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的饺子》是一本由李舒 著 / 戴敦邦 绘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一):典故出的心服口服,打诨也赚了个七荤八素
李舒很会看《金瓶梅》,极其会看书的人果然精彩。
潘金莲的饺子,是一本书的名字。
当然这个潘金莲是《金瓶梅》里的那个小潘潘。小时候读书遇到《金瓶梅》,老师说是大毒草,不能读不能碰,于是我的阅读历史里只有《水浒传》里的那个潘金莲,而没有《金瓶梅》里的潘金莲。
因此,就更不知道潘金莲的饺子是个什么样子,或者可有什么新奇之处,可以作为一本书的名字?
但是,世间就有极其会看书的人,这本《潘金莲的饺子》其实是一本专写《金瓶梅》里吃食饮茶的书,对“大毒草”中的“食色性也”的独特理解。陈晓卿点评此书说:“李舒读《金瓶梅》,拂去情欲,只端一席餐食上来,透过各种家常小菜与珍馐美馔的有趣考证,旁征博引,为我们构建了一幅视角独特的中国古代生活图卷。”
我对于这样的点评很是赞同,因为这本小书真就是一卷有趣的中国生活图卷,虽然我没看过《金瓶梅》原著,但是对于其中的主要人物,也都算是耳熟能详了,不知道是不是看批判看太多了,总之会觉得那里面的女人,个个都是男人的玩物,却不知,李舒单解她们其中的吃食细节,竟然个个活色生香,引得我放不下书,想一篇一篇读下去,把那些有趣的食物与人物关联的故事细节再弄个明白,于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会去寻找《金瓶梅》原著,去按图索骥,看个囫囵。
怎样地活色生香?那就选一个细碎的章节里细碎的文字来,一起品品:
“干娘来碗茶,多搁土豆”-这是一小篇文章的题目,一定是写吃茶的,对不对?然而奇葩等着的是小潘潘的茶:
“最极品的茶,依旧出自我们的潘金莲小姐,第七十二回,她点了一盏’芝麻盐笋栗丝瓜仁和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我看《金瓶梅》数十遍,至今不能一口气读完这道茶名。
就连断句,也曾经让学者们大为头疼。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还算平常,春不老说的是雪里蕻咸菜,木樨玫瑰泼卤指的是用桂花玫瑰花腌制的糖卤,也不难理解,最难的,便是’海青拿天鹅’五个字。
在学界,有人认为’海青’是青橄榄,’拿天鹅’是白果;也有人说’春不老’和’海青’应在一起,意指绿色的咸菜,而’天鹅’指的是白色的核桃仁;也有人说,这茶中有鹅肉,所以以’海青拿天鹅’做比,简直是匪夷所思了。”
……
这杯茶是专门献给西门庆吃的,西门庆才“呷了一口”,便“满生欢喜”。
这杯茶,我不知道好喝不好喝,单是读这道茶的名字,就让我读了好几遍,以为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有点儿错乱,或者也是为了凑字数拿稿费?能不能严肃点呢?
我把这段文字说给爱喝茶的先生听,他嗤之以鼻地说,这简直是亵渎茶了。
我却读了个活色生香出来。一来作者从《金瓶梅》里筛选出的类似的不着调的文字片段让我过瘾,直让我有瘾去读原著;二来李舒的讲述文字更加的灵动有趣,想来李舒也是个心性活泼、灵魂有趣的人,插科打诨,借着数落金瓶梅里的各色人物、各色吃食、各种生活风范的当口,把自己对于生活的回忆和理解揉合进去,我竟然也很认同。读此书时正坐复兴号高铁,读到忍俊不禁的段落,我兀自地笑出声来,也不顾旁人侧目。李舒生在江南,小时候很多市井饮食文化的浸染,添了不少功底,有关吃食、有关生活,小段子也是手到擒来,为其梳理和抑扬《金瓶梅》中饮食个性,平添了几分精彩。
(潘金莲的饺子,其实写的是潘金莲的心思,最精彩的是她数饺子的细节,想知道细节?哈哈,看书。)
李舒这本书挖掘的是《金瓶梅》里的市井气,很多吃食小令登不得大雅之堂,但就是这些也许才真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民间烟火。如同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最爱的还是各地街边小吃,而并不是那炫耀富贵的金玉堂食,很多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根源,依然是富有特色的小吃们。
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有趣有料,秀色可餐。《潘金莲的饺子》有礼、有理、有典故,更有热爱生活调侃生活的灵动智慧,学术考究与自言自语穿插,谁也不影响谁,典故出的心服口服,打诨也赚了个七荤八素,文字风格颇得我心,读来也是畅快,还长了知识。
李舒很会看《金瓶梅》,极其会看书的人果然精彩。
只是《金瓶梅》原著哪里可寻?我再去研读,到底能读出些什么呢?有人能读出欲,有人能叹出悲,李舒读出个饮食男女里的热闹,我能不能读出”破色见空“?却是个未知数。
(更多莲花素手书评,欢迎关注“travel-reading 微信公众号)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二):遗落市井间的吃食
前两年,一部《食货金瓶梅》入了我的眼,读来颇为有趣,那是侯会通过吃食来写晚明市井生活。如今,李舒《潘金莲的饺子》却是用风趣的口吻写就了《金瓶梅》一书中各种吃食,还详尽分析了这些典故,对吃货们来说,这可谓是一道大餐。
没读过《金瓶梅》的人,似乎对它的印象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小黄书,其实事实并非这样。之前听人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二者多少存在一些关联。如果细细分析,才能更明白这话的深刻含义,原来《金瓶梅》一书中也和《红楼梦》一样,有很多可研究之处,食物就是其中之一。
在《潘金莲的饺子》一书里,李舒提及很多吃食,譬如茶、酒、著名的猪头,没有核桃的核桃肉,元宝猪蹄等等一系列吃食。这在当初的民间市井是常见之物,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些菜的来历。那么,阅读李舒的这本书,就可以很好的补一补这方面的常识了。
先说说那个著名的猪头吧!这个猪头如何诞生的暂且不说,就说书中写的有多么活色生香吧。
“起到大厨灶里,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的一根长柴禾安在灶内,用一大碗酱油,并茴香大料,拌的停当,上下锡古子扣定。那消一个时辰,把个猪头烧的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如此语句,看的已然留口水。李舒书中评析这猪头为何能烧的如此好吃,说到两点:“一来在于灶头火旺,二来确实是宋惠莲的本事。”说起这本事,那么“锡古子”可谓是起到了很大作用,“让锅内的高温蒸汽不散发。”仔细一想,这不是类似如今的高压锅?
所以,无不佩服古人的思维,至今虽无人知晓《金瓶梅》是谁写的,却可以从中看出来,那个时代的人早已对吃有了深入的研究?因只有会吃,才会将其写出来,不是?
书名《潘金莲的饺子》,那还真得说一说这潘金莲的饺子究竟是何事!潘金莲为何喜欢做饺子,还不是西门庆喜欢吃饺子?那么,这个饺子就不仅仅是饺子,而是用来吸引西门庆的了,潘金莲包饺子一来是思念西门庆,二来是等他来吃。其次,《金瓶梅》还通过写潘金莲的饺子,来展现潘金莲的性格,因少了一个饺子打骂了迎儿,将潘金莲的市井妇女形象描绘的很是生动。这通过写饺子,又不写饺子,我不由得再次佩服作者的功底。
难怪,《金瓶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书。
以上不过是举例,其实李舒在《潘金莲的饺子》一书中,还分析了很多种吃食,这每一种吃食背后都有好玩的故事,有兴趣的人可以去阅读。
而在合上《潘金莲的饺子》一书,我真有种想阅读《金瓶梅》的冲动,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有好多好吃的,作为吃货,实在是抵挡不住诱惑。
木兮2018.4.5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三):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1409字)胡兰成说,“《金瓶梅》里的人物,正如阴雨天所留下没有洗的绸缎衣裳,有浓浓的人体的气味。”鲁迅说,“一部《金瓶梅》,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这款倍受争议又让人欲罢不能的奇书,当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潘金莲的饺子》一书作者李舒的眼里,《金瓶梅》则满是烟火气儿,是“十足的人间风趣”,是美人共美食,享红尘真绝味。《金瓶梅》从名字上看主要取自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位女性,但实际作者假托宋朝事,批露的是当时晚明时的丑恶现实,特别是集财、权、势于一身的西门大官人,更是地方恶霸的典型,其形象百年来深入人心。
李瓶儿梁府外书房《潘金莲的饺子》一书中,李舒并非分析解读《金瓶梅》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内涵,也没有过多分析其人物特色或艺术成就,而单就《金瓶梅》中的美食小点,借这些美人与美食的传奇故事,揭开美食之后的人情冷暖、浮世悲欢以及欲望挣扎。
谁能想得到李瓶儿的酥油泡螺,潘金莲的蒸饺,宋惠莲的一根柴禾烧猪头,甚至郑爱月的一包磕瓜子都意韵非凡。这部文人创作的市井小说《金瓶梅》,平民化生活的描写也绝非《红楼梦》描写的那些财阀豪族的珠宝贵气,从《金瓶梅》的文字堆里,从这些富有市井特色的俚语白话中相反,会带出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物什,或滋味绵长,或让人大开眼见。
潘金莲我们先来看史上可能最长的一盏茶:“浓浓艳艳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了卤六安雀舌芽茶”——据说这是西门庆最爱的的茶“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欣喜”。看到这般长的名字,居然还是一盏茶,有些想象不能啊。个人觉得这一句念起来都费事的长句子茶应该是作者忘记标点了,于是把茶和辅料混在一起一口气说尽,有点小小的恶趣味。其中,“春不老”是北方人熟悉的雪里蕻,“海青拿天鹅”合起来是一套曲子,分开来看“海青”是青橄榄,“拿天鹅”是白果;“木樨”既指桂花,又是指炒鸡蛋。“玫瑰泼卤”,应该是指糖渍的玫瑰酱。六安雀舌芽茶,应该是两种茶:六安茶和江南凤团雀舌芽茶。六安茶耐冲泡,色深味酽,有点重口味,不是《红楼梦》中的清茶,也不得贾母的欢心。雀舌芽茶,形状小巧似雀舌,香气浓郁,高档稀有。
庞春梅之死郑爱月与此类似的茶,在广东潮汕地区有擂茶,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生姜、食盐等混在一起,用擂棍在擂钵里研磨再冲开水,再配上炒萝卜干、芥蓝菜、大葱、青葱、黄豆、树菜、瘦肉丝、虾仁米、鱿鱼等加白米饭混在一起吃,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非常开胃。本人有幸吃过不回,很好吃。在江南水乡也有吃果茶的习惯,熏青豆、白芝麻、细嫩炒青、黑豆腐干、咸胡萝卜干、腌桔子皮等再加上几片嫩绿茶冲沸水就成了一碗熏豆茶。江浙之地还有茶中放青橄榄和金橘,称“元宝茶”。云藏高原寒冷,这里的人们爱吃酥油茶,放的是核桃仁、花生、盐或糖。茶之品盛,实在是各领风骚。
广东擂茶《金瓶梅》中各式茶点上百种,出现的场合也非常多,文中“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以茶传情,以酒浓情,以食色人也是《金瓶梅》独有的特色。无论是茶,是酒,还是美食,仔细考究起来都是满满的学问。
不泥古,接地气,旁征博引,故事好看,让人想去翻阅《金瓶梅》了。
另外,书中的插图是绘画大师戴敦邦的作品,意态细腻妥贴,行走坐行,诸多人物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值得一一品鉴收藏。
一处存疑。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中说,“葵花种类奠定......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西番莲是藤本植物,属西番莲科植物;向日葵属菊科向日葵属草本植物,两者不是一物呐。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四):一本好书
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五):美食之书
食物是维系人类生存的根本,在战争年代,食物是用来填饱肚子的,而如今人们把食物称为美食,寻找不同食材搭配后产生的健康与美味。就像一个国家的历史一样,食物也有着它的历史,从一个地区的饮食也能够发现当地的文化传承。记录着中国传统美食的书籍有很多,而像《金瓶梅》这样的作品却是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介绍美食,这本《潘金莲的饺子》是作者李舒对《金瓶梅》中美食的梳理。如果不是这本书,我想这些食物的源由我们永远也不会了解,渐渐的也许就被淡忘了。
现在的人们做饭的工具多了,基本都是电动化,可是做的却没有原来那么好吃。这就是手工和机械的区别,过去的人们发明了各种烹饪工具,完全不亚于如今。这样一想,也许古代的人吃我们现在的食物,没准会觉得还不如野菜呢。书名起的也很有意思,读过《金瓶梅》的人会知道,潘金莲和西门庆之间的感情完全可以用饺子来形容。潘金莲给西门庆包饺子,这个过程和其他细节都被作者加以解析,可以看出作者是对原著有了自己的理解。
然而《金瓶梅》中的美食和《红楼梦》却不一样,虽然两部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从书中角色的背景来看,完全不属于一个级别。对于我们而言,前者相对接近我们的生活,说白了书中写的美食都是些小吃,在街边小店就能够吃到。虽然时间隔了这么久,但是这些食物与现在并无太大差别,除了吃以外还有喝,在原著中随处可见这些吃喝的介绍,这本书实在应该重新定位一下,难道不是一本以美食为主的美食类书籍吗。
书中最精彩的就是那道红烧猪头,光是原著中的几句话就足矣让我们垂涎欲滴,详细步骤能够告诉我们,这样做出来确实是很好吃的。虽是这么说,但我们也很难做出来,毕竟这需要材料的把控与火候的把控。书中的语言也使这些美食增添了许多色彩,这本书也给没看过《金瓶梅》的人讲解了大概,一举两得。这也难怪成为备受争议的名著,这其中蕴涵了太多跟我们真实生活相关的细节,如果真的想完全看懂,可是需要反复的阅读研究才行的。中国的古典文化,总是能够给我们惊喜。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六):食色,性也
看到书名,我觉得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潘金莲这个人物吧。先来聊聊潘金莲这个人物吧,潘金莲,被世人所唾弃的荡妇,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可怜女子,貌美如她,少时惨被他人糟蹋,又嫁与武大郎这容貌不佳木讷之人,终于寻得爱郎,偏偏武松又不解风情,自暴自弃与西门庆鬼混,却又得一千古骂名。唉,世上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微雨骤来,洒湿了青砖地。柳林河畔,尽见小二丫环。忍不住眼眶一红,而雨,又忽然大了。”“凉风乍吹,一个灯笼不明不白地燃烧着。四下依旧无声,是个暂停的世界。”“爱情到底要如何才能两全 无法用数字计算的心动程度 瞬息万变的眼神。”
关乎情,关乎欲。人物的多少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缺陷,真情也需痛苦挣扎。金瓶梅的段子为当代人的浑噩增辉不少,同样是情欲纠葛,活得糙啊。繁华落尽,情欲褪散,谁执尔手,共度终生?金莲投生前的执念,今生却被其苦苦纠缠,无法摆脱。谁说今生只是前生的重复?因果报应,轮回之间,良善的人总该有些善执,匆匆结尾,略有残念之感。
玉皇李子透露了《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王婆念叨了什么食物竟然让西门庆都脸红?潘金莲和西门庆在葡萄架下到底吃了什么?是谁用一根柴禾就炖好一个猪头。食色,性也!一部《金瓶梅》,有人见世俗,有人见人情,有人见风土,有人见限制级。 对于好美食的人来说,《金瓶梅》里的吃喝最迷人。
这是一本《金瓶梅》美食文化随笔集子。作者从“吃”下手,以传说中《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和书中人物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李瓶儿、李娇儿、庞春梅、孟玉楼等人物为中心,以四季节令的变化为线索,细细考究与他们有关的美食,揭露这些美食的历史、蕴含的文化,重现小说成书时代晚明的真实生活景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欲望与挣扎,将这些原本虚构的人物再次丰满生动地推出来,更为亲切,更为可爱,也更为真实。
《金瓶梅》是中国市井文化的宝库,饮食是打开《金瓶梅》世界的钥匙。玉液珍馐,浮世男女,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写尽《金瓶梅》的吃与“痴”。文学经典《金瓶梅》的又一解读方法,不是性,不是封建礼法,不是才情,不是爱……这是一个你从未见过的角度,一边还原晚明的风土,一边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金瓶梅里的人物——他们真的是太立体、太丰富、太多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