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民国》是一本由江城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08.00,页数:9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一):[书评人俱乐部]时代虽动乱,乱世造英雄
一直是闭关锁国,视己为世界第一,在外国侵略时却只能乖乖的割地赔款做人孙子;好不容易在一些开明大臣的努力下决定改革,却威胁到了当权者的权力和利益,最终只能止步不前固步自封。晚清虽然存在一些忠心为国,鞠躬尽瘁的伟人,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却也抵挡不住少数当权人的肆意玩弄,最终走向灭亡。
贵圈虽乱,伟人的光芒却也是掩盖不住的。
其中我非常欣赏的一个人就是张謇。他一开始是当兵的,打完甲午战争之后,回家考功名,他考试就当玩儿似的,很容易的就考上了状元。这估计会气死那些一心求功名,却苦苦不能得的那些读书人。在面临国家一直落后挨打的这种状态下,张謇深深的意识到必须办实业。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勇敢的舍弃才是大智慧。他抛弃了自己的功名,开始兴办各种工厂,事实证明,有能力的人在哪都可以发光发亮,这些工厂办的异常的顺利,张謇大赚了一笔。但是张謇没有只顾着改善自己的生活,这些钱他都用来奉献国家奉献社会了,这真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裸捐和慈善事业啊。他办了好几百所学校,其中现在赫赫有名的复旦大学就是他一手办起来的。这种能够顺应潮流,弃自己的功名利禄于不顾,国家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儿的精神,和那些一生追求荣耀、视阻挡自己仕途的人为蛇蝎的俗人相比,真的是熠熠生辉的。
三部我还只看了一部,却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着迷。作者就是以一副讲故事的口吻在写民国的真相,所以即使是历史,却也不显得枯燥,时不时的还会被作者搞笑的话语逗得发笑。袁小四,李二,这些民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看到他们的别名之后也会变得亲切许多。
抛去政治目的是否正确来说,袁世凯确实是有勇有谋,卧薪尝胆,能伸能屈型的人。从小的教育让他在权谋专场混的如鱼得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且他还体恤部下,很能够抓住人心,让属下们都对他忠心耿耿。他惜才,对于有才能的人他从不摆架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他身后有一大批有才识有勇谋的人。这和现在那些稍微有些官职就喜欢摆谱的人大有不同,所以很显然的,一个是影响整个民国时代的人,一个却只能永远在小职位上小打小闹。
第一部孙中山还只是在南方各种起义,而且大多数是以失败结局。那么究竟他之后会怎样影响整个民国呢?我也不清楚,我现在迫切的想去看《历史深处的民国2——共和》来找到真相。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读懂民国看这里 ——读《历史深处的民国》
文/岸晓风
曾经有人这样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个真正“百家争鸣”的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一个就是民国。的确,近年来,民国研究的确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民国”为什么会热?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消极的反对的,认为持这种思潮的积极分子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称那是个“民主”、“自由”、而且“崇尚知识”的时代。当然也有支持的,认为民国热更不是怀念民国时期的列强侵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也不是推崇彼时的社会制度,而是怀念那个独特的时代氛围、时代特征,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段“百家争鸣、百花争放”的灿烂时代。无论持那种观点,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民国历史很重要,很值得的大家研究。
但是问题来了。作为纷繁复杂的一段历史,大家很难理出头绪,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幸好,江城先生的《历史深处的民国》,如同久旱逢甘霖,让大家有了“解渴”的机会。
这套书一共三册,分别分为晚晴、共和、重生。为什么要讲“晚晴”,很显然,一方面,民国的开创者成长于晚晴,民国的力量格局来自晚晴,甚至连民国的病根也是从晚晴带过来的,另一方面,民国和晚晴是有重叠的,民国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共和”则包括辛亥革命、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恩恩怨怨、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直奉大战等等。而“重生”主要突出了北伐战争到1945年十四年间英勇抗战、抵御外辱的历史风云人物。
这一套气势恢宏的长篇历史之作被称为是继《明朝那些事儿》后最好看的趣说正史,读过全书,深以为然,同时有时候觉得比《明朝那些事儿》更加真切、精彩和酣畅淋漓。为什么?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离我们更近。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历史离我们越远越好些,应为很多观点已经形成定论了,好叙述,好下结论,“远观”更能看的客观。但是另一方面来说,离我们越近的历史又越能激起我们的好奇心,或者说阅读欲望。比如这套书,说的都是从晚晴到民国期间的时期,兴许,我们的爷爷辈都经历过,很多人物也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所以读起来也格外的“带劲”。
同时这套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幽默与严肃并重的写法。历史既不能板着脸,也不能嬉皮笑脸。这本书在这方面是典范,既让人深刻感受民国历史的跌宕命运,同时也巧妙地超越了“好人与坏人”的道德评判,给读者讲述了一批血肉“男儿”的复杂内心。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让我们一起翻开这套书,一起走进民国的深处去领略一番吧。
(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三):你有所不知的民国
民国不远,但印象里很模糊,除了几个响当当的人名,其他似乎都藏在历史深处的迷雾中。
不过民国不应该被遗忘,辛亥革命真的像教科书说的那么顺利吗?
不是,其实当时差错百出,大家都是慌里慌张地就进入了民国时代;
国共两党天生就看不对眼吗?
不是,其实国共还是有蜜月期的;
段祺瑞是个只是个屠杀学生的大军阀?
不是,他有着极其自律的一面,在乌烟瘴气的军阀年代,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
民国是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江山代有豪杰出。这个民国,既有内忧,又有外患,而且是亡国的危险。我们今天看到亡国,干巴巴的两个字眼,但是那一时代的人,亡国是耳边轰鸣的防空警报,是身后的断壁残垣,是怀里刚刚死去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独处时失去控制的哭嚎。八年抗战,或者说,十三年抗战,无数个如你,入我,如每一个拥有生命黄金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共赴战场,为我们这个积弱不堪的国家,去抵抗,去争取民族的一线生机。他们应该被铭记。
我们远远谈不上忘记,因为我们从未知晓。我们看那些抗战神剧,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全把想象力放在怎么意淫当年中华民族如何神勇。如果当年日寇那么无知无能,我们还要和他们打八年,那么是否显得我们更像个失败者,如此对手还要纠缠那么久。
你也许不知道,淞沪会战,一个满装满员的师,拉上去打一天就没了,
你也许不知道,那时要靠炸开花园口大坝淹死无数同胞来阻挡敌人推进;
你也许不知道,其实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国共双方当时都很诧异。
那一个民国,你有所不知,那一个民国,应该被铭记。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四):边读边写,读读写写
第一部(晚清)看完了,袁世凯才是大主角,汪精卫不但是花美男,原来也是热血青年且坐怀不乱。内容和电视剧《走向共和》基本一致,慈禧也好,确实有错,却从不是一无所能。李鸿章也罢,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时局所困。
第二部(共和)又分为走向共和和北洋称雄两部分,从清帝逊位到民国成立,袁世凯指点江山半辈子,最后当了冤大头,也不愧他发行了袁大头,终其一生,最后糊涂,落了一世骂名。民国最混乱的十几年归根结底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追名逐利,没想着干正事,孙文为革命几十年,当他,终究是太晚才悟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第二部也随着国父的逝去告一段落。
看过这些,也不得不同意作者一开篇就提到的一句话:历史就是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五):历史的有趣和无趣
历史真的是有趣的吗?充满了明争暗斗和血腥暴力的历史,怎么看都不像一件有趣的事情,所以有趣的也许不是历史,而是说历史的那个人。显然罗贯中笔下那个以赤壁为画,羽扇纶巾的美周郎,在陈寿的记录中“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就没有其他了。当然,这也有小说跟史书的差别,不过也从侧面说明了,用于记录的历史跟讲给人听的历史,其实是不一样的东西。
用幽默的笔法去讲述历史,是近些年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从早些年的《明朝那些事儿》到《袁腾飞说历史》,一群在史学家眼里的“竖子”,就这样用着当代社会里流行的词汇和讲述方式,创造着一个个出版界的惊人数字。而本文作者江城,工科硕士,资深软件工程师,历史爱好者。显然也符合这个“竖子”的界定,所以这本书是否也可以像它的前辈们一样,变成一个话题性的读物,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的界定。
本书的介绍里写着,继《明朝那些事儿》后最好看的趣说正史。而本书的第一页,就像极了前者。明朝的第一页就是一份朱重八的个人简介,而本书则换成了袁世凯。而接着往下读,确实有点民国版那些事儿的味道,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章节设置。
本书从1840年写到了1945年,共分为三部,分为晚晴、共和、重生,从清朝的屈辱,写到了民国的喧闹,再到抗战的悲壮。就如文章开头写到的:“假如是一百斤,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沉重?假如是一百里,你会不会觉得稍显漫长?假如是一百年,你会不会觉得太过遥远?假如只用读一本书的时间,就能让1840年到1945年这一百多年的遥远,真实地回归你面前,你会不会觉得这很精彩、很有趣?”这种类比让我想起了狄更斯的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文章在最后,几乎是用最简略的方式描写了三年内战,而在最后留下了大家都比较熟悉,但又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愿你我有生之年,再见中国君临天下。其实这句话来自于一部日本的名为黑塔利亚的漫画,国人所做的同人志的一句,显然这句话确实很有时代感,也代表了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的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
本书推荐给喜欢民国历史,又习惯了明朝那些事这种叙述历史风格的读者。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评《历史深处的民国—晚清》
以前高中的时候就喜欢历史,而清朝又是一个颇多争议的朝代,大清帝国是一个多变的时代,就中国历史来说,清朝是相当修明的朝代。无论是开疆拓土、行政规画,都不让于汉、唐;若说到外威、宦官,这些中国历朝的通病,清朝几乎免疫,可说还超美于前代。它在近代史上不幸的遭遇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中的夷夏观念,使它一直免不掉在种族立场上被歧视的地位;一是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大变局,使它一直承受着在民族立场上被侵略的地位。前者随时代的进步,其观念已湮没不彰,早被淘汰;后者却随时代的演变,愈演愈烈,回顾往事,仍然是更增愤慨。
翻开装帧精美的书籍,作者以诙谐的语气讲诉了那个充满了硝烟的时代——清朝和在那个时代各种出名的人物。清朝经过康雍乾三朝的盛世,嘉庆时已是盛极而衰,白莲教之乱最先亮起了红灯。道光时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敲开了闭关自守的门户,也暴露了满清政府的腐败。接着是洪秀全举起了民族革命排满的旗帜,虽然最后为以维护“名教”为号召的湘军所败,却已启发了汉人的民族思想,也提高了汉人在满清王朝的政治地位。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已感觉国势之危弱,失败之可耻。林则徐、魏源、梁廷楠等均深知有模仿西法之必要。魏源更根据林则徐所编之《四川志》,及中外书志所栽,撰成《海国图志》一书,其自叙是书“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于是掀起了满汉朝臣的自强运动。初期中枢有恭亲王奕欣,大学士桂良,文样等赞助,疆吏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各于辖区内推行新政。后期中枢主持人为醇亲王奕譞,李鸿章仍居重要地位,外省督抚中张之洞、刘坤一等全力从事建设,声望日隆,各方面均在向现代化迈进,一时颇有中兴气象。
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晚清》写了这个时代的故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带我们走进了瑰丽的历史画卷。“不为鸦片的鸦片战争”“袁世凯的第一桶金”“拿什么拯救你,晚清”这些新潮的标题,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晚清。这是一套不错的书,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