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是一本由乔乔·莫伊斯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5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不言弃》读后感(一):两个人,一幅画
两个人,一幅画
文/米雪
继J.K.罗琳之后现象级女作家、毕业于于伦敦大学皇家霍诺威与贝德福德学院的女作家乔乔?莫伊斯 ,她的作品曾两度获得浪漫小说家协会评选的年度浪漫小说奖,新作《永不言弃》(The Girl You Left Behind)2015年10月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故事讲述了两个经历相似的女人与一幅画的牵绊,时空流转中,再现的是人在困境中的坚守与希望。
乔乔?莫伊斯与J.K.罗琳一样,早年也同样生活困顿,做过许多工作,她从14岁开始就做过各种各样的兼职工作:洗衣店、酒吧、出租车公司、办公室,都是她曾经生活的世界。在兼顾家庭、工作的同时,仍然坚持不懈的写作,付出总有回报,这样的坚持终于让她获得了成功,她曾说:“永不言弃,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好运气。”
作者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的被德国占领的法国一个小村庄里,采用的是时空交错的手法,以一幅画为线索,以两个女人相似的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坚守为主轴。在战争中等待前线归来的丈夫的苏菲,失去丈夫而固守在其留下的房屋里的丽芙。在她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与她们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苏菲无法放弃姐姐和孩子还有村民全身而退,丽芙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守住那一幅画,不惜与相爱的人反目成仇。她们为自己心中的坚持而努力,令读者动容。
古有画龙点睛,破壁而飞的故事,那么在《永不言弃》中,那一副承载着爱情、美好和坚守的《留下的女孩》,就是那点睛之笔。故事主角之一的苏菲所处的时间正值二战时期,法国被占领,更多无辜的人们在遭受法西斯蒂恶蹂躏而痛苦不堪。保全大局,却遭受着被自己保护的人的蔑视和仇视的苏菲,在痛苦和无奈中煎熬,那一幅画支撑着她站直了身体。时隔近一个世纪,无法走出失去丈夫阴影的丽芙,倾尽所有也要争取这一幅画的所有权,但是却因为保全画中女孩的名誉而差点输掉官司,因为丽芙感受到那样一个坚强女孩,就像自己一个曾经的影子。画是精神所在,是残酷现实中美好的化身。
这幅画经历战火而得以保存,得益于一位德国军官的小心翼翼的封存。是这样一个机遇,令它与丽芙相遇。作者不惜笔墨地描写丽芙在保全这幅画所做的努力,抵押自己丈夫给自己留下的房产,与相爱的保罗反目,抵挡所有的流言蜚语,这些细节,正是为这点睛之画的一个升华。画是希望与生机的隐喻象征,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在人情冷酷的当今,它温暖着精神领域的洁净与神圣。在时空变迁中,这是黑夜中明亮的灯塔,是人性之光。
“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无人陪伴,而是明明有个人爱过你,如今却缺席了你的生活。”相对于苏菲的历经磨难与自己的爱人相互厮守,丽芙的在保全画的同时也终于走出过去生活的影子,与保罗走到了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经历风风雨雨的爱情,也更加坚韧不可摧。无论是在战火中,还是在和平环境中,对爱的坚守,对美好的追求,是人类最值得钦佩的行为。
《永不言弃》读后感(二):[抢先试读征评稿 ] 懒惰的人,不配刻骨铭心
其实,我不知道该如何开这个头。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书于我都很暧昧。我在故事里,哭过了,气过了,笑过了。最终,却像路过一次风雪,我什么都没留下,除了暂时的恍惚。
什么样的人才叫过得好呢?什么样的爱情,才叫无怨无悔呢?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那么或凄美,或浪漫,或震慑的爱情故事,读过那么对爱情爱人的美好向往,如萨特VS波伏娃,分分合合;如徐志摩和林徽因,美在不得;三毛河西,不能再有……
哲学的,诗歌的,生死两隔的,流传在我们中间的故事,结局通常是唏嘘大于幸福。
当故事投射到现实中,回到我们自己身上,爱情显得有些发育不良,不堪考验。
我不知道爱情的标准答案,更不知道人生的标准示范在哪里。可如书中苏菲为了爱人颠沛流离,丽芙在缅怀中错过最美的年华,断然不是好的人生,更不是我们憧憬的爱情模样。自然,好的人生不一定是有钱有款,好的爱情也不一定是耳鬓厮磨。不过,我想,一个人生活也好,两个人的关系也罢,它至少要有一个支撑,一种牵引的力量,于悲喜间,让你可以继续向前一步。
正如苏菲对爱德华说:“我从来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直到遇见你。”百年之后,丽芙爱上保罗时,她也在心中默念这句话。爱德华打乱了苏菲的步调,却也给了她一种更加有温度的生活。保罗给丽芙无限的缅怀划伤了一个句号,她终于可以不再追随大卫的步调。
我觉得,这就是“好的爱情”,他的出现开启了你人生更细腻的感知(让你觉得世界和生活原本可以不这么刻薄)和更好的可能。
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除了爱情,你可以做很多事。问题在于,没有爱情,做这些事到头来都会有一种虚空感。这种虚空,自然不会降低你的生活质量,只是会让活着缺少质感。
这听起来很不女权,很传统,可是从来没有谁注定孤独。幸福,终究是要人陪伴,有人一同感知才能感知的一种心情。这和一个人的自在完全两码事。
苏菲,这个穿着木屐的外地女孩,就像如今漂在一线城市的你我,孤身一人在时尚巴黎,寒酸而倔强。父亲家暴母亲的阴影,潜移默化地抹去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期待。苏菲尽量想表现得像个独立独行的女人,和周遭保持安全距离,走起路来像个女战士,目不斜视。苏菲说她过得很自在,但这份自在里何尝不是自我保护?
丽芙,拥有很多女人梦寐以求的太多东西:事业有成的老公大卫,有型有范的玻璃房子,可以在没有经济压力的前提下,消费高档的服务、美食和品牌。但是,她还是觉得不幸福,孤独。就因为,大卫总是忙于事业,就连蜜月都是为了工作。终于不忙了,他去猝死在了丽芙酣睡的时候。大卫绝对是个好男人,但他绝对不是个好老公,因为他从来不懂聆听自己的妻子。
这之后的四年,丽芙独自消化着大卫死后留下的所有虚空,在悲伤、缅怀中硬生生把生活过程了一个博物馆,里面全是曾经。自然,无人打扰丽芙可以想怎样就怎样。但是如不是保罗的出现,她永远不可能走出人生的新世界
保罗在这本书中是个穿针引线的角色。一百年前,爱德华为爱人苏菲作画,一百年后,这幅画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那代人的生离死别,成为丽芙的所有物。保罗的工作就是帮爱德华的后人找回爱德华的作品,毕竟,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现代也算价值不菲。偏偏这画是丽芙最珍惜的,大卫生前送给她的蜜月礼物。
可以说,保罗的出现,逐渐把时光两头的女人,一点点地串联起来,给人营造了一种,丽芙是翻版的苏菲的感觉。同时也在丽芙打算重新开始爱一个人的时候,一点点揭开了画像的秘密,也给丽芙更加深重的悲伤和孤独。
他和丽芙经历离合,让丽芙拾起继续向前的勇气,是因为他的聆听,他的不断努力。
正如前面所说的,苏菲为爱德华颠沛流离,苏菲爱上保罗却要支付对簿公堂的代价。这完全不是爱情的面貌。可是,世间从来没有不经历考验的爱情,就如同不经历阻碍的人生不叫活着。关键是,在爱情最难的时候,生活的时候,你是否有决心捍卫自己最初的决定,不惜一切努力,去争取最终的圆满?
在爱情中犯懒的人,不会拥有长久的恋人。我甚至猜想,大卫若不是早死,他和丽芙的婚姻也会早夭。原因就在于,大卫在工作上太尽心,而在感情上却太简单粗暴。自然,精英的生活从来都和休闲不挂钩,丽芙的富裕也倚赖大卫的繁忙。但是,好好表达,合理划分给爱人的时间,给工作的时间,也是对感情的一种经营。
那些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多半不完美;那些完美的,多半也曾经历难以想象的不堪。人们想要好的人生,好的爱情,就像喜欢鲜花,而对枯萎的花弃之如敝履。生活也好,爱情也好,从来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更不是一张不会苍老的容颜。太多时候,不是爱情本身脆弱,而是我们总是在经历考验的时候,选择轻易放手。
然而,在爱情里犯懒的人,不配刻骨铭心,终成眷属。
去战场寻夫不是苏菲唯一的选择,何况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非要和爱人团圆几乎不可能;和保罗在一起,是丽芙所有的选择中最难的,爱一个叫自己辗转难眠的人,需要太大决心。可是,她们最终都选择了更难的那个。
所以,真的要问“什么是好的人生”“好的爱情”,那我想答案便是,不惜一切努力,不远千山万水,去达成一种梦想的生活,爱一个懂得聆听自己人,并为守护这人生、这人,永不言弃。
生活很容易充实,心却很难变得不空洞。
去追求吧,哪怕你要比别人晚几年才能安稳;去爱吧,也许别人结婚的时候,你还在异地恋单相思;去活得精彩吧,在真的幸福之前,敢去孤独,敢去一败涂地,敢去面对所有的无人回应。
现在不是最后,未来有更多可能,你远比你想的自由。
《永不言弃》读后感(三):爱恨滚烫人情凉
乔乔·莫伊斯是一个说故事的好手。我这样说,是因为她洞清大众情感,巧妙地编织一席华丽而柔软的锦缎,然而布下最为隐秘的倒刺。
你因着那种美好的吸引而上手去触摸,在光滑而冰冷的表面上刚一沉醉,就被扎破了手。
她的作品几乎都遵照这样的展开逻辑,Me before You是,The girl you left behind也是。
“她在试图描绘爱啊!”人们一开始这样笃定着,去看苏菲和丽芙的深情与婉转。没有太深刻的演化,天雷地火的勾动,爱情的绽放迅速而激烈,香气浓郁。小小的浪漫与甜蜜,让她们面对众叛亲离之时,依然像只优雅的鸟儿,镇静而笃定,默默自梳翎羽。
然后,就是那“众叛亲离”的展开,步步紧逼。阅读间隙里,你闭着眼睛都能感受到那只隔空而来的手,锁住你的喉咙,并慢慢收紧十只。你因为对她们的不公平而心疼的同时,自然而然就将自己置于同样的情感位置中,“多么没有道理啊”,你想,然后被乔乔所引导产生的不忿牵引着,突然就回想起了所有经历过的凉薄。
那些站在道德高度冷漠而无为的弱者,那些空有愤怒却不愿理解的亲友,那些见缝插针恣意渲染的媒体,那些无法就事论事就轻易给人定罪的“观众”——苏菲告诉你,弱者在欺凌同样弱的同伴之时有多愚蠢;而丽芙大概就是佐证,这种恶,不分时代,恒久存在。是人性难以规避的弱点,也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大众粗暴的审视时的无可奈何。
就是在这样的冰冷里,执着着散发温度的苏菲和丽芙显得特别可贵。然后,剥开那些被伤疤布满的躯体,你发现了一颗有温度的心。自然地,你迫不及待地上前,想要对这种温暖一探究竟。
苏菲的境遇并不稀奇——我曾经在国内外各种文艺作品里看到这样的情节:为了救家人、为了救爱人、甚至为了救陌生人,战争中弱势一方的妇女委身于侵略者。战争背景不同,所处国家不同,面临的境地不同,但期间流动着的象征主义确实相通的——“妇女的身体”像是一个符号,在具有时代色彩的环境里,它代表了最为私密又最为基础的“拥有”,当这个国家的男子对于这样的侵犯无能为力的时候,因为羞愧而爆发出的仇恨将最为宏大,勇敢的人们剑指敌人,而卑贱的灵魂则靠迁怒来满足于自我的卑贱。
善和恶在这里充满讽刺地调了个个儿。爱恨在一句“战争中没有赢家”的陈情中模糊不清,而你的意识到,人的一生会被外界贴上各种标签,却没有哪个人应该因为标签而被武断地归置黑白。
我以为我会被结局折磨但是没有,主线故事很温暖,感情甘醇而温暖,细节掌控得很好,但说的事并不新奇,优缺点都很明显;真正的“致郁系”是可以值得为此多打一颗星的番外——最后五十页是哭着看完的,谁也不能阻止我缺乏睡眠的大脑联系一些很久远的回忆,提升到胸口堵在喉咙上。大约有那么两三次,我把书撇到枕头旁边,很认真地难过了一会儿——反调和共感,始终是通俗小说的必杀。
如果说主线用的而是“反调”,番外用的就是“共感”——你没有输给任何人,但你输却输了对方的再以,那样的共感。
主故事里浓墨重彩两对爱人有多情深似海,番外里展现摩擦的部分就有多让人窒息,而最后一切回归到主线故事的轨道上,还是因为不管那些懦弱的自私的冲动的无中生有的自我怀疑的彼此角力的冲突多锋利,画家的心从根本上是“你不在这儿我受不了,所以我只能画你。这是我唯一能让你回心转意的事情。我想画下你平时的样子,可是脑子里只有这个愤怒、不快乐的你。我满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她不快乐全是因为我。”而设计师最后的结论是“在没有工作上的事。有些东西本来就应该是神圣的。”
这样的番外,是最好的补白——你看,没有爱情唾手可得,没有爱情理所应当,没有爱情只是一股热血涌向头脑、心脏或者某个部位就可以一劳永逸。
把苏菲和丽芙的爱情拉到一个正常的回归线上,增加了实感,也解释了动因。
爱是炙热的,人情却总有凉薄。前者对于后者的解救在于,因为“爱”,终于我们肯放下身段去了解。如果真能赋予人这样深信的能力,也是乔乔为读者贡献的最营养的“一餐”阅读吧。
《永不言弃》读后感(四):苦难凸现人性可贵
苦难凸现人性可贵
《永不言弃》是名气比肩J.K.罗琳的英国“现象级”女作家乔乔·莫伊斯的代表作之一。《永不言弃》以一战为背景,横跨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讲述了两个时隔百年的女人,如何在生计艰难、众叛亲离的巨大孤独中,寻觅爱人和生活希望的故事。在行文和故事的架构上,沿袭了莫伊斯一贯于悲喜交加中挖掘人性的写实手法,于多重维度中塑造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1916年,德军占领的法国小村庄,苏菲的丈夫正在前线应战,她的家乡瑟索凄惶。为了保护爱人和亲人,苏菲抱着心爱的画像,走入了一个不知也不可测的房间。而当她走出,她发现,所有的人都开始离她远去,没有人信她,没有人温暖她。整个世界似乎都背离了苏菲,曾经熟识的朋友、邻居甚至亲人,都对她无比的冷漠,乃至充满了怀疑。但是,她最终凭着对爱情的执著和钢铁一般顽强的信念,终于和他的爱人画家爱德华得以相聚。
在这部让人痛彻心扉而又感动至深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比如,为了保护爱人和亲人,苏菲抱着德国指挥官喜欢的,也是苏菲的丈夫为她描绘的画像,走入德军指挥官的房间。这其中有多少的无奈,又有多少的屈辱?在莫伊斯的笔下,人的内心的挣扎不但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即是在两个敌对的阵营之中,莫伊斯也还能发觉出人性的光芒,从而使作品充满“正能量”。在不少作家的笔下,纳粹是邪恶的,德军指挥官是邪恶的代表或化身,但莫伊斯认为,即便是邪恶的、“法西斯”的化身,“兽性”的对面应该也有“人性”。就像德军军官“他”不但有爱,还深深地思念着妻子和女儿。因为他也是战争“受害者”,“他”也应该、也会反思。
“我们能休战吗,就几个小时?”在圣诞之夜,在莫伊斯的笔下,“他”(德军指挥官)恳切地对苏菲说:“你忘记我是敌人,我忘记你是敌人……我们只是……两个普通人!”也正是在莫伊斯精彩故事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罪恶,它不但戕害人的生命和尊严,还摧残了人的精神和情操。《永不言弃》之所以感人,与莫伊斯的写作风格有很大关系。尽管莫伊斯的每部小说几乎都以爱情为线索,但是爱情小说并不能完全定义乔乔的小说。“看似美好的爱情背后,有着不为人言说的疼痛;看似圆满的结局其实暗藏玄机。”就像美国《娱乐周刊》所评叙的,莫伊斯的小说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她不是单纯讲述所谓的“男欢女爱”,而是落笔于爱情以外的东西,比如人性,比如战争与和平,或者还有其他更动人的音符。
一幅画像,百年流转,无奈世事无常,物是人非。莫伊斯用文字构建了一个精巧的人间故事:苏菲被德国人掳走,紧接着音信全无,生死未卜。百年之后,苏菲的那幅画像挂在了另一个女人——丽芙的卧室。丽芙并不知道苏菲的故事,画是丈夫送给她的蜜月礼物,只是四年前丈夫猝死。对于丽芙来说,这幅画更代表着她的思念、他们的往昔,甚至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自打她和一个叫保罗的男人相爱后,就是这幅画,让准备拥抱的两个人站在了法庭的两端……苏菲和丽芙,分别在各自的时空里,为所爱、所信拼尽全力的故事:就算全世界都背离你,又有什么大不了?只要爱,就是最大的希望。只要永不放弃,就有爱的希望。
《永不言弃》是一部构思巧妙的作品,之所以“巧妙”,不只表现在人物的设计上,还在于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在莫伊斯的小说世界里,来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戏剧化地相遇,就像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经历摩擦互斥,最终咬合。比如售货员苏菲和艺术家爱德华的相遇,小职员丽芙和建筑家大卫的结合。当然,这是莫伊斯惯用的写作手法。在莫伊斯的另一部作品(《我就要你好好的》)里也分别由来自两个阶层的人物设计(露和威尔)。而这每一个故事里的两个人,几乎都有着共同的宿命:一个生活看不到未来,一个已经人之将死。莫伊斯之所以如此“有意为之”,其目的是给故事以张力,给读者换位思考的想象空间:“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选择?”
2015年11月27日《无锡日报》第T04版:阅读
原载于2015年12月09日《今日路桥》第七版博阅
http://paper.lqnews.cn/html/2015-12/09/content_7_1.htm
《永不言弃》读后感(五):所有的坚持都不应该被辜负
小心拿捏着自己的生活,盲目的相信和坚持,这是相隔一百年的苏菲跟丽芙这两个女人之间的共同点。然而也似乎是我自己的状态,所以读《永不言弃》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模糊不清的,像是一股子道不清的情绪一直在袭击着我,所以毫无停顿一口气读完,看到圆满的结局的时候,竟然觉得伤感大于治愈,像是无意间受伤一样,有莫名的钝痛。
一战时德占区的法国小镇,苏菲跟姐姐经营着父亲留下来的小酒店,等待着在前线打仗的画家丈夫爱德华,一边还要跟镇上的居民们一起对抗着德国人的各种侵占。一个新的指挥官的到来改变了苏菲的生活轨迹,为了救回自己的丈夫,苏菲毅然决然地抱着丈夫为自己画的画走进了指挥官的房间,然后她在各种被唾弃和鄙夷之中被带走。故事在这里被中断,乔乔开始讲述一百年后的丽芙的故事。那幅《留下的女孩》几经辗转被丽芙的丈夫大卫所买然后转送给了丽芙,然而大卫猝死,丽芙迟迟走不出丈夫过世的阴影里,直到遇见保罗,她开始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也再次复活了爱的勇气,但命运弄人,为了那副价值百万的画像,丽芙跟保罗站在了法庭的对立面。
丽芙开始去追寻苏菲的故事,因为那幅画对她来说,是希望,是爱的礼物,是跳跃的青春与欢乐。所以她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守护画中的女孩。故事的结局怎么样呢?乔乔大概是一个不愿意把伤痛撕裂的作者,她为故事中的大多数人安排了最为美好的结局。却独独给了指挥官一人最为巨大的悲伤,他爱着苏菲,遵守约定救出了她的丈夫爱德华,甚至帮助她们逃出生天,却最终连苏菲活着的消息都得不到,甚至苏菲留给他的画也被自己的妻子抢走送人。爱而不得已经足够伤人,连最后的念想也不给,乔乔在这一点上又是何其残忍。
这是第一次读乔乔?莫伊斯的作品,苏菲跟丽芙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荡气回肠。一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坚守,一个为了所爱迟迟不愿意放下。世间这样的女子何其多,但是乔乔笔下的她们却是那么的打动人心。这得意于她对于情节的构造,悬念的设置,以及情感地拿捏,总觉得一切都恰到好处,无论文笔或是其他,让我对这个作者油然生出一股喜欢,恨不得一口气把她其他的作品都读一遍。
好的爱情故事,除了有爱情,更应该有更多其他的值得大家思考的东西。乔乔在行云流水地讲述苏菲和丽芙的故事之外,更颇具野心地想要挖掘人性的美好,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探索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纯真的模式。指挥官跟苏菲之间不仅仅是敌国敌人之间的仇恨关系,他们更多的时候应该是朋友,他与苏菲谈论艺术、美好以及与战争无关的一切,如果可以他更想要做一个普通人,与所爱的人长相厮守。所以他才会“不索取,却给与”帮助苏菲完成所愿。而苏菲也正是坚信指挥官会遵守诺言,才会坚持到与爱德华最终碰面并且逃离战争,回归到最终的平静生活里。
苏菲跟丽芙一再盲目的相信,所以才能够支撑着自己走下去,但这世间所有的坚持都不应该被辜负,不是么?
《永不言弃》读后感(六):女孩的坚毅目光
朱延嵩/文
一幅名曰《留下的女孩》的画像,百年流转。画中人生辉的脸庞和目光,对远隔时空的女孩们,诉说着爱与守,希望与生机。英国著名现象级作家乔乔·莫伊斯以其精巧的叙事架构,多重维度的人性挖掘,精彩讲述相隔百年的两个女孩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该书一经发行,就受到德国重量级媒体—《明镜周刊》、《焦点》及《世界报》的赞誉,被称作“看得人要忘记心跳的超级小说”。
《永不言弃》主要讲述的是一战期间,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小村庄里,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为了保护爱人和亲人,抱着丈夫为自己精心描绘的画像,与德国军官进行的无奈“交易”,而由此被周围人怀疑猜忌远离直至唾弃。无独有偶,21世纪初,繁华扰攘的伦敦,失去丈夫的丽芙为了保护亡夫送给她的那幅百年画作,竟与新的爱人对簿公堂,陷于一无所有并成为众矢之的。苏菲和丽芙所拥有的是同一幅叫《留下的女孩》的画像,二人也同样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乔乔把这两个女孩在逆境中的勇气与坚持,描绘得丝丝入扣,栩栩如生。
《永不言弃》这部小说采用穿插叙述的方式,故事情节在百年时空中相互转换,这样的手法更能吊足读者的胃口。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分别采用第一和第三人称,使读者既有亲临感又有旁观者的角度。战争中的悲惨和压抑,让我们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在被占领土上生存,家园亲人惨遭蹂躏,财产没有保障,人格难得尊严。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勇敢坚强的苏菲能够在侵略者的眼皮底下藏下一头小猪,能在给德国士兵提供的晚餐里挤出可怜的东西提供给生病的邻居,她也为身处恶魔似的集中营里的丈夫积极奔走,甚至被押上战俘车的那一刻也没有放弃能见到丈夫的信念。深爱她的丈夫,一个当时并不太出名的画家爱德华的确把她看到骨髓里,以致于画像中描摹出的女孩目光是那样的让人过目不忘。这目光透着坚毅和倔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这就正是苏菲的性格。
同样的,为了留下丈夫的回忆,丽芙拼命要保住《留下的女孩》,她不惜抵押房产、高额聘请律师,顶住舆论压力和人身攻击,被推上风口浪尖……在她的坚持下,也逐渐还原了百年画作的渊源和画主人故事的真相,为了画主人的尊严,她也更加坚定了保护作品的决心,直至因为坚持而胜利。
苏菲和丽芙同样经历了两个男人。爱德华具有文艺家的气质和风度,不拘小节又热情奔放;指挥官也是文艺爱好者,并且是个理性的入侵者,他对苏菲也是一见倾心。而丽芙的亡夫大卫也是一个颇具天赋、痴心事业的建筑家。他与丽芙是在起初的磨合中记住了彼此的好。而更能打动读者的,可能是最终和丽芙走在一起的保罗,他为了所爱,放弃了很多,最终赢得了两人的幸福。这部小说把男女主人公关于爱与悲,得与失,为了守护爱而做出的选择刻画的纤毫毕见,于甘甜中掺着苦涩,给人以久久回味的空间。
《永不言弃》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情节告诉读者,身处逆境的坚守与勇气,是迎来曙光的先决条件。为了那份希望,我们百倍努力!
《永不言弃》读后感(七):不忘初心,找寻幸福----评The Girl You Left Behind
在文学导向的小说家强调小说以人物塑造为基础,商业导向的小说家强调情节,二者争执不下之际,英国女作家乔乔?莫伊斯则用她一贯的实际行动向大家展示了小说的真谛:二者并重。从Me Before You到The Ship of Brides,再到The Girl You Left Behind,为达到足够的戏剧冲突与心灵碰撞,乔乔不惜将故事的背景指向战争,或更为直接地向死亡倒计时,在巧妙安排情节的同时,又以精湛的手法刻画人性的多重维度。难怪《世界报》给予了她“即Me Before You大卖之后,整个畅销榜都被乔乔?莫伊斯预定了”的高度评价。 然而,细读之下不难发现,尽管这些作品各不相同,它们表现的主题却只有一个:无论被迫与主动,改变从前既定的生活轨迹,寻找新人生。
相较于另外两本的单一主线,The Girl You Left Behind的布局更为复杂,它一方面以一战时期的法国沦陷区为背景,描写女孩苏菲苦等从军的画家丈夫归来,却终因一个选择走入生死未卜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大胆地将时间后移了近九十年,聚焦至年轻的寡妇丽芙。在挚爱的丈夫死后,尽管生活陷入困境,丽芙却始终死守着曾经的雪泥鸿爪将生活封禁,直到她即将失去丈夫最重要的遗物。而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的两个故事之间,相连的只是一幅画,成就的却是荡气回肠的历史、在困顿中的坚守、由懦弱到坚强的蜕变、争取幸福的决心和面对选择时的勇气。不同的境遇,相似的守望,苏菲与丽芙,两个不同国度、素不相识的女孩,彼此成为了对方的镜子;跨越时空,两人在冥冥中牵手,苏菲成为了丽芙的起点,丽芙则替人生以省略号驶向未知的苏菲找回了圆满。
比起在失去丈夫的四年时间里都近乎颓废的丽芙,苏菲仿佛更为坚强。战争爆发时,本来远离硝烟的她为了帮助姐姐竟然毅然回到更为危险的家乡;即便食不果腹,她却依然去帮助更为穷困的邻居;当被误解,顶着“叛徒”的污名时,她勇敢地面对了所有人的目光;她独立思考、坚持选择,即便已然身陷绝境却不改初衷。然而在这看似的坚强与懦弱中,差别却是“为爱守候”和“永失所爱”。爱是继续的动力,爱是现在的乐趣,爱是关于从前最为动人的回忆。爱似乎永远是乔乔?莫伊斯笔下不绝的话题,而那些与爱情有关的故事,定义的却不仅仅是爱情本身,而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事实上,了解The Girl You Left Behind的作者乔乔?莫伊斯的读者都不难将两位主角的经历,甚至包括Me Before You中女主角的经历与作者本人的相联系。身为世界一流媒体所争相报道的畅销书作家,乔乔早年的经历却可谓坎坷,她自幼的家境贫寒,父母离异,为了讨生活,14起就做过各种兼职:洗衣店女工、酒吧招待、出租车公司值班员等等,却从未放弃学业,在完成了皇家霍洛威与贝德福德斯学院的学习后,又获得了伦敦城市大学和《独立报》资助的奖学金,最终开始了在《独立报》长达10年之久的记者生涯,并艰难地踏上了写作之路。的确,这些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身上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
如果据此就妄下结论,认为乔乔?莫伊斯是个只会将自己及身边人的经历拼凑改编,并以自己家乡作为文学宝库的所谓虚构作家就大错特错了。在The Girl You Left Behind中,比两位女主的经历更为出彩的是故事后半部分中的侦探情节,而比侦探情节更成为亮点的则是随着近百年间的故事的逐步推进,渐渐浮出水面的人性纠葛。当忠诚成为羁绊时,我们该作何选择,是忠于职业的操守,是简单的随波逐流,还是遵从于自己的内心、遵从人类心底的善意与爱?生活,就如指挥官所言,无法选择;而善良却比聪明更可贵,因为人性是可选的。而当“不索取,却给予”成为基调时,被改变的则不仅是他人的人生,也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迄今为止,乔乔?莫伊斯已经出版了12本书,连续荣登畅销榜数年的她在欧美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哈利波特》的作者、家喻户晓的罗琳阿姨,而The Girl You Left Behind是她继Me Before You之后的第十本书,从2013年出版至今好评不断。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依旧在笔耕不辍,而我们也在读过她的一本本著作后期待她新书的出版。
《永不言弃》读后感(八):人性与道义的纠缠。
文|慕卿月。
信念这个东西,其实挺可怕的。它可以让一个人很理智,可以让一个人很物质,也可以让一个人很盲目。也许在某个时间段,我们都曾对自己的信念抱有一丝怀疑和动摇。也许,信念也并不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但它可能在某个时刻成为你生活的支撑点。《永不言弃》中则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信念。
《永不言弃》是乔乔·莫伊斯的作品,关于战时艺术品盗窃这样沉重话题的作品。书中探讨的不仅仅是艺术品盗窃的话题,还诠释了人性与道义之间的羁绊。苏菲为了镇上的跨年聚会安全进行,和德国指挥官跳了一支舞,却遭到了极大的谴责。所有人都把苏菲当成叛徒,连最亲爱的信任的姐姐伊莲娜都认为她不该和指挥官跳舞。当一个人为了集体的利益做了一件不得已的事情,后来发现因为此事,成了大家的笑话、把柄。这现象该是多么的可笑。人心中有仇恨,自然会迁怒到一切与之有关系的人和事,但失去理智的人,盲目的人,内心只有仇恨的人,终究还是可怕的。这是书中的一部分内心戏,苏菲的无奈。
小说内容是以一副名为《留下的女孩》为线索引出的故事,看完第一部分,让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的读下去,又会发现是另一个新的故事,读到后面才恍然大悟,看似不同,却又紧密联系,全都在爱德华当初送给苏菲的画《留下的女孩》。读到书中后面的部分,丽芙的经历就好像当初的苏菲一样,不同的时空,上演的相似的事件。丽芙为了争取《留下的女孩》这幅画的拥有权,坚决的和勒菲弗一家打官司,却遭到了世人的愤恨,认为丽芙这样的行为是偷窃,应该要物归原主。所有人都认为丽芙是为了贪图那幅画的利益,然而这幅画对于丽芙来说是一种信念,无法割舍的信念。她认为她读懂了画中的苏菲,而勒菲弗一家根本不关心苏菲到底经历了什么,只有她才在意画中的苏菲。
最令丽芙伤心的大概是她爱的人保罗也认为她是为了利益,才不肯放弃《留下的女孩》。在这次打官司的场面中,除了丽芙与他人的关系的一种心理状态,还有就是保罗的内心戏了。保罗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一切都按规矩办事,凡是都要赢。所以,当他知道丽芙拥有着《留下的女孩》这幅画,他还是狠下心要把它从她手中抢过来。如果,他不是那么固执,也许他可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他依然可以和丽芙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他爱她,但他去破坏了这一切。这就是道义和人性之间的矛盾。就像保罗不能明知道雇主在找这幅画,还可以当成不知道;就像丽芙明明是为了维护这幅画的精神,却被世人误解成贪图利益。不可否认,乔乔·莫伊斯的确是一个写故事的高手,她总能在某个点,让读者的内心有所触动,让人忍不住痛心落泪。
小说里让我特别痛心的一句话,大概是这一句了。“我最最亲爱的苏菲,怀着你的信念、你对人性的盲目乐观。”“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会对我们做什么。”莉莉安对苏菲说的最后一句话。即便,我和苏菲一样是相信指挥官会兑现承诺的,但我也特别理解莉莉安的处境和绝望。对于莉莉安这个人物,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她也是一位非常有血性的人物。
明明是一本爱情小说,却让你无法逃离内心人性和道义的纠缠。这大概是《永不言弃》最大的魅力了。
:文章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或者[email protected]联系笔者。
《永不言弃》读后感(九):穿越困境 抵达美好
穿越困境 抵达美好
——读乔乔·莫伊斯《永不言弃》
文 |秋风江上
作为当今英国炙手可热、极少数两度获得浪漫小说家协会评选的年度浪漫小说奖的作家,乔乔·莫伊斯在《永不言弃》向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荡气回肠的浪漫爱情,更是困境中涌动的生命力,是那种为所爱所信拼死一搏、近乎盲目的勇气和力量,以及那种穿越困境最终抵达的美好。
《永不言弃》讲述了两个女人——苏菲和丽芙的故事。一战期间,在德军占领的法国小镇,苏菲坚强、勇敢,支撑着家人的生活。为了与日思夜想、在战争前线的爱人爱德华相聚,她不顾流言蜚语,拿着丈夫给她画的画像和身体,与德国指挥官做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交易。而在21世纪之初的伦敦,丧夫的丽芙住在丈夫大卫建造的楼房里,过着不修边幅的困顿生活,直到遇到了善解人意的保罗。然而,因为蜜月期间大卫送给她那幅画像,丽芙和保罗站在了法庭的两端。
一幅画像,见证了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苏菲与丽芙,两个相隔千里、素不相识的女人,彼此成为对方的影子。跨越百年时空,两位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在冥冥之中握手。乔乔·莫伊斯以其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写作技巧,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小说文本。恰到好处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细腻逼真的描写,让故事荡气回肠。
仅是对爱情故事的精心地营造,相信《永不言弃》一书就足以催人泪下,成为一部流行作品。然而乔乔·莫伊斯要通过本书述说的绝不仅于爱情。它对生活困境,对生命的挣扎和眷恋的阐释,对人性的启示,足使其可称为一部成功的、兼具文学性与商业价值的作品。
在小说中,生存的困境对于苏菲和丽芙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战争的缘故,苏菲的生存是切实的,是生命的存亡。因而,苏菲对爱的渴望即是一场生与死的抉择。与德军指挥官的交易,直接展示了她的勇气和坚持,读来令人心旌摇动。而丽芙的生存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是心灵的封闭或觉醒,是生命的沉沦或活力。对画作的所有权争夺,与其说是守护她的过去,毋宁说是生命力触碰到底线后的爆发。对于外界的不公正议论,苏菲面对的流言蜚语如匕首般,刀刀见生死;丽芙面对的舆论压力如绳索,要么突出重围要么永被捆缚。
生存困境促成了生命的挣扎。无论是苏菲、丽芙,还是她们身边各色人物,都在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判断和抉择。而因为那幅画像——画着美丽、倔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年轻苏菲,苏菲和丽芙对于生命的价值,有了呼应的可能和必要。在乔乔·莫伊斯的笔下,苏菲的画像给丽芙以启示,让丽芙鼓起勇气,无所畏惧,几乎是单枪匹马,去挑战险境。最终,丽芙在完成了赋予自身的使命的同时,爱情得到华丽转身,并给苏菲以人性的圆满。由此而言,如何对待人生困境,乃是刻在小说深处的主题,爱情则是完美的形式或仪式。
回到文本,乔乔·莫伊斯在故事基本讲完之后,出乎意料地写上《后记》和《番外》两章。在我看来,没有这两章,小说亦是完整的,并不影响阅读。这两章主要讲述的是因为琐碎的事件和偏见,苏菲曾误解了画家爱德华的爱,丽芙也曾误解了大卫。作者似乎在说,两段爱情并不十全十美,也曾有过小波折。
不过,因这出乎意料的两章,小说显露出更为明确而丰富的含义。它告诉我们,生活不易,不仅仅是战争、判决影响我们人生,一些琐碎小事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因为没有坚持,一些事情成了遗憾或后悔。美好在生命中成为泡影。而另一些事情,因为坚持,点亮了人生,生命因此变得美丽、精彩。(完)
《永不言弃》读后感(十):爱是最大的希望
爱是宽容,爱是原谅,爱是给予却不索取,爱是最大的信仰。
“有时候,一幅画的历史不仅限于一幅画,它同样是一部家族史,包含了一个家族的秘密和不轨行径。”
一幅画像,牵起两个时代的回忆与事件,战争爆发,与苏菲恩爱的丈夫爱德华奔向前线,只留下为苏菲所画的画像挂在酒吧里,敌方指挥官弗里德里希因为那画认识了苏菲,并与其发生了关系,之后苏菲被抓去集中营生死未卜。百年时光流转,画像变得价值连城,所有人都为了它疯狂地争抢,只有丽芙为了留下与已逝丈夫之间的回忆,而拒绝了对方庭外和解的好意,从而与爱着的保罗站在了法庭的两边。
为了收集打赢官司的证据,丽芙开始着手调查那幅画,随着事件调查的深入,一百多年前关于那幅画里的女孩苏菲的后续故事一一揭开。
而百年前的真相最后也呈现在人们面前,丽芙不仅帮苏菲洗清了“背叛者”的罪名,最后还赢得了那场官司,也赢得了保罗的爱情。
敌方指挥官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苏菲与爱德华在某个地方重新相遇之后永远在一起。
诚然,战争是残酷的,家乡被破坏得残缺,物资匮乏,人们对侵略者怨声载道,但这并不妨碍苏菲对自己内心美好信念的坚持,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再次见到爱德华,坚信自己是温暖美好的,所以才会把那幅爱德华充满爱意的画挂在酒吧里,尽管那幅画在破旧的酒吧里显得格格不入,却依然绽放着它独有的光辉,时刻提醒着苏菲过去与爱德华相爱的岁月,也就是这幅画一直支撑着苏菲在贫困的乡下救济乡民,在物资匮乏的时候找寻食物,在德国人入侵乡下的时候与敌军指挥官周旋。
苏菲并不害怕敌人,甚至显得有些挑恤,在和弗里德里希谈话时,她非常平静,在言语动作间时常不经意地流露出骨子里的坚强与勇敢,她是坚强的,也是美好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指挥官与爱德华都会爱上她的原因,尽管因为两人的立场,指挥官的那份爱意直到至死都不能对苏菲表明。而当听到苏菲已死的假消息时,指挥官只能凝视着画像老去,苏菲鲜活地活在他的整个记忆里,再也不能让任何人任何事物抹去。
失去大卫的丽芙在百年后守着大卫遗留下的房子和画像,就像守着一座博物馆一样,毫无疑问,丽芙深爱着大卫,然而死亡却把这一对新人残酷的分开,直到遇见保罗,她才觉得自己会有所改变,结果面临的却是法院的传票,这场官司令她散尽家财几乎倾家荡产,但她仍守护着象征爱与希望的那幅画像,在她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渐渐地觉得画像里的苏菲活了过来,那幅画不仅仅是丈夫遗留下来的一份礼物,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过往,在战争年代,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过活着。
而爱,就是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