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感谢这一刻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感谢这一刻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感谢这一刻》是一本由[法]瓦莱丽·特里耶韦莱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015-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谢这一刻》读后感(一):公众人物的自白

公众人物的自白

——《感谢这一刻》书评

文/青禾

与其说这事一本八卦,不如说这是一部自传。弗朗索瓦.奥朗德作为瓦莱丽生命中的一部分,自然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瓦莱丽.特里耶韦莱在书中追述了自己的身世、如何一步步与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坠入爱河、又如何分手的种种细节。

从瓦莱丽所讲述的相爱9年的时间来看,这是关于法国“前第一夫人”人生中年的一个生命片段,且这个片段与爱情有关,称得上是自传性作品。作为一名政治记者,瓦莱丽措词中肯,平实的叙述中不乏一些生活事例作为引证,比如,为了澄清她并不是破坏别人的第三者,她甚至举例,她改了自己的姓氏,用“特里耶韦莱”当她的姓,以此表明她属于她的丈夫。但他与弗朗索瓦最终还是相爱了。

在书中,她曾一遍遍陈述事实,期待用这些事实去澄清她所背负的谣言,她不写后果、不写考量,她只写当时当刻的感受。她不断强调,在与弗朗索瓦相处的最初阶段,,她没想过会发展出爱情,她与弗朗索瓦的交往,也是出于互相吸引,而非为了他的总统身份,她刻意强调,弗朗索瓦和她在一起时,票选极地。她试图以那些感性的想法,自我发声,去消除她所背负的委屈

也许是舆论的攻击太强大,一段失败的爱情不至于翻脸无情,但若要彻底对抗,不惜名誉,那么,一个女人采取这种方式,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曾爱得深沉,想证明所有的举动都出自于爱,以此换得理解。

但事实并不如人所愿,作为公众人物,如同她发表一条微博会引起几百万的转发评论,并给她带来一场灾祸。此书出版,同样也不可避免走向舆论的两极。书中可见,她对不专情的弗朗索瓦彻底绝望。有一天,我在厨房的墙上挂上了很多我和前夫的结婚照,照片上的我们显得很幸福,其中还有度假时我们接吻的照片。弗朗索瓦.奥朗德才理解,媒体不断地展示他与塞格莱纳.罗亚尔过去的生活,给她的生活造成了多大困难。

两个人的相处,若走到这份上,无异于穷途末路,又何必互相刺伤。爱情是最难解释的事,即使受了再大的伤害,身处其中的双方,也很难解释清楚孰对孰错,何不就此相忘于江湖?

《感谢这一刻》读后感(二):公私之间:政治女性的绝望与希望

文/吴情

政治人物的私人生活总是能吸引娱乐记者,机器架起,眼睛窥伺,口诛笔伐,文字来攻歼,更何况是即将成为第一夫人的女性。2014年,法国总统奥朗德与演员朱莉·加耶传出绯闻,而奥朗德彼时已有女友瓦莱丽·特里耶韦莱。绯闻被爆料不久后,奥朗德正式宣布与瓦莱丽脱离关系。在传统媒体的叙述中,这无非是一场高层内部的不堪与丑陋,供人茶余饭后笑谈;但对事件相关人瓦莱丽而言,却是人生一次灾难,来得猛烈迅疾,令人难以招架。

世界范围内的媒体高度关注这一事件,在推出持续报道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对背后的原因展开猜测,似乎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却丝毫未曾真正估计当事人艰难的心路历程。因男友背叛而被裹挟进漩涡中的瓦莱丽尤深感不平。作为对种种谣言的回应和对往事的告别,她撰写了《感谢这一刻》一书,将自己与奥朗德总统交往的前前后后作几近事无巨细地披露。在公与私之间,书写政治女性的绝望与希望,不控诉也不谩骂,只是心平气和地静静诉说。

回收这段漫长的恋情,瓦莱丽坦言,她和奥朗德总统“曾如此亲近,如此默契,心灵相通”。在恋爱的日子里,“似乎世上根本没有难事,那时,似乎色彩也更浓烈,空气也更轻盈。”尽管她也曾为新的身份产生焦虑和不安,但还是为了心爱之人试着改变,走出个人的狭小天地。在奥朗德未成共和国的总统之前,他们曾“共度了一段独一无二的时光,共享了一份坚不可摧的感情。这是种永恒的经历。”他们“可以两个人独处几个星期,一分一秒也不感到腻烦。”然而,物是人非,当政治权力侵入彼此的私人空间,裂变和崩解在暗自开始。

恋爱中的人总是盲目的,瓦莱丽也不例外。尽管她曾一度感觉到,“在法国人的潜意识里,可能也在我的潜意识里,真正的那一对,是她(塞戈罗莱娜·罗亚尔)和他。他孩子们的母亲才是他正式的女人。而那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女人,是我。可是,我对他的那份爱却是我以往对任何人都没有过的。”尽管在热烈的政治活动之外,她敏锐的心灵无处寄托,时常觉着“我很孤独。真的很孤独。没有任何一个女人,甚至也没有任何一位女权主义者为我发出声音,为我辩护。”但她还是硬着头皮,艰难前行。

在宣布与奥朗德总统恋爱关系解除之后,她这才远距离地看这场感情,虽然不乏酸楚和愤怒,但清醒和冷静则成为基本态度。在她眼里,奥朗德总统是个“玩政治的人,他身体里的所有组织细胞都是政治全是政治。政治策略已成了他的后天属性。”毕竟,他那届为“伏尔泰届”。这样的一个政治人物,“他想的只是他自己”。另一方面,他“像个大话王一样这边说一套,那边说一套,永远不把话说清楚,永远不说真话。”在他们的二人世界中,“除了政治,弗朗索瓦对任何事、任何人都不感兴趣。”她时刻为此忧心忡忡,内心里的声音一直发出动静,似乎在说“弗朗索瓦和我永远也成不了一对被公认的伴侣。”这一句,既似预言,又像诅咒。

在《感谢这一刻》中,瓦莱丽一直在追问这场变故的原因,却始终不曾从奥朗德总统出得到想要的答案。“他的生活始终处在一种否认现实的状态中。”联想到之前的他和当选总统的他,瓦莱丽隐约厘清了些线索。“他以前非常感性,他过去能说出让人变得心平气和的温柔话语,现在他居然成为一块毫无感情的尖利铁片,成为一个极力恶语伤人的势力之徒。”政治参与恋情,选票裹挟真心。在奥朗德总统的词汇里,政治总是摆在优先的地位,其余皆须靠边。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在瓦莱丽看来,这句话放在奥朗德总统身上,百倍合宜。

政治依旧运行,生活总在继续,凡俗日常将个人创伤隐藏。在与奥朗德总统结束恋爱关系后,瓦莱丽以母亲——一个“总是把所有担子一人扛下来”的坚强女性——为榜样,重新振作,在绝望之境寻找生活的希望。虽然遭遇到社会和个人无耻的背叛,私人的感情生活“被人争先恐后地编造、扭曲、重新演绎”,“未来个人也不会再复原”,“一切都与以往背道而驰。”但她还是咬紧牙关,再次前行。生活在远方。之前,尽管与总统确立了恋爱关系,但她依旧保留一份职业,借以体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而现在,即便她“与弗朗索瓦分手后,法国民间救援队并没有忘记”她,领导层常会向她表示问候,孩子们则常会把他们画的画寄给观看。在远离政治生活后,她反而寻得了平常生活的恬淡和温馨,以及继续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感谢这一刻》读后感(三):荐读|感谢这一刻(瓦莱丽·特里耶韦莱)

相信学法语的没有人会没听说过这本书的大名,一本让我们了解总统私密生活的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曾经的第一夫人(第一女友)的瓦莱丽·特里耶韦莱在此书中控诉总统男友的背叛和抛弃,这个女人一定是被伤得体无完肤了,不然也不会以写书这种方式来作为报复,尤其是在此书出版的时候,她的总统男友依然在位,可想而知,这部作品对奥朗德的冲击。这本书是在14年出版的,中文译本在15年出版,貌似我在今年读这本书有点儿过时,之前一直想读来着,但是中文译本不太愿意读,法语原版的在网上能找到PDF电子版的,我本没有对着电脑读电子书的习惯,一直喜欢纸质书的质感,托人从国外代购又太贵,所以一直搁到现在才有机会品味这部14年的畅销作品。前几天上网无意中看到豆瓣读书上这本书获得了7.6分的好评,对于一本来自法国的书能获得这么高的分数实属不易,众所周知,豆瓣以吹毛求疵而著称,怀着好奇心,下载了这本书,看了几章越发觉得舍不得放下,感兴趣的可以下载来看看,用词比较简单,生词很少,绝对是学习法语的最佳材料,外语的学习无非就是多读多听。作者用普鲁斯特式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呈现了奥朗德作为一名野心勃勃的政客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总统的宝座,在这个过程中,也正是政治上的得势毁掉了作者的爱情,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一个普通女人的怨恨和牢骚,但作者笔下的文字又是那么地淳朴和情真意切。随着马克龙的当选,奥朗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读这本书依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真实的总统私生活。绝望痛苦过后,瓦莱丽·特里耶韦莱决定用一本这样的书来回顾两人九年的共同生活,作为对流言蜚语的回应,也是对奥朗德的背叛的反击,甚至是“报复”,读这本书,作者的真诚令我感动,真诚地告诉世人流言蜚语背后的真相,真诚地述说作者的苦痛与不安。(作者新浪微博:法语Khan)

此书14年一经出版,立马在法国掀起轩然大波,从政客到商人,从老人到小孩无人不在关注这本畅销书,首次印刷的20万册在几天内就销售一空,出版社不得不赶快加印,在仅仅两周的时间内销量就飘升到40多万册,尽管在法国也存在着盗版或者电子书等问题的困扰,但是《感谢这一刻》仍然以70多万的骄人成绩位列14年法国图书销量的榜首,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个销量没什么概念,那我举个例子,眼下中国最炙手可热的作家韩寒在十多年前写的《三重门》到现在大概一共卖出了300多万册,然而在中国,如果一本图书的销量能达到20万册已经能算得上是畅销书了,国人不读书是众所周知的,但我国是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对于拥有几千万人口的法国,一本书当年就能够达到这个销量已经非常可贵了,当然这本书的读者也不局限于法国本土,它吸引了很多法语国家的人群,人们都很好奇,想一睹为快,一位默默无闻的好好先生是如何历经磨难而后东山再起爬上权利的巅峰的,当然更多的人是想知道总统的爱情跟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区别。(作者新浪微博:法语Khan)

此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奥朗德跟瓦莱丽的出身阶层,一个来自下层的平困家庭,另一个出身于富贵家庭,先天的家庭差距造成了两人不大相同的世界观,尽管两人在政治上都会坚定地站在左派的立场上,正是印证了那句古话,无论谈恋爱还是结婚都应当门当户对,王子跟灰姑娘的故事只存在于韩剧。

瓦莱莉.特里耶维莱出生在法国外省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12岁的时候在一次炮弹爆炸中失去了一条腿。母亲是个家庭主妇。贫困户往往孩子多,她母亲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生了六个孩子。父母无业,全家靠父亲的伤残人士补助生活,父亲脾气大,平日里对母亲破口大骂,母亲是位贤妻良母,向来是逆来顺受。瓦莱莉1965年出生,大学就读于巴黎十大历史系,1988年获得了索邦大学政治和社会传播学硕士文凭。毕业后在一杂志社工作了一年多后,去了《巴黎竞赛画报》。在担任奥朗德第一女友的二十个月里,也依然没有辞职。由于担任政治报道的记者,而且政治上倾向左派,她在1988年就认识了奥朗德。2011年起,由于奥朗德参加总统竞选,为了避免流言蜚语,她不再做政治报道,而改为写文化版的专栏文章,同时在一档电视栏目担任主持人。

反观奥朗德本人的背景就要显赫的多。奥朗德1954年出生于鲁昂,11岁全家迁至巴黎。父亲开诊所,做地产生意。他大学就读于巴黎高等商学院。然后又从被称为“总统摇篮”的法国国家行政学院毕业。跟萨科齐一样,大学时候的奥朗德就已涉及政治,在巴黎高等商学院期间,他曾担任校内“支持总统候选人密特朗委员会”主席;1979年,25岁的他正式加入左派法国社会党,成为密特朗手下最年轻的经济顾问。1981年,密特朗当选总统,奥朗德成为总统府顾问。1988年,当选国民议会议员。1993年,竞选连任失败,1997年再次当选。1997年至2008年,担任社会党第一书记,是社会党任期最长的第一书记。之后被人排挤,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东山再起,于2012年5月15日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7任总统。同时,奥朗德还有两本著作《法国梦》和《改变命运》。(作者新浪微博:法语Khan)

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人的出身有巨大的差异,贫穷的阴影几乎伴随着瓦莱丽的童年,而奥朗德从小衣食无忧,瓦莱丽结识奥朗德的时候也是荷兰豆事业处于低谷的时期,她自己也承认从未想过有一天这个男人会成为总统,在担任社会党第一书记10多年后,奥朗德于08年被排挤下去,党内人士认为这么长时间占据社会党要职实在是够了,瓦莱丽在书中承认08年以后的两年多里是她最幸福的时刻,那时候的奥朗德也是最失意的时候,随着11年奥朗德宣布参加社会党初选,她就隐隐感觉到一份真挚的爱情在离她远去,对权力的追求使奥朗德把女友放在了第二位。自从做了总统后,两人的隔阂越来越大,奥朗德是经验丰富的政客,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政客家门的一切虚伪与做作在奥朗德身上都有体现,他矜持,出尔反尔,善于把控自己的情绪,而来自于贫民区的瓦莱丽率真、善良,喜怒哀乐常挂在脸上,对政治场合的虚伪不但无法适应,更是有些厌恶,正如她在书中所说,她来自于一个邻里之间丝毫没有遮遮掩掩的外省地区,对总统男友的虚伪态度便显出强烈的不适应。或许,作为一名记者,她是合格的,但作为一位第一夫人就要差劲很多,正如很多人所说,但我觉得无论如何,一个善良率真的人是对世界无害的,一定有她存在的理由,善良的人多一些,作恶的人自然就会少。瓦莱丽没有错,奥朗德也没有错,一个政客必定是一个高情商的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只能说两人的目标不同,瓦莱丽只想一心一意过她的小日子,奥朗德却要洗掉前妻罗亚尔强加于自己的耻辱走上金字塔的顶端,即使没有女演员朱莉,他们两人也必定会有现在的结果,同样,萨科齐在当选总统六个月后就与夫人离婚,也许对于女人来说,找个政治家做男友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

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政治家的虚伪与做作,如果不是从其女友的笔下得知,我根本无法想象外表憨厚淳朴的奥朗德竟然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在天朝国民羡慕西方的民主制度的同时,西方人对自己的政客的虚伪嘴脸已是深恶痛绝,奥朗德口是心非,表面上把自己包装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总统(un président normal),他所在的社会党也确实更能代表基层广大群众的利益,跟传统的代表金融资本家的右派相比,但就是这位总统先生打心眼里瞧不起穷人,14年在此书出版后,法国热搜榜上的出现一个单词“lessans-dents”,直译就是没牙的人,代指穷人,显然这是一个低俗的词汇,不应该出自于以“自由、平等、博爱”而著称的法国总统之口,此书的出版也着实对奥朗德的民调下降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想如果瓦莱丽不是被奥朗德伤得太深,一个挚爱他的女人是不会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回击的,荷兰豆自作自受,也怨不得他人。

目前的瓦莱丽忙于慈善事业,已经从奥朗德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一个自立自强的女人是不会被打垮的,尽管在那段灰暗的时间,她吃过不少的安眠药,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以至于住院接受治疗。尽管第一夫人的这段时间可能是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时期,但是对于目前所做的慈善事业来说,这个头衔于她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坏事,在与奥朗德决裂之前,媒体习惯上把她称为奥朗德的“第一女友”,这个词并不是褒义,暗涵小三上位的嘲讽,在与奥朗德分手后,媒体却习惯上把她称为“前第一夫人”,也算是“名正言顺”了吧。(作者新浪微博:法语Khan)

《感谢这一刻》读后感(四):当爱情遭遇政治之泪别爱丽舍宫

他们是人类中的精英,他们在任期间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将对整个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是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是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但与普通百姓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爱人、孩子。亲情、爱情这些私事在云谲波诡的政治生活中,便不再那么单纯简单了。在西方社会,一个呈现在公众与媒体面前的幸福美满的家庭,对于总统来说是展示良好形象的一个很妙的方法。远有肯尼迪夫人,近有奥巴马夫人,她们一定程度上都给自己的总统丈夫的公众形象加分。但近两届的法国总统却是例外,无论是萨科齐还是奥朗德,都有着与娱乐圈明星一样的八卦史。奥朗德前女友特里耶韦莱的《感谢这一刻》,让普通人了解到总统在政治舞台下的另一面,细述政治与人性的复杂,令人唏嘘不已。

在现代社会,男女分分合合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当分手或离婚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总统身上,而且是法国这样有影响力的发达国家的总统,难免会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压力。特里耶韦莱在书中也是这样描述的。当她得知奥朗德与加耶的绯闻时,除了自身的感情危机外,她多次提到了“政治”这个词。在事件发生后,奥朗德与她最关心的,可能并不是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否还能维系,“总统有了情人”会在民众心中产生怎样的反响,会不会影响奥朗德的支持率,这才是政客在意的。在电视上那一张张严肃认真的面孔下,究竟隐藏着多少谎言与背叛,我们无从得知。

众所周知,各国的第一夫人在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开展文化交流等方面会做一些工作,特里耶韦莱作为法国的“第一夫人”时也是如此。当特里耶韦莱不再是爱丽舍宫的女主人,远离那片伤心之地后,她却从未远离公众的视线。即便与总统分手,但法国总统“前女友”是她一生的标签,因此仍会有很多机构因她的影响力而请其参加各种活动。中国有句古话道,“一入豪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句话用在特里耶韦莱身上也很契合。她出身并非名门贵族,入主爱丽舍宫,无论是她本人还是旁观者,都有种名不正言不顺之感。复杂的政治圈是很看重出身的,特里耶韦莱成为总统的女友,无异于灰姑娘嫁给王子,但残酷的现实不是美好的童话故事,当爱已成往事方如大梦初醒,为时晚矣。

生活无法重来,时间不会停歇,特里耶韦莱用作书名的这个词极佳:感谢。感谢生命中经历过的一切美好与不美好,它们都让我们成长,给我们些许启示。正如一句经典广告词所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是奥朗德让特里耶韦莱有机会拥有这样一段难忘的爱丽舍宫之旅,虽痛彻心扉,但并非毫无意义。感谢这本书让读者了解一个政客的种种复杂姿态,读到爱丽舍宫这个大“围城”里的酸甜苦辣。

《感谢这一刻》读后感(五):爱丽舍宫的晚餐

近几年读了几本女强人的自传,无论是朴槿惠的《绝望锻炼了我》,还是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以及这本瓦莱丽?特里耶韦莱的《感谢这一刻》,读来颇为感触。女性的视角在男权社会语境中更为细腻,她们写奋斗,写政治,但对待世界的眼光更为温柔,更偏重于成长与情感,如杨照在《女史》中所说:“越是残酷的大时代、大环境中,往往越在小女子的身上才得到深刻体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女强人,聪慧而强大,却仍为水做的骨肉。

从二〇〇五年到二〇一四年,瓦莱丽与奥朗德十年的爱情长跑画上了句号。这位独立伟大的女性陪伴奥朗德走上政坛巅峰,她从未被迎娶,亦未收到保护,因为这段爱情,她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刻”标志着这一人生重大的终结,深爱的人发表了分开的声名,他的名字与另一位女演员朱莉?加耶一同出现在八卦要闻之上,这一刻,瓦莱丽只身而退,成为了一位完全自由而独立的女性。然而,瓦莱丽在这本传记中所回忆的所有故事,仍皆与感情相关,这段炙烈如火的爱不仅占据了她生命中重要的十年,字里行间均是奥朗德的身影。这段感情让她痛彻心扉,同时是她生命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瓦莱丽的过往经历,竟让人想起《蒂凡尼的早餐》中的霍丽,她曾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灰姑娘,父亲是“战时重伤人士”,而母亲则无业。然而,这样的家世造就了她孤傲的个性,更想要证明自己。于是她来到了巴黎,当她刚成为《巴黎竞赛画报》杂志政治女记者时,总编告诉她,要学会“在巴黎城里吃晚餐”。这位来自乡村的姑娘,依靠自己的努力,不仅融入了大城市的生活,更活得风生水起。她与奥朗德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不顾一切追随其步伐,一路靠近政治金字塔顶端。然而,多年以后,她的位置却被另一个“霍丽”取代,一切灰飞烟灭。如她自己所言:“我终于回到了彼岸,孤身一人,一路的艰辛和满身的污垢让我疲惫不堪。”

在一段感情中,女子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舆论压力,并更容易牺牲原有的生活。当瓦莱丽遇到奥朗德,同为非自由之身,同有孩子,同有不错的事业。而为了这段感情,瓦莱丽显然更为全身心投入,放弃了当时原本和谐的生活,将自己卷入了一场充满政治的关系之中。而当奥朗德政治滑坡之时,她却成为了舆论中的替罪羔羊之一。她爱的轰烈,不顾流言纷扰,却终被爱人的谎言刺伤。我欣赏瓦莱丽在关系结束后毅然决然地拒绝复合的请求,在那一刻,她迈出了一位杰出女性的成长,离开爱舍丽宫,她的人生仍然精彩。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