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人类吸猫小史》是一本由[英] 艾比盖尔·塔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一):喜欢或是不喜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家庭中的两大宠物品种——汪星人和喵星人,你喜欢哪一个呢?如果说都喜欢,那么你更喜欢哪一个呢?如果说不喜欢,那么你相对更不喜欢哪一个呢?还有,常常听说遛狗,却没有听说过遛猫,喵星人为什么就那么冷艳高傲,不喜欢和“主人”一起出去转一转呢?围绕着喵星人的,当然不止这几个问题,但想要把这几个问题回答清楚,那也还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

据说,猫和狗有共同的祖先,这是一种很久之前就灭绝了的动物——古猫兽,而且它还有可能是熊、黄鼠狼、浣熊、狐狸等许多动物的祖先。这确实是一件很有可能的事情。不过,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从一万年前沙漠猫被中东当地的人类所“驯化”——如果可以这样认为的话——直到今天,喵星人已经深入到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并和汪星人一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很多家庭中的一员,并且还形成了所谓的“吸猫文化”。无论是否喜欢喵星人,它都如此密切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它不需要你喜欢它,或者不喜欢它;或许应该反转过来,应该说,它是否愿意喜欢你,或者是否愿意在意你!

在《人类“吸猫”小史》中,伦敦国王学院教授艾比盖尔?塔克所着力破解的问题,就是人类到底为何吸猫成瘾,以及喵星人究竟是如何“统治”并“接管”世界的。作者不厌其烦地)调查、研究了家猫与人类的关系史,从史前猫类的兴起一路追查到如今的爱猫热潮,并结合了生物、历史、文化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所揭示的种种秘密一定会令很多人大吃一惊。可以毫不夸张地认定,喵星人的“追星者”,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足以让他们为之欲罢不能的真正原因;而那些对喵星人不感冒的人,也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足以坚定他们那种由来已久的认识和理由的更多证据。似乎,这是一本皆大欢喜的书,可以各取所需——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时候,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理由。但观察、审视喵星人和人的关系,却不能不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像的确如作者所言,在很大程度上,猫是自己选择被人类驯化的——或者说,是它们决定接近人类,并选择与人类相处。这与狗与人类的关系很不一样——汪星人已经深深地嵌入了人类的生活,它们选择与人类建立一种特别紧密的联系;而喵星人选择的则是与人类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它们需要占据主动权!

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喵星人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一言难尽。因为,人与喵星人之间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所以更多的时候,之间的沟通交流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猜测、揣度——即使是在人类之间,坦然以待的沟通交流其实也是并不那么容易!所以,真不必苛求喵星人的冷艳高傲——即使这样的评价,也是人类自己给出的,是人类自己的主观认为,未必就是喵星人的真实想法!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二):“吾皇”,铲屎官两难了

铲屎官,网络流行语,意指给猫、狗铲屎的人类。 爱猫人士将自己比作铲屎官,以表诙谐幽默气氛。多数用来指养猫、养狗者。汪星人与喵星人每次便便完后,只能由人来为其清理便便,久而久之,人就变成铲屎官喽。这是爱狗的汪奴和爱猫的喵奴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爱猫人士对猫究竟喜爱到何种程度,下面列举传播比较广的猫咪形象。

Kitty猫估计从开始流行到现在就没衰退过,各种周边也陆续上市;上个世界九几年,美国就出版了 加菲猫的剧场版,而我则特别喜欢04年和06年的两部加菲猫主题电影;201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白茶的首部绘本作品《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讲述一只叫“吾皇”的胖猫、一只叫“巴扎黑”的萌狗以及少年主人的生活趣事。后面又相继出了2和3;还有动漫《黑猫警长》、《哆啦A梦》。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加菲猫形象哆啦A梦形象

本书解释了人为什么对猫这种从它身上获利不大的生物如此痴迷的原因:圆乎乎的脸蛋,肉嘟嘟的双颊,大脑门,大眼睛以及小鼻子。看起来与人类婴儿十分相似。看到这个形象,人类的“怜幼触发特质”就发挥作用了。人类对此毫无抵抗力。人类喜欢把自己的性格特点赋予所有生物,而网络社交行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给一切动物拟人化的倾向。而且人们只关心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事实上,很多有名的猫都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被称为“特殊需求”。通常是它们的面部,尤其是嘴有些异常,而这无疑平添了它们表情可以衍生出的更多解读方式。Lil Bub缺损的下巴赋予她永久而滑稽的微笑,而她的对手喵星人,矮小的臭脸猫,天生有一道皱眉;满脸怒容的喜马拉雅上校猫,被大家称为愤怒猫。Princess Monster Truck,一只畸形的波斯猫,它那可怕的龅牙看起来仿佛咧嘴大笑;Stuffington爵士总挂着一抹海盗般的蔑笑;潮人汉密尔顿猫嘴边的白色记号好似嘲弄的小胡子。

另外被文中作者的一个论点惊吓到,弓形虫有操控宿主的行为,弓形虫可能与精神分裂有影响,而人类可能接触未及时清理的猫砂而感染弓形虫。OH,MY GOD。如果单纯看到这段文字,我可能压根不会放在心上,但是作者举例了!!

1.寄生虫意外感染了一只蚂蚁,于是在其影响下,蚂蚁攀上了一片容易被牛或羊吃掉的草叶上,而牛羊是这种寄生虫的道选宿生。

2.感染弓形虫的老鼠不仅不再躲避猫尿,似乎被猫尿所吸引。

目前弓形虫病尚无法治疗,并且一旦第一个弓形虫开始寄生繁殖,我们大脑和身体中的囊肿就再也无法去除。然而对健康的成年人来说,这种司空见惯的疾病一直以为被视作无大碍。它最大的危险在于,它会感染缺乏强有力免疫系统的发育期胚胎,这就是为什么孕期女性被警告绝不可以碰垃圾桶。

看了此书后,让我这个猫奴不竟心里发毛,孕期被警告不要养动物,后果原来这么严重。万幸孕期将爱猫寄养在朋友家。但是估计很多猫奴知道这些危险后,还是无法将心头爱舍弃掉吧。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三):铲屎官们,知道猫咪是怎样驯服人类的吗

1、

我有位女友,爱猫如命。

曾经她租房住,不大的空间里,收留了7只流浪猫。

为了不让宝贝猫咪饿肚子,她与男朋友有约在先:两人中每天必须要有一个不准加班,准时回家喂猫。

她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用在买猫粮、猫砂、给社区的流浪猫做节育上头。

每替一只流浪猫找到收养的人家,她都会买好猫窝和玩具,那种苦情与依恋,真像是在把自家的娃送人。

她是个情感上需要占据完全主控地位的人,甚至不允许自己在一段感情里沉溺。一旦发觉自己有过度投入的迹象,会理性地后退。

简而言之,她不容许自己爱得盲目且失去理性。

但是这一套理论,对猫咪不管用。她甘心情愿,任由这些萌宠来操控她的生活和情感。为它们不肯吃东西忧心得翘班,为它们生病辗转各大宠物医院,为它们往生悲痛欲绝……

我还看过很多自诩『铁石心肠』的单身人士养猫,开始给自己的理由是:希望家里有个活物,多点生机而已。不就是个宠物嘛,哪有什么放不下的。

结果,到了后来,一个个以妈咪爸比自居,一旦爱猫走失,哭得肝肠寸断,恨不得倾家荡产换爱宠回来。

就像艾比盖尔.塔克在《人类“吸猫”小史》里写的那样: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非常功利,做任何事情都有合理的原因。但对于猫,此条失灵。

2、

艾比盖尔.塔克是伦敦国王学院的生物学教授,主业研究颅面演变过程。副业是猫奴,还为猫咪们写了一本书。

2016年的《纽约时报》动物科普类畅销书榜单上,他的《人类“吸猫”小史》位居第二。

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收集关于猫咪的各种冷知识及奇闻轶事。在他笔下,我们知道了:

家猫是狮子和老虎的近亲。

猫和人类在9200万年前共享同一个祖先。

人类的进化有赖于猫科动物。正是因为偷盗猫科动物的猎物令人类对肉食产生渴望,从而有了精进石器工具的动力。

一对猫能在五年里繁殖354294只后代(如果全部存活的话)。

猫能观测紫外线和超声波,对三维空间有惊人的感知力,能准确判断声源的高度。

猫被列为世界前100名最具侵略性的物种之一。它们大举入侵各个生态系统,导致多种濒危物种灭绝。

猫是弓形虫的最大宿主,它不但能传染给孕妇,导致生下死胎、残疾儿,还能侵入人的脑部,诱发阿滋海默症、帕金森、风湿性关节炎、肥胖、抑郁、暴力倾向……(此条有待严谨论证)

南瓜是天然的毛球收集器。

据说北欧的海盗们也喜欢猫,在不成文的航海法则中,没有猫的船,被认为是不专业的。

澳大利亚有些州,宠物基金会允许家猫合法地继承数千万美元的遗产。

……

有理有据的推理论证,加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让这本书看起来常识与趣味兼备。

3、

人类养马、养牛、养鸡鸭、养狗,是为了要它们干活、下蛋、看家。但猫从不干这些事儿,为什么要养它们?

而且猫虽为人类所宠,却从不在乎这份宠爱。它们生就一张标志性的冷漠脸,性情也高冷。

人类为什么难以抵御猫的诱惑?

作者本人也养了一只体重9公斤的大猫。而他母亲,更是个猫咪重度爱好者。

在塔克眼中,猫是不折不扣的投机商和野心家。

有研究表明:猫在进化之路上,可能有过那么一段时间,调整过自己的发声方式,使之能够更加精确地模仿小孩哭的声音。(好了,现在知道猫发情时的叫声为什么像小孩哭了吧)

猫有一张形似人类婴儿的脸,这会导致人类的『怜幼触发特质』。(现在知道,猫的长相为什么这么迷人了吧?)

爱猫的人各行各业都有,从修女到演员,从退休的海军上将到监狱的看守……他们共同的特质是:看到猫的那一刻,被触发了母性。

在作者看来,猫们成为人类家养的宠物,并不是人类有这个本事驯化它们,而是它们自己选择被驯化的。用讨喜的长相和讨好的行为。

4、

从流浪猫到家猫,它们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它们的命运,也在经历各种政治演变和社会风向的改变。

猫曾经被人视为女巫的妖兽,与灵异、魔法相关,所以一度遭到教皇下令屠杀。

但到了1884年,澳大利亚政府也曾宣布:杀猫可以定罪。

民间有很多反猫战士,想各种办法灭猫,因为它们繁殖能力太强,威胁到了生态平衡。

但民间同时也出现了野猫联盟,群策群力,来对抗各类杀猫组织。

纽约市曾经为了救两只流浪猫,暂停了一连串庞大的地铁系统。

但也有些城市,因为流浪猫数量太庞大,影响到了生态系统,数百万只猫被强行安乐死。

由此可看出,『人们从来没有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只挑自己喜欢的保护』。

宠物不仅承载着我们对于不断消退的自然生态的思考,也让我们反省自己对待宠物的态度。

有人为猫咪研发了纸尿裤、含有绿茶提取物的猫类功能饮料、能缓解猫呼噜的枕头……

有人在世界各地开出了猫咪咖啡馆,欢迎顾客来吸猫。

有人打造出了网红猫,给它找挂牌经纪人,让它们坐着配备私人司机的凯迪拉克去签电影合约。

日本把Hello Kitty当成卡哇伊文化的代言人,还把它送进了太空轨道。

城市已经出现了猫咪疗养院,在那儿托付猫生需要付出一笔巨额费用……

这些形形色色的爱猫模式背面,又折射出了什么样的深层商业逻辑?

作者写了这么一本游走于生物学常识与趣味性小品的书,就是为了探讨一个主题:『如何从本质上看待一个动物』。

从而重新审视自身,认清自己的能力与局限,不要轻易陷入盲目的『宠物情缘』。

????#????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四):为猫养猫

召唤师峡谷有个打野英雄——狂野女猎手·奈德丽,常用台词中有一句叫做“I ll show these housecats real claws(我要让这些家猫们见识下什么才是真正的爪子)。”

似乎在我们看来,狮子老虎豹子和家猫根本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吸猫上瘾的宠物主们更会觉得家猫就是造物主送来的最可爱美丽的礼物。然而二者之间同属一科——习惯于夜间活动,总是躲避人类,如果在野外,大型的猫同样能够吓唬住人类,所以也才有作者在开头讲述的那个错把宠物猫当做埃塞克斯狮子的乌龙。

细数人类驯化猫的历史,则不难发现,猫其本身所具备的神秘天赋:古怪又神经质,缠人又难以捉摸,从很大程度上将这种主人和宠物的关系倒置了,它对于生活态度的寡淡让喜爱它的人魂不守舍,这种类似于暗恋般的遭遇,使得一个又一个单相思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所以才有副标题中写道——家猫如何驯化人类并统治世界。

无论是古来有之的诗歌与传说,将猫定位成为不死又高贵的奇妙因子,还是在网络媒体横行的当下,社交软件将猫类视频疯狂传播,都能看出猫比之其他宠物所占据的先天优势。书中就论证猫咪的网上走红如此说到:“网络社交行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给一切动物拟人化的倾向。”而猫的面无表情往往给予创作者更大的开阔空间,加上一惊一乍的行为举止,以及傲娇的表现模板,让一代代段子手乐此不疲得炫耀起自家宠物有多么古灵精怪。

当然,驯化猫的历史比起狗来说要晚的多,而这种驯化模式其实有着猫类主动配合的条件在。人类定居主义,使得大量小型肉食动物同样选择了靠近人类,从一个游荡者变为居住者,以获取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当然,在最早地科考记录中,猫科动物也一同被放置在人类的食物谱系当中,这也就成为了大量生物学者最大的困惑,即接受驯化往往代表着需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皮毛、肉、捕猎能力等等,但似乎家猫并不在这些选项当中,更不用说它们有着猫科动物的本性——厌恶群居生活。不得不说猫的来源与猫的性格一样神秘。

“人们从来都没有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而对猫,确实宠爱的,我们喜欢这样的动物,并不遗余力地赋予其人类的意义,在西方的有些国家家猫们甚至具有合法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也是书中不少彩蛋的其中之一。

在都市化运动进展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抗孤独,而养宠物在某一个层面上已经成为人类获取朋友的稀少途径之一,即使在“付出——回报”这一项上,养猫所获取的实际效果最低,但喜欢这种情绪所催动出的幸福感又或许是这场驯化革命中人类最大的收益。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五):猫奴的诞生:猫是如何成功驯化人类并统治世界的?

猫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被石器时代的村民所包容,被古埃及人所崇敬,被当今千禧一代在网上热捧。似乎在某种意义上,猫确实蛊惑了人类。

原载于:界面文化(公号ID:booksandfun)

猫奴示意图

按:纵观历史长河,家猫最重要的捕获物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人。猫确确实实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虽然它们通常什么也不干,和勤勤恳恳为人服务的狗迥然不同——猫被石器时代的村民所包容,被古埃及人所崇敬,被当今千禧一代热捧,这不仅限于养猫族日常吸猫晒猫,就连没猫的人也要在网上日览无数“cat porn”,以云吸猫实现打发时间、修复心灵或滋润生活。在某种意义上,猫确实蛊惑了人类。

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猫对于人类社会基本没什么可以表彰的贡献。它们不会排雷,不会救溺水者,甚至不会导盲。所以为什么世界上猫会比狗多?为什么美国家庭所养猫的数量比狗多了1200万?这种蹑手蹑脚、一脸冷漠、毫不逢迎的常见生物,究竟凭借什么能力,大摇大摆地蛊惑并统治了人类的生活?

在《人类吸猫小史》一书中,伦敦国王学院教授艾比盖尔?塔克(Abigail Tucker)认为,家猫是通过一系列行为上的演化和天生的好样貌,对人类产生了微妙的控制力。无需任何基因改良,家猫天生长得就像人类的孩子,连体格都和人类新生儿十分接近,抱起来感受也相似。此外,猫的眼睛不仅大,其构造也是它们看起来像人类的重要因素。猫天生可爱的外貌和骨子里的大胆,使得它们坐稳了全世界以女性为主的爱猫群体的膝头。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新近出版的《人类吸猫小史》一书中文版中节选了部分内容,以期与你一同了解猫奴养成背后的深层奥秘。

“猫主子”一览

《人类“吸猫”小史》(节选)

文 | [英] 艾比盖尔?塔克 译 | 黄竹沁

猫的存在似乎没什么实用性。驯化它们没有什么意义,因而我们可能从未想过驯化它们,当它们自我驯化了之后,亦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实际的便利。它们没有在饥荒中拯救我们,黑死病也并非起源于猫数量的减少。然而猫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被石器时代的村民所包容,被古埃及人所崇敬,被当今千禧一代在网上热捧。现在很多人都承认享受猫的陪伴。似乎在某种意义上,猫确实蛊惑了人类。

赢得人类的兴致和喜爱是家猫成功的核心。“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非常功利,做任何事情都有合理的原因,”动物驯化学者格雷格?拉尔森(Greger Larson)告诉我,“然而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经济或者逻辑之类的动机并不是一切行为的前提条件。相反,神话、猜疑、从众等其他的因素才是我们行为的初衷——它们促成了文化、审美以及意外的产生。”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外就是,尽管猫和人在9200万年以前曾共享同一个祖先,但是我们之间看起来完全不同。更棒的是,现代家猫看起来与人类婴儿十分相似。它们常常被夸赞为“可爱”——可爱并不是一个抽象或者良性的概念,而是一组特殊且强大的物理特性,以至科学家不忍心下手解剖它们进行研究。家猫拥有一组被奥地利人种学者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称作“怜幼触发特质”(baby releasers)的无敌特性:这些外表特征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孩童并相应地释放出荷尔蒙——圆乎乎的脸蛋,肉嘟嘟的双颊,大脑门,大眼睛以及小鼻子。

我在心里盘点自己宠物的特征时,发现自己尤其对这种长相毫无抵抗力。我弟媳第一次看见奇多的时候就惊呼,“哇哦!他的脸好像人啊!”——确实如此。和看见我们自己可怜巴巴的宝宝时一样,其他动物的怜幼触发特质会在成年人体内引起一种愉悦的、类似于毒品的“催情般的容光焕发”(oxytocin glow),最终导致一系列的保护抚养行为,包括提高自身精细运动的协调性以让我们做好抚育幼童的准备。因此有一种说法是,养宠物的行为其实是“一不小心点燃了我们的母性”的行为。或者就像进化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所认为的那样,“人类对于幼童产生这种怜爱的本能反应其实是进化的结果,而我们在养宠物的过程中无疑将这种反应转移到了动物身上,仅仅因为它们具有和人类幼童相似的特征。”

进化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

当然了,很多动物非常可爱(尤其是它们小时候),且家养动物往往会在成年阶段依旧保持这种幼龄的长相。其中一些幼龄化的长相是温顺的性格所致,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人类对家养动物长相的偏好。长脸尖鼻的狼并不可爱,但是很多犬类却很可爱,我们在怜幼触发特质方面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哈巴狗之类动物的进化。事实上,很多受欢迎的狗,比如博美,看起来和猫非常相似。

但是家猫,包括成年的猫,甚至是最原始的野生lybica,无需任何基因改良,天生长得就像人类的孩子。部分原因在于它们的体格[平均约8磅(约3.6公斤)]和新生儿的比例完全一样。(人尽皆知,我会把温顺的猫抱在臂弯里,和抱孩子没什么两样。)部分在于它的声音——猫叫声能让人自动联想起小孩的哭声,且研究表明猫可能有段时间调整过自己的发声,以更精确地模仿小孩哭。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那些关键的面部特点,实际上反映了猫致命的解剖学特征——它们短小有力的下颚造就了甜甜的圆脸,小小的短翘鼻子是源于它们并不依赖嗅觉捕猎,这点和狗完全不一样。

但真正的秘密在于它们的眼睛。

秘密之源:猫的眼睛

猫的眼睛和我们不一样,裂缝状的瞳仁和高度敏感的视网膜使得它们的眼睛在夜间如同月般明亮。但是人和猫的眼睛在几个重要的方面非常相似。其一,猫眼都很大:一只成年猫的眼睛几乎和人类的一样大,而猫仔的大眼睛在一张小脸上看起来格外水灵。一个动物眼睛的大小预示着它的商业吸引力,这点可能与大眼睛的人类往往更加迷人的事实有潜意识关联:熊猫眼部黑色的斑块让它亮晶晶的小眼珠看起来大了一百倍,因而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定为最终的海报封面。然而,家猫(尽管基本上不可能濒危)吸引的捐款数量能与熊猫媲美。

猫眼睛不仅大,它们的构造也非常幸运。很多其他逗人喜欢的动物,比如兔子,它们的眼睛位于脑袋两侧以获得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甚至狗的眼睛也相对比较分散。但猫是埋伏型狩猎者:尤其是在夜间,为了能够扑到快速移动的猎物,它们需要精准目测距离的能力,因而它们进化出了食肉动物中最好的双目视角。这种视觉策略需要两眼的视野高度重合,所以猫的眼睛是向前的,且位于头的前部中间。

人类的眼睛也是同样的构造。灵长类动物并非埋伏型狩猎者,但我们是大型的素食搜寻者。我们利用位于面部中间的眼睛来完成不同的目的:在灌木丛中近距离寻找成熟的果实,以及后来的读取别人的面部表情。猫眼睛的构造是它们看起来像人类的重要因素。(另一个夜视捕食者猫头鹰也有相似的面部构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相比秃鹰更喜欢猫头鹰。)

所以猫的脸是一系列可爱特质的完美组合,尽管这张可爱面孔的主人曾经大肆屠戮我们的祖先。既是一张超级捕猎者的脸,也是一张孩子气的脸:这样的组合使它们看起来危险又迷人。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女性身上:事实上,怜幼触发特质的催化效应似乎对于适育年龄的女性尤其明显。老生常谈,全世界波斯猫爱好者和爱猫群体都是以女性为主导的,但我并不确定这中间有多少和母性有关。即使是顶级的猫展,名字和血统能写一页纸的猫冠军们也仅仅被称作“小男孩”或者“小女孩”。你会常常听到这种对话:“你信吗,那个俄罗斯裁判居然把我家‘小女孩’丢在地上?”现在很多婴儿产品都会提供猫咪同类产品,从有机肉类浓汤到高端折叠婴儿车;再比如一个成功的猫咪精品网店奥斯潘德(Hauspanther),其创始人最早就是经营婴儿用品起家的。

这并不是说,近东地区石器时代的女性已经会常常抱着猫咪在膝盖上玩耍——这些母性的冲动是一个漫长、缓慢,复杂且千头万绪的演化结果。但是猫天生可爱的外貌和骨子里的大胆,解释了为什么当别的动物被人类拒之门外时,猫能够将爪子伸进人类的家门。

家猫通过一系列行为上的演化和天生的好样貌,对人类产生了微妙的控制力

对于人类来说,拥有假的宝宝[或称“虚拟亲属”(fictive kin),进化论心理学上的术语]的影响尚不清楚。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可以在给一个毛茸茸的小宝贝做父母的过程中获利:因为这对于我们日后养育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难得的练习机会,以及我们可以借机向潜在的未来伴侣展示自己抚养后代的能力。还有一些其他说法,比如猫更类似于一种“社会性寄生虫”(social parasite),利用我们的怜幼天性,占据了我们原本应该花在自己后代身上的时间、精力以及其他资源。

目前,我们完全可以确定,家猫通过一系列行为上的演化和天生的好样貌,对人类产生了微妙的控制力。人类沦为了猫奴,一如它们对人类也言听计从。它们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享受着我们的食物。猫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收获的好处比我们所见的要多得多。

尽管在今天,猫取悦于人,优雅地坐在我们的客厅里,狼吞虎咽地吃着垃圾,远离下水道的老鼠,它们其实并不需要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毕竟作为猫科动物,它们一直具备着随时离开我们、回到野生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只不过它们的身份不再是中型狩猎者——它们现在是人类世界中的顶级捕食者。

书摘部分节选自《人类“吸猫”小史》第三章,较原文有删节。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六):人类的“主人”

猫一直带有神秘色彩,它不同于狗,虽然人们家中最常见的就是猫和狗,但是猫永远是比狗还要不听话的。不知道猫是笨还是它们天生性格高傲,总之人们经常用猫来代表和隐喻一些事物,最经典的就是黑猫了。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猫的深度了解,把猫在当时的历史地位都推导了出来,果然还得是专业的。

家猫应该是很少有的比人类幸福得多,还有自己个性的动物了,它们高冷,甚至大多数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主人。要不是作者在这本书提出了喵星人为什么统治了世界,我还真就忽略了这个问题,人类这么强大,竟然不知不觉中会像动物屈服,简直无法想象。作者对于猫的研究发散到了各个不同的领域,把它们的历史彻底挖掘出来,全面直观地解答了一系列问题。

在书中我发现了猫与狗本质性的区别,狗容易驯服,也更听话,可是依然有人会更喜欢猫。因为距离产生美,人类永远都搞不懂猫的想法,就像猫也搞不懂人类一样,这种未知感让我们相互产生了兴趣。明明有着很多听话好养的动物,人类之所以选择猫,我想就是人类的特性吧。这也很有意思,每天都会有偶然的趣事发生,当然了猫再怎么不听话也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来,况且它们长得那么可爱就更难被拒绝了。

我同学家就有一只猫,十分缠人,不像狗喂饱了就不用管了,而主人几乎很少会对猫发脾气,猫可不管是谁心情不好就会挠人,这也是猫最像主人的特征。猫身上很有戏,它们总是有着高贵的外表和姿态,可有时候也蠢得可怕,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增加了它们的可爱程度。

现在的家猫也不怎么会捉老鼠了,况且在家里也几乎没有老鼠,但是毕竟是猫,它们还是会喜欢抓住它们好奇的东西。在书中还有养猫相关的注意事项,比如说寄生虫之类的,这是不容忽视的。还有猫的繁殖问题,当看到它们的繁殖能力时难免会惊讶,怪不得人们要控制它们过度繁殖。毕竟再可爱的东西,太多了也会不好,没准真会抢了人类的风头呢。在书中猫的历史不亚于人类历史的趣味,这一路的进化仿佛带着历史的气息延续至今,有陌生感也有熟悉感。养猫可以,但是一定要用心,否则对猫或对人都是一种伤害。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七):“心机猫”的进化史

每天都是懒懒哒~

艾比盖尔·塔克养了一只猫,叫“奇多”。奇多嗜好懒洋洋的日光浴,只有在定时喂食器喷撒食物时,才会疯跑着冲向食碗。塔克抱怨,奇多体型之超大会让人产生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幻觉,怀疑到底是你缩小了,还是他变大了。一只懒猫,比他更像主人,更受大家的喜爱。塔克想要弄明白猫为何如此受欢迎,于是有了这部《人类“吸猫”小史》。

猫奴的养成绝非朝夕。回溯远古时代动物的驯养。猫科动物在食物链上一度处于人类的上层,后来位置颠倒了,尽管狮子、老虎等百兽之王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体型娇小的猫咪们却轻易地卸去了人类的戒备心。塔克说,与牛羊猪狗不同,猫是自己选择被人类驯化的。猫儿们会大胆地主动示好,这是非常罕见的家养动物样本。

身为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塔克不能随口乱说。他采访了多位猫科动物遗传学家,调研地下墓穴的考古材料,探访世界各地猫的发源地,一步一步推导野猫如何与人类建立联系,如何从新月沃地的某个古城踏上占领整个世界的征途。从古代野猫到现代家猫的进化之旅,以及猫表现出的家养综合征,被塔克称之为意义非凡的奇迹。

塔克致力于从不同角度研究颅面的演变。这项研究被他应用于本书。他引述了生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的“怜幼触发特质”,人类很难抗拒童年的记忆并本能地喜爱以下面貌特征——圆乎乎的脸蛋,肉嘟嘟的双颊,大脑门,大眼睛以及小鼻子。——猫咪赢得人类欢心的主要理由。还有猫咪甜美软萌的幼叫,另外,猫眼的构造接近人类,人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这是一张可爱的孩子气的脸,转瞬之间能转换成超级捕猎者,这样的组合让猫看上去危险又迷人。神秘魅惑的猫,长期与巫术相伴,文学艺术亦屡屡现身。谁能不爱他?

相比牛羊猪狗的贡献,猫是最“无用”的。这种说法也许会被反驳。据说猫呼噜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以及防止肌肉萎缩——宇航员,要不要带猫上天?可惜猫咪呼噜学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更像是喵星人占领地球后进一步移民太空的阴谋。那么,猫抓老鼠呢?这总不能否定了吧?可怜的塔克描述自己总是在半夜被奇多这只虐鼠狂魔堪比恐怖片的奇异声响惊醒的场景。从科学的角度,他考证远古猫祖宗吃老鼠的天性,不过他说,他们吃的数量不足以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猫抓老鼠主要出于对食物残渣的竞争心理,因此在现代社会食物充足的环境里,猫抓老鼠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戏弄。

猫这种天真残忍的游戏心态,是可怕的。再加上猫族强大的繁殖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无怪乎他们被澳大利亚野生动物管理局授予“生态破坏之王”。据航海史记载,每只船上都会养着几只猫,一来解闷,二来抓鼠。这些猫跟随人类踏足与世隔绝的孤岛,随之而来的就是岛屿生态灾难,很多小型动物尤其鸟类迅速消失。科学家们表示忧虑,一旦猫在生态系统中确立了主导地位,几乎很难改变。现代生活同样如此。即使是城市里的野猫,也有很大的破坏力。扑杀野猫的行动和爱猫人士的抗议,一向争执不断。塔克认为,简单粗暴的行政杀猫令是不对的,有效可行的猫用避孕疫苗——“圣杯”,才是正途。对于猫,这项科研是一大福音,逃脱被阉割、被杀害的命运。对于人猫相处,对于生态保护,都有好处。

猫很敏感。塔克提醒我们,一旦决定养猫,就要不离不弃,甚至连家具放置都要尽量保持原样。周围环境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让猫不安。高级猫粮和纸尿裤正在参与现代猫族的演化进程,谁也不知道这是否好事。猫的进化方向如此与众不同,他们既亲近人类,同时又与人类保持距离。传说猫族九条命,清楚记得前世今生。这意味着,爱与伤害都加倍。猫咪耍着小小的诡计,就像小王子的玫瑰,舞着她的四根刺。爱上猫,如此容易;如何爱猫,却是难题。在现代文明形成的空白和人际孤独感里,每一个爱猫的人,或许爱着的都是自己无处安放的情感。毕竟,驯养总是双向的。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八):界面文化#一周荐书#:“我得承认,我自己就中了猫的巫术”

http://mp.weixin.qq.com/s/C3QMR1hYoOjh7_k__YAbQQ

当未来的考古学家研究21世纪人类留下的残骸遗迹时,或许会发现一则曾流行一时的文本:“有些人啊,表面风光,实际上连只猫也没有。”他们也会发现诸多证据,表明历史上在人群中红极一时的“吸猫”和“云吸猫”现象——彼时的人类曾视猫咪如毒品,他们将头埋在猫咪的头部、腹部、背部,然后深吸一口,无法自拔。他们也为猫咪举办隆重庄严的葬礼,有严格的火化程序和美丽的坟墓。“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家猫不可或缺。”未来考古学家兴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接着,他们会发现一本名为《人类吸猫小史》的出土文献,作者艾比盖尔·塔克是一位研究颅面演变过程的教授。从剑齿虎到Hello Kitty,这位作者跨越一万年的历史,从史前猫类一路写到21世纪的爱猫热潮,结合生物、历史以及文化领域的各项研究,论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类,其实是猫的选民;而家猫,正是通过驯化人类而逐步统治世界的。猫咪是何时开始与人类同居的?这种对人类并非决定服从的动物,缘何让我们如此痴迷、欲罢不能?为何位列世界前100种最具侵略性动物、能够破坏一定范围生态系统的猫科动物,反而让人类爱不释手?猫咪究竟如何逐步称霸了宠物界?又如何成为21世纪的新晋“网红”?在这本书中,答案将一一揭晓。

在考古学家严谨仔细的挖掘与研究后,他们被书中的一句话点醒:“我得承认,我自己就中了猫的巫术。”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九):如何科学的“吸猫”

“吸猫”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蔚然成风,有猫的图片或是视频都会受到较多的关注。这些萌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宠物发展为“主子”。养猫人也从养育一方自降为“铲屎官”,且乐在其中。猫有何魅力?会令一直自诩为智慧动物的人类“俯首称臣”,这本《人类“吸猫”小史》试图从科学的角度予以解读,帮助我们科学地更好地“吸猫”。

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地下墓穴通过考古史料研究猫科动物的历史。第二章继续追溯猫的祖先。21世纪初,一位名叫卡洛斯·德利斯克尔的牛津大学博士生决心研究这个问题,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他测试了波斯猫、流浪猫、野猫等,发现假冒并非是多个猫种基因混合的结果,而是单从Felis silvestris的一支演化而来,且全部沿袭自Lybica亚种——是一个依旧活跃在土耳其南部、伊拉克和以色列等近东地区的土著猫种。通过他的基因分析和考古学证据参照,大约在10000年前或12000年前,猫就已经与人类建立了联系。猫科动物的离群索居和对于肉食的专注,或许就由一以贯之的基因所决定。而猫科的天生害羞和喜欢独处与现代家猫和人类的纽带关系似乎有冲突,因此德利斯克尔认为是家猫驯化了自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作为宠物,猫的个性一直独立特行,与人类的相处模式有别于其他种类的宠物。例如,它们经常神出鬼没,不像狗一样乐于讨好养主。不过现代猫的性格和品种都在不断演变,始终脱离不了人类的干预,而猫也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第三章探讨了猫的捕获物,我想作者之所以不说猎物,是因为猫科动物有时候捕获了猎物,并不都用来吃掉,很多时候它们会把猎物作为玩具。例如猫抓到老鼠,会反复抓放,一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捕猎技巧,二大约就是为了玩。第四章描述了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导致了其他物种的灭绝,尤其是猫跟随人类的脚步踏入较为隔绝的岛屿等环境时,猫不仅令捕食竞争者饱受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波及植物,其中以爱鸟人士的反猫呼声最高。然而正如文中所引述的生物学家的话:“人们从来都没有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我们只挑自己喜欢的去保护。”而我们所喜欢的,恰恰就是猫啊。第五到第九章分别谈到了人类对于猫繁殖问题的管控,猫携带的寄生虫问题,养猫的心理和物质准备等。显然,养一只猫的难度不小于生儿育女。但是没办法,尽管围绕猫有各种问题有待解决,依然阻挡不住我们人类的偏爱。

本书的作者是伦敦国王学院的教授,致力于从不同角度研究颅面的演变过程。本书的写作角度是多样化的,作者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为我们普及有关猫的历史、生物构造、疾病与保护、喂养和比赛等内容。本书的译者完成工作后,也收养了一只猫,由此可见,猫的魅力无可抵挡。

《人类吸猫小史》读后感(十):不必问人为什么爱猫

这是一本企图严肃正经、却始终没能遮住星星眼的书。所有爱猫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大量信息、释放数不尽的脑洞,不爱猫的那些……恐怕只会一脸懵圈地问“真的吗可能吗至于吗”——话又说回来,世上真有不爱猫的吗?

记得有人说过,“人之所以撸猫,是为了享受爱抚狮子的乐趣”,大概是这样的吧,《人类吸猫小史》开篇就讲了人和猫科动物的渊源:在遥远的原始人时期,我们便为大型猫科动物,如剑齿虎等提供食物(即人类本身),而它们则向我们敞开了一扇饕餮之门,据说最早的人类是不会吃肉的(我们是从果树上下来的么),恰是由于剑齿虎剩下了部分猎物、让我们的祖先尝了鲜,这才开启了我们的欲望之路——要吃肉就要打猎,要打猎就要有工具,比如延长手臂的“投石器”,而制造工具是人类进化的最重要前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猫科动物帮忙打开了人类的智慧天窗,它们不仅是我们的饮食导师、也是我们的智慧之神(雅典娜静静地听我扯淡)。

印象里,猫被当作宠物、伙伴甚至神,是从古埃及文明开始的。以前一直以为,那是由于尼罗河起落规律、人们生活安逸,有闲情逸致来观察和宠爱这种神秘狡猾的动物,可看了《人类吸猫小史》才知道,原来早在两河文明时期,那个人们经常遭受自然不测、战乱打击又率先进入文明的两河流域,那些被历史学家推测多半属于悲观、深沉、需要秩序的当地人,已经抢先一步开始与猫共处,只不过那时猫和现在住在城郊的野生小动物,如浣熊、狐狸等差不多,都是偷偷潜入群落附近,打扫一些剩下的残羹冷炙——看到这里,爱猫的人就难免会大开脑洞,既然都是一样的偷吃,为什么只有猫后来成了我们“强制宠爱”的动物,而浣熊和狐狸等却被丢置一旁了呢?

毕竟,按照作者的逻辑,猫这种生物从没给人类带来过什么显性的好处,和狗比起来,猫始终不受控制、不服管教、对人爱理不理,从基因带来的能力么,捕鼠算一个,但因为鼠的繁殖能力、猫在这项工作上的成绩并不怎么突出,同时猫一边做人类的宠物,一边又要捕鼠,很多时候它竟成了鼠疫等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而那只能在猫体内繁衍后代的弓形虫就更可怕了:作者举出了许多例子,一步步将我们往一个令人发指的结论上引,那就是弓形虫不仅很难消灭,能够致死婴,入侵人类各大器官,毁坏人的免疫系统,侵蚀人的大脑,还有可能导致诸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不仅如此,作者还自带BGM地说:有证据表明,弓形虫会将猩猩变得不怕狮子,将它顺利地送到狮子嘴里。他甚至怀疑自己那么爱猫、不怕各种猫科动物,是不是因为已经染了弓形虫病!

哈,这个作者啊!总爱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人迷恋猫的情感,因为他是科学家,不那么相信天性说,他相信的是数据、证据和客观事实,同时又拗不过“就是爱猫”的心,怎么办呢?就不停找辙:先是用外形来解释人类为何迷恋猫,说猫有一张人类婴儿般的脸,这会导致“怜幼触发特质”,这种说法倒是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不那么喜欢浣熊和狐狸,大概是看不上长着尖嘴的脸,但又如何解释某些压根讨厌婴孩的人类也迷恋猫呢?他想不出来,就掏出了“弓形虫”这个可怕的例子。

不过,作为一个喜欢较劲的读者,我很想反驳这一说法,而且是用他给出的证据来反驳:

首先,他说弓形虫会入侵大脑,携带弓形虫的人多数会丧失恐惧感,变得大胆好斗,又说科学家考察木乃伊发现,古埃及就有人携带弓形虫,而弓形虫可以靠水传播,古埃及人基本上共用一条母亲河,所以……按这种说法,古埃及人应该是古代文明中最骁勇善战的,最难抵御和攻克的,事实上他们之所以保留了很长时间的文明,多是由于地理位置因素,而且中王国后便不停遭遇入侵,喜克索斯人、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自此古埃及文明终结)到后面的亚历山大、凯撒,古埃及的短暂外拓和长久抵抗,基本次次都以失败告终,倒是爱狗的罗马人,战斗力和战斗理念都像吃了灵丹妙药一样,不知他们体内有没有更多的弓形虫呢,哈;

另外,古埃及人的记史能力很强,但在其历史中,记录先王事迹和祭祀问题的多,记录战士勇敢程度的少(到底有没有??),所以弓形虫能诱导人类“无畏”,我并不十分相信;

最后,作者说有证据表明弓形虫能损害人类大脑,而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等精神类疾病的问题也出在人的大脑,我想现今人类对脑的认识和理解尚处在基础阶段,只清楚一些大的功能分区和反应,是不是从容易致病的位置上,来解释弓形虫病与精神类疾病的病情表现一致性,更合适一些呢?如果一个区域是最为敏感和薄弱的,那么外界诱因和刺激都容易从这开始腐蚀,这所产生的效果相似,也很正常不是?

所以,人类爱猫是人类自己的事,十之八九跟上述理由不搭边,而且作者也承认,猫始终没有那么在意过人,它们生存能力极强,又有强悍的繁殖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好,处于食物链顶端……这些藏在远古基因里的密码始终保留在它们体内,多年以来人类在驯化和饲养动物方面成绩卓越,很多生物,比如猪牛羊马甚至是狗,都在性状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加适应人类社会,而到了猫这里,除了“跟随”人类到了世界各地、在各经纬度生根发芽外,它们无论从外表还是习性,基本都没有太大变化,据说是脑变小了,而宠物的脑都会变小——这里,我也忽然有一个脑洞:不知这种变小是因为长久不必自主捕猎、不需要那么多脑细胞,还是为了忍受人类,最好还是“傻”点好?

在漫长岁月里,猫主动为人类做出的改变少之又少,而强制它们改变,只能适得其反:作者举了个例子,就是工业革命后的城市进程时期,有大量的猫跟随主人搬进了楼房,然后它们就患上了“潘多拉综合征”,后来经过很多研究才发现,这是因为它们无法飞快适应巴掌大小的屋子,没有自我空间,拥挤嘈杂、没有自尊,从这个角度看,猫确实有令人拍手称快的优点,那就是“诚实”——猫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是诚实的,而人类与其相比,则适应性有点太强了。

这大概也是人类永远无法理解猫、一厢情愿地爱着猫,猫也总是对人若即若离的原因吧。

想来我也遇到过一只患有“潘多拉综合征”的猫,当时太小,并不知道。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姥姥陆续养过不少猫,有些死了、有些送人了,这只患有“潘多拉综合征”的猫就是在来家里不久便送人了的。

它是只母猫,和另一只同样黑底白花的公猫是亲兄妹,俩人被送到姥姥身边后,整天醒了就吃、吃完就跳上窗台互撕,咬得胡子都掉了,母猫基本打不过公猫,姥姥说公猫灵巧聪明,会用猫砂,可母猫无论怎么打骂,都到处拉尿,最后迫不得已,把它送给了乡下亲戚。

听说它一到乡下就什么毛病都没了,成了周围最受欢迎的小猫。我当时以为是那里天地广阔、不必非得在家尿尿,今天看了这书才明白:尿与不尿,并不单纯是生理问题,更重要的是那母猫心里,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说起来,我最初并不十分喜欢猫,在我一两岁、不会说话的时候,看见猫,心里怕得很,大人留我在屋子里,猫稍一动弹、有走过来的意思,我就嗷嗷直叫,后来又长了两岁,才观察着、慢慢喜欢上了猫。

我为什么会变呢?大概是因为,猫让我像个人,而非一个主人——

我想爱猫的人,或许大多如此吧:也不用非得问为什么,就连这《人类吸猫小史》的作者自己也说,对于人心来讲,很多事并不总是那么有逻辑的。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