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别逗了,费曼先生》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别逗了,费曼先生》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别逗了,费曼先生》是一本由理查德·费曼 / 拉夫·莱顿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4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一):别逗了,费曼先生!——改善思维的方法

猫地图

普林斯顿,哲学院

主持教授:费曼先生,你说,电子是“本质对象”吗? 费曼:砖头是“本质对象”吗?(类比,每次把砖头打碎,你只能看到表面。砖头有里面,仅仅是一个理论。)讨论在混乱中结束……费曼(他们甚至不曾问自己,像砖头,电子等简单的对象,是不是“本质对象”。)

启示:用浅显的比喻,类比深奥的问题,以得到准确的定义。

别具一格的工具箱

我有一个方法,我至今还在用,当有人跟我解释某个我想理解的东西的时候,我就不停的提出例子(注:这里的解释,可以理解为阅读、上课等各种学习途径)。l 他们说一个集合的时候(我就想到一个球儿)。l 他们说两个不相交的集合的时候(我就想到两个球儿)。l 他们提出更多的附加条件的时候,球儿就出来颜色了,就长毛了……我做积分出了大名,这仅仅是因为我的工具箱跟别人的不同;他们试过了自己的全部工具之后,把问题给了我。

启示:这里的例子承接上面的比喻,这里的工具箱类似于芒格的思维模型。如果少了某个特定的思维模型,你恐怕就无法解决某个问题了。

考验猎犬

我开始想:闻东西,猎犬确实是非同凡响,能追踪人留下的气味儿,诸如此类。可是,我们到底怎么样?

启示:一种非凡的好奇心,费曼先生对什么都好奇:开锁,绘画,音乐,催眠都想试试。这里是把猎犬变换成了人类。通过变换某个词儿,就能提出许多问题,这是费曼的思维方式。

从低处看洛斯阿拉莫斯

洛斯阿拉莫斯方面将不为橡树岭工厂的安全问题负责,除非他们完全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

启示:真正的理解,才能让他们遵守规则,甚至举一反三。

波尔:我们一直在考虑怎么让这个炸弹更有威力,我们考虑的是下面这个看法。费曼:不成,那不管用。那没威力……波尔:如此这般,怎样?费曼:那听上去好那么一点,但透着点蠢劲儿。两个小时后……波尔:现在,我猜我们可以把那些大腕们招呼来了。

事后

就他这么一个家伙不怕我。我想法走火入魔的时候,他敢直言。下次咱们想讨论的时候,不能和那些张口闭口是的、是的波尔博士的家伙们说了。把那小子找来,咱们先跟他聊聊。

启示:当一位权威想要误导你的时候,你很难保持冷静客观。费曼在这方面与众不同。

撬锁贼碰到了撬锁贼

1. 我折腾了一番,没有进展。我买了两本开锁的书,都是大同小异。2. 我进行了不少系统的研究。在两个方向上,允许的误差都是2。在一个有100个刻度的密码轮上,就有20个这样的数码,这样就有8000种可能的数码组合。3. 我一直在我的保险柜上练习,这样一来,平均4个小时我就能开一个保险柜。

启示:费曼总是先自己琢磨,然后再看看权威是怎么做的;也就是独立思考。最终费曼先生发现可以把组合限定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用穷举法打开了保险柜。

讲派头的教授

学生质疑问难,常常是新的研究之源。他们经常问一些深刻的问题,我有时也想到过那些问题,可后来可以说是暂时放弃了。他们问了一些和那个问题邻近的问题,这使我恍然而又所悟。

启示:变化问题的形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盘子在空中往上飞的时候,我看到盘子在旋转,我注意到盘子上康奈尔大学的红徽章也在旋转。我看的很清楚,那个徽章转的比盘子快。让我得了诺贝尔奖的那些图表以及整个事情,都来自跟那个旋转着的盘子玩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

启示:例子,比喻,象征,在科学发现的价值。

又是这个美国人!

巴西,里约大学

我没能让她他们做成的另一件事儿,是提问。一个学生对我解释说: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我问您问题,过后大家都要对我说“你干嘛在课上浪费我们的时间?我们想学点儿什么,可你问问题,不让他讲。”

启示:巴西的教育环境没有形成提问的良好习惯,怕失了面子,谢皮科效应和社会认同在里面发挥了致命的作用。

巴西没什么科学!

1. 苏格拉底说的什么,他们背的下来,一字不差地背,却没有意识到那些希腊词儿,实际上意味着某种东西。2. 一段课文:l 摩擦发光。摩擦发光是晶体摩擦时发出的光……l 你们看到科学了?没有!只是用另一些词儿来告诉一个词儿是什么意思。l 你摩擦的是什么晶体?为什么会发光?你们看到过有任何学生回家去试试这个吗?他没法试。3. 没有人能从这种自体繁殖式的体制中受到教育,在这种体制中,大家考试过关,再去教别人考试过关,但没人理解任何东西。

启示:自体繁殖是有趣的比喻,他保证了每个受教育者的使用的词句都和教育者相同。但就是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没有就每个环节展开过思考。就像一颗精心修剪过的盆栽,没有知道修剪了些什么,为什么要修剪掉这些东西。更不可能知道,是不是修剪错了。

照您吩咐的,老大!

费曼:哪个,我想知道,你靠赌博过日子,这怎么可能,因为在赌桌上,胜算是0.493。赌家:“我以4块赌你3块,我赌不是9点”,时间长了,我会赢。我不在桌子上赌,我和桌子上玩儿的那些心存偏见的人赌——他们迷信幸运数字。赌家:既然我现在已经名声在外,大家甚至在直到概率不很有利的时候,也还要和我赌,只为有机会跟大家讲怎么打败希腊人尼克,这得在他们赢了的时候才成。

启示:你一定要理解这个世界,并非所有的人都按照理性原则行事。开始是禀赋效应,乐观主义,让赌家有机会在有利局面下注。后来,一个值得炫耀的机会,变得更为重要,一个社会性质的奖励诱导他人下注。

百分之七的答案

我知道特勒第非常出色,跟他顶牛儿,不大容易。但在当时,我已经确信他的实验必定什么地方出了差错,而且他也会发现——他自己找漏子,要比我们去找,好得多。我再也不会犯那个错误了,只读专家意见的那个错误。

启示:对专家保持怀疑的费曼,也犯了误信专家的错误。始终要保持小心谨慎才是。

电是火吗?

1. 社会大众的每一成员,常常是通过视觉的、符号的渠道来接受信息的。2. 我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还把它翻译成别的句子。3. 结果他变成了这么一种空虚无聊的玩意儿:“有的时候人们阅读,有的时候人们听收音机。”——我开始都看不明白,等我终于把它破译了之后,它却空无一物。

启示:一种阅读方法,如果一句话无法理解,就想办法翻译成别的句子。

书好书坏,看看封面

1. 他们胡乱编造。他们在教某种自己也不明白的东西,而且,事实上,在那个时候,那些东西对孩子也没用处。l “将下列七进制的数字,翻成五进制的数字。”把一种进制的数,翻译成另一种进位制的数,是吃饱了撑的。l 把两颗星星的温度加起来,是吃饱了撑的。没人曾经干过这样的事儿。2. 委员会中,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看了全部的书,因为课本是最终进入学校的东西。l 我发现,某个委员给那本无字之书也打了分!l 这种求平均数的过程,忽视了一个事实:在那本书的书皮之间,绝对空空如也。l 相似问题:中国皇帝的鼻子有多长?n 没有人准许看到中国皇帝。n 范围那么广的人来贡献数据,可他们全都漫不经心,通过求平均数,你是不可能知道得更准确一点儿。l 其他委员把大量工作花费在发书和收报告上,再就是去开会(出版社为委员们解释那些书)。——也就是,并没有仔细读过。3. 一家出版社寄给我一个真皮的公文包,还把我的名字用金字漂漂亮亮的烫在上边。

启示:不懂科学的人,在出版科学教材;他们还通过互惠原则,收买委员会。而委员会并没有真正的去读那些书。

野狐禅科学

1. 什么是野狐禅?l 禅者由于未达空理,误信”不落因果“而五百世为狐;经百丈点破为”不昧因果“,始脱狐身而化去。因此,凡是空谈公案,只是口头上说无相无我,无佛无众生,而不曾经过切实修行的人,便称之为野狐。l 意指空谈的,形式的。2. 什么是野狐禅科学?l 在南太平洋,有一群崇拜运输机的人。在二战期间,他们看到飞机落到地上,带来了很多好东西,他们希望现在也发生这样的事。l 他们捣鼓了类似飞机跑道的玩意儿,还让一个男人坐在木屋里扮演领航员。l 形式是完美的。这看起来的确就是从前那样。但这一套不灵,没什么飞机着陆。l 那些事儿亦步亦趋地照着看似科学研究的规则和形式来,但是少了本质的东西。3. 如何识别野狐禅科学?l 有一个特征(见下,全面信息,不偏不倚),在野狐禅科学当中,通常是没有的。l 这个观念是,要努力把所有信息都摆出来,以帮助别人来判断你的贡献的价值。不要单单摆出那些会把他们的判断引导到这个或那个特别放心去的信息。n 例如:广告,“维森”牌食用油,不会渗到食物里头。假设只有在某个特定的温度下,这句话才成立,那么这句广告不是事实。n 如果你在这种或那种工作中不曾做到非常小心谨慎的话,你将得不到身为科学家的好声望。——自然将同意或者不同意你的理论。

启示:拜运输机教忽略了一个关键信息,必须要有飞机,才可能降落。因而违反了费曼的重要科学品质——全面信息,不偏不倚。

《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二):费曼先生一点儿都不逗

《别逗了,费曼先生》一直在我的豆瓣“想读”书单里,只是想读的书永远太多,层层叠叠,顺手加进单子里只要1秒,可读完一本书往往要一周。有时候一周加入的“想读”的量,足够我读一个季度。在这样输入和输出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若是没有极强烈的愿望,很难有书能够跳出我读书的顺序,直冲到面前来。

在朋友圈里晒这本书的时候,朋友评论说:“一个有血有肉的理想型学者,兼顾对生活的热爱,对学术的执着”。通读全书,我感到,嗯,读后感被她一句话就概括了,这让我如何继续写?所以下面就是我零碎感想的堆砌,还希望各位看了之后偷偷笑就好。

理查德·费曼的大名如雷贯耳,即便与理论物理相隔万里,也对他有基本的认知: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英文原名: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享年69岁),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当然这段的具体年份等参考了百度百科对应词条)。这本《别逗了,费曼先生》([美]理查德·费曼、拉夫·莱顿著,王祖哲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也同样鼎鼎有名。可是这还不够,还不够为它打破我自己的教条。

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吗?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也常常感叹,就这么奇妙,一切都刚刚好?

决定先读《别逗了,费曼先生》的契机是,有一天每日一文推送的文章,是费曼在巴西做演讲时,说巴西没有科学教育,并以“摩擦发光”为例:

我开始读:“摩擦发光。摩擦发光是晶体摩擦时发出的光……”

我说:“就在这儿,你们看到科学了?没有!你们只是用另一些词儿来告诉一个词儿是什么意思。你们没说到自然——你摩擦晶体发光,你摩擦的是什么晶体,为什么它们会发光?你们看到过有任何学生回家去试试这个吗?他没法儿试。

“但是,如果你这么个写法,‘你拿着一块儿糖,在黑暗中用钳子夹它,你可以看到蓝莹莹的闪光。其他一些晶体也是如此。没人知道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叫作摩擦发光。’然后呢,有人就会回家去试了。然后呢,这就有了一个关于自然的体验。”

我当时想,天哪,说得真好,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当然,如果只是我自己说,可能会被认为因为自己不够勤奋而找的理由罢了。可是同样的观点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说出口,就能让人信服得多,真逗不是吗?

于是我决定读完《旧怪谈》就开始读费曼先生,把《百鬼夜行·阳》和断断续续在读的《卡萨诺瓦是个书痴》都往后推一推,我想要看看这个顽童似的人物是如何逗的。

可是一开始读让我大失所望。不,当然不是费曼不好,而是翻译得让我实在不敢恭维。迫切想换一个版本来读,可是馆里的书架上偏偏全是同样的出版社、同样的翻译,唯一不同的是装帧和出版年份。这让我感到左右为难,继续读还是放弃,第一次成为了一个让我如此纠结的问题。那种,你知道它好,值得,可是就是觉得难以下咽的感觉,真让人难受!严复曾说,翻译要到“信、达、雅”的境界,“信”这方面,我想没什么问题,“达”我想也勉强凑合,可是“雅”,我认为是没有达到的。翻译不能有错,语句通顺的基本,这无关天赋,努力和认真就可以达到,可是“雅”如同点睛之笔,如同顿悟的灵光,需要天赋和积累。就我个人看来,这本书翻译得并不符合期待。我大概明白是想凸显费曼为人的直率以及在世俗眼光下那不太寻常的为人处世方式,可是全篇读下来,让人有种翻译得用力过猛的感觉,过犹不及。刚开始读的时候甚至心里有点烦,很想放弃。但大概习惯成自然吧,读着读着就读了进去,也得到不少趣味,对于翻译的语气就不是那么介意,至少是前后一贯的。不过,译者的译后记又一次让我有了烦躁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看来,这本书真是前后呼应、有始有终。

比方说,译者写:

我最想知道的是,这个人是如何努力工作才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可是,费曼或许早就料到了这一点,而他偏偏不喜欢做你能够预料到的事情,所以他就没有在这个方面花费太多的笔墨,却对他的那些恶作剧啊、打鼓啊、在赌城的荒唐事儿啊,讲个不亦乐乎。仔细想来,他仍然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起码他这个诺贝尔奖,是玩儿出来的。

读到这儿我眉头一皱:谁跟你说他诺贝尔奖是玩儿出来的?哎哎哎,你真的有认真通读吗(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读得太复杂,或者不认真,但我当时真的是这么想的)?

玩儿出来的?你怎么不玩儿出个诺贝尔奖看看呢?不不不,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

费曼是个普通人,又不是个普通人。说他是普通人,是因为他跟我们一样,会开心、会生气、爱恶作剧,甚至有时候任性。作为一个普通的男人,他喜欢姑娘,喜欢漂亮姑娘,并且想跟她们上床,有时候还看看脱衣舞。可是他又不是个普通人,这个不普通并不因为他是理论物理学家,也不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奖,更不因为他经历了剧变的时代,有独特的人生经历,而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本真的人,在守定是非观之外坚定地做自己。他聪明,但并不是天才,他只是对自然和科学有无尽的好奇心,并且努力去探究背后的原理;他与我们一样,并非凡事都有天赋,但他肯投入时间与精力,钻研进去,等到满足了自己,他便不再深究,音乐也是,绘画也是;他学习语言,并非想多个技能,而只是为了能用当地人的思想和说话的方式去与他们交流,去真正体验别样的生活;他与我们一样,又不一样,因为普通人会屈服,会放弃,会逃避,会绕路,他不,他带着坚定的信念和重视体验的心情去努力。他不媚俗,不屈从于现实和政府,以及繁琐的报销制度,对世界永远怀有亲切和好奇的感情,他爱这个世界,他确实是在世界这个大乐园里体验快乐和收获,但他的努力都隐藏在其中,他并非为了得奖而研究物理,而是在研究热爱的物理学的过程中,顺便得了个奖,这样的背景下,怎么能轻易说,他的诺贝尔奖是玩儿出来的呢?

然而译者还继续这样写:

我甚至认为,全部的诺贝尔奖奖金得主,以及其他一切创造了伟业的人,或许都是玩儿出来的吧。你想必还听说过牛顿曾经把怀表当鸡蛋煮了,爱迪生曾经忘记了婚礼。只有那些在外头玩儿得流连忘返的儿童,才有可能犯下这种错误。这些作为玩家的大科学家和我们这些贪玩的人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他们的玩意儿碰巧对文明发展有益,而我们却是空玩一场。

这让我甚至体会到了非常难得的难以忍受的情绪。可后面又依然举了费曼在审读教科书时候的严肃和认真的例子,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自己认真读了每一本教材,还做了笔记,每一条评价和反对意见都有其出处,这是一个研究者对所从事工作的认真,这样的认真,如何能用一个“玩儿”来定义?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不,费曼一点儿也不逗,他比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严肃认真。绝大部分人觉得他逗,是因为他对人对事都是打直球,让习惯了弯弯绕绕的社会人们觉得难以招架,或许明明想感叹“好气哦”,却碍于颜面说一句:别逗了,就好像那个词:interesting。而这种逗,多么珍贵!

虽然前面吐槽那么多,但我必须说明,在哪一个点上这本书的翻译让我觉得并非一无是处。

那时候费曼在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在约翰·惠勒手下做研究助手,他们二人就“电子不对自己发生作用,只对其他电子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惠勒说费曼应该为此开个讨论会。这次讨论会群星璀璨,同样可以用这个形容——即便与物理相隔万里,也会对这些名字有基本认知:罗素、冯·诺依曼、泡利、爱因斯坦……费曼听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脸都绿了,魏格纳对他说:

别,别!别担心!但我只是想警告你:如果罗素教授睡着了——他肯定会睡着的——那不意味着这个讨论会很糟糕;他开什么讨论会都睡觉。另一方面,如果泡利教授不停地点头,好像从头到尾都对这个讨论会表示首肯似的,你也不必得意。泡利教授点头,是因为他有肌肉麻痹症。

这段看得我哈哈大笑,那些耀眼的人们说到底也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而已。让我想起在一个明媚的下午,我跟着导师正要去上课,在等电梯的时候遇到院里另一位大牛,导师让我先去教室,他们要聊两句。我默默继续等电梯的时候,看到两位大牛悠然在窗口点起一根烟,交流的第一句话是:

我家客厅准备装个吊顶,你们家要不要装?

《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三):顽酷子弟

看这本书的起因,源于BBC纪录片 神奇的费曼先生 。(有兴趣者可自行前往B站,此处不赘述)。被片中费曼先生本人风趣幽默、不惺惺作态的风格所吸引,调皮可爱却又风度翩翩。

本书实为费曼先生从小到大各种调皮捣蛋之精华,物理科学部分只是蜻蜓点水带过。但由于他在各种兴趣中用玩的态度潜心研究,从而在科学、绘画、音乐领域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会学习的人,通常能通过表面现象直接领悟其本质。这可能也是费曼先生在其领域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

喜欢他这种略带戏谑的生活态度,却不妨碍他在科学工作一丝不苟。名副其实的科学老顽童,小飞侠--玩酷子弟

《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四):你们这些凡人

“他们不是通过理解事情来学习,他们凭别的什么方式来学习——凭生搬硬套,或者别的什么名堂。他们的知识如此脆弱不堪!”

你们这些凡人!艰难地勉强,勉强自己去求知、勉强自己去读书、勉强自己去记忆,得来的不过脆弱不堪的知识。可是!不该是这样。

看看费曼先生的世界。

费曼对科学名词、定理、方程式的理解都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例子之上,一切都发自于他对世界、对科学、对未知的热爱和蓬勃的好奇心。他观察蚂蚁、观察社交生活、观察其他科学、观察艺术,热热闹闹地去了解、去尝试、去捣蛋。

也有困顿的时候。

费曼在康奈尔大学一段时间后,得到“高等研究所”的邀请,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大家的期望之间有距离。我想他肯定是曾经是为此不安的,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这想头儿,实在是高:别人认为你应该达到什么造诣,但你没有责任来满足他们的想当然。”但是最后他还是明白了问题真正所在:“我以前是兴之所至,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干的事儿对核物理的发展,有没有重要意义,我是不必挂心的。我上高中的时候,看到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越来越细,我就想琢磨出是什么玩意儿决定这种曲线。我发现这事儿很容易搞。我不一定要搞这个,它对物理的未来也不重要,别人已经做过这事儿。别人做过了,情况也一样:东西是我发明的,我和那些东西玩儿,我自得其乐。”

这就是费曼对科学和生活的态度,顺着自己的好奇心,最后,它总会引向一个结果。

《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五):可爱的费曼先生

理查德·费曼(1918.5.11-1988.2.15),美国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

理查德·费曼,高中毕业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最初主修数学和电力工程,后转修物理学。193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42年6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与高中相识的恋人艾琳结婚。1942年,24岁的费曼加入美国原子弹研究项目小组,参与秘密研制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1945年艾琳去世。“曼哈顿计划”结束,费曼在康奈尔大学任教。1950年到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托尔曼物理学教授,直到去世。

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这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费曼还发现了呼麦这一演唱技法,曾一直期待去呼麦的发源地——图瓦,但是最终未能成行。 他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

《别逗了,费曼先生》其实算是他的自传。

我们从其中一个个小故事感受着费曼的各式可爱。

家庭的影响

从其中的几个小故事,你会发现费曼的父亲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小的时候就开始让费曼做各种实验和尝试,比如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给小费曼读百科全书,并且尝试用小费曼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解释。

支持他的小实验室计划。

一直到费曼长大了,他的这位父亲依然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比如研究赌徒和预言家的把戏和暗号,顺带着把这种好奇和探究之心传达给了费曼。

费曼在他中学的时候,老师甚至为了让他不要上课讲话,直接丢一本微积分的书给他自学。

这也难怪,他去巴西教学后,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是震惊。

这些学生,你要是问他们课本上的任何知识,对答如流。

但是,如果问一些知识的应用,他们就不知道了。

就好像中国的学生到了国外,人家问:How are you?

大部分人直接: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学习语言

费曼一生学习了多少种语言,这个我们不做深究。

但是就看他学习葡萄牙语和日语的态度,我们就可以看得出他的可爱之处。

葡萄牙语

学习葡萄牙语是因为有机会去巴西教学。

他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就是不断的交流。

甚至他坚持用葡萄牙语来上课,完全不在乎面子问题。

日语

而对于日语的学习更有意思。

起初是因为要去日本做交流,官方发了个册子,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出国旅游会发的当地语言的单子。

其他人都没有学习,就只有他一个人学了,而且基本的交流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当他发现日本人对于“我的”和“你的”要用两个不一样的词的时候,就开始有点崩溃了。按照他的话是:

说自己的花园:你愿意瞥一眼我这个邋遢的花园吗?当你要去参观别人的花园要说:我可否观赏您漂亮的花园?然而说到庙里的花园时又要换另外一种说法:我可否瞻仰你们至为美妙的花园?

一个意思,要用三个或四个词来说,因为我做那事儿,那事儿就寒碜;你做那事儿,那事就高雅。

真正让他放弃日语学习的是,他发现对某些方程式、理论都要使用这套原理。

这是让他不能忍受的。

科学家呀,嘿嘿……

学习新知识

费曼对很多内容,除了哲学、文学以外,都很有兴趣。

他和数学大家研究数学方法,和生物学家研究草履虫,研究怎么把大家伙儿的保险箱锁打开,向巴西当地人学习桑巴,向艺术家学习绘画……

在每一次的学习中,你都会看到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好奇心、探究心以及不放弃的精神。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假设、验证、再假设、再验证,反反复复,直至真正的把这个东西搞清楚、搞明白。

当然其中也会有不少的费曼式恶作剧。

将机密文件从保险箱里取出来,然后还留条子。

第二天跑去当事人那边观察人家惊吓的发绿的脸色。

勇于质疑的态度

之前,对于书上或者论文上说的理论,费曼是深信不疑的。

但是在进行一次研究后发现某些公式和理论是有问题的之后,他就不再迷信权威了。

等我对贝塔衰变感兴趣的时候,我就直接阅读那些“专家”的报告,都说是T。我从来没有看过原始数据,我只读那些报告,跟个傻瓜似的。

以后,对“专家们”的任何东西,我再也不费心思了。什么东西,都是我自己计算。当人们说什么理论不错的时候,我就把这个理论从头到尾搞了一遍。这有这么个搞法,我才能检查出这个东西还确实能得出相当妥帖的结果,而且它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好理论。

就算是面对爱因斯坦、罗素等大家,也丝毫不怯场,谈及自己的专业和想法勇于辩论和质疑。

对我们的启发

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如何保持热爱之心。

我觉得关键就是好奇和探究。

如果你只是听老师说,你就死记硬背,你不知道这些东西从哪里来,为什么得出,怎么得出,会有怎样的影响和应用场景。那么你永远都会觉得学习是枯燥的。

如果你在工作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去执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如何优化,如何更进一步,如何能做的更好,如何能让自己的工作为别人提升更大的价值。那么你的心态肯定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如果你在生活中,对任何的事情都没有兴趣,休息的时候除了睡觉和吃饭都不知道要做什么,有时候觉得吃饭都是件烦人的事情,那么你会不会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怀疑?

对教育的启发

不得不说,我们现在国内虽然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大部分还是通过应试教育去进行人才的筛选。

这个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因为义务教育的推行,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人享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考试,虽然是一种理性的方式,但是却是最有效用的一种方式。

学生们为了能考试考出好的成绩,“捷径”就是死记硬背的去记忆。

但是和费曼在巴西遇到的情况一样,我们貌似“学会”了,但是不会用,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些知识的来源,不知道这些知识的应用,不知道这些知识代表了什么。

更要命的一点是,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教给同学们如何学习,学习的方法。

费曼在书的最后几个故事中着重说了帮助美国某些教育部门选择中学课本。

他认认真真的看完了300磅的备选教材,发现不是胡说八道就是概念含糊不清。

而选课本这件事情还掺杂了出版社的行贿行为。

我们接受了国内的十几年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还要继续接受这样的教育。

我们不得不为下一代考虑,我可以考虑对宝宝说: 这篇课文中心思想的标准答案是这个,你可以背下来,但是你要知道你其实还有自己别的想法。我们为了考试可以去背答案,但是不能丧失了自己的观点。

我看到有的家长做的也比较好,会和宝宝说,你觉得小白兔的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其实不仅仅是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更好的做法其实是虚张声势,假装家长在家,然后赶快打电话给家长。

写在最后:

我在想,其实看一些传记,特别是一些人物传记,对于我们现今的方方面面都会很有启发。

希望我的这些文字的介绍和七七八八的想法也能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产品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师(BA),如果想与我同行,请与我联系。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