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帝王师:张居正》是一本由度阴山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一):小说还是科普

之前看度阴山老师的《刘伯温》,写得和这本《张居正》类似,都是描述一个人(刘伯温、张居正)的一生,列了许许多多可以说经过加工的史实,来证明写在封面上的一些论点。《刘伯温》很早之前看了,印象不是很深,所以不便比较。但《张居正》这本书我无法把它归类于某一种类型,是小说还是科普历史呢?说他是小说,并没有什么细节描写,只是一味的叙事;说他是科普,论据经过作者加工,引用也过于片面,基本上张居正就是一个完人,什么错误也没有,他所用的手段只不过是为了实现最神圣的理想——治国平天下。

这就引出了我的质疑。张居正,万历年间首辅,真的就一点毛病挑不出来吗,他所做的完全就是大公无私,一切都为了天下百姓吗?他收受贿赂、放任自己的父亲贪污这些都是它实现理想的手段吗?他晚年偏执的性格,听不进任何与他意见相左的话;他不顾及幼年万历想要亲自处理政务的愿望,轻而易举的否定万历亲政是做的决定,最终被万历逆反情绪抄家,推翻了毕生制定的政策;他过于自信,认为考成法是拯救大明帝国的唯一良药,却过于冒进,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一旦他死去,没有了法律的约束,人们都不再遵循,而万历也被认为是大明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张居正,他的功绩的确很大,但整本书讲的都是功绩就未免有些片面了,他性格上的弱点,某些政策制定时考虑不周等等,这些是不是都应该写进书里,交由读者自己评判呢?所以我认为这部书不是小说,也不是科普,无法归类。

然而,这部书里的资料很详细,虽然经过了一些略微的加工,但是仍然可以给我们启发,给我们一些曙光,一些稻草,让我们循着这些线索继续去摸索,去探讨张居正其为人。不失为初学者或者对张居正有兴趣的读者的启蒙之书。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二):终于明白穷酸书生为什么是穷酸书生

这本书是两年多以前朋友送的,当时一起收到的还有物理和书法相关的书目。收到之后,也就感动了一下,于是就尘封书柜了。这几天,突然联系上了那位朋友,才想起了这本书。被杂事折磨得七零八碎的心,想要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好好换换脑子。于是就拿起了这本书:语言风格很像《明朝那些事儿》的幽默风趣,也有人说度阴山的这本书写的不好,但是我想说的是,由于受众的语文水平和定力实在不敢恭维,所以如果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华夏历史的话,用现代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描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同时,我很赞同张居正对言官的厌恶,就好像现在所谓的“网友”一样:屁都不懂,还满嘴跑火车,完全不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张居正的故事很有意思,有很多可以用来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去想象权倾天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要走上人生巅峰究竟要经历哪些历程。

操碎了心的张居正

国家大事也就罢了,宫里还有一个喜欢娱乐活动的小皇帝以及一个不仅仅是吃斋念佛总想大赦天下的李太后。这二位一个喜欢给后宫佳丽买衣服买胭脂,一个喜欢修大型寺庙,这都是烧钱的爱好。张居正之前国库空虚,后来通过考成法和驿递新规每年节约了不少钱,却被这二位给盯上了。老想要钱被张居正拒绝,于是二老都不太高兴,甚至出现了张居正上述的奏折留中不发的情况。张阁老倒还是挺乐观,以为人家就是小孩子脾气,哪知道逼死张居正也少不了小皇帝的份[1]。

张居正为国家大事操碎了心,将这艘巨轮拉回正轨。但是,船主终于还是觉得张居正功高盖主了,官员终于还是觉得张居正的考成法太过严苛了。同时的日夜操劳导致张居正本人脾胃不好,还长痔疮,最后病死[1]。得罪了这么多人,操了这么多心,最后被小皇帝抄家的时候,家里黄金才2000多两,白银不过十万。要知道冯保都被抄出来了100万两白银啊!当然也有人说张居正在荆州还有老家啊,老家比较有钱啊!但是就算是张居正被抄出来了巨额财富那又怎么样呢?真的值得这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张居正的主要观点

抽丝剥茧春风化雨,重病猛药乱世重典[1]。有时间才文化渗透,没时间就要格杀勿论,即使其中可能会滥杀无辜[1]。

在有压倒性优势的时候,可以先打压再给梯子下。

考成法:集中全力、提高效率。

只要能解决问题,道德都是小事[1]。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只会胡说八道的书生一点用都没有。

对于叛乱或者是农民起义,或者是政敌绝不手软。张居正在位时候的镇压行动可以用屠杀来形容。宽大其实是在害人。

才惊四座

张居正原名是张白圭,因为受到李士翱的赐名所以更名为张居正[1]。这还不算什么。那时候张居正的一首诗惊得一省巡抚顾璘从武昌跑到江陵(现在的荆州)去找他。找到之后也就罢了,还把犀牛角的腰带给张居正了[1]。不仅说张居正之后一定可以用上玉质的腰带(意思是可以当更大的官),还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张居正,希望张居正之后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多多关照。

随后,顾璘跑去找当年张居正想要参加的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主考官七窍玲珑心说,就算大人不来打招呼,按照能力也是张居正第一名。但是!顾璘顾大人的指示是:你得让他落榜!落榜[1]!因为年轻人不能太顺了。这也为张居正后来初入官场将政见上述天听而被石沉大海而没有备受打击打下了基础,不然张居正可能就变成了满腹牢骚的穷酸书生了。

智取云南王

云南王私藏叛贼,并且手握重兵。如果小皇帝直接下旨收了他的爵位,云南王必反。于是张居正就给了两方面的解决方式。一方面先把云南王的爵位赐予他的儿子,这样儿子就不会同意老子造反;另一方面,不把云南王押到北京来,而是押到南京去,这样云南王就没有可能带着一群死士来打皇城。

三次智退俺答汗

俺答汗当时打到大明内部来要求“人贡”,大概意思就是:“我要给你上供,你赶紧还礼[1]。”上的贡是劣质产品,但是要求回的礼则是高端产品。如此流氓,结果张居正支招更加流氓:“这个可以啊!但是你的请愿书是用汉文写的,这不符合外交礼仪,你应该用蒙文写。然后退回边疆,从那里递交给边疆的官员再逐级上报,这样才合法对不对?”这傻大个还真回去了。

没过多久,俺答汗有搞事情了。俺答汗把他孙子把汉那吉的儿媳妇给抢了,把汉那吉就好气啊跑来投奔明朝。这可是个烫手的山芋啊!如果是真投奔,俺答汗来要人怎么办?明朝这会可是打不过人家的!如果是假投奔,收了这山芋,以后变成内鬼了咋整?没想到俺答汗真来要人了,要人的原因倒不是多喜欢这个孙子兼情敌,而是俺答汗的大老婆,也就是把汉那吉的奶奶不干了,天天哭着要孙儿。没办法了,俺答汗才不情不愿地来要人了。最后的结果是谈判解决,因为确实打不过。而且,其实俺答汗也就是个劫匪,对祖国之类的东西没有概念。于是张居正有支招说可以给他封一个“顺义王”,然后加强贸易(但是不卖锅,因为蛮族会把锅给熔了变成刀)、文化渗透,顺便打一个欢迎归顺的广告。最重要的还是要回来了白莲教的教主赵全。注意赵全这个人讨厌的地方不是创办邪教,而是汉奸啊!把明朝的大事小事都告诉俺答汗,所以俺答汗才那么难搞定。

张居正搞定俺答汗也就罢了,他没有就此罢手,顺便搞定了俺答汗抢走的他孙子的那个老婆三娘子。这姑娘特别醉心华夏文化,所以才给自己取了“三娘子”这么一个汉人的名字。后来俺答汗病故之后,他的儿子黄台吉继位。黄台吉本来想取三娘子(不明白这姑娘怎么这么受欢迎),本来打算按照汉人习俗守孝三年的三娘子不干了,带着俺答汗留下来的一万精兵出走。这不是添乱吗?!张居正一句话就让三娘子回去了。因为三娘子最重视的是明朝对她的认同感。

冯保

冯保是小皇帝朱翊钧(传说中的万历皇帝)的玩伴。当时朱翊钧的老爹去世的时候,掌握大权的是不可一世的高拱。经过冯保的帮助,给后宫的李太后和朱翊钧吹风把高拱吹走了,张居正才顺利成为了首辅。成为首辅之后,张居正通过封号搞定了李太后,通过合作搞定了冯保,通过压制压制了小皇帝。后来小皇帝等到张居正去世之后才把他的不满给发泄出来。在位十余年,张居正一直和冯保是好战友,同时还不会让冯保太过分。期间如果一定要冒犯到冯保的利益,张居正就会给冯保打招呼,冯保也都会表示理解。[1]好在冯保一直比较有良心,他们一直相互帮助,直到张居正去世之后,冯保就被抄家了。

驿递新规

张居正的驿递新规的意思就是有节制地公费旅游。搞得官场不开心,但是后来张居正死后,驿递新规被取消,于是就不堪重负只能讲所有驿站都取消。于是一个叫做李自成的狱卒就揭竿起义了[1]。

人才

张居正对人才的定义式这样的:“太上,不知有之(遵循规律不功利);其次,亲之誉之(智力超群、理解国策、造福一地)”。想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就要用事情去试探他。在用的过程中要用其最突出的能力,饶恕他小的过失(用其大节,恕其小疵)。

参考文献

[1] 度阴山. 帝王师:张居正[M].北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

下面是读书时候的笔记,留作纪念: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三):最偏执的手段,最神圣的梦想

读到最后,才反省过来。哦,这是一个人写的,还是一个及其喜欢或者说欣赏至少是对张居正充满特殊滋味的人写的。这说明什么,这在一个几乎白话的历史人物传记中说明了什么。很多个人看法与情感。当然这不可避免。而我也不可避免的被度阴山安利了张居正。

谈谈这个人。他淡泊友情,亲情。他19年未回家看父母一眼,当然在那个条件下,一来回要一个月了。一次都没有。他父亲与他性情不合。一个立志强国,一个重于敛收钱财。总之没有。我猜想他执意回家丁忧,或者说假装做样子,是受不了良知责问罢了。临终想回家,只是归属感。临终才发现自己竟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

他内心及其强大。不在乎别人看法。明了政治面貌之后,更是不在乎自己的手段,他大肆敛收钱财以安军心,勾结太监稳固地位,以辞职逼迫皇帝就范,扫荡强敌更是毫不手软。

书中经常这样说,他没注意到皇帝的变化,他不是不想注意只是没有经历。他略一注意便重新工作,病榻上更是事事周到。回家探望宫中事后回来又开始工作。以至于讲到最后说他老了,大小官员看着心凉,原来张阁老也会老。原来张阁老也会不知道怎么办,而是说容我想一想。

我一直觉得是万历最后逼死了他。始终不愿让他回去,是为出自己的恶气吧。这口小畜生被管了这么久。虽然我觉得他对待万历比对待自己的儿子更多精力。

或许他可以对皇帝所做的宽松些,不去为自己树立那么多强敌,他离世后就不会落下这个后果,一生心血被毁,自己的家被抄。他不愿意。一心为国,为自己的帝国。

或许他最痛恨的就是一种人,腐儒。光说不做的假把式。在领悟政治的残酷后,他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实干家。或许没尝试过,谁都没资格说什么。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四):改革家的故事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之前读过度阴山老师写的成吉思汗,感觉两本书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呵呵,毕竟是一个作者写的,相对于成吉思汗来说,我更喜欢张居正,成吉思汗是一个征服者,是杀戮无数的世界帝王,张居正是一个在大厦将倾之际竭力维护大明统治,维护天下太平的伟大改革家,改革就要流血,无论是敌人的还是自己人的,凡古今中外,改革者大都是为后世开太平,而己身受斧钺之加,张居正虽然生前未受杀戮,但死后祸及子孙,这也是身为改革者的悲剧性吧!张居正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明王朝极其黑暗极其腐朽的时代,那是最黑暗的时代,而张居正想以一人之力将明王朝从悬崖边上拉回来,其结果是用毕生精力终于把明王朝从悬崖边上拉回来一点,刚刚看到希望的曙光,一切就都结束了,改革家死了,小皇帝长大了,积聚已久的矛盾骤然爆发,张家完了,大明也基本完了,张居正救了大明一时,终究救不了一世,从今天来看,封建王朝的完结有其必然性,明王朝的灭亡是早晚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不可以假想一下,假如万历皇帝没有废除张居正的改革而是象秦惠公一样虽杀商君却延其法的话,或者明王朝能变的更强大,或者就没有后来的李闯和满清了,可惜,这也只能是作为后人的我们的一点臆想,有人说张居正也不是好人啊,杀了那么多人,作风不正啊什么的,我想说,好人是当不了改革家的,道德模范也是当不了改革家的,改革家面临的问题太多,敌人也太多,一味的固守道德准则肯定是寸步难行,或许还没开始改革就被人干掉了,想要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就必须比敌人更强势更铁血,在古代哪个当权者不是生杀予夺皆由我出啊,张居正虽然也有很多缺点,但他首先是一个改革家,他给黑暗的明王朝带来一缕光明,他让腐朽的大明又短暂的焕发了生机,他为的是天下,他为的是人民,他虽然死去四百多年了,但是他所推行的那些政策依然在历史的天空上闪耀着光芒,无论是考成法还是一条鞭法抑或者是驿递新规都是极具前瞻性的伟大实践,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说了这么多,最后再说几句,这本书真心不错,推荐大家读一下,虽然书中掺杂了很多作者自己的观点,但是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去认识去了解张居正这个人,这不是一本小说,这是一本传记,它不会告诉我们张居正是善是恶,它只会告诉我们张居正都做了些什么,这是一个关于伟大改革家的故事。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五):张居正到底有没有睡李太后?

读到张居正,了解野史同学肯定会问:他到底睡了李太后没有?

李太后对张居正可谓是推崇之至!曾当面警告过小皇帝,30岁之前别想参政!这种作为,邪恶的同学,肯定会想到,一定是有一腿!

就此事,让我们来从各个方面分析一下。

张居正从小熟读圣贤书,了解儒家思想,虽然他并没有如很多腐儒,口口声声孔孟之道。但是忠孝礼仪最起码是认同的,让他去睡皇帝的老妈,估计在内心里是不能接受的。

张居正任内阁首府时,已经48岁,想象现在一个48岁的老男人,还会不会激情燃烧,一不小心睡了不该睡的女人?

小皇帝是在张居正48岁时登上帝位,当时首府还是高拱,如果说是李皇后为了儿子坐稳皇位,勾引在先,最起码应该勾引高拱才是,为什么费力去勾引次府外加低调的张居正?

关键使用美人计,直接找个漂亮妹子,送上去就完了,一国的皇太后,不是人人都这么Low B吧,美人计还要亲自上?万一被拒绝,好TMD的尴尬好不好。

如果是李皇后生理需要,为什么要找48岁的老男人张居正,后宫找一个小白脸很简单吧?可能你会说,张居正有魅力!想象一下,天下都TMD是人家的,在她眼里,你能有魅力到哪里去?电视剧里可从来没有妃子勾引大臣的,最坏情况也是勾引武将吧!至于为什么,你懂得!

张居正有6个儿子,做了十年的首府,如果那啥特别厉害(你懂得),最起码儿子能组成一个足球队了吧?然而并没有。

假设张居正真的睡了李皇后,说明张居正做事已经没了底线,没底线的人做事,不可能让那么多人愿意追随,大家都混官场,又都不是傻子。

万一万一张居正做事真的没底线,又TMD主角光环,人人都愿意追随! 当时的条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大将可都是对张居正言听计从,既然没底线,一不做二不休,凭张居正的魄力,还不分分钟造反?据史料所载,张居正可从来没有造反的嫌疑。

再说,想着造反的内阁首府,眼光一定不怎么样!能想到考成法,一条鞭法这样超越时代的政策?

如果真的是主角光环加身,又想着造反的,早TMD的成功了,好吧。

很多人也会说,张居正信仰心学,懂得致良知,为了天下万民,节操不要,睡了皇太后,然后取得权利,也没有不可能?

你能想象一下,一个48岁的老男人,为了为民请命,为了万世太平,贞操不要,陪女人睡了一觉,坐上内阁首府,然后权倾朝野,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咦,剧本好像不靠谱哎。还有,听起来怎么那么恶心呢?

所以,理性的思考一下,张居正根本没有睡李太后的可能性。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六):致良知

聊到明史,一定会出现王阳明的致良知!各种书中都推崇为圣人之道。那么为什么这种圣人之道在如今却没有大行其道呢,反而还是孔孟之道,儒家风采流行呢?

王阳明的致良知,讲究入世,凡事只要良知,而不讲究任何的形式。这种学说太过虚幻,根本没有任何衡量的标准!

譬如张居正的大权在握,权倾朝野,对异己的清洗,他本身可以解释为,我只要良知,因为做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只要保守自己的良知,就可以对任何事问心无愧。

那么,一个杀人犯,天生嗜杀,在他的世界观,杀人可以让我愉悦,所是不是他也问心无愧!

很多熟读王阳明的同学,就会直接反驳,王阳明讲过良知最起码不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可是天下万事,有几件是能不损害别人而有利于自己,按照这种标准做事情还不畏首畏尾?

既然如此说,杀人犯为了它自己的愉悦,从没有畏首畏尾,岂不是致良知?

其实你会发现,无论怎么论证,王阳明的学说绕来绕去总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让你心服口服,但是你转念一想,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这些理论对于读书人来讲,已经够复杂深奥,更何况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所以本身王阳明的致良知,根本就没有大行其道的条件。

那么王阳明的致良知还有用吗?我认为,有用,非常有用,甚至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传统的儒家思想,做任何事都要在条条框框之下。做官就应该两袖清风,为民请命!

有别于儒家学说,王阳明的致良知,教导世人不要拘泥于形式,积极入世,根据实际情况来行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如王阳明,在平叛时,时而招降,时而嗜杀,不拘泥于任何形式,攻击者如数家珍,但无论怎样,使南方一篇安宁,百姓安居乐业,成就伯爵之名!

如张居正,清洗异己,权倾朝野,谣言者不计其数,可谓典型的儒家反叛者,可是他一个人撑起大明,成就开平盛世!

而两袖清风的海瑞,在历史上留下赫赫清名,于社稷万民,又贡献了多少?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七):成也权力,败也权力

从一介布衣到帝国首辅,他用了二十五年;从隆重下葬到抄家夺爵,却只有短短二十二个月。且祸及子孙、人亡政息,张居正不可不谓悲剧式的英雄。

有人说张居正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治国自然重要,但有操之过急之嫌。比如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就有点不切实际,取得的成效甚微,反而得罪了一大批士绅权贵;另一方面,他谋国不谋身,独揽大权以致招来万历的嫉恨,最终被万历下旨抄家。

其实,明朝自宣宗之后,合格的皇帝恐怕只有孝宗一个,一百多年的折腾导致吏治渐弛、国势日颓。张居正坐上首辅之位时已年近半百,在这个人亡政息的帝制时代,他深知没有太多时间让他来整治这个国家,所以必须下猛药以求速效,这剂猛药便是改革。

改革需要什么呢?权力。明朝前期,由于朱元璋和朱棣极强的个人能力,皇权占上风,相权处于弱势。从宣宗朝开始,得到“批红”权力的太监逐渐形成了一股能与皇权、相权抗衡的宦权。自此,皇权、相权和宦权三股势力的纠缠就构成了明帝国中枢权力斗争的主旋律。

等张居正掌握相权时,他所看到的权力布局是什么样的呢?万历皇帝年幼,李太后虽有能力却无野心,皇权的力量最小;冯保是皇帝的大伴,并借此登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斗挎前任首辅高拱,是宦权的新贵,内廷的头号人物,势力如日中天。

张居正在权力问题上绝不含糊。他在上台之前便暗地里与冯保交好,上台之后又向冯保摊牌,划清权力界限,对宦权采取既拉拢又压制的手段。皇权方面,张居正通过破格将万历的生母李氏尊为慈圣皇太后,一下子便取得了皇帝和太后的信任,还当上了万历的授业恩师,轻而易举地消除了皇权的威胁。这样一来,张居正便成了明朝三百年权力最大的首辅,明朝的相权也在这一刻爬上了前所未有的巅峰。靠着权力的优势,张居正顺利推行了他的“万历新政”。这一点上,张居正要比李鸿章幸运得多,不会因陷入权力纠缠而身不由己。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居正悲剧的根源,也就是在这个权力上。他为了整顿吏治,推行严苛的考成法,结果与全天下官吏为敌;他为了补足财政,推行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结果与全天下地主士绅为敌;他为了控制言论,为新政统一思想,下令废除书院,迫害心学同门,结果与全天下知识分子为敌。更要命的是,他那以为早已牢牢压制住的皇权,却随着万历皇帝的长大而开始慢慢复苏,最终成为酿成张居正悲剧的直接因素。

张居正有没有意识到万历态度的变化呢?作者度阴山认为是有的,我也赞同,对于从严嵩时代就在权力刀刃上一路滚过来的张居正来说,不可能没有这种政治敏感度。他也试过辞官养老,却最终还是死于任上,为什么呢?是张居正不舍得尚在半途的新政?或是朝中没有让张居正满意的接班人?抑或是万历还没做好接权的准备? 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张居正最终还是被权力这把双刃剑伤到了。

最后,怎么评价张居正,他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对于一个大政治家来说,他若想在反对声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须使一些不那么光彩的手段,因此不能说是好人;另一方面,大政治家之所以为大政治家,就在于他对国家和历史能做出大贡献,因此也不能说是坏人。对于这种人,我们只能尊称一声“伟人”。

这样的人中国自古不缺,张居正之前有霍光、有曹操,张居正之后有李鸿章、有邓。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八):人物刻画细致

作者度阴山是史学硕士,理事,讲师。

人物刻画细致,丰富。明朝从不缺乏聪明,才华横溢之人。

何心隐,天资聪明,对经史问题真知灼见,抱有远大的抱负。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可以自我管理,政府不用管那么多,他还到处传播这种观点。

王世贞出身名门,智商高,才华横溢,但个性张杨,目中无人,做了巡抚后仍满腹牢骚。

邹元标,学富五车,能言善辩,志向远大。他认为有道德的人就不能消极退让和放弃。

海瑞,脑子只有一根筋,严苟的道德观。

严世蕃,机智过人,智慧超人,不必你开口,从你的行为动作中就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么,行为不检点。

夏言,才华横溢,做事干练,高傲,目中无人。

严高,神童,少年得志,对任何人和蔼可亲。

徐阶,好学深思,沉稳庄重,过于自信。

高洪,头脑聪明,性格自负,敢想敢做,自视甚高,有仇必报。

张居正,神童,会变通,勤于学习,有良知。

同样是人才,为什么张居正能实现理想,功绩丰厚?这关系到人的性格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然而张居正再聪明也只是凡人,有些关键的事他还是没注意到,正因这样,明朝也因他去逝而走向衰落。

《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九):治国有多难,看张居正就知道,他治理的大明帝国是历代王朝的缩影

《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1566》,《世上已无张居正》,《帝王师:张居正》,《万历首辅张居正》,关于明朝和张居正等历史书籍,影视剧一度火热,在看了这些历史书籍,影视剧后,总在思考一个问题:

要治理一个帝国到底有多难?

都说当皇帝好,看到皇帝每天处理政务,也不见多自在,平常人普通小事儿,还嫌弃操心呢,像朱元璋,雍正这样的皇帝模范,更是敬业。

皇帝如果嫌累,撂桃子不干,或者还没有能力干,就得大臣来,无论是书籍还是影视剧中,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无论贤良忠奸,皇帝不操心的时候,这些人都在绞尽脑汁的为着帝国的正常运转操着心。

如果皇帝不管,大臣也不行,那这个国家只有完蛋了。

看到张居正为了大明帝国鞠躬尽瘁,面对这个已经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王朝,拿起改革的手术刀,一步一步为这个王朝做着手术续命,最后累死任上,忽然觉得,此刻的大明帝国就是中国历代王朝的缩影。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