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时间的悖论》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的悖论》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时间的悖论》是一本由[美]菲利普·津巴多 / [美]约翰·博伊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悖论》读后感(一):评价的悖论:自成体系的大师与旁征博引或强行灌水

收到中信的这本书,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之前我就已经拜读过了菲利普·津巴多的几本优秀的心理学著作,如《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以及最令我震撼的《路西法效应》——当时这本书令我启发良多。而这次的《时间的悖论》是他与约翰·博伊德合著的试图阐释时间观的大作。

在评述之前,先允许我介绍一下先生。菲利普·津巴多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的退休教授,也是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被誉为“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他最著名的研究莫过于斯坦福监狱实验了,揭示了人性中极端丑恶的一面——即虐待狂。除此之外,他还进行过对于害羞、精神控制和邪教行为的研究。可以说,他是一位资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家,比较注重心理学在实用性上的研究。而这本《时间的悖论》似乎也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津巴多试图用关于时间的六种理论(更多关注其中的五种)来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和美好,让我们珍惜时间、活在当下。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丰繁的宇宙丛林或者心灵秘境中建立起自己体系的大师感到由衷钦佩,我所指的体系是那种可以通过一套自洽的方案来囊括和解释自然和心灵奥秘的做法。就心理学上来说,弗洛伊德通过本我自我超我来构建了他的精神分析体系,而荣格在个人意识与潜意识的基础上,加入了集体潜意识以来完善意识体系。他们都达成了自我体系的构建,并且就各自体系内部来说是鲜有矛盾和漏洞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体系虽然着眼点不同,却都各自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可替代性。放眼物理学界,牛顿的力学体系自成一派,而爱因斯坦的广义与狭义相对论也毋庸多说,近代的量子力学乃更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而虽处于理论阶段的超弦理论也在它自身的逻辑和数学范畴内是自洽的。而作为所有学科的母亲的哲学,几乎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理论,无论是斯宾诺莎的神、自然、实体三位一体的理论,还是叔本华的表象与意志的世界,抑或康德的三大批判。伟大的思想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此点,他们都建立起了一套足够严谨的体系,从这个世界的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而菲利普·津巴多建构的时间观体系也是如此。

简而言之,作者首先提出了两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我们活在这个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对时间的态度将对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就是这么两个简单的事实,津巴多和博伊德推导出了一个可称宏大的理论体系,有六种时间观实际上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幸福与否:

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

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

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时间观

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

关注未来的时间观

超未来的时间观(略)

显然,无论是我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都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存在的此刻,影响着我们即将做出的行为。因此,作者以对时间的不同关注程度为划分,将时间观划分成了三大类、六小种。每一种时间观都将带来不同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快乐或痛苦、期待或绝望,都是因为我们的时间观不同所导致的。这种令人豁然开朗的分类方法让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他将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外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知觉和判断八类,通过各种类型的组合来大体上将所有人归类,从而更好地进行心理治疗。无论是这种性格分类,还是津巴多对于时间观的分类,乍看之下似乎并没有太多晦涩难解的,甚至有种“本就应该这么分类”的感觉!可是,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可以提出我们从未关注过的、却显而易见的事实。显然,时间观除了这样分类之外,我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分类方法了,而事实和推理会证明,津巴多的这种时间观体系不仅仅是自洽的、正确的,而且也会实在地帮助我们更好地打理时间,我之前已经提过了,津巴多的心理学贡献是非常实用的。

人生不过是一段时间,你使用时间的方式,是你重塑自己的方式”——津巴多如是说。

对于过去,津巴多首先说人们的记忆是不准确的,但是重要的并非是那些确定性的过去,而是人们对于过去的态度——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态度是第一位。重要的是重构过去,并且从过去中获得一些积极的和正面的东西。也即:你不能改变你的过去,但是你可以改变你对过去的态度。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看待过去的方式,你可以改变未来。在这里,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和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形成了分野,显然负面的记忆会给人带来伤害,并且令人难以走出过去的阴影。而人们如果能够积极地重塑自己的过去,哪怕这些回忆并不真实,也能很大程度上令自己开朗和乐观起来,从过去中找到有益的事情,从而让自己有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当下和未来。

对于现在,津巴多说人生所有,不过当下一瞬。他将关于现在的时间观分为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时间观和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还有一个关注当下的整体主义者,涉及佛教和冥想的概念,认为当下包括了过去和未来,作者呼吁一些正念练习,不过这离我们一般人比较远,不提)。对于宿命主义者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他们往往是从宗教信仰中获得的这种信念。对享乐主义者来说,当下就是寻求快了的,他们关注当下的满足感,寻求短期的回报,并且不太能够控制自己。不过,虽然享乐主义者更积极主动、充满活力,全然关注自己的心流,但是冲动、不计后果、有成瘾风险,并且喜欢拖延。

对于未来,津巴多成为一个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注定要远离当下的满足,但是回报也是丰厚的,他们可以通过当下的努力而积极地影响自己的未来。从优点上来说,他们总是三思而后行,更关注自己未来的健康,总能按时完成任务,并且效率更高,总体而言,他们更懂得未雨绸缪,会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他们充满希望、前景美好。不过当我们的未来导向太过强烈时,坏处可能会抵消掉好处,也即这些人会压力更大,甚至牺牲掉个人时间来完成工作,乃至于牺牲掉朋友、家庭等,他们往往最后变成了工作狂,为了未来的幸福生活而不停忙碌。津巴多也略微提及了一下超未来的时间观,他们相信神和永生,并且更关注极远的未来后发生的事情,比如多代人之后的生活,他们并不看重现在的金钱、名声哪怕是今生的欢愉,这多少有些宗教信仰在其内。不过这或许对一个政府来说是好事,因为这能让他们更关注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后代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保存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性。

在总结了主要的五种时间观之后,津巴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寻求平衡的时间观,而重心过分地放在某种时间观上,也影响生活质量——我们应该将过去、现在、未来这三条路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平衡和谐的时间观,即:

强烈的积极怀旧时间观、适度强烈的未来时间观和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较弱的消极怀旧时间观和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

我们对于明天的理想,是基于今天对于过去的尊重和对于未来的希望上的。真正自我实现和幸福的人,是能够将过去和未来与现在连接成有意义的整体的人,该工作的时候就忘我地工作,该享乐的时候就尽情享乐。如果想拥有高品质的生活,不枉在这个人世走过的话,就应该拥有一个崭新的、平衡的时间观,替换掉那些陈旧的、扭曲的。时不我待,是时候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了,时间会给你三个机会去变得更快乐:

一个积极怀旧的时间观带你去重温一切你所能记得的快乐时光

一个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带你去沉浸在当下的幸福与欢乐之中

一个未来时间观会带你去为将来的幸福做准备并且享受着期盼带来的快乐

看完这本书,我也会好好审视自己的时间观。实际上,作者在书中还大方地提供了一个量表,可以方便读者去测试自己的时间观究竟是哪一类。我测试下来的结果是:关注未来 超未来 积极地关注过去 消极地关注过去 当下的享乐主义 当下的宿命主义。很不错的是,我拥有较弱的宿命主义时间观以及强烈的未来时间观(或许过去强烈了),但我需要注意的是,我的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很弱,这似乎相当正确,因为为了一些未来的计划,我常常会感到压力和疲倦,或许是时候好好地放松一下,去体会当下的美好,去体会无所顾忌的心流了。 津巴多可以说给我指点了迷津,让我关注了自身的缺陷,让我明白我究竟应该如何改变,才能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美好。

不过,虽然说了这么多优点,但是这本书的缺陷还是非常明显的。首先,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对于时间观的分类,而第二部分则显得非常杂乱,是津巴多在研究这些不同时间观中的一些琐碎的资料和想法的组合,并没有太多的条理性,往往是东说一点西说一点,虽然可以说是旁征博引吧,但未免也有些灌水的嫌疑。第二,作者往往用一些实验结果和数据来说明积极的时间观是好的,能让人更健康,而消极的和宿命的时间观是不好的,会让人失去希望和动力,作者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这些听上去有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无趣了。因为他的这套理论不仅是自洽的,而且似乎是无法证伪的,既然名字就叫做“积极的时间观”,那么结果肯定就是正面的,如果拥有积极时间观的人被证明是不健康的,那么我才会觉得奇怪呢!津巴多先生在第二部分中的滔滔不绝有些令人感到无聊了,往往是将第一部分中已经阐释清楚的东西再说个好几遍,我个人认为有些骗稿费的嫌疑啊!

因此,综上所说,我为津巴多独创的、却简单易懂的体系鼓掌和倾倒,也为他过多的旁征博引而感到无趣和厌烦。我认为如果他能将这本四百页的书压缩到一两百页或许会更好——毕竟有太多作者引用的资料和文字,一引用就好几页,并且有太多内容实际上与时间观并无太大的关系,可以算是一种百科博览,但重要的是,这些百科今日看来并无多大启发之处,至少是对我来说——这样的话,我或许会给本书打个四到五星。但是目前来说,我只能给一个三星的评价,这真的是“评价的悖论”了!

《时间的悖论》读后感(二):改变你的时间观,就能改变你的人生

为什么要读

这本书

O.1

看过那么多时间管理的书为何还管理不好时间

什么是时间?时间究竟是什么?——看过那么多时间管理的书,用抖音打发过那么多无聊的时光,对“岁月匆匆”又有那么多焦虑感,可对“时间是什么”是否有答案?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越来越忙,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所以,市面上关于如何管理时间的书籍泛滥成灾。然而,却极少有书籍告诉我们,时间究竟是什么。实际上,时间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对此毫无所知,甚至连那些贩卖时间管理方法论的人也一知半解。讽刺就在这里,连时间是什么都回答不上,还谈什么时间管理呢。

《时间的悖论:关于时间观的科学》这本书另辟蹊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解时间及其对我们的影响。本书告诉我们,时间观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决策和人生。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时间的看法以及对时间的利用模式,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与幸福程度——我们持有怎样的时间观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用本书作者的话说,时间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

本书作者一共有两位津巴多和博伊德。津巴多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曾进行过非常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由于他数10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协会为他颁发了西尔格德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此外,他还因其研究荣获瓦茨拉夫·哈维尔基金奖。炫先森之前说过,选书一定要看作者的背景,津巴多的背景可不仅是一位专业且著名的心理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他在斯坦福大学任教50余年,目前是斯坦福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另一位作者博伊德,是津巴多的首席助教。

两位专家通过长达30年的研究发现,时间观是影响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最鲜为人知、最不受重视的一种因素。

O.2

对时间的态度真的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吗

一次实验中,一群神学院的学生被分成了A和B两组。老师告诉A组的学生:你们已经迟到了,几分钟之前老师已经在会场等你们了,请你们快点赶到会场;老师告诉B组的学生:你们还有很多时间,但最好马上出发。

这两组学生到会场的路上,都遇到了一个倒地咳嗽不止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这时,这两组学生面临同一个问题:要不要帮助这位危难的陌生人。

结果显示:A组,也就是被告知已经迟到了的学生,高达90%的人没有停下脚步。事后,他们都表示,看到了这个危难中的陌生人,但由于时间不够用,所以没有伸出援手;而B组,也就是被告知还有很多时间的学生,几乎都选择了停下脚步伸出援手——两组对时间的看法不同的学生,最终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行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时间视角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

还有一位心理学家罗伯特·列文对此也有研究,他把我们对时间的态度称之为“生活节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是由社区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社会行为决定的。比如,炫先森所在的苏州与上海相距高铁15分钟车程,但苏州与上海的生活节奏完全不同。列文经研究发现,生活节奏最快的城市的居民,最不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

O.3

时间观的科学又是什么

作者对时间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存在六种时间观:

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

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

关注当下的宿命论时间观

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

关注未来的时间观

超越未来的时间观(此观念基本上为宗教思维,下文中炫先森不展开叙述)

⊙作者已经找到了一种测量时间观的方法,分别是津巴多时间观念量表和超未来时间观念量表。可以登陆http://www.thetimeparadox.com/完成测量。当然了,如果购买了这本书,也可以直接在书中完成。

⊙上文已介绍过,不同的时间观决定着我们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决策。

⊙每种时间观有利也有弊,炫先森会在下文中详述。

⊙时间观是后天习得的,故是可以改变的。

⊙适度的未来时间观加上当下时间观,再辅以固定的积极怀旧时间观,这就是理想的组合时间观——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希望我们每一位读者都能平衡自己的时间观,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

不同的时间观

怎样影响我们

O.1 如何看待过去

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感觉和行动,都是由过去的事件决定的。然而,我们记忆中的过去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吗?

两组受试者观看同一个两车事故的录像。

事后,实验者问A组:“当两车‘撞到’一起的时候,两车的速度大概是多少?”A组受试者回答的平均数是41码。实验者问B组:“当两车‘接触’到对方的时候,两车的速度大概是多少?”B组受试者回答的平均数只有32码。

实验者接着又问:“你们是否看到了玻璃撞碎的场面?”实际上,玻璃根本没有撞碎。然而,结果是,A组回答“看到了”的人数是B组的三倍。

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像录像带一样记录得一清二楚,我们仅保存了事情的大概印象。当被问到具体的细节时,我们会根据当下可用的信息对细节进行补充。比如,这个案例中,听到“撞到”,我们会接收到事故严重的信息,从而反应出更快的速度和玻璃破碎的画面。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仅仅只需要改变一两个词语,就可以改变我们的记忆——那么,我们的记忆还靠谱吗?我们的记忆还是真实的吗?——经验丰富的律师非常善于利用这样的引导性提问的方法。

很多心理学家都做过这样的实验,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了,我们的记忆会被影响和改变。

比如,给一群受试者观看迪士尼的广告,并让这群受试者回忆此前在迪士尼的快乐经历,包括迪士尼的主题曲,游戏项目、和兔八哥握手等等。后来,这些受试者中有很多人又去了一趟迪士尼。

当这些受试者再次玩完了迪士尼之后,实验者问他们是否和兔八哥握手了。16%的人都记得自己曾在迪士尼乐园里和兔八哥握手的画面。

实际上,迪士尼乐园里根本就没有兔八哥。兔八哥的版权是华纳兄弟,而不是迪士尼公司的。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呢?很鸡汤但又对我们有益的方法是要认识到,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比事件的本身重要得多;我们不要被过去发生的事情所困,我们应该努力改变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态度;对过去持有积极的态度,会让我们在当下和未来生活得更快乐、更健康,也更成功。

O.2

活在当下有什么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活在当下的方式有三种: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和关注当下的整体主义。

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很好理解,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的人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早已被安排,所以只有认命,他们的口头禅是“这都是命啊”“命不好,只能这样了”;关注当下的整体主义是绝对的以当下为向导,全身心地关注当下,放下了对未来种种可能的渴求与欲望,也放下了过去的悔恨与责任,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无欲无求。

活在当下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呢?

作者召集了两批大学生,A组是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B组大学生在以未来为导向的测评上得分最高。

作者让这两组大学生画一幅指定的图画。两组大学生中有一半的人,被告知在他们画完后,有专业人士对他们的作品打分;另一半的人被告知只要专注于他们的创作就可以了。

两组大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几位美术方面的专业人士对这些作品从技术(颜色运用、空间、构图等)和创造力(原创性、新颖的颜色和创意等)两个方面来打分和评估。

结果显示,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中,被告知专注于创造本身的那一半学生,表现出了最高的创造力,而被告知关注结果的那一半学生,却在技术和创造力两方面的表现最差;以未来为导向的学生中,被告知关注结果的那一半学生,表现出了最高的艺术技巧水平。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我们被鼓励去专注于创造的过程时,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尤其是我们当中持有关注当下时间观的人;而那些本来已经专注于未来的人,被提醒作品会接受他人的评估时,他们表现出了最高的技巧水平。

关注当下有什么坏处呢?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一个人具备自制力、毅力、长时间的投入和延时满足。但是,这些品质是以当下为向导的人不具备的,以当下为向导的人最喜欢做的事是享受当下,最不相信当下努力会在未来有回报,所以需要动脑筋或体力去做的事情尽量拖延。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活在当下的态度意味着活在相对较低的社会阶层里,或者说,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更倾向于当下导向而非未来导向。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入门课的课程完全是由客观的单项题考试决定的,而时间观则对学生的成绩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者的成绩最低,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的成绩次低,而以未来为导向的学生则通常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在他们喜欢的课程上的成绩,比他们不喜欢的课程要好;而对于未来导向的学生而言,成绩与是否喜欢这门课根本没关系,他们都非常清楚成绩是由所有的课程决定的。

如果时间观影响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那么我们凡夫俗子家中的普通大学生高中生小学生也同样受时间观所影响。事实也是如此,据研究发现,高度关注当下的学生会经历更多的失败,更难完成作业,更频繁地逃学,更有可能在中途辍学。

——少数学生的高辍学率有可能与不合适的时间观有关,而非能力不足。

所以,要想改变人的行为就必须要改变其时间观。

美国曾开展过拒绝未成年性行为的项目,这些项目得到了来自家长、老师和警方的广泛赞扬,但这些项目并没有有效地防止女生怀孕。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项目都强调了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但这通常只对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有用,而对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没有任何效果,而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恰恰才是这些项目宣传教育的目标人群。

O.3

以未来为导向让我们更有行动力

还记得前几年红极一时的《秘密》一书吗?《秘密》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是“相信相信的力量”——我们相信什么、一门心思想着什么,那么那个事情就会发生。

以未来为导向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为自己的想法而活,他们总是在展望着未来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情景、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成功。

这些信念是可以影响到人的行为。不仅如此,我们对他人的信念也可以影响到他人的行为。

心理学家告诉一位老师,他们经过测评后认为,有一部分学生在接下来的这学期的学习表现会有所提升。实际上,这些心理学家根本就没有对这些学生进行测评,并且心理学家挑选出来的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这些学生根本就不比其他学生更聪明。随后,在接下来的这学期里,心理学家对这些随机挑选出来的根本就不聪明的学生展开了跟踪观察,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表现竟然真的提升了不少。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老师的期望影响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影响了学生本身的行为。

“我们对他人的信念也可以影响到他人的行为”这样的案例在心理学领域有很多。一项研究是让男生和女生不见面仅进行电话交流。在交流之前,男生们都会拿到与其电话交流的女生的照片。一部分男生拿到的是“漂亮”女生的照片,一部分男生拿到的是“不漂亮”女生的照片。结果显示,那些拿到“漂亮”女生的照片的男生在电话里,更友善、更外向、更有趣,也更有活力。也就是说,男生们对于他们交流对象外貌的期待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不仅如此,男生们的期待还影响了女生们的行为。那些被认为是“漂亮”的女生也比那些被认为是“不漂亮”的女生表现得更友善、外向和有趣。实际上,男生们拿到的所有照片不管是“漂亮”还是“不漂亮”,与交流的那些女生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对自己的期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其他人对我们的期待也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

以未来为导向有什么优点呢?优点有很多,比如说按时完成任务、更懂的珍惜等等。但炫先森认为有两个优点是弥足珍贵的。一个优点是,更有行动力;另个优点是,更会回避“社会陷阱”。

一项实验是安排以未来为导向和以当下为导向的人走迷宫。结果显示,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更快走出迷宫——超过80%的以未来为导向的人走出了迷宫,而只有不到60%的以当下为导向的人走出了迷宫。甚至有许多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根本就找不到正确的走出迷宫的路径,最终干脆直接在迷宫上画了一条直达出口的直线,完全不管迷宫上的限制。

为什么以未来为导向的人能更快走出迷宫呢?这个实验还发现,以未来为导向的人在一开始根本就不动,而只是观察、找到目标,然后从目标开始往后倒回到起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出口一点点地倒推回起点。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以未来为导向的时间观,比以当下为导向的时间观,更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本书作者通过催眠等实验的方式,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炫先森对此理解是,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以未来为导向的时间观,能让我们看得更长远,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我们眼下的问题。

让我们看得更长远,也就避免了“社会陷阱”。“社会陷阱”也被称为公地困境或公地悲剧,也就是公共利益受损。

比如,对于渔夫、牧民、伐木工人等从业人员来说,能让他们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就是从海里尽可能多地抓鱼、养尽可能多的牛、砍伐尽可能多的树等等。但,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在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无疑会使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受损。这就会形成“社会陷阱”,也就是公地困境或公地悲剧。

实际上,公共利益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时间观上的问题。采取一种狭隘的、关注眼前收益的经济行为方式并不是自私的表现,这只是以当下为导向的人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而以未来为导向的人也希望赚到更多的钱,但他们的时间观让他们看得更长远,他们能预见到最大化短期收益的方式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后果。所以,他们会追求长期的回报,而不是短期的快速回报。

作者在巴西大学生中所做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环境保护和对生态圈的关心与未来导向时间观以及利他主义高度相关。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个人的时间观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而大家共同的时间观会影响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当未来导向太强烈时,所带来的坏处就会大过好处,并且会抵消掉好处。这一点也很好理解,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也是比比皆是:拥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时间观,所以生怕浪费时间,把时间做了详细的计划和记录。比如,刷牙要听“喜马拉雅”,上班通勤路上要“读完一本书”等等。久而久之,会觉得浪费时间是犯罪,浪费时间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我们究竟应该

怎样把握时间

O.1

最佳的时间观

我们在上文分析了每一种时间观的利弊,基于此也基于作者的研究结果,所以最佳的时间观核心是,平衡;具体是:

⊙强烈的积极怀旧时间观

——我们不需要压抑自己的记忆,也不要回避那些曾经历过的负面的事情。相反,我们应该记住那些过去发生的负面事情,避免在未来重蹈覆辙。我们也可以改变对待过去的负面事情的态度,加强已有的正面的回忆和积极的态度。

⊙适度的未来时间观

——当我们过度的使用未来导向的时候,它就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比如,我们是否为了获得未来的成功,而不惜放弃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适度的现在享乐主义时间观

——适当的享受当下,会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极少的消极怀旧时间观

⊙极少的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

——最新的研究表明,消极怀旧和当下宿命会导致我们的身心健康受损;消极怀旧和当下宿命也成了我们是否会自杀的最明显征兆。

也就是说,塑造一个平衡的时间观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适度水平的将来与当下享乐主义,再加上固定剂量的积极怀旧时间观,就是本书倡导的最理想的时间观组合模式,也是本书告诉我们的最核心的知识点。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事宜来灵活地转换时间观,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比如,当我们手头有工作需要完成时,未来导向时间观必须起主导作用。而当我们的工作结束需要放松时,享乐主义时间观则自然而然成为首选。在节假日时,我们需要准备享受家庭生活,积极怀旧时间观可能最合适。

O.2

我们当下的状态取决于我们的时间观

1979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发表了一份简单但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显示了对于当下的看法和对于未来的期待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这份报告基于一个很简单的实验——

你在一次抛硬币的游戏中,输了100块钱——你选择了正面,结果硬币抛出去后,出来了反面。

对方建议你再赌一次——如果这次,你赢了,对方就把刚才你输的100块钱退还给你;如果你输了,则要再交出100块钱。

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再玩一次的话,你有50%的机会不输不赢,也有50%的机会输200块钱。

在这个实验中,当下被描述成第一次打赌留下来的亏损,你损失了100块钱。而未来则包括了两种可能,一种是不亏不赢,一种是再亏100一共亏200,无论哪种结果其概率都是一样的。

结果显示,我们更喜欢冒险而不是接受已有的损失。也就是说,在损失的情况下,我们更喜欢冒险。

这个实验再反转一下,一开始,你赢了100块钱。对方建议你再赌一次——如果这次,你再赢,即可再赢100块,共200块钱;如果你输了,则要把刚才赢的那100块钱还回去。

结果显示,在收益的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同时,当我们拥有了确定的收益之后,一般都会选择回避风险。

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做的决定非常清晰——要么继续再赌一把,要么就此收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决定很少能如此清晰。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赢家,就去迎接挑战;而有些时候,我们又觉得自己可能是输家,就会回避任何的风险。

这说明,我们当下的状态取决于我们如何重构过去、解构当下以及建构未来。通过不同时间观的视角,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当下、定义我们自己。由此,我们可能今天把一件事当作损失,明天又认为是一种收益。

同时,这个实验中,我们对未来虽然有不确定性,但知道准确的概率。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未来的结果几乎不会有正确的概率。在生活中,我们重构过去、解释当下、解构未来的方式,影响了我们理解当下以及形成对未来的期待的方式。

O.3

以当下为向导的人会被这个时代所遗忘

教育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把以当下为向导的享乐主义小孩驯化、改造成以未来为导向的成年人,以确保他们能在未来找到自主的一席之地。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教育系统是教会小孩安静地坐好、不要说话、不要谈话、不要做出特别的行为、学会延迟满足、服从权威、忍受无聊等等。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的教育系统是成功的,大部分人学会了以未来为向导的时间观,也成了社会中有价值的一员。这些人准时上班、按时付清账单、认真计划退休。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教育系统却没有产生效果——他们反抗无聊的工作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未来导向的时间观控制他们的欲望,他们恢复到了儿时的以当下为导向的享乐主义。以当下为导向的危险诱惑他们吸毒、酗酒、滥交、意外怀孕、冒险、破产和犯罪。

究其原因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那些过度以当下为导向的人,通常不是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的问题,就是根本不想改变现状。他们就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另外一个方面,上文说过,对当下为向导的人施加影响的基本上都是以未来为导向的人,其方式是强调了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但这通常只对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有用,而对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没有任何效果。

比如,犯罪关监狱——我们以拿走罪犯未来时间的方式来惩罚他们。这种方式,对于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震慑力的。但是对于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来说,牢狱时光并不是什么大事。当一个人没有未来的概念时,甚至如果他相信他本来就没有未来时,把他关监狱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未来导向的人创造、为未来导向的人而创造的世界,而一些以当下为导向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以未来为导向的世界中。

这些人,终究是要被这个世界所埋汰。

总结

炫先森读后感

O.1

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作者历经30多年的研究结论是: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态度不同(所持的时间观不同),而我们的行为、决策都是受时间观所影响的。

作者认为存在六种时间观: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关注当下的宿命论时间观、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和超越未来的时间观。

上述时间观有利有弊。所以,我们需要平衡时间观之间的关系。适度水平的将来与当下享乐主义,再加上固定剂量的积极怀旧时间观,这就是作者倡导的最理想的时间观组合模式,也是本书告诉我们的最核心的知识点。

我们的时间观并不是先天决定的,也不是被某种神秘的宇宙力量所决定的,而是通过我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改变我们的时间观。

O.2

时间的悖论又是什么

本书书名是《时间的悖论》。“悖论”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指,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时间悖论不是一个悖论,而是一系列悖论,塑造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比如:

⊙我们对时间的态度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们自己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每一种时间观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有很多的坏处。尤其是极端的时间观危害很大。积极怀旧时间观、适度的未来时间观和适度的现在享乐主义时间观,预示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极端的时间观则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极端的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的不健康在上文已详述。

⊙我们想享受生活,一定程度的当下向导是需要的,而太多的当下向导则会滋生问题。“太多的当下向导”也就是走向了极端,也就是上文所述的极端的时间观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个人对时间的态度是通过所处的人文环境习得的,但总体上对时间的态度影响着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O.3

炫先森读后感

如果你期待从这本书里寻找到管理时间的方法,恐怕会失望——本书并不告诉你管理时间方法——如何管理时间、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去哪儿了,心里没有一点数吗?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了,非要让别人来打脸吗?

本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时间是金钱,有人认为时间是爱,有人认为时间是工作,有人认为时间是玩乐,有人认为时间是与朋友相伴。作者说,你怎样使用时间,时间就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视角是什么,那么时间对于你来说就意味着什么,你就会如何去生活。

这也就是本书最核心的观点:你的时间观,决定了你的行为和决策。

所谓的时间管理方法论,其实都是“标”。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视角才是“本”。

炫先森对这本书最大的两个感触分别是:作者另辟蹊径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是我们的时间观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使得本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不仅案例多,且自然科学历史宗教甚至各种名言警句都能灵活地穿插于案例分析中。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章,“无论时间给我们发了怎么样的一手牌,我们都只能尽可能地打好它。因为我们不可能花钱买更多的牌或者换掉手上拿着的牌,无论我们是谁。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更有效率地打好手上的这副牌。”

《时间的悖论》读后感(三):一本讲时间观的半鸡汤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略过了其中一些鸡汤段落,多少还是有一些新知。这是一本讲时间观的书,区别于现在市面上颇为流行的时间管理纯鸡汤,这本书侧重于分析不同的时间观对个人和社会问题的种种影响。

作者是个具有不错的思维格栅的心理学家,自然科学历史宗教甚至莎士比亚的台词灵活地穿插到案例分析中,确实大大增强了阅读乐趣。只是相比之下研究结论似乎显得无足轻重了。

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呢?简而言之作者把对待时间的不同观念总结成几种不同的“时间观”,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是“当下导向时间观”和“未来导向时间观”。比如说古人类每天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当下的生存问题,所以拥有“当下导向时间观”是与之匹配的;而工业革命以来,古代以事件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被以时间为中心的日程表所取代,连人们用以换取劳动报酬的出售对象都已经从“商品”变成了“时间”,所以“未来导向时间观”在当代社会更有用武之地。拥有不合时宜的时间观是很多问题的根源,事实上不仅如此,作者甚至指出有“时间观歧视”的存在,那就是“我们的整个社会体系就是一个由未来导向的人创造、为未来导向的人而创造的世界,而那些落后了的,以当下为导向的人就倒霉了。”

基于这些情况,作者比较保守(较少鸡汤)地提出了一个最佳时间观组合:

强烈的积极怀旧时间观

适度的未来时间观

适度的现在享乐时间观

极少的消极怀旧时间观

极少的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

这里面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在对待过去的态度上,作者强烈主张积极看待反对消极,甚至提出“重构过去”的主张。他指出记忆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真实的永久的,事实上记忆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不断地被重构。从这个角度看,主动积极“粉饰”过往也并非不道德,只要有益于导向更好的未来。与之相反,对于人工干涉恢复记忆这码事他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可能存在植入虚假记忆等更为棘手的问题。同为结果导向的实用主义者,我倒是蛮能理解他这种不重视真相只重视效用的主张的。

而对于未来导向时间观和现在享乐时间观这对冤家,作者却精明地选择了不拉偏架。尽管事实上书里处处都在规劝当下享乐主义者多考虑些未来。但他还不至于无知到一昧打鸡血,对于不同时间观选择的合理性,作者承认“一个有限的未来,会让我们更有可能选择那些能提高自己生活满意度的选项(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那些以未来为导向的活动。”这简直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让一个没有未来的人整天去操心未来不是扯淡吗。另外对于未来导向时间观教育的成效方面,作者也较为保守地表示“训练那些未来导向的人,相当于给已经得救成为基督徒的人布道;而对于那些当下导向的人来说几乎没有影响,因为思考未来本来就对他们没什么意义。”惩罚也是同样的问题,比如把罪犯送到监狱里去,以拿走他们未来时间的方式来惩罚他们,这对于未来导向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强有力的威慑;但对于当下导向的人来说,牢狱时光却并不是什么大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时间观叫做“超越未来时间观”主要是跟宗教信仰相关,也就是跟现世的目标相比,这种时间观的持有者更关注往生后的目标(比如是否能进天堂)。作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反恐思路。过往的战争(比如二战)只要摧毁了对方对于未来成功的希望,基本上战争就能结束。但这种方法对于今天的反恐战争并不适用,因为人体炸弹们追求的是通向天堂的捷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战胜恐怖主义的方法不是要毁灭他们的未来,而是要培养他们的未来,一定要让他们对于现实中的未来充满希望,才能与他们超越现世的未来的期望竞争。

《时间的悖论》读后感(四):生命的本质,不过是一段时间。使用时间的方式,就是我们塑造自己的方式

弗洛伊德曾经说,当我们坠入爱河的时候,我们其实得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我们都变成了以当下为中心的笨蛋,对于未来的劝告充耳不闻。爱情,把我们都变成了幸福的傻瓜。

不过,当时光流逝、激情褪去后,原本完美的那个人,却开始不断挑战你的耐心。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大到置办家具,小到晚上吃啥,好像都能成为战场,稍不留神,就会踩坑爆炸,或者点火自燃。

有这么一对小情侣,可能是最近水逆,从早吵到晚,没有一刻消停的:

早上起床,女孩子刚做好早餐,男孩子一句“快迟到了”就夺门而出不见了。女孩子觉得上班怕迟到,这个能理解,但是,既然知道早上要开会,为什么不能提前几分钟起床呢?或者哪怕提前告诉一下自己,自己也可以按时叫他起床啊!

中午午休,男孩想,趁着午休开一局王者荣耀吧!女孩却揉揉眼睛,最终还是决定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下……

终于等到发工资的日子,男孩迫不及待打开手机APP搜索新出的Iphone X,实际上他早就犹豫要不要用京东白条了,可是女孩却觉得男孩的手机明明刚买了不到半年,为什么又要换新的呢?这么贵,还不如先存起来……

这对小情侣爱得激烈,可最近吵架也贼频繁……女孩子开始怀疑彼此三观不合,男孩子却觉得她小题大做。

多么熟悉的场景,不是吗?

他们真的三观不合吗?我看未必。但是他们彼此合适吗?可能也不合适。其实,这对小情侣也许并不是三观不合,而是第四观——时间观不合。

说到时间观,这可不是什么瞎创造的概念啊!

你可以仔细思考一下:

因为要开会,怕迟到,男孩终于挣扎着起床了,却再也没有时间吃早餐。不过不要紧,男孩子对此并不介意。少吃一顿饭并不会觉得饿得慌。而女孩子认为,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宁愿少睡几分钟,也要提前起床准备,怎么可能随便应付,甚至不吃呢!你以为这只是吃不吃早饭的问题吗?其实这背后是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与未来时间观的冲突——前者更关注当下,而后者更愿意为了健康的身体而选择自律;

再者,买IPHONE X这个行为本身没有问题,可是京东白条、信用卡,是不是同样代表着享受当下?女孩子存钱的举动又说明了什么呢?是的,依然是为了未来而储蓄;

最后,中午玩一局王者荣耀,和为了下午的工作养精蓄锐,同样是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和未来时间观的冲突。男孩子认为游戏是放松。先别想下午上班累不累,趁午休打一盘游戏换换脑子才是真!而女孩子呢,显然更懂得让自己大脑休息的重要性。

看上去都是小事,其实背后,是关于时间观的大问题。

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被誉为“心理学的形象和声音”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提出了“时间观”的概念,并指出,生命的本质,不过是一段时间。使用时间的方式,就是我们塑造自己的方式。

在恋爱中,如果一个人的关注点是未来,而另一个人的关注点是当下,那么两个人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出现分歧。比如,未来导向的人希望对方的行动是可预测的,而且更注重他们从关系中能得到哪些好处。但是相对于关系的稳定、可控、可预测而言,强烈的、“过山车式”的浪漫关系并不足够吸引他们。而以当下为导向的人,则向往激情、随心所欲的关系,他们很少在关系里做出承诺,因为他们不会花很多时间思考未来。或许,说出那句“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正是因为具备未来时间观,事业上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吧。

除了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以及未来时间观之外,津巴多还提出了其他4种时间观,这些不同的时间观,同样影响着人们对恋爱的看法。

比如具有消极怀旧时间观的小A,上一段感情遭遇的欺骗不断在眼前重现。以至于,每每遇到一个新的人,小A都很难敞开心扉。甚至,对方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只要像极了上一位,哪怕仅仅是喜欢同一首歌,小A都会疑神疑鬼,觉得这个人不可靠。一点点争吵都可能让小A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小A也怀疑,自己可能再也交不到男朋友了。

而具有积极怀旧时间观的小B,虽然生活上不是很富裕,却和男朋友感情稳定。交往了7年多,很少红过脸。她喜欢回忆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比如男朋友第一次骑着单车带着她兜风,或者是两个人第一次看电影……虽然都说7年之痒,但是这一定律在小B身上仿佛根本不存在。她也很少焦虑、抑郁或者表现强势。

除此之外,还有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超未来时间观等。而这些,都收录在《时间的悖论》这本书里。甚至,我们伟大的心理学家还建议,在你准备投入下一个恋情之前,不妨先尝试了解一下你们之间的时间观是否契合。时间观这个东西,可能是更科学的相亲指南。

当然,时间观绝不仅仅只关乎爱情。

我们刚才提到了,津巴多认为,生命的本质,不过是一段时间。你如何使用时间,决定了你将如何度过这一生。因此,你的健康,你的财富,你的家庭幸福,你的事业,都受时间观的影响。

那么,有没有最好的时间观呢?或者,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时间观有问题,有没有可能调整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作者认为,最佳的时间观是这样的:强烈的积极怀旧时间观、适度强烈的未来时间观和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较弱的消极怀旧时间观和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作者也给出了一些实际的小建议,帮助你“平衡你的时间观”。

在《时间的悖论》这本书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时间为你指明了三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过去、现在和未来。最明智的做法是将三条路的优势都充分利用起来。比如,从当下获得动力和能量,从未来获得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并尊重过往发生的一切。相信看了《时间的悖论》,你能少一些彷徨,多一些笃定,幸福、健康、快乐地,过你想过的生活。

《时间的悖论》读后感(五):3.5星|津巴多《时间的悖论》:未来导向的人更有可能取得个人的成功,但帮助他人的可能性更小

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成书时间大致是10年前次贷危机即将爆发的一段时间,英文版2009年出版。

全书视角比较新颖,我没见过其他作品有类似视角。

作者发现没有哪两个人的时间观是完全一样的,作者从人对时间的观念把人分成了3个维度6个类型:?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时间观?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超未来的时间观

作者从时间观的角度看一些社会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恐怖主义的解决方案有新意,作者认为从时间观念上来看,需要让恐怖主义者在现实世界的未来的预期强于未来世界。

全书信息有出处,观点有推理过程,非常专业。

总体评价3.5星。比较有新意。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我们的研究发现,相比于花在物质享受上的时间,人们更能从精神享受的时间消耗(例如度假)以及发展有意义的社交关系的时间花费中得到满足感。#136

2:和“善良的撒马利亚人”实验的结论一样,列文发现,一般情况下,生活节奏最快的城市的居民,最不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232

3:因此,未来导向的人更有可能取得个人的成功,但帮助他人的可能性更小。这件事本身非常讽刺,因为最有能力提供帮助的人提供帮助的概率最小。#256

4: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对数以千计的人进行了访问、调查、分析、交谈和从儿童到94岁的老人),其中一个惊人的发现是,没有哪两个人的时间观是完全一样的。#649

5:我们界定出六种时间观:两种关于过去,两种关于当下,两种关于未来。这些时间观被命名为:?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关注当下的宿命主义时间观?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超未来的时间观 #675

6:研究证实,我们仅仅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就能植入关于过去的虚假记忆。因此,在那些“恢复的记忆”当中,有一些事情很可能并没有发生过。而另一些研究则清楚地表明,记忆的确可以在被压抑后恢复。#1117

7:社会等级同时是时间观念的影响因素和结果。未来导向的时间观是成为中产阶级中的一员的先要条件。上进心和对成就的需要驱动了专注工作、储蓄和通过个人不懈努力计划更好的生活的未来导向时间观。#1333

8:宿命主义的学生也更少地考虑事情未来的后果,自我管理更差,更无精打采,自尊心更低;他们也更没有责任心,情绪更不稳定,更不快乐。#1437

9:享乐主义者不会定期去做体检和检查牙齿,也不会接受乳腺癌检查,甚至不会定时刷牙,他们的健康保障也会大打折扣。相比于普通人,如果食物不好吃的话,他们更少去关心它是不是对身体有好处。#1676

10:最近的一项研究比较了34位海洛因成瘾者和59位没有使用过毒品的成员,发现成瘾者在当下享乐主义和宿命主义量表上的得分比对照组的成员要高,而未来导向则低。#1691

11: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于当下的专注。其中,像冥想、瑜伽和自我催眠等方法,已经被使用了上百年。如果你目前正在练习以上方法,非常不错!如果没有,我们鼓励你尝试学习一下。#1767

12:我们的同事、《时间地理学》的作者罗伯特·莱文,认为大部分的拉丁美洲国家都被一种不同的计时方法所主导。人们倾向于按事件时间生活,而不是时钟时间。#1800

13:以未来为导向的人一般不会主动追求新鲜的事物,他们很少会感到压抑。他们也不喜欢撒谎,不像享乐主义者、宿命主义者和消极关注过去的同辈人那样,经常在情景的引导下撒谎。#1962

14:以未来为导向的人可能会比其他人更少得抑郁症,因为他们不会把时间花在反反复复思考过去不好的经历上,他们的目光总是放在未来上,而不是过去。#1975

15: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入门课程中,能得到最高分的学生都是那些极端以未来为导向的人,当下享乐主义者和当下的宿命主义者排名则相对靠后。#1997

16: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最终会比拥有其他时间观的人赚到更多的钱——因为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能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能存更多的钱,花更少的钱在乱七八糟的派对上。#2039

17:以未来为导向的人一般而言都是环境保护者,他们支持可持续性的农业、渔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支持节省能源的车型和房屋,他们总是冲在宣传警告全球变暖和人口爆炸的长期恶果的前线。#2106

18:从超越未来时间观的角度来看,一个自杀式恐怖分子的行动并不疯狂,也不是被仇恨、绝望所驱动的,而只是一个由有信仰的、可能对自己在现世中的未来没有多少希望,却对于超越现世的未来有着很高期待的人所做出来的自然行为。#2417

19:我们战胜恐怖主义的方法,不是要毁灭他们的未来,而是要培养他们的未来,一定要让他们对于现实中的未来充满希望,才能与他们超越现世的未来的期望竞争。#2507

20:未来冰冷又苍白,而我就像被冷藏在时间里了。——一位抑郁症患者#2705

21: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当下和放在未来时所做的决定非常不同。没有什么行业能比博彩业更擅长于利用人类的这个特点。从你踏进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的那一刻起,你就进入了一个没有时间、没有未来、完全以当下的享乐为导向的世界。#2816

22:如果我们单看各种时间观,其实每一种时间观都有各自的问题——以过去为导向的人倾向于过度小心或者过分随意,以当下为导向的人不懂节省,以未来为导向的人则基本上不会享受当下。#3095

23:那些内心依然保持年轻的人,最有可能成功地适应变老的事实。时间会在我们的身体上留下痕迹,但保持头脑和穿着的年轻非常重要。#3225

24:在个人层面上,无论男女,每个人的时间观都非常不一样,但平均而言,男人更倾向于以当下为中心的享乐主义,而女人更倾向于以未来为导向。#3358

25:在情感关系初期,以当下为导向的人明显有着他们的优势。他们不会为未来担心,能完全地活在当下并享受这份关系。他们更有趣,和他们在一起会很幸福,也很有创造力。#3385

26:坏消息是,我们并不擅长于发现在未来能带给我们幸福的东西。我们很有可能花几年的努力达到一个目标,可是当达到目标之后,才发现它并不能使你更幸福。#3485

27:能使大部分人感到幸福的是成功。成功和幸福一样,当我们看到或体验到它们的时候,我们就能认出它们来,但很难描述它们。#3571

28:小政党和其对手们通常都会把当下描述成一种损失局面,然后指出选择他们之后会带来的光明前途。他们希望选民们认为选择在位者其实是一种确定的损失,而选择他们则是一次值得去冒的小小风险。#3946

29:我们教育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把以当下为导向的享乐主义小孩驯化、改造成以未来为导向的成年人,以确保他们能在未来找到自主的一席之地。#3991

30:依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当然我们也必须在此承认,作为西方人,我们也存在固有的局限和偏见),我们认为最佳的时间观是:?强烈的积极怀旧时间观?适度的未来时间观?适度的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较弱的消极怀旧时间观?较弱的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 #4110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