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舍得,舍不得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舍得,舍不得》是一本由蒋勋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 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一):舍,得

舍得:人生较为难做的几件事就有放下和舍得。不能舍得旧日时光,不能舍得昔日回忆,不能舍得年久物品。多数的时候,我们很难干脆的舍得一些物事和人。

舍不得:对过去的人和事舍不得是念旧有情谊,对用了多年的物品舍不得遗弃是节俭。“舍不得”似乎是一个没有任何缺点的好品质,难得拥有。但旧时人事舍不得遗忘,就会在脑海里越积越多,难以走出来,也无法迎接未来;淘汰的无任何用处的物品,堆积在那里只会占有本就逼仄的空间,无任何用处。舍不得过了头,便也不好。

金刚经:用简短精炼的佛教智慧来阐释人世的道理。

旅行:在路上,见美景看人情,放松身心。

以上组合起来,就是著名美学大师蒋勋的新作:《舍得,舍不得:带着 金刚经 旅行》。这是一本以柔软的心书写对生命的眷恋与领悟的书。蒋勋带着《金刚经》,走过京都永观堂、清迈无梦寺、加拿大奈恩瀑布,途中读经、抄经,旅行十方。内容看似简短简单,却蕴含深刻道理,作者蒋勋把自己所感所悟娓娓道来。于安静的阅读中,收获人生的真理。

苏东坡的词,那是极为熟悉的,所以看到《天涯何处——东坡词的生命意境》就极为喜欢。对那些最耳熟能详的词,作者蒋勋有一番新解和认识。“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墙内墙外的环境写活,“有着青春的喜气,带一点年轻的调皮”,作者把词的意境展开更深更透,苏东坡四十岁的作品仍有青春的气息,更能体现他的自在洒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中,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和感情令人动容,凄凉哀转的气氛令人深刻动容。

《贪看白鹭横秋浦》,远郊的河流、青山,逐渐被现代工业取代,入秋后随风四处翻飞的芒花,也变的稀少难以看见,现代社会的发展,四处的开发是好还是不好,都在时光里渐渐淹没。一生的时间漫长,有舍弃才有得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永久。

《舍得,舍不得:带着 金刚经 旅行》,随着作者的文字,学金刚经的智慧,看路上的风土美景,思人生的起落。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二):舍,得

蒋勋大师的书一向是以高质量闻名的,深入浅出让读者受益匪浅。因为一些原因还没来得及弄到《蒋勋细说红楼梦》系列,所以先买来了这本散文集《舍得舍不得——带着 金刚经 旅行》。对于佛教的东西,我是属于“二手研究者”。首先我不信任何一个派系的佛,更不以谁为信仰。但是我又信缘分,信因果,信报应。虽然这三点都是藏传佛教的观点,但是我又研究的不深入。其次虽然专业课的知识我未必背得多熟,但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倒是可以道来大半。跟随着蒋勋先生踏上旅途,在《金刚经》的护持下,行走于台湾东海岸,跨过英吉利海峡,穿越太平洋……满月天光下处处是禅意,事事归于自然。这世间一切纷纷扰扰的纠葛啊,都让我们“舍不得”,但它们最终都会被岁月与生命的消逝化作一个“舍得”。今天正好遭遇了非常人情冷漠的事情,在这时一鼓作气读完,记一句“不惊,不怖,不畏”,以此慰藉那颗郁结不解之心吧。最后安利一句我最喜欢的书中的话——“光被误读为光明,以对立于道德上的黑暗。浮浅的二分法鼓励光明驱赶黑暗。”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三):流浪生死

近几天听地藏经,听到“流浪生死”,突然有感触。 在某个清晨,在拥挤的路口,听着Bob Dylan的声音,外面鸣笛声不绝于耳,答案是不是真的在风中飘荡? 在某个下午,冬天的阳光照着一杯慵懒的普洱,《舍得,舍不得》上扉页和底页上红色的印章,格外耀眼。 在某个夜晚,独自推着自行车和小座椅上的女儿攀谈,一边讲话,一边看着白气在两人的谈笑间升腾起来。 那些得不到的东西,那些去不了的地方,时常令我痛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想,到最后告别的时候,我会舍不得的,不会是所有的得不到和去不了,而是那些平凡温暖的小确幸。 但是到最后,所有的不舍,也都要舍得。 蒋老师让人觉得亲近的地方,就是大方的坦然的淡定的,接受了凡人的贪嗔痴慢疑。他不会让我觉得,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贪念是自然,痴迷时自然,愤怒是自然,傲慢是自然,邪念也是自然,去不了是自然,得不到也是自然。 人,只是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流浪生死。 在缓缓流淌的文字里,渐渐看懂“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不完美才让小确幸更有意义。 般若智慧,就是要在这一路上,慢慢学会和不完美和小确幸的相处之道。 然后远离颠倒梦想,慰藉无上清凉。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四):放下一切,淡然处之

蒋勋的《舍得,舍不得》,通过旅行来告知读者舍得、舍不得的真谛,我虽然没有佛教信仰,但会感觉到作者对佛教的真诚,在阅读时内心也会非常平静,会逐字逐句地品味每一段文字的意义。

每个人一生都要遇见很多人,接触很多物、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易忘,而有些事不论开心抑或愤怒,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提及时情绪也会受之影响,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或悦或怒,而那些让你快乐的事情不舍很正常,为什么那些让自己不快的事却无法放下呢?

我觉得这些都与舍得、舍不得有关,舍得了,人自然会放空,没有忧愁,没有烦恼;舍不得则相反,处处烦恼、处处忧愁,也许还会觉得每个人可能都对自己有敌意。我有位女同事,跟谁都好不了太长时间,刚开始跟人家特别好,没过两三个星期就不理对方跟不认识一样,还背后说挑拨关系的坏话,很多时候特别多疑,别人随口说的一句毫无意义的话她都会想是不是说她,与我也是如此,我现在几乎除了工作不会与她多言一句。总以为自己会无视她的所有,但是还是没有完全舍下,单单只是内心不在气愤而已,有时还会因为她不喜什么而故意为之,还是没有放下啊!

应该再细细阅读这本书,体会放下的心静,拥有舍得的勇气,才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五):我的舍得与舍不得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蒋勋,开始是听他的广播《红楼梦》,非常喜欢他的声音,慢慢的,有磁性,低沉但是悦耳,沉迷其中了!后来就开始看他其他的书籍!这本舍得与舍不得我是今年开读的!我这个人活着忒有意思,什么都要比别人慢一拍!最近几个月正好谈了几场不大不小的恋爱,正是人生低谷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名字吸引了,我在想我该舍得还是舍不得呢,从书里面获得宁静,淡泊,宽容,看着觉得简单,对于现阶段的的我真是很难,因为身在红尘,满身尘土,弹不干净,因此心境很少迷茫复杂,一直徘徊,静不下来!带着金刚经去旅行,修行的时候尽量做到心无旁骛!里面的古人各种事迹,各种经历,都是对我很大的启发!学习永无止境!只有把自己充实了才能获得更大的宁静!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六):一本适合静下来看的随笔

一本适合静下来看的随笔

一本本来可以两天看完的书看了一个多月,最近实在是乱,年初的时候想到今年是大日子肯定会很忙碌很混乱,现在看来还是有些低估了混乱的程度,虽然还有四个多月才到最忙的时候,但是这种效率来看一本书实在有点影响对书的感觉。

家里的混乱导致书中的光盘在一天偶尔发现散落在一边,今天把书看完后,想一边听蒋先生读金刚经,一边看完编后语,很难过的发现并不能放出来,不知道是光盘的原因,还是电脑的原因,之后再试试,也许在之后的某一天,再看到这本书,再拜读一次,会听到蒋先生的声音,听他读金刚经。

无论如何,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把看书当成了一种兴趣,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有句话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每本书看到的与评论的都只是自己的感觉,有些结合生活,有些针对本人,有些心静可以专心来写书评,有些心烦写出草草几笔,甚至心烦意乱时有些意气之作,但总觉得这样不白读书,不浪费光阴,这样有所得,有所思,最重要是有得回忆,不仅要享受生活,更要为以后留点什么。

有很多文人多才多艺,比如那些被称为大师的人,很多音乐,书法,绘画,语言,国学等等领域都有涉猎,甚至很多领域都很有建树,也有很多不是大师的人也是多才多艺,这些人让人羡慕,让人敬仰,可是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像我这样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人能看懂的了。对于这本书,首先我没有读过金刚经,不过倒是让我对金刚经有了兴趣,以后一定要看看,还记得前女友总是在床头枕头底下放一本金刚经,不过现在她没有读懂这部经,后来标榜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也只是受人影响,嘟嘟囔囔而已,其次我对绘画书法实在是一窍不通,书中很多地方提到的这个书法有多好,画的有多好,我无感,真是愧对先生,也有好的影响,比如说我想以后会让我的孩子去学习绘画,一代更不一代强吗,而且会画画的女生确实有气质。

关于旅行和诗歌那几部分十分的喜欢,无论去寺庙,去田野,讲自己的出生地,还是苏东坡的诗词,都产生了共鸣,有了兴趣,读出来很有味道。蒋先生的文笔非常优美,而且带着哲学的思考,有佛学的思维去思考,文字读出来也有禅性,因为有绘画背景的原因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像在画出景物一样,读起来形象感十足。但是文字的这种儒雅,反而是我不喜欢的地方,可能有人会喜欢对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用生动的语言来写出景物的美,见仁见智,觉得这是女作家会有的写法,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读散文,更喜欢杂文的原因,看到的是文字描绘的情节,更不是事物本身。

并不打算近期读蒋先生的其他文章,只是单纯的不适合,也许以后心境平和了会再拜读,现在更需要的还是能引起我兴趣,激起我探索欲的书。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七):无智亦无得

熟知蒋勋,源自听他的细说红楼梦。

他出过很多书很多讲座,讲美学、讲经典,但都比不上他讲的红楼梦。

他讲解的红楼梦里,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的尾声的哈哈一笑,“人生到最后,若能哈哈一笑,就已很难得。”

随书附赠了一张CD,里面是他诵读的金刚经。

在买书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已经在听他诵的金刚经了,每天午休时。

现在连金刚经的开头都会背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后面不会背,因为被催眠了。

勿论本书的好坏,为了收藏这张CD,为了感谢无数个中午的午安,这本书也是必买的。

心经有句“无智亦无得”,其后是“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与金刚经里的“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之句,意味相同。

心有挂碍,心有不舍,则心有恐怖。

人生到最后,终究还是要哈哈一笑,所有的不舍,都要舍。

愿此生,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八):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原来哪个都不能少

本以为这是一本讲《金刚经》的,开卷后发现还是旅行手札,只是间或应景的渗透了《金刚经》字句。对于曾经读过蒋勋先生其他书籍的人来说,这部书更像是采撷了昔日对文学、艺术的品读,仿佛看到了在《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吴哥之美》等书卷中的断章。然,尽管如此,开卷仍大有益。

蒋勋在这本书写到了台北的林花谢了春红,西湖的断桥残雪柳岸长堤,加拿大的红枫,日本永观堂的回头佛,清迈《金刚经》开头般的无梦寺,还有吴哥寺的沉浮……修行亦或是旅行,最大的差别在于,太匆匆。老妈说,旅行就是从你呆腻的城市到他呆腻的城市去。其实,这应该只是旅游。人浮于事,游走山间水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旅行,应该沉放自己的心,去感、去悟,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只不过山水之间已是气象万千了。蒋勋做到了,但是我做不到,差得是美学的素养,差得是文学的积淀,差得是沉静的思忖。

蒋勋提到的这些地方,我只去过西湖和吴哥窟,可是读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原来我所见到的听闻的只是冰山一角,原来这个地方穿越千百年,已经不再是山山水水砖砖瓦瓦了。可以再去一次,西湖、吴哥窟;可以去一次台北、京都、清迈……无论旅行或者修行,至少都用脚丈量了这方天地,但在行动之前,要多读读书。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原来哪个都不能少。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九):品味情怀中的自然与纯粹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五柳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看书达到心领神会,远比逐句注解要重要得多。我本身有一痞疾,读书时候经常会翻回重看,感觉忘了要回顾,不清楚了要重读,生怕自己不能理解。这本书,短短200余页我却读了五天,也许我太久未读散文,早已不适应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字,内容上感觉看毕即忘。但当我静下心来想时,蒋勋文字里那种“无相”、空寂,那种追寻自然质朴的情怀,似乎仍在心中飘荡。也许是我长期太追求文字本身,有太多其他执着,淡忘了文字本该赋予的意义吧。我何必要纠结与这本书本身呢?它讲了什么吗?更多的像竹篮打水,即使水没接到,但篮子也湿了啊。

我羡慕蒋勋的生活,一杯清茶,一方砚台,一块香墨,一张好纸,一颗平常心。不论是在巴黎、吴哥、东京还是台北,在俗世中仍能自我解脱,潇洒自居,不受过多牵绊。哪怕是一张画、一幅字、还是一阵钟声,都能读懂、看破。除了美学功底外,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更是决定是否能发掘美感的根本原因。机械化的电灯杀死了月光,高楼垂直的线条冲击山野浮云的水平线,城市的挖掘机破坏了儿时的记忆,这一切都反映了作者对原始美感的态度,追求破执后,无相而观的纯粹的、顺应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随着物质的充盈,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生活品质,努力提升自身品味,但着眼看去有太多太多“自扰”的庸人,试图将物质、科技、便捷同品味画上等号。从外界寻求生活的本真,好似大海捞针,从内在去转变视角才是品味的关键。读蒋勋的书,最能体会到他的那种洒脱的气质,还有一股充满内敛气息的智慧。这不是来源于穿着、打扮、金钱,而是来自作者精神层面的思考,对外物独有的视角。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论是《金刚经》中讲述的般若智慧,还是现实中关于“品味”的论述,都应去探索内心,往深的说其实是应该探索“无所住心”。心无所住,才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明白“诸相非相”,才能拨开这“如露亦如电”的虚妄,看到本真。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在修炼自己的品味,修炼自己的人生

不得不说,蒋勋的文笔真的很美,无时不刻的传递着作者对美感的态度,对人生的思索,对佛法的探寻,这样的文笔又岂是“俗人”能写的出,也许正是《金刚经》赋予了作者这种禅味吧。“是经有不可思议功德”这其中的因缘,谁又能说的清?

《舍得,舍不得》读后感(十):在于我相

书中多次提到《金刚经》精髓——四相,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相恰如一条束缚众生的锁链,正因为有这条无形锁链的牵制,使得众生只得在六道中迁流不止,运转不息。要解脱六道的桎梏,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根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在诸相之中,我相为首,为根。我相一除,其余诸相全无。我相一生,诸相自然应缘而起。

蒋老师(姑且随书末编者如此称呼)带着《金刚经》所游之处,泰北的清迈、京都的禅林寺、石梯坪、城郊的森林等等,多为都市里的人极少涉足的地方。都市人多与他人及物质相处,少与自我及精神相处,是紧抓着“我相”不放的缘故。蒋老师全书的人生课题在于舍得与舍不得,此两难间的牵连纠缠,说到底也是因为无法根除“我相”罢了。所以蒋老师携《金刚经》旅行,每日诵读,在诗词书画中追寻与感悟经文中的真谛,是时刻警醒着自己去斩断与“我相”的千丝万缕。而蒋老师所到之处,皆是致远清净,洪荒自然,远离人类文明的泥淖,客观环境上便会助其剔除一部分与我相牵扯的链条。两厢结合,势必会在这漫漫修行路上游走得快些吧。

我相一除,诸相皆无。舍与不舍,得会否得的人生功课,也就做得差不多了。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