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精选10篇

《d设计之旅:京都》是一本由[日]长冈贤明 编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一):设计,旅行,京都

本书由来:朋友推荐,说有设计有旅行还有匠人店铺,定合心意。 到手:MOOK?日本?设计? 忍不住想入非非: 现在MOOK很多啊,不过质量参差不齐,这本会怎样? 日本啊?好像这方面书籍已经很多,这本会有哪里出彩呢? 又,设计?以设计为主题的旅行,会是怎样内容? 带着这些好奇,开读。

真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旅行参考简洁又实用。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在提醒:

d,设计。

关于形式

如果有做系列书籍的朋友,某人一定推荐本书给ta。

几个方面印象深刻。

有效的标示设计。

只读一本,也很确定,能够轻松在同系列的别册里,迅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针对旅行的几大板块,景点、餐饮、住宿、购物等,设计了成套标示,直观醒目。

不必目录,直接翻书,按图索骥。

内容版块的节奏感。

序,三篇游记,编后记。

相关类目下的数篇文章。

页面的视觉效果,文章的组织架构。

或平叙,或高潮,节奏分明。

流畅,有序,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整体与局部。共性和个性。

书是系列,47个地点,一地一册。

每一册都是相同的采编、相同的页数。

47 reasons to travel in Japan。

关于文字和内容

阅读体验良好。

常会想到teamwork这个词。

编辑全程在线。

作为引进书籍,必须给编译们点个赞。

“破铜烂铁”,emmm……

关于旅行

主编先生的游记,被圈粉。

三篇游记,分别面对三种主要的旅行习惯,一种近途的单车游记,一种稍长距离的公交巴士游记,一种更长距离的自驾游记。

是个简洁有效的切入方式。

描写详细贴心,又闲适有趣。

很好奇主编先生的那种能力。

过了某条街见到某个店,过了某座桥会有某样风景。

这样仔细,还能写的津津有味,真是神奇。

爱旅行做笔记的话真该好好研究下。

偶尔穿插的那些趣事,以及许多只有旅行中才能做的事,旅行的人会有同感吧。

再加上“……鸡蛋三明治……从一个角开始吃……馅料就不会飞出去啦”,诸如此类。

这暖心,也是没sei了。

又,日本旅行,本国人与外国人,视角总会有些差异。

这也是阅读本书的乐趣之一。

以上。

d设计之旅:京都

《d设计之旅:京都》:设计,旅行,京都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初看此书,像一本深度旅游攻略。细细品读下去,更像一篇散文。以京都种种文化为点,形形色色的行业就这么铺展开来,犹如故人归,归兮望所伊。

抛开本土人气味十足的图画和行云流水的叙述以外,说几个比较触动我的点吧。

因为本人从事建筑行业,又跟朋友自营了一间小酒吧,还保存着一个想开一家咖啡 书店的小梦想。所以,对于本书中关于那些如同水墨画一般迷人的建筑体;那个说着“虽然世事难料,但今年仍能活着喝杯酒,没有比这更值得感谢了”的酿酒厂老板;以及传说中最具有正宗京都范儿的惠文社书店,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如果不是最近有个重要考试要备考,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就是一张机票吧。当然,前提是带上这本书。

图中很多的房屋建筑,依然还保留着当年从大唐传来的痕迹,是一种远渡重洋穿越历史长河的味道。

屋顶的造型、木结构的装饰、堂屋客房上的横梁、室内的屏风、外墙色彩的搭配、屋檐的青瓦白墙和门扇、门口的白藩以及极简主义下室内的桌椅摆设,实在是看的我怦然心动。

最让我感动的是INODA咖啡店,在1999年遭受了一场火灾,重建的时候,店主没有直接推到重来,而是先小心翼翼的完全以手工的方式拆解了老屋,然后在以原始的建筑材料用在新建筑的复建上。还有很多熟客因为担心重建后的店铺会面目全非,每天都来施工现场“监工”,最后重建的咖啡屋几乎完全保留了1947年开店之初的原貌。

日本人对于古建筑的热爱,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对于骨子里留下的传承,真心让人敬仰。

酒,是个好东西。套用书中何井宽次郎先生的一句话,酒这东西,你越喝,它越没有味道;你不喝它,它反而来勾引你的味蕾。

自己以前从来是滴酒不沾的,自从有了这间小酒吧。舌头每天都在各种各样的酒水中,从细细品尝到对瓶豪饮最后麻木无味以至于浑然入睡。

虽然看上去活的潇洒肆意灯红酒绿,店里生意随着夏日越来也热也越来越好,志同道合的朋友,性情中人的兄弟,环肥燕瘦的美女,碰了很多杯,喝了很多酒,遇见许多人,唯独填补不了内心里某人走掉后的空虚。

子醉后曰:“从此之后,我遇见青山,遇见白雾。独自尝这世间的苦与独,却再不能与你重逢了。”

开书店的梦想由来已久,大概要追溯到初中时代每周去新华书店借书的时候。当时,尚不知道生活的压力如此残酷,满脑子想的都是做完作业后翻两页课外书。

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放弃这个小小的梦想,只不过渐渐的不在敢与人说。唯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默默的写进日记里,期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开一家小小的书店,有大大的落地窗,简单古朴的书桌椅凳,浓郁清香的咖啡和小点心,没有电子书,没有高科技智能,没有wifi,唯有书中每一页纸张摩擦出来的细腻感,定期组织一次读书会,朗诵诗歌或者谈论某位主题作者、书籍,号召大家写书评,对于每一部看过的书,都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在以每本书的定价来售卖,而是让每位想购买此书的人随意给付金额,我认为每本书对于每个人来说的价值意义都是不同的,我想以这种形式让每本书每页纸每句话每个字都能够体现它本身独一无二的价值。

对于我来说,一个这样的书屋,更像一个属于我自己内心里的世界,自己和自己说话,无关他人,无关天地,看爱看之书,交可交之人,学会与自我相处,感受孤独的自由。

这样,也许会破产吧,或者是等到我年老退休的时候,把自己前半辈子赚的钱全都在赔进去,也无所谓嘛。我追过清风,喝过烈酒,跨过大海,爱过爱情,最后终老于自己的世界里,人生足矣。

表姐前段时间回家来补办婚礼,她从大学留学东京到后来定居日本已经快十个年头了。

她说日本是个极其矛盾的国家,有的人每天早晨四点起床上班工作到晚上十点回家,一年到头忙忙碌碌不知所踪。有的人靠着零食、动漫和网络,可以宅在一个屋子里好几年不出门安然度日。有的城市人潮汹涌,欲望如同海水一样能够淹没整个东京。有的城市人迹罕至,安静的如同苦行僧脚下的夜路,不问归期。

但如果你对一个日本人说起京都,他会抬起头来,眼中散发一种穿越迷世的光芒,好像在说:“哦,故乡”

京都,对于日本来说,大概类似于西安之于天朝吧。光听名字,就能够感受到一种从古城墙里传来的那种悠长淳朴的钟声,泛起一种淡淡的魂之故土的感情。就像书中说起的鸭川:“当我们寂寞或郁闷的时候,也会前往鸭川。那里一直都有蓝天,有人群,是一首从上古传唱至今的歌”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三):能让物品长久存活的设计,才是「正确的设计」

D DEPARTMENTPROJECT是一家位于京东的商店,专门出售二手生活用品和再造旧物。设计师长冈贤明的「永续设计」理念,构成商店最大的特点,能够被修复和重复使用。长冈贤明不制造也不售卖新品,这在追求创新的时代和疯狂买买买的今天,是反其道行为,但他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与认同,甚至在日本掀起一阵二手商店的开店风潮。于是当他创办D D二手店的同时,还开创了新形态的消费文化。

我想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我们对买东西始终保持强烈的热情,而买的东西大多分两类,实用或好看。可一件物品,到底是它的功能性重要还是艺术性更重要,往往不予深究。反正不好就扔,丢了再买,我们对物品得到得有多轻易,舍弃时就会有多随性。因为购买造成过多浪费的商品,是我们的消费观问题,还是物品本身不足以长久存活的原因?长冈贤明在实践他的永续设计概念前,从设计师的角度去思考了类似疑问:一名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设计」?思考之后他决定还原设计最根本的宗旨——功能性,避免无必要消耗。

永续设计的物品,往往把外观的美放在选取标准的末尾,长冈贤明觉得设计师在制作产品时,若不能够摒除一切太设计的思考,深入了解物件背后的故事,便会失去作品的根本灵魂,也就是功能性,他看重价格合理好用,不追赶流行,能让使用者关心产品背后的故事与时代背景等内在,拒绝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让每一件物品都是仔细思量后才购买,而不是被表面迷惑冲动吸引无理性剁手,便是永续设计的精神。长冈贤明主编的《d设计之旅》Mook系列,传递了这一种永续精神,促发了消费新理念。

《d设计之旅》是用近乎严苛的编辑态度多年探索严选,以挖掘日本47个都道府每一片独特魅力为目的,1年出3本,共47本。《d设计之旅·京都》把视线落到古老又华丽的“京都”。此系列杂志书有几十位撰稿人,也就不会只按某一个口味偏好来展示京都,他们只取当地之特色,一定都亲自前往一一确认,他们不写无法让自己感动的东西,他们呈现的京都,有我们熟悉的传统和古典,也有我们陌生的多元和新潮。因为是以“长效设计”的视角,又只取材长久存在的事物,所以书中挑选的店铺和商品,自带沉着气场,穿透时间的暗影稳稳发光。

200年历史的棕榈制品专卖店里不在乎顾客喜好的手艺人;1974年开业的民艺风格酒吧保不准就能遇上在那儿演出的歌手;1947年开张的老牌咖啡店火灾后在老顾客监督下尽全力恢复原貌;备受大导演黑泽明青睐的旅馆,经营它的店主说:“这里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旅馆,‘周到款待’不是刻意逢迎,展现最真实的一面就好”......书里推荐的各家店铺都具有传承的味道,售卖的商品不止是它自有的价值,还有坚守的初心作为依靠,它们像有着流离于时间之外的能量,这正是长冈贤明抛开随波逐流的快餐式消费,追求的物品的永恒价值吧。

这本关注京都的Mook介绍的内容没有拘泥于品牌老店和匠心文化,它精美的图片和客观实在的文字中,同样把视角放在一些现代新颖的事物上。那接手准备歇业的桑拿房的年轻人,正打算向陶艺工作家提供住宿,科学地去循环利用锅炉热度来烧制陶器;源自20世纪50年代的地方特产冰激凌,维持在一把大伞摊位底下贩卖的传统,也提供电话订购;全新的楼顶餐厅实现栽培与烹饪的完美体验......坚守与创造的力量,都发生在千年古城京都。长冈贤明说:京都,不会过分的繁盛,也不会彻底的没落。

如果真的想去京都,还可以跟随主编长冈贤明的旅行随笔,沿着他的足迹,从洒满银杏树的寺町通走过,在一个早晨把剩下的鱼骨头朝大海扔去,或者坐鸭川河畔的长椅上让鸢鸟抢走手上的饭团。如果是想在京都自由闲逛,书里推荐了大量值得一去的店铺和值得购买的商品,它们分成六类,用一些独特标识来划定景观、美食、酒水、旅店、购物和可能遇见的人,一目了然所介绍内容的特点在哪里,可在其中随意选取前行目的地。和长冈贤明注重物品功能性一样,精美之余,本Mook也无疑是非常经典实用的旅游指南了。

在各种诱惑买买买的旅行读物里,《d设计之旅》却做到了关注物品的实际价值,它用尊重和审视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件商品,它所呈现的每一件商品都在艺术观赏品与日常使用品之间有了真正结合。而向来有着高端、大气、华丽的风格需求的京都,是更有意愿让一些高端、珍贵、艺术品般的东西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与很多只想买来当做好看摆设的购买者不同,京都整座城,似乎都懂物尽其用的道理,专卖棕榈制品的内藤商店店主就经常对顾客说:“请使用它吧!只有被使用了,才会变得更漂亮。”越是好看的东西,越不能忽视它的功能性,也许只有这样,当我们使用它时,会感到一种物品回馈生活的心意,会自然而然对它的美越加珍视。

虽然我们对漂亮的事物总是免疫力低下,很难克制自己的购买欲和占有欲,但当一间店是以最适合的姿态去对待时售卖商品时,总是要被打动到的,那份动容会促使我们以同样真诚的态度去看物品的实质。长冈贤明的「永续设计」,意在循环利用物品价值,用保有而非消耗的心意拥有物品,“他期望人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能将前人的好东西好好保存,妥善利用,并尝试发掘它们背后的有趣之处。”这是他理想中「正确的设计」,这样的设计理念还带出一种正确讯息,我们能很强烈的意识到:请因为使用而购买吧,每一件物品都自有生命,让它们在生活舞台上持续流转,长久存活吧。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四):物道之国的静和之都

文/宝木笑

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有段话很有意思,他说:“听说纸这东西是中国人发明的,对于西洋纸,我们只当作实用品,此外没有任何感触,然而一看到中国纸和日本纸的肌理,立即感到温馨舒畅。”对于每天拥挤在公交地铁,上下班高峰人潮中随波逐流的我们,别说纸张的纹理,即使是生命的纹理,芸芸众生的你我恐怕也没有那个福分感知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某种审美理念的喜爱和憧憬,虽然怀着对那个一衣带水邻邦的复杂情绪,然而客观地说,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他们在美学上的独到,出于某种古远的美学亲缘关系,我们甚至非常容易接受和喜欢他们的很多美学主张和实践。在我们眼中,日本人确实应该是谷崎润一郎的样子,他们习惯在逼仄的角落和空间中,让自己的精神越过小庭院四角的天空,实现灵魂的解放和救赎。

国土和物产的限制,让日本人对于“物”是极为敏感的,最初的贫乏让他们明白“物”的可贵,自然而然愿意尽量延长“物”的使用时间。而这种延长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用者需要学会珍惜物力,另一方面制造者需要尽力提升品质。使用者在这种珍惜物力的情绪下,久而久之形成了对“物”的敏感和纤细深刻的审美,制造者同时也形成了对“道”的敏锐和顽强执着的追求,两者在千百年的交互作用下,终于出现了融合,笼统地说,这便是“物”与“道”的静和,是为“物道”。这样看来,就不难理解日本美学和日本人生活的很多切片,那确实是一个“物道之国”,前段时间爆出我们的大爷大妈在广场舞之余去日本旅游狂购马桶盖的新闻,虽然不乏新闻业抓眼球的炒作和以偏概全,但也确实反映了日本在这种“物道”的文化氛围下,其对于“物”的生产和使用确实层面很高。

如果说“物道”是日本的某种传统,那么当明治维新时期法国画家菲诺洛萨与日本艺术家冈仓天心共同发起“重新发现日本美”运动之后,特别是十九世纪末日本工业开始与欧洲同频,设计的概念便开始成为“物道”传统在现代日本的延续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当代日本的美学研究者和普通人开始渐渐习惯于从设计的眼光去感知自身的传统和美学,他们第一次发现越过千年以来对中华的依赖,百年以来西欧的崇拜,终于可以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学疆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设计师长冈贤明以“设计”为主题编辑出版了一套系列旅行手册《D 设计之旅》(《d design travel》),讲述日本47个都道府县内那些与设计有关的独特故事,如果一定要给这套47册的丛书选择一本作为“魂书”,笔者个人观点还是《D 设计之旅?京都》为宜。

这主要是考虑到京都在日本人心中特殊的位置,对于我们京都是日本游的必去之地,但对日本人来讲,京都更多意味着他们的“心灵的故乡”,在日本文化系中,京都是日本文化的源,是日本文化的图腾,是其精神的皈依之处。这座“千年古都”确实承载着某种“脉”的功能,从公元794年建都到1868年迁都东京,千年之间这座城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见证了日本“物道”传统的沿革。长冈贤明要用“设计的眼光”重新审视日本的“每一片土地”,《D 设计之旅?京都》自然在《D 设计之旅》需要一个更加显眼的位置,所谓“寻源证道”也无非是这个意味。京都有些类似我们的西安、北京、南京等古都,要说尽这样的王京实在是件浩大的工程。长冈贤明在《D 设计之旅?京都》中的内容设置显示了一种重审的决心,他没有过多涉及京都最为世人熟悉的名胜,如金阁寺为代表的古迹等,他将镜头和叙事针指向了一种“物的日常”。

所谓“物的日常”,正顺和日本“物道之国”的本意。每个国家真正的国风是绝对不在什么炫目的庆典的,那些只是“物的异常”,是民俗文化的宣泄,甚至只是民俗搭台,经济唱戏的聒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国风一定应该也必然是一种人间的烟火气,是那个国家和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的常态,在《D 设计之旅?京都》中,长冈贤明自身对于文化的理解成为了内容走向的必然指针。长冈贤明并非职业的编辑和作家,之前他在日本设计界以平面设计著名,而后机缘巧合之下,这位日本当代设计体系中走出的设计师仿佛顿悟,认为在后工业时代的过饱和消费环境中,“物”的概念被人们逐渐庸俗化,设计也同时被裹挟着走向浮躁。因此,长冈贤明提出了“永续设计”的理念,从此走上了设计文化的研究和坚守之路,除了《D 设计之旅》丛书,此前他已经创办了日本著名的二手设计店——D DEPARTMENT,他店铺的最大特色是不售新品,所有商品都是用旧物进行再设计。

正因此,就不难理解《D 设计之旅?京都》中长冈贤明的视角了。他认为感受一个地方需要感受其“物的日常”,是一个“永续”的过程,因此在京都的景观中选取的是小小靛青美术馆,而非前面提到的金阁寺等大景点,在美食中选取了京都附近山中的“田歌舍”,而不是选取京都“怀石料理故乡”和“烧酒之源”这样的宏大切片……特别是在具体成文的时候,《D 设计之旅?京都》近乎坚决地表达着作者的观念,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关于“人即风致”的理念,不管是一杯咖啡,一处小店,都是按照店中人的角度进行叙述。“天歌舍”有些类似于我们曾经或依然火爆的“农家宴”,只是“天歌舍”的主人藤原誉更像是我们第一代去丽江开青年旅社的达人,他大学一毕业就买了一辆小型汽车,带着帐篷和钓竿来到山中,做过木匠,玩过漂流,开过养鸡场,和来自日本各地的孩子一起露营、做农活、清理河流,是别人眼中非常友好和善的“野人”。故而“田歌舍”开业七年一如初心,“餐厅前有一大片田地,鸟鸣声和溪流声不绝于耳”,“就连味噌、醋和辣椒这些调味料的原料,也大多是自家种植的”,因为藤原誉想要通过“田歌舍”努力传达一个理念:“生活在大自然中是多么重要和愉悦,每个人都可以在大自然里生活下去”。

也许这正是某种高明处,虽然在《D 设计之旅?京都》的序中长冈贤明反复强调要用“设计的眼光”重新审视,但当全书完结,人们借此走过京都,却并未发现长冈贤明在那些故事中专门讲什么从“设计的角度”此物如何,那地如何。长冈贤明只是如一个普通的背包客一般闲庭信步在日本的“心灵的故乡”,所以“京都生活正式开启后,第一时间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在京都住的久了,长冈贤明还为自己添置了新衣服。在京都的日子里,长冈贤明“穿着新买的衬衫,骑着自行车,或是游荡于鸭川边,或是喝个咖啡,有时也去采购必需的书籍与日用品”。这是一种完全的融入式体验,从最浅显的角度说,这提升了《D 设计之旅?京都》作为游记的文本品质,从深一些的角度说,这才是符合“物道之国”审美传统的关于设计的“哲思之旅”。

在禅宗发达的日本,对于“道”的体悟已经渗透进这个“物道之国”的方方面面。日本人对于“物”的体悟早已和“道”紧密相连,而由“物”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活动也成了某种探求“道”的仪式,比如日本的茶道,茶为“物”的起点,而整个煮茶和品茶的过程则成为了从“物道”向“天道”探求的仪式和过程。设计是什么?这不但是设计师长冈贤明一直探求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物道之问”。在“千年之都”长冈贤明似乎找到了答案:设计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是一种果实,而绝不应该成为种子,设计是一种“心念”的必然外露,而非是为了设计而进行设计的过场。一旦打开这个关节,其实也就将日本的“物道”传统与当代日本的设计发展完整地链接在了一起,比如无印良品之所以风靡世界,除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营销手段,但不能忽视的是,无印良品在设计和质量上的独到,而这种设计的独到,又是其对“禅的美学”的坚守的必然结果。

由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讲,设计与物道的关系其实正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设计并非是一个终点,而是设计师通过“物”表达“悟”的外在过程。所以,在《D 设计之旅?京都》中长冈贤明不会详细介绍京都景观的设计理念,京都小店的设计案例分析这类东西。其实,长冈贤明在京都“穿着新买的衬衫,骑着自行车,或是游荡于鸭川边,或是喝个咖啡,有时也去采购必需的书籍与日用品”的日子里,不但完成了对此书的素材搜集,更完成了对“物道”传统的思考和参悟。真正的“审美”和“物道”绝不会是声嘶力竭和咬牙切齿的,更不会是心机深沉和拐弯抹角的,这一点就像京都的性格,那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静和之姿”,那是在禅宗影响下,经由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深邃、宁静、自在,是一种“素之美”。

而这种美或者说心态是和京都人的性格紧密相依的。在京都深入生活一段时间后,长冈贤明不由感慨“无论遭受多少磨难,京都当地的普通民众都没有舍弃过这片土地,他们不忘尊严,坚守本业,顽强地生存着,这就是京都直到今天,还能以它本来的面貌存在与此的原因吧”,进而明白这份守护“属于自己的时间印记”的坚持,就是他探究的“京都风格”。“静和”二字看似简单,但真的实践起来又是何等艰难,没有上述的那种坚守执着和沧桑磨砺,是无法真正从内心完成从“物道”到“心道”的升华的。真正坚守“物道”必然需要“静和”,而人在长久的自我磨砺和近乎寂寞的坚守中也渐渐重塑了自己的性格,那性格必然是“静和”的,仿佛中国的太极八卦,阴阳相合,彼此交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这种静和的性格绝非软弱,反而有时候能够迸发出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执着和力量,也许这能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何那个民族能够一路倔强地走来,正如克里斯托弗?戈托-琼斯在《现代日本》中提到的那个例子:

“26 年前刚到日本的时候,住在乡下,最先看到的行走的日本人是一位老太太。我发现她的手指头很粗,胳膊上的筋络十分明显,犹如老树的盘根一样。她一家都是农民,儿孙满堂。这么大岁数了,白天还开拖拉机,在田里开来开去。她的腰很弯,弯得像猫刚刚睡醒以后弓起来的背。可是,就是这么一位日本老太太,每天清晨都要行走,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她从不间断。有一天,台风来了,一大早她一个人又出去了,沿路实在走不动的时候,干脆就地趴下,整个弯曲的身体死死地盖在冰冷的地上,跟台风抗衡。一直等到突袭而来的大风刮走以后,她才慢慢地起身,一个人继续往前走。后来,我听她的家人说:‘老太太每天早上都去寺院拜佛,几十年如一日。有回住了医院,实在去不了,可一到清晨的钟点,她就向着寺院的方向嘟囔阿弥陀佛,别的什么都不理睬。’”

—END—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五):不止于旅行指南

初看这本书,以为是一本旅行指南,和很多的旅游攻略一样,一方面为计划去京都自助游的人提供一些景观、美食、旅店的选择,另一方面作为推介京都旅游的材料吸引更多的人前往京都。

而当真正打开书细读,才发现这本书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旅行攻略。正如其书名所示的“设计之旅”一样,《d design travel》编辑部的主编们试图让我们在京都拥有的旅行体验绝对非同一般,并且他们希望这段设计之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旅行者们对物的入手方式,希望引导一种新的消费行为,即对物品的“永续使用”。而这正是其发行人长冈贤明所倡导“长效设计”(long life design)的精神。

长冈贤明是原研哉设计所平面设计师、现在D D二手店创办人和《d design travel》杂志的发行人,他不认同当今日本快速的消费节奏,以及“除最新产品以外看都不看”的偏执消费观,他重新发掘旧物品的存在价值和利用空间,提出“正确的设计”是“永续的设计”的理念。

正是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书中主编们带我们去到了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商店,比如公认的顶级菜刀和厨房用具的专卖店“有次”、供日常使用的优质棕榈制品的老店“内藤”等。这些老店,让人震撼的不仅在于其手艺人精湛的制作技艺,还在于其对待物品的用心和对客户的尊重。即使是几十年前买的“有次”商品仍可到店维修,如此完备的售后服务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只要好好爱护,物品的生命便可以长久延续。”这是“有次”带给主编的感受,也是这种手工艺店背后的经营理念,实在应该为国内的设计师和手工艺人所学习。

说到手工艺人,本书通过侧面的描写,将匠人们的成就一一展现,而他们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态度更让人心生敬佩。比如民间艺术运动发起人之一的艺术先贤、陶艺家河井宽次郎、靛青美术馆馆长信道先生等。当然他们的成就绝非止于他们,他们毕生都致力于民间工艺的传播,而这对于当下日本民间艺术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河井宽次郎先生亲自参与设计的旧居成了纪念馆,供后人参观学习,新道先生亲力亲为宣传蓝染工艺,甚至是自己的独家工艺也不吝分享。

除了对匠人、手工艺商店的介绍,本书还介绍了京都的吃和住方面。但不同于一般旅行手册的推荐,这里推荐的美食如“志久”的酱菜、INODA咖啡、香薄荷、田歌舍等。他们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外,更让人倾心的是他们对美食的态度。新鲜自产的食材经过厨师的用心烹饪,既带给人味蕾的享受又带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

而在住方面,除了古董店改造的旅馆“石原”、百年以上町家老屋翻新重建的“布屋”,还有可以随心欣赏美术作品的“kumagusuku”和设有纺织工坊的“西阵伊佐町町家”。这些旅店除了给人以安心、清洁的舒适体验外,更重要的是其将旅馆与手工艺和艺术融合,将旧建筑用作新用途的理念。就像“石原”家店主手工制造的家居用品,无论是趣味还是设计联想都让人惊叹。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还在于其对京都惠文社这样“二手书店”的介绍。二手书在实体店中交易可谓是大胆的尝试,因为旧书交易带来的可能是低利润和低吸引度的双重风险。但这在京都这座“书的城市”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或许对他们来说书籍的“永续使用”既是一场新旧书主之间灵魂的邂逅,又是他们对自然的爱和保护之心使然。

这种爱和保护之心同样体现在京都人对待鸭川的爱、藤原誉对美山町的保护,黑木裕行给京都古老的町家建筑以全新面貌等方面。它让京都与自然走得更近,让京都始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印迹。

本书的主编之一空闲理说:“对于京都来说,外地人经常会因为某种思维定式轻易得出结论,简单笼统地认定“京都就是这个样子”。

在此之前或许你也一样,对京都的印象仅停留于其春日灿烂的樱花、南禅寺这样的著名景点、好吃的美食和或朴实或骄傲的当地人。那么我相信读完此书,你眼中的京都一定别有一番模样和滋味,而对计划中的京都之旅,你也将收获更多的启发、拥有更美好期待。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