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硅谷之谜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硅谷之谜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硅谷之谜》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硅谷之谜》读后感(一):一个新的视角

吴军先生从技术人员变成管理人员,现在又变成了投资人。

在这不断的角色转变之间,他以一种工程师看待世界的视角,重视审视硅谷特点,虽然他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解释新兴企业发展特点,是不是确实如此,还需要时间来证实,但是作者的观点的创新,还是值得一读的。

第一章介绍硅谷的基本情况,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

第二章拿各种其它观点对于硅谷模式的解释,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对上述观点的反驳和论证。

第五章和第六章介绍他认为硅谷成功的奥秘所在,归结为叛逆和宽容,还有多元文化等要素。

如果这本书到这里就结束了的话,那也就是一本普通的商业视角的书,和大街上那些什么风口吹得书,各种讲互联网+ 什么什么工业的书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第七章和第八章是这本书的核心和升华所在,

第七章讲到的关于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我本来一直处在企业当中,一直只是困惑于为什么每天需要学习层层的管理流程,真正用于高效率做事情时间反而不是太多。其实这不光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我们的国家也在各种顶层设计中从上到下都贯穿着这种思想。

第八章作为抛出来的一个观点,从信息论的角度,从复杂性系统的观点提出来和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和发展,是未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模式,这在近二十年确实是一种见证。

复杂性思维的核心理念真正的能够与社会,企业和时代结合起来吗?

且看且行。

《硅谷之谜》读后感(二):硅谷的嬉皮士精神

有幸阅读过吴军博士多本出版的书籍,可以说是每本都有每本的韵味,吴军博士总是能从新颖的角度来诠释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探究各种元素之前看似没有关系的关系。提到硅谷,轻而易举地就能联想到科技企业,创新,叛逆,斯坦福之类的各种关键词。当探究硅谷为何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创新区域时,可从其发展历史中看出其发展成现今阶段的一些必然性。 吴军博士从多个维度为读者仔细分析了这些必然性,比如叛逆和宽容的文化,拒绝平庸的精神,不迷信权威理念等等。

硅谷的成功之谜主要在于其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在这种完善的过程中,落后的东西将被行业逐一淘汰,唯独不断创新才能继续前行。 这恰恰运用到了控制论的基本理念,通过不间断的信息摄入来修正机器状态以至完成目标。反之,通过设立远大目标而忽略纠正错误方向的发展策略容易走偏,最后导致远离目标。 硅谷就是在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全球英才的同时,通过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创新来保障其技术在行业的立足之地。 因此,有价值的创新总是能在硅谷发掘得到。

《硅谷之谜》读后感(三):硅谷之谜是对浪潮之巅的数据挖掘

我看的第一本吴军博士的书就是《浪潮之巅》,第二本就是硅谷之谜。

这两本书都关于硅谷,浪潮更富有故事性,用很精彩得叙事手法展现硅谷波澜壮阔的企业发展史,而硅谷之谜,当然也会涉及硅谷的历史,但更多得是侧重于回答“硅谷如此成功,到底是因为什么”,这也遥相呼应了书名《硅谷之谜》的迷。

那么硅谷,到底为什么如此成功。

其实是文化,对叛逆与失败的宽容,

全书的精华在最后几章,尤其是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摆脱传统的机械论,拥抱控制论吧。颇有些颠覆之感。信息论中的带宽和系统里中的熵,对现实都很强得指导作用。

《硅谷之谜》读后感(四):21世纪需要新的科学方法论

去年看过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这本《硅谷之谜》算是一个延续,继续剖析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个硅谷,为什么硅谷的成功难以复制,最后作者也把硅谷的成功经验升华为信息时代的发展论。在当前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这本书无疑迎合大众的创业需求,给出了一种硅谷成功的解释,并提出了信息时代应该抛弃传统工业发展思想,而是应该使用“三论”来指导发展。作者将硅谷的成功总结为几个方面:叛逆和宽容、多元文化、拒绝平庸。硅谷有特有的文化,比如工程师文化、不迷信权威、扁平化管理、世界情怀等,这应该每个公司应该学习的地方。最后作者通过硅谷的成功总结了信息时代发展应该使用的科学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这也是现在比较火的大数据、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而中国目前还是任重道远,首先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官本位”,大家都喜欢当官,没有工程师文化,从历史来看,最具创造的人都在工程师里;另外中国的管理还是工业时代的树状,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流成本太高、底层工程师与公司领导的关系还是一种雇佣关系而不是共同努力共同分享的契约关系,作为一个在体制内的小工程师,更是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值的一看,会有很多启发。

《硅谷之谜》读后感(五):然并卵

硅谷一次又一次屹立于浪潮之巅的原因不单是由于气候,也不单是背靠斯坦福大学、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或者政府政策的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条件的组合。国内无数开发区孵化器前往硅谷考察成功经验,常常只见其表象,而不触及更加深层和本质的原因,包括多元文化,宽容失败,工程师文化,不盲从权威,区别于机械思维的新型思维方式,由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三大论共同影响形成的一整套行为机制。硅谷不愧为全球科技工程人员的圣殿,它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充实自己,壮大自己,从晶体管集成电路v1.0,到软件开发v2.0,再到而今互联网和后互联网v3.0/4.0,硅谷崇尚知识,实用主义,充满才情,不断引领世界科技产业走向新的境界。回到本书的写作上,个人感觉吴军博士有点啰嗦,一篇Paper能说明白的观点,生拉硬拽凑够一本书的容量,内容充实但许多地方反复地讲,不够简练。而且,就书中论点,倒推硅谷成功原因不少有成王败寇,文人为英雄著书立传的意思。一如世界不乏拿破仑传,富兰克林传,而成就伟业者仍凤毛麟角,而硅谷之为硅谷,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同样的因素存在世界的另外角落,也可能出现失败的结局。因此,反鸡汤的悲观主义者可能会说:然并卵。

《硅谷之谜》读后感(六):吴军的Google和Tencent

这本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段:

1、硅谷成功及硅谷所孕育出来『伟大公司』的历史

2、硅谷成功及硅谷所孕育出来「伟大公司」的观点及吴军对这些观点的认同及不同观点。

3、国内环境与硅谷的差异、国内公司与硅谷公司的差异

4、工业时代及信息时代不同思维方式。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第四段,原因系统性的介绍了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机械思维,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这四点的钻研对于了解这个时代的运行模式及个人的思维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并且从这章内容可以反溯这些思维方式的起源书籍,可以说个人的必读书单中又新增了不少。

信息时代的三种思维方法一直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有所体现,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信息论里面的『霍夫曼编码原则』,所有编码方式中总有一种最优的编码方案,这跟输出产品方案也是一样,总会存在最优的产品方案,很多产品方案虽然完成的目的一致,但是后续的可维护性、可拓展性及人力的节约有着很大的差别,工作中总会被领导批评『工作太笨』,这句话老罗也经常说,工作太笨没有使用巧劲。如果一种知识工种被做成劳动密集型工种,如果一个东西靠时间可以慢慢磨到,那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

第三段我个人感触比较深,原因在于吴军国内的职业生涯只有一家公司的背景—腾讯搜索副总裁,拿国内公司做类比也只能是腾讯。关于里面吐槽的很多点,有些觉得很有道理,而有些觉得很没有道理。

有道理的举例:

树杈类型的组织模式管理,导致面对某一个任务的时候短期效率很高,但是从长期来看,树杈与树杈之间是天然存在沟通壁垒,即使在一个大公司里面,有很多人从事相关的工作,但是很难与周围人发生沟通连接,在同岗位中不断进步与成长。同样,这种顶层设计如果从一开始计划制定错误,从顶层到执行层中间的沟通及执行层到底层的反馈会有一个时间差,并不会那么的快速,执行层对于顶层的设计不是那么了解,必然执行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反馈顾虑。

换组的员工差评。

每个员工股和中层管理者能够发挥多大作用,最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上级给予他多少资源,同样,上级要想有进一步升迁,除了要管理好自己的上级外,还要把自己下面的这个树状结构做大,比如一个人如果把自己部门的规模从100人做到1000人,就可以从总监升职成为副总裁。在这些公司里面,升迁最快的人未必是最会做事情的人,而往往是最会做人的人,也就是那些善于把自己优化成最适合公司现有组织的人。

没有道理的是:

吐槽腾讯招聘一个毕业生需要层层面试,有时候需要面试到副总裁,招聘一个总监,需要面试到CEO,花费100w需要CEO审批。我觉得这个好没有道理,吴军在《浪潮之巅》里面表示Google文化传承得很好,因为早期Google招聘员工全部都是创始人自己面试的,后面虽然公司大了但是在招聘一些高级职位人才上还是创始人出马,同样面试一般的职员也是层层递进往高处上升。同一个事情两种态度不应该吧,另外关于花费100w需要CEO审批,个人表示这个数据已经是几年前的了,但是从我了解的信息来看,Google之所以敢让员工那么大手笔花钱,是基于强大的社会信用体系,你如果在一家大公司犯了错误你的事情可以被行业内的所有人都知道,并且美国的文化是允许失败不允许欺诈的行为,一旦犯这种错误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但是在国内不一样,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法律的不完善及灰色空间的潜规则导致犯错成本极低,大多数情况是辞退,少部分才能够交付法律机关,但是这些人换一家公司又可以继续很好的生存下去了。

还有吐槽部门的负责人有自己的办公间,我的天哪,请参考二战期间中途岛战役日军航空母舰覆灭的很重要一个原因——负责指挥的指挥官木有自己的指挥房,环境过去嘈杂无法思考,发布命令没有想明白。

总之还有很多地方有问题的。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安利给大家,书评的习惯继续保持。

《硅谷之谜》读后感(七):读《硅谷之谜》

陆陆续续翻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才看完,吴军博士的文字就是特通俗易懂,看着也不枯燥。

回顾整本书的内容,其实绝大多数道理都是这个行业中的人众所周知的了,包括各种文化和大背景之类的事儿。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其实都在走硅谷那些个公司的路子 -- 工程师文化,扁平管理,不限制时间等等。

当然,还是有很多点是值得国内公司学习的。比如现在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就太多了,显然很多工作可以交给工程师来做,相信绝对能做的更好。

书中也有很多点是值得从业者思考的,吴军博士以自己的角度思考了很多,这些就各自见仁见智吧。

不过博士毕竟是博士,最后能扯到三论上去(当然还是很有道理),活生生把整本书的基调给抬了上去。反观本书前面的内容感觉有点拖沓,觉着算是败笔。

《硅谷之谜》读后感(八):找到硅谷之所以独一无二的原因

1. 我是前期读完《浪潮之巅》之后觉得不够过瘾,决定继续读这本续集的。这本《硅谷之谜》继续延续了吴军博士娓娓道来讲历史、深入剖析找根因的风格,阅读起来非常的过瘾,果然不是所望!

2. 与《浪潮之巅》不同的是,在这本书里吴军博士更多是想从硅谷的历史与发展、各种成功原因的分析以及他自身的体验和理解给读者分析硅谷之所以独一无二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叛逆和宽容、多元文化和拒绝平庸。

3. 最后的部分吴军博士还分别从传统的机械思维和现代的“三论”来分析硅谷成功的根本原因,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

4.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强烈推荐给大家阅读。

《硅谷之谜》读后感(九):工业时代与信息社会的管理基础

上帝不掷骰子,X+Y=Z,源于牛顿力学原理的机械思维奠定了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资本和生产资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树形架构是与之适应的管理模式。高效率快周转成就了工业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都符合工业时代的产业特征。

上帝也掷骰子,X+Y不等Z,系统存在不确定性,消除不确定性需要信息。源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逻辑思维是信息时代科技型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资本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在降低,人才和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下而上、快速反应、扁平架构是与之适应的管理模式。信息的获取提炼以及通讯传播能力将会成就信息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当数据积累还没有达到足够大的程度时,互联网企业都在干信息传递和通信的活,谷歌百度腾讯京东淘宝等等都无一例外。

《硅谷之谜》读后感(十):望向浪潮之巅

大一那年的暑假,我参加了一次支教活动。得知那边的环境比较艰苦,基本没什么消遣的方式,我在行李中带上了从图书馆借来的第一本书——《浪潮之巅》。那是当时的一堂专业课上的老师推荐的一本书,书中介绍了当今一些世界级的科技公司以及这个行业的一些发展历程。后来在那次支教期间读完了那本书,对我来说算是一个启蒙吧,从那时起,我便开始留心关注这个行业的一些新闻动态以及一些分析解读的文章。我觉得,能够去了解这些影响世界的伟大公司而不是单纯地被他们影响左右,似乎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兴奋感。

诚然,我们不应该单纯地根据一家公司的规模或者利润来判断它是否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是我们同样要承认,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这些企业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以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当得知学校要为青年教师买书的时候,我脑海中最先想到的是这本。

我没有再去把这本书买回来读一遍,而是选择了它的续集《硅谷之谜》。它的前作多少带有讲故事的叙述成分在里面,侧重于全面介绍,缺少对这些公司的深入分析。而这本续集,便是侧重于点,以“硅谷“这个当今科技行业的代名词为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述它创造的奇迹以及背后的原因。

说起硅谷或者硅谷创造的奇迹,可能很多人特别是对科技行业不感兴趣的人,基本说不出什么印象深刻的东西。那么,当我们在谈论硅谷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在那里成立的大大小小的现如今改变着世界的明星公司?或者是与它渊源颇深的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又或者是它历经多次产业转型,始终站在科技前沿的发展历程?这些当然都是我们可以去谈论的,但是,这些东西又确确实实离我们太遥远了。所以,当我们望向硅谷,到底要学习一些什么呢?

这本书给了我一些答案。硅谷的奇迹,是有迹可循的。当我们搞清楚了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的原因,我们也就从中学到了值得我们终身受用的成长之道。作者在书中为读者总结出了以下三条硅谷成功的奥秘:叛逆和宽容、多元文化以及拒绝平庸。解释起来多少会沦落为类似于鸡汤的话,所以这里我不详细解释这三条原因了。

如果此书到此结束,我想这本书多少会被打上“炒冷饭“、”成功学“这类不太好的标签。幸好,作者在最后两章留下了一些“干货”。通过对“工业时代的科学基础——牛顿和机械思维“以及“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介绍对比,以及拿硅谷进行的一系列分析,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行业甚至这个世界。

从人类文明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人类诞生到工业革命之前的阶段,姑且称之为原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认识世界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日月更替,草木荣枯都是根据经验以及迷信的思想去理解。

后来,牛顿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用简单优美的数学公式破解了自然之迷。从此,世间万物可以被科学地认知,一些从前不能解释的现象能够被合理的解释。这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人们根据牛顿的这些定律,制造出各种想要的机械装置,比如著名的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当然,影响不止于此,在人类的思想方面,人们相信,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机械的问题,也能够通过机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同时,人们也相信,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发展出对各种规律的确定性描述并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再次,在机械思维的指导下,人们认为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解决了简单的问题之后,复杂的问题必定有解。

上面这些在思想层面的改变,使人类社会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今我们说某某人是机械思维,多少带点贬义。但是在那个时候,机械思维就和现在的互联网思维一样,是最先进的思维方式。人们根据机械思维方式,在各行各业进行了相应的产业革命,人类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为什么机械思维到了今天会变成贬义词呢?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上帝不掷骰子。”意思是任何宇宙的规律都应当是确定性的。当然,后来这句话被哥本哈根学派的科学家们证实是错误的。这也告诉我们,世界上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像机械思维认为的一定能通过已知和公式得到未知的情况并不是世界的全部。有的时候发射导弹会打偏,就是因为发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以这种根据机械思维来做事,很多时候并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平时的教学是不是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呢?教书或者教学育人这件事,本身就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和最好的教学条件,就一定能教出最优秀的学生吗?没有人敢保证。我们在平时备一堂课,就算我们绞尽脑汁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做出最完美的教学设计,那么这堂课就一定会成功吗?当然也不一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继续说完刚刚的话题。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机械思维的时代。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并未到此结束。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随着两个划时代的理论的提出,人类文明迎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信息时代。这两条理论,分别是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以及克劳德·香农的《通信的数学原理》,即信息论。当然,通常与这两条理论并称的,还有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这三条理论,引领着人类从机械思维时代来到了信息时代,人类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控制论的第一个要点是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间观。也就是说,时间不是静态和片面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不能简单地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因果关系。比如昨天浪费了一小时,今天多学习了一个小时并不能完全弥补,因为今天多学习一小时就少休息一小时,也会对人产生影响,所以浪费一小时的人和没有浪费一小时的人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

其次,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无论是机械系统、生命系统乃至社会系统,撇开他们各自的形态不谈,在外界刺激下必然做出反应,然后反过来影响系统本身。这一点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我们前面说过,机械思维认为有已知的条件和公式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但是实际上,一个系统是时刻在作出反应以及进行相应变化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时刻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也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为什么现代课堂十分强调课堂及时反馈的原因。

信息论的解释稍微有些复杂,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内部的不确定性(无序性)是逐渐增加的,引用热力学中“熵”的概念,即系统中的熵是逐渐增加的,要想减少或者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就要引入“负熵”,即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与机械思维截然不同的是,信息论是建立在一种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的。而不确定性恰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也是一个系统,这样一个系统如果封闭起来,那么其内部的不确定性就会逐渐增加。因此,我们应该主动的向系统中引入信息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阅读,与人交流,学习他人的经验都是在往这个系统引入信息,这样,一个系统才会变得有序,变得稳定。

系统论源于对生物系统的研究,但是它也适用于各种组织和整个社会。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是对于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其功能并不等于每一个局部功能的总和,或者说将每一个局部研究清楚了,不等于研究清楚了整个系统。一个很通俗的例子就是,为什么iPhone这么受欢迎?细看可以发现,每一代iPhone的各个部分的配置并不一定是当时最好的,但是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成为了iPhone,它就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手机。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另有其他,但是也反映了系统论的观点,而这个观点,恰好与机械思维中的整体可以完全分解为一个个局部的观点也是不同的。

硅谷诞生于三论提出之后,受传统机械思维的影响较小,这也是它为什么能够在信息时代站在浪潮之巅的原因之一。我在本文中并没有具体介绍硅谷的公司具体做了哪些体现这三论的事情,一来是受篇幅所限,二来这些公司的具体行为也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故而略去了。但是,就像标题所说的,我们依然可以望向“浪潮之巅”,探寻“硅谷之谜”。这个时代最前沿的行业,最优秀的一批人,他们的故事,一定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