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一些时刻》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一些时刻》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一些时刻》是一本由苏方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些时刻》读后感(一):“畸胎有了心跳,一切太迟”

苏方的这本小说集《一些时刻》是我最近最喜欢的一本书。里面的篇章以前大多都在网上零零碎碎地读到过,如今结集出版一气读下来,依然觉得十分精彩。苏方极擅写那些正轨之外的感情,写出轨、欺骗、摇摆、两性之间的暗涌和角力、情欲中的虚妄,以及,在亲密政治的夹缝中探出一点火苗的明灭爱意。

最早读苏方的小说,已经是快两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的我比现在还要懵懂一些,对于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张力有一些隐约的感觉,但并不能将之明确地表述出来,而苏方的小说则不仅将这些内心的褶皱赋予清晰利落的形状,还有举重若轻的提炼,并不紧不慢地在你眼前投下一颗惊雷,像《毁灭之路》里这句,畸胎有了心跳,一切太迟。

这些短篇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几乎都叫陈年和王麦,他们俩的关系有时候是没有结果的婚外情,有时候是有结果的婚外情,有时候是结发夫妻,有时候则是分手多年的恋人。作者不断使用这两个名字,一方面可能是懒得起名,另一方面却又给读者带来一些奇妙的阅读体验,好像他们活在很多个平行世界里,度过了很多有不同可能性的感情生活。

这种对于平行世界人生的想象,电影La La Land(爱乐之城)的结尾也用到过,我还在影评里写过,说那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关于如果的命题作文,是一个关于“可能性”的迷人骗局,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分开,如果我当时吻你,当时抱你,我们会不会已经是一对眷侣,是一个宝宝的父母,晚饭散步后来到这家酒吧,看另一个做着音乐梦的人年轻人琴声悠扬,而台下的我们十指紧扣。

显然,La La Land的导演依然年轻纯情,对于爱情和亲密关系自有一份纯美的想象和热切的相信,所以会幻想,如果多坚持一下,是不是会有另一种不一样的、更没有遗憾的人生

相比之下,苏方要冷峻得多。在她的笔下,不同平行世界里的陈年和王麦经历了一段关系的多种可能面向,如果在单身时遇到,如果结婚了,如果离婚了,分别会是怎样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结果呢,多少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无论结不结婚、离不离婚、单身时遇到、结婚后遇到,但凡涉及到两性之间的情欲与亲密,都是阴云密布陷阱重重。

在她的故事里,我们看不到什么深情又健康的两性关系,虽然语言风格迥异,但在感情观上,苏方与张爱玲有一脉相承之处。她大抵是对亲密关系整体持悲观和怀疑态度的,那些常见又固有的贪婪、自私、软弱、犹疑、逃避、耽溺、自我陶醉、见异思迁、不负责任,距离越近看得越清楚,你在不同的面孔上常常不断重复遇到毫不新鲜的人性,真是令人索然又丧气。

集子里有个短篇叫《新婚/Afterwards》,这篇里的陈年与王麦是一场有结果的婚外恋,可那又怎么样呢?这篇的结尾写的特别好,“……似乎是一仗打完了,明天里还有无尽的。陈年的箱子几十个,堆满在王麦的家里,需要缓慢地拆开,进入,摆设。王麦不帮忙,依着陈年的纪律,躲着避着,跳来跳去。有一些箱子就不再打开了,就那样存着。她和他一样知道的。” 这箱子既是物理空间里的,也是心灵空间里的,沉甸甸的那些过去,有些想明白了,撂开手了,放下了,还有一些就梗在那里了,既不被想起,也不被忘记。仔细想想,在这样一段关系里,当事三方,没有什么真正的赢家,胜也无非是惨胜。那漫长的明天,一定不同于人生若只如初见时他们最初的想象。

而另一篇《如戏/The Curtain Rises》就更苍凉,陈年依然是中年已婚男子,王麦依然是文艺女青年,两人在这一次没有修成正果。陈年后来倒是离了婚,也并不是因为王麦,王麦也另外找了年轻的适龄男友,叫周游,刚出场时诚恳又爱她,一门心思逗她开心,在一起后就想娶她,乍一看可比陈年可爱多了。相形之下,陈年不过是典型的中年男子,已经到了事事不敢用全力的时候,生怕一不留神就冲到悬崖边,让人心寒,又让人可怜。王麦看着他,怜悯地摇了摇头,说,陈年,我不原谅你,你太懦弱了。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可是明智地与陈年彻底分开,和忠犬小男友周游结婚的王麦又过的如何呢?结婚几年,周游也渐渐到了陈年曾经的年纪,也渐渐进入了类似的状态,周游也不过是其他姑娘的陈年,王麦也不过是另一个当年的陈太太。而周游当年向她求婚时坚定地对她说,我们不会(像陈年和他太太)那样的。多么讽刺,等闲变却故人心。

至于压轴篇《毁灭之路》就更是将情爱中浮沉的男女众生相写得淋漓尽致。苏方真的极熟谙夫妻之间的关系本质,因为懂得婚姻之内,所以才能懂婚姻之外。夫妻关系远比男女关系更千丝万缕。王安忆写过,什么是夫妻啊,就是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

《毁灭之路》里有个角色叫桔子,是个务实的有夫之妇,她和丈夫也是因为结婚才在一起的,很难说有什么清晰的爱情,但丈夫就是丈夫。她因为一个意外与人发生了婚外情,但她心里真实的感受是,她并不觉得对她丈夫有情感上的背叛,在她看来,这段婚外恋更像是中学时候背着父母偷偷谈恋爱——在情欲之外、爱人之外,人家才是一家人啊。

而《毁灭之路》里另一个已婚男子陈木,虽然喜欢上了王麦,但与此同时,他觉得他太太的可爱和王麦的可爱同时存在,并且两不相干。事实上,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早就在潜意识里给人分好了类,有的人适合结婚过日子做人生伴侣,有的人适合春风一度,有的人适合做长期的红粉知己,他们哪个都想要,哪个都不想放手。

苏方非常清楚情欲与爱的分别。生活中的爱太稀少了,常见的不过是情欲,当然情欲是爱的土壤,也是爱的前奏,但不是所有的情欲最后都能变成爱,很多时候,情欲也就只是情欲,并不能点铁成金。这部小说集里唯一我觉得有爱的痕迹的故事,是那篇《重逢/Passing By》,也是唯一一篇让我潸然泪下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两个大学时代的恋人分手十年后意外重逢,形式上有点像戏剧,所有的情节和情绪都是通过男女双方你来我往的对话实现的,遣词风格介乎生活流和舞台腔之间,而两人之间隔了这么多年依然耿耿的怨、依然横亘于心的委屈、依然触目惊心的爱,在你来我往的闲碎对话中一点一点浮现出来,分明就是八分之一的海上冰山与八分之七的海底纠缠。到篇尾时两人之间的情感张力、连同着读者的阅读情绪都被推到最高,两人依然各有现实生活需要去面对,但在那一刻,最是重逢那一霎,“和你在一起我已经,把什么都忘记”。生活固然是生活,而爱是另外一回事。

这篇里是有真感情的。穿过人性的贪婪自私、首鼠两端,依然有清晰可辨的爱意,掷地有声地矗立在哪儿,无可抵赖,你只能转过眼,不去看,不去想,不去放置。

这份过时的爱也并不算强壮,抵挡不了任何生活的风雨,也给不了太多心灵力量,但令人丧气的是,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感情还不及这一份。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充沛强壮的爱的能力,太多人能给出的爱不过是羸弱的,不成气候的,是一点火星带出些许烟来,成不了燎原烈焰。八月长安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讲这种摇摇欲坠的感情,说它就像在风中护住一根火柴,撒不了手,浇不了油。

可即便是这样不成气候的爱意,依然能给我们带来甜蜜与快乐,稀薄、转瞬即逝、却依然真实的快乐。那是一段关系里轻盈又闪光的时刻,这段关系或许冗长又无益于身心健康,很多时候还需要不断的自我拷问,但苏方捕捉到了那些大萧条里微弱的火花,指给我们看,那样脆弱,那样动人,带着无济于事却可堪回味的暖意,令人鼻酸。

这本小说集通篇读下来,像在心里走过千山万水,身心俱疲却让人大呼过瘾,看到一切感情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后,依然想踏上征程,坦然迎接所有的甜蜜与心碎。

如果亲密关系注定是一场失败,那也没有关系,反正人生也好,感情也罢,多的是大失望后的小慰藉,而我只想越过谎言去拥抱你。

《一些时刻》读后感(二):你我的一些时刻

之前把理想国的书都看过来了,深陷各种或离奇或常规,这样那样的文字故事里,也习惯于在看完之后跳出圆圈,反思自己的生活。这次又看到理想国出新书,不由得满心期待。 说实话,在之前,对作者苏方并不熟识,但通过文字,她有种让你即刻成为粉丝的魔力。作者苏方并不是科班出身的作家,早年间,毕业于同济大学临床医学系,又一个弃医从文。在简介中,苏方对自己的描述是 正在成为作家 ,这个回答相当谦虚,不由得对文字更加期待。 翻开书,读了前几页就发现,这不是简单的都市爱情文字,文字中没有夸张的爱恨情仇,没有虚幻的亘古的传奇,有的只是一幕幕故事中,闪现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日常。本书可谓是打破常规的写作爱情的方式,以十九个小幕剧场,演尽爱的内容。这看似没有联系,实则却千丝万缕的交织的故事,更是每一个当代人面对的情感困境。 书名《一些时刻》,正是呼应这十九个独立的小故事,在这变化的时空中,总有一些时刻值得记忆,总有一些时刻与众不同,总有一些时刻不平常。而在主人公陈年与王麦的生活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十九个时刻。 虽然这描绘看似是主人公在互不交集的时空中,两人在不同的场景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却导致了相似的结果,甚至走向了相似的命运。关于 出轨 ,有读者评价苏方老师文字是独幕式的场景,性感凌厉的言语,无法延展的故事,面目模糊的人物。作者的文字也是对出轨这件事最冷静的态度了,作者好像一位医生,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他们的伤疤打开,赤裸裸的展现在当事人面前,让你不想面对也不行。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很是到位,我们在被外表欺骗的时候,作者却能从外表看到藏匿于两人之间的微小的变化,甚至是情感里的暗涌,可谓是沉重之作。 文中作者最 意外 的解释深得我心, 意外,它的宿命是必须结束,猛然结束,然后陷入痛苦,生活继续。 最后这句生活继续是我最喜欢,也是最精华的部分,正如无论之前发生了什么,无论你如何看待,生活是不会为你一人亮红灯,而是裹挟着你汹涌的朝前走,那种你无法选择的感觉,太痛苦了。 另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中,评价王麦说到, 她必须多犯错,才会记得救自己。 王麦一直和陈年形影不离,好像陈年就是她的全部,但是一旦陈年离开了,我们也会发现,王麦还是要继续生活,正如那句记得救自己一样,没有了他人的爱护,自救就变成必须。 断续读完整本书,或许我只理解到文章中所表达的一部分,虽然我未曾经历过如此坎坷的情感,但在阅读中仍不乏作者苏方带给我的感动,带给我更深的思考。

《一些时刻》读后感(三):《不忘初心——优秀共产党员入党情怀》的温情与柔情

不忘初心,重温入党誓言座谈会,当看到不忘初心这四 个字时,我脑海闪现的是我入党时,站在那面鲜艳的党旗下 紧握自己的右手,庄严而坚定的向党宣誓:“我自愿加入中 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 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 积极工作,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永不叛党。”我在重新回顾入党时的情景,心情依然是压抑 不住的激动和澎湃。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当时 入党时的誓言,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

《不忘初心——优秀共产党员入党情怀》,很有价值,是一本好书(?▽?)。

《一些时刻》读后感(四):到地坛去

本来每年生日都去,今年里外不成,没能去。先生于园中有旧墙老树,我虚荣,就说方泽坛是我的坛。可是谁在乎那么个坛。

上回去时候,已经病了,所见声色都是阴沉恐怖,不乐意出门。那天该是天气好,一个朋友带我去。草丛里囤着满满厚厚的枯叶子,他叫我去踩,喀嚓,喀嚓,真脆啊。是吧,再踩。喀嚓,还踩吗?还踩。我就转圈踩,踩碎了一小片海,碎成粉末。随后还去撵喜鹊,可它们太胖了,怎样追赶也不飞,只在地上不满地走远几步,咕咕哝哝:这是干什么,不要这样。我好像十分大声地笑了。那原来就是对恐惧的训练吧,用摧毁和攻占。

病重一些时无法阅读,字都成干瘪的符号,表情是得意洋洋,冲我诡笑。可是,每天都要试一试。终于有一天让我发现了美,舒尔茨《秋天》,是当时所能识的 “唯一美丽之事” ——我在日记里这样写。而第二天便写:舒尔茨如此恐怖!我在鳄鱼街里蒙眼逃窜,清晨排泄受到严重影响!

我想生病就是失去了旋律,所以音乐也变成威胁和警报。还小的时候我读到一篇散文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文字的哼鸣:《鞋带开了》,作者石西——散文是能这样的?我一直读一直读直到背下来。当时我以为那种美是无害的。不是的。美向来与死亡有共谋。

而散文就是一种死。它的面孔是“虚”,可其中的流露太实。意趣只是糖衣,往里看,都是祈祷或忏悔。倒是小说是安全岛,救生衣,以色生相,以实务虚。但只要是为创造,什么都可以。不沦为审美的躯壳,什么都可以。就活着,用轻轻的词语,过宽裕的日子,过比之宽裕的日子,过更加宽裕的日子。先生啊,那些对困境的艳羡令我感到冒犯,人质的傲慢令我感到冒犯。一生太长这种话,我决不说了。

病以来,头发掉得厉害,动就扑簌簌落一层在手臂,像大树横秋落叶片。忽然有一天我想,“东东枪看了会流泪”,毫无防备地笑了,幽默和情谊探出头来。我严厉地指着自己:我看你是好了!

到地坛去吗?不必的。非到某处去,还是等,是问,是求,也是逃。不到哪里去了,就在这。

别的话没有了。“记忆已经黯然失色,而印象是我鲜活的生命。” ——史铁生

《一些时刻》读后感(五):一些时刻

全书19幕剧,大部分是王麦和陈年的故事,出轨的故事。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过往,同样名字的人,花式出轨的故事。有点冲击世界观,一本不太适合年轻人或者感情经历单纯的人看的书,三观不坚定者,慎读。

或者,与其说是出轨的故事,莫名其妙的开始,稀里糊涂的继续。有都爱,也有偏爱,还有都不爱。谈不上哪种情况更乐观,只好看局中人苦苦挣扎。如腰封说,懦弱者的恋情里,总有一些时刻:溺水后放弃挣扎,余生只顾眼前。是了,反正挣扎也没有什么成效,破罐子破摔,只顾眼前吧!

《一些时刻》

全书最喜欢的文之一,喜欢这故事里局外人的清冷。故事没有太多个人情感,似乎只是讲了个故事,然而剧情反转又反转,语调轻快,轻易打破所有美好幻想。

原本以为是作家撩妹,没想到却是人家夫妻俩的情趣,以为不小心吃饱了狗粮,却原来还是错了,高级撩妹而已。不会刻意描述作家的心情历程,也不用描述女人内心的甜蜜,反正结局是,三号姑娘成功与作家建立联系,不用说,一个出轨的故事即将展开,或许,这对夫妻,根本就没有轨。

《礼物》

黑色幽默。

妻子为了让彩旗飘飘的中年丈夫回归家庭,谎报丈夫病情并体贴照顾,希望以此感化丈夫。而丈夫,却筹谋临死前离婚,奋力追求“真爱”。 真真一个莫大的讽刺,想笑妻子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没有这件事,丈夫原本就快要收心,哪里会到离婚这一步?可是人家原本就是鸡的主人呀?有错吗?而丈夫,情感上更多的是甚至都确定不了自己对姑娘的真实情义:动情太麻烦,离婚太费钱。可见都只是露水情缘,不动情,不动钱。最后也不过是被死亡这件事吓破了胆,想起曾经似乎有个姑娘爱上自己,痛苦不堪,于是有了最后的疯狂。拿错了剧本的两个人,凑出了这么一出黑色幽默。故事停在这里,却也正好。否则丈夫知道自己并没有病之后的剧情,恐怕又是一出挣扎,毕竟,离婚太费钱。

《新婚》

终于陈年离了婚,和王麦同居。不是夙愿达成的欣喜若狂,更多的是内心的折磨。故事讲的是陈年带着王麦和朋友吃饭两人的全部心理过程,充满了紧张、不安,对自己,对朋友。喜欢这故事里的心理刻画,“她希望受讨伐,以此也换些折磨,来平衡这新的身份。可得到的是另一种,集体的、陌路人的和气,是更加体面的折磨。”新的身份,陈年的另一半,成功赶走原配的第三者。即使成功,内心也是彷徨不安,内心也充满了折磨,得不到救赎。“似乎是一仗打完了,明天里还有无尽的”。出轨这条路,不好走。

19幕剧里,更爱这三篇,第一篇似婚姻甜蜜期,第二篇离婚在途,第三篇离婚后。管他天崩地裂,管他缠绵悱恻,不如平平淡淡,至少不必面对“无尽的”“折磨”。

《一些时刻》读后感(六):捞月亮的人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看过苏方的任何作品,对其经历也不是很了解。就是某一天我比较信任的几位作家开始了半含蓄半矫情似的推荐《一些时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么号人。而我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对自己比较信任的人推荐的东西尤其是我有点兴趣的都会尝试下,虽然因此也骂了很多句娘,可这一次不会,这次捡到了宝。

与平时所见的小说不一样,苏方笔下的人物很会抓人,这个抓不是作者去抓,是通过语言,人物从故事里把你抓了进去,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而短短的三言两语你就能在脑海勾勒出一个形象来,这些人物我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只不过都是成为酒过半醉之后的后半场。长久以来,我们对待感情态度都习惯了政治正确,提起不符合预期的感情,都是扼杀为主。扼杀在情绪还未积成云,扼杀在风起还未形成雨。好似每个人都害怕,害怕这种不稳定,害怕不正确造成的杀伤力。每个人都想安稳,想长久,想百年好合。而爱情的特质违背了人们的意愿,爱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爱根本不理会人们的期许,他有自己的归途。所以,本该在这上面会有很多故事,结果我们读到的文章里少之又少,有也是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好像除了当事人,我们对此再一无所知。

《一些时刻》打破了这个局面,陈年、王麦、桔子、周游、黄磊, 每一个短篇里都假设了一种关系的可能,并顺着这个关系的走向来预示感情的结局。可能苏方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每一种可能的结局都不太好,但每一个短篇都让人看到充沛的生命力,在爱里的压抑、不确定、坚强、伪装、试探、不知所措、心甘情愿,这些含混在一起的聚合效应太有冲击力了,让人有想哭的冲动。

近几年来生活不是很遂意,对情绪的感知能力也渐渐增强,可能身为弱者的视角会更宽广一点。有一段时间失眠,起床抿一口酒,看静悄悄的夜。大概住在广场周边的原因,每次失眠起来的时候透过窗户总看到外面透亮的光,把夜晚衬托的特别繁华,把人衬托的特别矮小。由此想到很多电影里深夜失眠的角色,但却想不出他们的名字,有看老旧影片的有杀猪的有卖冰淇淋的有吃过期的凤梨罐头的。而那些过时了的人和事,守在旧时光里、枯败的空荡荡的场景。这些场景开出的花可惜无人欣赏,我们一味向前赶,怕被时代抛弃,却在时代之前先一步抛弃自己。

那些喜欢在情爱里划分对错的人,相必要的也不是情爱。从传统价值观的定义来讲,苏方发声的对象是道德不正确的人,而在这些错乱的关系里更得以看清自己,没有人拿刀逼迫另外一些人,情爱如此,大抵很多事情都如此,只不过后来附加了太多条件,让人不堪重负,而是人都会有故事、有委屈。

“人们似乎生活在有时和或许的世界里,但他们希望继续生活在永远的确定中。”很多作家都或多或少的表达过相似的意思,但却鲜少有人这样做,好似每个人都很默认生活附加的条件,现世安稳一样。我在看书的过程有几次脑补了木子美老师,发觉还真有点意思。而在此刻,木子美老师刚发了一条微博:“40岁了,我并不追求活得体面。体面呢,会让你活给别人看。而我仍旧喜欢七情六欲,善和恶都会释放,丑和美都会展示,我恨你了又爱你了,高兴了又生气了,就这样就那样。才不考虑什么社会责任呢,谁乐意为三面锦旗活着啊。 ”

嘲笑捞月亮的人,好像就够到了月亮似的。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