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是一本由徐江 编选著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7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读后感(一):这是一本厚重的书

前几天书到,要细读一遍,用了3天时间,这是一本厚重的书。文学系科班出身的人,虽然作为读者,但不免随时警觉,自己头上顶着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来的列祖列宗。《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所呈现出来的当代诗歌景象无愧于我们的列祖列祖。他们没有选择从国外舶来式的“山寨”,或者故弄玄虚的“野狐禅”,更没有在列祖列宗的基础上以换花样的名义,实质上去重复老祖宗,而是实实在在进行了试验、突破、历险、创造,让汉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质地,让诗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他们无愧于诗人这个名称,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名称将会再次被擦亮(自唐以来的黯淡)。

从编选角度,本书更侧重了跨时代、不同风格、真实的诗歌生态全貌展示,特别是注重对很多籍籍无名的诗歌创作者的挖掘、擦亮,从诗人简介透露的职业中,也看出中国诗歌“地之厚”,各行各业的人,在正常的职业之余,写作诗歌,让那些专职的、多年来无作品的知名“诗人”情何以堪?可以说,本书是1991年以来中国诗歌的真实状况,和真实面貌,在这里,诗歌混子无处遁形。你们常见到的那些选本都是混子遍地,玷污诗歌名声,败坏“诗人”二字。

编选者是著名诗人徐江先生,他与诗人伊沙、侯马承继北师大自郑敏、任洪渊以来的现代诗脉,是80年代以来现代诗歌真正的行家里手,有多部诗集、诗论问世。经徐江先生严苛、高标准的精挑细选,入选诗人不同风格代表作品的选择,不管对于普通读者还是专家级读者,都能经得起反复阅读。对入选者寥寥数语或只言片语的评介更是大家手法,准确精到。

本书装帧也有可圈可点之处,700余页的书,采用目前已很少见的线装方式(词典的装帧方式,装上硬纸板就是精装书了),不易破损,易于保存,便于反复翻阅。总之,本书应是诗歌写作者、诗歌爱好者必备的床头常阅书。

《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读后感(二):我的寒山,我们的阵地——读《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

经过一年多的漫长等待,终于在2015年的隆冬我拿到了这本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徐江先生编选的跨世纪诗选《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对于不熟悉诗歌的读者来说这将是一本打开汉语诗歌新视野的引导手册;对于诗歌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展现新世纪汉语诗艺术的指向标。

无处安放的神明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发生哪些变化,在这些动荡抑或安稳的时代里汉语诗歌经过了怎样的变迁。正如徐江先生在《现代诗与乡村》中所说“汉语现代诗自五?四新诗运动早期初露峥嵘,经20世纪50年代台湾现代诗作者群的自觉建设、20世纪70-90年代内地类现代与现代作者群的自发丰富,已经累积了颇多可供传诵和玩味的佳作。”

作为一个年纪尚轻的诗歌作者来说我无从经历早于我出生的诗歌年代,但就有意识的创作过程中了解的诗歌背景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诗歌热是一次中国的启蒙运动。一批批国外优秀作品被引进内地,一波波优秀的诗歌作者开始尝试自己的创作之路,从而使象征当时汉语诗歌水平的“朦胧诗”开始闪耀诗坛。这些诗作就个人阅读体验来看可以贴上这么几个标签:彷徨、探索、怀疑、召唤、自我意识苏醒。

其实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过程,正如世界史上的文艺复兴一样,当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性之后势必会对自身和人类整体精神产生新的兴趣点。诗人又是最为敏感和最先体验这一过程的独特个体。就汉语诗歌来看20世纪70-90年代社会转型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对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和意识开始出现动摇和怀疑“这一时段的诗歌作者们,相较于前几代诗人,写作行为既带有着某种文化/文体自救性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个体面对商业大潮诱惑时的挣扎与自救性质,这使得绝大多数作品,既表现出对时代生活的回应,也呈现出写作者对个人美学趣味的探索、坚持、独立、不妥协精神,而在20世纪末发生的‘盘峰论争’,则可以视为这一不妥协精神在诗歌艺术价值观方面的一次核爆,并直接影响到了今天‘网络——自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本书序言)

我很能体会到这些作者的创作感觉,我理解为无处安放的自我意识与迫切寻求突破口的意识扩张,好在汉语诗神永佑他的孩子在新世纪让不一样的汉语现代诗登上历史的殿堂。

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当诗歌热潮来临时,面对每一个作者的问题都一样,是效仿“朦胧诗”还是保持本心走自己的艺术创作。在进入经济和资讯快速发展的90年代,每个作者也体验到了时代的快捷以及个人经历的复杂性,这对创作来说无疑是一次质的聚变。使得更为突出个人体悟的现代诗也就是在“饿死诗人”这一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的诗歌作品踊跃诗坛。

这也是本书以“饿死诗人”提出者伊沙《结结巴巴》为开篇的重要指向意义。之后以上下两卷的结构向我们展示了活跃在新世纪诗神感召下的作者,比如:食指、洛夫、任洪渊、昌耀、梁小斌等殿堂级诗人以及唐欣、秦巴子、侯马、祁国、宋晓贤、李伟、贾薇、沈浩波、马非、朱剑、刘川、南人、王有尾、朱剑、乌城、西毒何殇、小宽、韩敬源、李异、张进步、艾蒿、人面鱼、春树、闫永敏、紫箫、襄晨等各个年龄层的实力新锐诗人。

翻开每个作者的作品都能明显感到时代赋予的活力和新的文学思考向度,不在彷徨而是更多的自我认知、肯定以及对时代敏感性的发现。伊沙的《9.11心理报告》不再是单纯的公共事件表达而是自身涉及的复杂感情;徐江的《半首朗诵诗》欧美诗歌式的磅礴诗歌史;侯马的《种猪走在乡间路上》脱离了农业文明后的人文反思;唐欣的《我的工厂》城市现代工业背景下的个人经验;沈浩波的《舌头重于灵魂》身体感触的直白抒发;君儿的《歌钟》俗事生活压力下的情感爆烈;黄海的《写故乡》现代口语言说下的古诗意;李异的《花献给独角兽》都市情景里的异样罗曼蒂克等等。

未提及的佳作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些作者的作品中每首都极具独特个人风格和艺术美学指向,并无一个人与他人类似和相近。我相信这也是本书编选者徐江先生的独到用心——展现最具有时代气息和艺术指向的作品。

新世纪的战斗

阅读完全书后对我来说有两个感触:一方面是对编选者付出辛苦地感谢;另一方面是来自对自身创作感到的严峻和畏戒。进入21世纪的最初10年整个时代进入娱乐至上和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大众文化趋于世俗进程。当然我本也不期望大众文化有多高深的艺术追求,但以至于低俗地追求也让人觉得无法接受,至少是对一个创作者来说,这一点的清高势必要有。诗歌就更是小众文化给养的诉求之一,太多伪诗歌、伪诗人站在媒体和舆论的浪尖上做着小丑一样的表演让更多大众以为诗歌、诗人就是戏子般可以消遣的对象。

面对不再要求严肃文学的时代,诗歌作者是否可以把持自身的文学美学要求就成了每个作者律己的戒尺。是否时刻谨记现代诗的美学要求。

1、有没有一个智性的审视世界的眼光;

2、有没有明确而自觉的语言建设指向;

3、有没有将“抒情”、“抗辩”、“玄想”、“解构”、“反讽”、“幽默”等个性指标置于诗歌合理性下的综合能力;

4、有没有将简洁(或透过繁复的外在,呈现出直指人心的穿透性力度)作为追求诗歌境界的最主要目的;

5、有没有将在所有既往诗歌传统中被奉为最高指标的“人文”、“哲思”、“情怀”诸元素,严格控制在诗歌本身所要求的简约、含蓄、凝练之中,而不让其产生喧宾夺主式的泛滥。

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层的挖掘创作者独有的诗歌魅力,发现自身的艺术潜能成了新世纪给每位想成艺术家的创作者的世纪难题。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网络信息会很多,所以也会因为网络信息和碎片化的时代特性带来一些自身的创作思考,例如作为一个严肃的创作者我如何抵制娱乐化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在不被时代压力吞噬下创作出带有张甫秋体温的艺术作品。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那我想就是“寒山”。我的诗歌领域就是我的寒山,在此处我有疆土,我有城池,并一步步建立和保卫它。时代、世俗的负面影响就是严寒压聚下的威胁势力,我守着我的寒山,我为我它而战斗。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我已有的寒山,也看到了每位入选者各自的寒山,我很幸运的是有这么多优秀以及杰出的诗人同我一样可以坚守着自己的诗歌美学要求,同时并为之努力。

“诗歌怎样在保证挑战艺术极限冲力的同时,在面对想像力、社会和生命的素材时,给读者以正面的、而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或美学上的冲击,这是世界诗歌在过去一百七十多年间(从法国象征主义开山祖波德莱尔写作《恶之花》的年代算起)所面临的一个巨大课题,也是汉语白话诗诞生以来一直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题。”(本书序言)

我想我已穿好战袍准备为之战斗,并坚守它!

《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读后感(三):《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诗歌选集的巨著

当大部分人对诗歌的认识还局限在唐诗宋词时,现代诗经历了一个缤纷的发展过程,而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现状如何,之前没有一个诗歌编选家有过总括性文本,读者甚至诗人本身对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情况也是懵懂无知的,诗人创作看起来无意,随兴所至,但深究起来却有许多美学上的严苛要求和智慧的门槛设定,诗歌是最高级的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当我从当当网订购这本小圣经开本,厚重达724页的《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翻开第一个诗人伊沙的诗作开始读,一整天读到压轴诗人宋晓贤,内心的愉悦和畅快是淋漓尽致的,除了之前的《新世纪诗典》系列丛书,我已经在诗歌选集上,好久没有这么舒服过了。每位诗人的诗作都是每位诗人美学的一次天然的绽放,有如一阵自由,无拘束的风。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好的诗歌选集可以读,当下,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书,我相信每个读到它的人,都是有缘人,有缘人天会厚报,尤其是在对生命与人生的认识方面,如果是诗人本身,理解与领会以后,又是一番新境界了。

《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读后感(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王勃之精妙诗句类比此书,当不为过!

无论是殿堂元老,还是实力新锐,不论是开路先锋,抑或后起之秀,都能在这部岩石级诗歌选本里得到最佳视角的呈现。精粹的文本遴选及缤纷的个性之声,注定了这是一次难以想象的非凡“愉阅”之旅。随手翻开一页,就能从一首诗里体验到一回美学锋芒与智性之光,而每位诗人都有极其惊艳的亮相和淋漓的绽放,仿佛在踏入幽深洞穴的途中欣赏到一幅幅勃勃生机的史前壁画。从事着五花八门职业的诗人,以独特、平等、真实的诗之眼,全力捕捉着这生活百态、世相人心及五味杂陈,这是自1991年来至今的中国心灵史,也是各行各业那些伟大人民的灵魂交战史,诗人们以其出色才华与杰出诗篇,记录了这段中国24年现代文明艰难进程的影子。24年,是一个成人价值观的取胜,在这部诗选里,诗人们以最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和成果展现出了“当代中国的脸”。请静心触摸和感受每一首诗里的脉搏与心跳,在神圣的日常里找到诗意的激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王勃之精妙诗句类比此书,当不为过!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