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 2》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一):一点小感想和一点小的知识点
不知为何,小说第二部的网络热度稍低了一点,但对我的吸引力却是明显高于第一部的。
就像《达芬奇密码》一样,就凭第二部讲的是《清明上河图》,我也会毫不犹豫的看下去。
这一部小说,不像上一部那么带“主角光环”,全本中,许愿都在对方的算计之中而浑然不觉,只要他在最后对原则稍有动摇,恐怕就会落入万劫不复的地步。可他们千算万算,唯独没有想到,许愿会选择坚持真相,哪怕真相与自己的立场向悖,他们低估了人性。
人生在世,总要坚持一些看起来很蠢的事情。
虽然知道这只是本小说而已,虽然我知道这样坚持自己原则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但还是不妨碍我在看到类似故事的时候狠狠的感动一下。(by the way,有一本《人性的弱点》我还一直没有看完,现在好想看~)
知识点时间:(之前整理的,应该是根据书中内容整理的,非原创)
1.《清明上河图》上没有张择端的书名,因为他原本名气太小,没有署名资格,等到天子御笔签题之后,他就更不敢补名了。
2.《清明上河图》缺失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长度,应该是被人裁成若干碎片,分别补缀到其他十几幅赝品里,包括《及春踏花图》上宋徽宗的双龙小印。
3.《及春踏花图》故事:宋徽宗在画院主持考试,考题为“踏花归来马蹄香”,一人所画为奔驰的马蹄附近画了几只萦绕的蝴蝶,宋徽宗大喜,重赏之。
4.宋徽宗签名时,喜欢留“天下一人”四字,以显示皇帝身份,而且这四个字在他手下写得极有特色:先写一横,再向下空出一段,协商一个不出头的“大”字,如果把上面一横和下面三划合起来看,形状近似一个“天”,单看下面那个不出头的“大”字,又很像“下”的草体,那一横如果单看,可视为“一”,下面那个字去掉一横单看一撇一捺,又恰好是个“人”。因此,只用四画,就把“天下一人”四字包括在内,这个创举,被书法界成为“绝押”,是宋徽宗最鲜明的特点。
而徽宗绝押迄今所见,有《草书千字文》、《芙蓉锦鸡图》、《池塘晚秋图》等,皆为徽宗作品,可见绝押乃是徽宗画作自题,断然不会写在其他作品上。
5.宋代院绢多用双丝,低级画者用单丝,《清明上河图》为单丝。双丝绢,经线为双,纬线为单;而单丝绢,则经纬各是一根。
6.《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汴梁市井,其中有一处是赌坊,有四个赌徒围着台子扔骰子,骰子一共有六枚,其中五枚都是六点朝上,还有一枚仍在旋转,赌徒们都张口大呼。按照常理,他们应该喊的是“六”,而宋代汴梁口音是,“六”是撮口音,要把口卷成圆形。而不是张开大嘴发闽音。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二):比1要好一些
《古董局中局2》书评
2017书评之四。这本斑马给四星。
总体比1要更精彩。
终于不用介绍一堆跟书无关的东西做铺垫了。故事围绕着清明上河图的真假来展开,而作者引用的这部分内容,是确有其事的,作者本人也在后记注明了。因此,精彩度比1上升了一个台阶。所谓局中局的书名也更切近题意。
这里我比较奇怪的是作者究竟是想好了整个四部曲的大纲,再写的故事,还是写一本构思一本。这个要我来分析推理的话两种可能都是有的,但如果是写一本想一本的话,我对作者评价会更高一些。
一个反差比较大的地方,是书里人物的性格,如果说男主还不算太偏的话,女一号黄烟烟的性格变化反差之大,从第一步的冰山美人,武术高手转变到第二部里小鸟依人,实在难以想象这是同一个人。还有刘一鸣也是,唯一不变的估计只有那个警察。
其实文章最后布局的反转虽然精彩,但有一个小bug,那就是阴阳眼墓里发现判断清明上河图的残片被调换,前提本身就已经是不确定的了,因此,最后真伪的鉴定,本身也没有明确的结论。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三):局中有棋子、棋子构格局---《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
算不上书评,且是读完后的一些感受,暂录如下:
局。
棋局、格局、骗局、结局、局中局……
局中有棋子;棋子构格局。精妙的设计、奇巧的构思、丰富的古董知识,便是《古董局中局》系列给我的直观感受。
一直觉得自己因为性别的缘故,眼界囿于女人;咳咳,谁让那种玛丽苏的小说实在看起来简单易懂且舒服呢?所以自己对于谋略、对于逻辑的了解及学习不是很够。于是,开始有意的读一些男性作家的书,包括熊猫出的这系列“dook”知识小说。
首先,这本书极大丰富了我古董方面的知识。如读完第一部后所写一样,原本的自己对“故纸堆”里的古物一向不懂,每每走到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往往浮于走马观花,并不能深入地去了解、去品味古物背后的故事,更无法体会到亲王所说的---古物告诉我们的,是几千年来的沉淀,那饱含着沧桑与风霜的古物,睥睨着俗套的庸人们,无声诉说着千年的沉淀。而《古董》系列,无疑为我这个门外汉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知识普及机会,举个栗子,那些“行话儿”被亲王深入浅出的解释,让人不忍释卷。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俗称“跑堂儿”的,其实就是“盗墓的行规”中的一条---父传子、子传孙,都是家族传承,因为什么?因为盗墓挖出宝物后,难保不让外面的人起贪心,把里面的人活埋;哪怕是父子,儿子埋老子也时常发生,于是,都是儿子进去挖,老子守在外面---看吧,老子,是永远不会坑害儿子的。原来,这一历经千年风霜的约定俗成,却透着人性的曲曲折折,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对汉语言文字的魔力及魅力再次领略。其实,这一魅力,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何尝不是穷其一生应该追求的呢?就好比我刚刚做笔记的那些不认识的字,一点点的注音、释义,做这些笔记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小学语文课堂;而“乌衣巷内老雕虫” 所透出的那种化外散仙的惬意感,真真让人心驰神往。
第三,我想再结合今年我读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感受谈谈重新读到这幅千古名画有关文字的震撼。当时的自己,一时手痒,写下一首打油词《醉木犀》:清图密码绕连环,烧脑奇局欲叫绝。庙堂市井谁人语?汴河桨橹声已远,千古名图诉风霜。掩卷深思试问理。
当时告诉自己,且要好好思索“理”之所在‘“义”之所指。不枉身为横渠人氏。
现在又读到《清明上河图》有关的妙文,对真理及知识的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还得好好的,如饥似渴的读书!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四):《古董局中局2》评论-10分
第二本继续,三天读完,甚是过瘾,情节起伏,吸引力十足。这“瘾”字指的就是环环相扣,虽然明知道是胡诌八扯,但看的就是破解胡诌八扯的过程,也得为胡诌八扯的精致而鼓掌。这类型小说与之相对的,是“身临其境”类型,是描摹完全写实的故事,让你误以为真。这两者,各有千秋。
许愿是故事里唯一的老实儿人,上了这趟过山车,你就必须把整个起起伏伏的过程走完,中间的惊险刺激,头昏脑涨,咬牙切齿,大呼小叫,自然是过山车的乐趣所在,感受是各得其所。药不然这集一改风格,又与许愿并肩作战了,这也是五脉和老朝奉的利益合作。黄烟烟出镜太少,除了在监狱里就是在医院里,没起啥作用。戴海燕反而成了女一号,有文化就是不一样,文化就代表着一种性格,代表着话语权,文化越高性格越是独特。素姐是女二号,盲眼丹青高手,黄克武的老情人,悲惨的一辈子。
《清明上河图》是故事的中心思想,红门的专业领域,也牵扯到了黄门的家族历史,想在古董的领域里做一个好人,确实不容易啊。我特地在百度上下载一幅最大尺寸的《清明上河图》,无奈看着还是不够真切,但确实增加了很多关于这幅画的相关知识。
老朝奉这个终极BOSS,在上一本里,我对他的印象就还不错,他的观点有独到之处。这一本里能够和五脉共同对外,又有加分,可以说,这一本里,他可是没做什么坏事,我也在猜测他的真身。
马不停蹄,马上继续下一本。
《古董局中局 2》读后感(五):没有完美的人,就没有完美的书,瑕不掩瑜,有始有终,挺好的
说实话,第一本真的是很不错,所以对第二本有了更高的期待,这几乎是任何一个读者不可避免的事,所以第二本看开头的时候火很大,觉得楠竹太蠢了,蠢成这个样子,对得起他列祖列宗吗?!而且突然就沉不住气,尽管作者有解释,尽管理由很充分,还是会觉得¥……#……%
当然,作为一个资深读者我们也大约猜到作者这样无非也是为了后面的翻转——之前上网查过评论,有读者说最好看的是第一本和第三本,所以第二本我渐渐地就没有期待了,然后等看过了二分之一,剧情就开始引人入胜,最后结局的时候,再回想开头,想到这本书里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不是废的棋子,都是有用的,就会感到作者的用心。不容易。
而且男主角尊崇了本心,知道也许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还是坚持了家族的原则,就像祖先用性命守护的那样,不得不说,挺感动的。
一个作者可以随便编造很多人物出来,他们可以突然降临,突然消失(就像唐七公子经常干的那样,把她和马伯庸放在一起对比好像侮辱了亲王),然而再对比亲王的每个角色的设置,就能看出作者和作者之间的高下。不要说文笔多好,不要说设置多么奇诡,关键是作者对待文字的用心,作者对待书写的态度,是认真的,于此,有始有终,这样就很好。
读者能感受得到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