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十五讲》是一本由杨立华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2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一):有理有趣,难得的一本我能读懂的理学介绍
此书有理有趣,在我接触过的几本讲理学的书中是“鹤立鸡群”。下面几点是我的阅读所得和发散思考。
1.我对儒学的纵向理解:几乎与世隔绝的东亚超大超强农业区--》农业民族汉族的哲学/宗教--儒学:大气自信务实--》直到中国近代被西方工商业社会打脸,而且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传统反而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资源诅咒--》儒学失去解释能力和引导能力,受到怀疑不再主流-...--》中国社会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人口规模和地理规模使得竞争力呈现--》儒学中大气自信务实的一面开始复活。但是,社会的微观基础哪些变了哪些没变,是现在说儒学时要特别注意的。
2.邵雍很像罗辑。
3.首次看到有人说明白韩愈的贡献和地位,附带理解了韩为什么位列唐宋八大家。
4.宋优待士大夫和什么王朝气质/皇帝仁厚毫无关系,而是很实际的关乎立国之本。
5.理学名家每多扯到周易,我觉得很牵强。我怀疑是不是古典著作存世太少,以至于留下来的被过度解读和过度使用。
6.儒释道之别大概类似现在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并无对错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具体的社会情况。
7.李白的诗有道味,杜甫的诗有儒味,顺便猜测一下王维和李商隐的诗是释味。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二):听杨老师讲宋明理学
从小是理科出身的我,对于文科的知识,历史啊地理啊,政治啊。这些学科都不感兴趣。看到文字多的书就会觉得头晕,可是看了杨立华老师的《宋明理学十五讲》这本书,感觉心静了,似乎也想明白很多事情。
宋明理学,也就是宋明时代居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传统。它的代表人物很多,比如韩愈、程颐、朱周敦颐,等等。这些人拥有渊博的知识,也有一手好文采,能写文章,谈诗作画,真可谓是才子。正是这些才子的带领下,中国古代的哲学才有了发展。
从小就喜欢这些人物的文章,像韩愈,朱熹,还有周敦颐的作品。以前只是欣赏作品的文字内容,优美动听,或者婉转流畅,或者千回百转。文章似行云流水,让人不得不称赞,有好多的文章也被收录到语文课本中。现在看来,这些文章,不仅是作者对景对物的描写,也是对自己思想的阐述。
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有一种无穷的吸引力,让我们在明白道理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思想,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沉静。思索世界,宇宙,人生这些大的话题。这些正是哲学的作用所在,在前辈的带动下,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宋明理学十五讲》这本书,杨老师用他渊博的学说,为我们展现了宋明理学的开始,发展,以及著名的思想学派。让我们对宋明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平时对哲学接触甚少的人来说,宋明理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看这本书,让我们在明理的同时,能够思考著名人物背后的思想,同时也完善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果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高,看得更远。
看《宋明理学十五讲》,了解宋明理学背后的知识,更了解韩愈,周敦颐,朱熹等等这样知名人物的思想和作品背后的渊源。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三):一窥理学堂奥
近年来,中国跻身世界经济大国,在民族自信恢复和西方文化入侵的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愈喊愈烈,儒学自是题中之义。历史常有相似,一千多年前中晚唐时期,也曾有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运动,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儒学高峰。
杨立华的 《宋明理学十五讲》,便从“韩愈与儒学复兴运动”开讲。韩愈最广为人知的是被收入语文课本的《师说》。杨立华为认,这篇文章恰恰反映了当时师道的衰微,而韩愈为重树儒家的尊师重道,从反面奖掖后学。这是陈寅恪提出的韩愈对儒家复兴的六大贡献之一,其他则为:华夷之辨、排斥佛教、发明道统、古文运动和表彰大学。正是在韩愈的倡导下,东汉以降受神学影响渐趋衰颓的儒学开始形成文化主体性自觉,建立起自己的道统,走上复兴之路。
杨立华在自序中说,本书“强调哲学史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力图展现出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间思理的连贯的递进的层次”。他认为,要理解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史,就要回到《宋元学案》的基本架构上来,其中排第一位的《安定学案》讲的就是胡瑗。所以,在韩愈之后,他接着讲宋初三先生,即胡瑗、孙得和石介。杨立华同时对挑战宋明理学传承谱系的学者表示反对,如认为王安石比二程、张载重要的漆侠,认为吕祖谦比朱熹重要的田浩,他还说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是“极具影响的失败的著作”。
本书根据是作者多年来在北大讲授宋明理学的心得总结,与哲学史的客观介绍不同,多处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尊朱辟王。杨立华十分推崇朱子,甚至认为可以说“孔子以后,一人而已”,把孟子都超越了。很多人诋毁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毫无人性,而杨立华认为,朱子的“人欲”指的是过度的欲望。他还赞美朱子的世界观“有如几何学般的精美和均衡”。由此可见,他“以辟王学为己任”也是顺理成章。他说“在经典解释方面阳明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他对格物的解释基本上可以断定是错的。”思想争鸣本就百花齐放,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要做的便是不偏信,多阅读,形成自己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杨立华在最后介绍了罗顺钦的思想,而冯友兰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都未涉及此人。阳明心学在今日仍有很重要的地位,而罗顺钦的一生就是与阳明学斗争的一生。王阳明在《朱子晚年定论》中说朱子晚年强调向内用功而非向外格物,他指责其“考之欠详,而立论之太果”。 他曾给王阳明写信,阳明亦有答复,邀其当面交流。可惜的是,罗顺钦的第二封信未及发出,阳明便已病故。否则朱陆之争外,理学史上当多有一段论道佳话吧。作者认为,罗顺钦对两宋道学传统都有继承,可视为两宋道学在明代的发展,对明中后期的风尚有所校正,“他的努力和贡献,是弥足珍贵的。”
同样的宋明理学,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就较为专业难懂,因其引用原典直接解读,语言也极学术,其中的玄理部分非专业者读来如坠云雾之中。而《宋明理学十五讲》则保留了杨立华通俗个性的授课口语,将重要材料融入具体的讲解而不单独列出,还偶有“现代人对历史有一种可怕的优越感”这些评论当下的妙语。对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可以一窥理学堂奥的终南捷径。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约写人文社科类书评。 QQ175108258(请注明“约书评”)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四):一个人的理学史
杨立华,所谓杨子者也,是说他自断道理,有一家说。昔者读他推送文章,不很喜欢,道理发挥到了,却只是一个精神发越,脱略俗务,凡乱象都往这里体贴过来,有近乎鸡汤者。自是先存了成见了。闻说熊先生十力一骂救了徐复观,是教看人只要明了他的好处,这样读书,才有长进。不是不明此理,读杨立华时到底免不了俗。取一两个晚上揣摩了,他董理义理处,确有的评,是见了功夫的。他力避佛道之说,臆祛王蜀之学,独在理学根统逐一辩证,所以不得不重北宋五子,而于张载之说,又多有发明。后面到了南宋,只把朱子做了宗主,余皆屑屑,是把心学贬了,此又是一得之见也。但瞧他瞧得分明,知道朱子之学如何广大精微,继往开来。朱子受了二程,把“天即理”作了自然法则性的理法性的宇宙观;受了周敦颐之学,将“太极”作宇宙根源的宇宙生成论;受了张载,是以"气"为构成宇宙质料的宇宙构成论。在这里面,更把天地生生之意之说拈了出来,混元一体立在那里,作为儒家精神究竟,功业消磨而斯文不坠,山川堕毁而一理不灭。自以见出儒家何以为千载卓立万国流行之事业,是把世界实在看了,把作为实在看了,于是人心性理莫不实在起来。但他激扬文字处,又将社会诸问题归结在了修养涵蓄上,以为通明心性知其所止则大节无不贯通,真书生之见也。言尽于此,似说他於大体上莹彻,只是於小小节目上犹有疏处,是瑕不掩瑜者也。末了又作狐疑说,以为不能尽得事物之变,而於大体上有莹彻者,未之有也。宋明理学诸大家之书,翻检得少,说是说非,只是推理所学,参校所知,纯是想当然耳。只好待将来一一审查比对了,再来仔细说话。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五):探寻宋明理学的终南捷径
读《宋明理学十五讲》
文/孟人梦言
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明时,经过一批先贤大儒持续不断的酝酿、生发、演进、发展、升华等数百年的积累,迎来了宋明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产生了一批大放光彩的理学名家,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理工科背景的人也许对宋明理学缺少认识,甚至知之甚少,但是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对于韩愈、程颢、程颐、周敦颐、朱熹、王阳明等这些历史名人一定不会陌生,对朱子的“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周敦颐的《爱莲说》、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名言警句一定不会陌生。杨立华教授的《宋明理学十五讲》就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解宋明理学的入门书。
这本书系出名门。本书是《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该书系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由全国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撰写,涵盖文、史、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作者杨立华教授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本书是杨立华教授宋明理学讲稿的完善修订版,以讲课的形式,对宋明理学主要人物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文化价值等进行了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本书的十五讲中,他对宋明理学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着的是对中华儒家文化的精深理解和真挚热爱。
作为通识教科书,我认为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在思想脉络上,体系严明。为了讲解清楚理学的发轫渊源,本书从唐代韩愈的儒学复兴运动讲起,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讲解,直至明代的王阳明、罗钦顺。对“诚体与太极、天理、气体与神化、理气动静、形上定体、无善无恶”等重要人物和思想观点,都进行了条理式的讲解。在这个思想进化过程中,作者对宋明理学发生、发展、完善、提升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有代表性的理学人物学术思想、历史贡献、思想局限都进行了讲解。对于宋明理学的关键人物和核心思想,如二程、张载、朱子等,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用较大篇幅进行讲解,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学术观点上,有破有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治学的重要原则。杨立华教授研究宋明理学多年,学识广博,成果颇丰,他在继成前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在很多方面开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在本书中,对每个理学名家的研究中,他先举出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优点在哪里,缺点是什么,怎样甄别分析一种学术观点,做出了有理有据的讲解分析,他领你登堂入室,教你研究方法,帮你梳理脉络,最终能有怎样的收获,还是要看自己了。毕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语言风格上,通俗流畅。作为通识教育的教材和读本,本书立足讲稿进行修订完善,不少地方还留着讲课时的语言风格。这也决定了其总体风格庄重凝练,义理、考据、辞章均能兼顾,不戏说不流俗不庸俗,有较强的学术味道。在静心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在倾听名家的敦敦教诲。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作者对理学研究倾注了满腔热情,对那些名家满怀敬仰,他对理学先贤的追慕、对中华儒家文化的弘扬,更成为贯穿全书的灵魂。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段关于“文化”理解,从微博流行到了微信上,让很多人沉思和反思。看过本书后,突然发现这也是这本书中的精髓之一啊。正所谓“道不远人”,那些饱含着智慧的哲理,从来都不曾远离过我们,只不过需要我们慢下脚步,静心去感悟。
顺便提醒一下,本书不适合碎片化浅阅读,集中一段时间、心无旁骛地读下去,将会有很多收获。
孟人梦言于2015年11月25日 使用转载请联系。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六):中国哲学历史发展中的一块基石
中国哲学历史发展中的一块基石
文/米雪
素质教育已成为现如今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公民教育必然趋势。倡导人格全面发展,力求造就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复合型人才,是现今教育的重中之重。《道德经》中曾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识教育正是“授人以渔”的“渔”。
通识教育,“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定位于“通识”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宋明理学十五讲》即出自该书系。作者杨立华博士系北京大学教授,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明哲学以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宋明理学十五讲》是根据2013年秋季学期“中国哲学史”课程宋明部分的讲义整理而成,是杨立华博士个人多年来讲授宋明理学的心得总结。
在书的序言中,杨立华博士说道:“强调北宋儒学的复杂多歧,并不等于找到了否定以‘北宋五子’为核心的道学谱系的根据;同样,发现了湖湘学派的重要影响,也并不能动摇朱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从中读者可以看出,杨立华博士十分推崇朱子,“以辟王学为己任”已然不言自明。
万事万物讲究一个根源,宋明理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经过了懵懂探索,渐成体系,完善,发展的高峰等等。中晚唐道教佛教兴盛,士大夫们的精神世界非佛即道,真正有儒家正统观念的人越来越少,这一背景下,理性生活的提倡便应运而生。于是,杨立华博士的第一讲便是“韩愈与儒家复兴运动”。著名的古文运动可以说是儒学复兴的一个先锋,而作为先锋中的弄潮儿韩愈,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在这里,杨立华博士引用了陈寅恪先生的《论韩愈》,总结了韩愈在这一场复兴运动中的主要贡献,分为六个方面:盛倡华夷之辨、排击佛教、发明道统、古文运动、表彰《大学》和奖掖后学。北宋初期,很多士大夫中的重要人物如欧阳修、苏轼等,无论是写作风格还是人格建设上,都不同程度受到了韩愈的影响。
从唐代韩愈的复兴运动,直至明代的王阳明、罗钦顺等人,作者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宋明理学的大体发展趋势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讲解。首推朱子,这是作者很明显的一个学术倾向,还有其他如二程、张载等,对于这些历史上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作者分别用单独一章甚至几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总结。尤其在语言上,因为是授课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相对于难懂的各类深奥的哲学史、周易等,这一本《宋明理学十五讲》确实是作为通识教育教材的好材料。
中国哲学史发展中,宋明理学是一块重要的基石。想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就不能避开宋明理学这一块。在当今这个时代,金钱重要,学识和修养更同样重要,重读经典,修身,治国,平天下。
《宋明理学十五讲》读后感(七):宋明理学的入门读物
关于宋明理学的书近些年来并不少,关于王阳明的研究更像是有一点烂大街了,时不时都会看到一两本关于王阳明的书籍出现在亚马逊的邮件广告中。当然,如此之说并非说宋明理学已经被研究透了,或者王阳明被研究透了,恰恰相反,可能正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把它们看透,所以才不断有人走上研究它们的道路,期许把其中的精妙之处挖掘出来,展现给世人一个可视性更强的宋明理学,一个更为直观的王阳明。
杨立华的这本《宋明理学十五讲》无疑是一本帮助我们入门宋明理学的书籍,或者说是讲义。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对人物以及思想虽然大部分是点到即止,阐述之中也有不少作者的私货,总的来说倒是给诸如笔者这样的宋明理学小白一个不一样的启迪以及一些阅读上的一些警醒。
关于宋明理学,杨立华从韩愈与儒学复兴开始讲起,这一点填补了笔者对宋明理学的脉络不清的一个误区。从韩愈到最后罗钦顺,一共十五讲,脉络却没有中断,将整个宋明理学串联得有条理,并且把重要的时期的思想阐述。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总是认为没有太多形而上形而下的思考。然而,却是不然。虽然儒家的思考更多在现实社会的运转,并不认为世界的存在不存在需要被证明。但是其中的哲理或者世界观还是存在的。不管是“格物致知”或者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都在阐述对世界的看法,对“天理”的探求。在宋明理学中一个“天理”一个“生生不息”都会关于形而上形而下,并且贯穿着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这对于认为秦汉之后没有哲学的言论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和一些观点的提出无疑是提供了反面的佐证。
这本书并不仅仅在阐述一个个学者的思想,还将人们“常识”的误解说清楚,避免我们这样的“圈外人”糊里糊涂就相信了谬误,而忘却原本的意思。比如说,教科书上常用的一个批判宋明理学的一个理由是“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宋明理学全然就是要消灭人的本性,要消灭人的追求。其实,不然。在这本书中,作者一再告诉我们,“人欲”是人过度的欲望。显然,儒家或者宋明理学在强调修身的过程中,是要克制自己的不应该有的欲望,而不是说消灭人的欲求。另外还有一个点就是关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认为是对妇女的一种贞节绑架,其实真实在《二程集》中的说法却是“极为厚道”,出妻要考虑将来的出路,要让她有再嫁的可能。作者在讲述介绍这些思想的时候,不忘提醒我们,阅读,不仅仅是知道了一两句,断章起义之事在流传中很容易形成,因此我们对这样的事情,读者或者受众应该有的是谨慎,就像我们在面对这本书的时候,如果可以,我们不妨阅读原本探讨古人原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