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政治学通识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政治学通识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政治学通识》是一本由包刚升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学通识》读后感(一):我只是一位热衷政治的普通公民

包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略严肃的政治学基础科普书,带有浓郁的学术气息,行文非常严谨,用词也均是专业词汇,若是985大学的通识课程难度若此的话,可谓是hard 模式了!

本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少拿天国举例和分析,但我还是能从再明显不过的指代中清楚的明白此处指的是天国。作为高能力低民主的天国,作为威权政治的代表国家,我国的富豪榜前几名都是让步于垄断部门;官员唯上级马首是瞻;社会精英争相考公务员,为了分蛋糕;街头政治被严格控制乃至阉割;高层对政治权力的争夺仍旧是腥风血雨,失败者付出全部代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仍旧需要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然,社会阶级分化,中产精英不满于怠政与缺失的法律;一党制大行其是,无人敢提意见;民间无宗教力量支持民主;中产阶级仍不够强大,抗争一起,威权仍不会受威胁;国内民粹思潮涌起,官方愚民政策日见其效;宪法被架空,当中规定的诸多言论自由,集社自由等权力被有关部门剥夺;历史被控制,过去被遗忘,将来因此也被控制;政府将经济建设成果据为己有,很多人相信这套逻辑;新闻不自由,饥荒等可控灾难仍可能发生。这些均是不可忽视的

《政治学通识》读后感(二):政治学的趣味

在中国谈论政治有些微妙,在吃瓜群众和官方话语之间找不到一个恰当且安全的对政治的表达。观念正深刻的改变着世界,作为制度化规范化观念的政治也深刻的改变着中国和世界,国民对这样重大的体系,如果仅保持一种笑而不语心照不宣的优雅态度,或者仅持有一种看神仙打架宫廷八卦的猎奇心态,又或者是一种简单的政治污名化的政治虚无主义态度,至少是一种参与公共生活的遗憾。徐贲在《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里引用美国已故伊利诺州参议员弗雷德·德克森的言论“政治不是某种你可以拿来交给别人的东西。既然政治是通过政府指挥人间事物的艺术,它就应该是这个共和国内最好的职业和所有人的副业。”对政治的理解我们当然可以通过阅读微博微信或者网络讯息得到,也可以在入学就医买房买菜中体察,现实中的政治运作是政治学里尤其重要的一块,但碎片化阅读和体验最大的问题在于即使海量信息的堆积如何能产生知识,而对知识点的归纳和理解构建认知体系更是一种需要自觉摆脱舒适区的刻意练习,而单单的阅读文字或生活感悟很难得到。 读《政治学通识》的优势在于,作为一本比较规范教科书,有比较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综述分论,以政治学中的核心概念为中心,大致就政治的各个领域和政治与社会、政治与个人的关系做了介绍。作者以国内作者少见的态度约束自己的立场和好恶,尽量客观的对罗列的不同的观点并进行分析比较,并着重对不同观点之间逻辑结构的联系做论述,而非简单的做价值判断。 以政治学中政治的概念为例。政治是什么?这是读政治著作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唯有对概念基本命题有一个清晰准确有意义的定义,才有可能做后面有价值的讨论,而这种概念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一个有完整结构的整体观念体系,这是通过碎片化阅读很难做到的。作者在对政治概念下定义的时候,不像国内大学政治教科书里通常介绍的 “政治是以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关系的总和”就完事,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概念背后的经济观、阶级观、权力观和历史观, 这种知其然而又试图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在教科书写作中并不多见。《政治学通识》对政治概念的论述,不是简单下结论下定义,而是做了一个综述,不但把横向的像海伍德、阿伦特、孙中山、施密特和托马斯的政治定义列出,也把纵向的像亚里士多德、韩非子、马基雅维利的对政治的历史定义列出,把政治作为政府艺术、公共事务、妥协共识和权力资源分配等多个维度的丰富面向说清楚,把政治学科多范式之间的冲突和联系摆在读者面前,这在大学教科书的写作里尤为难能可贵,这也是对读者拥有独立思考智力的起码尊重。 歌德在《浮士德》里写道“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也说“以往一切哲学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他们的关注点固然不同,阐释方向也各异,但有一点是契合的,那就是观念概念固然重要,但在概念中填充足够书多的经验现实往往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政治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大词,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从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到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的生育制度,从全球化到个人的性生活,对政治的讳言,恰如对房间里的大象的无视,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政治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书中由于种种可以理解的原因,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的讨论,但说作者缺乏问题意识未免苛刻,大篇幅的《民主转型的政治逻辑》(包括他前年作品《民主崩溃的政治学》)《如何参与?为何抗争?》《民族主义与族群政治》谈的固然主要是国外事例,但如果不能做一个恰当的延伸联想,在智识上恐怕是个缺憾。在第10讲《政治文化真的起作用吗?》更是直接涉及政治与文化,统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用唱红歌的集体性效忠行为(一种教育方式),比较体面的面对自己的沉默和顺从,强调行动本身比行为产生的教育效果更为重要,几乎触及到了组织化权力运作的核心逻辑。 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政治学著作,不但参考书目有不少值得阅读的经典,就是在引用的书目注脚里也有大量值得一读的政治学著作,这种靠谱的阅读蔓延,对于想要对政治学有更深一步了解的读者而言,有着莫大的助益。教科书也好,入门读物也好,都是某种渡舟或者敲门砖,它会带你进入到某个地方,告诉你有哪些道路可以选择,还有哪些辽阔的知识图景,但渡舟或敲门砖本身并不足以落脚,因为“我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外,还有二三千年的昨天,除了我们这角落外,还有整个世界”,我想这也许是作者在写政治学而又通识的初心所在吧。

《政治学通识》读后感(三):三方面读书笔记

法治与礼治或政治与德治:

中国自古就有儒家、法家之分。

西方18世纪古典自由主义奠基之作《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同时著有《道德情操论》,强调社会繁荣不仅依赖于人自利的动机,还依赖于人们的美德。

托克维尔19世纪30年代考察美国,所作《论美国的民主》,将美国的民主归因于三个条件:自然环境、法制和人情。他强调乡镇精神对美国民主的最根本意义。

当代政治学强调文化因素的学说中又增加了社会资本理论(如福山)。

联系当今:梁漱溟曾有乡村儒学的主张,如今新儒家也正在乡村进行信仰建设的实践,可以视为一种基层的礼治,至少可以作为现代法治进步的一种辅助性动作。参“何谓乡村儒学?输血急救凋敝乡村,完成儒学现代转型”,参: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23787

政治学沿革及经典著作:

政治学作为学科的三种传统:哲学传统(政治应该怎样)、经验传统(政治是什么)与科学传统(量化研究等)。

希罗多德《历史》:记述了古希腊和波斯帝国的战争,其中讨论了建立何种政治秩序,关于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和独裁政体的讨论。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述了雅典、斯巴达两城邦的战争,其中伯利克里的演说,是研究古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史料。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开创了政体的类型学研究,划分六种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为正宗政体,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为变态政体,不照顾全邦人民的利益。此外,还研究了阶级问题,探讨了中产阶级为基础之于政体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西塞罗《国家篇 法律篇》:混合政体在古罗马共和国的实现。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政治上的现实主义,剥离了道德和政治,支持君主的武力威慑的效用,马基雅维利主义被理解为(尽管片面)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处世哲学。

霍布斯《利维坦》:强调国家乃人类社会所必须,没有共同权力使人慑服的时候,每个人皆处于战争状态,成为彼此个体的战争。于是,一个强力国家就是必要的,可以通过人们达成协议或者通过武力取得。

约翰?洛克:早期自由主义代表,认为统治应该基于被治理者的统一,提出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两权分立的思想。

孟德斯鸠:反对专制,捍卫自由,三权分立,直接影响了1787年《美国宪法》的起草和美国政体的创建。

卢梭《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原则。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19世纪前人类政治思想史上最具有实践智慧的著作,共85篇文字。强调分权,也论证了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和政府效能的问题。两者结合才是联邦党人完整思想的表述。联系当今:当下,福山认为美国分权和过多法律导致政府效能较低。参: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310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经验研究著作,考察美国民主体制的运转情况。

即便政治学有如此长远的发展,讨论政治时,还是不应过度放大学问的实际效果,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政治秩序的构建较少取决于智者的思考,较多取决于政治参与者的行动;并非政治哲学原理决定国家的政治秩序,而是参政集团的选择和博弈决定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正如《联邦党人文集》所述:“我们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

自由主义作为意识形态:

政治上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一个有限政府或立宪政府,其权力、行为和边界要受到强有力的约束;经济上自由主义反对重商主义,即经济民族主义或贸易保护主义。综合而言,自由主义秉持个人主义原则、个人自由原则、理性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被治理者同意的原则、宪政原则和自由放任原则(即政府管的少,只行驶法官、警察的角色)。

后来自由主义遭遇很多严重挑战,如间歇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大企业垄断等,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还产生了对大规模公共服务的需求。自1870年后古典自由主义日渐式微,新崛起的现代自由主义(如凯恩斯主义)则做了修正,让政府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遵循过去的基本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主张强化政府干预——包括对市场、行为和企业的管制,加强对劳工阶层的保护以及建设福利社会。如今,欧美发达国家,整个经济活动中政府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

1790年后,新自由主义崛起,背景是70年代实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和福利国家方案遭到了大量质疑,其重要人物是哈耶克。哈耶克认为人无法借助理性认识复杂事物背后的关键信息,所以中央机构基于理性和科学做出的经济决策是靠不住的,而既然人是相对物质的,创新的高度是不确定的,那么好的社会要给每一个人和组织探索的自由,这便是他秉持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于是他批评东方阵营的计划经济,西方的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现代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学说。

社会民主主义主张通过税收和再分配使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更加平等化,同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甚至建立福利国家——而这些其实和新自由主义一些主张合流,并在当今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

意识形态论战的场域: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国家的角色和作用、自由及其限度、平等(形式平等或实质的平等)、政府与市场。

《政治学通识》读后感(四):写了一堆书评被强制转移到不可公开的日记了

写了一堆书评被强制转移到不可公开的日记了。

书能出版,我说的话也没有更过分的。。豆瓣真是胆小。

中国还是不能谈论政治?

中国还是不能谈论政治?

中国还是不能谈论政治?

中国还是不能谈论政治?

中国还是不能谈论政治?

中国还是不能谈论政治?

中国还是不能谈论政治?

http://weibo.com/p/1001603918106274703603

第四讲国家

第五讲政体

概念简单,但是有意思。

最后还介绍了一部电影和一本书,V字仇杀队和1984

《政治学通识》读后感(五):很好的一本政治学通识读物——读《政治学通识》

在我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接触了5门跟西方政治学有关的课程。

最早是我们学院一位长江学者教的《政治学基础》,用的教材是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奈何这位教授颇有老顽童属性,上课东拉西扯,现在还记得的就是“孔子他妈”之类的轶事。

接下来还是这位教授教的《行政伦理学》,用的是他编撰的教材。但是无论课上还是教材,通篇充满了WTF,班上只有1名学生悟性较高、登堂入室,现已早早成为副教授。读硕士的时候,因为还在本科的学院,教这门课的依然是这位教授,所以同样的内容又听了一遍。

然后是国关学院的一位留着地中海发型(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契丹人”)的教授教我们《西方政治思想史》,算是第一次比较有体系地接触了西方政治思想。对他所讲授的记得不多,我和媳妇至今还记得他在前几课讲古希腊时说的一句话:“logos是一团火”。我俩当时面面相觑:“为什么不是一团水?”也大概是那个时候,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卢梭,接受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即使后来硕士时学了人力资源,跟着导师去郊区“闭关”时,身边也要带一本卢梭的书。

硕士的时候是景老师教的《政治学》。记得刚入学时,师姐告诉我,“景老师的课一定要好好听”,因为这是他们班公认的所有的硕士课程里面最好的一门。在这门课上,我做了最认真的一次文献阅读。以前学的都是”democracy“,我的题目是“totalitarianism、authoritarinism 和”政治动员“。

最后一门是康老师的《文献导读》。康老师理工科背景,因为研究农村扶贫问题而转向慈善,最终因此进入我们学院,组建了NGO研究所。但是他的个人兴趣却是新儒家,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他的课上,他对葛兰西情有独钟,让我看到政治学的另一个领域。

拉拉杂杂说了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政治学是一个非常博大精深的学科,即使教授们也难以全面、严谨、系统地说清楚,更遑论转化为更通俗的语言讲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但是这本书也许可以。

感觉这本书有三个特点:

一是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每张都从一个小故事讲起,引入一个政治学的主题。后面论述的时候文字也较为活泼,读着不犯困。偶有“神来之笔”,说着外国的事,但读者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天朝,这一点很有意思。

二是内容系统全面。也许大家在生活中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政治学概念、理论,这本书能够把各个点串成线,形成一个较为严谨的体系。

三是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不带倾向。作者在书中尽量隐藏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帮助读者用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看待中国。

《政治学通识》读后感(六):政治名词的认识

本书是一部政治学讲义,作者介绍了国际上通行的经典读物。福山的国家建构等最新的政治学观念也收纳其中。通读一遍,感觉在大学里上了一堂不用考试的课程。最大的收获是 政治学习中,对政治名词的认识上,要先提出问题:这个名词的存在合理吗? 国家等政治概念并非自古就有,在接受这些观点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样,威权政治存在有其合理性,但肯定不是最佳的政治形态。宗教和政府的平衡是民主的推动力。 大部分国家都是二战后产生的。战争塑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在这样的军事过程中,欧洲现代国家兴起。 许多国家的现有政体都和内战有关。我们都以为国家时自古就有的,原来国家和民族一样,都是描述中产生的事物。就像二战期间,美国通过宣传工具让主妇们接受动物的内脏一样。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语境中。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把许多概念视为理所当然。 威权政治把权利封闭在特定集团和圈子里。政权更迭遵循元老政治。威权政治是民族政治和极权政治的中间状态。对治理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有着很强社会建构能力,对社会的管理能力也很强。 大部分基督教国家时民主国家。教徒人口越多,民主程度越高。儒教把政治和国家合二为一,不认同社会自治。宗教对国家整体的影响非常大,宗教发达意味着思想管理和政府管理的分开和制衡。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