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年代 第一季》是一部由胡安·何塞·坎帕内利亚 / 拉尔沙·康达基 / 卡瑞恩·库萨马 执导,李·佩斯 / 斯科特·麦克纳里 / 麦肯兹·戴维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一):S01E01-E02
两年前,工程师 Gordon Clark 和妻子 Donna(付出了极大代价)建造了一台(猜:极具前瞻性的)电脑demo —— Symphony,在 condex 展会展示,结果无人问津,Gordon 夫妇因此欠下债款,迫于生活压力,他们不再(敢)进行此类尝试。Gordon 从此沦为一个酗酒的、混吃等死的 Cardiff 销售工程师(FAE?)。
Joe 从东海岸的IBM来到了德州的Cardiff —— Gordon 效力的公司。此前他受到 Gordon 写的关于 Open Architecture 的技术文章以及 Symphony 的触动,决定离开 IBM,来德州寻找建造前沿的 PC 的机会 —— 这是加入 Cardiff 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 Cardiff 有一定的制造设备的能力,一定的客户基础,而且公司规模不会很大 —— 存在接受改变的可能性。
Joe 策划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创业计划:他说服 Gordon 与他一块逆向工程了 IBM 电脑的 ROM BIOS,反向推出汇编代码;然后,他主动向 IBM 透露自己逆向工程的事,IBM 强大的法务团队立即向 Cardiff 施压,Joe 因此把老板 Bosworth 逼上做 PC 业务的路上,根据法律,他们需要证明他们正在合法开发PC,只要他们的工程师能独立于 Gordon 和 IBM 的汇编代码,在几周内完成 BIOS 的代码编写就能避开 IBM 的控诉。
于是 Joe 找到了 Cameron, 一个有个性的 CS专业女大学生,说服她来写 BIOS;Cameron 放荡不羁的工作作风让 Joe 和 Gordon 开始焦虑,于是 Joe 在压力下把 IBM 的汇编代码本子拿个 Cameron,希望她抄袭,但是要做修改掩饰抄袭痕迹。 而其实,Cameron正显示她天才的一面。Gordon 后面发现 Carmeron 已经写出了非常精妙的汇编代码。
接着,IBM 开始从市场角度,对 Cardiff 发起攻击,用数倍工资挖走了 Cardiff 的雇员,抢走了大部分的客户,Cardiff 公司高层,包括 Joe 和 Gordon 都陷入困境 —— 这是 Joe 未能预料到的,所以
他们互相谴责。
Joe 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产品是下一代 PC,在濒临倒闭的音响店,在看到 IBM 前上司的手提箱,他突然得到灵感 —— 便携式,他要建造带把手的 PC。
——————————————————————————
Joe 是个极具激情的人,为了自己追逐的梦想,不惜设计了一个局,坑整个公司入局;但是这又不单是个人主义,他想引领的事下一代计算机的走向。
Gordon 是个计算机天才,却囿于生活,在梦想与现实间摇摆不定
剧情在此还几个未结之谜:
1. Gordon 和 Donna 的 Symphony 故事
2. Joe 在 IBM 做了什么事使得 IBM 数据中心损失了 200w 美刀
3. Joe 的他父亲与他之间的故事,Swing the fences,my son, 棒球棒
4. Joe 童年的创伤,身上的伤痕
《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二):AMC台的命题作文
个人觉得用“烂剧”盖棺论定为时过早,但看不懂是真心的。
如果一部商业电视剧比商业报道还令人难以理解,那看不懂就是剧本的问题,不该怪观众了。整个首播集可以说让观众心头打满问号——男主怎么和女大学生一上来就ooxx了?!男主苦追卢瑟软件工程师为哪般?!逆向工程克隆IBM电脑又自己举报招来IBM打官司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找个没看过BIOS代码的就不算侵权?人物刻画简单粗暴故事线索又故弄玄虚,加上各种高大上的专业名词,吓跑观众也很正常,开局120万的低迷收视率并不奇怪。
直到第二集,剧情才终于明晰起来。原来Joe这个前IBM的金牌销售早就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开发大众的PC是他的蓝图,而其他人都是他实现理想过程中的棋子,他隐去了过去的背景,善于蛊惑人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从Joe McMillian这个角色设定你就知道他是来接班Don Draper的,一个背后藏着故事的男人,比如他身上的疤痕和那个似乎位高权重的父亲。Lee Pace认为他扮演的角色是乔布斯、唐纳德·特朗普、《华尔街》的戈登·盖柯的综合体,有着80年代特有的野心和贪婪。
目前这部剧的主角只能算两个半,Gordon有点像当年那个普通得不起眼的化学老师老白,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谨小慎微,但性格翻转的可能性似乎不大。Cameron作为一个中二天才实习生,未来会是个不稳定因素。其他像Gordon美貌老婆和光头领导的线还没有展开,但藏得太深的一个问题就是观众早就兴趣索然果取关了。
不排除Halt Catch Fire是AMC台命题作文的可能,近几年影视界的IT创业题材有如过江之卿,高层们都想在科技网络年代挖到一个金矿。可就算AMC的订户中有不小比例是IT背景的又怎样?不是每个吃蛋的人,都有兴趣关心生蛋的鸡的。与其翻来覆去地叨叨创业者改变世界,还不如在大家还比较陌生的销售领域做文章。
虽然制作精良,努力还原80年代的原貌。但同为时代剧(period drama),这部剧和《广告狂人》相比有个显著的短板,年代太近缺乏想象空间不说,80年代的时尚除了不贴身的大西装还真找不出亮点呢。
佩佩快去拍电影吧,我在电视上又发现了你的高原红呢。
《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三):透过安利(划)卖电脑的表象
诚如许多观众,我一开始看这部剧的目的就是为了舔佩佩的颜,毕竟他的剧不多,推菊花又那么的童话欢乐向。除此之外,似乎没什么动力让我每个星期坚守在电脑前看一群人卖电脑,毕竟本人不仅对八十年代很陌生、而且计算机成绩从来都提心吊胆在及格线边缘。
然而,编剧似乎从来都不打算用紧张刺激百转千回的情节来挽留我这个理工盲。全剧不过短短十集,内容再简单不过:某年代,某公司,一个神忽悠和一群工程狮想要创造历史。有人开始抱怨:情节老套,梗天马行空,男女主第一集就迫不及待,而男主更取向不明,男二女二每天深陷各种琐事引起的家庭危机……
不过,这些真的重要么?
甚至,神忽悠有没有成为安利大王,工程狮们卖没卖成电脑有没有创造历史——这些真的重要么?
在我看来,正是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没有紧紧地与“卖电脑”的主题捆绑在一起、它的情节最终并不那么的紧凑扣人心弦,反而让这个故事显示出了它的动人之处。你看:卖电脑的路上一定要撞到一只犰狳吗?男二去商店的柜橱里偷来一只娃娃就是为了表明他是一个好爸爸吗?暴风里倒地的人们纠缠着男二的梦境、男女主总是不痛痛快快在一起反而一直纠结着多年前房顶上看星星的孩子,这些情节就是为了找虐吗?男主孤独而自负的性格仅仅是为了有看点?显然不是。
我们早已知晓历史的走向,三十年后卡迪夫电子并没有像他们曾经与想的那样疯狂参与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哪怕在当时的情节中,主角视角出发的故事也从未试图掩盖他们的产品与Apple之间的差距。但这些也不重要,因为Halt Catch Fire的目的从来也不是真的造出一台举世无双超越时代可能性的电脑。许多个主人公的零零碎碎生活片段,铺平了人物形象上的空洞。他们真真实实地生活在八十年代,距离我们还有三十年空白的陌生未来,这也正是内心的恐惧和空白。马路上那只缓慢爬行的犰狳、女主身上那种令人不安的年轻、那些来去如流水的过客、穿越飓风或是倒在大雨中,以及妄图在花园的泥土中挖出巨人——这些拼凑出了真实的生活、那种站在未来面前的手足无措、那种真切的“当下”。安利王男主嘶吼着“have a lot of fun; make a lot of money ,却比任何人都更阻挡在”make money 的路上,他一次次要求着“different different different 永远不知满足,因为面对生活的惶恐感、对待无法挽回的人生的谨慎与恐惧——这样的空洞money永远填不满。他们正踩在时代转折的路口局促不安,具化的生活里,电脑就是通往未来的独木桥,有如诺亚方舟。Halt Catch Fire不需要造出一台杰出的电脑、不需要完美的爱情故事、不需要虚拟一个永远势如破竹的黄金团队;它只需要还原出那种犹豫矛盾与不安,就是给了观众一个真的八十年代,就是一个最好的交代。
《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四):E04有感
E04看完,剧情的发展真的牵动观众,我也被Joe骗了。
一开始我也以为是Joe多事安排什么清洁工,结果没想到的是,这是他故意安排的。
这里我想提醒一下,怕万一又有人喊没看懂的(看懂的就当我多事)。Joe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早就知道那个记者根本不想报道他们公司,那个记者也根本不相信他们有什么创造性的突破,但如果公司发生大事那个记者倒是会报道的,报道那种负面新闻,某某一小公司想超越IBM结果自取灭亡这种东西。所以,Joe玩了一个花招,你想看笑话,行,我就给一个跌宕起伏的剧情,开始是笑话,但结局不是覆灭而是成功。从那个谈话也能听出,那个记者说我只给你15分钟,而且根本不想听他们的讲解,结果后来了,Joe赶他都赶不走,这就是Joe的目的。太腹黑了,聪明。
有意思的是,Gordon听到老婆跟他讲这个事的时候的反应,我一度怀疑Gordon其实也知道这个计划,不过按照Joe的习惯,Gordon应该不知道。
被警察打估计是那个富婆干的,上次那么掉面子肯定要报复一下,总裁被打的那样子也太惨了。
我真搞不懂Joe这么多年是怎么活下来的,他这样真得罪人啊,估计谁都不会喜欢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太多了。
关于Cameron,我是既不喜欢她,也怜惜她,她就一敏感的女孩,聪明,但其实也脆弱,没有坏心,谁对她好一点她一定懂得感恩,但她也单纯,容易相信人,对自己有时会迷茫。
好吧,其实Joe总裁也不逗人喜欢,换我估计也有想揍他一顿的想法( John Bosworth去警局保释他的时候肯定就是这么想的,哈哈哈)
第四集看完,我想说,其实这剧还是有一些惊喜的,虽然存在一些Bug,但剧情真心不拖沓,而且时不时“惊吓”一下,在这个剧荒的6月蛮好的~~
《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五):Halt Catch Fire
断断续续看完了中文译名《奔腾年代》的第一季,很奇怪,大多数人不理解的Joe MacMillan的疯狂与偏执,结尾烧掉一卡车电脑的剧情被吐槽,但是Joe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自己的创造、产品抱有强烈完美心理的偏执狂,不是我心中所想就无法与世人见面,Joe每天西装革履的开着保时捷,如同他所说这是他的全部家当,无时无刻Joe在众人面前都是保持风度的贵公子,我们爱他完美的外表,他爱他完美的产品。
是的,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在乎伤了谁的心,可Joe的内心有谁care呢?有人在乎的是情感上的抚慰,有人陪伴与倾听就能宽慰自己,世界是什么样的与我无关,他们贪图个体的享受,享用他人的创造;而Joe抛弃了情感的抚慰,也没人倾听他内心燃烧的那团关于未来的火,他独自前行,像个勇士一样身重数刀依然没有放弃,大多数人认为勇士是不需要安慰的吧,他们已经强悍到无懈可击,所以无需在意。Joe的疯狂带动了Cameron、Gordon甚至Donna以及整个卡迪夫电脑公司,打破了他们曾经所谓舒适安全的平庸生活,Joe在哪里哪里就会风起云涌;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的对抗和争论,每个人似乎都因此伤痕累累,却也因此活得更像自己,最后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Joe心中的那团火无法熄灭,他又从头开始了。
“Halt Catch Fire”是早期电脑指令,执行后电脑进入竞争状态。Joe大概体内已植入了这条指令,终身要在竞争状态中挣扎着改变世界。
个人公众号:Aspartamme
絮絮叨叨,听歌拍照码文字。
《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六):成功只源于辛勤的工作,而你是知道这一点的
我对这部剧的打分改了三次,由三到五依次递增。
最终让我觉得这部剧不能不打五星的原因就是标题那句话,剧中男主的父亲对他说的那句话“Success only comes with hard work, and you know that. ”
最后参加展会时的一些小细节,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那台被寄予厚望的个人电脑,在参展前出现了些小故障,夫妻俩暂时无法捣鼓,做技术的两人认为最好有一个无静电的环境进行调试。
于是,这个被一大群花痴们形象描述为“霸道总裁”的男主角,默默的在卧室里用厚纸板拼出了一个隔绝静电的环境。唯一一张软软的床,让给了技术人员使用。
关于急火攻芯的主要角色原型,在其百科简介里有这样的描述,他之所以获得亲睐,是因为他,干实事。
我是真心的喜欢这部剧,也是真心的希望这部剧能够长久的延续下去。但是没有这么容易。第二季已经获取续订,在此之前李佩斯在某访谈节目被问到最近在做什么时,答曰休假。但是又很无奈的表示,想做电视剧。主持人回答他说,这并不容易。他的回应是,我知道。
我知道,这部容易。
但是这份不容易,有多不容易,想必就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了。
前英国首相,被人称之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有这样一句名言,在我所知道的成功人士中,不辛勤工作的,一个都没有。
就像是剧中乔的父亲所告诉他的那样,成功只源于辛勤的工作,而你是知道这一点的。
我最初是不知道的,或许现在也无法切身的体会,迎难而上,攻克重重艰辛去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奋斗,究竟是多么困难的事。
急火攻芯剧组,在极低的收视率下,非常非常不容易的,获得了第二季的续订。据说这部冷冷清清的剧,背后的赞助商是微软。
作为后起之秀的微软,并没有加入到八十年代的个人电脑战局,但是对于同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电子信息技术公司,那份刻苦,那份拼搏,或许也想传达给人们。
李佩斯在之前的访谈中提到过,这不是一部关于电脑的电视剧,而是一部关于时代的剧。
这部剧的创作者,从八十年代那群追名逐利的IT从业者身上提炼出来的,除了这无常,不如意,残酷,波澜不断,现实而又虚伪的人生,之外,还有的就是这一份实打实的“辛勤工作”。
现在的IT小年轻们,一波一波的想着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做光鲜而又宏大的事,但是就在这部剧里,被人奉为“霸道总裁”的男主角,要为技术人员的调试工作,甚至不知道有没有未来的厚重电脑,躬身拼纸板。
这才是现实该有的样子。
隔壁的《硅谷》还在写着超出人类认知的算法,泡着美艳又善解人意的妹子。我认为那是很好的面向年轻受众的喜剧。
但在这里,孤独与黑暗,不明朗的前景与繁重的且不讨喜的实际工作,才是真真切切的通往未来的路。
《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七):到奔腾年代的下面评犀利仁师,会不会有点不好啊
第一集就打错擂台,这位师傅还真是萌蠢。
湿湿基本可以算作电视剧版的河东狮,甚至导演怕大家看不出来,还设置了同款的光头大刀大哥在旁边帮衬。
而那位包子女扮男装,感觉走的是mygirl的风格,那眼珠子再转就该掉出来了,很俏皮。再加上贫贱的出生,注定这个女二号会抢掉湿湿部分的风头,不过着实让人看着心疼且敬佩,这样的女性角色,想必编剧也是一位女权主义者。
而第一集就露出马脚的男二,不可以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为换你好好的一件珍贵玩物,被莫名其妙摔个稀巴烂,不仅跟包子相提并论还被众人哄笑,你会怎么样?但至少是不讨喜的,从女三嫌弃的表情可见一斑。不过他掰着随从的手指数数那一段足见他的天真和善良,奇怪电视剧里的男人们为什么都是这么萌蠢,难道现在的男生萌字当道?不免想到了我是歌手甩腿的磊哥跟顶着一头白发的波哥。
不得不提的,就是动画包子,那是神一样的存在,纵观那些可以为之的古装特效,应该是从张纪中开始各种夸张各种摆拍,又各种渣各种露馅,尼玛!你当我们是看男主女主摆pose来的吗?!还不如这样生动的动画,就像万万没想到里的孔连顺,即使不是这样这样这样的特效,至少是好玩的,希望这特效包子能带领我国的动画走出自己的路吧!
最后还是台词,编剧大哥,虽然是古装轻喜剧,可尼玛要不要这样高频地使用现代教育体系的词汇啊?难道是编剧大哥大婶想对当今的教育say no?但愿是这样的。
一言蔽之,看着四爷跟湿湿戏里戏外都在谈着恋爱,让单身的我忽然想有一位女朋友,在六一吵着嚷着要过六一儿童节,要吃雪糕要么么哒,最后都去滚床单,请告诉我哪个儿童会这样?!
《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八):外行不懂,上过点学的啼笑皆非。
生活大爆炸或许是部好剧,但里面提到的名词只会让外行不懂,上过点学的啼笑皆非。
这部剧初期给我同样的感觉。知道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叫VLSI就叫懂行?居然有个领域叫做personal computer design... 这么包罗万象的东西是指中关村攒电脑么?Hardware Software Integration,然后又谈OS和firmware,水果和橘子是包含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随便写几个汇编指令就是brilliant等等等等...
无论软件还是集成电路,在某一个领域的某一个方向做到专精都是毕生的工作,而这部片子又是那种一个年轻天才无所不能的脑残风格。大多数设计专业领域的美剧都这个毛病,就跟suits遇到需要解释法律相关问题的时候就两个人恍然大悟的喊 oh shit 我怎么没想到!然后就不解释直接行动了...
唯一能让我看下去的动力,就是主角是莱格拉斯他爹,美丽的精灵国王... 忽略所谓技术名词,就当一部商战剧看就好了。
《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九):Tough Future
我承认我最近看霍比特人疯狂迷上精灵王,我是为了Lee Pace看的这部美剧。对于Lee Pace,由于我最近爱他可能会另开一篇写他。还会再谈谈他之前演的电影《坠入》。我尽量不带个人感情色彩,而是单纯评论他的表演以及剧情。
刚看简介的时候写的是以IBM为原型,八十年代初硅谷科技革命,几个非凡的年轻创造电脑的故事……当时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geek的故事,类似生活大爆炸那种。对我这种数学都学不好的女生讲什么科技革命太tough!一点兴趣都没有!再加上之前还看过佩佩的灵指神探,那种言情小白剧我确实也不怎么感兴趣。就对这部剧也降低了很大的期待。 但是熬过前两三集发现剧情比我想象中好看太多。惊喜。佩佩演的乔,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他相当asshole!喜欢佩佩这个演员并没有让我情感带入到喜欢上乔。确实,乔是一个相当不讨好的角色。他拥有很多让观众不喜欢的特质。他的美丽包含了危险,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充满谎言与算计、不择手段。但另一方面他又有领导者的魅力,充满创意,行为大胆,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实践,但却又独断,自我,不顾他人。他外表像一株浸满毒液的花,他说的话永远只能信一半。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而他找寻的partner戈登,我更愿意相信这个Geek一样的男人是比尔盖茨的原型。本来是一个失意的电脑工程师,为了家庭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却被乔拉上贼船。到最后是变得最疯狂的人。
而我更喜欢的是剧中的女性角色。这个剧中设定的女主卡梅伦真的性格特征太鲜明,真的很吸引人。她美丽,果决,极其聪明,是个天才程序员。性格和长相都很中性,是个刚出茅庐的假小子,充满叛逆精神,极具创意。只有这样的性格才能和乔抗衡。乔曾对卡梅伦说过有人等着你失败,因为你就是未来,而这正是他们所畏惧的。卡梅伦代表的是未来,而乔追逐的正是未来。所以毫不意外,他们相互吸引。看他们情感上的对垒太过瘾,都那么聪明、狡黠。乔可以对任何人编造毫无破绽的谎话,可是当他对卡梅伦说谎时,卡梅伦却挑眉道是真的吗?你又在欺骗我。乔只能举手投降。两人其实很相似,外表都很tough(坚强、难搞之意都有),但内心有很脆弱的部分。乔对所有人编造身上伤疤来历的谎言,他不愿意别人知道伤疤的来历,自己童年的痛苦记忆。卡梅伦也从不提起自己父亲,只是将儿时父亲做给她的那个布娃娃一直带在身边。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上床却从不触碰那些回忆。燕公子说的很对啊女孩子们可要善待自己别打炮,毕竟女人阴道直通心灵,上着上着总会上出感情。而男人通常能区分的很开。所幸这部剧里的乔也对卡梅伦上出了感情。这样一个聪明到可以和自己抗衡的女人充满了非凡的魅力,谁不喜欢呢。 爱充满魔力。爱既是坚强者的软肋,又是弱小者的铠甲。一旦说出我爱你三个字,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完蛋。卡梅伦那么年轻那么骄傲,当她在出租车上哭着问乔你也会厌烦我吗的时候显得那么卑微、弱小。乔回答的是我不知道。其实这是最棒的答案,毕竟乔诚挚一回了不是吗。不再是满口谎言,而是告诉卡梅伦此刻他如此迷茫。暴雨天乔浑身湿透去卡梅伦家时说你在大暴雨天气无处可去的时候有人帮助你吗?我没有。卡梅伦让他进来了,给他看自己编写的人机互动程序。当计算机问他John,What do you want to do的时候,他终于流露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那一刻他那么悲伤,迷茫。不再是那个咄咄逼人,针锋相对,浑身充满刺,城府深沉的男人。终于向卡梅伦道出自己身上伤疤的来历。乔从第一集到最后的转变一点也不突兀,全是因为剧情走向而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刚开始他那么疯狂,那么急于求成,不停煽动别人,贩卖梦想。其实只是因为迷茫,他对父亲说我那一年半就是想找寻答案,自己到底是像你还是像她。他想用这么极端的方法探索自己人生。最后卡梅伦终于失望对他说我曾爱过你,那不是真的爱你,只是爱你眼里反馈给我的模样,那只是一种回声。而你呢,一直是那个儿时受伤的小男孩。那一刻乔怔住了。他发现他原来也许真的是错的。这种炙热到脱去伪装又相互克制避免自己受伤害的爱确实很吸引我。(捂脸!就是喜欢虐恋
第二女主是戈登的太太唐娜,这个角色我也是相当喜欢。她高学历毕业,也是电脑专业,可是迫于当时社会压力只能在电子公司做秘书,在家带孩子。她怀疑过戈登的能力,也不支持戈登追求所谓的理想。可是最后因为爱,不仅支持了戈登,自己还加入了他们。
(当然,这部剧绝不是完美,无法拔高到很高的高度。比如偷唐娜那个出轨对象利用唐娜偷点子我觉得就听三俗的。还有男女主刚开始的一夜情。 )
这些人都是被别人称作“疯子”的人。他们所追逐所代表的正是未来。如果仅仅如此,仅仅是励志,不足以让故事变得有趣。所以塑造了乔和卡梅伦拥有那么独特复杂的个人特征的人物,并且天性使然的让他们相爱了。看完这部剧只觉得Tough,那么困难却又坚定。是他们的感情,亦是未来。
《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十):极客、雅皮士和乔布斯
年代潮流感满满的剧总是很受我的偏爱。80年代又是我特别喜爱的时代,但因为不像70年代一样有那么多巨型事件吸引眼球,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太低。所以能看到这么一个剧,卡司了我喜欢的演员,描述了这个说老不老说新不新的时代风情,我还是很惊喜的。这也决定了我对这部剧的评价可能不是最客观的。
老习惯,分人物评。
Joe总
Joe总在我脑内的标签大概是这样的:Not able to tell the truth at any time, not able to speak something straight forward. Not able to commit to a relationship, a place, or most things that are claimed to be valuable. 我觉得直到这一季收尾,Joe总的心仍是狂乱的,always after something, 但连他自己其实也不知道在追寻的是什么。他应该只是告诉自己:“我现在想要这个”而已。
Joe McMillan的原形可以说来自很多人,80年代的IT领军人物,几乎都为Joe的形象贡献了某些元素。他野心勃勃,雄心壮志要“改变世界”,自信到了狂热的边缘,同时又是个典型的实干家:不像科研人员追着一个想法会孜孜不倦地求索钻研,当Joe逮住一个想法——通常还是不很成熟的想法——他会立刻想办法组团打怪刷经验凑钱造势付诸实施直至把这个想法推向现实。这种人通常和一心求索踏踏实实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势如水火(剧中G总和J总),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的存在,才让我们的生活中拥有了很多新鲜的进步。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会为了脑内的想法不断试验探索求新求证,但不免忽略现实需求(作为一个搞生物科研的人我必须老实承认这是事实)。剧中这类人的代表是Cameron,是G总。C说Joe要做的PC是“陈旧、老掉牙、微波炉一样的cliché”,的确是一个天才创意者会对市场部老大说出的话。当人的”科研中二期“结束后,就会意识到应用技术与纯粹的科研创新各有各的存在意义。前者与后者比尽管显得小儿科,但如果没有Joe这样的人一点一点地将新开发出来的技术应用化,推向大众,那大众如何从科技的进步中受惠?这也解释了为何今天大多数人提及智能手机,记住的是乔布斯的名字。写到这块我不由得罗嗦,因为确实让我想起导师对学校另外一个大牛导的评价,很像Donna评价Joe的话(笑),原文是all hats but no catle(很有德州味儿不是嘛)。无论如何,在前沿技术走向大众的关键环节,他们是核心,是精神引路者,是领潮人。
不过一个这样的人物,绝无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光辉形象。他们是投机者,而且是投机者里最成功的那一群,必然要有饿狼式的狠辣和赌徒的精明,必要时不择手段对Joe来讲简直是生活定理,而什么时候是必要时,全由他自己说了算。第四集中Joe为了博新闻版面,一手炮制“存储危机”,按照Donna说的——几乎毁了Cameron的从容自信,和彻底毁了她全家的一个晚上,还严重影响了Donna的工作、技术组全体的睡眠和两个小女孩的晚间休息,当然Joe完全没有任何道德上的负担。原因是这些东西在Joe总的头脑中根本没被放在计算范畴内。Donna的怒气一部分也是来自于认清这一点的无力——Joe有问题不是最麻烦的,他不认为自己这是问题才是最惹其他人恨的地方。
Joe的内心无疑是混乱的,混乱到连他自己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个梦想家,还是骗子。这就是为什么Cameron在最后一集里的那番话对他打击那么大——完美地击中了他心中最深刻的自我怀疑。Joe所到之处,鸡犬不宁,而这是可以看做是他内心不安宁的外在传递。这种不安和混乱带来能量,产生结果,但并没有帮他自身找到一个答案。所以在结尾处他出发去找答案了。“卡迪夫巨人”功成名就,Gordon得到了职位、加薪、和期盼不已的认可,Donna得到了称心的工作,更和睦的家庭,和话语权,Cameron得到了自主创业的团队。而Joe还在找答案的路上。排除在这一切之外,独自求索。毫无疑问Joe爱上了Cameron,要不然也不会允许Cameron离得那么近,把他看得比别人清楚。不过他自己的内心也是混乱的,所以要说看清,其实也看不了那么清。
Cameron
其实我本来想把C美妞放在Joe总前面的!原因是Cameron真是80年代新新女性的一个缩影,而我妈妈就属于她那一代年轻女性。她们在独立的精神中长大,青春期看着一代青年叛逆、颓废、甚至彷徨(70年代青年浪潮),并以此为典范,在新技术革命发生的年代里就业,面临无限可能。因此他们勃发,有力,虽然也充满年轻人的脆弱但饱满向上。Cameron那个年代的女孩儿流行不在意自己的女性身份,甚至刻意地抹去女性的外貌,鄙视办公室那些高跟鞋女式衬衫盘头聊天的文秘女们。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这种鄙视是有资本的,她做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是公司新技术新产品必不可少的灵魂部分,而传统办公室女性的工作是男人的附庸。而另一方面,她年轻地还认识不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方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固执地认为只有她的人生才是饱满的,只有她的目标值得追求。全剧10集中Cameron的成长相比于Gordon或者Joe来看很有限(开始时是个勇气天赋的年轻人,结束时也是,有了想做的事情从来不犹豫),毕竟几个月的时间不足以让一个大学没毕业的年轻女孩儿蜕变成一个成熟的个体。但Cameron身上的青春无悔,精神和物质上的独立和勃发,让她注定出众。第三集中Cameron拿到第一周的薪水,兑换了支票走在大街上的一幕,让我震撼了一下——那么犀利地描述了一个年轻人最 年轻时的一面,又蜻蜓点水一般掠过。这部剧有瑕疵,但的确是用心做了的。
Cameron的很大一部分魅力在我眼里来自她的不完美,因为她的成长还远远未结束,而只是刚刚开始。第二季我甚至比期待Joe总还更期待Cameron这个人物的发展——明明李佩斯才是本剧我最喜欢的演员!如果说Joe这个人物的魅力来自于他邪教领袖式的精神动力,以及时不时在让人咬牙切齿的理智和让人咬牙切齿的疯狂间冷静切换的话,那Cameron的魅力就来自于她的一贯性。从始至终,她都是独立的,精神上、物质上、情感上。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人不爱~ 她的生活被描述为一团混乱(Donna语:a mess),但她的内心从未迷失过,总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哪怕是爱情来临时,和爱情受挫时——这两个女人最容易做出不理智决定毁掉自己生活的时刻,Cameron也对自己要什么没有丝毫迷茫,对自己是什么人没有丝毫动摇。这就是精神独立。80年代的强大女性精神,被Cameron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一面。而另一面在Donna那儿。
Donna
首先请D美人收下我的膝盖!
如果说Cameron是小魔女,Donna就是女超人。拿得起,放得下,这是我对D美人的总结。不管男人女人,能做到这一点都很可怕,也会很有魅力。Donna一开始好像是作为一个陪衬式的妻子出现的,我还以为是本剧的花瓶角色出现了呢。外貌上固然是温润窈窕的,但也毫无惹眼之处。Donna第一次变得闪耀生动是在向年轻上司(同时是她同学)汇报工作的时候,一个微小不甘的眼神闪动,一个刻意僵硬的柔顺表情,让我们看到她的才干,她的隐藏,她的内心强大和刻意收敛。这种丰满的性格配上演员柔气的面容,人物突然变得好立体,这个工程师妻子瞬间变得引人注目了(对我而言)。
作为Donna的老公,G总又自私又甜蜜。潜意识里Gordon还是认为自己的梦想和工作比妻子的更重要,但他也会在人前人后毫无障碍地承认妻子的才华更高。在Donna帮他实现了Giant的成功面世之后,Gordon也鼓励Donna去追寻自己想做的工作。这在当时那个年代也算是很有爱了。好多天朝男人现在还做不到呢不是么。不光是在80年代,在每个时期,越是头脑出众内心强大的女性,越需要直面其实不怎么堪面对的两性关系现实。Cameron作为更年轻的一代,选择冲破现实,剧组借Boz的话说出:“很多人盼着看你失败,因为他们害怕你是未来”。而Donna选择了更常见的那个选择:妥协——“she made Gordon's life/achievements possible”。第一季结尾为了安抚身处当代的观众们,给了一些正能量。Gordon在答谢晚宴上感谢了他的两个partner:Donna和Joe,Donna被放在了前面。虽然我蛮可怜Joe总的,但这对D美人倒是个迟来且应得的奉承。
Donna和Gordon都是80年代理工科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身上知识分子的浪漫理想主义情怀和理工科的一丝不苟地务实紧紧交织在一起,上谈得了理想梦想情怀,下可以为了一张账单一次小费跟人吵嘴,玩得了乐器拆得了导弹修得了自行车。第四集末尾Donna看着再一次迷失在自我怜悯和惊惧爆发边缘的丈夫,叹了口气,拿起工具铲,走到前院——还穿着高跟鞋!然后一铲结果了那只让女儿们无法安心睡觉的小鸟,我看了好几遍还是爽得不行。
天才美女,气场人妻,钢琴十级,吐槽能手,这真的不是什么美少女玛丽苏小说的人设吗?
Gordon
可怜的工程师只能放到老婆后面了。Gordon是父母辈中年男人的典型样本,安稳,现实,表面的懦弱和来自生活的重压,曾经的挥洒已褪色成对柴米油盐的不耐,可又会尽一切努力维持住这日复一日柴米油盐的平稳生活。胆小,似乎已成了他的伪装色。可是凑近看一看,这个样貌平凡的男人明明又跟胆小沾不上一点关系。他可以自私,有时相当疯狂,还带着无法掩饰的清高书生气,但紧要关头又极为靠谱。每当团队遇到了看似会毁掉一切的大麻烦,先吵吼一顿发泄不满的是他,先动手以自己的方式解决的——也是他(可能是因为发泄完了所以能迅速调整好状态,也可能发泄就是为了调整好状态)。不得不说,有家庭的男人变得更懦弱(第六集里看到飓风中损毁的电线杆,Gordon反应过来的第一行为是逃走,而不是去救助倒地的行人),但G总就是能带着这种懦弱,不断从家庭中寻求对自己梦想的支持,一步一踉跄的朝自己的目标方向走。
我觉得第一季中Gordon是被Joe重塑的一个人。在Joe总出现之前,他青春过,梦想过,激情过,狂野过,可是那些都失败了,所以他把那些都放弃了,躲藏在家庭日常中,试图埋头不见自己的才华和困境,甚至浑浑噩噩过一生。可是内心里又无比清楚自己这种视而不见的愚蠢和蹉跎。在这种矛盾下,他的每一天都是痛苦的,毫无快乐可言。Gordon和Cameron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危机中两人还能能藉由各自互不相干的过去和少年琐事迅速破冰详谈甚欢。像他们这种生而为创作的人,是无法承受不去创作带来的苦闷的——但他又没有勇气和自信去再次进行创作。Joe的出现把他地从自我逃避和自我否定的深潭中拉了出来,硬生生甩到了水泥地板上,用脚踢着逼他前进(可能还穿着意大利制皮鞋)。如果不是如此,Gordon也不过是又一个湮没在办公室政治和失败婚姻中老去的平庸技工而已。这种odd couple的drama在美剧中也是屡见不鲜了,HCF只能算是完成地中规中矩。
这部剧中的笑点都比较闷骚,很多属于理工科技术宅才会觉得有趣的东西,细节设计有些太细节了,不容易引起观众兴趣。说我比较喜欢的其中一个:去展会前公司遭遇雪崩,Joe总这个一贯打着鸡血上班的人都决定放弃了,回IBM去听爸爸的话过日子。这时G总突然顶着精神病光环爆发了,迅速跟Cameron冰释前嫌,两个人建立了技术宅之间的革命同志友谊,并一起嘴炮了Joe总这个大孔雀给他们变卖家当去参加展会。真是笑爆了。
从剧集的结尾安排来看,编剧是没想着会有下一季续订的。所以在结尾时三个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有了交代,只在Joe身上做了开放式结局。不过主演李佩斯作为2014年新晋男神,很好地发挥了水准,而且每个角色的演员发挥都极其令人赞赏。所以获得续订也不算意外。
这部剧的一个大缺点就是无厘头情节的添加,3集的断背吻,6集的手电筒照飓风,都属于这种无营养无意义不知所云的情节。可能是想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但篇幅有限所以就乱了一点。也说明编剧不是全无野心的嘛。
这部剧的镜头语言我很喜欢,大量的单人背后机位,使得叙事总是在几个人物视角下交替进行,比纯粹的第三视角(上帝视角或全景机位)更有贴近感,让这个关于线圈和程序命令的故事摆脱了一些冷冰冰的局外人感,让我们这些不懂计算机的人也能纯粹从人物的角度去代入,感受故事中的情绪起伏、激动和挫败。镜头作为叙事的一部分,一向是我很看重的,HCF镜头画面优雅、干净,传递出那个年代独有的一丝现实浪漫主义气息。
最后放一段我写在学校杂志上的介绍吧:
HCF量小质高,节奏合理,集天才、疯子、摇滚乐和女权先锋、没节操的嘴炮霸道总裁、和爸爸妈妈辈的极客工程师于老式写字楼的白炽灯下,啃着汉堡,在褪色的画面中说着有腔调的得州口音,且还难得地保持了可敬的颜值高度,绝对是今年值得一看的小众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