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一本由蒙曼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后感(一):学诗的阶梯
四季分明,是对一个区域天气最好的评价。可是,对于一部分地球人而言,要么是经历严冬,要么是忍受酷暑,虽然我们可以在理论上选择住所地,但是深层次地我们还是安土重迁,即使对于当时当地的气候有所厌恶,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在诗歌的天地里,其实四季并不是分明的,而是根据人类的情感而发生的逆变,一切都是文学惹的祸! 古诗词中很多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春夏秋冬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深处的喜爱与厌恶,这很正常,在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我们明明写的是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但实际上写的是心情。这种心情有时候形成了笔下之字,显得格外的亲切。在蒙曼的解读下,我格外喜爱的李白《长相思》(即“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有了深层次的意韵,不容否定的是《长相思》是个乐府旧题,源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七首《孟冬寒气至》,但是在李白的笔下,将这由来已久的曲调弹出了别有韵味,写得漂亮,风流潇洒!黄昏在诗词中出现的概率较高,倒不是白天很忙,没有时间去表达情感,而是因为在农耕社会白天的体力劳动是很繁杂而劳碌的,而到了日落而息的时刻,发一发脑中的意念,倒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花为什么要含烟,月如何为朔?对于大自然的正常现象,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但是要是将自己或喜或悲的情感投射到这种环境中,如果没有胸中的块垒,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文人的! 当然,唐诗中李杜是大咖,但也不排斥一些小门小类的别出心裁,像祖咏《终南望余雪》虽然作为应试诗,暗含终南捷径,但也不失为一种即兴之作,让读者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源于其的信手拈来。 古诗中有很多句式是倒装的,为什么呢,除了修辞的需要,也表达作者的不安,正因为倒装,增强了文中的气势,让我们后人在读诗的过程中觉察出作者的思考,在静与动的协奏中会发现不仅当代人会失眠,而且远在一千年前的唐代,有文化的人都容易辗转反侧,这可能是文化人的潜意识,还是故作高深呢? 诗言志,是古往今来的传统,但是这种传统到了盛唐就渐渐发生了转变,这种爱恨情仇所以更倾向于用诗的意象去概括。不过, 我们心目中的盛唐其实没有持久多长时间,也正因为持续的时间短所以大家怀念它,在盛唐之后,国运不再、民心不再,大家就渐渐没有了吟诗作赋的雅兴,只能聚情于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由此可见“国家不幸诗人兴”只是一厢情愿。 要说蒙曼的解读,与其它文人有什么不同,我想首先他对唐代的历史脉络是有着清醒的把握,毕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因为了解、理解、掌握,所以他没有就诗论诗,其次,他在文学修养好,倒不是字字珠玑,有意无意地制作高潮,其实有时看骈文是空有文采的华丽,而没有实质的内容,此外,他善于把握读者与作者的心理,知道作者想的是什么,这很难,但是他做到了,但对于更难的读者要什么,他能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确实是大咖的作派。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后感(二):蒙曼老师如何品唐诗?
对于唐诗宋词,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就是当场吟诵几首都没有丝毫问题,但是如果让你把一首诗从头至尾详细利落的讲解下来,恐怕很多人未必能阐释的通透明白吧!我就是这种只是潦草会背诵几首的人,但不知其具体意义,也不明白唐诗到底美在哪里,真是读过去便算了,只是觉得唐诗朗诵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惬意。
读了《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才发觉自己以前对唐诗的看法太过浅薄,也对好多方面理解有误。之前在学校里学了一遍的唐诗,当时真的是不求甚解,只求背诵,然后背过去后也都不甚明了,经过蒙曼老师的点拨引导果然通透明朗多了。
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按照书的主题先划分为一年四季,中国的诗歌成千上万首,而写四季景色的诗歌尤其多,占其中的大多数,因此读诗时免不了要了解诗歌的背景: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还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还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都是我们自己品读过才知晓。除过前四部分外,还有最后一部分品读了李白《四时之歌》作为结尾总结。
作者对于诗词的理解极为透彻明晰,并且有自己独具一帜的见解。比如在王昌龄的《出塞》一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一句诗很多人理解都各有不同,有人认为“飞将”是卫青,因为龙城跟卫青有极大渊源,也有人认为“飞将”是李广,众口不一。但蒙曼老师则认为,“飞将”不管是卫青,还是李广,都象征着骁勇善战的大将军,而国家正是需要这样的将才才能让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而不再是让将士们常年戍守边疆,不得归家。所以这样的手法应该是互文的一种,此种手法在古诗词中颇为常见,如《木兰词》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手法意思与此相同。
蒙曼老师通过品唐诗,让今时今日的读者了解了许多古代的风俗习惯,佳节时令。就像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一样,他的诗绝大部分都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历史事件。有人说,古诗词是最真实的史料。的确,古诗词不像史书一样只记载皇帝后宫,王公贵族的事情,它更可贵的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最普遍和最真实的生活现状,也就免不了记录了当时或重要或平凡的小事。
在本书中,作者对很多节日和诗歌重新归纳和整理,并且让读者对古代那些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了重新的认识。比如在上元节,也就是我们今日的元宵节,以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为例,其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写出了上元节这天晚上长安城内张灯结彩的绚丽景色,一派盛世大唐的瑞祥跃然纸上,后两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则写出了上元节的重点习俗,即青年男女情窦初开之时,男儿身骑骏马来回奔驰,女儿浓妆淡抹宛若桃李,都在相互释放自己的个人魅力以此寻找意中人。这个活动在平常晚上根本没有的,但在今晚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大家都沉浸在这股融融的欢乐当中。最后一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一句描写了美好时光总是短暂易逝,虽然金吾卫这一天晚上也不用宵禁,但是时间的玉漏已经提醒狂欢中的人们,夜已深,须早点回家。
作者认为古代的上元节才是真的情人节,因为由上可知这晚上男男女女确实在相互吸引,而作为今日的情人节七夕,其实在古代并不是情人节。七夕又称乞巧节,确切的来说是女儿节,为什么是女儿节呢?有诗为证,杜牧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个生活在皇宫里的宫女,在七夕这天晚上,虽然身在富贵皇宫中,却只得孤零零的“小扇扑流萤”,最后在夜色中坐在“凉如水”的“天阶”上,呆呆地“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渴求而不得的凄凉景象,而这种现象恰好发生在七夕。当然也有唐诗《乞巧》,“七夕今宵望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一诗更是确切无疑的写出了女子望月乞巧的现象,而无一男子参加。
在唐诗中,不仅是节日与现在不同,就连地理位置也多有差异,如果我们在读唐诗时把诗中的地点理解为今日的地名,那就差之千里了。比如王维的著名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对于“山东”一词刚读时很容易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今日的山东省了,但是诗人说的此山东非彼山东。在唐代和北宋时期,一般以太行山作为山东山西的分界线,太行以东的黄河流域为山东。然而王维是山西蒲州人,他当时在长安求取功名,蒲州跟长安之间隔着华山,所以此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了。
蒙曼老师对于唐诗烂熟于心,她通常着手于一词一句便能描述出一个诗意美妙的大乾坤来,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她可以从容不迫地在一首诗中用多句不同的诗句来借以阐释此句在诗中的意思,而且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且引用的都恰如其分,十分贴切,这是让我十分佩服且可望不可及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于古诗词的深厚造诣和超强的理解力,以及渊博的诗词储备水平。
一首在我们读来颇为平常的诗,在作者的笔下竟然美妙如斯,就像笔下如有神助,能够妙笔生出花来。也因此让我重新产生了阅读朗诵古诗词的兴趣来,也相信看过蒙曼老师的《蒙曼品唐诗》,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此多娇,如此富有诗意。很多人都想着远方是诗,然而殊不知,最好的诗就是你自己!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后感(三):四时之诗,四时之美
知道蒙曼老师是在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上,对于其中的评委蒙曼,康震,王立群影响深刻。记得去年这个节目刚播出的时候,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这个节目,看了一集之后,又在网上熬夜看了前几集没有看的,并且每次播出都追着看。中国诗词大会在2016年就开始播出了,当时对这方面没有关注,直到2017年才发现这个节目,感觉自己错过了整整一年这么好的节目。我本人对诗词方面是很感兴趣的,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读过几百首各类诗词,直到现在也兴趣不减,经常在网上购买一些与诗词有关的书籍。 对于诗词,自己读和听别人讲,尤其是听大师讲,是不一样的体验,我自己读的时候只是读诗词的美感,只能理解一些不深的意思及其中的内涵,别人的讲解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诗词的方方面面。 蒙曼老师的这本《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按照二十四节气排序,选出二十四节气里的代表作,写成一书,这其实也难为蒙曼老师了,没有真正的凑齐二十四首诗,我是强迫症,对此感到很遗憾,也许这就是残缺的美吧,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这个强迫症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指令。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配唐诗,就像煎饼配大葱,多么的接地气,在蒙曼老师讲解唐诗的同时,也回顾了二十四节气,能引发更多的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重新走入寻常百姓家。这几年,通过综艺节目的播出,和一些人关于诗词方面书籍的大量出版,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受众与关注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小众,让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可以找到更多的人交流,多个人的思想的碰撞才能激发出灵感的火花。 唐诗短短几十个字,就有这么多深刻的含义,通过蒙曼老师的讲解,对于这短短几十个字,我们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我这些年除了前面提到的综艺节目,还有一些书籍,对于诗词已经没有更多的关注了,对于诗词也只是简单的读一读,看一看,没有了以前咬文嚼字的毅力了。自己不研究了,就想看看别人的研究。蒙曼老师的这本《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又重新勾起了我对于诗词的兴趣,蒙曼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话语,深入浅出的解释,在潜移默化之间,改变了我们对于诗词的看法,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大限度的传播。 与善人居,犹如芝兰在室,久不闻其香,与之化矣。经常读诗词,会让我们感受诗词之美,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内涵。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让我们体验了不一样的四时,不一样的唐诗。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后感(四):邂逅在最美唐诗
最初认识蒙曼老师是在百家讲坛,听多了令人昏昏欲睡传统式教师讲解,她对历史人物和诗词的剖析不禁让人眼前一亮,于是跟着她的脚步,终来到了诗词大会。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蒙曼老师在三十二岁成为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她深知被学业折磨的痛苦,所以她的讲解风格轻快而享受,让大家学习的同时又深深的爱上历史,从而引发求知欲。她的讲解自成一派,不会按照时间的线索去讲,也不会平铺直叙地介绍,而是带着问题去讲,用悬系去吸引观众,所以节目一播出就大受好评。后来应邀参加《诗词大会》,也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了她,好多影视剧的主题曲也是她配的词,掩盖不住的才华。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这本书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通过经过精心编排和修改的三十二首诗,更形象和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代表着唐诗的风骨、风雅和风流,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唐诗的过程中,也身临其境般体验着岁月的轮回运转,感受着唐诗所为我们带来的美和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立群老师说,蒙曼解读唐诗一是通俗易懂,二是准确到位。这是每个听过她讲解和她书籍的人都深刻感受的到的。她讲一首诗,每个字都充满了感情,很有代入感,在节奏的把握上也不疾不徐,有主有次。比如,蒙曼老师讲《正月十五夜》,她会先将唐朝的元宵节所有的特点展现给大家,接着引出这首最具代表的上元诗篇。在让人记住此诗的同时,再提到唐朝上元节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它。她的解读很接地气,没有复杂难懂的文言文字,并且逐句解读。蒙曼老师喜欢抓重点,每首诗她都看得到它们的精华和亮点,她会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好在哪,这个节日有什么好处,给我们加深印象的同时也被她幽默风趣的讲解所深深吸引,那是一种真正热爱唐诗所散发出的魅力,感染力极大,以至于接触的人都深受感染,爱唐诗,品唐诗,成了一种传承!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书里将四时之诗,我们看到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春日长安,看到了“阴阴夏日啭黄鹂”的夏日田园,看到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秋日空山,也看到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冬日北国。我们意犹未尽的品着诗中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学习着古人的精华,将中国诗词发扬光大!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后感(五):最美
起初看到书名,有点陌生,甚至有些怀疑是没什么文化水平之人所写的聊胜于无的作品,稍有些墨水便来骗大众的眼镜。然看到作者介绍,百家讲坛的人物,那还叫有些名气的呀!只是百家讲坛看得少,只知道有个易中天。还对不上号!于是特意百度了一下作者,原来,这个面孔太熟悉了,声音也熟悉,只是太难有时间坐下来听他们讲文化讲历史,况且对历史不甚感兴趣。原来这个脸熟的面孔就是蒙曼老师。貌不惊人却学富五车,声音也很棒,节奏也很好的老师!
个人是一个文科生,文化爱好者,师范专业出身,没能从教是一大遗憾。于是很喜欢文化类的作品,没有太多时间研究,只能浅尝辄止的品读一些作品,玩味一下文字,借着些年的经验来判断高下,寻找喜欢的作品来读。一直认为唐诗,只要看唐诗三百首就好了,看看解析,看看背景,背背好句,理解了意境就好了。于是家里多是教材,工具书之类,没有解析类作品,自己心中也是排斥的。有时并不信任现在人们评价出来的大家,名人,有了点作品和成绩,不代表作品就真的很好吧?况且人各不同,理解的方向和意境也有不同,个人也不想被那些解析所蒙蔽,所以很少看,但又不喜欢历史,所以这一块几乎是白纸的程度,只有一些官方的说明。
有时对于此类作品,是嫌弃的,选诗的角度不喜欢,解析的节奏也不喜欢,内容也不认可,知名度也不认可!哎呀现在看来是一个太挑剔太矫情的读者!而本书确很喜欢。
四时,由季节,到节气,我喜欢的元素。由于水平有限,本了解的便不多,靠作者的分享来充实知识累积,才有机会去了解这一方面的唐诗范围和内容。唐诗固然多,却不乏芜杂之感,有时精选之后,得到的收益可能更多。比如在此,了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经历千年不朽的绣口锦心”。作者的文字那样优美,打动着读者,同时我们知道,只有将诗理解透彻,才能够容易记诵,作者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做到了。
对于选诗,作者自有自己的理由,对于理解,要从文化积淀说起。作为文化名人,他们的任务和定位,是传播文化,这又和一些人理解的有出入了,我有时也不解,有心学习的人,他自会主动学习,没有心的人,他看到你或许还排斥,但有一点我们没有承认的,是宣传的力量。近年来,文化传播有很多都在借助电视平台甚至网络平台,立志做文化传播的人们,都在这方面努力着,我们也看到了效果。举例说央视的公益广告,他的效果便不差!从百家讲坛,到中华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这些节目的宣传力量,已经大到我无法想象和理解,一代又一代祖国栋梁在成长,有着这些正确的导向引领,中国古文化传统,必不能丢!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后感(六):节气中的唐诗《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有感
lue编辑
唐诗宋词对于国人而言是相当熟悉的了,可以说我们每一位读者基本上都能够念上几句唐诗。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阶段我们不知有多少与这些优美的诗词进行过近距离的接触。唐诗中的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诗句流传至今,身为成年人的我们虽然今天都在为自己的工作而忙碌,生活中的平淡再加上工作上的压力已经将大部分的人们内心的雄心壮志消磨殆尽。而文学作品中尤其是简简单单地几句诗词说不定就能够将自己内心中遗忘许久的雄心壮志重新找回呢!
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可能很难,但是熟读唐诗对于我们平淡的生活无疑能够增添很多色彩。当我们在不如意的时候,可以看看同样一生不如意的李白留下的《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豪气。
市面上各种关于唐诗的普及读本很多,但是将唐诗与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相结合还是比较新颖的。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们中的很多人尤其是从事农耕的人而言是相当亲切的,那么在唐诗中又是如何提现这二十四节气的呢?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著名隋唐史学者蒙曼编著的《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一书就通过选取唐诗中与节气和古代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选出来与读者共赏。
本书中你会发现平时节气歌中的那些节气在唐诗中的更加地形象生动。例如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老大的立春,标志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到来,而在本书中你会看到杜审言眼中的立春景色,作者在这里就引用了《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首诗,你会发现在旁人眼中的“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农民伯伯们开始一年的辛苦耕耘之际,在游子的杜审言那里就更添了一些别的韵味,虽然杜审言看到了“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但是内心涌上的情感却是“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分明就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
读者看到这里相比已经明白作者在引用了这首诗之后肯定会对其进行详细地解读。你会发现简简单单几十个字的一首诗中能够蕴含的意境究竟多么地丰富,这一点相信对于唐诗没有仔细回味的读者看到作者接下来的剖析也会对原诗有更深一步地了解。
当然读者在本书中看到的入选唐诗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着节气和节日的主题展开的,所以可能有一部分作品并不太熟悉。但有了作者的详细解读之后相信也会熟络起来。如在谈到小暑和大暑这两个节气的时候作者就将元结的《石鱼湖上醉歌》的内容搬了出来,而这首诗从作者到里面的内容可能都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不甚了解,作者就在后面进行了科普。而且整本书中在讲述每一个节气的时候都配有充满诗意的插图,这样可以让阅读本书的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唐诗的优美之中。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后感(七):蒙曼品唐诗
唐诗一直都是我的最爱,从我四五岁的时候,我开始喜欢唐诗到今天我依然喜欢。因为唐诗是古人智慧的产物。短短的几十个字能够描述出一副春天的画面,能够叙述出一段故事,能够刻画出老动人民的艰辛,能够勾勒出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我喜欢李白,喜欢他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他的诗,气势磅礴,给人一种豪情万丈的感觉,特别是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这首诗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喜欢诗人比海阔的胸怀,和那种不拘小节的气质,他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白居易的诗大多都是反应生活疾苦的居多,我最喜欢的应该就是他为杨贵妃所写的《长恨歌》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出了杨玉环悲惨的结局和她与唐明皇之间美好的故事。他是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魔”杜甫是谦谦君子,他的诗总是带着些许的忧愁,读起来很沉重,像《国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很沉重的心情,他的诗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而李贺的诗大多是感叹生不逢时,和抒发内心苦闷的居多,他被后人称为“诗鬼”,我最喜欢的还是王维的诗,他的诗大多以山水田园为主,后人称为“诗佛”……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我很喜欢蒙曼老师,好像是07年吧,是我第一次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了蒙曼老师,当时她好像在讲《武则天》,我只听了一集,被她独到的见解和风趣幽默的言语,所打动,从此喜欢上了她所讲述的历史。
蒙曼,著名历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 《四时之诗》是蒙曼老师第一部品读唐诗的作品,这本书是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作为顺序,又以二十四个节气和节日作为切入点,带领我们领略四季之美。
喜欢蒙曼老师说的,春天的风是温暖和煦的,春天的雨是温润婉约的,对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的讲解,让我明白杜甫是一个循循儒者,所以他写的是带着儒家之风。蒙老师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对春雨的喜欢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的,她说春雨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人们很喜欢它,他却不张扬,让我联想到了做人。也一定要做到,不张不狂,戒骄戒躁,做一个人人欣赏的君子,对于写夏天的诗,给人的感觉好像夏天一样骄阳似火,热情奔放。秋天带点伤感,带点忧愁。冬天俨然成为了冰雪的世界,更像是一副黑白的水墨画。四季不同,四时之景亦然不同。各有各的美,描写它们的诗也有所不同。 书中的插画也是我最喜欢的水墨画,选用具有中国风的水墨画更能够突出复古的意味,把人的思绪一下就带到了书中,只想着我穿越到古代,到了作者做诗现场,蒙老师独到的解析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作者的心里,能够感觉到。作者是带着高兴还是悲伤的心情在做这首诗。
日月交替,四季变换,从立春到大寒,24节气的流转。诗人们赋予它们很多好的诗词,好的诗句。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根据四时转换在5万多首唐诗中选出这32首精华来品读。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后感(八):品读 蒙曼老师的诗心
一年四季,无论春雨夏雷秋霜冬雪,无论高楼广厦陋室小屋,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且温一壶闲酒,听蒙老师讲那些美得让人心醉的佳句,那些遥远又温暖的诗事,人生之快哉。 唤醒我们从小被浸润的诗心,当你看到美好的事物,还能被触动,还能发现生活的况味,活得更淡定、更从容,更自在。
从小的我们都是在唐诗的刻板解读中摸索长大的,懵懵懂懂,有对诗人的崇拜和敬爱。
从前读诗,只注重诗本身的含义,读起来的韵律感,甚至说不上来的某种意境所在,后来直到蒙曼老师的一席话点醒我。
“读诗,仅仅关注格律、平仄、对仗,甚至只讲究意境,都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感受诗人的一颗‘诗心’。亲近诗最近的途径,就是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去触碰诗人的赤子之心。”
对唐诗一知半解又略带遗憾长大至今,终于遇到蒙曼老师,带我感受古人情怀,它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之旅。相较于众多有关心灵成长的课程,之前听了她的节目才是真正能让心灵升华,精神呼吸的过程。 这是一种心灵修炼,靠的是感染,如花草吸收雨露,受雨露滋养从而变化成长。 蒙曼老师便是在潜移默化间滋养改变着我们。用诗情画意、用古人情怀、用风花雪月来感染我们的思想、精神、心灵,让我们亲身领略唐宋风情,感受古人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我的所感、所悟、所想都深深扎根心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这才是真正实用、有用的文字和声音,相信每一个读到听到蒙曼老师的讲解的人都各有所获。
看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浮躁、焦虑、无趣……社会需要一种声音,生活需要一种声音,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可能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爱无关风和月”的情意绵长,让你在红酒烛台独坐时有一瞬间怦然心动;这种声音可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开阔高远,让你在高楼格间办公时有一念心驰神往;这种声音可能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寂寞无声,让你在两点一线奔波途中有一丝愁美乡情。 我们无法脱离社会,但能有片刻放飞心灵 总有一批人向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总有一批人期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纵意山水间,听泉赏月夜,一壶浊酒论英雄,一盏孤琴听风月,那是何等高雅、意趣、脱俗的自由生活? 但每个人都为生活所迫,十年如一日的高压生活让我们无法追寻心中向往。我们无法脱离社会,但可以跟随蒙曼老师的声音放飞心灵,用我们的内心感受古时情怀,国风精粹,时隔千年,触碰不同时代的风花雪月,人文情怀,让枯燥劳累的生活多一分感动和宁静。 有人说诗词是文人的配饰,与你我无关。可你是否觉得我们躲在钢筋水泥制造的笼子里少了点儿生趣?终日面对黑漆漆的电脑,开着空调,开着空气净化器,望着窗外被雾霾笼罩的天,是否有一点点压抑? 品诗,品的是诗情画意间与古人的心灵相通。品诗就是品生活,品诗就是品人生。你的生活没了诗不会变得更差,但你的生活有了诗一定会变得更好。
本书中蒙曼老师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可以让你领略不一样的四时之美,值得你细细品读,也值得收藏。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后感(九):品四时之诗,享多彩人生——读《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
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之所以可以跨越千年,被人们传诵至今,不仅因为它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境美。中国诗词大会,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一个个参赛选手对古诗词的喜爱,还让我们有幸跟着几位评委老师,一起领略了中国古诗词的无限魅力。中国古诗词大会,不仅重新掀起了一股学习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热潮,也使得人们在纷杂的世界里,愿意静下心来去品读中国的古诗词、伴着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去感悟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之一,蒙曼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探幽入微、幽默风趣的点评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她的新作《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将带领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唐诗、品四季。 如书名《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所言,本书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讲唐诗,和大家在四季的交换中一起赏读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但作者在选择诗词的时候,并没有把二十四节气都写完,也没有把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吟到,而是以代表着唐诗的风骨、风雅与风流的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为核心蓝本,精选流传至今的五万余首唐诗之精华,带我们领略古诗词里的字、画、韵之美,领略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和那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绣口锦心。 在《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里,蒙曼运用了她一贯的通俗易懂、准确到位的解读方式。在讲解唐诗之前,先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季节的特点,以及时令节气的变化对诗人思想情感上的触动。春天的一丝和风、夏天的一律荷香、秋天的一点露水、冬天的一片雪花,都能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想……在描写同一个节气或者节日的诗词的选择上,作者也颇费了一番功夫。例如,在“清明”时节诗的选择上,作者并没有选用脍炙人口的杜牧的名篇《清明》,而是选用了韩翃的《寒食》,原因在于:一这首《清明》诗,并没有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而且在唐朝乃至北宋时期,杜牧的诗集中并没有出现这首诗。直到南宋末年,谢枋得编《千家诗》,才把它归入杜牧名下。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不是杜牧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一个理由,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清明节本来就包含了古代的上巳节和寒食节。选一首《寒食》,是要让广大的读者认识到,古代其实有过更多的节日,那些今天已经消逝了的节日,也都曾经有过自己的芳华,值得我们记住和珍惜。蒙曼不仅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而在诗词的赏读上,蒙曼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词汇,把古诗词讲解的通俗风趣。比如在讲解杜甫的《春夜喜雨》时,作者巧妙运用了各种对比,如中外人格精神的对比,诗人性情的对比乃至不同地区春雨的对比,让我们不仅深刻地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浓浓春意,更感受到了春雨过后,四处洋溢着饱满蓬勃的生机……通过蒙曼老师的解读,不仅让我们对这些流传千古的佳作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跟着唐代的岁月轮回,跟着唐人的生命轮回,与我们生活的这个大自然,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次更亲密的接触。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每个节气、每个节日、每个或阳光明媚或淫雨霏霏的日子,都有属于它的绝美诗篇,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生活便可以过成诗、美成画。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后感(十):品唐诗精髓,感悟四季之美
蒙曼老师的《四时之诗》和传统的唐诗解析书籍不同的地方大约是,看她的文字,就像听她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文字里透着一股自信劲,令人信服;她的语调也给人亲切的感觉,让你有种她把最好的东西掏心窝子地展现在你面前的感觉。她的咏叹可以让你感受到事物的美好,切入你的内心,让你听着听着就会生出“原来如此”,“就该这样”的认同之感。
在蒙曼老师品味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用了大量的旁征博引,这可以看出她对世界艺术、中国历史、诗词、各个朝代物风民情的深入了解。我常常看着看着,就发现自己知道的知识不够,就会不断地想通过百度了解老师说的一些知识点。因为如果没有了解到老师解说时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就像认识了一位特别谈得来的朋友,却无法知道对方名字一般,那种遗憾令人扼腕。比如,她说到“晴光转绿苹”就用法国莫奈的《睡莲》来形容,莫奈的《睡莲》把光影的诠释达到极致,也让我们对诗中的意境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这也是蒙曼老师解说中的一个优点,她善于用语言勾画出一个场景,很好地把诗中的美景投放到了我们的脑海中。
蒙曼老师讲解的诗词,就像推销自己的学生一样,看每个“学生”都是好的、优秀的。并且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特长优点、家庭背景那是一个如数家珍。那语调里透着对“学生”的骄傲和喜爱。向大家介绍它们的时候,那叫一个真诚、热情。我觉得喜爱之情其实也是可以传递的。她对诗的感情,让我们也能对这些诗兴起好感。
蒙曼老师对于诗的解析,那是精辟入里的。比如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这首诗我们最多看出个押韵、对仗,她却能看出宏观和微观、天上和地下、小伙和姑娘、时光的美好和时光的飞逝。你说一首诗这样一看,再不是我们上学时老师口中的名句,再不是我们背过的正月十五的颂词。那是一幅唐朝繁华热闹的聚会盛景。那些为庆祝节日相聚的人群是欢乐的,那灯火星光相连的夜晚是璀璨的,那美妙的时光是要分秒珍惜的。那叫一个美啊!
蒙曼老师连为诗解释的时候,还不忘加入一些常见的诗句,一句连一句,妙语连珠。也许看目录,老师在这本书中只写解析了32诗句,但实际上,她已经在说“诗句”的过程中运用到了其他大量的诗句了。很多诗描绘的景物都是类似的,经常可以触类旁通。老师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读者又学了很多诗句。老师通过大量的史料充实诗句的背景、通过其他的诗词例证诗句的精辟,通过对人和景的生动描述,把原来单薄的诗句变成了一个个丰满动人的故事。令人越听越想听,不自觉地沉醉其中。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描述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按照四季来划分归类诗句。书中还根据二十四节气配上精美的插图,所谓“一叶知秋”,最是大自然的每个细节都能提现出四季变化的美。插图用一个个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水墨画,为我们打造了充满意境的春夏秋冬。而这些四季的美又精炼浓缩在了美妙的诗句中。
蒙曼老师对诗的铺开解析,为我们展示了唐诗的精妙之处。其中对于古人写诗手法的研究,何尝不能借鉴到我们今日的写作、作诗中去呢。我们欣赏过了美,学到了表达美的技巧,自然也想去用这些技巧去抒发我们的感情,描绘我们对身边的美的人和事物的热爱。
蒙曼老师带我们从诗句中品味四季的美,带我们领悟了诗人创作诗句的绝妙之处,又带我们回到诗句中那个中国最为繁华的年代,感受那时的秀美山河和铁马金戈。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也陶冶了读者身心。
品一首诗犹如品一杯茶,不知其味,为牛饮;知其味,自当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