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必然》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必然》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必然》是一本由[美] 凯文·凯利著作,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必然》读后感(一):必然 读书笔记

《必然》读书笔记『1』——你想让你所知的一切毁灭吗?

变化的逐渐性 新事物需要消化 必然是主观认识 通往未来的方向确定 演化 轨迹 或然

凯文凯利坚定的认为有一种力量,推动着这个社会向它原有的方向前进。无需预测,无需考虑或然性,未来事件正在Becoming。而不是beganing。kk站在上帝视角,看到的是已经被历史的车轮碾压过的未来,又出于凡人的身份来为大家解读车辙的意义,这是这本书称之为必然的所在。展示了他对自己所作出判断的自信。当然,我看到的确实是他的预测和推断。我不深究作者这么做的目的,或许这是他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梁文道在点评《百年孤独》的时候有提到,每个书作者都在构建自己的小宇宙,并且试图诠释它的不足和缺陷,最后呈献给读者,而加西亚·马尔克斯做到了。

我也要从KK的角度去看他写作的东西,去理解他的逻辑,它的想法。

手机里,APP在不断地进行着更新,一个个小的升级推动着APP向更健康和完善,多次升级后所积累的更新,足以让我们感到不适应。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最初微信的样子。变化是永恒的,新事物也不是突然就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手足无措。它的出现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事物对变化的自然倾向。他认为这种变化对于“科技树”来说只能算的上一个升级,这是一个更大的思考框架。

我很能理解数年前,我和我的父母对于智能手机同样的一无所知,后来他们把智能手机拿在手里十分焦虑。我曾经试图告诉我的父亲怎么去通过支付宝转账,把钱存在余额宝里。这样简单的东西他无法顺应的理解,最后作罢。后来他自己学会了怎么使用支付宝,但其中很多东西他尚未接受理解。用KK的话说,支付宝“突然”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变成了一项最大的更新,“大到足以带来‘创伤’级别的困扰”。

而现在,迭代变化的速率仍在加快,快到了我们会无视其渐进式的变化,我们不在注意其动作;只有在回顾过往是才发出物是人非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我们倾向于用旧框架去嵌套新鲜事物;为它配上过时的鞍套,来适应我们已知的世界。所以对于新事物,很难做出正确的估值,就像KK书中的事例:

1989年KK在向美国广播公司(ABC)展示互联网时,那些高官的蔑视和嗤之以鼻。还有他们对待KK所推荐的abc.com这个域名的不屑一顾。还有那个年代的预言家们,对互联网发展做出过多么可笑的预测。

那些预言家曾是那么时代的成功者,他们都是极其智慧聪明的人。

最后一部分,KK描述了一个更宏伟的未来景象。变化没有停歇,而是不断加速。我们所知的世界在近乎瓦解的速度在向前推进,这个世界的废墟会在我们的脚下被夯实成更加坚固的时代根基,成为创造未来真正伟大事物的坚固平台。

这就是我对《必然》这本书第一章的一些谬谈。

《必然》读书笔记『2』——人类或许是未来进化的一个神经元?

Congnifying(知化) 人工智能 大数据 定义人类 下岗潮

在第二章,KK用了Congnifying这个词作为本章标题,这个词在任何英语词典里都是查不到的(笔者查询了牛津初、中、高阶词典),毫无疑问是自己造的。译者把它翻译成知化,KK注:知化意为赋予对象认知的能力。其实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比较难理解。

我结合本章所说的,阐述一个我认为大家可以接受的定义:电脑是无法模拟人类思考的,但在人类越来越多的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人类的生活习惯、社交习惯、判断标准、道德底线都会被互联网记录收集;基于互联网掌握了这么多人类的大数据,它可以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做出判断,对人类社会的事件有了自己的认知,对人类的某些行为有了自己的判断;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互联网被教化的过程,就是知化。

基于知化这个概念,KK断言,人工智能不会出现在大型的超级电脑上。人工智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通过互联网连接了70亿人的大脑,它不断地学习完善自身。我们会利用它不断增长的智能来处理各种单调的杂货,它却无影无形却又无所不在。我们可以从地球上任何一个显示屏直观的获得它分布在各处的智能,但很难说它在哪。

这种智能不断地接受反馈人类的智能,以此完善自身。我们对它也很难定性,但他肯定是人类的一种群体共识。

人工智能即将到来。

我对于第二章所说的廉价的并行计算,大数据这一节等并不了解,但我做出了一个自己的断言。所谓的智能或者大数据,在肯定会成为最常见最廉价的基础设施,而且这个时间是可预见的。在阿里巴巴刚出现的时候,部分人开始在网上开店,最实际的发现就是钱挣得多了,买的人也多了,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是商机;很多人发现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加之各种网络平台的兴起,现在的你想一下。还有人会拒绝在网络开店、营销吗?于是乎网络营销成为了商家的成本内的东西,而不是谁的商机了。换言说,你再也不能偷偷的通过阿里巴巴,比你街上的同行收入更多,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商业平台。

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会引发社会体制的改革。科技的发展快速的解放劳动力,在我们可以想象的范围内。窗口类从业人员(银行柜员,公司前台,售票窗口等),农牧渔从业人员,中介类从业人员,传统媒体类从业人员都会因为被人工智能替代而消失。

还有很多职业必然会兴起。

2015年电子竞技的澎湃发展正在佐证这个趋势,很多非80后的人士很难理解,冠以不务正业的名号。但事实上,它提供给了社会多少个岗位。

这一章,是对当今社会有冲击力的,没有多少人会相信。人工智能的到来是那么快,也没有做好改变。大部分时候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他们都会问:这个跟我有什么关系呢?知化是和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它在切实的影响、改变我们和后代的生活。

不多说了,这一章在KK那本《失控》里写了数章,我寥寥千余字决不可能描述充分。

给大家一个轻松的故事:基于人类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出现以后,有人想知道最好吃的食物是什么,于是通过它去查找;结果它给出的结果是方便面。为什么?

《必然》读书笔记『3』——还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

流媒体 视频流 下载 上传 iPhone 复制 电子书 影音数字化

第三章 Flowing 流动

曾经腾讯作为一家COPY公司,在众人的骂声中不但没有死去,反而越发的精神抖擞。从本章的观点出发: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

在我们使用它时,产生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都被拷贝成了复制品。然后在互联网的河流中富有生机的流淌,传播。复制品经过复制,进而产生新的复制品,迭代更新中变异出不同的变种。

复制是互联网的生命所在,也是互联网创造财富的动力,对比实体经济堆积在仓库和工厂的商品;网络商品具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它复制传播的阻力几乎可以忽略,自由流通的烙印留在了互联网通信的本质上。

凯文凯利认为,计算时代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借鉴工业时代,例如我们屏幕上的桌面、文件夹;层级分明,仅仅有条,这完全是复刻了办公室里的工作框架。

第二阶段,抛弃了从办公室借来的比喻,引入了网络组织原则;基本单位变成页面,而非文件,页面没有被组织在文件夹里,这个阶段浏览器变得异常重要,成为了我们直面互联网的一扇窗。

第三阶段,最基本的单位是流和信息流,我们持续不断地监视着微信或微博上的信息流。

这三个概念巴拉巴拉的很无聊,结合我们生活做出理解;当某天用上了苹果手机,发现没有文件夹,你因此为下载歌曲,电影而困扰;这么多年的教化中,你还有因为iPhone没有文件管理器而困扰过吗?因为我们已经通过网易云音乐,优酷客户端等等软件使用着流媒体(流|flowing)。你是否能想起从哪天开始,你的智能手机上任何一个app都可以实现视频播放的功能?你肯定认为这是个匪夷所思的疑问,因为在2012年,若你手机上没有视频播放器,视频是很难播放的。这些都是“流”带给我们的全新生活。

经济学中有一个原理:一单一样事物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翻转。互联网上,电子复制品无所不在,太过廉价,以至于无法复制的事物才变得有价值。

我们回到腾讯上,腾讯通过COPY起家,但是它通过微创新,为客户提供了更加富有稀缺性的产品(当然不能忽略,它基于社交网络建立的消费群体)。KK认为,有8中形态的产品是无法复制的:即时性,个性化,解释性,可靠性,获取权,实体化,可赞助,可寻性。

在后文用了几节,KK把音乐从留声机到数字化过程的体验感受进行了梳理和比对,对书籍电子化后易于传播和易于互动进行了说明。其结论是,诸如音乐,电影,书籍等电子化的流媒体不再是由专业机构、人员才能进行制作传播的,互联网中的每个人都是制作者,参与者,人们通过对内容的增减、评论、修改、变形、合并和翻译,把内容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本章,KK并没有提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观点。

在最后,我试图加入一些个人观点。其实在上述关于iPhone的事例中,我曾是困惑的。我尝试使用各种方式实现对iPhone进行文件管理。结果发现,iPhone可以连接电脑上,可以打开看到文件夹,但是文件修改或者增加后,打开手机并不能找到你做出的修改。例如,我在iPhone里存进了一个音乐,播放器并不能找到它。也就是说,乔布斯压根不想让你这么做。我也尝试着把下载好的视频放进iPhone,也很困难,在这个使用的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一个道理。那些东西储存在网络上就好了,在我需要的时候在获取,而不是非得囤积在自己手机里。

引申思考一下,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总觉得钱不放在银行里,在哪都不安全,这当然是基于银行的信任,有些人肯定知道原来的中国人对银行都不信任(宁可放在床板下,书架上的罐子里,用塑料袋包起来埋在地里)。而现在,大部分人愿意通过网络把它放置在类似于支付宝,财付通一类电子银行里。你想一下这里面的钱对于你来讲还是什么?一堆流动在互联网的数字而已。

你需要的时候,拿回来就是了!

我们的生活在巨变,抓紧吧。

持续更新

《必然》读后感(二):一本关于互联网趋势的书籍。

最早知道是凯文凯利是当时在亚马逊上买了一个他的《科技想要什么》的书籍。对那本书籍的影响很深刻,作者通过很多历史和理解推断出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科技本身就是一个想人一样的生命体,可以自己不断完善和进化。”如果同意这个观点的话,那么人类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和科技和平相处,让它为我们所用。其实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观点和中国老子的哲学有一定的相似性。《道德经》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也是说人类社会要符合道的自然规律。所以对这个美国作者留下了印象。说实话,真的应该回去好好读读老祖宗留下了的哲学智慧比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

后来在听罗辑思维里推荐了这本凯文凯利最新的书《必然》,好不犹豫的就买下来了。说实话,我觉得这本书在思想上不如他本人的前面两本书《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因为前两本书都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并且这个结论是有哲学意义的。而《必然》这本书只能算作者在自己工作和生活中对互联网的随想和发散。每一个模块都是没有关联的。而且也是只正对互联网行业而言。不过即使只是针对单一行业而言,读完还是对自己以后有帮助的。其中我最认同的是分享模块里的类容,我也认为分享能最大限度的刺激创新。能最大限度的带来价值的创造。

《必然》读后感(三):未来社会山水图

有人告诉我,好的书店在于找到好的店员,可以好好的来推荐一本书。我在大众书局的推荐架上看到《必然》的时候,以为又是一本远渡重洋大谈科学的书。翻了几页以后,我决定买下他,因为我觉得虽然我不读科学专业,但我生在这个环境,这个科技时代,多少要点生存的常识。必然就是告诉你,将要走进的森林是个什么样的环境的书,对事事都想提前安排的摩羯来说,很对胃口。书中再现未来社会智能化的生活图景,很全面,有个这些知识,对当下的生活有了更好的理解。流动,使用,共享,互动,过滤,重混,追踪,提问,这几章都在手把手教你怎么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进入未来的生活方式,因为已经迫在眉睫了。我做了一些笔记,流动,不到非买不可可以暂时不买,电子商品一直在云端。屏读,固然方便,但是书籍才是培养深思的头脑,屏读培养功利性的思考。使用,比占有重要,像个原始社会的狩猎者,可以不用承受拥有事物带来的负累,保持思维敏捷和精力充沛。过滤,通过智能筛选,计算机比你知道你想要什么。互动,通过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节奏。智能化时代大幕已经开启,现在只是开始,要做的就是学会并且跟上。

《必然》读后感(四):奔向一无所有的未来

“使用而非拥有事物,使我们可以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时刻为即将出现的未知事物做好准备。”

---Kevin Kelly 《必然》

1. 可以预测的互联网公司崛起

曾经在数据中心研究领域,XX即服务的概念非常火,简而言之是传统企业转变为了服务商,不再卖设备转而卖服务,用户不需要投入高昂的资金去购买设备,花大量精力维护设备,只需要按需向服务商购买需要的服务即可。

如此一来,服务商拥有的设备既可以被充分利用,用户的开发和运营成本也大幅下降。转型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就是IBM,从设备商转型为服务提供商。

由于极低的开发和运营成本,用户类型也从传统的企业用户转变为了个人用户。接踵而至的就是一直持续至今的互联网公司爆炸性增长。

以前如果打算做一家互联网公司,首先有资本购买网络设备,有人维护,之后才能够考虑在这基础上做点什么。而当这些都变为按需提供的服务之后,巨大的技术门槛消失了,服务提供商解放了被技术和资金禁锢的人们,人们将更多精力用于互联网行业的思考,在人们深入思考之下,所以互联网行业孕育了有史以来最颠覆的创新。

2. 人工智能威胁论?

Google的AlphaGo战胜李世石就是1997年IBM公司的Deep Blue战胜国际象棋大师Garry Kasparov的翻版。

1997年IBM公司的Deep Blue战胜了Garry Kasparov之后,又进行了几场比赛,结果无出其右,Deep Blue获得全胜。但人们并未因此消沉,Deep Blue出现的之后几年中,下国际象棋的人数,参加大赛的人数都达到了历史之最,并且人们下棋的方式有了改变,人工智能会为当前要走哪一步提供建议,可以根据建议,也可以忽略建议采用自己的方式下棋,利用这种方式,世界上拥有了更多的国际象棋大师。

也许很多人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帮助根本不会涉足国际象棋领域或者成为国际象棋大师,仅仅考虑这一点,可以说人工智能让人类的能力获得了提升,或者说,人工智能为我们承担了一部分思考,将更多精力留给我们思考关键的部分。

想想工业革命至今,最重要的械产品帮我们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留给我们让我们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做到更好。

这样看来,人工智能也将带来一场革命。

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互联网,数据量和计算速度。并且人工智能的目标是解放我们的大脑,相比于工业革命解放我们的双手双脚,人工智能带来大脑的解放必然引起史无前例的剧变。

一个例子

需要经验的重复性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解决,比如开车就属于最典型的需要经验的重复性工作,依靠人工智能的自动驾驶也是目前各大互联网公司和汽车厂商都在实验的领域。仅仅针对自动驾驶这一个领域,将衍生出无数极富潜力的产品。

很多以开车为职业的人担心自动驾驶出现后自己将会失业,因为原有的生存技能被替代了,所以对相关技术很抵触。当自动驾驶驾驶出现之后,司机可以将车放出去,让车自己赚钱,自己去保养,自己去加油等等,司机甚至可以赚到比之前更多的钱,并且有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例子的衍生

自动驾驶的出现将会让车转变为一种服务,人们不需要再开车,再买车,更不需要因为买了车之后担心相关的各种事情。而车也从一种相对昂贵的商品转变成了性价比极高的服务,开车也不再是技术门槛,这种服务也将普及到所有人。从此之后人们的精力将被解放,投入到对出行相关产品的思考中,也将孕育出行业内有史以来最颠覆的创新。就像曾经发生在互联网行业中的一样。

这仅仅是人工智能应用在驾驶领域会带来的影响,而人工智能在未来将涉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创新将无法估计。

人工智能对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影响就是产品到服务的转化,产品到服务的转化意味着行业准入门槛的消失,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自由地奔向前方,不会承受拥有事物所带来的负担,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奔向一无所有的未来。

http://allenxi.cc

《必然》读后感(五):让AI,VR,BD带能装逼带你飞

知道KK的《必然》就是通过罗胖,对于罗胖的节目以及晨间60秒音频,从未错过。

凯文凯利(KK),现年64岁,他身体力行用游历体验世界,用强大精神意念与独特眼光,发掘着暗藏在强大技术力量背后的生命之音。

当文科女阅读此书,是什么感觉呢?突然间的脑洞大开,欲罢不能,一种身临科技前沿的味道油然而生。以至于做梦都在主演科幻电影。

如果有一天,当科幻片的情节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周围会是什么感觉呢?那就好好读一读此书吧。

340页的内容,用了8天,各种碎片时间晚间时间加在一起。画了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必然》就是围绕以下12个内容,具体展开并且在第12章画上一个完满的圆。

《必然》读后感(六):人工智能的未来探索(摘录)

他给我们指出了这个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

形成:机器将会更新自己,随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

知化:把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

流动:想要在全新的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

屏读:屏幕无处不在,持续扩展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世界上所有的书籍终将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连接起来。

使用:对事物的使用比占有变得更为重要。

共享: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未来30年最大的财富会出现在这一领域。

过滤:内容扩张得越多,就更需要过滤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重混:对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和再利用,未来30年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互动: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它就会被当作“坏掉”了。

追踪: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

提问:答案变得廉价,而问题将变得更有价值。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开始:这个新物种已经开始了,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必然》

《必然》读后感(七):关于未来

目前,强人工智能似乎仍遥不可及。而在更多领域推广人工智能也绝非可以一蹴而就之事——实际上,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且模型的有效性实际上和问题本身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至于虚拟现实,尽管在视觉上我们已经有了不少进步,但是性能上仍然有很多力有未逮的地方;而其他感觉的虚拟现实化还有着不低的难度。

无法正确地评价领域内一些问题的难度是业余人士常犯的错误(实际上,业内人士也常常犯错,但至少我们不会高估当前的工作的价值。)

但是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很少阅读这种作品(我不知道我该用什么名词来描述它,或许是科普读物?)的读者,我认为这本书在不少地方还是很有启发性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常年活跃在科技杂志领域的从业者,作者对这几十年的变迁的叙述在我看了是一个人非常好的切入点。另外,它对信息爆炸带来的一些新的服务的论述在我看来也是极富洞见的。

信息业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这一领域的商业模式仍不成熟。即使是业内一些最负盛名的公司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盈利模式问题——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因为它实质上是对这个领域的一些最根本性的问题的描述,即人们需要什么,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我认为,这两个问题几乎可以定义一个领域,因此其重要性不该为我们所忽视。

我衷心地为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我们也许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兴领域正在蓬勃发展,用户和服务提供者正在相互塑造......我想,这正是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吧。

《必然》读后感(八):技术面前人是什么?——读《必然》

好书分为很多种,有的能在阅读的时候引发读者很多的思考;有的能在阅读的时候让读者经历一场情感盛宴;有的能让读者系统性地了解一个全新的领域;有的能解答读者很久以来的内心疑问;有的兼而有之……

《必然》属于能引发读者思考的那类好书,尤其是在作者已经六十几岁却比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还要了解书互联网的情况下,更加让人觉得难能可贵(已经没有动力去了解bilibili这类网站的我深感全面了解这些看似门槛很低的领域的困难,就像我们觉得微信根本没有学习成本,但要教会父母使用可能还得花上挺久的时间);不过《必然》并不属于上述第二种、第三种乃至第四种的那种好书,它没有让读者系统性地了解某一个领域,也没有解答读者内心的疑问,相反给读者带来了的是更多疑问。

《必然》更多地是在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互联网世界现在已经发展到哪个地步了,并为大家想象未来十几年我们的生活或许会进入什么样的互联网场景,全书是更多的是描述性的。不过,我更关心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会产生什么颠覆性的影响?这一点我并没有从这本书得到答案,乃至启发也没有,因此尽管是一本好书,但仍有些失望。

在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互联网面前,我想问的是——在不断进化的互联网面前,人是什么?人会变成什么?现如今人创造这一技术是为了什么?又或者更具颠覆性地看法,人是在尚未自觉地被迫培育一个未来会侵占自身生存空间的新型生物吗?

《必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

“世间万物都需要额外的能量和秩序来维持自身,……生命的本质,似乎主要是维持。”

现在超大的互联网公司,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都在建造自己的数据中心,都恨不得能通过各种传感器把人的所有数据记录下来并且上传。这些数据有助于打造更加智能的人工智能,进而让每个人都有一个极其靠谱的私人助理,帮我们安排事务、筛选信息、甚至直接处理事务,最大化地提高人的效率,最终真的让一切触手可及,乃至触思可及。

很小的时候有过一个疑问:为什么人类的科技已经发达到可以把人送上太空,却不能让粮食产量提高到不让一个人因饥饿而死亡的水平?

后来有些明白了,科技成果的出现是一系列系统精密运作的结果,涉及到一环扣一环的分配与再分配,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如何更好地协作。目前,资本的运作极大地降低了这种分配与再分配的成本,但还不够。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坦言:

“过去,我是一个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一个倾向于自由论的美国人,而维基百科的成果让我对社会力量产生了新的认同。如今,我更关注集体的力量以及个人在面对集体时产生的新义务。”

互联网的价值,或者说互联网对人的价值,是它对人的协作方式的颠覆。资本社会通过一系列制度把人的协作纽带简化到“资本”这一样东西,极大促进了人的协作;而互联网或许能更进一步,让人的协作纽带进一步简化,简化到知识本身。

但是这一切,互联网为人拓展的、加强的一切,似乎都是人作为“工具”的那个维度。而思及于此,康德的话总在我的耳边徘徊:

“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郑也夫先生今年出版了一本新书,叫做《文明是副产品》。全书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起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最终,先生得出的结论是:

“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

如此想来,或许我们希望互联网能给我们带来的,我们今天由商业推动的”有直接用途“的技术发明,并不是未来文明的基石;相反,这些技术发明带来的副产品才是。而这种副产品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海德格尔说:

“技术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座驾,座驾的作用在于,人被一股力量安排中,要求中,这种力量是在技术的本质中反映出来,而人又不能控制的力量。没有任何人、组织能够刹住技术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人、组织能够夺得时代的统治地位”。

研究生一年级上过一门“自然辩证法”,至今都觉得上课的王志伟老师讲得特别精彩。这位老师课上说:

quot;我们在探讨技术的本质、对人类生活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同时要回答很多问题:①技术到底是什么?②技术是外在性的工具还是内在构成性的因素?③技术与人是什么关系?

德国地理学家、哲学家恩斯特 ·卡普在1877 年出版了《技术哲学纲要——从新观点考察人类发展史》,这本书把所有的技术都看成人类的器官投影,把技术解释为人的身体的外在延伸。

相较于把科技看成是人的延伸,直接把科技理解为一种生命形式的《科技想要什么》更加让人感到信服,也更能让人看到凯文·凯利的功力所在。同是“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老师,他课上说:

说技术好或坏或中立的观点,都是人类中心论的,功利的看待技术,把技术看成是依赖于人的东西,即在他们的框架中,人是主体,技术相对于人是被动的,是人的客体。他把对人类社会不好的东西看成是技术中需要被克服的东西,即雅斯贝尔斯说的通过理性和道德来克服。理性和道德是先于技术的,虽然它们可能会被技术所污染,但是它们仍然是先于技术的,是有可能被用来控制技术的。结合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会发现技术的工具论很可能会包含以下不足:①技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思路,会导致事实与本质产生一定的距离;②工具性的理解技术,人作为主体发动技术、控制技术,似乎并不符合人类历史现实,技术体系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表现出相当的自主性,具有自我推动和自我扩张的属性,有广泛的外部性。大量历史事实都表明,技术不是人手中的玩物,人不能完全操控技术。③流行观点认为,在技术产生之前,存在着人的理性和道德就已经产生。但是“人的理性和道德与技术到底是否有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是技术影响了人的理性和道德,而不是人的理性和道德影响了技术?”

看看我们周围,技术总以“更好地服务人类”为“借口”被不断地改进、更新,但其实我们只能选择改进和更新,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凯文·凯利说,在互联网面前,我们永远都是菜鸟。事实是,我们总以为互联网技术在协助我们,而事实上面对不断的更新,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把时间花在学习如何使用它上。这是技术的自我生长,相较于技术为人服务而言,似乎更像是,人是维持技术这一生命体不断运转的一个个细胞。

这样想来,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必然》读后感(九):知化:你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你的职业吗?

2002 年左右,KK 参加了谷歌的一个小型聚会,当时谷歌还是一个家专注搜索的小公司。KK 问拉里·佩奇「已经有这么多家搜索公司,干嘛还要做免费网络搜索?」

佩奇回答说:「哦,我们其实是在做人工智能。」

「知化」这个词不太好理解,其实主要说的是人工智能,即让机器或物体拥有智能的过程,技术上涉及到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大数据等领域。如果你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方向。

去年公司有次请了个机器学习的专家来讲课,从头到尾我居然没有听懂他在讲什么。。当然,原因主要是在我的。毕竟机器学习这块属于专业的领域,需要有很多专业知识做背书,我之前对这块也了解甚少。

但我相信机器学习的大致概念其实是很好解释清楚的,即通过设计一些算法,让计算机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和改进。有人会想,计算机有这么牛逼吗?还会自己学习?其实这正是一个比较容易误解的地方。并非程序员把代码写好,计算机自个儿在哪里跑就把什么都学会了。机器学习其实是需要人为训练的过程,通过人类不断的告诉机器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准备大量训练的数据,机器通过训练来自动修正已有的算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举个栗子,文章开头提到的,谷歌创始人说谷歌其实是在做人工智能。首先,谷歌的搜索引擎有一套基于 Page Rank 的算法,能够根据关键词自动搜索出相关的网页。算法虽然很先进,但毕竟有时会出错,比如最佳的搜索结果并没有排在第一位。但用户是会自己判断哪个搜索结果对自己有用,用户会用脚投票,谷歌通过分析哪个搜索结果的点击率最高,来自动修正搜索引擎的算法,从而找出最合适的结果排在第一位。

人工智能目前主要应用在比如垃圾邮件检测、数字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各种智能设备,自动驾驶等领域,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对于未来的人工智能,除了给人类带来便利之外,人类也表现出了很多担心。在「知乎」里有个著名的讨论「为什么有很多名人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答案排名第一个的谢熊猫君开头就给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结论:

人工智能很可能导致人类的永生或者灭绝,而这一切很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发生。

的确是有点危言耸听,而《必然》的作者 KK 显然是人工智能的乐观派,他相信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而是对人类不擅长的能力的一种补充。计算机的有些能力是人类所不具备的,比如超强记忆容量,超强的计算能力,所以我们发明了硬盘和 CPU 。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擅长做统计,于是我们制造出各种统计技术很强的智能设备。人类开车比如容易走神分心,于是我们研究制造自动驾驶。

「创造聪明绝顶的人工智能是个错误,因而探究更多智能种类显得更为明智」 从这句话看来,KK 这个乐观派也未必是那么的乐观。也许他是对的,开发一个聪明绝顶的全面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对于人类来说本身就是个错误,何况技术实现也非常困难。所以,只要人工智能在某一种特定的心智表现出色就好。比如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只会做好驾驶一件事,预测天气的人工智能只会用来预测天气。

假设人工智能在各个方面都逐渐取代了人类,那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职业消失。就像自动化实现后,机器代替了农民以及在农场作业的动物,淘汰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工作。作为程序员,想到的是以后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用户的语音需求自动编写代码,大量的程序员将失业。

机器将取代更多人类工种,一切都是时间问题。KK 甚至放出了这样的话:

「或许很难令人相信,但在本世纪结束前,如今人们从事的职业中有 70% 很可能会被自动化设备取代。不用说,亲爱的读者,你的工作也会被机器取代。广泛的自动化将会触及包括体力劳动和知识型工作在内的所有工种。」

「无论你是一名医生、律师、建筑师、记者甚至程序员,机器人都将历史性地接管你的工作。」

所以,不要再以为你的职业一定可以干一辈子,也不要以为在大公司上班就一定可以工作到退休,也许某天你所从事的这个职业本身就消失了。你的搬砖技术练的再好,已经没有任何公司需要人搬砖了。

那么,人类做什么?会有更多新的职业产生出来。未来自动驾驶的汽车随处可见,而相应的会衍生出一个新的名为行程优化师的新工作。当外科自动化机器人成为常规后,会出现一种新的专业分析师,为你解读数据。(未来代码都由机器来自动编写,测试,部署上线,服务器坏了有机器人自动维修。我想不出会出现什么新的职业,也许程序员会变成一个更高端的职业,主要设计和优化机器人使用的编程语言,开发用来生成代码的代码。)

「几乎人人都能得到个人机器人,但是仅仅拥有一个机器人并不是成功的关键。成功将青睐那些以最优化的方式与机器人以及机器一同工作的人。」

「人类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给机器人安排任务,这本身就是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所以,我们至少还能保留这份『工作』。」

「将来,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收入水平如何,都讲反复经历机器人代替人的以下 7 个步骤:」

1. 机器人干不了我的工作。

2. 好吧,它会许多事情,但是我做的事情它不一定都会。

3. 好吧,我做的事情它都会,但是它常常出故障,这时需要我来处理。

4. 好吧,它干常规工作时从不出错,但是我需要训练它学习新任务。

5. 好吧,就让它做我原来的工作吧,那工作本来就不是人该干的。

6. 哇,机器人正在干我以前做的工作,我的新工作不仅好玩多了,工资还高。

7. 真高兴,机器人绝对干不了我现在做的事情。

【重复】

「未来,你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你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90% 的同事将会是看不见的机器,而没有他们,你的大部分工作将无法完成。这一切都是必然的。让机器人代替我们从事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在它们的帮助下去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吧。」

在未来,使用编程语言手敲代码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复古行为。趁着现在这个到处就差一个程序员的时代,多敲几行代码,关注一下公众号 hacker-thinking,说不定就改变世界了呢?

《必然》读后感(十):必然的思考

知化

知化就是赋予对象认知能力。我们将知化从前所有被电气化过的东西。知化过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人工智能。随着并行计算能力的提升,海量数据的储备以及更好的算法被设计出来,人类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时代将要到来。

1) 人工智能思维与人类不同

人工智能的思维与人类的思维是完全不同的。人工智能强于统计,它们有着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以及无穷大的储备空间。从工业发展历史中,人类发明了工具、机械从来不是为了让它们去做人手能完成的任务。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发明了思维,也不会让机器思维去思考人类能想到事。比如最近DeepMind公司开发的AlphaGo程序与李世石九段下围棋事件,AlphaGo时常下出一些在人类看来是“吃亏”的棋,而且围棋高手们认为机器处于下风时,机器后台的数据却表明它是一直占优的,所以人类是完全无法理解机器的思维的。

2)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人类

正是这种有别于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才能帮助人类在各个领域上的进步。被人工智能击败后的象棋领域不但没有衰落,而且高手变得起来越多。他们向机器程序学习高超的下棋技术来提高自己。可以想象,机器也可以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提高人类的水平。当然,人工智能将会在众多领域取代人类,就像工业时代机器取代了工厂上班的工人们一样。机器的出现使人类重新思考自我,我们开始寻找机器未涉足的领域。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只不过让人类再去重新探索其它更高端的领域。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