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本由夏志清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6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一):鲁迅:你永远不懂我伤悲

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肯定是夏志清老爷子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虽是文学史,可里面的语言却丝毫没有半点说教和罗列的意味,字里行间浸润的都是夏志清的“嬉笑怒骂”。他摒弃任何政治、社会、前人的见解,自有一套“另辟蹊径”的独特视角,来发现和审评优秀之文艺作品。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身处美国,相关文献的缺乏,但这种意外的自由给了夏志清“天才式点评”的发挥空间。常有出其不意和一针见血的言论,一面是令人咋舌的武断,另一面却是嚼之有味的高见。

不消说,夏志清的这本小说史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摒弃教条的束缚,单从文学纯粹的艺术系出发,不带有一丝一毫的政治性解读,推崇文学本身的美学素质和修辞精髓。对于国内奉为“现代文学教父”的鲁迅,夏老爷子可并不买账;类似的,对于巴金、茅盾、丁玲这样的名家,他也吝于给及过高评价。可是,他却独具慧眼地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这几位当时不被人关注的“边缘作家”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赞赏。而事实证明,夏的推荐成了这几位“大家”扬名的实力助攻!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史必看的一本书

我在一些文章里说过我对现代文学的兴趣之初是从徐志摩的诗歌入门,但如果说让我对现代文学的评论发生兴趣的书则是夏志清先生的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的拓荒之作,也是奠定夏志清先生作为中国文学评论家地位的基石,用王德威先生的话来说“全书体制恢宏,见解独到,对任何有志现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学者及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换句话说,这本书是现当代文学专业和业余爱好者都绕不开的一本书。可见,其份量犹如磐石,不可撼动了。

再者,我们从《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出版史来看,也是证明其之所以称为经典著作的例子。《中国现代小说史》最初的版本是由夏志清申请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经费,用了三年以上的时间用英文写成的著作。1961年3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1971年耶鲁大学推出增订二版和纸面普及版。1979年推出了香港友联出版社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两个版本,但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则在二十五年后,即2004年经由研究张爱玲的专家陈子善牵线,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看的就是复旦大学版本,排版较为粗糙且有删节。2016年11月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唯一正式授权的大陆简体版本“且无删节,文学排版精美,赏心悦目,方便做笔记。《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欧美已成为教材,但到中国大陆来去是四十年以后的事,不得不说很可惜。但是,一本著作在出版五十年后仍旧对当代的学术研究很有价值,无非证明其含金量之高,不得不读。

复旦版(左)和浙江版(右)的对比,图片来自灵林玖玖拍摄。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三):夏志清

前段时间看到我关注的一位po主转发了关于“怼名著”的论题,觉得很有意思点进去大致看了看,虽然一部分观点不能苟同,但另外一部分则深以为然:比如我几乎不读现代当代尤其是建国后的中国“严肃文学”,我宁可看被大多数人诟病的“垃圾网文”,至少能带给我不少中二的爽快感或纯粹的欢乐消遣。原因不多说了。

看完那篇长po之后我与人讨论了一番,于是友人推荐我看夏志清的这本《中国现代小说史》,说我跟作者肯定颇有共鸣。于是十一长假我便泡在这本书里。遗憾的是图书馆只剩2016年最新出版的,删节了一些内容(这也是我对现在新版的图书没有好感的最大原因)。只能说有机会买本原版或者港版来收藏吧。

这本专著综论1917年至1957年的半个世纪间,中国小说的流变与传承。中国的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与语文课本完全不同的文学视角,或者从中窥到与历史课本不尽相同的历史内容,甚至发现今日之魔幻原来早在初期便已注定。总的来说读者对本书的评价想必会严重地两极分化,比如作者对鲁迅全集的评价我相信很多很多中国人会绝对反对,包括我自己也有小部分是不赞同的,但我个人认为作者还是公允的,对作品的评价涉及他的治学理念和审美,而对鲁迅本人字里行间绝对能感受到作者的肯定(反正我看过之后反而对鲁迅先生加深了敬佩,倒是以前其实并没有太多想法,一个人的思想和看法在不同时间有所变化简直再正常不过了,鲁迅也只是个普通的正常的人类,人类该有的脾性和感情他一样不缺,但这并不能否认他内里有钢铁般的风骨。);再比如对老舍,尽管我个人带着同情深以为然,但肯定有更多人会觉得作者的评价过于苛刻,我倒是觉得作者对于老舍也不无惋惜;钱钟书我本来就非常喜欢,看到作者的认同特别开心。带着脑子冷静地思考是阅读本书的前提。

至于我自己看完本书的感受,只有四个字:相见恨晚!“the discovery and appraisal of excellence”,作者推崇文学本身的美学质素及修辞精髓这一做法,于我本人而言是再赞成不过的了!虽然我也同时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是由一位具有博爱精神的作者所著,但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还是应该主以“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更为合理宽容。比如最近网上对张爱玲的一些言论,相对温和理智又想有所了解的人我都推荐读一读夏志清的这本著作。

另外,如果早看到这本书我也就不用浪费时间在很多书上了。“再读五四时期的小说,实在觉得他们大半写得太浅露了。那些小说家技巧幼稚且不说,他们看人看事也不够深入,没有对人心作深一层的发掘。这不仅是心理描写细致不细致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小说家在描绘一个人间现象时,没有提供比较深刻的、具有道德意味的了解。”“中国现代小说的缺点即在其受范于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不便从事于道德问题之探讨。”不管争论有多激烈,至少我个人的阅读体会的确如作者所说,其实很类似现在的网文,大家都是几个套路翻来覆去地用,都差不多,尽管其中不少作品我觉得挺好看的。即使是部分名篇,吾不敢讨论其艺术价值,但带给我的震撼激荡确实无法跟公认卓绝的世界名著相提并论。

同时,作者本人的胸怀也相当令我动容:“本书撰写其间,我总觉得 同情 、 讽刺 兼重的中国现代小说不够伟大,它处理人世道德问题比较粗鲁,也状不出多少人的精神面貌来。但现在想想,拿富有宗教意义的西方名著尺度来衡量现代中国文学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必要的。到今天西方文明也已变了质,今日的西方文艺也说不上有什么 伟大 。但假如大多数人生活幸福,而大艺术家因之难产,我觉得这并没有多少遗憾。但丁的诗篇诚然是西方文化的瑰宝,但假如13世纪的意大利人民能逃出中世纪的黑暗,过着比较合理、开明的生活,但丁活在那个环境里,庸庸碌碌过了一生,即使一无写诗的灵感,我想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本书是作者的开山之作,书中部分观点我是持保留态度的。但人是会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反复,作者的态度也一直在改变,随意谩骂的人也许根本就没有好好读过本书以及作者多年后的序言,直至他后期的研究作品。

作者表示随着他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偏向对中国文学传统的认同,比起宗教意识越来越薄弱的当代西方文学,我国反对迷信,强调理性的新文学倒可以说是得风气之先。富于人道主义精神,肯为老百姓说话而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的新文学作家,他们的努力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敬的。”对于这点我也表示赞同,虽然我非常不看好当代文坛的风气,但我对中文传统与革新的魅力有坚定的信心,虽然以目前的形势看大概短期内不会有什么改观了,也许会愈来愈烂,但我坚信在未来,大背景发生变动之后,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下,一定会有所建树!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个视角的著作,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不妨碍本书具有超高的参考研究价值。

至少于我,这是非常棒的一本书!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四):说说沈从文这匹“千里马”

如果让你列举一些现当代文学的大家,你会想起谁?鲁迅自然不必说,巴金、茅盾、老舍、冰心、钱锺书……..如果把沈从文也安置在内,估计也不会觉得突兀。不过,在当时的文坛上,这个“乡下人”可未曾享有这般的声誉,而这匹“千里马”的发现,不得不提一位伯乐——夏志清。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一直被当作文学评论和鉴赏里的奇葩。不过,事实证明,就是夏老爷子不受国内阶级党派左右,单纯从文学审美出发评断的方式,不仅捧红了张爱玲和钱锺书,也让后人对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有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认识。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五):关于《作者中译本序(1978年)》的几个问题

据行文顺序,以下问题或值得研究者(专业读者)关注:

1. “这本《手册》试印本,一共印了350部,美国各大图书馆也不易见到。”如美国的图书馆确有所藏,此《手册》值得一看,互联网时代应该不太难找。

2. “20世纪50年代后期,《时代》周刊刊印了一份中共特辑(该期封面人物是毛泽东),居然也报道中国各地区的风俗人情。……都是根据我撰写的材料写的,有些地方字句也不改……”查《时代》周刊封面,查夏志清所说“50年代后期”的《时代》周刊,(1958年12月1日,“大跃进”之初),可窥见夏志清彼时对于中国地理之了解程度。

3. “1952年出版,John W. Aldridge编撰的那部《现代小说评论选》,对我很有用……英国大批评家李维斯那册专论英国小说的《大传统》……读后受惠不浅……”此二书是写作前常看之书,应很注意。

4. “宋淇赠我那套《一千五百种中国现代小说与戏剧》……至今还极有用的参考书。”在《第19章 结论》中,又提到“有几位身在中国的欧洲天主教教育家,面对中国新文学的叛逆性和无神论调,极感不安,猛然加以攻击。然而由于狭窄的道德观念和语言能力不足,这一群教育家,表现得极其轻率幼稚。”此天主教教育家所编辑书台湾有重版,可以将有关作品的介绍与夏著作对比研究。

5. “我的两位受业师,Friderick Pottle、Cleanth Brooks,也拨冗审阅我的书稿。” 中国学界对Brooks较为熟悉,但对Pottle似乎很少注意到?

6. “英文原版序、二版序无必要译出。”或许为遵夏本人意见,简繁中文版本均未见翻译英文版序言(待查,手头不全),但英文序言值得一读。

或有其他,再做补充。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