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美食近似于爱》是一本由米果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一):记得对给你烹饪美食的人说声爱

关于美食的记忆,或许大家都能说上几个。一次午餐时,单位同事就谈起了他那个年代的美食,他说:那是中国最贫困的时期,家里没有粮食,榆树叶都被抢光了,野菜是美味。不过让他记忆深刻的美食是往高粱米饭里拌荤油,那就一个香,两个字吃了一次一辈子忘不掉,那时候就想要是一辈子能够吃上高粱米饭拌荤油,那不是美成仙了。可是短短几十年时间,他再次说这个事时,明显是带着一种戏虐的成分,因为他说他这辈子肯定不会再吃高粱米饭拌荤油了,那只是他记忆中的美食。

享誉世界的四大美食之国有法国、意大利、德国和中国。法国人浪漫,所以法国菜也如花似锦风情万种;而德国呢,似乎血液里有一种天生的理性主义精神,他们的菜肴也像德国人的性格一样,注重经济、实用、实惠,不那么爱讲排场,却也不失外在的美观。意大利美食典雅高贵,且浓重朴实,讲究原汁原味。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风菜。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

之所以一说到美食,我就会天马行空停不下来,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都说了民以食为天。马克?吐温也说过人生成功的一部分秘诀是,吃下爱吃的东西,然后让食物在肚子里斗争到底。米果的《美食近似于爱》给我们讲述的就是关于美食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米果儿时的记忆,有妈妈的味道,有故乡街道小饭店里吃到的乡味,当然也有现在,自己揣摩着让一些普通的食材通过加工后放进嘴里,使其变成无法抗拒的美食,给亲人品尝。不得不与大家透露的是,这本书绝不是一本食谱大全,也不是给你介绍一些美食做法的丛书,与其说是写美食的,不如说是写美食故事的,没办法,现在的年轻人都太会讲故事了,只要她喜欢的,她能涉猎的,她都会娓娓道来,让你美滋滋的,轻松地读着故事时,就记住了一个个美食,至于这些美食如何做,那就不用作者来告诉你了,因为作者已经说了,她也都是每次去买食材时,才会琢磨着怎么将这些食材进行搭配,让它们有不一样的色香味,使其在她不断地翻炒中变成美味,变成不一样的美食。

其实我真的很佩服能够潜心研究美食的人,我小时候也吃过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佳肴,如那时母亲做的糖醋排骨,绝不是我现在在饭店吃的那种味道,那时的猪都是自家喂的,到了过年时,请师父来杀猪,于是猪的每一个部位都成了精品,都会被派上用场,大人们喜欢吃酸菜肉,而我们特喜欢吃糖醋排骨,酸甜加上肉香,成年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不管怎么调制作料,都没了儿时的味道,后来想想,现在的猪吃的是食料,基本都是速成猪,怎么会有那种肉香呢?没有了粮食猪,不管你怎么做也不会做出儿时的那种味道了。

说道这里还要说一件事,那时我们春季郊游时,母亲都会给我们做蛋炒饭,做法没什么新意,不过那时我们带着这些食物,游玩后,大家聚在一些吃饭的时候,要是谁带的是蛋炒饭,那一定会引来羡慕的目光,那时米和蛋都是供应的,不像现在一样天天都能吃到,甚至我们根本不会觉得它有多好吃,有一次我给儿子也做了一次,儿子很赏脸地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按照他的想法,一口都吃不下,我就与他说,可能是他没有出去游玩的缘故,要是玩累了再吃肯定香,儿子瞥了我一眼说,吃汉堡更香,我无言以对。

关于美食的回忆,一定都与爱相连。我们活在世上,不能亏待了自己,该奖励自己的时候千万别吝啬,奖励自己什么呢?要我说,就奖励美食吧,人活在世上最不能放弃的就是一日三餐,让自己每天都快乐起来其实很简单,美味入口的瞬间你就会被爱融化了,不管美味出自谁的手,那都是用心烹饪出来的,里面满是浓浓的爱,品尝时一定要对给你做出美食的人说一声:我爱你。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二):吃出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你瞧,爱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这就是幸福;爱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这也是幸福。

央视的“你幸福吗”屡遭神回复,一时流行的天下无俩。有人用GDP来衡量幸福,有人用离婚率来衡量幸福,有人试图建立幸福函数,有人一针见血——幸福就是一种自我满足感。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精确的测量出幸福指数,可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追寻和获得幸福。

某天,同事从食堂吃完午餐回来,跟我抱怨吃了感觉像没吃一样。没吃饱?“不,没吃好,质量太低,仅能用以果腹。”于是没吃午餐的我居然生出了一种幸福感。一方面可见我是吃货,一方面可见我的确不饿。时常饿肚子的人只要能吃饱饭,就觉得非常幸福;不再担忧饥饿问题的人,则开始追求食物的味道和营养。生活质量在改变,人的要求也随之改变,不停的挖掘更多的幸福感。

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能暖胃,更能暖心。冬日归家一碗热气腾腾的排骨藕汤,读书追剧时一盆红艳艳的姜辣凤爪,神扯海聊时一盒鲜香酥脆的松子……这些都是幸福。米果在《美食近似于爱》中说:“美食像这世间所有的好东西,把人从流水般的日子里捞出来。”美食是一只神奇的魔法棒,不用太多能量,就能鲜活我们的生活。

米果在书中回忆了童年的食物,她记忆中专属于阿嬷的菜肴,也勾起了我对外婆菜的思念,虽然她在台湾,我在大陆。我们的脑海中都储存着孩童期对于美味的感受,直至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无法忘怀。也许当年的很多食物在现在看来,很朴实,朴实到寒酸,但是因为承载着童年和逝去,吃起来还是会觉得——对,没错,就是这个味儿。我们家老太太说这吃的就是一个念想,可不是?重拾念想总归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

讲述食材的电视说,带着爱意做出来的食物,才能成为无上的美味。米果把搭配食材烹调食物视为休闲减压的方式,从小时候等着阿嬷做出好吃的,当长大后成为为全家人煮米饭的次女,然后北上读书,继而工作、生活,整本书讲述的都是伴随成长的美食回忆。各种食材、烹饪方法、盛放食物的器皿,甚至米店里送米的干瘦女人,这些都是伴随着成长和食物的记忆,米果在这本书中娓娓叙来。

台湾的小吃美食十分出名,各种普通的、不普通的食材,好似都会在那座小岛上神秘的发酵,酿出其它地域不曾有的滋味和情感。想起那些美味,却不能立刻吃到,那么读读这本书聊以解馋也是不错的。更何况米果还在书中详细的描述了不少食物的做法,回家后跟着书做一道充注着幸福的简单料理,也不是什么难事。

热爱食物的人,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一饮一啄,都自在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幸福。

文/团团花哚 2015.10.22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三):《美食近似于爱》:美好的食物能抚慰人的心灵

《美食近似于爱》这本书看了好几天了,我没有一口气翻完,而是放在包里每天上下班或者休息时间看一点。

我感觉不太舍得读完。

不舍得读完的书不多,上一本是林清玄的散文,第二本就是这本。

这本书里的确没什么玄妙的语句,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每一次打开都能让我看到自己。

我不是一个吃货,从小就不怎么爱吃菜,又因为吃的少把胃饿小了,所以胃口也就越来越小。通常情况下美食对于我的吸引力是很有限的。但是我常常对于一些简单的食物情有独钟。

水煮豆腐

我小时候不爱吃豆腐,可能也跟那个时候的豆腐品质有关。

十几年前的豆腐还都是黄豆做的,颜色偏黄,口感也不太好,还夹杂着一丝豆类的腥气。后来老家才流行起用米粉做豆腐,雪白雪白的,吃上一口滑溜溜的像是布丁。

有一年冬天,我在一本课外阅读上读到一篇朱自清的文章,说的是他们一家在冬天围坐在一个炉子旁等待着水煮豆腐的情景。昏暗的房间,跳动的火光,烧黑的铝锅,冒着热气的豆腐……这一切让我突然口齿生津。

从此以后吃火锅必点豆腐,并且每次都会想起那些在铝锅里的白嫩豆腐以及那个寒夜中微暖的火光。

很多年以后我尝试着重新读一遍这个文章,但是再也找不回那个感觉了。只是爱吃水煮豆腐的习惯一直保留着。

隔夜红烧鲫鱼

小的时候我也很不爱吃鲫鱼。

我们老家的人一般都对海鲜比较偏爱,对于淡水鱼就可有可无,只在过年的时候会象征性地腌一条青鱼吃。

鲫鱼这种东西我们家吃的不多,我不爱吃是觉得淡水鱼有腥味,而且鱼刺太多,到现在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家以前说不上是不是很穷,反正我妈嘴里我们家就是特别穷。上小学的时候我爸被派到上海出差,经常一走就是大半年,但是好像也没见他工资卡里多少钱。

有一年冬天,家里只有我妈跟我两个人,我发高烧在家,没去上学。发高烧打了针之后一般是吃不下饭的,但是饿了很久总得弄点什么吃的。

我们两个在家的时候不太买肉类,那个时候猪肉也没现在这么便宜。好在我从小就不爱吃荤菜,对此并不太挑剔。但是童年时候很难吃到爱吃的这个印象一直在我脑中停留着。

那天家里也没有菜,只有昨天吃剩下的小半条鲫鱼,挺小的我记得,因为天气太冷已经结成鱼冻了。我妈又给我煮了点白米粥。

那个时候我们家煮粥的习惯很奇怪,不是用生米放在电饭锅里直接熬粥,而是拿剩饭放在铁锅里,加点水煮一会儿就变成粥了。就像汤泡饭,没有那种粘粘稠稠的感觉,一口下去米汤能粘在嘴唇上。很寡淡,很稀薄,跟吃一口硬饭喝一口热水是一个感觉。

我妈端着一小碗很稀的米粥还有一盘鲫鱼放到床边给我吃。我只记得当时有点诧异,怎么家里还剩下这种肉类。

鲫鱼剩的不多,冻得很硬,鱼肚子已经吃光了。我妈夹起一块鱼背上的肉,小心地挑掉鱼刺,混着鱼冻给我配粥吃。我妈挑的很仔细,我也吃得很慢,一口鱼肉一口粥。那条鱼一点腥味都没有,咸淡适中,比刚烧好的时候要好吃很多。

从那一刻开始,我爱上了吃红烧鲫鱼。每一次吃都能想到我妈给我小心地挑鱼刺的情景,以及我忘记问我妈那天我把菜都吃完了她有没有再吃饭。

番茄鸡蛋面

番茄这一物种我一直不知道归为水果好还是蔬菜好,当水果吃太蔬菜了,当蔬菜吃又太水果了。

我对于番茄的吃法只有一种,切片洒上白糖。

前年的暑假我去老公单位住,我们的房子很古老,外面都是红砖,看上去像危房。白天的时候整栋楼只有我一个人,只有大中午老公回来做顿饭吃。

当时我的胃特别不好,已经发展到喝白开水都要吐的程度,靠吃药来硬塞点饭进去。由于吃得太少营养不良,我得一直躺着,一站起来就容易晕,我老公就每天给我赶回来做饭吃。

当时刚搬进去,什么都没有,只好买了个电磁炉。又因为中午时间少,而且那时候看到面条养胃,我老公就每顿饭给我下面条吃,只有一个种类,番茄鸡蛋面。

刚开始做饭真的很不熟练,他经常能把油倒得太多,汤的表面就会一层油花。或者是面条没分开,好多都粘在一起煮成了一块疙瘩。要么就是面条还是生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能把面放回去在热水里再闷一会儿。

但是很奇怪的是那阵子我什么都吃不下,唯独这个面能吃一小碗,而且从来不嫌油腻。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爱上了番茄蛋汤,甚至觉得番茄跟鸡蛋一起放在汤里才是绝配。

说了很多跟本书无关的,是因为读了这本书实在感慨良多。

我一直很信服一句话:美好的食物能抚慰人的心灵。

当年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看《深夜食堂》,看完老板有条不紊地把食材变成简单的食物就好像被人安慰过似的,心理很熨帖。《美食近似于爱》这本书就给我《深夜食堂》的感觉,简简单单的食物,不一定精美,但是温馨。尤其吸引我的就是母亲等人做的家常菜,每一种食物中都能看到一点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抛弃了高楼大厦,走进了菜市场,走进了寻常人家的厨房。

很多时候食物不单单是为了吃,更多的是寄托了我们的情感。

爱一个人可以做出一份食物,恨一个人也可以做出一份食物,把感情融入到视觉、嗅觉、味觉,才会把这份情感印入脑中,刻在心上。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四):美食爱,爱美食

有一句话现在很流行: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爱能温暖我们,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美食能丰盈我们的味蕾、填饱我们的胃。爱拥抱我们,带给自己美好感受;美食吃进自己的嘴里。这两样都是给自身带来了收获,所以,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们付出爱、寻找美食,他们回报我们不曾辜负。

《美食近似于爱》,是本每篇文章里都有美食的书,有对幼时阿嬷、妈妈做的美食的回忆,有长大后自己独居做的美食,每一篇都饱含爱,每一篇里的美食都让人垂涎不已。阿嬷、妈妈用对全家的爱来烹饪美食,美食就不是近似于爱,美食就是爱了。喜爱吃美食,回忆旧时美食中倾注的爱。

作者的母亲婚后就没有继续工作,每天用20元的餐费预算来做一大家子的菜,还得保证每顿必有鱼、肉、汤。作者一家六口,阿伯姑姑还时不时过来吃饭,很难想象,作者的母亲如何操持一大桌子的食物。“主妇魂”,母亲阿嬷就是带着对厨房的坚守,做出那么多美味的食物。

夏天,有柠檬汁、冬瓜汁等专门冷饮;上学那么多年,每天中午不重样又丰盛的饭;极有特色的卤肉饭、蛋包饭等等。作者妈妈在美食方面的造诣如此“博而深”,打破了我一直以为只有专业的厨师才能做出专业菜的看法,那些不重样的好吃的饭菜,隐藏对家人无私的爱,成为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暖的存在。

作者自己家里的冰箱,从不储存过多食物,每天都是现买现做。这是一种家族传承吧,对美食的“苛刻”,体现的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一个对生活如此好的人,自己又怎会过得差。所以,《美食近似于爱》,不只是写记忆中难忘的那些美食,字里行间都是浓厚的亲情和喜爱。借写美食的名,表热爱的实

这么一想,也能回忆出好多记忆中的美食。我妈做的手擀面、小姨烙的烧饼、姥姥做的白菜炖粉条,每一样都特别好吃,几乎是她们的拿手绝活菜。想吃就做,没事就学习新菜,爱,就在日复一日的三餐里。

美食爱,爱美食。美食无限接近于爱几乎就等同于爱。看作者忆美食写爱,浓浓亲情跃然纸上,真是这寒冷冬季里最温情最高的一种享受。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五):满满的都是爱

这个世间的情感有多种,表达方式也有很多,一般家人团聚总是要热热闹闹的摆上一桌,吃顿团圆饭。中国人对于吃,向来很有研究,也很重视。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

而长辈对晚辈的爱,很多时候,都寄托在美食上。作者提到了她对外婆手艺的想念,而我也想到了我的外婆,北方人习惯称呼姥姥。姥姥是个很善良的小脚老太太,在那个不算富裕的年代,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们留着。那时候的饮食没现在讲究,姥姥也不会做五花八门的菜,但是,那些接近食物本身最淳美的味道,让我们这些小馋猫们,在多年之后,仍然想念着。

有些食物的做法虽然简单,食材也再简单不过,但是如果烹饪的人满满的都是爱,那么做出来的饭菜,势必也满满的都是爱。记得小时候吃了饭是害怕去姥姥家的,因为姥姥才不不管你有没有吃饭,非要看着你再吃下一些,直到她满意为止。于是,大多时候都是我们哀求着说,姥姥,真的吃不下了。一边是姥姥着急的说,哎呀,你真傻,把这些都吃了。在长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理解是,老人的爱就是吃饭。

作者的语言风格俏皮活泼幽默,提到食材也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也会生气。对于书中开篇提到的“以前总以为花钱打发一餐两餐,是犒赏自己的恩典,后来渐渐觉得,有本事自己料理菜色,自己把自己喂饱,才叫做幸福。”,不能赞同的更多。

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快餐来填饱肚子,而生活富足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以下馆子为时髦。打开朋友圈,几乎一半以上的朋友在晒饭店的美食。书中所提到的用邂逅的心态去耐心的挑选食材,即使一个人的时候,饭菜也要做到讲究。“套一句日本人爱用的说法,虽然只是小小的日常,却是我的人生“流仪”。”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亲人做的美食,而那遥远的记忆,伴随着年少的回忆,虽然美食是主角,但是每场有关美食的回忆里,几乎都穿插着爱。

当初我千里迢迢在外求学时,军训的时候就眼巴巴的掰着手指计算回家的天数,大家都知道我是班里最恋家的人,而就连我自己也没想到,在毕业之后,我居然没选择回家,而这么多年过去,对于故乡的很多记忆已经模糊,唯独对一些好吃的念念不忘。尤其怀孕的时候,更加想念妈妈做的美食,馋的口水直流。经常有人问我,现在还想家么?我会不假思索的说,心里不想,但是胃想。

这一生,我们都会邂逅很多人,有不少让我们印象深刻,同样,我们也会邂逅不少美食,从此念念不忘。街头巷尾向来不乏经典美食,正因为这些小吃的存在,让我们对某个地方的记忆更加独特和深刻。偶尔想起,分不清是因为想念小吃而想念那个地方,还是因为想念那个地方而想念那些小吃。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不少接头巷尾的美食,连回忆都是幸福的味道。在讲究速度和复制连锁的时代,能够坚持传统守护传统真是难能可贵,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也很想去台湾的街头巷尾,去邂逅一杯甘蔗汁。

菜市场是最热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我们每个人,或清高孤傲或平易接地气儿,都离不开人间烟火。而菜市场应该是体会人间烟火最好的地方。作者提到菜市场有抚慰心灵的作用,确实如此。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去逛菜市场,看到大部分人都在热气腾腾的活着,亦或偶遇一位边卖菜边弹琴的帅哥,又或者看到一位卖菜之余还坚持摄影的大叔等等,心情自然会被感染。

吃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最难以忘怀的是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等等,因为对我们来说,那些好吃的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更多的是长辈对晚辈的深沉的爱,和岁月的流逝中温暖的记忆。

这是一本很精致的书,配有精美的插图,通过作者对这些美食的描写,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曾经很火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在一日三餐里找寻到乐趣,吃饱吃好之后,才能去面对这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爱美食,爱生活,爱自己,做个快乐的吃货,开心生活,感悟充满爱的人生。不辜负美食,更不辜负自己。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六):理想不只是诗和远方 还有排骨和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诗和远方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作为一名烟火气较重的青年人,我要说,理想的生活不只是是诗和远方,还要有各种美食。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去追逐梦想。

这本书一开篇便讲到了食物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年轻的时候喜欢新鲜,喜欢省事,所以总觉得,出去吃一顿才是最好的,年龄渐长,有了一些阅历之后才明白,自己动手做一餐饭比出去吃一顿有意思多了。这个小道理我深以为然,我也是最近才开始体会出自己做饭的趣味的,吃家常饭,吃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份心意!

书中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一个关于美食的温情的故事,看得让人心暖, 让我也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关于美食,关于爱的事情。我爷爷是一个爱美食也擅于做美食的可爱的老头。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的就是逢年过节我爷爷露一手的时刻,他会做很多好吃的,比如纸包鸡呀,梅菜扣肉呀什么的。但是这些年年纪越来越大,眼神也跟着越来越不好,爷爷越来越容易把东西做糊。因为做饭的时候还是要靠眼睛来判断东西是否烧透,可是因为眼神不好,等我爷爷看到食物变色,实际就已经有点过火了。这几年逢年过节的时候虽说吃过一点烧糊的东西,但是也还是没忍心打击爷爷,还是会跟他说我最爱吃他烧的菜,因为这就是爷爷爱我的方式,而大口大口的吃饭,夸赞爷爷的技术,就是我爱爷爷的方式。一顿家常饭更是一家人爱的交流。

做饭的趣味是什么?做饭的趣味是去尝试,去探索,然后得到一个未知的结果。中国菜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并不是定量的菜,非常讲究发挥,不同的原料,不同的佐料,不同的火候都能导致同一道菜呈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每天做饭,感受饭菜微妙的变化,感受自己点滴的进步,通过做饭可更加了解自己。

通过一道菜可以了解做菜的人,美食是人生的凝练,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阅历的人,在食物的偏好上有明显的差别。爱不一定要说出来,情侣之间除了可以一起旅行看电影,还可以一起做一顿饭,对方的耐心、爱心或者是敷衍、冷漠都能从一道菜中体现出来,无需多言。

这本书再次印证了“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的经典名句,书中不仅有温暖的文字,还有非常治愈风格的插画,非常好看,让我在看书的过程不仅学习了一些处理美食的技巧,还大饱了眼福。厨艺爱好者还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一本文艺的菜谱,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都要勇敢去迎接挑战,耐心面对生活,精心处理每一顿餐饭。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七):阴阳的桥梁美食的诱惑

阴阳的桥梁美食的诱惑

豆瓣:Coco妈Candy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成就自己)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小时候,父母拼搏在外,唯有寒暑假才可以相聚。弟弟和我便托给了奶奶照顾,这便是现在说的“留守儿童”吧。现如今,我已为人母,奶奶也在前几年因病逝世,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奶奶亲手做过的几道美味。香味四溢,升起的袅袅的余香味架起了阴阳的桥梁,我似乎看见了奶奶在桥的那头正笑着走来……

猪肉饭

读书那会儿,农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么一个灶台,用砖砌成后放个大锅,下面再生个火,当然还有梦幻的烟囱。儿时我常常幻想传说中的圣诞节是否有圣诞老人从烟囱上滑下来,然后送我好多我想要的玩具和书。奶奶最喜欢灶台了,我也喜欢,尤其是冬天,放个番薯在火堆了,盼望着那份美味。猪肉饭这道菜的由来我并不是很清楚,我猜想也许是以前都很穷,到杀猪时或许想让亲戚朋友一起分享才有的。首先得把猪肉、米和姜入油里翻炒,最好是猪油和糯米,接着入酱油和老酒猛吵,之后加水烧饭。依稀记得我等在灶台旁,一刻不停地想打开锅盖看看。奶奶会不时地瞄我一眼,时刻提醒着开盖后味道可不一样。最后等奶奶起身,我欣喜,活蹦乱跳,去拿了碗筷冲了过来。奶奶立即打住,说再隔个5分钟后生个小火回个气才好。等到分享美味的时刻,弟弟总是去吆喝:今天我们家有肉肉饭。这小神奇是尤其的自豪啊。

红烧狮子头

这是一道表弟特别羡慕的菜。那时,外婆家附近的庙里有戏,我便嚷着要过去看看。奶奶便会亲手做好烧好红烧狮子头让我带着,我倔强着不想带,因为外婆家有自家养的鸡,我想吃家养的鸡蛋。奶奶还是顺道带上,吃饭的时候,表弟吃红烧狮子头,而我则不屑地说这有什么好吃的。而今,我懊悔,我再也吃不到奶奶的这道红烧狮子头了。之后,我试着自己做,吃过我妈做的,我爸做的,我婆婆做的,却再也没有那股浓郁的香味。梦里寻她千百度,却是阴阳相隔难相见。

时光流逝,转眼间自己也快迈进而立之年。奶奶离世也将近五六年之久,每当家人团聚,总会做上这两道菜,似乎有了这两道美味才算真正的家人团聚。美食近似于爱,我们常常沉浸在美食里,让记忆浸湿了眼眶,滋润着心田。纵使如今我漂泊在外,我也会时常做起这两道美味,这样我的家人,我的奶奶,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本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谢谢。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八):把琐碎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广义的做饭其实非常麻烦,要确定吃什么,然后购买食材(怎样买到好的食材本身就是一项技术,不认真钻研无法熟练掌握),清洗(又一项大工程),之后烹煮。如果是米饭炒菜,相对容易,两菜一汤加电饭煲焖米饭,一个小时可以搞定。

如果是面条馒头包子饺子花卷锅贴油饼,那还要和面发面拌陷制作……手生的几个小时恐怕也搞不定。

如果做糖水甜品特别是烘焙,就更麻烦了,除每样食材需精确到克数,中间的熬制炖煮烧烤更是一分钟都不敢马虎,要不然,几个小时白忙了也有可能。

虽然聪明的人类已经发明电饭煲、面条机、面包机等等来辅助,做饭也绝对不是个简单的活计。

大概正是太过繁琐操心,越来越多人选择外食,虽然会多花一些钱,但买了省心买了省力,实在是赚到了——现代城市生活,“喂饱自己”,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美食近似于爱》的作者米果却说,随着岁月流逝,年龄渐长,实在觉得,有本事自己料理菜色,自己把自己喂饱,才叫做幸福。毕竟,自己做饭,可以有效把控食物质量,减少有害物质,算是对自己负责。同时,料理三餐,也是善待自己的方式,训练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

于是,她把自己对一日三餐的理解写成故事,汇集成这本《美食近似于爱》。

这本书共分“美好的味道近似于爱”“吃美了,世界就好了”“食物知道家的方向”“一日三餐是最简单的幸福”“简单小菜,最小限度地善待自己”五辑,内容全部有关家常小菜、小食、甜品。即使作者是台湾生台湾长的土著,也没有用什么特别的别处不好找到的食材制作三餐,各种东西在普通菜市场都可以买到。作者描述的做饭、料理甜品、处理食材的过程非常详细,对成品的描写近乎活色声香,就算不是饥肠辘辘时看,恐怕也免不了食指大动。

而且,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看到这些跟普通食材有关的故事,除非常亲切外,还可以模仿着,直接操练起来,给自己做一餐美味的饭菜。有饭有青菜有肉有鱼有汤,当日烹煮,当日完食,加上用心摆盘,美妙处实在不可言表。

这本书不止有这些好处,作者还把大量的心血放在讲述与食物有关的故事上。姜烧酱油,是有关食素的外婆的故事;一份咸肉,是有关祖母与家人的故事;一碗白粥,是有关家庭的回忆;煮一锅白饭,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一份手作布丁,讲的是母亲的故事。

浓浓笔调,是对温馨童年的回忆,在那里,所有的美食,是家人间的深情。

作者还描写了成年之后,独自生活,自己料理茄子、煎鱼、蛋饼、白菜卤等等食品的过程,融进的是一个女子对生活的理解——离开家的孩子,能从鱼丸汤、肉臊饭中看出乡愁,写下对旧时日子的回忆。同样,这个对一日三餐有独特理解的女子,还把每一分对生活的理解寓于一日三餐中:熬汤、发豆芽、炸蒜头、清煮红白萝卜、番茄蛋花汤……哪怕是再小再普通的料理,米果都不曾马虎对待。她坐很久的车,去远处菜场买新鲜蔬菜,采买的时候,已经同步构思菜色如何搭配,用时令食材配合节气料理食物,用比自己洗脸SPA还要费力的态度去料理三餐,这不仅仅是把小小日常过成“流仪”,更是把琐碎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每一个能将一日三餐料理得精致的人,都怀着一颗认真对待生活的心。看这样的书,自己也会对生活有另一番不同的理解吧?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九):暖心,先暖胃吧

我猜想,写这本书的姑娘一定是个软妹子,不然她是如何在嘈杂的急速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小小世界,并且把它营造得那么美好的。

书的装帧清新自然。封面分明是个贪食的小姑娘,在美食面前自然流露出欣喜甜蜜的笑容。内容中多是全彩,食物的图片时不时穿插其中,让我们在阅读文字的同时,直观地感受来自食物的美好。对于文字的把握,作者处理得特别细腻,能把生活与食材紧密结合,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因为忙碌的工作而忘记吃饭,去仔细享受来自食物的美好。

食物与爱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春秋,还是冬夏。特定的节气中吃特别的食物,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关于家乡的记忆,还有一份浓浓的情谊。

作者是台湾人,文章中的某些口语化食材表达,对于同样作为闽南语系的姑娘而言,读起来是异常亲切的。大陆和台湾虽然隔海相望,但是通过食物来传达情感的心意却是相同的。有时是下班回家,爱人煮的一顿热乎乎的可口饭菜,有时是妈妈熬制的一口热汤,有时是阿嫲老手艺的一道好菜,有时甚至是和朋友聚会时相互交流的一道小甜食……这些食物里,人情与心意体现得淋漓尽致,时间不会磨灭这些味道,只会被深刻收藏。

阅读这本书的期间,根据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的电影《小森林》之四季篇正在上映。由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桥本爱饰演的平凡女孩市子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这里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人生。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受她妈妈影响,市子似乎对亲手制作各种美味而廉价的料理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

电影中,市子对食物的喜爱让人心生怜爱。市子说过:“寒冷的冬季,想要暖心必须先暖胃。”食物的热度足以驱赶人们体内的寒冷,一扫生活与工作中的不顺利。胃暖了,心才会暖。

无论是电影《小森林》,还是漫画书《深夜食堂》,到后来热议的《孤独的美食家》,以及我现在阅读的米果姑娘的《美食近似于爱》,美食几乎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光。我们在充分享受味蕾上的冲击时,同时捡回了丢失已久的爱与温暖,这份情感,是食物给予的,是在漫长的时间河流中的积淀。

无论四季更迭,如果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甚至迷茫与失落,吃点东西。它们,暖胃更暖心。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十):满满的回忆里,有美食,更有爱

作为一个每日里靠吃便当过活的上班族,最近在上下班的地铁上阅读这本书简直是一种痛并治愈着的过程。

56个浓情美食故事,108张精致插图,当回忆中的美食与精美的插画相遇,再加上仿佛有着温度的暖暖的的感性文字,这本书读起来真让人感到舒心惬意。

唯一觉得不爽的就是太过虐待自己的味蕾,看着那些菜谱般的细细描述,仿佛美食已放置眼前,却无法吃到的那种...抑郁感。

这是一本食谱书,又不是一本普通的食谱,更像是对于家人的美食回忆,当美食与爱触碰,食物便会迸发出它特有的爱的味道,在你的回忆里留存许久。所谓爱久弥香,时光静好。

米果的母亲崇尚老派饮食,坚持每日采买新鲜食材烹食三餐,只吃水果不喝果汁,只喝开水不喝饮料,就连甜食饮料都是母亲自己花时间变出来的花样:冬瓜茶、柠檬汁、莲藕茶、凤梨汤、绿豆汤、爱玉仙草、布丁......除了不擅长包粽子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办不到的,连粉菓的糖汁都是自己亲手熬制的。所以生活在这样的的一个崇尚自然烹调的家庭里,从小即可吃到各种复杂调试的新鲜美食,米果真心是个幸福的孩子。

而我好像却没有这样的体验,从小时候开始,父母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对于饮食的认知,从来都是饱腹即可。母亲甚至会一周都做同样的饭菜,因为每次买菜时,都会购置大量的单一菜种,貌似这样会便宜许多的样子,同样的家庭主妇,不一样的美食认知。

所以我仅有的关于美食回忆的体验,则是小学时被寄居在奶奶家的时候。

在那个没有外卖没有早餐店的年代,与奶奶一起住的时候,每日里早上6点就要上学,她总是一大早爬起来给我炖鸡蛋,或者煮粥。

记得在冬日里,早上5点钟各种天寒地冻,在乡下各种生意人已经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征程,所以总会凌晨5点多还在床上就能听到窗外传来“梆梆梆”的敲锣的声音,我知道,那是清晨叫卖豆腐的声音。奶奶则会一路小跑出门去买水嫩嫩的豆腐,之后煎得两面都是金黄放在盘子里端给我。然后我一边吸溜着炖鸡蛋里的溏心,一边拿起筷子往嘴里塞豆腐,滚烫的豆腐总是在我的嘴里左右呵来呵去好几遍才被我狼吞虎咽下去...

后来我读初中之后就开始住校,从此再也没有感受过奶奶的早晨炖鸡蛋和煎豆腐的味道。

再后来,当我终于成为一个社会人,开始自己做饭的时候,偶尔会想念奶奶当年的味道,甚至会试着按照当年被reset过很多次的回忆来做,却总是做不出当年的味道,我想,那不仅仅是一份美食回忆,更加是奶奶对孙女的那份诚挚心意吧,美食无价,爱亦无价。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