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想象另一种可能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想象另一种可能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想象另一种可能》是一本由李淼著作,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象另一种可能》读后感(一):奇幻与科学

《想象另一种可能》这样的书,第一次读到。像小说,又比小说更具有科学性,想科普,去比科普知识更科幻。总之,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作者的背景令人赞叹。理学硕士学,哲学博士学位,然后又回国当教授。这样的学术背景,结合了科学和哲学,无论学术上和思想上,都会存在冲突和结合,一种奇异的结合。

在《想象另一种可能》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他的世界中,有着像霍比特人的未来城市和高品质生活一样的画面,还有类似诺兰搭建星际穿越中的片段,关于人类的自我解救,关于智商神话、甚至还有关于体重危机。

当然,这本书涉及的领域不仅仅是这些科幻方面。作者还是探索着物理领域的新突破,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上帝粒子、暴涨理论、平行世界这些理论知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身份是多样化的。他是作家是诗人、也是哲学家,他和我们一起探讨并为我们解答在电影、科幻,科学、宗教、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

对于一个喜欢想象,思维天马行空的我来说,作者就像是一个知己,和你一起探讨,为你讲述一些你不知道的知识。

作者也把这本书献给了自己的孩子。我想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在风趣幽默中了解很多知识,孩子们也可以在这样有趣的书中找到他们的兴趣。

在序言中,作者想象了另一种生活,这是一种安逸的轻松自由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在静静的街角喝着热腾腾的咖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另一个世界吧。

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科学的奇妙之处,探索奇幻的世界吧。

《想象另一种可能》读后感(二):想象就有可能

想象就有可能

想象是什么?其实,想象这个词语并不难理解。就是想想现实情况没有的东西呗。对,这就是通俗的说法。进而言之,想象如果形成了一种能力,就可以成为想象力。一种能力了,哇塞!这就不简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堪称当下的两大重要力量,的确与众不同,有着十足的魅力与潜力。此事不可小觑,不可小视,不容轻视!

通过百度检索,笔者诧异地发现,本书作者的确不简单,是个大人物,不是一般的作者,笔者吃了一惊。李淼,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同时也是诗人、科普作家。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国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加盟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 三体 中的物理学》等。

本书作者打破学科界限,不仅设想如霍比特人的未来城市和诗意生活,描绘诺兰用爱搭建星际穿越的桥梁以寻求人类自我解救的美好旨归,还趣谈智商神话、体重危机,并且思考物理领域的新突破,包括上帝粒子、暴涨理论、平行世界等。他化身诗人、哲学家,在电影、科幻,科学、宗教、生活中追问人类的“终极”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他说,爱情是彼此携带着的光子强度里爆发出的浪漫;未来有一大部分人都会变成被养起来的“宠物人”;我以严肃的态度和女儿谈论的人生计划不是有关科研,而是有关健身;

未来我可不要做脑洞大开的物理极客,而是要做有八块腹肌和马甲线的高富帅。他的想象力的确不简单,笔者想不到的,他都想到了,的确魅力十足。

想象的确是意义非凡,不是一般的力量。我们期待想象,我们渴望想象,我们希望得到想象。带着这种想法,我们何不细细地看看书呢,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想象另一种可能》读后感(三):想象另一种可能

物理科普版是吸引我读这本书的一个点,作为一个理科生,物理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门功课了,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时代的东西也所剩无几了,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喜欢这类题材的文章。

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章首先谈到的是自由,自由是什么,个人价值又是什么。这似乎和物理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看了第二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样编排似乎又很有道理,说清楚了个人,才能说到个人和这个世界或这个宇宙的关系。

作者认为真正的自由主义是“个人之上,再无其他价值”,“没有任何集体价值可以凌驾于某一个人的个人价值之上”。在现如今这个崇尚自由的年代,我想绝大部分的人应该是这么想的。但集体价值到底是简单的个人价值之和,还是大于个人价值之和呢?是否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别人,我认为这主要看那个人是否出于自愿,如果出于自愿,那么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或将集体利益最大化就包含在他自己的个人价值中,有道德感毕竟是我们不同于其他生物的重要一点。过度地宣扬个人主义,人类也不会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同样过度的将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至上,人类同样也不会走到今天,像大禹治水一样,在于疏而不在堵,在尊重个人、尊重人类本性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制约,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对于书中所谈到的“人生意义”,我也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如作者认为“生存并不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但既然我们是讨论物理、讨论宇宙的这么一个宏观的话题,自然“人生意义”也要从宏观方面来说,生存对于个人来说或许不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像作者所说的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认为对他们而言“生存最多只是实现审美的过程”。但将其放到整个人类、整个宇宙呢,我认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没有了生存,何来发展、何来文明。

关于人生的意义,网上有很多于此有关的鸡汤文。比较常见的是将一个人的人生与整个宇宙相比较,认为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是非常的渺小,更不要说单独的哪个人了,因此劝导大家心胸要开阔些。但我觉得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两者之间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宇宙再大毕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生活中的问题再小也是影响我们的大事。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像是作者每个文章的简单拼凑,每篇之间联系似乎不大,每章的大标题和其内容似乎也没什么关系。

但我很喜欢作者借由一些科幻电影来阐述想表达的物理知识,看起来也就没那么费力,对于我这种电影迷来说,记住电影情节毕竟要比记住物理知识容易的多。同时我也很好奇他说的八分钟腹肌锻炼法是个什么东东。

《想象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四):突破现实壁垒,想象另一种可能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超体》《火星救援》《星际穿越》《地心引力》《2001太空漫步》等等这种宇宙科幻片一直都在我必观影片的NO.1上,而《三体》《神们自己》《神的平衡器》《云图》这些科幻小说变成了我阅读计划里不断刷新的宝藏。

对科幻,科技,外星人,宇宙,终极,造物者那一类的问题常常心怀疑惑,也会关注物理界有什么新突破,天文界又有什么新发现,对我们研究宇宙终极规律是不是有进一步的推动力?

要知道当年我却是一个化学方程式记不住,物理公式背不出来,生物知识完全错乱,而投奔了政史地的文科少女。然而这从来就不影响我感受宇宙的壮阔并因这壮阔碾压自身渺小时而灵魂震荡的酸爽,也从来没有阻挡我还想探究世事运行背后的规律,甚至宇宙的森然秩序也无法阻挡我一再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是吗?

哲学家伊格尔顿说过:“生命不过是一次生物学上的意外事件,甚至不是收到盼望的意外,但它在我们体内培育了一种随机现象,即心灵,我们可以依靠心灵来抵御由于知晓自己的偶然性而产生的恐惧。”

我感谢意外获得的生命,更感谢因此获得的思考能力,它不仅帮助我抵御了这种偶然的恐惧,也帮我突破了自身的桎梏,因为,我拥有了想象这种技能。

李淼老师的散文集《想象另一种可能》揭示了一种诗意的生活,一种多元的可能。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本职是观测探寻宇宙最初的脉动,他却在里面悟出了该如何直面宇宙静默的永恒与人类短暂的一生,他是一个诗人,钟情于充满禅意的俳句,他是一个热爱写小说的人,被人笑称会成为中国的丹·布朗。他的笔触从简单的物理学科普延伸到生活哲学,他的思考从如何做一个公知到正确的人生导师,他是一个丰富而包容的父亲,在给女儿的信中露出了可爱的一面。

不赘述《想象另一种可能》里有多少李淼老师的哲学思辨,但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当一个人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时,那么他离哲学的终级问题就很近了。无论他出身于文科还是理科,他离文理的结合处也很近了。

的确,殊不知科学界有一句玩笑这么说的,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任何一门学科在最后都要回归到同一个本质问题:该如何存在?

我们手头的工作,专业,爱好,追求,这一切的一切到最后都在于:我该如何存在?

所以,我们无需纠结于本专业和当下的断层,反而应该为习得新的技能而高兴,并潜心钻研,也不必用刻板印象来定义文或者理,甚至任何一种固有专业,它们只是类别之分,而不是不可逾越的墙。

另外,若换做我,也许会为李淼老师这本书换个名字,叫做《突破想象的壁垒》,没错,不仅突破现实,还要突破想象本身。

从未想过,在日常生活中偶尔抬头观望星空(别跟我说有霾,那是因为你未深入山中静心凝望),漫无目的地想想最初来处和最终去处,竟然变成了一种我减压和放松的方式。它让我短暂抽离当下,将自己视作一粒尘埃中的尘埃,浮游天地间,无所作为,不必作为,如此诗意,如此自由。

《想象另一种可能》读后感(五):想象,没有什么不可能

第一次看到一本这样的书,把既有的事实,添上想象的力量,让事实发散,让思维开放。想象,没有什么不可能。 在我们的想象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鱼可以飞,鸟可以游,小草可以行走。人可以变身,机器可以说话。文字,可以飞翔。

阅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种震撼,就是作者的思维不是天马行空的念头,而是用物理学的多维视角,把既有的事实去开拓想象,想象更深更广。在作者既专业而又不失易懂的文笔下,每天的生活,身心的本体,职业的科研,宇宙的知识,意识的形态,以及个人情感,都成为了想象发散升华之物,用物理学的多维角度,去诠释另一种可能。

世界万事万物,没有单一的定理,也没有绝对的定义。红牛的广告语中说道:‘’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我想说的是:“你的想象,才真的超乎你的能量”能量是有限的,想象确是无尽的。你不去想象,永远不知道你的想象有多无边无际。你不去想象,也永远无法探知更多自己可以开拓的奥秘。你想象的也可以成为可能。

就像作者说的一样,当你了解了星星的奥秘,你才能体悟到这世界的终极诗意;当你了解宇宙的无边无际,你才能体悟到这世界的终极孤独。只有对事物的了解的想象,才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只有立足于即有的事物,才能更好地探知事物的真相。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也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想象着自己该如何去做,会创造出一片天地的话说给别人听的时候,总会有人义正言辞地给你一个坚硬的回应,说你在做白日梦,简直天方夜谭。也许,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是需要有人给我们摆正心态,提醒我们,以现状为主,不该多以想象未知的未来,未知的一切。可我们自己的心里是不是真的这么觉得,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的冷水,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冷清醒。我们既要立足现状,也要敢于看望未来。给自己的未来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未来有未来的模样,而不是还是像现状一样。

这本书教导我们,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应该秉持一种给足一定的想象空间,不该受限制于固定的条条框框,所谓的定理和真义。看待万事万物,我们该用思考的方式,用想象的思维去审视。给自己的想象留一个空间,让想象成为你的能量。

想象,永远是没有什么不可能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想象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六):看了李淼的书,我决定开始减肥了

看了李淼的书,我决定开始减肥了。因为书中详述了他自己减肥的经历,我很想学习我的偶像的减肥经历。能成为我的偶像并令我如此虔诚地学习并不是容易的事。近了说国内就四个,分别是华晨宇、陈奕迅、黄子华、李淼。没错,前三个都是娱乐圈的演艺明星,而李淼则是鹤立鸡群的学术明星和诗人、作家。他能进入这个排名就因为三个字:有颜值。

作家如村上春树,一生坚持跑步,激励了很多人,但对我无效,因为村上君虽然有才,但颜值一般,我是看脸的。

公知如梁文道,各种推荐书和评论书,甚至被称为“腰封小王子”,我会追他的节目,但是颜值了了,其节目听就好了。

看脸之外,我还要看身材,陈奕迅out,然后看身高,华晨宇out,最后看五官,黄子华out,只剩下李淼。

ok,以上就是女粉丝花痴环节,感谢您的阅读之恩,接下来我说说《想象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吧。

这是李淼的第二本随笔集,第一本是著名的《越弱越暗越美丽》,好评如潮,给李淼圈了很多粉,尤其是像我这样不看报纸专栏的比较没文化新的散粉——我相信他出书之前应该有些死忠粉了。

初读这第二本书,有如重新认识一个人。好多文章更为接地气,例如教人如何减肥。我最喜欢“大家侃闲事”的随性亲切,教人减肥的李淼比分析王朔文字的李淼还要更可爱。现身说法也很有说服力,我的偶像李淼老师已经将个人的生活融入了文章中,直截了当地分享他的经历和感悟,直叫人爱不释手。

李淼的书还有扫盲作用。

“人人都听过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原来是高更名画的标题。

“人是这个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或许,存在无数个其他宇宙,而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宇宙非常幸运地拥有智慧的存在。”这是李淼的宇宙观。

李淼对自己的文艺情结也丝毫没有遮掩,全书最打动我的是下面这段描写他理想中的书房:

“第一个是传统书房,里面的书架上排满了我冬眠之前喜欢的各种诗集,也有空间留给在我冬眠之后发表的好诗集和好小说。至于科学论文就免了,让它们待在那时的量子电脑中。再就轮到第二间书房,这里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有空气。我或客人进去,通过意念从看不见的量子电脑中调出任何一本书、任何一部电影、任何一个个人编年史。桌子和椅子也通过意念形成。当然,意念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否则杂念的涌现会让书房突然变得乱七八糟。还有第三间书房,这间书房用于我和客人举办小型阅读会或私人朗诵会。”

读到这里,相信你明白我爱他的原因了吧?

最后温馨提示:李淼老师在书中还写了很多物理科普的短文,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用来测一下智商,我就先退下了。

《想象另一种可能》读后感(七):为你的想象插上翅膀

其实喜欢写文字的人不分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只要他对文字有特殊的情感,就能驾驭得了文字,甚至让文字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所以我们读一本书很少关心作者究竟是学什么的,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他的文章能够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读完李淼著的《想象另一种可能》,我却非常想介绍一下作者李淼,这位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的男人,应该算是一个标准的学霸。他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还曾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当然这些还不够,他还获得众多荣誉,如李淼教授是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工程入选者。研究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在超弦理论中的研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两维刘维尔理论、D膜以及黑洞的量子物理等方面。最近十年来主要致力于研究宇宙学和暗能量。读者可能会觉得我将这样一大段人物简介搬来是为了凑字,其实不然,我读了很多书,很少对作者的简介这么关注,正是因为他的工作完全与写作不搭界,所以才会让我对他写的作品更好奇,当然这与一些明星出书有所不同,有些影视明星写的作品或者是自传,或者是工作,与文学搭上边界的不多,但是李淼不同,他的书绝对是能够引起你思考的作品。

带着这样一位理科男,究竟能够写出怎样一本书的疑问?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正如本书介绍所说:它打破学科界限,不仅设想如霍比特人的未来城市和诗意生活,描绘诺兰用爱搭建星际穿越的桥梁以寻求人类自我解救的美好旨归,还趣谈智商神话、体重危机,并且思考物理领域的新突破,包括上帝粒子、暴涨理论、平行世界等。在解读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带我们探讨人类的“终极”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又有点哲学的意味。我是一开始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了,当然我不是被他假设退休后的生活所吸引,他假设退休后的生活太没有创意,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因为现在很多小孩早就适应了那种安逸的生活,等到他退休了才去模仿人家的生活,自然没什么吸引力,从这一点上看,理科男还是理科男,缺乏浪漫情趣。但是他文章中所说的现象却极大的震撼了我,让我浮想联翩。他说这个宇宙是无限大的,而地球又是这无限大宇宙中一颗极其渺小的星球,可是这个星球上又生活了50多亿人,这些人每一天都在拼了命想活得更好,甚至想主宰世界,这与他们看不清自己有关,如果从宇宙观来看,人类在偌大宇宙中连一颗尘埃都算不上,他们每一天都在幻想着幸福生活,可是他们自己的命运实际上自己根本无法主宰,因为在这个偌大的宇宙中,随时都可能让这个不起眼的星球消失。而在这之前,人们最大的可能就是努力抱成团,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甚至能够望得更远一些。

想象是很奇妙的事。李淼算是一个另类,他居然尝试着向普通人解释自己在做些什么,他要为自己艰涩的研究写诗歌和音乐,发掘那些罕有人懂的对称、数学,以及大爆炸理论之美。要知道科学是严谨和严肃的,李淼所取得如今的成果,自然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分不开的,所以他的文章中自然也与他曾经研究的成功密切相关。我想一位理科男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学知识注入你的思维,那么喜欢文学的人也一定能够喜欢上理科,甚至在某个研究领域创造奇迹,这就是想象的另一种可能。

这本书中所讲述的除了知识还有哲学。

《想象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八):文学与科学的交融

这是一本文学与科学交融的心得感悟,读起来很新颖。拿我们生活中看过的电影素材举例,把科学和文学水乳交融,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感觉学到许多新鲜的知识,也把以前对物理、天体运动等不懂的搞懂了。作者善于用最浅显的例子和通俗的语言,把相对难理解的名词和现象解释了,这就很了不得。不愧是牛叉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更厉害的是他化身诗人,带你感受科学与人文激情碰撞出的火花。所以喜欢物理学的工科男女,读了他的书后,都会对他的书感兴趣的。这或许就是一种写作的创新。

因为这么多年来,行业最怕跨界,一旦跨界就能衍生出好的东西,李淼也不例外,他是跨界的科学家、诗人,能把学问做到这种程度,确实值得敬佩。

还有一点感悟就是,读作者的书,不会感到长篇累牍,总是善于变换语言文字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或故事,一个精彩的例子接着一个精彩的例子,慢慢的写下去,总让读者去想着继续读下去、读下去,所以我花了将近十天将此书认真读完。因此总体感觉还好。

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会涉及到一些专业科学术语,可能书的一开始就使一部分没有耐心的人读下去,如果对书中一些专有名词能够做注释,能适应不同阶段的读者的需求,以后可以作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

《想象另一种可能》读后感(九):如题所述:想象另一种可能

对此书作者感兴趣,对跨界研究、跨界阅读感兴趣,所以申请了这本书的赠阅写评活动。这种活动绝大多数时候堵住了批评之手,毕竟,拿人家免费赠送的书,似乎不宜批评,即便有优点有缺点,反馈书评时最好也是只写优点起码多写优点少些缺点——虽然这种限制感是内在道德感的约束而不是赠书者的硬性要求。其实读书挑剔的人不适合参加这种活动,虽然书是免费赠送的但阅读时间评论写作时间是你自己的,成本其实也是很高昂的。

说这几句闲话是对此书感到纠结的表现,作者经历丰富、阅读面广、想得多、表达的也还不错,的确是有价值的文本,应该说对得起阅读所消耗的时间。但是作为出版同行,实在觉得这本文集的编排不够到位。对社科类编辑来说,编文集可能是最难的,尤其面对这样驳杂的跨界作者,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编加工作最大的障碍。就目前的呈现结果来看,文章篇目之间的关联性,顺序,逻辑,都没有很贴合舒服的流畅感,阅读节奏较差。文案也有点不明白,摘用名人评论来说明图书内容其实是偷懒的文案写法,评论文字是阅读过后才能产生,而文案是帮助读者阅读之前了解内容,所以评论文字的选择需要考量立场和叙事性说明性,不是谁评价的高就选谁,谁有名就选谁。

不过书名确实挺精准,想象另一种可能,这是研究上的思路转换,也是阅读上的领域覆盖,是科技领域间的互相启发,尤其对于应试教育出来、只了解自己专业范畴的许多人来说,是可以有很多“一激灵”的。社会进步,科学进步,都需要想象力,创造力,而想象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了解的越多,思路越宽,越有可能激发出惊人的想象力创造力。

具体的篇目就不一一评论了,有些观点我们未必认同,但了解一下别人的脑洞也是很有意思的,尽管对文科生来说读起来显然有点烧脑,偶尔改换个频率烧一烧也是有好处的。

《想象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十):当物理碰上文学,或者诗歌

当物理碰上文学,或者诗歌

——读李淼《想象另一种可能》

文/方木鱼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像何处去?

有些事,你不能想,但是有些事你却又真的很想知道,可问题就在于始终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答案。

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到底有没有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到底有没有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在远处窥视我们?这让我想到很久以前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细菌的寿命很短暂,几秒,几分钟,几天,最多也就十几二十几天。我们人类看细菌是不屑的,是有优越感的。而人类的寿命七八十年吧,但和地球,太阳,银河系等动辄几亿几十亿年相比,和细菌又有什么分别呢?所以存在不存在另一种寿命更长,智慧更高,科技更发达的文明上的生物,就像人类看待细菌一样看待我们呢?

这个观点让我觉得这个换位思考很好,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人类。

李淼的名字很好听,有三个水,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的名字里有个冈,应该是个仁者,而李淼的名字里有很多水,所以应该是一个大智者。起初吸引我的是李淼那非凡的学习和任职经历。八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八四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八八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八九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九零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用现在的话来说,求学时期的李淼是典型的学霸,但请不要忘了,李淼是学物理的。物理会和文学,和诗歌产生联系吗?李淼用现实告诉你,会的。而且,还联系得一点都不生硬。

作家《十二》在代序《关于世界的终极诗意》里记述自己曾忍不住问过李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物理学家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都会开始敬畏神明,偏向宗教?而这里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牛顿晚年笃信上帝,一心想要证明上帝的存在。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哥白尼居然是个天主教圣职人员,而开普勒还是个星相学家,负责给皇家占卜星象。

现在的宇宙到底有多大?作者给我们科普了一下。目前被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共同承认的一个宇宙模型告诉我们,宇宙的半径大约有四百多亿光年,至少有一千亿个星系,而每个星系都像银河系一样含有千亿数量级的恒星。

宇宙之外是什么?我们看不到。但我们不排除宇宙之外还有宇宙。

知道地越多, 越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敬畏。而当作者把物理和文学联系起来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世界还可以这样看。比如作者就坚定地认同著名科普作家保罗?戴维斯的论断:人类是孤独的,庞大的宇宙中只有一个智慧文明,就是人类。

而这,不过是为这本书刚刚开了个头,想象另一种可能吧,物理和文学联姻开出的智慧之花,才刚刚绽放……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