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追·踪》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追·踪》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追·踪》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追·踪》是一部由李霄峰执导,罗晋 / 聂远 / 黄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踪》观后感(一):自以为是的意淫

比预期的低期待还要失望,自以为高级的意淫,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故意搞得云烟雾饶,好的电影重不在故事多复杂,而在视听影像亦或结构设计上如何讲得好看,而剧作清楚是大前提,这个故事本身得清楚,再去玩结构玩影像,阳痿的剧作导致逻辑人物情感完全架空,莫名其妙,那些所谓的隐喻所谓的符号只是导演自己的一厢情愿和自我沉溺,而这些建立在一个本身都讲不清楚的故事上一点发挥不出作用,现场Q A明显感觉李宵峰自我沉醉感觉良好,还让观众看多几遍方能明白用意…醉,少女哪吒已经毛病颇多,已为在少女里面的情感线问题可以在第二部稍有改善,没想到第二部完全走进死胡同,再继续这么走李的片子完全可以不用有期待了

《追·踪》观后感(二):李霄峰导演的“七月不安生”

平遥观看了首映。看完后持久的掌声给了导演最好的肯定。

尽管影片口碑两极,但是对我来说却是爱的不行,或许我骨子里也是喜欢装逼的人(哈哈三秒)

导演讲述了一个男版两生花的故事。两个笔友相互帮助对方杀人,最终相爱相杀的故事。本身这个概念是俗套的,但是导演利用这个模板去讲述了一个《复活》中的高概念:“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一次探讨人的原罪与赎罪的问题。所以这注定是一部充满作者风格的电影。

影片尝试了很多新的表达方式,例如装逼的台词,结尾粗暴的灯光色彩表达人物状态等等。这些手法必定会引起争议,但是对我来说这些手法是统一的。例如被很多人吐槽的一个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塑造,但是我觉得当整个影片都保持着这种格调时,它就成了一种作者风格,而不会显得突兀。《少女哪吒》不就是一直拿腔拿调的说话么,也没觉得很突兀来着~

影片对于气氛的营造很成功,不仅是声音设计和镜头的设计上,演员也给了很大的帮助(话说罗晋不应该是小鲜肉么,演技怎么这么爆表)。徐峰带着凶器在KTV里和王栋对峙的一场戏简直精彩。

影片有一个设计有待商榷,就是聂远这个警察角色的设计与影片开场入手。影片一开场从警察调查影院的杀人案开场,这就使得两个案件本身就不是平衡的。观众也是等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双男主的故事。而这种认知的滞后,并没有给观影带来好处,而是信息获取的错位。

聂远从一开始出现会让人产生主角的错觉,以为是类似于《杀人回忆》中宋康昊的角色。但是后来证明了,他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且更加可怕的是最后案件的侦破跟他没人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聂远这个警察成了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而他的作用就是给观众提供更多导演希望观众得知的信息。这样的角色设置智能理解成对于信息交代的一种弥补了。

《追·踪》观后感(三): 玛斯洛娃为什么会爱上聂赫留朵夫? 托尔斯泰的困惑,这部华语片为你揭秘!by:吴觉人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外还有一个幽灵

“玛斯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这是李霄峰的《追·踪》里两位男主角之间的密语,也暗示了影片的一个态度,将托尔斯泰在《复活》里全知的道德俯瞰拉入到了角色短兵相接间困惑挣扎的道德修罗场。

《追·踪》利用黑色电影类型的道德模糊精细的构建了一部表现主义的心理道德剧。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利用公式大言煌煌“道德沦丧”或者心安理得“沉沦游戏”的时代,《追·踪》以如此古典抽象的方式来讨论道德与人性,显得孤僻得如同一个挣扎在酒精与混乱中的私家侦探。

方励在影片中客串的那个身陷囹圄的杜局长,莫测高深的引用着马克思,“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异化了的极端“唯物主义者”所展现的无情,恰恰是整部影片所挣扎困惑的对手。影片试图在这个无情的世界里找到一处情感与道德的安放地,重音从政治经济场域的“社会关系总和”移入了道德场域的“人”。

影片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充分而复杂,五个主要的男人:野心勃勃的医科院学生,不堪暴虐的青年工人,固执困惑的耿直刑警,孤独暴力的流氓父亲,多情而又无情的官二代阿飞,无一不在各自的“社会关系”中挣扎。

两位年轻凶手的凶器都是各自的工具:榔头与手术刀。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上个世纪的标准叙事,无产阶级的反抗压迫,资产阶级的替换兼并。但这种政治叙事一旦陷入到了影片所营造的道德泥潭里,就失去了合法性。“社会关系”不得不在“人”的维度上被重新拷问。

两位施暴者使用的是拳头和权势,但影片并不安分于将他们变成一个单向度的角色,而是同时反转式的展现他们各自柔软的罩门。这种具体的人在抽象的情境,形成了这部影片的基本特色。流氓老爸游走于穷街陋巷,自斟自饮自言自语,这份生活重压下的孤苦,在类型角色的浪漫化借调中,诠释出了那种“有缘有故的恨”。

黄觉饰演的那个阿飞情人,他的官二代身份在那些荒诞多情的浮夸场景里被假装烘托了出来,他的无情和权势论宣言强化着这个“通俗故事”。然而,那首在火光明灭间呢喃出的戏仿于《共产主义宣言》的“爱情的幽灵”,却戳破了之前所营造出来的虚张声势。

而那位固执得格格不入的刑警,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承担的是整部影片视角的投影化身。他不是一个破解谜团的硬汉侦探,他只是一个困惑无比无可奈何的目击者。影片前半部所铺陈的刑警的日常,所面对的生活困扰,框定了我们进入凶杀案的方式。

因为华丽的婚礼、下海的搭档等等琐碎,而升起的对于这个世界运行法则和社会关系的困惑,引导着刑警追索悬案,最终在碎片中理清事件的面貌,从而看到更为极端、抽象的困惑本质。也成为整部影片那最后一丝美好与希望的坚定传递者。

影片的两位年轻女性,她们没有成为同谋者,相反维系着那个血腥阴郁的男性世界的对立面,微弱却又坚韧的美好,对于“爱”和“情”的悲壮的追索与实践。

影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案件线索的方式在推进,碎片式截取的段落按照情感逻辑穿插着,用情境替代了事件,在每一个高度设计的情境里处理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在情境的制造上,影片的表现主义倾向尤其明显,一个个从现实中暗度陈仓到抽象布景里,比如王栋练舞的段落,从“现实的屋顶”渐渐的变成了“城市的巅峰”,恋爱的青涩悄无声息地转化成了野心勃勃。

整部影片经常使用镜头的移动,景别的切换不动声色的构成悬念、反转、叙事、情绪。

在表达恋爱的时候,影片采用蹦极和单车两个精短的镜头,垂直与平行的运动轨迹,表现恋爱的不同状态和欢愉。这种抽象的视觉表达,在布光和配乐上显示的更为明显。大量采用的单色调拼贴,将画面拉到了心理层面。

比如最后的决斗,红色的单色调,扭曲的面部特写,让物理运动飞升成为心理活动。而Simon Fisher的噪音式配乐,用近乎拟音的方式,踩在现实声音与人造音乐的临界点上,形成一种心理上单色调噪音的效果。

种种技法的交响中,影片演绎了一出追索之旅,对于那在一切社会关系之外的在深渊里游荡的幽灵的停歇之处。

吴觉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金马奖初审选片人。

《追·踪》观后感(四):为了心爱的玛斯洛娃,你愿意成为聂赫留朵夫吗

作为李霄峰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追·踪》虽然与一部“好电影”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也足显一个年轻导演的报复与野心。从风格化的视觉效果,到贯穿全剧的《复活》概念,李霄峰满怀诚意,如同中国商业电影里的“一股清流”。也许早已看惯西方电影,甚至更近一些的亚洲电影的观众,对于这种概念的结合早就司空见惯。但是作为生存于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中国商业电影市场,被各种“网红IP”和“流量偶像”充斥的年代,能有勇气在大荧幕制作这样的影片,于国内的观众都是一件好事。

说完赞美之词,此片当然还很多“槽点”。没有悬疑的悬疑,零散突兀的叙事,粗糙的台词,面无表情的配角,这些都足以观众写篇千字文来吐槽。但我还是想从这部影片里寻找导演想要传达的意图——从托尔斯泰的《复活》的开始。

导演李霄峰在一次专访中曾说“电影会把人变糙。说到底,电影就是一个体力活”。而看书,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文学,就应该像俄国一样,“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方”。而这部影片,李霄峰的那部在很高地方的俄国文学便是托尔斯泰的《复活》,电影从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问题“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这是罗晋饰演的王栋写在书页上的文字,被钢铁厂工人,辛鹏饰演的徐峰读到,联系起了本来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在《复活》这本小说里,年起的聂赫留朵夫一时风流而又抛弃了玛斯洛娃,让这个16岁的少女人生直坠深渊,沦落为妓女。在电影里面,王栋虽然优秀但是也只是个穷书生,不会跳舞,不会画画,不懂浪漫。在这个“文学青年”的眼里,杜国金就是有钱好色的聂赫留朵夫,抢走了他的玛丝洛娃。而在徐峰的世界里,那个残暴的继父天天折磨着他与母亲的生活,对她来说自己的母亲为何会选择和这样的“恶人”继续生活在一起,也是个未解的难题。

一个是医学院的学生,另一个是早早踏入社会揾食的工人,年龄相仿的两人青年在自己的困境里徘徊不前。“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他们互相发问。于是这两个少年,游戏般地交叉性杀人,这也是《复活》真正的开始,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原罪”,然后才会有“赎”与“牺牲”。

回到《复活》原本,多年后在法庭上作为贵族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再次与玛斯洛娃相遇,但这一次她坐在了被告席上,因为无辜卷入的命案而被指控杀人罪。聂赫留朵夫因此陷入内疚的深渊,是他年少时的鲁莽毁掉了一个曾经爱过他的女孩的一生。电影中,徐峰的悔意也许要来的更早一些。当他翻开倒在海滩边的杜国金的钱夹,看到了“玛丝洛娃”的照片,他便隐约触摸到了“罪”。而王栋,和他的“玛斯洛娃”结婚生子,踏上了中产的“幸福生活”。没错,他成功”消解“了他的“罪”——直到他与徐峰在多年后相遇。徐峰的主动出现,是他终于明白,只有共同“自首”才能真正面对他们当年犯下的错。

这一次,徐峰变成了聂赫留朵夫,他要去他的“西伯利亚”流放。这场“赎罪”如同小说一样,注定充满坎坷而看不到尽头,但这就是聂赫留朵夫坚定要踏上的旅程。这里又让我想起小说里的情节:

在流亡西伯利亚途中,西蒙松对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虽然她不能接受你的爱,但是她觉得你是否同意这件事(玛丝洛娃和西蒙松在一起),对她来说很重要。”原本躺在座椅上的聂赫留朵夫被震撼得端直了身体。

聂赫留朵夫寻找的是精神的救赎,徐峰也是如此。这里不是简单的“绳之以法”,而是直面自己的原罪。玛丝洛娃无辜的刑罚纵然无法减轻,但是她仍然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她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被“贵公子”糟蹋的“罪人”,她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聂赫留朵夫也因此找到了“复活”的出口。

而电影里徐峰的赎罪,更像是圣经里所写的,王栋的心灵并没有被“感召”,随之而来的是更纯粹的牺牲。留在墓场地上的血迹,如同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留下的伤痕,那是“爱的印迹”。PS: 这里导演”非常给力“地放入了一段王栋妻子为孩子念故事的场景,向观众提示了电影的结局。

为了心爱的玛斯洛娃,你愿意成为聂赫留朵夫吗?不是少女“爱”上的那个有钱又浪漫的杜国金;而是为了心灵的赎罪,放弃一切,永远流放于“西伯利亚”的徐峰。

《追·踪》观后感(五):我们在坚持什么,使它成为了正确?

“什么最珍贵?”有的人混到政府高官,因贪污受贿只能在牢里度过余生;有的人曾是风光体面的医院院长,却老来痴呆没有家人陪伴。

黄金屋、颜如玉,到底什么是最珍贵的?

《追·踪》国际海报《追踪》前导预告:罗晋黄觉聂远组暗杀迷局来源: 腾讯

10月14日上午,华语导演李霄峰的第二部长片巨作《追·踪》(Ash,2017)在第2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举行全球首映。同时,该片还入围了今年新设的金智奭奖,与另外9部影片展开激烈竞逐。

李霄峰导演在拍摄现场给罗晋说戏,photo by 黄觉

片中可以看到与导演处女作《少女哪吒》(Nezha,2014)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以死去的尸体开场、都在讲两个同性伙伴的友谊成长;以及他们都曾拥有只属于两人的秘密,却有一方将它交给了别人,且都以某本小说为纽带。不过,本片在色彩、声效、场面调度和叙事结构的整体配合之下,浓缩了更为丰富可思的细节。片中可以看到与导演处女作《少女哪吒》(Nezha,2014)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以死去的尸体开场、都在讲两个同性伙伴的友谊成长;以及他们都曾拥有只属于两人的秘密,却有一方将它交给了别人,且都以某本小说为纽带。不过,本片在色彩、声效、场面调度和叙事结构的整体配合之下,浓缩了更为丰富可思的细节。

本片故事的重心在于一场三角恋,或说单相思。

官二代的儿子杜国金(黄觉 饰)爱画画,院长的女儿萱慧(姜珮瑶 饰)擅歌舞。当他们相拥在泳池,欢快嬉戏,另一位暗恋萱慧的医学生王栋(罗晋 饰)早在岸边嫉妒不已,他要得到身边最好的东西。私下照镜子、出门戴口罩是他不自信的表现,不自信的他用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把笔友、钢铁厂的工人徐峰(辛鹏 饰)和自己一起拖入了道德审判的深渊。

《追·踪》剧照,聂远饰演警察陈维坤

在陈维坤同事的婚礼上,嘉宾座位暗淡,台上结婚的新人戴上婚戒光亮;陈维坤与同事去选项链时,店里周遭暗淡,玻璃柜台光亮。航拍白天重庆成排低低的墓地与夜晚霓虹通亮的高楼。仿佛在述说,闪亮的才是实在的:

生前有钱,死后可与生时一样住得豪华;生前没钱,死后同样落魄。在这不断推倒重建的都市里,钱,是最珍贵的吗?

王栋一直都是医生,陈维坤一直都是警察,他们都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都有掌控他人生死的能力,最终却走向不同的结局。陈维坤的同事从警察变成商人,徐峰从钢铁厂工人变成送花的人;前者放弃减少人间罪恶的职位而去积累财富,后者放弃将事物埋葬在熔炉里而让生命在手中传递。

《追·踪》剧照,角色王栋与徐峰在地狱般的红色墓地

十年后王栋和徐峰重逢,王栋揣着手术刀打量徐峰,徐峰捧着花、穿着当年杜国金死去时的夹克来到他家——刀与花割裂了两人的共识。那种感觉就像意大利诗人朱泽培·翁加雷蒂在诗作《永恒》中所写的:

在一朵摘下的花与另一朵赠与的花之间,是那难以形容的虚无。

当年的命案如果没有人再追问,那么它即便不被肯定,也算是被默许。似乎在规约的法律之外,还有一条不成文的条令:只要不被抓住就不算犯法。

这个道德的缝隙,因王栋的坚持、妻子萱慧的不支持而不断在撕裂,因徐峰的醒悟、女友余莹莹(李嘉琪 饰)的支持而不断想弥合。不再戴手表这种物质性的、时间性的东西,妻子在一次醉酒应酬后也不再出现,一直追捕当年命案的警察陈维坤(聂远 饰)变成了一根串起全片的纯粹的针线。徐峰也不惜抛弃与莹莹的甜美生活,而去劝王栋和自己一起自首。

当人们都在坚持其他东西的时候,道德又是最珍贵的吗?

《追·踪》剧照,辛鹏在片中饰演工人徐峰

从看到王栋与萱慧的第一次相处开始,他衬衣纽扣处的细小红线就和萱慧连衣裙上大片的绿色相对比。之后有场超离现实感的野炊场景,萱慧趴着的绿草地又与王栋给她撑起的红伞相对比。

十年后,陈维坤偶遇王栋,在停车场跟踪他时,也是从绿色的区域走向红色。这些时刻,都在暗示着王栋欲望之强烈;被绿色包裹的、活泼开朗的萱慧在后景,前景挡住她的是一架医用骷髅,这是王栋唯一熟悉的东西。他不会像萱慧一样跳交谊舞,不会像杜国金一样画画,也不像徐峰那么会游泳。

《追·踪》剧照,罗晋在片中饰演医生王栋

当他学会交谊舞后,他自己一个人跳;当他学会画画,他照着镜子画自己。他那么自恋,可又那么自卑,在饰品店被陈维坤认出来的时候就因为他还带着口罩。另一组黄色与蓝色,运用在他现在的生活:家里是金黄明亮的,在厨房的他脸上泛着蓝光;杜国金的别墅是金黄明亮的,他医院办公的帘幕是蓝色的。这拥有强占有欲的黄、他的渴望,透出了他那蓝光下的谨小慎微。

片中音效多处有加速的鼓点、密集的虫鸣鸟叫,都是在王栋的戏份。他永远都在害怕着失去,随时警惕着会对他的占有物造成威胁的人事。如此纠结复杂的内心表现,在渐渐展开的故事中,无疑使他成为了真正的主轴。

在“老公”“主任”这些称号的欢乐之下,霸权称得上是最珍贵的吗?

《追·踪》剧照,黄觉在片中饰演官二代杜国金

回到本文开头,杜国金不屑父亲为钱荒废一生,而投向游泳、画画、交谊舞;萱慧反感父亲喜欢王栋这样的好好学生。徐峰的父亲马旭东(杨一威 饰)之死,也是因为他酗酒赌博对徐峰和徐母(史策 饰)家暴,让他失足僭越道德的红线。唯独王栋是在父亲的强压之下,迫切希望得到认可,而顺应了父亲的教育,总要争得最光鲜亮丽的样子。有意思的是,在主要的角色之中,只有警察陈维坤和徐峰的女友余莹莹从没提过父亲的事,他们就像片尾处王栋的女儿演唱的“茉莉花”一样纯贞。可以说,是余莹莹解脱了徐峰、陈维坤解脱了王栋。

杜国金别墅里悬挂的那幅罗中立《父亲》,几乎每次被角色看到时都有噪点式的电音强调。

罗中立《父亲》

画中这位农民父亲,好比这幢属于杜国金爷爷的别墅,它是苍老的,但苍老之中又内里遒劲;他褶皱的脸庞像被开垦的土地,那表情又似长江大桥边的女神雕像,从容平和。让人想起一切都还没有发生前,两人临别的面庞。同时,画作本身也有很强的时代感。中国从九十年代走向新世纪,舞厅变夜pub,手表、房屋、礼堂变豪华,警服也从绿装变成了蓝装,但我们还会唱《在银色的月光下》,还会唱《茉莉花》。

命案发生、秘密开始的那天夜里,陈维坤走进现场前,门的两旁各自高挂着一块牌匾。上面的字句,我想可以作为本文的结语:

时移世转,情怀不变。

《追·踪》观后感(六):国产悬疑片一次略显尴尬的尝试

本文首发于凤凰网娱乐,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http://ent.ifeng.com/a/20171103/42999504_0.shtml

在今年的釜山电影节上,李霄峰的新作《追·踪》获得了不俗的口碑与反响,尤其是罗晋、聂远、黄觉几位实力派男星的联手,更是为影片加持了不小的分量。李霄峰的上一部作品《少女哪吒》作为一部青春题材电影其实颇有争议,但毕竟是新人导演作品,在文本和掌控力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无可厚非。令人意外的是他的第二部长片,竟然就敢于去挑战难度很大的犯罪悬疑题材,而且还是那种在结构上具有鲜明作者风格的电影,使得《追·踪》无论是在演员阵容还是呈现效果上面,都备受观众们期待。

《追·踪》其实应该分为《追》和《踪》两个部分,剧情上的跨度也有十年之久,但导演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把电影单纯地按照十年前和十年后的顺序来讲述,而是进行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尝试,他并没有借助闪回镜头,而是采用了近乎于梦幻般的方式,将往事和现实进行融合,虚虚实实之间,使你分不清到底哪一刻才是现在,哪一刻才是过去。所以从讲故事的结构上来说,它并非单纯地效仿《疯狂的石头》和《心迷宫》等类型作品,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虽然这种创新方式很多观众可能还无法全盘接受,比如会出现时间线混乱的情况,但这更证明了这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只有在经过仔细的梳理之后才可以进行盖棺定论。

《追·踪》的主线人物一共有两位,一位是罗晋饰演的王栋,他为情所困,想要获得心上人的芳心,偏偏心上人却被大老板黄觉所吸引,茫然的他一时之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另一位是辛鹏饰演的徐峰,有着特殊家庭环境的他,有着十分痛恨的人,他欺负自己的母亲,破坏了整个家庭。正是这样的两个人,因为一次机缘巧合成为了笔友,他们互通信件,朦胧地诉说着彼此的困境和仇恨,直到有一天,他们终于下定决心要杀掉彼此的仇人,故事也就此展开。这样双线式的叙事很容易陷入混乱,李霄峰整体把握的还好,抽丝剥茧般为我们还原当年的一幕幕真相。而且最独特的是,他并没有单纯地把着眼点放在犯案过程本身,而是借着警官聂远视角,去探寻他们犯下案件背后的动机和人性难题,以及之后十年中的挣扎与救赎,这就使得电影在探讨层面,上升到了道德的困局,这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所在。

不过《追·踪》目前口碑两极分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人物设计,包括一些情节设置上,都十分的脸谱化与充满刻意感,简单地说就是没有烟火气。里面的角色都有一种拿腔拿调的感觉,和我们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说明导演为了完成自己想要达到的表达效果,忽视了人物的塑造,使得很多观众觉得很“假”很“空”。这可能也是当下很多华语独立电影的通病,尤其是新人导演,在研究技巧的时候,却搞错了电影最重要的落脚点,像《追·踪》这样展现人性的作品,如果令观众感受不到角色的生动与鲜活,那最后即使技巧再丰富也于事无补。所以本片的一些问题和教训值得被借鉴和吸取,毕竟只有在不断改进和磨砺中,才能做得更好。

还好演员们的表现比较优秀,尤其是罗晋,真的是完全超乎预期。因为他的作品我看的并不多,大多都还停留在《克拉恋人》和《锦绣未央》这些偶像言情剧里面,没想到这一部中演技有了如此显著地提升。他饰演的王栋是电影中性格最复杂的一个人,他爱的卑微、懦弱而又想要突破自己,去追求想要得到的一切,包括心上人。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他的性格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改变,所以想要刻画好这样一个心理跨度很大的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罗晋很不错地完成了这一任务。黄觉饰演的“反派”老板也很好,至于聂远,角色本身有些可有可无,自然限制了他的发挥与表演空间,有些遗憾。

总的来说,《追·踪》注定是一部难以评价的片子,由于表现风格上的探索和人物塑造上的缺陷,它不会令所有观众都喜欢。据导演自己说本片将于明年四月登陆院线,之后确实要经历更多的检验与批评。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尝试与创新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像李霄峰这样的青年导演,目前的两部作品风格截然不同,正是在这样的尝试中去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不要怕失败,毕竟中国电影的未来终究是属于你们的。

《追·踪》观后感(七):非線性碎片化結果真的一盤散沙拼不起來

2017TGHFF 感覺這部片導演沒拍好(對比導演上一部作品《少女哪吒》)。 映後座談導演自己說他不想線性敘事… 結果,敘事軸線混亂了,一切就悲劇了… 一堆碎片拼起來,然而並沒有達成後現代的碎片化美學…也沒有把故事好好說好… (想模仿諾蘭打破線性時間軸/空間軸製造懸疑感也不是這麼玩的...) 故事裡面很多事情都連不起來(可能導演自己覺得他有交代了,但是在觀看過程中,觀眾是不明白的…) 觀看的時候尤其覺得警察這個角色非常奇怪...他好像莫名就知道了很多事情,例如莫名就來到山頂了… 看到差不多一半才釐清發生了什麼… 片中有很多「反人性」的情節設計,例如,最後王棟回到劇院的那場戲,台詞、角色情緒和行為都顯得很假、很生硬。(忍不住想吐槽一下,警察從天而降當著孩子的面抓了她的父親...覺得小妹妹挺可憐的…) 剪接上,很多場戲情緒沒有收,就切下一場了,所以觀眾看起來會覺得非常跳躍。 羅晉或許自身演技確實不錯,但是導演功力不足…導致演員們情緒都不對位…台詞也蠻尷尬的… 畫面感覺像是RGB拍壞了…不然可能就是調光太用力… 全部昏黃、全部血紅…影調沒有層次(沒有層次這是硬傷、是技術失誤,不能開脫說這樣不及格的燈光是為了「襯托情緒」...)有點像學生製片拍出來的畫面… 攝影用了太多不合時宜/太過戲劇化的Dolly、Zoom和廣角鏡頭… 導演說他為了寫劇本,田野調查七八年,跟警察一起生活,四個編劇+一個現場編劇最後變這樣…蠻可惜的…可能就是眾口難調…大家的想法拼起來,結果沒有主線了,沒有主題了…風格也很跳躍… 電影中用到了王爾德的童話,「愛的傷痕」,那一段旁白搭配的畫面,嘴唇特寫、眼睛特寫,彷彿看到了實驗片… 這個童話不是在故事裡講給小妹妹聽的,而是完全為「明示」後面的劇情服務(所以觀眾理所當然「出戲」了…) 片中的警察「陳維坤」,現實中這個名字的人是導演的初中同學… 片中為何間隔「十年」?導演解釋,從犯罪心理學角度,頭三年,逃犯會很緊張,第四年還沒被發現,才會開始安心談戀愛、結婚…… 徐峰為何會滿頭白髮?——因為他內心有很多苦惱。 王棟內心非常自卑,十年後即使他很有成績(變成「主任」),但內心也有很多不安。片中是用燈光呈現,比如他家裡的燈光非常詭異……

《追·踪》观后感(八):追踪 诚实是诚实者的镣铐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追·踪》的故事以两对情侣作为核心人物设定,但两个女性角色只负责「美和善」,她们同以被追求的目标出现,亦都和重要利害冲突擦肩而过。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刻意地安排亦或善意,女性角色在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中,呈现了永不凋零的美好,与之对应,所有登场的男性角色,则都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竞争、相互猜疑,独自成长、困斗并衰老,唯有文学让反倒让两个陌生男子之间建立了奇异的亲密。

在登场的男性角色中,两位被害者要么是社会体系的权贵阶层、要么是家庭关系的话事人,他们同以「施暴者」的姿态高高在上,但影片又刻意呈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黄觉饰演的杜国金吟诗作画游泳,无不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魅力;而徐峰的继父虽然出场不多,但炒菜吃饭自得其乐,神采飞扬了父权的张狂。作为标靶,他们的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至少都是毫不自知,展示了霸权者的娇蛮,亦反射出反抗者的孱弱,可能这也比较接近一切谋杀的本质。

罗晋饰演的王栋和辛鹏饰演的徐峰,是故事里互为镜像的主角,胆怯给了两人惺惺相惜携手同行的理由。他们的命运承担了导演的价值选择,《追·踪》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体察人的自省意识:欲望催人向上亦拽人下坠,我们若对自己诚恳,就能关照出曾被欲望扭曲的恶意,倘若愿意视而不见,欲望本身就是最好的辩护理由。如果说比起《少女哪咤》有什么飞跃的话,在《追·踪》里,导演李霄峰保有少年心性却不沉迷其中,既愿以赤子之心去体恤少年愤懑,亦能以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辨罪与罚。

而命案之外处理得最飘忽的角色,是聂远饰演的警察,他不是什么高明的警官,并不担当一般刑侦片里破案解惑的功能,他更像是导演假观众视角完成的一次审视。正因如此,警察貌似和整个剧情毫无关联的日常生活闲笔,与主线形成了对照,游走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诘问的似乎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时代的真相:当美好都已逝去,正义已然迟到,又有哪些不应缺席。

这五个人物伙同失忆的王栋岳父、方励客串的入狱的杜明义,从少年写到颓老,建造了李霄峰世界观里完整的男性图谱,呈现了一个男性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命案不过是将他们穿起来的绳索。在一个貌似非常类型化的故事里,《追·踪》实则做了非常个人化的处理,文本之外,影片的美术、摄影以至音乐都藏满了符号化的设计:俯视镜头带来的绝望感,红蓝对比色凸显人物性格,坦白说来汁水满溢得都有些淤了,剪辑上片段化交错的呈现,与其说是酝酿悬疑气氛,不如说更像诚恳还原人记忆的偏差:时而浓烈,时而绵密,时而轻率。

有趣的是,恰是这种略显「笨拙」的努力,让《追·踪》在越来越确定的案件真相之外,有更多不确定和莫可名状的表意:飞速消逝的诗意时代,土崩瓦解的集体主义,以及财富急剧累积,社会快速发展之外是阶层的固化。在万众欢呼经济昌明的时代,李霄峰保持了一个创作者该有的警惕:个体故事层面,《追·踪》是清晰的成年式的自我审判,在社会批判层面,又保留了强烈的无来由而难言尽的怒,宛如重击在棉花上的拳头。这层循环向上的坚定和茫然,有如影片中王栋独自舞蹈时轻盈的一跃,从凉棚跃上屋顶,愿在更高处觅得广阔和自由。

《追·踪》是一部诚恳的充满性情和趣味的电影,有着当下大银幕上稀缺的诗意和文学性,映照了创作者的自觉和自省。想起来多说一句,如果影片探讨的是自省,片中最需要解释的强行为倒是「缺乏」必要的解释和铺垫,可能在导演的心中,「自省」是一种本能,「诚实」就是诚实者最牢固的镣铐,只要给人选择的机会,道德会且只会惩戒有道德感的人。我们常说「身不由己、情非得已」,亦常感叹「人怎么就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其实人从来都是有选择的,如果愿意诚实一点儿,你变成了你不喜欢的人,可能你本来,就不值得被自己喜欢。

《追·踪》观后感(九):电影《追踪》值得反复观看,罗晋将血液注入王栋的血管。

电影《追踪》,导演李霄峰大胆求变,开辟电影“第三条路” 。《追踪》因其变、因其新,犹如一声春雷炸响,有人惊愕,有人懵懂,有人惊喜,有人看到了电影变中求发展的希望。

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有像《追踪》这样大胆的艺术尝试;需要李霄峰 这样敢于坚持自己风格,执着、有激情的导演;需要罗晋 这样有深度、有潜力、有激情、有艺术追求的好演员。 电影《追踪》中,王栋的人设非常复杂,对演员的表现能力极具挑战。对于一部探讨人性的电影,王栋一角的演绎是否成功,成为电影能否牵动人心,引发深思的关键。罗晋的表演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影片里罗晋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微妙的表情变化,每一个眼神,每一丝气息,都深深传递着王栋的信息,甚至血液流淌的声音都是王栋所独有的。尤其最后王栋的世界彻底崩塌的哭戏,从低声饮泣、泪流满面再到崩溃式失声痛哭,观者无不为之落泪。银幕上崩溃一个王栋,银幕外同时崩溃多少观众啊!

好电影不容错过,有深度的好电影值得二刷、三刷,电影《追踪》值得反复观看,发人深省。

《追·踪》观后感(十):追踪打卡

交换杀人的梗,俗;痴女怨男的爱恨情仇,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正能量,还是俗。如何将俗气的故事拍得不那么的落入俗套。细节、灯光、音乐为其加分。

手表和镜子,很有深意的2个细节,前者为追,后者为踪,一个肤浅的我所认为的追踪。岁月流逝,时间变幻,镜像不变,人物变换,道德复活。

白天黑夜,室内室外,医院工厂,冷暖色调,一半明媚一半忧伤,内心压抑的忧郁,渴望生活的明亮,不断交织不停缠绕,非身临其境,但意会一二。

在银色的月光下,无论是作为交谊舞的配乐,还是萱慧的银幕合唱曲目,十分动人,非常唯美。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往事踪影迷茫,有如幻梦一样,垂下眼帘,闭上眼睛,犹如催眠,超越时间浩瀚人潮,重新看见往日故事。

:导演是个亲切的导演,感谢你在微博告诉我这首歌名,虽然你少说了一个在字。

很喜欢杜国金这个人设,很真实的生活流,每个青春期的无邪少女都对这样的有趣大叔毫无任何抵抗力,说坏又不坏,无情道有情,死在一场歇斯底里、欲加之罪的臆想里。心疼他三分钟。

最后王栋问萱慧,十年,你爱过我吗?萱慧说,杀人是不对,不爱你是对。感觉很讽刺啊。不得不感叹,可以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但不可以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姻的幸福指数,吃饭的位置可以看出来,貌合神离的幸福家庭,背后暗藏杀人的秘密。

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

因为他善良因为她原谅。

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

以上,我理解的电影及主题。

最后想说,笔友见面有危险,三思而后行。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