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遗落的南境1:湮灭》是一本由[美] 杰夫·范德米尔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一):和电影不一样

1口气,2小时看完,有少数比较晦涩的句子和章节还多扫了2眼,但是不深入去思考。

因为估计看完三部就自然豁然。

强悍的文字织梦能力,和电影到最终才直奔主题不一样。

小说开篇不久后就已经直抵人性至黯淡至荒芜的深渊。

无限的可能已经在那个我猜测夏天会长满翻筋斗的孑孓的泳池溺水而亡。

爱情可能是错误衍生的东西,它不重要,但却是这里面唯一的真实。

地下塔、灯塔应该是幽灵鸟和丈夫的不同象征。

如此迥然不同的两个人,能够相爱,实在本该珍惜。

很难想象这个作者是个“长这样的胖子”。

不过想想 Alexander McQueen,也就释然了 。

杀手也有小学同学而言,胖子心理的阴影面积也来得比普通人的更大?

阿弥陀佛。

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呓。

结尾处似乎透出一丝温暖,却是死亡灰烬的余温。

后面还有《当权者》~或许是关于幼时家庭父母的折射,

而最后一部《接纳》呢,很想但是有点不敢去看第三部了。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二):神秘世界里的虚虚实实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喜欢冒险的精神,那些神秘的、未知的事情和地方,一直对人类有特别的吸引力。从远古时代,到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向前探索。于是,有许多神秘、奇诡,甚至充满科幻的故事不断上演。后来,人们据此开始写出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它们被称为科幻小说。

杰夫?范德米尔的这部作品,号称是一部超越《三体》的大作。刘慈欣老师的《三体》,在国内已是科幻的经典代表作,无论从各方媒体或网友的评价来看,都是非常好的一部著作。而我至今还未读过刘老师的作品,所以无法让两者相比较。倒是刘慈欣老师在本书的腰封上有推介一下此书,给与的评价还很不错。

科幻小说,算是近几年来的热门题材,不管是好莱坞,还是国内的网络剧,都在不断的热捧中。很明显它是一个相当好的IP,据此创作的电影大片接二连三的在影院上映。譬如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星际穿越、蜘蛛侠等系列电影,都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科幻片。

本书是《遗落的南境》系列的第一部,讲述四位女性一起去一个叫做X区域的神秘地带勘察,但关于这片地方并没有特别交代它的来历,以及它有何不同。我们只能通过四位女性在此期间的经历来了解和揭开这层面纱。她们四位分别有着不同的身份,而叙述的视角是以生物学家来进行的。

她们四位的目的地,确切的说没有固定地点,而那个X区域曾经有十一支队伍到达过,但关于他们最终探索的地下塔,并没有任何的记录,甚至在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身影。于是,她们就据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

当然,让人无法预料的事情也接二连三的跟着发生了。生物学家在探索地下塔时被神秘孢子感染,却意外对心理学家的催眠产生了免疫。接着人类学家被神秘巨型生物杀死,心理学家离奇失踪。最后仅剩勘测员与生物学家两人,但关于心理学家的失踪又让两人产生了分歧,最终勘测员被生物学家杀死。

如果这样来看,这真的只能算是一个没有任何新鲜悬念的故事,但以作者的写作功力,很明显不可能落入俗套。于是在书的后面,生物学家带领我们逐渐解开一些真相,比如生物学家进入X区域探险的初衷,竟跟他的丈夫有一定的联系。他丈夫是第十一期的队员,在结束任务回家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但在生物学家的心中,她一直怀疑那个人不是自己的丈夫。后来在X区域中,她看到了自己丈夫以及以往很多期队员的日记本,在里面,她发现了大量的真相。

而在生物学家多次前往地下塔时,发生了许多无法怪异的场景,作者用他老练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表面下,实则隐藏着不少的危险,而且那种心理上的恐惧,既让人害怕它下一秒发生什么,又想确切的知道它具体会发生什么。在那种特别挣扎的矛盾下,作者的讲述十分的抓人心。

不过本书中埋下的伏笔同样不少,在那个神秘的X区域,有些奇怪的生物很可能有着“人类”的气息味道。而生物学家的丈夫,或许是进入了另一片神秘的地带,在那里,或许有一天他会跟生物学家碰面。

文/颜先生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三):一个边缘性格学者的朝圣之路

在正式书评前,首先想表达对译者的敬意。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译者尽力做到了维持原著行文的隐忍克制的笔风,同时对于新怪谭的氛围也还原得很到位。这本书的翻译还是比较亲近中国读者的,有好几处的谐音、双关都简洁有趣,即使有事一时放下文本,再接下去阅读也几乎没有难度。

其次是一个我个人很喜欢的点——人物的符号化。这里尤指书中的探险队成员皆没有名字,仅以身份/职业来代称。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在《失明症漫记》中也有此种笔法。

后者是因为全世界失明的情况下,人们 是另一种狗,通过吠叫和说话声相互认识,而其他方面,长相、眼睛、头发和皮肤的颜色,通通没有用(摘录来自若泽?萨拉马戈) 。

失明症漫记9.0[葡] 若泽·萨拉马戈 / 2018 / 南海出版公司

前者则是因为在X区域 “名字是危险的奢侈品。祭品不需要名字。担当某种职能的人不需要被赋予名字。(摘录来自杰夫?范德米尔) 。

也因为 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一切有关个人的东西都应该舍弃。名字与我们从何而来有关,但与我们在X区域内的身份无关。

这样的写法对难以记住长串名字的读者来说太友好了,而且可以发现, 没有名字 在剧情中本身被赋予了一种原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文章诡谲的氛围增添了神秘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可信度。

在读《湮灭》前,我正好在读另一本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书中名字、职业、昵称、身份常常串用,有时一个名字离它下一次出现更是隔开将近一整章,铺垫的间隔造成了一定的阅读不便。

神经漫游者8.1[美] 威廉·吉布森 / 2013 / 江苏文艺出版社

更有甚者如马尔克斯,即便在他的短篇《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人物较少的情况下,赋予每一个角色名字、职业、社会关系、昵称,阅读时经常需要前后翻阅。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8.7[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2013 / 南海出版公司

我个人认为人物的符号化是能够使读者更有记忆点的做法,也省去了文章/译文的纷乱冗长。

关于这本书的正文,虽然带着已经看过电影的代入感,但能够清晰地看出文本承载的信息量和风格更为引人入胜。

第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第一人称视角下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这在我读过的科幻小说中几乎绝无仅有。这本书塑造出的生物学家的形象,并不是一般科幻作品中抽象化、被改造得具有某种精神/品质的形象;虽然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她有一种很 真 的元素,这种真是建立在文中生物学家复杂、矛盾、孤僻(但乐在其中)的心理活动上的,我觉得可以笼统地称为90% 边缘人 的性格?10%学者性格的形象。

在书中可以发现,主角内心的提问、联想、想象俯拾即是,其密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许多疑问是超出主线之外的,但的确符合 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想 的样子,所以代入感是很强的。

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景物/人物描摹的笔触相当细腻而奇崛。

动词的使用有拖 爬 灌 撬 瞥 吟 瘫倒 蜷缩等一系列高密度的词语,让整个行文有动感,并且随着动感的疾缓而有了情节的律动感。

形态词的使用有矩形 螺旋型 直线 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深纹 鹦鹉螺内侧的花纹 网状花纹 水纹 褶边 锐利弯曲的形状 流水冻结后的纹理等词语。

各类纹路夯实了不同场景的具象化,并且为主角的心理变化做了又一层铺垫。

方位词的使用在上下左右南北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异化。比如把隧道塑造成地下塔,以及书后期主角遇到爬行者时分不清天花板与楼梯,都属于上下方位的异化,这样的效果在电影《降临》中也有表现。

降临 (2016)7.72016 / 美国 / 剧情 科幻 / 丹尼斯·维伦纽瓦 / 艾米·亚当斯 杰瑞米·雷纳

在此书写法中表现力最强的,当属比比皆是的通感的写法。光彩、气味的描写不胜枚举,形成了奇而不邪、美而不腻的质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融为一体,有时兼以联想和想法的写法,造就了一个心理活动与诡谲环境相互影响的异世界。而书中描写的还有丰富的地形、生物知识,符合主角作为生物学家的身份。

此外,想谈谈主角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与丈夫的感情问题。主角是以社会一般看法而言相当孤僻的一个人。

quot;我在当地没有交朋友,我甚至不知道,长期毗邻而居者是否算朋友。 体现出她常年缺少亲密关系和外部关系的状态。

quot;我一边回答,一边试图展露微笑,而心里想的却是冷漠、疏远、不切实际、喜怒无常、毫无用处。 写出了边缘性格者内心所想与面部表情的截然相反。很符合心理学家做出的评语 沉默是一种特殊的暴力。

quot;我所讲的话就只有囚犯在酷刑逼迫之下那么多。他们其实并不是我的朋友,而我也不习惯闲聊,或者,拿我的话来说,不习惯高谈阔论。我不关心政治,除非政策影响到生态环境。我也没有宗教信仰。我的兴趣全都牵系在工作上,我就是为此而生,专注于工作让我感到无比振奋,但这些都是非常个人的感受。我不喜欢谈论自己的研究课题。我不化妆,也不关心新鞋和最流行的音乐。

这一段写出了主角与社会/流行事物的割裂,这样的割裂在外人眼中以 沉默寡言 不懂世故 的评语呈现,也表现了她专注于工作(实则为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特质。之所以说她实际上是热爱独处而非工作,可以从她失去项目资金时酗酒无度的情节发现,她首先关注自我,其次才是天赋于她的对生物学的敏感。

quot;我喜欢酒吧,不过理由与我丈夫不同。我喜欢在深夜缓慢的节奏中享受心不在焉的感觉。外表友好礼貌,头脑却游离于别处,思考问题,处理数据。但他对我太过担心,我喜爱独处的需求侵蚀了他与朋友们交谈的乐趣。 这一段写明了主角喝酒的原因,是处于神游物外的独处的舒适,而不是高谈阔论的人际交流或个性张扬。也为她与丈夫感情的破裂埋下伏笔。

quot;他不会让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正因为如此,我俩在一起的时候,有时我生病也不告诉他。

quot;当我用这块邦迪去修补自己不愿受拘束的心,我丈夫却梦想着X区域中更广阔的空间。

quot;即使我丈夫希望我趋于被同化,讽刺之处在于,他自己却想要与众不同。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两人性格的差异是巨大的。但两者是不是真的没有爱了,这不好直接下结论。

理由1:丈夫出行前可能受到催眠。

quot;我丈夫要离开我,而且隐瞒了好几个星期。我还不知道催眠和调节反射的事,因此并不曾想到,他或许是在会面过程中遭人设计,变得较易受鼓动。

quot;我试图击穿他那盔甲般牢固的决心,但如今我知道这多半是催眠暗示强加于他的。

理由2:丈夫日记中的个人观察。

“他的个人观察记录包括许多小细节。距离灯塔不远处的海边岩石上有个潮水坑,他在页边空白处对其进行了描述。还有一段很长的记述,是关于一只剪嘴鸥的罕见行为,它试图利用退潮时露出水面且嵌满牡蛎的岩石杀死一条大鱼。日记的底页封套里塞着一些潮水坑的照片。封套中还小心地收藏着几朵干花,一条细长的种荚,若干稀有的叶片。我丈夫本来对这些毫不关心;观察剪嘴鸥,并写下一页纸的记录,这对他来说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我知道,这些内容是给我一个人看的。日志中并无示爱的语句,但那正是我能理解他用意的原因之一。他知道我有多讨厌类似于“爱”这样的字眼。”

理由3:夫妻二人在各自的探险中对另一方的思念。引述如下:

而主角探险前看了所有允许观看的记录,试图找出丈夫归来后的诡异之处,在本书末也追随丈夫的路线而去。

但要说两人性格不合,的确也无法否认。比如主角曾说 我爱他,但不需要他,我觉得这很正常。幽灵鸟在此处是一只鹰,换一处却成为乌鸦,一切取决于环境。今天在晨光中飞向蓝天的麻雀,第二天或许会在飞行途中变作鱼鹰。事物的规律本来即是如此。我希望与潮汐起落、季节轮替,以及周围一切的节奏保持一致,从来不曾有什么更强的理由可以凌驾于我的此种心愿之上。

她是一个 观察的意义大于互动 、 为生物间的相互关联而异常兴奋 、 未知的好奇使自由意志妥协 从而去冒险一探地下塔、 从来都不适应都市,但仍需生活其中、 当生存才是第一要旨,残存的科学家思维却试图进行逻辑分析 的人。

这样的人去问她,是否内心不需要爱,是否认为独处胜过一切,往往会得到肯定的回答,但并不能说这样的人真的能脱离对亲密关系的追求。如 她虽然答应自己不要再孤单,却依然感觉孤独而脆弱。

在书的前期,有写到丈夫的合群与妻子的爱独处是促进两人关系的动力,中期也有写到丈夫希望妻子畅所欲言,因此任由她观察,后期见到日记之后,妻子也明显逐渐回归对丈夫的爱意。因此我个人认为两人互相间仍然有感情。

最后,书的封套上有写 击败《三体》 之类的字样,豆瓣短评里也有好些寥寥写上一句 不如三体 的短评,作为一个非常热爱科幻小说的人来说,看到这样的句子真的很烦,也很痛心,也只能尽力无视。

今年第二十三本书打卡。

4.5/5

Over.湮灭 (2018)7.32018 / 美国 英国 / 剧情 科幻 惊悚 / 亚历克斯·嘉兰 / 娜塔莉·波特曼 詹妮弗·杰森·李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四):一些个人观点

呃。。。。首先说,我没太看懂,大概也没几个人能看懂,尤其最后一部分,跟嗑药后写的一样,不过结尾我真是满喜欢的,新的轮回即将开始,也许看到最后的你就是第X期的最后一名勘探队员。其次,和电影几乎是两个故事吧,电影拍的也是没看懂,画面很不错,还有那种茫茫中不知道答案的未知的恐怖,真正的恐怖源自于内心,而小说就更详细描述了这种未知的迷茫,你以为“我”到结尾看完日记能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了吧,然而并没有,她只是把心路历程趁还记得的时候写下来,和所有的前人一样,留给下一代去发现和解决。按我个人的理解啊,我觉得这玩意和外星人没啥关系,别动不动就把锅丢给外星人背,跟倪匡一样,前面写的天花乱坠结尾都能拐到外星人身上,电影里被问到是不是外星人,莉娜的回答并不是认同,只是没有更好的答案吧,索性交出一份大家都能接受的解释。我觉得,这完全就是地球自己的是,都是大气层内部的,没什么外星人的事,要往遥远遥远遥远N次方的过去来说,最初的生命可能就是来自外太空呢,所以也没什么不对。X区域,没具体说是什么地方,但它肯定靠海,用一个不知道怎么建成的墙去防护不知打哪来会不会来看不见的外来入侵者。生命起于海洋,海洋里会有入侵者吗?可能X区域就是以地球为母体,自然孕育的的一个类似子宫的存在,侵入,就像精子给卵子受精一样,会创造新的生命?也许这里就是一个试验田,按书里字面上的理解,所有进去的生命体都和原有的生命体进行了DNA融合甚至置换,那些留下的花花草草还有动物们,就是前几期的勘探队员,又不完全是,而出去的,复制人?克隆人?恐怕没那么简单。前面评论里我猜测过,是不是和自有植物进行置换后出去的都是“植物人”,留下的是人类意识附着在植物、动物甚至土壤乃至石头上。“我”在回忆中提到的那个池塘,最初只是个失于管理的游泳池,满满开始有了水草鱼虾蛤蟆甚至王八,嫣然成为小小的生态系统了。从无到有,其并不是真正的无,也不是看上去的有,生命从来不会凭空出现,它们只是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和出路。。。最后,实在不知道这本看的费劲的书怎么就拿大奖的,还打败了三体(我也没看过),可能评委也看不太懂,看不懂的比较高明吧。但里面那份深深的孤独感还是能感受的到,“我”和丈夫的交流真是令人悲哀呀,直到最后读到丈夫充满爱的日记,有点被救赎了呢,在这个看不见丈夫,又无时无刻没有不感觉到丈夫存在的地方,继续走下去吧。对外面的世界来说,死亡就是终点,丧失了思想也和死掉没啥区别,而这里,死亡是另一种开始,肉体的消亡是表面的,物质和能量是不灭的!胡说八道完我要洗脸刷牙去了。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五):太不喜欢了

可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可能是我水平有限,看完以后实在没觉得精彩在哪里,留下了一堆谜团,文中以生物学家为视角来写,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和个人独白,看的颇为乏味,自我感觉主剧情只占本书的20%,第一部很短,几小时就能看完,反正看完云里雾里,感觉自己看了小说的前言介绍一样。看这书的初衷就是因为看过三体觉得三体巨好看,这书竟然能打败三体一定更好看。结果是个坑。三体好看就好看在作者不会在一本书里让你吊着胃口留着悬念不爽,爽爽快快的填平每个坑,给你一个痛快的结局,并且下一本书依然让你惊艳,给你更加精彩的故事。而此书一堆坑没填就莫名结束了,那么短的内容中竟然能让一堆评委认为它比三体更精彩,我也是觉得挺迷的。我现在只恨自己英语不好无法看原著,去判断是否是翻译问题导致我觉得此书不好看。咬牙看第二部中,依然是那谜一样的写作风格,这套书看完后,我应该不会再看这个作者的书了。那令人脑仁疼的整段整段心理描写呀,晕!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六):童年里拥有过的南境

两个半小时一口气读完。

以一个生物学家的角度,描绘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的自然的力量,恍惚间有海伯利安里十字型的感觉,又似乎看到了进击的巨人里人类会转变为巨人的感觉——那眼神,似曾相识。

这个力量似乎代表了抹除人类影响,重归自然的极端环保思想。而生物学家内向,专注,喜欢观察一个池子,一个水坑的小小生物群落的习惯,隐隐和我的童年记忆产生共鸣,仿佛那些饱含夏天雨水的墨绿厚重的蕨叶,漂浮嫩绿浮萍的黑亮沉寂的池塘,都在眼前鲜活起来。

从吸引人的程度来说,离心目中的“通宵书”还有点距离,也及不上海伯利安里描述的力量那般让人读得停不下来。不过那片肆意扩张,饱含力量的神秘南境,仍然让人向往。期待后续两部中文版出来。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七):《湮灭》VS《三体》: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湮灭》全书共分三册,只看了三分之一就来评论不太客观。但仅通过这一册,也已经可以看到这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因为获奖的原因,国内读者多将《湮灭》与《三体》进行比较。确实,二者太不一样了,又都很好,所以相比之下,更能看到中国目前顶尖科幻与美国顶尖科幻的差异。

基本上,《三体》的前两册都充满了政治隐射,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而到了第三册,则完全升华到宇宙尺度的想像空间,当然,某些地方,大刘也很想虚化一点,采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手法,所以有了云天明讲述“三个童话”的处理方式。其实我看《三体》,觉得前两部固然好,最打动人的其实是第三部,二向箔的降维打击是最HIGH点,不得不说,歌者文明的想像力真的很棒,不知道大刘有没有可能以此点写个续集什么的,算了,估计是不可能的。整体来说《三体》就像一架大型飞船,内部虽然结构复杂,但依然是机械型装置,是工业时代不断向文明进化后的产物,是现实,物理的,理性的,逻辑实证的。但《湮灭》则不一样,《三体》是机械的,《湮灭》是有机的。《三体》的组合元素是物理+政治,《湮灭》的结合元素就是生物+宗教。

《湮灭》看到三分之一,也就是当地下塔内出现微生物写成的那些文字时,我基本上觉得已经可以将之视为一种象征或隐喻了,向地下不断深入的塔与海滩上的灯塔,象征着两种不同的人类存在,一种向下的,一种为向上,一种是意识,一种是精神,意识里不断深入底层是潜意识,这里是动物性的,本能的,异化的。而在向上的精神的灯塔里,出现的则是一种不断打斗、战争的痕迹,危胁者并不存在,或者说它是潜在的,又或者是它是我们自身。人类为真理献身,前伏后继,留下知识与经验,那些堆积如山的日志象征着人类的智慧遗产。将书中奇特的意象还原它所代表的抽象之物后,再来看作者的想像,则处处都是对应,整个探险就是一则寓言。

小说的精彩之处是用这样的象征体系来写人类存在的整体境遇,而又将之与 “自然” 这一系统相关联,用一种生物学的角度。其实看看近年来大火的KK的科普书籍里就有类似的倾向,以生态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进化,不同于达尔文进化论,既有科学视角,又多少有些神秘主义的倾向。这一派的思考者倾向于认为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活性”,多线性的系统内部关系是这种“活性”生成的核心要素。不仅是人类,万物都拥有意识,并能“涌现”形成某种意志,KK的书里,这方面写的很多。想想,这与大热的区块域所强调的分布式算法似乎也有某种契合之处。说回小说,“X区域”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的生物异变,究竟是离奇的,想像性的,而又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将人类文明的模式包括其间,用一种新的看世界的方式,来审视我们的文明。《三体》里的世界所尊循的最重要的法则是“众林法则”,是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博奕论,而《湮灭》里的秩序则是多线性的相互影响与滋生,是自然的原始之力对人类文明的反哺。

本来,东方文明更讲究 “道法自然”,但《三体》则纯粹是西方式的科学思维,《湮灭》则充满了神秘与不可测,对自然之力量极尽渲染,并将之与人类智能活动合二为一。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倒错,也似乎意味着某种融合?

当然,小说不能仅仅用氛围写观念,情节必须实打实的发展下去,尽量作者一拖再拖的感觉,最终,在小说快要结束的时候,那个地下塔里的怪兽还是“不情不愿”的,以具体的形象现身了,对此,几乎难有任何超越式的想像力出现,反正美国人就是喜欢恶心的异形那一类的玩意儿。

据说在美国,最火的电视节目不是像我们这儿的各类选秀节目,而是经久不衰的《荒野求生》,那节目我看过,不过比较无感。但看《湮灭》时,我脑中出现的大概就是《荒野求生》之类的节目画面。

最后,不得不说,《湮灭》中女主角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完全的个人主义立场的,她只是面对一切异世界,而作出属于她自己的判断。相比之下,《三体》里的女主则都是圣母型,站在全人类的立场考虑问题,有点虚。整体来看,《三体》是将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打包在写,个人形象在这部小说中不突出。而《湮灭》里绝对是有整体,有个人,作为整体的“X区域”与女主角的个人性格与命运,形成了充分的互动。就这一点来说,《三体》还真是差《湮灭》那么一点。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八):湮灭——实力软科幻

作为科幻迷和大刘的铁粉,看到封面的介绍怎么忍得住?2个小时的阅读,合上书本,X区神秘、哀伤、诡异恐怖的场景令人难忘,长吁一口:作者是个写故事的高手。

不必比较三体跟这本书的优劣,两者的写作方式和结构完全不同。如果说三体是带有人文关怀和宏大叙事的硬科幻,那么湮灭则是一本彻彻底底的“软科幻”。

读者跟着女主角的第一视角,进入神秘的X区域进行探索。在此之前,没有一只勘察队正常归来。主角的丈夫正是上一次勘察队的成员之一,尽管平安归来,却仿佛失去了记忆和灵魂。在X的探索过程中,女主角发现,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探索一个并没有在地图上标注的地下塔。而“塔”实际上是一种有机体,另一个神秘的有机体(主角命名为爬行者,后来发现是灯塔管理者变异后形成)不断沿着塔的楼梯向下,并在塔壁上不断用微生物书写诡异的文字…因为吸入了文字产生的孢子,主角自身也在不断异化、并一点点了解到真相,最终和爬行者相遇……

故事并没有很复杂,却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谜团。塔从何而来?有机体是什么?为什么勘察队的“灵魂”永远的留在了X区内?回去的成员复制人又是什么?书中通通没有解答。也没有给出任何有逻辑的推测。X的一切通过主角的视角进行转述,虚虚实实,又糅合主角自身的孤僻而专注的性格和世界观,让人如同透过一面铜镜窥探世界,而直到第一部结束,作者也未将这铜镜和世界的真相告知读者。有的只是如反复在塔上书写下去的文字一般,持续的哀伤、诡异又带有温情的叙述。

这样的故事,换一个人来写,早就被骂:这什么玩意!了吧?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刻画(文字和孢子的形态、爬行者的形态、遗留在灯塔的日记……)和对主角精准的心理描写,让人融入到这个看似荒诞诡异的故事中,并陷入到相同的迷雾和哀伤的情绪中,与主角共情。

大量篇幅的心理描写、哲学和诗意的叙述让人联想到《降临》,奇妙的是,尽管对真相的探索和推进缓慢而有限,但正如介绍所言,作者的叙述克制、冷静而成熟,夹杂着的叙事因其自身对人类心理和行为学的探索描述而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恐怖背后的一丝温情又带着点斯蒂芬金的影子;爬行者的书写还让我联想到《死者代言人》中,坡奇尼奥族人的形态的变化——在爸爸树上的受精、死亡带来的转变……也许这个有机体也存在着类似的轮回和生物学机制?

不管怎样,这不是一本快餐似的恐怖小说,但从第一部来看,尚无法对他的文学性或者科幻逻辑性做出一个判断,期待如降临或者死者代言人类似,作者在后续作品中给出令人惊喜的答案。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九):太不喜欢了

可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可能是我水平有限,看完以后实在没觉得精彩在哪里,留下了一堆谜团,文中以生物学家为视角来写,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和个人独白,看的颇为乏味,自我感觉主剧情只占本书的20%,第一部很短,几小时就能看完,反正看完云里雾里,感觉自己看了小说的前言介绍一样。看这书的初衷就是因为看过三体觉得三体巨好看,这书竟然能打败三体一定更好看。结果是个坑。三体好看就好看在作者不会在一本书里让你吊着胃口留着悬念不爽,爽爽快快的填平每个坑,给你一个痛快的结局,并且下一本书依然让你惊艳,给你更加精彩的故事。而此书一堆坑没填就莫名结束了,那么短的内容中竟然能让一堆评委认为它比三体更精彩,我也是觉得挺迷的。我现在只恨自己英语不好无法看原著,去判断是否是翻译问题导致我觉得此书不好看。咬牙看第二部中,依然是那谜一样的写作风格,这套书看完后,我应该不会再看这个作者的书了。那令人脑仁疼的整段整段心理描写呀,晕!

《遗落的南境1:湮灭》读后感(十):湮灭,以及新怪谭

2015年星云奖长篇获奖作品《湮灭》相较于以往星云奖长篇在国内获得的关注度要高那么一些,原因无他,与其一同竞夺该奖的国宝级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当年的雨果奖,却在星云奖的角逐下败给了这部作品,不免让人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作品能够力压《三体》一筹。

《湮灭》的作者杰夫·范德米尔有着多重身份,他不仅是纽约时报畅销作者,同时也是编辑,教师以及出版人。他曾14次提名世界奇幻奖,同时也多次入围星云奖、雨果奖、史托克奖、国际恐怖协会奖、菲利普K迪克奖等,小说作品被收入多部最佳科幻小说选集中。而他最为代表的成就这是“新怪谭”(New Weird)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杰夫和他的妻子安共同主编的短篇集《新怪谭》中曾介绍,新怪谭是一种颠覆了传统幻想小说的浪漫化,是发生在第二世界或都市却以现实为基础创作,糅杂了奇幻、科幻及恐怖等元素。它模糊了这些类型小说边界却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幻推理、科幻恐怖、奇幻罗曼史等等等双类型或者多类型糅合的小说。新怪谭的重点不是放在小说故事上,而是故事下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湮灭》就是典型这样的一部作品:四位在边界外探险的女性所遭遇的一系列事情。相较于故事情节本身,更吸引人的却是作者所创作的一种氛围,对这个怪诞、神秘、充满太多未知及不确定世界的探索。而越读下去,越有一种陷入其中的感觉。

这当然和《三体》不是同一类型的小说作品,一个是用点子砸死你的那种,而另一个则是意图文体上进行“革命”。二者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毫无意义。

而目前国内新怪谭作品除了杰夫的这个三部曲外,之前还引进过另一个代表人物柴娜·米耶维系列作品,以及杰弗里·福特的面相师等,劳伦·伯克斯的《zoo城》,对这类风格感兴趣的不妨也可以找找上述几本阅读。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