳定性:民俗一旦产生就会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端午节的习俗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就已经定型,经过2000多年一直影响至今。民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约束着人们的行动和意识,并经久不衰地世代相传。

  传承性:经济发达的强势民族,其民俗不但在本民族传承,还不断向周边其他民族播散,例如我国的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几乎影响东亚和东南亚的所有邻国,而经济欠发达的弱势民族,其民俗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承。

  发展性:民俗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些民俗随着其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而有些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其实质和内容都会发生改变。例如端午节的习俗传承至今,其最初送瘟神的本意早已改变。

  地域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民俗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例如远古时期北方民族为了躲避风寒而发明了穴居,从西安半坡遗址可以发现当时的住房是半埋地下的。南方民族为了防止炎热潮湿而发明了通风式的干栏建筑,从河姆渡遗址可以发现当时的住房是用竹杆撑起来的。又如,在饮食方面,南方人喜欢饭前喝汤,煲汤的时间很长,但是不太油腻,营养物质充分溶解在汤里,既止渴消暑又补充流汗后的虚弱身体。北方人喜欢饭后喝汤,汤浓油大,有利于保温、藏热。可见自然环境差异是造成民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1.民俗文化知识有哪些

2.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3.弘扬民俗文化的小学生作文-参观“民俗文化活动

4.以春节民俗文化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5.腊八节的起源-民俗文化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