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等鹿来》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等鹿来》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等鹿来》是一本由〔美〕约翰?缪尔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鹿来》读后感(一):万物因未知而迷人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去日本奈良看鹿,变得流行了,在朋友圈的热度甚至超过了吃拉面和打抹茶。在那一张的微暗的胶片里,一只鹿角在红叶时节的树影下横斜掠过,幼鹿被食物吸引低头轻嗅,另一群更老的鹿冷然地伫在远处望入镜头。我羡慕这种亲密感,友人说,这些看似乖巧的小动物其实都是暴脾气的。

鹿无疑是受喜爱的,性情冷淡的北欧人痴迷鹿,男人打猎后把鹿首挂在客厅,女人则把麋鹿的素描装裱起来装饰房间,甚至有一种叫鹿角蕨的小植物,因为叶片形似鹿角,所以得到了许多热情。但鹿却不是像牛羊一样养在奈良的边隅的,它应极少出现在都市,而是在渺无人迹的深林,带着一束晨光悄然、轻盈、灵巧地步入朦胧着薄雾的山涧里,像宫崎骏笔下的鹿神,行走的踪迹都有青草和花的香气。缪尔在书里说,鹿的一生一直优雅无匹,这种迷人的动物,是大自然的荣耀。

约翰?缪尔是一个可爱的博物学家,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建立自然国家公园的人,被称为“美国荒野的守护神”,奇妙的巧合是,先民把鹿也奉为自然守护神。为了研究植物和贝类,他从印第安纳走到佛罗里达,又搭船去古巴,最后站在加州壮美的山林面前,他的内心仿若电击。1890年,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因他的议案得以建立。缪尔的一生几乎都在山野度过,他放弃了社会地位和高薪水,去无人之境野游,涉溪穿林,行走冰原, 箪壶瓢饮。除了描写塞拉山上的黑尾鹿、他还写印第安人的马、写温文尔雅的角蜥,写表情尴尬的响尾蛇,他写自然荒野的散文质朴优美,理性中不乏如诗的遣词,“黑檀般的夜里,他的眼睛像山一样古老”。他写生死,写发现橡树底下有一只在冬眠中冻僵的地松鼠,就把它带回家“解冻”,那般与草木万物共生,那样跳出人情之外的世情,实在动人。

我是带着敬意阅读,我想起母亲说起童年,常常在河面偶遇巨蟒出游,归家山边遇幼虎,总觉神秘,如今看来已如异世。这个星球之所以被创造,不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若是未来的孩子可以出生在一个有小熊爬进厨房偷吃蜂蜜,在雪地里偶遇狐狸的世界,是多美的平等。我不想追逐那只美的生物,只愿等它无声地来,我与它,可以以一种很美的距离,不远也不近,隔着你我共生的这个无限的世界,隔着一个万物千年以来相守的默契,无声对望,最后无声道别。

《等鹿来》读后感(二):自然的魅力

就像新生儿那样纯粹,就像植物那样安静,就像天空那样透彻,动物,特别是在野外生存的动物,本身有一种无穷的魅力,他们代表了自然,代表了地球。

《等鹿来》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在野外观察到的一些动物,也讲述了他在生活中接触的动物,而这些动物,不仅仅是介绍一些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自由和平等的观念。

在地球上,动物与我们人类一样,是地球的主人,而不是我们人类的附属品。他们不为人类而活,他们为自己而活,就像作者在书中说到的,今天,这些有远见卓识的好为人师者似乎从来没想过大自然创造动物和植物大概可能首先是为了每个物种的幸福,而不是只为了创造人类的幸福。

的确,幸福,对于人类适用,对于动物同样应该适用。它们与人类一样,在地球上努力地生存着,并且为地球也作出了贡献。他们同样应该享受地球上赋予的权利。他们应该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存才组成了地球这个整体。

《等鹿来》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自由的有益的观点,新颖,正面。例如书中说道,如果我们把自由权赋予给人类,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能力享受我们把自由当作自在善的某种东西,那么,我们也必须把自由权赋予给任何其他动物,因为他们有能力追求行动的这种方式而不是那种方式。

在书中,作者的很多反思和发问让我们沉静。也推开了我们心中另一扇门。就像他说的,为什么人类不把自己视为造物伟大单元中的一个小部分呢?如果某种生物对宇宙的完整性并不重要的话,上帝为什么会劳心劳力地创造他呢?宇宙缺少了人会不完整,同样地,缺少了透过显微镜能看到的最小生物,宇宙也会不完整,即使他们生存在我们骄傲自满的视界和知识之外,也是如此。

作者喜爱动物,怜惜动物,甚至为动物发声。也让我们这些人类反思。如果说以前我们认为很多事是理所应当的,那么现在我会问问自己,以前的想法是正确的吗?

无论是身边的动物,还是偶遇的,甚至是野外的动物,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保护的。人类与动物应该是平等的。他们有一颗纯净的心。也希望这种纯净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等鹿来》读后感(三):这世界不是只为人类而生

北大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一套荒野文学丛书,其中包括世纪经典的《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的另一本书《万物皆奇迹》,还有约翰.缪尔的《等鹿来》。《等鹿来》堪称荒野文学的经典之作,加上新版图文并茂,壮美的自然描写和栩栩如生的生物观察带领读者领略荒野生灵的自由之美和大自然深沉辽阔的慈悲。

在阅读本书之前,或许在环境法学的分类上,我还是个“弱人类中心主义者”,但是读了本书之后,我渐渐地变为一个“生态中心主义者”。大自然神秘广袤的美在人类诞生之前已经安然存在了数十亿年,当地球难以承受人类加之其上的重负时,自然就会运用它那伟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对物种进行淘汰,如果有必要的话,牺牲整个人类也在所不惜,而经历过旷世“大清洗”之后,地球还将继续在宇宙中宁静地运转,新的物种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新陈代谢、生生不息。就像缪尔在自序中所言:“这世界不是为人类而生。”

明白了这一点后,当我们环视身边绚丽斑斓的世界时,我们才会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人类是何其的幸运,能够与如此丰富多姿的动植物生活在同一片苍穹之下。佛教说的“众生平等”,是一种超越物种意义上的广义的平等。人类曾经拥有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是多么地狭隘扭曲,“动物没有尊严和权利”的意识形态也是多么地荒谬可笑。如果每个人都对伟大的自然保持一颗感恩、敬畏之心,那么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杀戮和奴役。

书中的高潮部分是主人公带着小狗斯蒂金在阿拉斯加暴风雨之下的冰川上死里逃生的经历,这段描写让我震撼无比又感动异常。这里既有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和不可征服,也有人与动物之间惺惺相惜、相伴相随、互相鼓励支持的深厚情谊。“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到不了那些奇伟瑰怪险远之处,但是跟随者缪尔这样的环保探险家兼荒野作家的脚步,我们在意念上也神游了这些奇境,享受了盛大的精神之宴。

《等鹿来》读后感(四):等来自由与美好

约翰?缪尔说真正热爱自然的人,会非常虔诚,会保持安静,睁大眼睛,带着爱心去看去倾听。我从《等鹿来》中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小心翼翼的观察者,他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家,也是万物生灵的栖息地,怀抱着喜悦的心情看待着野生动物们的一举一动,它们就像是他的朋友,他尊重并喜爱着它们。

原作名为John Muir among the Animals,这本书讲的也正是缪尔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里见到的飞禽走兽,及其他驯养动物的生离死别,从他的眼中,我们看到了这个自由的国度是怎样的美好,也让人不禁深思动物与人的距离。相比起原标题而言,中文版的题目又平添了一份诗意,我仿佛能透过书页,看到缪尔小心等待时的雀跃!

约翰?缪尔出生于苏格兰,后移居美国,家里经营农场,他在威斯康辛大学读了几年书,虽未毕业,但在那里他获得了足够多的有关地质学与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这也为他后来的荒野流浪打下了基础。如果说缪尔游历约塞米蒂山谷时,重心还是放在对当地物种的调查及研究之上,那么自西北之旅后,他更多是作为保护主义者,通过组建的塞拉俱乐部,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天,他当时的努力仍泽被后人,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就是由他建立,缪尔也因此被称为国家公园之父。

与其称缪尔为野生生态保护主义的先驱,从这本书中,我读到更多的是一个回归自然、回归本我的人。他的写作风格随和轻松,字里行间都显得有趣又喜人,正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让他笔下的生物百态显得如此迷人。塞拉熊有时会从屋顶上的天窗把床拉出去,然后放在树下,躺在床上,美美地睡午觉,看到此忍不住在脑海里描绘了这幅景象,简直忍俊不禁。克拉克星鸦很害羞,看到人会躲得远远的,但要是发现人不走了或看上去没发现它们,就会被好奇心所掌控,一点点靠近人,细细观察着。

缪尔对自然的理念时刻都能在他的行文中有所体现,家,既是自然本身,也是他对自然界的态度。缪尔说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我还未学会尊重响尾蛇的时候,我曾杀死过两条响尾蛇。”缪尔对他的“杀生事件”一直感到内疚,响尾蛇面对人类时,未受到生命威胁时,不会有任何攻击举动,这件事也让他下决心至少要像蛇一样的公正和宽容。诸如此类的描写还有很多,这种由物及己的态度让人感佩。 缪尔的观察贴切有趣,不是对大自然如此热爱,写不出这样灵动又触动人心的文字。

自然对万物苍生一视同仁,如能用这样的心胸回看自然,宽容以待周遭的人与事,离真正的自由也更近了一步。

《等鹿来》读后感(五):爱与杀戮

在小说《他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里,保护站的队长彭野为了保护藏羚羊,在中国西部一待就是十二年,而这十二年里他从未想过离开或是放弃。与其说是因为他的本性属于自然的广袤与伟岸,倒不如说是对于野生动物自由而纯粹的爱。

小说之外,在隔了大半个地球的美国,一位名叫约翰?缪尔的博物学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爱自然,亲近野生动物。他描写自然荒野的散文、书籍和书信脍炙人口,尤其是在加州的塞拉内华达山脉的游历记录最为激动人心,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收录在了这本《等鹿来》之中。

约翰?缪尔在《等鹿来》中说道:“我可以继续写啊写,写下一个又一个词,但是我的目的是什么呢?去看他,去爱他,通过他,通过窗户,我们去看造物主那温暖的心房。”这个“他”正是指生活在塞拉地区的自然生灵们,而并不仅仅局限于书名中灵巧警觉的鹿:凶猛笨拙的熊也贪婪慵懒得可爱,面对约翰的近距离观察,则会甩出一记霸气的眼刀;令人生畏的蛇其实只是想要有一处安息之所,并不想因为人类而浪费珍贵的毒液;微小的蚂蚁却可能是最大的敌人,不经意间闯入它们的领域,就会遭到它们不由分说的攻击……于是,连那么渺无人烟、危险偏僻的悬崖山谷、冰川雪山都变得可爱起来,各种各样的动物无论是亲近人亦或是排斥人,都显得那么有趣,字里行间都是约翰?缪尔满溢而出的爱意。

但在这浓浓的爱意之下,却掩藏着约翰对大自然和野生动物隐隐的忧虑。在“约塞米蒂的鸟”这一章中,约翰?缪尔就写到了人们对于鸟类无情杀戮的画面,让人心中不免凄寒:“很多漫游的鸟儿被当作射击游戏的目标击落,也有为了吃这些鸟儿胸脯上的一小块肉,这时候的人类就像捕食的野兽。周六是海湾地区的大规模屠杀日。整个城市,上从锦标主义者,下至穷人家的孩子,都赶来猎杀……”人类用无耻的热情屠杀着这些历经千难万险的鸟儿,而原因甚至并不是“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自然规律,血迹斑斑的残忍不禁让人想到曾经在美洲地区数量众多、遮天蔽日的旅鸽,如今这种鸟类已经完全绝迹,人们只能在博物馆看到稀有的标本。在《等鹿来》里,约翰?缪尔也提到了旅鸽,不过那时旅鸽还没有绝迹,但是那种亲眼所见的杀戮更是触目惊心,人们用麻袋将成群的、死去的、受伤的旅鸽装着带走,剩余带不走的则留给肉猪们、秃鹫们食用,而可怜的旅鸽毫无还手之力,很早以前听过的情景再次通过文字读到,依然无比震撼。

难道就是因为世界上最高级、最有思想的是人,所以拥有一切特权?还是因为学校和教堂只会告诉我们,动物就是为我们人类而生的,被我们当成宠爱、掠夺、杀戮和奴役的对象吗?人类是如此矛盾的物种,爱与杀戮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对于动物的极端态度。但无论是爱还是杀戮,都是以人类的好恶作为大前提。詹姆斯曾说过:“无论赋予人类的自由权是怎样推理的,似乎都是同样适用于至少是某些其它物种的情形。”也就是说,动物也具有平等的权利,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在大自然中的自由与美丽,对于人类同样是珍贵的。“毕竟,这世界从来都不是为了人类而的。”约翰?缪尔如是说。

:此书非常貌美,有很多印刷精良的彩页,书页很有质感,真的很适合收藏~~~

《等鹿来》读后感(六):这世界不是为只人类而生的!

《等鹿来》

此书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缪尔关于各种动物的观察随笔。

缪尔是十九世纪美国自然文学和自然保护运动的先驱,他提出了“国家公园”的概念,并最终促成了国会立法,设立了黄石公园和约塞米蒂公园。

缪尔的自然文学水平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和梭罗、巴勒斯、爱默生等人一样,都是自然文学的经典,是美国人重要的精神财富。

本书搜集了缪尔一生关于兽类、鸟类、家养动物的多篇文章,集中呈现了他的文风和自然观念。

作者自己的序说得特别给力: 这世界不是为只人类而生的!

所以缪尔虽然隐居山林几十年,但他是不打猎的。这是早期的博物学家里最大仁大德的了。

这书的图片也是足够奢华了,闪到我的眼睛了。

缪尔的照片-1902年

《等鹿来》读后感(七):你来不来 繁花自开

《等鹿来》是北大出版社在2015年末出版的一套博物志系列图书中的一本,其他四本分别是环保先驱卡森的《海边的生灵》和《万物皆奇迹》,著名博物学家约翰?巴勒斯的《飞禽记》以及广为人知的环保圣经《寂静的春天》。五本书都采用精装本、双封面,并配以几十张到数百张彩色的或手绘或照片做插图,随书还附赠两张奥杜邦和雅各卑手绘明信片,颇具收藏价值。

约翰?缪尔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然主义者,美国野生生态保护主义的先驱,卓越的博物学家,一个思考自然的哲人,被尊称为“国家公园之父”、“生态保育先知”等。他一手创建了美国最重大的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the Sierra Club),该组织现已有200万名会员。

他是一个天生的自然主义狂热者。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游历的生活。除了偶尔停下来赚取游资,他的一生基本都穿行在大自然中。他对自然有着偏执的崇拜,甚至他曾经在雷雨天时,把自己绑在被风吹得左右摇摆的树端,感受自然的力量,毫不在乎能令他丧命的闪电。正是他这种狂热,使他的作品看起来生机昂然。《加里福尼亚的群山》、《阿拉斯加之旅》、《夏日山间之歌》、《我们的国家公园》等的作品出版,令美国人在陶醉于他优美文笔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然之美,相继建立了黄石、石化森林、阿拉斯加冰原等国家公园。

《等鹿来》是作者的观察随笔,主要记录在加州的塞拉山区和在阿拉斯加所见的各种动植物,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与现代的很多环保题材的书不同,他的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他从来不用说教的语气告诉读者,保护环境、保护野生生态有多么重要。他用自己的善于发现美的双眼,将自然之美,用绝妙的文字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那些生长于山间野草、绽放于幽谷的野花、跳跃于林间的松鼠和翱翔于天际的鹰隼熨帖着每一个人的心。

这种润物无声的风格,既是他对自然的热爱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劝诫方式。在他的散文和笔记里,大自然的一花一草,每只豪猪和每只猫头鹰,都是活灵活现的,它们成为鲜活的生命,跃然于纸上。让人生出疼惜、怜爱之心。这种手法,也常见于宫崎骏的多部动画电影中(众所周知,宫崎骏也是环保主义者)。

在赞叹之余,不禁反思,在接受了大自然的馈赠后,我们回报给它的却是什么呢。

《等鹿来》读后感(八):自然之美,在内心

《等鹿来》作者约翰·缪尔,美国早期著名的环保思想先驱,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自由的野性,第二部分则写死亡与离别。在书中,约翰·缪尔把他敬畏自然、欣赏自然的理念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在“地球上最美的东西”中,他描述了在自然荒野探险时遇到的各种动物,大至鹿、野羊、熊、狼,小到松鼠、蛇、蝗虫、蚂蚁、各种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他站在与自然万物平等的位置上,怀着最真挚、最浓烈的情感,来讲述他遇到的动物朋友们,来描绘那些他经历的绝美风景。

来看看他笔下的动物们:“(鹿)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凝视着我”、“(松鼠)是精力旺盛、勇气尤嘉的登山者,像阳光一样远离疾病”、“(河乌)这个勇敢小歌手的生活是多么浪漫和美丽呀!”这种以自然为友、平等众生的思想基础,使得他从不吝啬自己

对自然、对动物的溢美之词,加上他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把那些风景、动物、植物都写得极其传神,因为书中处处洋溢着他本人发自内心的欢快以及他的思考、他的忧伤,让读者体验到了情感与自然融合的浑厚张力。

在“他们和我们如此相似”部分中,约翰·缪尔通过自己的探险和旅行,生动地介绍了狗、猫、马、旅鸽等动物。他深沉地讲述了自己和小狗斯蒂金的“生死之交”,在阿拉斯加冰川探险时,他们相依相靠、不弃不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尽管这个故事最终的结局让人悲伤遗憾,但读过作者的文字,读者会发现这样悲伤的死亡与离别也是可以这么温情地成为人与动物之间的话题。

当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臆想着自然的种种美好时,当我们向自然出发回来后想记录美景时,当我们涉足自然想抒发心情时,往往终究发现自己缺词少句,意兴阑珊。我们把走进自然当作了放松的场地,当作了索取的对象,当作了太多的承载,唯独缺少像约翰·缪尔那样的敬畏。不过,这也许就是约翰·缪尔和其他作者、和我们不太一样的地方吧。

他最早提出了“国家公园”的概念。如果没有他毕生的呼吁和践行,或许壮丽的黄石公园、约塞米蒂公园都已毁于开矿、放牧和狩猎。更为重要的是,博物学家会赋予自然界不同的价值。

自然之美,在内心。

《等鹿来》读后感(九):大自然的和弦

数月前的某天傍晚,霞光透着明媚的紫色,夕阳在其中拖出长长的尾巴,忽隐忽现,朋友圈里顿时晒满了变幻多端的晚霞照片。偶尔,我们也会晒雪景、晒春花、晒秋月,但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远不止于这些鲜明华丽的惊喜。

美国早期环保思想先驱约翰·缪尔毕生都在呼吁世界各国保护森林和荒野,他悉心造访各处美景,观察生灵百态,兼作研究,散文集《等鹿来》记载了对大自然的深情厚谊。然而最令人动容的,不是奇珍异卉、珍稀动物的出尘绝艳,反而是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生物,缪尔称其为“他们”而非“它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昆虫家禽水陆生灵,同样有可亲之处,个中旨趣全然取决于我们的心——是否被先入为主的成见蒙蔽了双眼?君不见垂髫稚子蹲坐门前,细观蚂蚁搬家仿佛入了定;为蝌蚪、毛毛虫、蚕宝宝筑起小小的家,精心呵护,为它们的变化雀跃;偷尝植物果实第一口的甜蜜,连一串红的汁液都显香甜。阅历渐长,反倒生出无数厌恶与惧怕,也失去了不少物外之趣。

林黛玉称刘姥姥为“母蝗虫”时,可不带一丝褒义,不过在缪尔笔下,蝗虫是山林间最可爱的生物:“山脉蕴藏的快乐、活力、野性、力量,就连熊也未曾让我感受到过,然而,却在一只小小的小丑般的舞者身上展露无遗,这就是蝗虫。”他揣度蝗虫的心情:“在他的眼里,没有忧伤扰人心绪的乌云,没有令人伤怀积郁的严冬。于他而言,天天都是过节。”颠覆了过街老鼠的刻板印象,花栗鼠是优雅的代名词,体态轻盈、尽情欢乐,缪尔细致地观察到:“他们常常在说话或唱歌时张开嘴,他们的歌声会随着他们的动作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清澈甜美,宛如是水落池塘,叮咚作响。”携上旅程的狗是忠心的伙伴,在紧要关头表现出的谨慎和勇敢还是令人震惊。可纵使待他们如孩子般亲昵,当他们偷吃邻人的鸡,还是难逃被杀害的贵罚。缪尔唏嘘不己,孩童似的过错换来过重的惩罚,人类自己犯下的罪孽呢?自诩万物之灵,用冠冕堂皇的借口就能一笔勾销吗?

甚至连我们避之唯恐不及,或者想先下手为强伤害的有攻击性的动物,也不尽然是我们的敌人。在缪尔多年涉足山野的旅行中,经常与他们狭路相逢,几度“交战”,逐渐放下条件反射式的躲避与攻击,找到了和动物最自然的相处方式。即使是响尾蛇这样的毒蛇,倘不是生命受到威胁,面对人类时也小心翼翼保留着他的毒液;大山里的熊本可轻易吃掉熟睡的人,却从未发生过此类事件,缪尔感慨“大自然对睡梦中的人心存敬意”。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报偿,如何怀揣着敬意对待自然万物?

毋须抱怨林间听不到鸟鸣,毋须烦恼易惊的鸟兽难觅踪迹,更毋须愤恨人类能够攫取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跟人一样,自然也会择善而处。虔诚地放轻脚步,温柔地目送试探的鸟兽,自觉地留一些给后人,自然就会给予我们更多。

身处都市,我们未尝远离自然。你可曾在晴朗的夜晚仰头观赏月明星稀?可曾听到清晨四五点窗外麻雀的歌唱?可曾闻到微风拂面送来的暗香?可曾感受足下落叶、泥土、积雪不同的触感?又或许,能对我们的动物朋友,多几分欣赏与怜惜?自然万物谱写着奏鸣曲,拜他们所赐,人类不是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赏心之乐,写满或深刻、或单纯、或欢快、或凝重的和弦,扪心自问,我们该如何用心聆听?

——乙未年读约翰·缪尔《等鹿来》

《等鹿来》读后感(十):荒野生灵,自然自由

最喜这种关于大自然的图书。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因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界线、戒备而拉远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人,希望能与动物亲近,但是却控制不了食动物肉、着动物皮毛的欲望,而动物明了了人的这些企图,于是,越离越远。

我想亲近动物,我想更多地了解动物。然,真正的野生动物早已远离我们的视线,即使我走过它们,它们却还没等我靠近就快快地跑开、飞走。只有那些豢养的动物,可与我们亲近。但是圈养久了,它们或多或少失去了野生动物的本性。猪、羊、牛、猫、狗,或为人类食,或为人类累,或为人类宠,或为人类护,它们远离大自然,大自然的气息也不再眷念着它们。

《等鹿来》,封面瞬时抓住我的眼球。那只在草丛中若隐若现的鹿,身着花衣裳,鹿角好像两棵小树,眼睛炯炯有神,有灵性,仿佛在同我们对话。这是博物学家约翰?缪尔的自然笔记集。他常年在山区野外游历,近距离地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并以散文的方式描写记录了这些生灵的模样、姿态、习性。在这本书里,不仅收录了他对鹿的描绘,还有这地球上其他生物的故事,包括野羊、熊、松鼠、蜥蜴……等等,以及那些小小的昆虫:蚱蜢、蚂蚁、蜂、……,和美丽的禽类。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不仅深度地认识了那些生物,也见识了不同地带的风景、气候、以及植被。喜欢他的自然笔记,有着散文诗意般的描绘,“……蜜蜂徘徊、欢闹,在充裕的阳光下嬉戏,在荆棘和越橘花之间迫不及待地攀爬着,……”有数据论证的记录,“在圣迭戈县,1878年初大约有24000个蜂箱。同年7月17日至11月10日,从圣迭戈的一个港口共计运出了1071桶,15544箱,近90吨蜂蜜。”从这些数据里,我们不难看出,大自然中的生物给人们提供的物质,是多么地丰厚。而人类不能一味只是索取。在看介绍蜜蜂的这个篇章,我知道了那甜美的蜂蜜,耗费了多少只小小的蜜蜂多少的体能。养蜂人是辛苦的,但若没有蜂和花,没有供蜜蜂栖息的好环境,那么也就没有我们可以品尝到的甜甜的蜂蜜。

荒野、森林不仅提供给大自然中的生物们栖息的场所,也间接地为人类提供了许多的能源。而回到大自然中,让人身心舒畅。作者缪尔有幸与大自然近距离地接触,也许是这样的如同对待自己伙伴的态度,所以,他对动物们有更多的体谅、更多的爱惜。家里的马生病了,一家人为她祈祷;马儿去世了,全家人为她哀悼。动物就是人类的朋友,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养过的狗去世了,那种锥心的伤痛。长大后,别人请吃狗肉,我是坚决不会吃的。如果没有设身处地为动物们想,是不会理解动物的那些无助,它们也需要人类的关怀。

书中栩栩如生的绘画,平添了许多自然美。再加上那些真实拍摄的照片,让我们对大自然更多几分向往,愿一直拥有这般美好的大自然。

《等鹿来》响起心底的自然情结。荒野生灵,自然自由,与人共生。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