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老马识途﹣﹣管仲
出处: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讲述齐桓公攻打孤竹国时,春季出征,冬季返回,途中迷路,管仲建议让老马带路,果然找到了归途。
注释: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领域起引导作用。
2.百步穿杨﹣﹣养由基
出处: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描述养由基的射箭技艺。
注释: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极高,能在百步之外准确射中杨柳的叶子,后泛指技艺精湛。
3.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处:出自《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 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注释:指嘴上说的甜蜜动听,心里却怀着害人的念头,形容人阴险狡诈。
4.草木皆兵﹣﹣苻坚
出处: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描述淝水之战中,前秦皇帝苻坚见晋军阵容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心生畏惧。
注释:形容人在惊慌时,将周围的草木都当成敌人,比喻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5.退避三舍﹣﹣重耳
出处: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晋文公)流亡楚国时,承诺若日后晋楚交战,晋军会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晋楚城濮之战中,重耳履行了承诺。
注释:原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而主动退让,后泛指对人让步、回避。
6.鹤立鸡群 —— 嵇绍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西晋嵇绍(嵇康之子)仪表出众,有人称他 “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注释: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中显得非常突出。
7.纸上谈兵 —— 赵括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赵括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长平之战中指挥失误,导致赵军大败。
注释: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只说不做,没有实践能力。
8.黄袍加身 —— 赵匡胤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五代时,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披上黄袍,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史称 “陈桥兵变”。
注释:比喻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后也泛指被拥立为领袖。
9.卧薪尝胆 —— 勾践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后,睡在柴草上,每天尝苦胆以自勉,最终复国灭吴。
注释: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立志报仇雪耻。
10.负荆请罪 —— 廉颇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廉颇因蔺相如位高于己而不满,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回避,廉颇醒悟后,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注释: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11.完璧归赵 —— 蔺相如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奉赵王命带和氏璧入秦,凭借智慧和勇气,使和氏璧完好返回赵国。
注释: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12.怒发冲冠 —— 蔺相如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见秦王无意归还和氏璧,“怒发上冲冠”,据理力争。
注释: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头发竖起,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13.风声鹤唳 —— 苻坚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战败后,逃亡时听到风声和鹤鸣,都以为是晋军追兵。
注释: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疑神疑鬼。
14.讳疾忌医 —— 蔡桓公
出处:《韩非子・喻老》,名医扁鹊多次提醒蔡桓公(齐桓公)有病需医治,蔡桓公讳言疾病,最终病入膏肓而亡。
注释: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愿接受批评或治疗。
15.画龙点睛 —— 张僧繇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传说南朝画家张僧繇画龙不点眼,点眼后龙便破壁飞去。
注释: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生动有力。
16.指鹿为马 —— 赵高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宦官赵高为篡权,故意把鹿说成马,试探大臣是否顺从,顺从者得以留存,反对者遭迫害。
注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7.围魏救赵 —— 孙膑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齐国孙膑率军围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救,从而解赵国之围。
注释:指袭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退,以解救被围对象的战术。
18.嗟来之食 —— 黔敖
出处:《礼记・檀弓下》,春秋时黔敖在饥荒时施舍食物,对饥民说 “嗟,来食!”(轻蔑的呼唤),饥民因受辱而拒绝接受。
注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或形容尊严比物质更重要。
19.鞠躬尽瘁 —— 诸葛亮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尽力” 后演变为 “尽瘁”),表达对蜀汉的忠诚。
注释:形容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地为事业奉献。
20.孺子可教 —— 张良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年轻时为一老人拾鞋并恭敬奉上,老人赞他 “孺子可教矣”,后传他《太公兵法》。
注释:指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可以教诲成才。
21.桃李满天下 —— 狄仁杰
出处:源自《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记载狄仁杰任宰相时,向朝廷推荐了大量人才,后多成为名臣,时人赞其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注释:比喻老师培养的学生众多,遍布各地,或指某人的门生、部下极多。
22.铁杵成针 —— 李白
出处: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讲述李白小时候贪玩,见一老妇磨铁杵,问其原因,老妇答 “欲作针”,李白受启发后发奋读书。
注释: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再难的事情也能成功。
23.毛遂自荐 —— 毛遂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毛遂,在赵国危难时主动请求随平原君出使楚国,凭口才说服楚王合纵抗秦。
注释:比喻自告奋勇,主动推荐自己承担某项工作或任务。
24.江郎才尽 —— 江淹
出处:《南史・江淹传》,传说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才华横溢,晚年文思衰退,诗文无佳句,时人谓 “江郎才尽”。
注释:指才思减退,写不出好文章,或比喻原来有才华的人后来能力衰退。
25.开卷有益 —— 赵光义
出处: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太宗赵光义(赵匡义)常阅读《太平御览》,称 “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注释:指读书总有好处,强调阅读的积极意义。
26.入木三分 —— 王羲之
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祝版(祭祀用的木板)时,墨迹渗入木板三分深,形容其书法笔力刚劲。
注释: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比喻见解、议论深刻透彻。
27.刮目相看 —— 吕蒙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东吴吕蒙起初学识不高,后发奋读书,鲁肃见后惊叹 “非复吴下阿蒙”,吕蒙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注释: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某人,强调对方已有进步,不能再用旧眼光看待。
28.闻鸡起舞 —— 祖逖(注:原文 “祖挞” 为笔误,应为 “祖逖”)
出处:《晋书・祖逖传》,东晋祖逖与刘琨为好友,常闻鸡啼即起身练武,立志报国。
注释: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刻苦锻炼,努力成就事业。
29.破釜沉舟 —— 项羽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末项羽率军救赵,渡过漳河后,砸破锅、凿沉船,以示必死决心,最终大败秦军。
注释: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不留退路。
30.一饭千金 —— 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年轻时穷困,曾受一漂母赠饭,后封楚王,以千金报答漂母。
注释:比喻受人恩惠后,以厚重的礼物或恩情回报。31.一诺千金﹣﹣季布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注释:形容许下的诺言极有信用,说话算数,答应的事一定做到。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曾作《赠李司空妓》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 指当时的司空李绅)
注释: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司空” 为古代官职名,此处代指李绅)。
33.请君入瓮﹣﹣周兴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注释: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4.兵贵神速﹣﹣郭嘉
出处:《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 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注释:指用兵作战最重要的是行动迅速,抓住战机。
35.成竹在胸﹣﹣文同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文同,字与可,北宋画家,善画竹)
注释:比喻做事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和打算,心中有数。
36.投笔从戎﹣﹣班超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注释:指文人放弃文业,投身军旅。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注释:指军人战死沙场,用马皮包裹尸体归葬,形容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决心。
38.东山再起﹣﹣谢安
出处:《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早年隐居东山,四十余岁才重新出仕,官至宰相,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大败前秦。
注释: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39.望梅止渴﹣﹣曹操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魏武” 即曹操)
注释: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
40.暴殄天物﹣﹣商纣王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商王受” 即商纣王,“殄” 意为灭绝)
注释: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原指商纣王糟蹋万物,后泛指浪费)。
41.赤膊上阵﹣﹣许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注释:比喻不加掩饰地做某事,也指毫无准备地投入行动(含贬义)。
42.梦笔生花﹣﹣李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注释:比喻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写出的文章优美动人。
43.揭竿而起﹣﹣陈胜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描述陈胜、吴广起义时,百姓砍下树木当武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注释:指人民起义,举起反抗的旗帜。
44.背水一战﹣﹣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率军攻赵,令士兵背水列阵,断绝退路,迫使士兵奋勇作战,最终获胜。
注释:比喻在绝境中作最后一搏,以求生路。
45.乐不思蜀﹣﹣刘禅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王” 指司马昭,“禅” 即蜀汉后主刘禅)
注释:指乐而忘返,或忘本(含贬义)。
46.墨守成规﹣﹣墨子
出处:《墨子・公输》记载,墨子善守御,鲁班为楚国造云梯攻宋,墨子前往劝阻,与鲁班模拟攻防,鲁班多次设计攻城方法,均被墨子破解,后人称墨子的守城之法为 “墨守”。
注释:指固执地遵守旧规矩,不肯变通。
47.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指诸葛亮刚离开隐居的茅庐,辅佐刘备即立战功)
注释: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48.三顾茅庐﹣﹣刘备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自述刘备三次到茅庐拜访他)
注释: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或拜访有专长的人。
49.暗度陈仓﹣﹣韩信
出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楚汉相争时,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迷惑项羽,暗中却率军从陈仓小道出兵,击败楚军。后见于元杂剧等文学作品中,使该成语广为流传。
注释:比喻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暗中却采用另一种策略达到目的,常用来形容暗中进行活动。
50.老当益壮﹣﹣马援
出处: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是马援表达自己虽年老但志向更坚定的话语。
注释:指年纪虽大,却更加雄壮、有干劲,形容人老而弥坚,不衰退。
51.东窗事发 —— 秦桧
出处:元刘一清《钱塘遗事・东窗事发》,传说秦桧与妻子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后秦桧死后,妻子梦见他说 “东窗事发矣”。
注释:比喻阴谋或坏事败露。
52.泰山北斗 —— 韩愈
出处:《新唐书・韩愈传赞》,称韩愈 “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注释:比喻德高望重、成就卓越而被众人敬仰的人。
53.一字千金 —— 吕不韦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城门,称能增删一字者赏千金。
注释:形容文辞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珍贵。
54.举一反三 —— 孔子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要求学生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其他事。
注释: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同类的事情,强调善于推理和联想。
55.八斗之才 —— 曹植
出处:南朝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注释:形容人极有才华,特指文学才华出众。
56.金屋藏娇﹣﹣刘彻
出处:出自《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幼时,其姑母问他愿不愿娶表姐陈阿娇,刘彻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注释:原指汉武帝用金屋收纳阿娇,后泛指男子纳妾或隐藏情妇,也作 “金屋贮娇”。
57.程门立雪﹣﹣杨时
出处: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与游酢拜见程颐时,程颐正在午睡,二人便侍立在门外等候,直到雪深一尺,程颐醒来才进门。
注释:形容恭敬地向老师求教,表现对师长的尊敬和求学的诚恳。
58.精忠报国﹣﹣岳飞
出处: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背上刺有 “尽忠报国”(后世多作 “精忠报国”),体现其忠诚报国的志向。
注释:指竭尽忠诚,报效国家,强调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59.凿壁偷光﹣﹣匡衡
出处: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原指匡衡凿穿墙壁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的精神。
60.业精于勤﹣﹣韩愈
出处:出自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注释:指学业或事业的精湛在于勤奋努力,若贪图玩乐则会荒废,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