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是一本由[美]杰西卡·莱西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读后感(一):孩子,我们一同成长吧

有没有人母跟我一样,看到书名,认为买下以及阅读它,便能成就“更好的管教”这一伟业?这是工具书的惯用伎俩,而对我总是受用。我常常看到那些诸如“几步工作法”“快速提升气场”“提升效率几步走”之类的书毫无抗拒力,因为总是看不透营销气息厚重的书名背后,我究竟能吸收几分书中技能。但退一万步讲,我们却又无法缺少这些方法论的鸡汤,毕竟思维不甘停滞退步。当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理解到,这本书不是让我如何“更好的管教孩子”,而是“如何更好地成为一位称职的家长”。如果读完都没有这个认识,我认为这本书白读了。

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我知道,这会是一本我将要翻到烂的书。不夸张,任何一个有孩子的读者都能理解我(没有孩子也看这本书的,估计是教师)。因为其每一章节的主题,都是我们养育孩子道路上的难题,解不解得开另说,起码给予我们一些指引。我喜欢这本书的阶段性检索,虽然不是按照岁数清晰分层,起码目录中的问题导向可以明确这点。

我阅读有做笔记的习惯,以便偶尔写点评论,但这本书有许多内容,我需要另做一份笔记,甚至直接在书上描划重点。在育儿路上,我们常常忘记育儿也是我自己的一条成长之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把他们教育成人中龙凤,潜在目的难道不是证明我们自己是“优秀的父母”吗?是的,我不害臊地承认。而我们并不会与生俱来就是“优秀的父母”。我们不该翻翻书就盯一眼孩子,而该翻翻书就照照镜子,问一问自己方法对了没。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理念是关于“控制型父母”和“支持自主型父母”,这也就与书名挂钩了,即管教与不管教的问题。发现作者是美国人时,我心里被刻板形象呛了一记,原来美国人也过度管教,我以为那位华裔虎妈是特例。仔细想想,人心肉做,谁都想孩子好,这跟国籍没有关系吧,美国人并不会与生俱来就很懂得教养的轻重。作者将话题提升为“控制型父母”即“管教”,我们可以理解,就是我们国内老一辈的教养方式没差了。可“支持自主型父母”呢?却不仅仅是“不管教”而已。这里头的“支持”,就是我们“更好的管教”的大课题了。给孩子立定基础底线,触底之前不干预;把用力夸奖的力气用在孩子受挫败时;丢开“不请自来”的习惯,遇事帮助而非代替;引导其自主订立目标而非主观替孩子安排……听起来不难的,代入到具体实践当中,就不好说了,因为我们忽略了我们“入职”父母这个职业,也没多长时间,也是没经验的,何况还有各异的性格、脾气和状态。

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被理解的感觉,女人对着男人嚷“你从来没有顾及我的感受!”。是的,孩子也需要被顾及感受。孩子发脾气闹别扭时,我们静下心开导,这并不难。可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要请先深呼吸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脾气放不下,起码要控制自己的音量。以上这几句话,是我要对我自己说的。以及,我背下作者书里的一句话“给予他们和成功时一样的爱与支持,不让他们以失败为耻。”这一点也不容易,除非你没有与孩子独处过。毕竟不仅仅是网上那些往整罐进口免敏奶粉里灌水,抠烂几千块化妆品,在你联机时过来摁电脑主机健,打烂名贵花瓶这些与账号或软妹币挂钩的事。更甚的是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自我伤害的危险行为。这些时候,作为两个类型的父母,张口的第一句话,就截然不同。要从“控制型”的喊叫呵斥,转变成“支持自主型”的微笑幽默引导。以将“错误与成功的价值看得同样重要”的概念教养孩子,我想,面面俱到之时,我们已经与孩子一同成长了,对我自己而言更是性格的飞跃。所以这些,都是这本“工具书”能给到我的帮助。

当然这本书并谈不上完美,很多范例忽略了孩子性格的因素。如家庭会议里让其自己制定的目标,并且让其自我督促。作者认为完成后是获取成功感和满足感,而未完成,不见得需要向外人交代。这里面就欠考虑了孩子的面子问题,自己众目睽睽信誓旦旦作出的承诺,没有完成,脸面是否挂的住,也就是一个尊严感受的问题了。

孩子的教养话题很深远,给随意一位父母给你谈三天三夜,但此书读了必定比没读强,毕竟我已经开始对我崽平日教养方式有所修正了。“比起让他们开心和感恩我的爱与支持,我对他们的责任更大”。对于孩子,且教且学习,且育且成长吧。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读后感(二):放手而不放任,自由才能自主

如今的社会,年轻人和老人之间对于孩子的管教这一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给带,爸爸妈妈都上班没有过多的时间来照看孩子。 我就遇到过这种问题,我同事家的孩子今年8岁,上下学,去兴趣班,都是爷爷奶奶接送,从一出生到现在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星期六星期天偶尔的爸爸和妈妈带出去玩,从孩子出生,我同事和婆婆之间就因为对孩的教育发生很多的分歧,比如说,小的时候孩子吃手,老人会说孩子的手上有二两蜜吃完就不会在吃了,而现在的妈妈都知道那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如果不加干预,有可能以后养成吃手的坏习惯。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管教孩子?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不管吧怕孩子学坏,管了吧,又不知道有什么样好的方法,怎样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今天我无意中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不管教才是最好的管教》,刚开始看书名的时候,我就在想不管教?孩子一出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它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家长不进行教育,不告诉他们好与坏,善与恶,孩子将来怎样分辨这个社会呢?当我读完全书的时候,我发现是我误会作了,作者说的不管教不是真的不去管教孩子,而是让家长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进行孩子不讨厌的管教方式,在孩子有兴趣的同时得到最好的教育。这样的方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很难。 书中给我们举了很多个例子来说明管教孩子要有一定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只是打骂,如果家长只会一味的打骂,那是教不出好孩子的,就像书中说起的以金钱作为对考试提升的奖励,这一点我也是和作者一样,不赞同这种做法! 孩子就应该给她足够的自由,因为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本身就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不要一味的打压,要给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双眼,和他们的智慧来辨别这个世界。 我很喜欢《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这本书,因为我的孩子有2岁了,而我现在最愁的就是怎样教育他,怎样才能给她最好的管教,这本书正好给我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作者用亲身经历和他自己面对过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能够更明确更直接的让我们了解在现在的社会中,家长和孩子所遇到的现实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发生时,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才能用最好的最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在不踏上歧途的同时还能够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从而能够牢牢的记住。 做父母的都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而正是因为这种溺爱的心里,使得他们在管教孩子这一方面也失去了方向,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用怎样的方式管教孩子!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读后感(三):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由进化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 看到名字,觉得书名好玄,忍不住翻来看,看到是美国豆瓣教养类年度好书,也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推荐,觉得更玄了. 书中描述的父母与孩子关系现状非常贴切:每个父母都想为孩子多做点;想多给孩子报多点兴趣班去学学学;多夸孩子;多动手替代孩子代劳日常生活之事.....但是在兴趣班中,孩子慢慢失去了初心,没有了兴趣;平时动不动夸孩子的,慢慢的,孩子会因为小事都不夸我一下时而闷闷不乐了;在书中,讲到的好多点,都鼓励我们当父母的,不需要过度的管教,只需要制定一个大体的原则下退一步,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由的成长,让她通过家务、学习、交友等等,体会到属于自己的胜任感和存在感。这样,孩子长大离开父母时,就能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面对以后属于自己的生活。 有些观点和理念和我教育孩子时非常的相似,比如:通过做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胜任能力。 作者觉得家庭参与大吃一惊,是一个人走向目标与成就的第一步,通过在最近的分析报告中得知青少年出现抑郁症或者自杀想法原因形成时,发现缺乏生活目标是一个主因,当生活细节变得失控时,正是目标和使命让我们有决心和意志才能激发内在的力量,在家务和理想中,作者觉得是相近的。而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每人,以个人为单位组成一个家庭,只要是家庭成员,就有义务一起维护我们的家庭,这是每个人最基本要做的,会做打扫的,可以负责打扫;会做饭菜的,可以负责做饭菜,俗一点说,就是有钱可以出钱,有力可以出力。在我家中,小至小宝,大至老爷爷,都在家中不同的位置各施其职。小宝宝在1岁2个月,刚刚走得稳的时候,晚上我给她洗完澡洗完衣服后,她就负责拿个小盆将自己的衣服拿到阳台,等我晾起来,然后她再将小盆放回原来的地方;每天下班回来,都是由她负责将我牵到阳台,陪我换鞋子,然后牵着我走出大厅坐下,每次她参与一起做小事情时,我都会非常的感谢她,我会抱着她,亲亲她,然后温柔跟她说声“谢谢你,我们的小帮手。”每次听到这句话,小宝宝都会高兴的跳2、3下(到目前为止,是小宝宝表达高兴开心的方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的朋友会不明白的问我,她还这么小,刚走稳呢;她会做吗;她听得懂,明白吗;她肯定拿不稳,做不好吧;还有的非常肯定的说,这么小的小宝宝,就算做,也肯定做不好,要不摔倒,要不衣服掉地上,地上湿湿的,一会儿还得要拖个地呢;当然也有朋友觉得我太残忍,这么小就让小宝宝做家务。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主动要她做的,是她看到姐姐这样做后,自己拿个小盆,跟在背后,姐姐做什么,她跟着做什么,第二次,我就放二件小衣服在她的小盆上,她跟着姐姐的动作做,完后,我也是一样的抱抱她,亲亲她,还温柔的说,谢谢你们,我的二个小帮手。然后她就开心的大笑,扭扭着身体(那时是表达开心的方式),从此,她就开始做家务的不归途的,而且非常喜欢,现在会一直收玩具,收书本,收衣服.... 很多家长,或者是由于孩子是独生的,恨不得所有家务活都包办,有的甚至能包办的都包办,来来去去,无非就是这几个理由: 1、孩子做家务肯定没有大人做得这么好的 2、让孩子做家务,不如自己快点做完好了 3、如果让别人知道我这样叫孩子做家务,别人会以为我是后妈啊 4、虽然孩子会做家务,反正她长大了肯定会做的,现在不做就不做吧,以后长大要做再做吧,况且到时候孩子还要工作,不一定天天做家务 .....省略,各家长各自己补充吧...... 其实我觉得,我们要相信孩子,无论怎么样,总得给个机会孩子试试,实践一下,做得好继续坚持,做不好改过来就行了,我们要让孩子更多要去尝试、体会、失败再尝试、体会,我也非常希望身边的朋友们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来,在家务中,让孩子找到胜任感和重要感,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重要成员人之一,自己也可以为家做出贡献。下面是我也结合了书中的建议,有一份家务清单分享给大家: 1、自己铺床 2、整理自己的书柜 3、整理自己的房间 4、将玩具分类整理; 5、一起动手种植物,负责浇水,一起去观察它的每天的变化 6、清理自己桌面吃饭的地方,吃完饭要擦干净,将自己的餐具放到洗手盆里 7、不小心弄脏或者打烂东西,不哭不闹,一起动手收拾擦干净; 8、出去玩时,自己准备好带出去吃的零食与水,当然也要自己背。 由于我家大宝是4岁,小宝1岁多,暂时只有这些小建议,有兴趣的可以试试看,肯定会让要看到孩子不一样的一面。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坚定,自己适当的放手,孩子才可以动手做,学会做更多的事情,孩子总会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希望在孩子在失败过程中学习找方法,学会坚持,在未来的路来,自己总会退一步,把孩子的人生交给孩子自己的。我希望孩子可以将这种精神,一直坚持下去,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读后感(四):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评《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

有一位同事,去年生了二宝,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宝成绩的直线下降。其实在二宝还没有出生前,大宝的成绩就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只是随着二宝的出生,大宝成绩下滑的越发明显。同事觉得大宝成绩下滑是因为没有人盯着大宝读书,但我反而觉得正是因为以前妈妈事事参与,导致大宝一旦脱离妈妈掌控,就开始放飞自我。说到这,你可能会说,说来说去还是要有大人盯着他读书呀,其实不然。

这位同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不爱动脑筋,题目看一眼,觉得不会做就询问大人解题方法。而我这位同事家的大宝,更是养成不用草稿纸的坏习惯。若是在小学阶段不用草稿纸,或许还能勉强能应付考试。但在初中阶段,这习惯显然非常不好,至少换成我是做不来的。所以在我看来大宝成绩下滑,未必全是同事生了二宝的原因,即便二宝没有出生,大宝当初因为太依赖妈妈,养成的坏习惯,也必然导致大宝成绩下滑。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里面提到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就是“如果说教育孩子真的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内驱力”,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叛逆”几乎贯穿我整个童年,这种“叛逆”不同于青春期那种试图与成年人世界对抗的叛逆,它像只隐忍的小怪兽,时不时出来做下怪。比如,妈妈给我布置额外的课外作业,我和其他同学玩了一天,回来后就把课外作业偷偷撕掉一页,以达到减少作业量的目的。但事实上,做额外课外作业的我,并不比那些不做课外作业的同学学习好,反而对课外作业一直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进入叛逆期后,我曾经非常生气地把妈妈买的课外练习册丢在地上。长大后,我对我妈擅作主张帮我买教材书,也是异常反感。那些教材书我妈不给我买,我也是要自己买的,但就是对她给我买书这件事,一直有着深深的抵触情绪。这种经年累月的“叛逆”与“抵触”,导致我至今对应试考试异常讨厌,备考总要消耗我大量的意志力。

反观读课外书这件事,家里从来不赞成我看课外书,我反而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可见我本身对读书这件事并不排斥,只是对父母的指手画脚感到反感。我和同事家的大宝,都同样有一个被父母过度干预的童年,而父母越想让我们读好书,我们反而表现的读不好书或不想读书。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想好好读书的内驱力,被父母抑制了。所以做父母的与其事无巨细地管教孩子,不如划定好边界,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实现自主学习。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读后感(五):努力做“自主型教养”父母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深深地认为教育是大头,而这个大头,既是对自己的要求和责任,更是对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因为要从小教育她成为一个健康、善良、诚实的小孩。

经过阅读【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让我明白到“孩子可以自己进化,只要给她们自由。放手而不放任,自由才能自主”。在底线之前,在保障孩子的安全这个大前提下,要放手让她自己去探索去了解去认识去成长,要保护好她的好奇心,让她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另外,我要努力做“自主型教养”的父母。自主型教养并不是疏忽教养,也不是被动教养。支持自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清晰的期望,在孩子受挫或需要引导的时候,身心都跟孩子同在。做支持孩子自主型父母最好的一点事,当需要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再也不用唠叨、挑剔、管东管西地讨人厌了。要知道,类似唠叨、挑剔这些行为,都会破坏亲自关系,所以,一旦没有了这些行为,教养孩子将变成一件更加平和、快乐的事情。

而要做自主型教养的父母,首先夫妻双方要有共识。彼此不能破坏了规矩,破坏了底线,不能我让步,但是先生又坚持,这样对于宝宝教育很不好。

第二,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要培养她的独立性了。何为独立?就是宝宝的事情必须要让她自己做,教会她独立思考,独立去解决问题,只要真的努力了之后都无法解决问题了,大人才出手帮忙,而大人的帮忙也不是完全帮她解决问题,可以是给个思路她,让她自己去尝试解决。例如,现在一岁多了,会走路了,让她学着自己收拾玩具;让她帮忙去扔垃圾;让她学着叠袜子等,都是培养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谨记,越让孩子自立,孩子就会越自立。

第三,适当的挫折还是需要的。有了挫折,不要马上哄或者马上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先给予她适当的指引,看她有什么需求,适当地帮助她,让她自己不断吸收不断进步。

书中还写了一些家长不能做的事情;还有不同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小学时期、中学时期)对应的家长应对方法。总体而言,还是挺有参考意义的一本书,值得在不同时期再次翻阅。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读后感(六):身为父母,我们在替孩子焦虑什么?

最近,有个妈妈跟我说,一到开学她就都特别焦虑。

我问她:“你在焦虑什么?”

她说:“孩子快要上小学了,我这犯愁呢。”

我问她:“你孩子是今年9月份就上小学吗?”

她说:“不是,我孩子才刚上幼儿园。”

“还在上幼儿园,你就开始愁小学了?”

“对啊,你不知道现在竞争有多激烈。什么都要提前准备,上了幼儿园就要准备学前班,不上学前班孩子小学就跟不上,孩子小学跟不上,就考不上好初中,好高中,没有好高红就考不了好大学,那这辈子是不是就毁了?”

听完这位妈妈的“担忧”,我知道我又碰到了一位典型的焦虑家长。这样的家长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而且非常普遍。

杰西卡·莱西在她的《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中提到《亲子杂志》网站上有个置顶热帖,其中集中讨论了目前抚育孩子中最常见的问题,而从下面的留言可以看出,家长们经常会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而忧心忡忡。比如:

“如果孩子一哭我就把他抱起来,这样我会不会把孩子宠坏了?”

“我的孩子从小就把尿,会不会造成弗洛伊德说的‘不恰当的如厕训练可能会导致神经症’?”

“今天我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我没有出手,会不会造成他成年有心理问题?”

“每天要给孩子多少拥抱,孩子才不会发展成不良性少年犯?”

“我的孩子达到动作发展指标的速度总是比别的孩子慢半拍,我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该注意了?”。

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暴露了现代父母在育儿中的一种焦虑状态。而这种焦虑状态背后的担忧是:“万一我这个家长没做好,我的孩子是不是就会比别的孩子差。”

追求好家长标签的背后,是我们身为家长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计划好,要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倾尽所有。我们时刻准备展现自己的智慧和迅猛身手,把一切对孩子成长有所威胁的因素全都排除出去。而拼尽全力的目标,只是为了孩子能拿到符合这个时代优秀标签的成绩,在这个目标的感召下,无数父母把“上班辛苦工作,下班后还要辛苦陪孩子奔走在各个培训班间”作为了生活的常态,我们甘愿付出,也甘愿牺牲,因为我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未来的战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然而,这场让我们倾尽所有的付出,却并不是孩子主动要求的,完全是来自于家长自身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这种焦虑和不安全感,鞭策着我们不停地为孩子奔跑,一旦停止,我们就会害怕,就会恐惧。

我们恐惧自己一时疏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如果因为我们教育的不好,孩子处处落于人后,可怎么办?如果因为我们教育的不好,孩子无法跻身优秀的人群,又该怎么办? 恐惧灌溉之下,焦虑在心中疯长,于是,各种“过度教养”的行为便司空见惯。正如开始的那位妈妈一样,孩子还在幼儿园已经开始担心孩子的一生。

然而,事实却总和我们期待的背道而驰,我们确实通过自己的费尽心思甚至威逼利诱,帮助孩子创造出了各种短期成功,可那只是暂时的假象,在我们自以为让孩子走上了正途,实际上他们却已经和自己该走的航线越来越远。

杰西卡说到自己当老师的时候,碰到很多这样焦虑家长和焦虑教育下的孩子。

玛丽安娜的妈妈与我认识多年,她的三个孩子都是我的学生,我们应该算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她是一位非常尽职的妈妈,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但是有一天,她却忧心忡忡地问我:“我对玛丽安娜的学习很上心,虽然在我的督促下还在努力学,但她似乎对学习没有真正的兴趣,究竟是哪里出了错?”

杰西卡说,错误就在于孩子在这位母亲的尽心督促下,已经失去了天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母亲无时不刻不在竭尽所能地帮助孩子,希望为玛丽安娜安排最好的道路,顺便清除掉那些路障。但是她所做的一切,也许正在摧毁孩子在未来赢得成功的基础。

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源于我们常说的爱。因为对孩子的爱,她才会近距离守候,时刻准备用自己的教养理念为孩子规划出一条“成功”之路。

杰西卡·莱西在《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中提到:

如果说教育孩子真的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内驱力。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本身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坚持下去。即使中间会遇到困难和挑战,或者哪怕一上来就受到了挫折,他们也会坚持不懈,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内驱力进行支持。孩子们喜欢尝试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就是保护这份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渴望。可不幸的是,我们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亲手扼杀这些宝贵的特质,而去选择用一种自认为对孩子有益的教育方式,慢慢消磨掉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1949年,哈罗开始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内驱力”这一课题。他弄来了八只猴子,每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门上有根门栓,然后他在那儿静静地等着这八只猴子会做些什么。没等多久,猴子们开始玩起了门栓,把门栓拉来拉去,直到最后完全打开。这里,猴子打开门栓纯粹是因为好玩和好奇,用哈罗的话说是“打开门栓这个动作是出于内驱力”。只要有内驱力,猴子就会自发去做这件事。

看到这个现象之后,哈罗开始思考,既然有内驱力,再给一些比如葡萄干之类的“外在奖励”,猴子们会不会表现得更好一些。

于是,哈罗进行了第二个阶段的试验。他给其中四只猴子提供了打开门栓的外在奖励---“一人一块葡萄干”。按常理说,这些猴子已经很会开门栓了,现在又有外在奖励,应该会更快打开门栓吧?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得到葡萄干的猴子反而不是第一时间去打开门栓,而是等吃到了葡萄干之后,它们才去开门栓。比起没有外在奖励的情况下,它们开门栓的兴致和速度都没那么高了。外在的奖励影响了猴子们的内在动力,完全让它们失去了对游戏(开门栓)本身的兴趣。

我们很多父母正在用激励猴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在焦虑,在恐惧,害怕自己孩子一步走错,步步走错。但其实我们的做法,不仅没有做到尊重孩子,同时也在毁掉孩子内在最关键的生命力-----内驱力。

身为父母,不能贿赂,不能惩罚,那我们能做什么呢?答案就是不焦虑,“后退一步”外加“袖手旁观”。让孩子对自己渴望的事物拥有控制权和自主权,对他们做到“不管教”。

“不管教”,并不是真正对孩子撒手不管。“让孩子自主”与“彻底放弃管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只是要放弃原来的过度干涉的方法,改变一下策略,给孩子适度自主权,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这样教育下的孩子,身为父母根本不用焦虑,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迈向真正成功的基础。

----部分内容摘自《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杰西卡·莱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读后感(七):放手而不放任,自由才能自主

如今的社会,年轻人和老人之间对于孩子的管教这一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给带,爸爸妈妈都上班没有过多的时间来照看孩子。 我就遇到过这种问题,我同事家的孩子今年8岁,上下学,去兴趣班,都是爷爷奶奶接送,从一出生到现在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星期六星期天偶尔的爸爸和妈妈带出去玩,从孩子出生,我同事和婆婆之间就因为对孩的教育发生很多的分歧,比如说,小的时候孩子吃手,老人会说孩子的手上有二两蜜吃完就不会在吃了,而现在的妈妈都知道那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如果不加干预,有可能以后养成吃手的坏习惯。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管教孩子?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不管吧怕孩子学坏,管了吧,又不知道有什么样好的方法,怎样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今天我无意中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不管教才是最好的管教》,刚开始看书名的时候,我就在想不管教?孩子一出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它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家长不进行教育,不告诉他们好与坏,善与恶,孩子将来怎样分辨这个社会呢?当我读完全书的时候,我发现是我误会作了,作者说的不管教不是真的不去管教孩子,而是让家长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进行孩子不讨厌的管教方式,在孩子有兴趣的同时得到最好的教育。这样的方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很难。 书中给我们举了很多个例子来说明管教孩子要有一定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只是打骂,如果家长只会一味的打骂,那是教不出好孩子的,就像书中说起的以金钱作为对考试提升的奖励,这一点我也是和作者一样,不赞同这种做法! 孩子就应该给她足够的自由,因为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本身就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不要一味的打压,要给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双眼,和他们的智慧来辨别这个世界。 我很喜欢《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这本书,因为我的孩子有2岁了,而我现在最愁的就是怎样教育他,怎样才能给她最好的管教,这本书正好给我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作者用亲身经历和他自己面对过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能够更明确更直接的让我们了解在现在的社会中,家长和孩子所遇到的现实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发生时,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才能用最好的最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在不踏上歧途的同时还能够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从而能够牢牢的记住。 做父母的都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而正是因为这种溺爱的心里,使得他们在管教孩子这一方面也失去了方向,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用怎样的方式管教孩子!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