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李子树上的男孩》是一本由[丹] 杨内·特勒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一):哲学之死与人性深渊

这真是一本让人很难评价的书:人为了追求意义这种虚无的东西,到底能滑落到何等可怕的人性深渊。

那个坐在李子树上仰望虚空的男孩每天都在叫嚷一切都无意义:学习没有意义,工作没有意义,生活没有意义,死亡没有意义。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地上的孩子拼命反驳他,决定一定要拿出每人最有意义的东西放在他眼前,证明意义是存在的,以击败他哲学家般的言论。

从这开始,故事失控了。被夺走心爱之物的孩子因为尝到心被切走一块的滋味,便绞尽脑汁要夺取别人更重要的东西。更重要、最重要,于是那些对他们来说不可丢弃的东西一样样被强迫拿出了:去世家人的棺材,贞操,信仰,手指。一步一步,已经退到那条无形的线后。为了证明意义这种东西,那条底线到底应该画在哪里?他们说不出,于是他们更加倍的逼迫别人,“有意义”变成了无耻的剥夺。他们受困于人性的孤岛,以孩子无邪的目光做出一件件让人瞠目的恶事。无人知道深渊的存在,只是顺从自己的深渊做事。他们理应受到惩罚的,可是社会的惩罚对他们有什么用呢?从他们被李子树上的男孩所说“一切无意义”的话语吸引开始,就已经走向心灵受困的黑暗的结局。伊甸园里无知且幸福的人受到蛇的蛊惑,便要从天堂沦落。

意义这种东西,是每个人不可出卖的那部分。我喜欢我的手机,我的平板,我的书,我的手办,但你拿刀抵着我,这些东西都可以送你。但是我,我妈,我的意志,这些东西打死我也不可能送你。这就是意义了,但刨根问底这些有用吗?为什么一定要证明这是有意义的呢?对你重要的事,在别人眼中可能一钱不值。把生活的意义不差分毫的摆在人前到底是有什么用,证明你的存在吗?可你本身就是存在着的,无人能说明这一点,你自己知道就行了。既然这样,你说,把你生活中热爱着的东西都抛弃了吧,断舍离。这简直是逗我笑……每一点微小的喜爱,似乎都没什么大不了,但它们层层叠叠就构成了我的生活。我又不是得道仙人可以无欲无求,你把它们全拿走了,就好像斩断蜘蛛八条腿里的六条,那我只能在地上蠕动了。

李子树上的男孩之死,几乎是一种哲学灭亡的象征。虽然他高呼着一切无意义,是个成天坐在树上喝西北风的形象,但妄图和他作对的“有意义”派都因为追寻这种哲学发了狂,最后用活生生的肉体的拳打脚踢把他打死了。人啊,思想再超脱也还是要吃饭喝水的嘛,肉体存在才是精神活动的前提啊。没有意义你麻蛋啊!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二):以这样陡峭艰险的角度来勘探人类的精神处境,真的大丈夫吗?

这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丹麦一个普通的小镇中学里,开学的那天,一个平时并不显得特别聪明的男孩不去上学了。而是坐在家门口的李子树上朝着每天都经过这去往学校的同学们嚷嚷: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因此也就没什么事情值得去做。 他的同学们决定一定要向他证明,他们正在努力的事情当然是有意义的。而且他们还要寻找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争得这场“意义之战”的胜利。事态从一开始主人公被迫交出她央求了很久猜得到的一双绿色凉鞋开始,到一位永远留着蓝色发辫的女孩剪下她的辫子,到忠诚的国家主义者家庭里的男孩偷出庭院里旗杆上的国旗,到....一位热爱音乐,唱披头士能以假乱真的班长交出他能弹奏起美妙的吉他的手指....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我不透露了。薄薄的一本小书,我在午夜电台里听到它的介绍找来看,看得脊背发凉。很难想象这是2001年丹麦文化部最佳童书。在我们国家肯定是政治不正确,三观不正确的毒瘤之书。

因为人是很难接受“没有意义”这件事情的,马云当然是有意义的,且有非凡的意义;政治是有意义的,以为国家是有意义;心理学肯定是有意义的,有拯救的意义;战争是有意义的,有正义与否的意义;连《奇葩说》都是有意义的,都要升华到教育的意义...。哪一行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所做之事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不可能存在的。 人还无可避免的认为自己的意义高于他人的意义,“你做那件事没意思,我做的这件事才是真的有意义。”贬低本身是很有意义的,但完完全全的“没有意义”,对人类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我们甚至可以承受死亡,也不愿意看见意义之大厦崩塌、消亡,这太令人害怕了。

我很佩服作者要以这么艰难陡峭的角度来勘探人类的精神处境。读这本书你会想起人类很多黑暗的历史,战争、宗教、艺术、政治、迷信的愚昧与恐惧....它是人类整个历史小小的浓缩与讽刺。你以为书中这些看似残忍的献祭举动我们从来没有做过吗? 不,我们早就做过了。

并且联想起08年的一部德国电影《浪潮》,我们很有可能再来一次。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三):怎么能忍受继续活下去呢,怎么能忍受现在就死去呢

首先,这是一个可怕的故事。

住在泰艾瑞街25号的初中学生皮埃尔安东有一天忽然有了一个这样的想法:虚无也是有意义的,因此也就不值得去做任何事。于是他发觉上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辍学并且日日待在一棵李子树上。

可是班上的“我们”害怕了,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可怕的说法让“我们”觉得恐惧。于是“我们”需要找出有意义的事情证明给皮埃尔安东。找寻意义之旅的开端便是用挨个点名的方式要对方交出对各自来说最有意义的一样东西。

于是这场旅程成了一个滚雪球的游戏,从丹尼斯的漫画书到理查德的黑色足球,到格尔达的小仓鼠奥斯卡……雪球越滚越大,每一个人都希望对方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安抚自己所舍弃的所谓意义。一直到爱丽丝死去的小弟弟的尸体,苏菲的贞操,再到虔诚的凯交出的教堂里的耶稣圣像……

这篇小说带有毫不掩饰的哲学意味,整个故事让一群少年探寻生命的意义,却使得探寻意义的过程本身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每个人都要出卖另一个人,每个人都要将另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夺走,以此来证明世界上真的有意义这样一个东西向。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如果那些东西真的那么有意义那又怎么能坦然地能交出去。

皮埃尔安东和他的李子树

岩井俊二的《梦旅人》中三个精神病患者爬上高高的围墙,并觉得一旦从围墙上下来就会死去。对于皮埃尔安东来说,李子树的意义与围墙的意义是相似的。

脚下的世界是虚无的,待在树上才有了一个上帝视角,当然这对于皮埃尔安东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可是却是将他与树下的人区分开来的最大的标志。好像这个世界是不洁的,远离大地与尘土才可以像圣人一样更好地活下去。

废弃的锯木厂

锯木厂是这些孩子们存放有意义的东西的场所,但是锯木厂的大门密码却是皮埃尔安东的生日。

这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件事由皮埃尔安东开始,而可以真正打开这个大门结束这件事情的人也是皮埃尔安东。

皮埃尔安东打开这道大门后依旧以他的上帝视角揭示出来:你们这一堆东西是没有意义的。皮埃尔安东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企图给他证明意义有且存在的这群少年早就意识到了他们的错误,越是企图证明意义存在,越是能感觉到虚无的存在,以至于每个人的心都被虚无填满,而虚无带来的恐惧感让他们杀死了皮埃尔安东。

皮埃尔安东的死亡

与其说皮埃尔安东死于这些人手中,不如说他死在了虚无的手中。他成为了意义的殉葬者,和那场意义之旅的成果一起消失在大火中。这好像也是一个证明,孩子们烧毁了他们所有的有意义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在孩子们心中所带有的所谓意义就消失了,这可以说也是他们对意义的放弃。未来的人生,他们将会始终活在对生存本身这件事的怀疑中。

对于皮埃尔安东来说,死亡太容易,所以他的死亡也并无意义。

这是一个很短小的故事,但是却描述了极为庞大复杂的世界,涉及生命,涉及人性,涉及存在本身。

对我们而言,怎么能忍受继续活下去呢,怎么能忍受现在就死去呢?这些矛盾构成的世界,我们活在其中。正如书中所说,或许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找出所谓意义,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与“意义”开玩笑,否则我们将会像那些孩子一样,陷入自己亲手挖掘的巨大深渊。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四):人活着开心就好,不要想太多有的没的!

看完书后缓了半天,开始看觉得会是一个轻松简单地描述国外小学生生活的故事,从中能反映出人生的某种意义进而与我产生某种碰撞或者共鸣。但是看着看着觉得怎么如此荒唐,进而感觉气愤,一个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么会想出那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方式去证明生命的意义。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随着故事的演变最终变成一个悲剧,让人不由得去思考究竟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我还比较同意皮埃尔安东的一些观点,只是不赞成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如此潇洒,不受约束,毕竟生活中待解决的事情还很多,不能因为看到了所谓的必然结果而不去努力生活。不是有句古话,人固有一死,过重于泰山,过轻于鸿毛。虽然改变不了结果,但是其过程可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控。我们不会因为害怕死亡而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反而应该珍惜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绽放自我,不求有多么的璀璨,只求认真的活这么一次。

书中的孩子们最后不惜以相互伤害的方式来去证明生命的意义,让我不禁觉得人性的黑暗,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分析他们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一己私利去达成自己的目标或是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去伤害他人,只不过将此情节设定在一群小孩子身上还是比较具有其抨击性和震撼力,要不然也不会让人看完后傻眼,瞬瞬间让人开阔眼界。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五):“有意义”的东西

笔记童书、青少年文学?!宝宝受到了惊吓,想起来自《魔方大厦》的被支配感。21个少男少女,21件“有意义”的东西,“有意义”起来不可收拾,滚雪球似的,从漫画书到人的手指,恐怖的证明和寻找“意义”的过程。天真,没有无邪?本我与超我于社会、大众之中的力量竟如此悬殊,即便对于孩童。疯狂的逻辑、语言、行为背后,其实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败,以及大人社会日渐污浊的空气毒害。作者或许在提醒我们,培养一个多才多艺可爱宝宝固然可喜,更加需要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心理成长状况,自小加之宗教信仰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小说讲的就是这么一个虚构的争议故事,至于读者读出了什么深义,见仁见智吧,只是,真的可以给小孩子讲这个故事吗?

人物

有意义的东西:漫画书《龙与地下城》(丹尼斯。欧乐提议)→钓鱼竿(塞巴斯蒂安)→足球(理查德)→耳环(苏拉)→半高浅绿凉鞋(“我”艾格尼丝。格尔达提议)→小仓鼠奥斯卡(格尔达。“我”提议)→望远镜(麦珂)→丹尼布洛国旗(弗雷德里克)→日记本(达姆-维尔纳)→被收养证明(安娜-李,韩国人)→登山杖(小英格利特)→蛇标本(亨里克)→拳击手套(欧乐)→小弟弟的棺木(爱丽丝)→蓝色马尾辫(玛丽-乌苏拉。胡赛因的剪刀)→伊斯兰礼拜毯(胡赛因)→自行车(大高个儿汉斯)→贞操(苏菲)→教堂十字架上的耶稣(虔诚的凯)→切断狗“灰姑娘”的头(罗莎)→右手食指(约翰。苏菲砍)→end。

摘抄

一切都是无所谓的,所有的事都是因为有结束才会开始。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迈向了死亡。世间一切莫不如此。

人们上学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而工作呢,则是为了能有休闲的时间。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好好休闲呢?(笔记:休闲和休闲是不一样的。)

发臭的都是要腐烂的东西。可是腐烂同时也意味着会有新生。而新生的部分总是好闻的。因此好闻难闻都无所谓,都是生生不息大循环的一部分。(笔记:《狮子王》)

这堆物品是天才之作,代表着最新最具有原创性的对于人生意义的解读。

我们到处游荡像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一样。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六):孩童视角的另一种残酷

被精致而又富有诗意的书皮所吸引,本以为是一部天真烂漫的清新读物,但没想到随着故事的发展却令人毛骨悚然,读完此书仿佛像经历过一场灾难一般,实在是细思极恐。

大致情节的概括就是:李子树上的男孩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同班的一众同学却与之观点对立,因此用一种轮流点名式的方法来使每个人都交出对于自己来说意义非凡的东西,从凉鞋,发卡,头发,宠物到贞洁,手指,生命。不难看出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拿出的东西变得越来越离谱甚至可以说是上一个被剥夺者的复仇。一切变得开始疯狂,一个原本立意单纯的反驳计划变得凶残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书中可以分为两种立场,皮埃尔安东也就是李子树上的男孩和一帮与他对立的同学其实就是无意义论者和有意义论者的两方。可能对自己来说外婆织的毛衣是意义重大的,可是对于别人来说其实不然,那又为什么非要强加到别人的思想之中呢?让我感受颇深的一个情节是故事的最后,就当所有人快要向无意义这个立场妥协的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似乎都触动了大家的那份怒火,一场爆发式的打斗开始展开,似乎隔着书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那种血肉横飞的血腥味!把被剥夺的怨恨,意义被推翻的嗔怒全都发泄于拳打脚踢之上,然而当皮埃尔安东的出现这一切就来的措不及防,最后他用生命结束了这场所谓的意义的哲学之争。

用孩子的视角去描绘这样一个残忍病态的故事我觉得很可怕!孩子的世界他们的思想我认为比成人要残酷很多,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去摧毁那些东西的能力,就像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你面前把蚂蚱的腿一根根拔掉,还冲你微笑,那天真的微笑好像是在迷惑你一般,让你觉得奥!这是应该的呀!因为他们是孩子。

有意思还有含义才能称之为“意义”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七):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博弈

在书店随便逛逛,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先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住,拿起来看一看,只见背面封皮上写着“皮埃尔安东离开了学校。就是在他发现无所事事也是有意义,因此也就没什么事情值得去做的那一天。”喝!!!这不就是我吗?大二下学期我常常自己一个人坐在咖啡厅里胡思乱想,围绕着人生的意义纠缠在自我矛盾中,甚至一度想辍学去体味多样的人生。最后自己痛苦到一个人痛哭,大家都劝我,“别想太多了”“有些事是要慢慢领悟的”...然后我也克制自己不去想这些,投入学习,投入生活,渐渐地这场多人生意义的质疑也被我淡忘,但是心里总是有个结一样,偶尔也会小小的纠结。就这样,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书,说不定它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呢。

故事很短,两个小时就读完了。

皮埃尔安东是智慧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虚无的。他就像那些参透世事的人,那些理解了万物归一,理解了一切皆空的人。当他喊出“一切都是无所谓的”这些真相时,孩子们是害怕的。怕什么?他们不敢承认。这些自认为“应该要有所作为”的孩子们,是你,是我,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上学,工作,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赚更多的钱,可我们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渺小如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稍纵即逝。我们这些孩子害怕承认自己的努力奋斗,自己所珍视的一切终归于虚无。所以孩子们要向皮埃尔安东证明,“这个世界上是存在有意义的事情的”,我们所珍视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这是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博弈。

孩子们开始收集有意义的东西,最初是一些没什么特殊意义的玩意:布娃娃,旧歌集,发卡以及走街串户要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孩子们本身就没什么特殊的意义,也不是他们所珍视的东西。显然,这些对自己都不在乎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孩子们开始交出更有意义的东西:百看不厌的漫画书,最喜欢的凉鞋,宠物小仓鼠,引以为傲的国旗,收养证明,弟弟的棺材,马尾辫,礼拜毯,女孩的贞操,十字架上的耶稣,狗头,男孩的一根手指。孩子们交出自己“有意义的东西”时几乎都是哭着的,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或是喜爱,或是信仰,或是身体的一部分,都是构成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他们知道了,这些东西是有意义的,但是这样他们就可以证明给皮埃尔安东了么?“你们那些破烂儿根本就没有意义!”这就是皮埃尔安东的答案。不只是在皮埃尔安东眼里这些东西没有意义,在每一个不知情的其他人眼里,这些东西都没有意义。在你眼里,在我眼里,在其他所有人眼里,破旧的锯木厂里对着的一堆破烂就是没有意义。可我们也知道,这些东西意义非凡。怎么会既没有意义,又意义非凡?明明意义非凡的东西怎么就不能证明给皮埃尔安东呢?因为这些东西离开了孩子们就没有了意义。它们的意义在于孩子们,也仅仅是对于孩子们。丹尼斯最喜欢的漫画书,格尔达最喜欢的小仓鼠...这些东西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当他们把它交出去,放到锯木厂的物品堆中时,这些东西离开了他们的生命,它们的意义也随之消逝。当爱丽丝剪下马尾辫时,残断马尾辫便失去了意义;当苏菲交出自己的贞操时,手绢上的血迹没了意义;当简约翰砍下手指时,那段带血的手指也没了意义。

最后作者还不忘把“名人”的意义一并消灭掉。孩子们靠着这些有艺术性的东西成为了名人,全球的媒体争相采访,这样就有意义了吗?不出三个月的时间,一切都烟消云散。即使一月份许许多多的人支持这要好好保护这堆有意义的物品,到三月份这些人也早就把这事抛在脑后。人们的支持其实是虚无的,不能给那堆物品增添一丝一毫的意义。最终还是皮埃尔安东赢了,孩子们真真切切的认识到堆在锯木厂的那堆东西早就没了意义。他们剩下的只有仇恨,因为是他们毁了那些东西的意义,是他们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交了出去。他们恨自己,也互相怨恨,更恨皮埃尔安东。

故事越向后发展越血腥和暴力。孩子们互相殴打,最后一同打死了皮埃尔安东,并以一场大火结束了这一切。其实正是皮埃尔安东教会了孩子们什么是真正的意义,他们好好保存着那些留下的灰烬,因为这提醒他们什么是意义,这使他们明白了那些对自己意义非凡的东西是不能交出去的,那些构成自己生命的东西是不能卖掉的,正如作者所说“是不能拿意义这件事开玩笑的”。

意义是相对的,人们可相信生活,可相信虚无,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这个故事更像是作者自己思想上的拉扯,在两者之间寻找答案,最终也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没有对错,只是一种选择。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八):都怪作业留得少

我们苦于证明意义,却不知道意义的意义就在于无法言明。

孩子们为了证明他们自认为存在的“意义”,以家人的尸体、宠物的生命、信仰、手指乃至贞操为代价,结果得到的却是迷茫苦痛以及失去友情。

孩子们是天真又残忍的,他们不知道贞操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不知道手指对一名喜欢弹吉他的男孩来说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家人的尸体对失去家人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信仰对虔诚之徒意味着什么。他们知道的仅仅是——我失去了我珍爱的凉鞋,那么你也应该失去些什么。仇恨与不知名的对意义的执着让他们铁石心肠,朋友也不再是朋友了,而是让我失去我最有意义的东西的罪魁祸首或者是帮凶。

而这一切都起源于那个坐在李子树上宣扬这世界上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男孩。男孩的死亡猝不及防,但又是必然的。这个世界不容许否认它意义的人存在。

八年后,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各奔天涯,在各自不相干的世界里安静长大。不知道当他们回忆起过去,会不会对自己曾经的恶意感到愧疚。但他们应该都懂得了什么是意义。

而我只想对他们当年的老师说一声:放学多留点作业,谢谢。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