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
1、 春风又绿江南岸 (北宋 王安石 《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 到 ,又改作 过 ,后改作 入 ,再改作 满 ,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 绿 字。这个 绿 字用得很好,一个 绿 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2、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细柳 和 淡月梅花 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 摇 ,后句加 映 ,即成为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 下品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 有了,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 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 依小妹的高见呢? 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 徐来, 细柳 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 摇 、 舞 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 扶 字才恰到好处,与 轻 、 细 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 映 、 隐 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 失 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3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面对齐已说: 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 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 不如把 数 字改为 一 字贴要。 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 改得太好了! 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 一字之师 。
4云破月来花弄影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 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 破、来、弄 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 破 而有月 来 ,月 来 而有花 影 ,花 影 引出 弄 字,有 弄 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5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 老 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 老 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 肥 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 小雨纤纤风细细 ,到 拂堤杨柳醉春烟 ,到 一枝红杏出墙来 ,再到 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6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突然,他想到了俩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一想,觉得 推 字改为 敲 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 干什么的? 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德德的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 于是 推 字改为 敲 字。后来, 推敲 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 一气呵成 ,然后万事大吉。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 文章不厌百回改。 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工夫。当然,我们大可不必 捻断数茎须 ,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