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奇迹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奇迹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奇迹》是一本由[美国]R.J.帕拉西奥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迹》读后感(一):《奇迹》:世界眷顾它所有的鸟儿

人容易产生的误区,是将所有的“实然”都当做“应然”。误区往往会使人陷入慌乱,就像是只见过白天鹅的人们突然见到了黑天鹅——当原本“应当”拥有的突然失去,或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人们便会措手不及,并将这样的际遇定义为“灾难”。 上天仁慈,可凡人还是要经受类似约伯的苦难。倘若苦难无从避免,人究竟应当怎样安排自己注定残破不全的一生呢?

在《奇迹》的故事里,男孩奥古斯特一家人便遭遇了这样的“灾难”——奥古斯特一生下来就罹患重病,经过多次手术才奇迹般生还,相貌却严重畸形。这是一种突变基因带来的疾病,命中注定,无从回避。在家人的呵护下,“小奥吉”一天天长大,为了能让他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父母决定让他到普通学校就读。可想而知,这样一个特殊孩子在融入环境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旁人,都将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奥古斯特早已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尽管很渴望有新的伙伴,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但在面对一扇通往外界,“开放的门”的时候,他本能地选择了抗拒。而在家人的鼓励,以及校长的“设计”之下,奥古斯特开始融入新环境,可是一点点的挫败便会使得他再度退却。它像是一个容易受惊的小动物,毕竟在伤痛太容易到来时,任何的事件都可能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使他陷入无从摆脱的绝望。

对于广义上的“普通人”而言,当我们看到像奥古斯特这样“先天性苦难”的极端例子,所产生的情感会因人而异。于是在这本《奇迹》中,作者选择了“复调式书写”,通过多个叙述者的口吻来讲述奥古斯都的学校生活,从而展现一个“异类”在“多数人”眼里的样子。这个角度的讨论其实要更加普世一些,当我们从社会化的角度对奥古斯特的学校进行考察时,不难发觉,尽管人人怀有怜悯之心,可真正去触碰、去关心这样一个“怪家伙”,所要经受的阻力,却不仅仅是来自于对象本身。

有一种观点说,人类社交的基础,往往是共同的敌人。这是出于人们选择群体性生活,是为了抵御入侵的本能。而在不需要剑拔弩张的年代,“敌人”就只能是人们共同厌恶的对象了——为了“巩固”共同的友情,人们甚至要“虚构”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这种状况在孩子们中间更容易发生——恰恰是因为孩子的友谊更加单纯,没有附加条件傍身,除了“情投意合”,就只能依赖想象了。而又因为无所顾忌,孩子们的行为更加大胆,很多“霸凌”事件便由此而起。所以成长本身一定是一件艰难的事,要么成为多数人,要么成为少数人——附庸或是成为“道具”,“双避”的岔路,往往更加难选。

所以读这本《奇迹》,读者至少可以有两种“打开方式”:要么是作为旁观者,去看一个畸形少年如何自强不息,以勇气拯救自己,顺便赞美父母伙伴的不离不弃,并感恩上帝,暗自庆幸自己不必经受这样的苦难;要么是把自己代入到故事里,毕竟并不是只有遭受“基因突变”才会使人成为“异类”,细心的读者不难发觉,故事里的每个“讲述者”,其实都经历了被排挤的时光。每个人注定是会与众不同的,于是所有人也都可能被厌恶,成为在多数人的社交行为里被消遣的道具。如果是你,该怎样在这样的剧情里,创造自己的“奇迹”呢?

“世界眷顾它所有的鸟儿”,毕竟多数鸟儿,根本不知道要眷顾彼此。奇迹源于绝境,固然是勇气使然,也要仰赖一点点眷顾者赐予的运气吧。

《奇迹》读后感(二):选择善良

奥古斯特在上学的第一天,布朗先生在黑板上对学生们写下了他九月的信念:“当面临着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做选择时,选择善良”(p52)。我们并不知道,布朗先生是在看到奥古斯特后特意选择的信念,还是他的教学计划上就是这么准备的。但我们的主人公奥古斯特告诉我们,“我突然意识到我开始喜欢上学了”(p53)。

《奇迹》就是这样一本关于“上学”的书。一个普通却又不同寻常的孩子,在毕彻预科学校第一个学期里发生的故事。做为第一次走出家门,开始融入学校生活的奥古斯特,从最初的“特宰羔羊”到最后获得毕彻奖。这一年里他经历了被排斥、被嘲笑,几乎没有朋友,甚至产生了退缩的念头,然而他最后却没有逃避。在勇敢的面对这一切后,他最终赢得周围人的真诚拥抱。

整书共有八章,每一章节都是以其中一人的叙述方式展开。有的时候同一件事,会安排不同的人分别来描述,从不同角度使得故事更加立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的言谈举止许多时候并非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通过内心描述,我们就能看到真相。我想作者一定是深谙那个道理——“那个坐在后排总是扯你辫子期负你的小男生,其实内心很喜欢你。”每个年轻人内心的挣扎与喜悦,还有他们之间的误会与合作,每个场景最终构成一幅展开的青春画卷。那些都是校园里最真实的故事,有带着恶意的同学,更多的却是善良的孩子们团结在一起。

奥古斯特是不幸运的,他有着一张“长坏了的脸”。这张脸让许多人误解他,远离他,甚至攻击他。书中对奥古斯特的自身努力反而显得是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他如何克服那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整形手术,如何做到可以轻松面对学校的课业,如何面对自己那张与众不同的脸,如何应对每一个朝他投射而来的异样眼光……越是轻描淡写,反而越是令人感慨万千。

我想另一方面奥古斯特又是幸运的,他遇见了那么多“选择善良”的人。从没有放弃过他的父母,一直被他“拖累”却又爱护他的姐姐维娅,还有三五个好朋友。幸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奥古斯特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很有趣的人,那些真正的朋友都是被他的人格所深深吸引。我被这群年轻人的率真与勇气所感动。面对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奥古斯特,尽管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却都是因为保有着那颗最纯真的心。尤其是杰克·威尔,在知道自己犯下错误后,追随本心勇敢认错挽回了一切。这一切似乎在提醒我,在这个庸庸碌碌的岁月中奔波着,差点忘记自己也曾年轻过。

这本书同时打开了我作为母亲的视角。奥古斯特的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很值得学习。在所有的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完美的。然而,当孩子们迈进学校,步入社会,却不得不面临许多人眼中的他们并不完美这样一个事实。如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们处理这些问题,都是父母需要学习的技巧。而孩子们,往往受父母身教影响最大。有一个叫朱利安的同学,总是在给奥古斯特出难题,不停的嘲笑、讽刺、挖苦。所以最初在朱利安的妈妈没有回复奥古斯特生日邀请函时,奥古斯特的妈妈只解释了一句:“苹果不会落在离苹果树很远的地方”。而奥古斯特一家拥有的氛围是相亲相爱,互相扶持。

感谢毕彻学院,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学校,这样一群老师,才会形成这样感动人心的故事。这让我想起芭学园,学校是最不应该有偏见的地方,好的教育会帮助每个孩子最恰当的发出属于自己的光。

我们也常说,某个生病的孩子很懂事,或是家长自己生病后突然发觉小孩子原来是多么的乖巧懂事。其实,那都是大人眼中的看法突然变了而已。孩子们一直都是天使一样的存在,不可否认生命本身都是奇迹。如同你我一样,我们也是从一个个满身奇迹的孩童慢慢走来。只是我们渐渐看不清这样一个事情。是被“面具”挡住了吗?

在这个刷脸的年代,颜值成了第一代言词。奥古斯特却慢慢走过来,清晰的告诉你,这不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那些能带给你感动的,激励心灵的,从来不是面貌的模样。只是你要先记得:选择善良。

《奇迹》读后感(三):上帝之脸

奇葩说第一季里面,选手颜如晶曾对“选择美但笨,还是聪明却丑”做出的分析深得人心。搞不清楚状况的笨人不可悲,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笨;聪明的丑人最可悲,因为他知道自己最大的弱点在于丑,却无法改变。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其它的能力或还可靠后天努力来弥补,皮囊太丑怎么办,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力感。连高晓松这种饱受诗书熏陶之人尚且对容貌有所困扰,何况普通人?《奇迹》里面的奥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一个长着“扭曲面容”的小男孩,就深深的生活在这种无力感中,直到他进入了毕彻预科学校。

《奇迹》的封面上画着一张男孩的脸,只有一只眼睛,没有鼻子、眉毛、睫毛、嘴巴,画面整体其实挺清新,以至于我刚开始以为奥吉不过是比普通人少一些器官罢了。随着阅读的继续,描写奥吉容貌的句子一次次出现,有洞的上颚,奇特的外耳,如果那两个拳头一样的东西也算外耳的话……直到户外旅行时被其它学校七年级生喊出“咕噜”的外号,我才真正意识到,奥吉不是一般的丑、或残缺,那是一张人类以外的、异型的脸。与之而来的,是强烈的无力感和辛酸,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手术,无数次行人的惊呼与鄙弃,这个可怜又可爱的男孩到底是坚持过来的。

奥吉是一个奇迹,每个人都这么说。医生这么说 ,因为奥吉在习以为常的抢救和手术中生存了下来,从婴儿到小男孩;奥吉的妈妈这么说,因为奥吉在正常人的学校中,从被视为瘟疫到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奥吉自己也这么说,因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懂的自己的与众不同。奇迹是怎么产生的?显然,因为爱。家人无条件的爱和邻里的善意,给了奥吉力量。

作者帕拉西奥虽然在书中刻画了许多爱的场面,可我始终认为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如此撞击人的心灵,是因为她一直通过爱来表达善。善良,是直击人心的东西。布朗先生说:“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做选择时,选择善良。”图什曼先生说:“作为人类,我们所拥有的,不只是善良待人的能力,还有选择善良对待他人的能力,上帝之脸在人类的善良里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

萨默尔从奥吉进入毕彻预科学校第一天,就对奥吉展示她的善良。他俩坐在被命名为夏天的餐桌上共进午餐,在日复一日的交流中成为至交好友。十来岁的孩子,你无法要求每个人都善良如萨默尔,杰克的善良在于他的勇敢,为了维护奥吉,不惜打架记过;当他意识到自己做的并不是自己所想,能勇于向奥吉道歉,请求原谅。维亚的善良在于她的亲情,因为弟弟的异常,父母在维亚的生活中几乎属于缺失地位,加之疼爱她的外婆去世,孤单的维亚过早的成熟独立坚强,没有丝毫怨恨。米兰达的善良在于友情,爱屋及乌的把维亚的弟弟视为自己的弟弟,不管她因为小女生的心态做过什么,对于奥吉,她始终是真心爱护的。图什曼先生的善良在于他的公正,以教育者的身份,真正的引导人心,把奥吉当作一个普通的孩子对待,这是奥吉最渴望的善意。这本书里有着各种形式的善良,有时是店员姐姐手中的一个棒棒糖,有时是同学送的一个丑娃娃,有时是不太熟的体育生冲动之下的撞击,有时是陌生同学手拉手紧紧拉扯着的狂奔,每一次的善良都美的让人想哭。上帝之脸,果真在这些善良中,散发出充满希望的光芒。

奥吉有着安静的力量,却强大到可以影响整个校园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天生容貌和常人不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态和常人不同。一开始,全校学生在朱利安的压力下,一边倒的视奥吉如瘟疫,后来呢?奥吉有难过有悲伤,仍然勇敢面对,没有悲愤,没有歇斯底里,安静的如“待宰的羔羊”,甚至还能自嘲与人玩笑。时间面前,一切丑恶都无所遁迹,一切美好也终会显形。奥吉的坚持做自己与善良对别人,在时间的打磨下,激励了很多人的心灵,引发出他们选择善良的能力,也让他们看见上帝之脸散发着充满力量的光芒。

这本书以多人身份的自述,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展现。每个人的自述,讲述的每件事,都是一个小短篇,读起来轻松简洁,又感同身受,作为成年人读物或儿童读物皆可。帕拉西奥对人物的刻画和把控十分到位,并不因为成年人和孩子的身份统一归类,孩子的小群体怎么分,父母也是同样的分类,这是真实的世界。善良的萨默尔有一位善良的妈妈,激进的朱利安有一个高傲的妈妈,人以群分,就是如此。小说中的孩子们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烦恼,面对奥吉态度不一;小说中的成年人则体现出强烈的引导感,高傲自负的校董妈妈给儿子换了学校,温和的布朗先生教孩子们认识自己,睿智的图什曼用公正给了孩子们难忘的成长印记。

坚持自己的初心,不放弃选择善良的能力,不管是善良对待他人,还是被他人善良以待,上帝之脸就在其间,给予众人力量。

文/团团花哚 2015.11.19

《奇迹》读后感(四):个人评分:74.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有什么非常感动的地方。只是把对奥古斯特好和坏的人的所做所想写出来,也没有太多独到的地方。愧对豆瓣8.1这个分数了。

书评:

全书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就是一个叫奥古斯特的先天脸部畸形的小男孩去学校上学以及身边家人、朋友与他发生的一些事。

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有什么非常感动的地方。只是把对奥古斯特好和坏的人的所做所想写出来,也没有太多独到的地方。愧对豆瓣8.1这个分数了。

本书结构:

从8个不同的视角展开故事

这本书讲了什么:

讲述了先天发育不良的奥古斯特上学的故事。

1长相奇特的主角上五年纪,最终还是受伤决定不上学了

2维娅也会因为弟弟而嫉妒,遭受不好的事。人之常情

3真心与奥古斯特交朋友的萨默尔

4杰克因为面子说了伤害奥古斯特的话。但最终还是成为了好朋友

5贾斯丁这个局外人的视角看待奥吉一家

6狗狗去世。引出米兰达,这章一般

7米兰达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快乐。与维娅的问题还是因为沟通不足

8年级旅行遭遇高年级欺负,但感受到了友谊。五年级毕业,喜欢上学。

读这本书的动机:

多次跳到眼前,就看看罗

读这本书的目的:

流行读物

作者:

[美国]R.J.帕拉西奥

书中的感兴趣点: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2-3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4

《奇迹》读后感(五):孤立和被孤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最近看了本书,是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名字叫《奇迹》。

主人公奥克斯特患上了一种基因病。他出生的时候没有下巴,眼睛嘴巴长的都有点可怕。书里的奇迹就是在同学们都把他当做“瘟疫”一样回避的情况下,他逐步破解了困境并和同学们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章节看的特别生气。

杰克是奥克斯特的好朋友,班里有钱有势的富二代带领全班男生跟杰克作对,只不过是因为杰克在跟“瘟疫”做朋友。

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有了一种感同身受的奇怪感受。

我的发小之前在一个韩国影楼工作。

有一天下班她跟我说,感觉同事和领导都不太喜欢她。

事情是这样的。

她上班第一天的任务是跟着影楼的一个韩国设计师学习工作流程,因为那天没有带自己的电脑,她就用了这个老师的电脑。

这个韩国设计师有电脑洁癖症(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这种矫情的病),他的电脑里只有PS软件,其余的什么软件都没有。我的发小并不知道这一点,因为她更擅长用CDR作图,所以就在韩国老师的电脑装上了CDR。

比较尴尬的是,从此之后韩国设计师和另一名设计师的电脑就开始出现了死机。

听起来这就是一个倒霉的职场菜鸟的故事,但在连续经历了两大设计师摆臭脸后,我的发小就开始受到了孤立。

对她的这些同事来说,和老板一起讨厌某一个同事,难道不是最正确的事情吗?

“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这是大部分人都没能遵守的原则。但说别人的坏话其实也是有不同的。

第1种 是有目的性的说别人的坏话,目的可能是为了败坏讨厌的人的名声,也可能是要拉倾听者进入自己的阵营。

第2种 是没有意识的,当几个人在说你们共同的一个朋友的坏话时,很多人都会顺着说一点,很少的人会站起来指责你们不要再说别人的坏话了。

为什么这个原则这么不容易遵守呢?

有句英语说得特别好。

Dirty secrets make friends.

互相交流坏话会促进友谊的发展,当你也附和的说了别人的坏话,双方都会有一种“你是我这一边的”的错觉。

当然这种站队并不仅仅发生在说坏话这种事情上。

比如四个人的小圈子,你可能会在一个三人微信群中,只留另外一个人毫不知情。

又比如在群里聊天突然看到某一个人发的话后你就打开另一个对话框说:“咦,他说的是什么鬼啊。”

没什么不敢承认的,那我先说好了。

我的狗腿生涯从很早就开始了。

去年寒假的时候,我小学时的好朋友给我发了几张照片。

那是上初中时我给她写过的信。看了那几张照片,我顿时觉得有点丢脸。

不知道你们曾经的小学初中,有没有那些小团体,就是那种哥们姐们打架骂人的小团体。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只有好学生和这样小团体的人才是厉害的人,甚至有时候好学生相比起来也要弱一些,只有和这些人打上交道才算是“人缘好”。

我当时在信里写,我今天认识了谁谁谁,我们相谈甚欢而且还要罩我,要是有人欺负你你就告诉我。

我写,我特别讨厌谁谁谁,我觉得她真的非常坏,你也不要跟她玩了。

我还写,参与了一场斗殴,但我并没有动手,只是站在一边看。

......

那些矫揉造作的非主流话语,还被写在不同颜色的彩色信纸上,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但是现在对我来说应该是我学生时代最不光彩的事情了。

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我比我的大学同学晚到校了一个多月。在我确定返校的前一个星期,我在家里辗转反侧。我一直在想,班里的同学,尤其是室友们经历了一个军训的相处一定非常熟络了,大家会不会不喜欢我,会不会因为我这个外来者而孤立我。我甚至想了无数种方法逃离那些自己假想的被孤立的困境。甚至包括后来到学校做的那场异常精彩的自我介绍,我的同学并不了解的是,那段讲话从内容到动作,在我那里打了整整一星期的腹稿。

也许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恐惧被孤立的人并不多,但大部分的人应该都不喜欢自己被孤立吧,而被孤立是跟被讨厌分不开的。

《奇迹》中的奥克斯特是因为自己可怕的面貌被各方孤立,我回想了一下我印象中曾经被孤立的同学,他们有些是因为脾气不好,有些是因为邋遢,有些是因为太特立独行,有些,有些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就得到了大家的讨厌。

在校园暴力中,除了打架斗殴,被恶意的孤立应该是最可怕的存在,但它也最容易被忽视。

这种暴力可怕的地方在于,有一些可能想要和你side by side的人会因为恐惧被孤立的裙带效应而不再愿意和你站在一起了。而且,即便有老师或者家长想要帮你,都很难改变这样处境。

《奇迹》中杰克打了骂奥克斯特的富二代之后,并没有向校长解释真正的原因。他的自白里是这么说的:

“即便告诉了校长实话,校长能做的不过是批评教育,朱利安被批评后会更加讨厌奥克斯特和我的。”

在很多起校园暴力中,受害者都是懦弱的一方。

告状等于更严重的折磨就是他们懦弱的原因。如果是拳打脚踢的暴力行为,遭到校园暴力的事情会很容易被父母知道,但如果是被孤立呢。就算告诉父母,得到的答案也会是:“你要发现自己的不足,让大家都喜欢你。”

我发现我竟然想不好更好的方式去解决这种暴力,这可能是我恐惧被孤立的原因吧。

如果不是我的朋友发给我的照片,我估计早已经忘了自己曾经也是校园暴力的帮凶,不管是在打架斗殴的主角身边呐喊助威还是默默选择队伍,我都是这些暴力事件的助燃剂,可是这些事情我也彻彻底底的忘记了。

经历过这样对待的人呢,他们不一定会忘记吧。

读完《奇迹》之后,我甚至觉得奥克斯特还是很幸运的,在他的身边有自己独立判断的人还是比坏的狗腿子多,父母、老师、同学也都给了他最大的帮助和理解,所以他才能创造奇迹。假如他最好的朋友一个一个都被富二代逼的举白旗,老师和校长就算逼着他们好好对待奥克斯特也是无济于事的,这样一来奥克斯特可能真的就会放弃上学,甚至因为这样的经历而恨这个世界,真的变成了一个可怕的人。

这个世界确实有人像奥克斯特那样因为受到了孤立才迸发出了更大的能力,但是鸡汤不能说服我们的地方是,那些美好的事情都偏偏属于个例。

如果你对孤立和被孤立有什么深的体会,请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希望我们能一起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撒盐(SaSalt)

《奇迹》读后感(六):活出生命本该拥有的样子

活出生命本该拥有的样子-评《奇迹》

文/信实的精灵

男孩就应该像骑士一样,果敢、有勇气,长成男人应该有的样子。

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杰作,每个生命都是上帝最精心的作品。(如同护士对妈妈说过的那句话,“凡是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

从来不要觉得上帝在你的身上没有任何旨意和作为,即使平凡如奥古斯特,也可以活生生地、傲娇地活出生命本该拥有的样子。

当别人总是异样地看着你时,也许你离成为一个奇迹就不远了。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一个奇迹,生命的宽度从来不会取决于一个人的长相。

美国作家R.J.帕拉西奥用她细腻的笔触和敏感的触觉为我们清楚展现了一副关于所谓的“残疾”孩子奥古斯特的生活全貌。现实生活中的她有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她作为一位母亲,拥有最真实、最朴素、最无私的母爱,这在她的这部处女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笔下的奥古斯特的一言一行,甚至于内心里面的一点点小心思都没有躲过这个善于描绘人物的设计师的眼皮,并被精准地记录下来。

这本书也以其真实和真诚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和父母们。“这不仅是一个孩子经历的人生磨难,也是所有父母都会经受的心理历程。”这本书先后获得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儿童图书奖和国际阅读协会教师推荐奖,甚至于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奥古斯特·普尔曼让我们重拾真正的美”——保罗·汉金斯,好读网

记得当年的一档电视节目中,当我听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样优美的朗诵时,我期待着看到一个曼妙大方的女孩子走上舞台的中央。卞之琳的这首小诗在很多地方都曾见过,形形色色朗诵的声音里面都曾听过,然而当这些美丽的诗词缓缓从一个身高只有不到100㎝的“拇指姑娘”顾伊颉的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记住了这个姑娘。我承认,她是一个奇迹。

上帝似乎除了正常人的身高之外,其他方面一点都没有亏待她,她聪慧活泼,演讲富有自己的风格,甚至于才思敏捷,反应速度过人。她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从2008年到2010年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并于2011年8月在《中国职场好榜样》第六期节目中,应聘第一财经电视节目主持人一职获得pass卡。她从来不刻意回避别人看在她身上的异样的眼光,她甚至于能力强到给人一种强势和咄咄逼人的感觉,她尽力去活出生命的本色。在她身上,我看到,生命是一个奇迹。

尼克·胡哲,他自幼几乎无手无脚,除了两片类似于鸭蹼一样的柔软肉垫辅助他走路以外。即使他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仍然自己学会做饭,游泳,冲浪等运动。他甚至于经常自己故意在演讲台上跌倒,然后自己费力爬起来,当众给所有的人一番鼓励。此外,他还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一对儿可爱的孩子。

你们要说命运对他不公平么,貌似是这样的。然而命运对他似乎公平得不能再公平,他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激励了一个又一个挣扎彷徨的人,这或许才是他生而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最大意义。

正如他自己的一本书的名字《人生不设限》,他可以用自己所有的来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那样他的人生可以有无限可能。

生命从来不是你生下来的样子,生命完全可以活出更美丽的样子。

生活中从来不缺乏上帝创造的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去。有些人,却在别人如同看见怪物一样异样惊诧的目光中活成了一个奇迹。上帝的创造物中不乏奇迹。然而,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奇迹。他,故事中的小男孩奥古斯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他,就是一个奇迹。

“医生从遥远的城市来,

看我,

他们站在我床边,

对眼前的一切难以置信。

他们说我一定是上帝亲自创造的,

奇迹。

迄今为止他们不能提供

任何解释。”

——娜塔莉·莫森特《奇迹》

整本书用奥古斯特(昵称:奥吉)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就,所以对于这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注定没有华丽的语言魅力,有的仅仅是一个孩子从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时所能看到的最真实的世界,残酷而又温暖。

他的出生就震惊了产房里面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他拥有着一张类似于重度烧伤之后的脸,有着一对几乎等同于没有耳朵的所谓耳朵,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正常大脑思维方式和正常听力。他说话口齿严重不伶俐,以至于如果不稍微大声说话,别人都听不清楚他的话。总是,你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一切不正常似乎都发生在他的身上。(用奥吉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就不描述自己长什么样了。不管你怎么想,情况只可能更糟。”)

然而,最开始出场的奥古斯特似乎并没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奥吉那么出色和勇敢。作者在所有的叙述中也毫不掩饰这个孩子最开始面对这个残酷世界时的闭塞和压抑。他甚至于最开始就在是否要去正常的学校(要知道这个学校是细心的爸爸妈妈专门为他挑选的学校——毕彻学校,有着幽默善良的校长图什曼先生,也有各个科目的老师,甚至于还有性格迥异的学生,当然包括虽然只有十岁却开始表里不一的同学朱利安)上学的问题上遇到了最艰难的选择。因为他担心再次受到如同以前遇到过一万次一样的同学们异样的眼光,他担心他学习跟不上同学们的节奏,他担心他什么都不知道,他担心离开妈妈的怀抱后,他会无所适从,他要担心的太多太多。

我承认,他刚一出场的时候我确实吓了一跳,对于他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看他首次面对学校的仪表和神情,尽管是充满自信和阳光的,却让我觉得分外悲伤和难过。为什么上帝要给他造成这样一幅形象呢?

可是,作者笔下的这个奥吉他很开心,即使他笑起来如同哭泣一样的表情,他还是用他的笑容征服了一个又一个身边的朋友们。他一直记得爸爸带给他的笑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爸爸是这个世界上可以让他开怀大笑的人之一,无论他有多么不想笑。)这是一个家庭教育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其次,是奥吉的妈妈。她应该是所有妈妈们的榜样。没有任何一个妈妈舍得抛弃自己的孩子,即使明明知道上帝在创造他的时候有了一些失误。我周围最近几年陆陆续续有朋友成为妈妈,她们在怀孕期间都拒绝做“唐筛”(唐氏综合症筛查),因为她们觉得这是上帝给他们夫妻的礼物,不应该拒绝。上帝既然要给这个孩子,那就怀抱美好希望去接受这个孩子并且养大成人,无论他出生之后是什么样子。

这本书里面的妈妈在奥吉十岁以前的时光都是对他进行家庭教育,六岁就读《龙骑士》,这使得校长都对他刮目相看。所以即使他之前从来没有上过学,他却可以顺利通过升入五年级的测验,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进入到同学们当中。不可否认,奥吉有一个伟大的妈妈,她帮助奥吉在成为一个真正男子汉的道路上越走越长。她一直告诉奥吉:“爸爸和妈妈都很爱你,我们想要尽全力去保护你。只是有时候,我们做事的方式有所不同”,这也使得最开始奥吉在听说爸爸妈妈要把他送去学校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世界都要坍塌了,他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再爱他,他觉得是不是整个世界都要抛弃他,在他孤立无援的时候,还是爸爸妈妈给了他最真实的帮助。(妈妈冲着我笑了,她的笑容像是在拥抱我。)

这本书里面的主角是奥吉无疑,除此之外,当然也有奥吉的爸爸妈妈,还有姐姐维娅,他们都要极尽所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奥吉。这本书里面所提到的西方式的教育方式,确实是中国的爸爸妈妈们应该效仿的榜样——赞赏教育。无论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一副“丑陋不堪”的模样,她依然向校长介绍自己的儿子“多么有趣,多么善良,多么聪明,(P12)甚至于很喜欢读书,还是一个很棒的艺术家(P17)”她努力想要给别人一个印象:自己的宝贝儿子除了长相跟正常人不太一样之外,其他方面都是正常人的水平,甚至于很多方面远远超于正常人。

奥吉带着妈妈为自己创造出来的这样美好的梦想,仍然觉得自己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他敏感,他善于观察自己的同学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即使收到伤害,但是他依然爱自己的同学们,喜欢自己的校长,还有大嗓门的加西亚太太,他们都是他除了自己的家庭之外所接触到的第一批人。他用自己所有的真诚来对待他们,这对我们无疑当头棒喝。

“世界赐我以伤痛,我报之以微笑”。奥古斯特,这个生命的奇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既然活着生下来,那就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善良,用自己的真诚活出来生命最精彩的样子。生命,本该有生命自己的样子。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email protected]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奇迹》读后感(七):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

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

——接受自己,爱着世界

这本帕拉西奥的《奇迹》是在逛书店的时候偶然发现的。

虽然网上介绍说它“连续超过135周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亚马逊5星推荐”,但当我依旧觉得它是一本默默无闻的书。因为我在豆瓣搜索时,在前几页根本没有它身影。即使这样,依旧买下了它。大概是因为书腰上写着“这不仅是一个孩子经历的人生磨难,也是所有父母都会经历的心理历程”。“经历”与“磨难”两个词吸引着我,“人幼年的经历是如何影响他成为今天的自己”一直是我极其感兴趣的事情。凭着这样的念头,我把它带回了家。

读罢,如果说曲折那绝对不是指故事,而是书中人们的心理变化。故事的小主人公奥古斯特患上了一种奇怪又罕见的病,导致他的面部畸形。他出生时吓跑了一名护士,吓晕了来检查的医生。而到底能多严重呢,奥古斯特自己说“不管你怎么想,情况只可能更糟”。

小时,奥古斯特生活在父母、姐姐和一群好朋友的保护中。但当他到了上学的年纪,要不要上学、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如何面对那些普通人,这些问题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是便是各种矛盾和碰撞,故事也开始渐渐丰满。与其说《奇迹》是写奥古斯特成长的故事,不如说是写奥古斯特所在的这个家庭成长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有一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奥古斯特上学后认识了同年级的小男孩杰克。杰克不介意奥古斯特的长相,两人成为了的好朋友。但是,杰克却遭到了整个年级的排挤,自己也开始怀疑和疑惑。为了不受排挤,杰克虚与委蛇的应对年级其他男生,并且也说上几句奥古斯特的坏话。这似乎是在回放我自己的小学时光。

《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所以当面对那群一年级的虎视眈眈的小男孩们时,大概不要用善与恶的标准去批判什么。而杰克,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因为想融入集体而变得犹豫不决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但与群体不同“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这个时候,人需要的已经不仅是理性,还有对于生命的爱与尊重来唤起他对于这个世界的善意。感谢此时在杰克身边的他的父母和图什曼先生。他们唤回了最初简单又善良的杰克,让最后奥古斯特的坚持变成了可能。

有意思的小插曲在书中还有很多,而书中采用的复调叙述方式也能让人觉得好玩。作者分别通过奥古斯特,朋友萨默尔、杰克,姐姐维娅,姐姐的男朋友贾斯汀,姐姐的朋友米兰达的回忆来复原出奥古斯特的生活。这种复调的结构带来了新的视角。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讲述;一件事,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态度和感受。让故事和人物在不同的角度中立体、丰满起来。而读者对于人和事看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就像曾经流行的一句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吗”。

奥古斯特出生的时候,一名护士在他妈妈的耳边轻声说“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在故事的终了,奥古斯特终于获得了认可,获得了奖章。

现实生活中,或许没有那么多的大团圆,但是我相信,人对于美好的追寻,对于完整自我的追寻终会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希望和善意。

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开始接受自己并爱着世界。

“放屁护士”、图什曼先生、萨默尔、杰克、贾斯汀、布朗先生、米兰达、维罗妮卡,这些人让奥图斯特胜过了世界。谢谢。

《奇迹》读后感(八):《奇迹》:嗨,亲爱的

很早以前人们经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后来人们又说:眼见未必为实。

现在我在想,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都是真的。但是这些信息被接收者接收到后会在脑中形成一个判断,而这个判断不一定是信息发出者所要真实表达的,至少不完全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眼见未必为实”这种情况了。

《奇迹》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不在于小奥古斯特如何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别人的有色眼光坚强地活了下来;也不是奥古斯特的父母没有因为他的缺陷抛弃他,而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养育他,让他融入社会;也不是奥古斯特的姐姐没有因为自己的弟弟异于旁人而讨厌他,而是做了一个姐姐应该做的事情,给了他温暖;当然也不可能是奥古斯特的一些亲戚朋友给予他的关爱帮助。

从奥古斯特出发,我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孩子在学校所必然经历的一切:亲切的校长、友好的同学,当然,大部分时候还是要面对异样的眼光和不友好的对待。但是不管怎么说,比想象中的要好很多,最起码他不再是孤单一个人了。

直到万圣节的时候,奥古斯特以为自己终于看到了事情的真相,连为数不多友好都是虚假的。我也以为自己抓住了某些人的真面目,剧情走到了正常的转折点。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种人的情况不少,表面上跟自己勾肩搭背称兄道弟,背地里却不知道怎么编排你。生活往往要比想象的残酷,连仅存的温情都不愿意留下。

直到把自己转换成杰克的视角时,我才发现一个人的视角并不全面。我听到了杰克的话,也看到了杰克做的事情,可以说是“耳听”和“眼见”都有了,但是剧情并不是如我想象的那样,原因就在于我没有参与到杰克当时的想法中。

生活中很多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电视剧中的男主角为了某些原因不得不在别人面前表达对女主角的厌恶,而狗血的事情总是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发生,女主角毫无疑问地听到了看到了“真相”,于是误会就开始了。

从维娅的角度出发,我似乎又看清了人的内心。

我一直说自己是一个伪善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别人看来我是一个善良的人,相处起来又容易,不会惹事,不斤斤计较,经常会委曲求全,貌似很善良地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但是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些宽容,那些善良不过是因为没有触及到我的底线。因为不在乎,所以不计较。因为不想有牵绊,所以不怕被伤害。

大家都知道维娅是个好姐姐,但是只有她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完全不介意弟弟的长相,她其实也很害怕别人因为她有这样的弟弟而疏远她,她也害怕外人的眼光。她也会因为父母给了弟弟过多的关爱而感觉受到了冷落。尽管维娅已经很努力地当一个好姐姐了,但是这些情绪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她的小心思,但是并不妨碍她对弟弟的爱。

我应该也有过米兰达这样的朋友的吧。曾经天天在一起玩的朋友在换了环境之后有了自己的新圈子,会有被背叛了的感觉吧。但是反观米兰达,与其说她是不喜欢维娅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在维娅面前有自卑感。因为自卑,所以在出现了跟自己一类人的时候渐渐走远。

我以为这是很正常的,一篇小说出现一些好人必然要出现一些坏人,米兰达不算是坏人,但也绝不能当个好朋友。

正当我沾沾自喜以为再次抓住了作者的意图之后,作者又给了我一次无情的嘲笑。

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得不感慨作者的心思了,而且突然就想到了一句话,大致是这么说的:我们不能去随意评价一个人,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不仅如此,我以为我们不能随意评价一个人,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事情的全貌,如果对一件事我们都不能看清楚,又何谈通过这件事去妄加揣测别人呢?

纵观整部小说,故事情节并没有波澜起伏,不会让人有朗读中出现的抑扬顿挫之感,但却总让我猜错剧情,不由得继续读下去,结果总是出人意料却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可能女性作家的骨子里就是要比男性温柔,即便是看到奥古斯特遭受冷嘲热讽的时候都不会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小说中最让我敬佩的是校长,那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他的眼中没有身份地位的区别,只有孩子。他的一句话很让我受启发:你的行为,是你的纪念碑。用小奥古斯特的话来理解就是:我们的行为远比我们的话语和样貌重要,我们将会因为它被铭记。在我看来,放小了来看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你今天计划做什么,明天计划做什么都没用,只有真正付诸行动做了才是有用的。

这是一个温情的故事,是一种对心灵的治愈。

《奇迹》读后感(九):复调:男孩奥吉的艰难成长

文/吴情

尽管我们时时谈论着“人不可貌相”,五分理想,五分清高,但在现实之中,外貌着实重要。科学研究表明,人大脑中所获信息,八成以上由眼睛传送。不幸的是,基于眼睛所得信息,很多时候流于表面的感性层次,谬误迭出,错漏不断。我们倾向于用眼睛及感性来评判别人,尽管简单粗浅;“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之类的谚语便是对这一人类固有倾向的曲折反映。或许,在与别人稍加接触之后,我们会补充、修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然而,在部分情况下,眼睛甚至会在无意中产生暴力,施加于无辜者身上。

《奇迹》便是一本书写眼睛所产生的暴力以及个人摆脱或承受这一暴力从而艰难成长的作品。男孩奥古斯特(昵称“奥吉”)携带先天缺陷:唇腭裂,没有眉毛、睫毛,脸庞扭曲“难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内特、母亲伊莎贝尔和姐姐奥利维亚一家人竭力呵护其内心自尊,但还是不免让他接触了外界的冷眼、漠视和鄙夷,“怪物”、“外星人”、“大丑鬼”之类的词不绝于耳。上天似乎一开始就同他开了个大玩笑,将人世间最丑陋的部分集中展现在他面前,不顾他的年纪和感受。奥吉知道自己的外貌并不讨人喜欢,但关键在于外貌是否意味着一切,是个人身份和认同的标志?幼稚的他反复追问,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在母亲的安排下,年幼的奥吉在家跟着她学习,不去上学,不和同龄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接触。然而,父、母亲逐渐意识到,不能永远将奥吉保护在怀,他必须学会和同龄人沟通、交流、合作与竞争。商量过后,奥吉最后答应去毕彻预科学校——以十九世纪的废奴主义者亨利·沃德·毕彻先生的名字命名——上学。在新的环境里,奥吉经历了种种考验,感情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事项。在这独自奋斗的时期,有暖暖温情,也有合作愉悦,还有遭遇背叛的酸楚。奥吉逐渐建立起一个完善、勇敢、健康的自我,从父、母亲的羽翼中挣脱出来,飞向了更高的天空。

自我属于个人,却常常需要从他人身上来反观。对奥吉来说,他的自我,因为“丑陋”外貌难以建立,似乎外貌就是他个人的全部。这一天生带来的缺陷令他苦恼,同时也让他难堪。他经常提醒自己,朋友派对和家庭聚会都要尽可能不“吓着别人”。内心凄凉悲怆可以想见。外在的“美”的标准强加于个人,生活在社会集体中的人都受到规训,最终转化为自我审查。奥吉生来便不普通,本身已属不幸之人,社会集体又不愿接纳(而非无法接纳),奥吉因而一度自我驱逐、流放,直至在新学校中找到自我,认识到人之为人的价值、意义和尊严所在。

《奇迹》一书故事情节简单,但采取的叙事结构卓然不群。一则可以万言讲述的简短故事,以奥古斯特、奥利维亚、萨默尔(奥吉的女性朋友)、杰克(奥吉的好哥们,曾背叛奥吉,而后终和解)、贾斯汀(奥利维亚男友)、米兰达等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故事故多有重叠,心理结构复杂多元,洋洋洒洒铺就二十多万字。奥吉虽为外貌困扰,内心却期待着真诚友谊。奥利维亚疼爱弟弟,其实个人也很挣扎,极度渴慕家长之爱。萨默尔为人坦诚,也少偏见,给奥吉以温暖和关怀。杰克的保护让奥吉感动,杰克的背叛令奥吉寒心,但两人最终和解,洗尽前嫌;杰克曾因家庭不甚富有,自觉尴尬。贾斯汀善良宽厚,却也未能全部免俗。这一叙事结构令人想起威廉·福克纳的名作《我弥留之际》,多声部的复调书写,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展开对这一世界的理解和阐释。但彼此之间却产生了矛盾冲突,反而促成了解释上的张力。

在故事的结尾,对于能够接受自己外貌的,奥吉表示感激;不能接受自己的,奥吉却也坦然。他叫奥吉,他从幼时即经历了无数考验,最终成为了现在的模样。他从人们的冷眼中走出,他带着对这一世界满满的爱归来。成长,从来便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心中有创伤的孩子,如奥吉这般。认真对待别人的评价是塑造自我的有效手段,但若将个人价值寄托在他人眼中,难免有些得不偿失,毕竟,生活是过给自己看的。奥吉,你说呢?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