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怒放之青春再见》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怒放之青春再见》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怒放之青春再见》经典观后感10篇

《怒放之青春再见》是一部由卢庚戌执导,潘粤明 / 吕聿来 / 秦昊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怒放之青春再见》观后感(一):怀旧是一种病,就让我长病不起

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长影评。

之前说13年11月22号上映,我21号已经决定自己去看了,结果那晚看到紧急撤档的通知。据说是因为当时外国大片密集,导致本片市场空间太狭小。至于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后来刷豆瓣,看到14年1月10号重新上映。虽然考试月时,对于资深学渣来说,一分一秒都是珍贵的,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去看。

跟想的一样,全天一共三场,我看的是中间那场,可容纳200人的放映厅,一共5个人。

从最开始听说这是卢庚戌的处女作时,就决定力挺。我不是水木年华的脑残粉,只是单纯地喜欢他们的歌,很喜欢,手指一划,弦一动,吉他一响,我就醉了。就像片中郑天亮对酒吧里闹事的客人说的,我们这唱的是民谣,和《爱情买卖》不一样。有人说,有些人听民谣简直听出优越感来了,你就当我也听出优越感来了吧。水木年华,老狼,崔健,钟立风,宋冬野,李志,周云蓬,王筝,邵夷贝,我没办法不心动。所以我听不了什么欢子郑源许嵩汪苏泷徐良慕容晓晓。

下面来说说电影,说得不好欢迎指正。

这部电影李爱的原型应该是水木年华的《李娜》。在宿舍窗前听我唱歌的李娜,我曾为其写过一首歌,开学时剪了头发的李娜,毕业后出国的李娜,回国后还和我缠绵的李娜,喝醉时还会提起的李娜。很喜欢这首歌在YouTube上的评论。

【workh4rd:

This song is dedicated to 李娜?

Judge1108 reply to workh4rd:

此李娜非彼李娜也。。this is not for the tennis player or the singer 李娜,but it's for the girl that you admired during the college time.】

很喜欢最后这句”It’s for the girl that you admired during the college time”, or maybe for the whole life. 这句也正好映照了李爱飞旧金山以前留给马路的信。年轻时爱上的女孩子,其实一爱就爱了一辈子。女孩子爱上男孩子,又何尝不是?说到这,我就又想起《Last Night》里,Johanna对Alex说:“In the middle of most nights when I can not sleep,I still replay you.”一个印度的小男孩还说我拼错了,是reply you,不是replay you。我说就是replay,it means think of you in my mind over and over again.

有人说温心演得太作了,我觉得还好。看预告的时候就很喜欢那种女神范儿,长得不出众,但就是纯纯的,很干净,很大方。一笑一颦,都吸引你的视线。还有,我太喜欢她的头发了。

豆瓣上比较靠前的短评,不少都在喷杜海涛。我承认他的头脑确实是个另类,但怎么能因为有他参演就全盘否定这部片子?这样的行为跟杜海涛又有什么区别。况且他演得也可以。

电影的年代感营造得不错,磁带,录音机,瓷盆,暖水瓶,黄家驹,五月天,微信,丽江泰国旅游的话题。采用插叙的方式,衔接处处理得挺好。不过整体叙事上确实略紧凑,有些地方缺乏过渡,略显突兀。但我觉得这些技法上的欠缺也不是打一星的理由,不过想到有人诟病《斗牛》剪辑上的混乱因此给低分我就释然了。也有人说,靠音乐撑起来的电影算不得上台面的电影。我觉得论音乐撑台面,论故事情节老套,《天台爱情》真是笑而不语了。何况这些音乐很应景,那些感情很动人。很多处台词都值得琢磨。搞笑的小情节也不少。很贴近现实。

虽然我是90后,但我怀旧情结其实很重。尤其现在大学的交友氛围,都让我很想念小学和高中。当马路决定组建乐队的时候,他和郑天亮找到侯亮的时候,侯亮说,有妞那咱就弄(乐队)啊!“弄”,多怀念那些跟小伙伴说“咱弄下啊”的日子,多想念那些一起说“什么时候弄下啊”的小伙伴。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笑了,说你在搞笑吗,梦想这个词太奢侈了,我谈不起。他说,你别逃避,每个人都有梦想,说说。短评里有一条说到,当时清华见面会,卢庚戌说,人的一生至少要有两次奋不顾身,一次为爱情,一次为梦想。没人鼓掌。这个评论让我纠结了很久。我看预告片的时候看到这句话,也觉得太煽情,说白了就是太恶心。烂大街的话题,也拿出来炒。但真的想想,是谈梦想太恶心了吗?是我们没勇气面对吧?是处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浪潮里的浮躁的我们配不上谈梦想了吧?电影里,马路给曾经的乐队成员发了一张年轻时他们“怒放”的照片,配上这句话。众人心里关于音乐的梦想的角落一下子都被照亮,也呼应了影片多处提到的“给生活找点亮儿”。大家陆陆续续来到飞翔岛,完成马路的梦想的时候太帅了。马路开场的《你的每一次呼吸》,算是补偿了当年没说出口的爱。大家一起唱的《为梦而生》,一瞬间仿佛回到20年前,刘云把现场直播给地球另一端的李爱,很温情。

最后,这部电影的音乐不要太好听!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Beyond的《海阔天空》,水木年华的《你的每一次呼吸》、《像青春一样怒放》、《为梦而生》,还有片尾曲老狼李健叶世荣水木年华合唱的《青春再见》,对这种调调的摇滚民谣真是毫无抵抗力。郑天亮教马路追女神的时候说,你就弹吉他唱歌给她听,唱到高潮的时候瞥她一眼,立马收回来,等到最后死死地盯住她,等你唱完最后一个字,姑娘就是你的了。这个定理在现在显然不那么适应了,多喜欢那个年代校园里的友情,爱情,音乐。如果怀旧是一种病,我愿一病不起。

《怒放之青春再见》观后感(二):张晓晨篇:自来青春多热血,男儿一生为梦行

每一个学校里都不缺风云人物,大学本就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来自于五湖四海的青年在一起最大的愿望或许就是展现自我。相对于半官方的学生会,各种自发组织的社团则更贴近地气。而且,随着学生会渐渐成为社会官场在校园的延伸,自发的社团可能更体现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当然,每个学校中都不缺社团,从书法、舞蹈、电影到功夫、韩剧、表演无所不包,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相对来说,90年代的大学社团或许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音乐却无疑是最拉风的一项。用候亮(韩秋池)的话来说,就是吉他一抱,美女一片。

在这样的社团中成为领袖自然需要各方面的素养,由卢庚戌导演的《怒放2013》中的青年郑天亮(张晓晨)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一名摇滚爱好者,他是怒放乐队的核心人物,而且也带领着怒放乐队成为校园音乐中的佼佼者。对于这样一个角色,张晓晨的把握相对来说已经非常贴近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发烧友。

青春是一段怒放的旅程,我们只需要以梦为马。所有的热血都可以在瞬间释放,而摇滚就是最好的选择。对于青年郑天亮来说,摇滚就是他的一切,当然除了女友刘云(王思思)。张晓晨所演绎的郑天亮既是乐队的负责也是他们一群人中当仁不让的老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青年马路(吕聿来)的生活导师。张晓晨即在这各种不同的角色中穿梭,充分展现了这一人物性格中的多面。

当然,对于立志做摇滚歌手的人来说,最好的表现是在舞台上。张晓晨在表现这方面时展现出充分的痴迷,当怒放乐队初次登台时他的飘逸长发与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征服了全场,或许也征服了观众。如果说台下对朋友说要留长发才显得有艺术感是一种调侃,那么在登上的他却真把长发演绎成艺术的翅膀,在舞台上纵情飞翔。

一个极具艺术感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远离生活,作为普通大学生他同样有着大学生的激情与热血,对于马路的多次关照与提点显示出他同样明白世情人心。尽管这种洞达只是一种直觉,但却展现出他比马路成熟的一面。在郑天亮身上,对生活的充分理解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谐地融为一体,让我们感觉不到人物形象有突兀之处。

当然,这种对艺术的偏执也使得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或许与滚石的签约是一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所背叛的并不只有自己的兄弟,还有自己内心的原则以及对艺术的纯粹性。摇滚的精神是放荡不羁的自由,片中所展现的崔健的音乐会其实即是这种精神的暗示,而这恰恰是青春的最大凭仗。然而,这一切却与成名及签约无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签约已经意味着对自由的束缚,对摇滚精神的背叛。如果这种签约再加上兄弟反目及女友鄙视,那就更得不偿失。

一出《怒放2013》,张晓晨为我们展示了处于最好时代的郑天亮,也让我们重温那段无拘无束的摇滚岁月。尽管郑天亮的音乐梦在现实面前不断褪色,可是那种不羁的摇滚精神却永不逝去。每个男人一生至少都会追梦一次,在最好的年代里为自己的梦想尽一次努力大概既是郑天亮的幸运也是张晓晨的幸运。

《怒放之青春再见》观后感(三):青春再见

每个人的青春都各有不同,也许是我正值青春年华,我还并未能完全的体会青春再见时的感伤和无奈。记得有人和我说过,她愿意在现在最能任性、能去横冲直撞的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受伤流泪。我很佩服她的勇气,在最能放肆和挥霍的年华里,她选择了最大程度地拥有青春,我想,若干年回首时,她是幸福的,开心。

90年代的青春记忆,我没有经历过。但人生中至少有两次奋不顾身地时候,一次是爱情,一次是梦想。爱情的到来,我不能左右,它是生命中以外的美好,我愿意每天用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收获它。梦想的路上,注定是孤独的。这句话很早就有人说过,我也一直深深地记得,希望能时刻提醒自己,就算现在很艰难,也要继续下去。既然选择了梦想,就放弃了安逸。

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会怎样,但既然选择就不后悔。安逸的生活需要一生来慢慢走过,同样不安的日子也需要一生的岁月来经历,我们何不选择后者,也许后者的过程不普通,它和特立独行,却是我们最想要的,那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不辜负我青春时曾怒放过,也不会消逝我的青春。青春,forever。

《怒放之青春再见》观后感(四):《怒放2013》:摇滚老炮与青春碎片

摇滚让青春回忆触手可及。93年,撸管的少年因为摇滚,终于有勇气离开冰冷孤寂的被窝,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泡妞事业之中;93年,抠脚的胖子也关掉录像厅从香港三级片里抽身,敲响新生活的第一声鼓响;93年,马路和郑天亮为了梦想,踏上了“吉他一出,姑娘全扑”的人生不归路。93年是音乐的黄金年代,93年,在黄家驹去世的消息中,舞池里正在打群架的孩子们,和时代一起,集体心碎。

当年一遍遍看《九首歌》一遍遍陷入情人离别的无尽悲伤,然而看《怒放》,却陷入人到中年麻木与虚颓的惶恐中,摇滚老炮尽管有无尽嚣张的青春,但仍挡不住人到中年的危机感,从1993到2013,20年时间,尖果在风尘里老去成了沧果,正太也在夜场熬成了大叔,现实的冷漠足以打败任何人的心存侥幸,于是生活只剩下日复一日心不在焉的抱怨与逃避,每个人躲在自己身份的躯壳下,行尸走肉。

然而影片有让人惊喜的情怀,音乐人出身的卢庚戌,并没有把影片拍成一部K歌合集,而是用一首首镌刻记忆的老歌,串联起20年的时光,《野百合也有春天》、《对你爱不完》、《一块红布》……以青春记忆的怦然,去替换中年现实的危机,在伤感的氛围中寻找着旧日激情。看片前朋友说,老卢其实对自己的片子心里没底,这种没底儿,呈现在影片中,是泡妞者妞恒泡之,是爱吃大腰子的铁岭鼓王成了烧烤摊的老板,是梦想成为新一代摇滚教父的人囚于酒吧醉客,是始终不曾把爱说出口的人在家庭生活中一再走失——是那种人到中年的怅然若失。而那些来自现实的真实,转化成影片中的故事,能焕发怎样的精气神,是需要观众品味的,因为关于青春,已有过太多人讲述,以中年人的怒放去缅怀青春,卢庚戌有了自己的套路。

也能看到卢庚戌对影片的努力,Beyond、崔健、汪峰、张武、唐朝、黑豹……这些音乐人的出镜,无疑是导演积累多年的音乐圈人脉,尽数拿来为故事出力,是对影片最大诚意的体现。故事也没让人失望,完整度和完成度俱都流畅自然,回忆与现实中的两伙儿人,一并前进,青春期的爱情与中年人的危机,俱都被强大音乐魅力化解。整理青春碎片的过程,即是完成重塑与怒放的过程——失意的人找到新的方向,离别的人终未相见,都不矫情也没洒狗血,很好。这才是一部合格的关于青春的影片,也是一次既没有破坏现实生活的平衡,也不失音乐人的情怀。卢庚戌应该放心了。

最后要说,音乐的感染力实在强大,人在影片面前,脆弱如蛋,瞬间磕散了黄儿。

《怒放之青春再见》观后感(五):献给那个怒放与沉醉的时代!

1996年,高晓松出了一本名叫《青春无悔》的个人作品集,大卖,然后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也就此一去不复返,那个诗人和摇滚乐手、流浪歌手遍地行走的年代就这样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直到2013年,当年的那批懵懂无知、青春无敌的年轻人终于饱尝了现实与生活的苦痛,逐渐大腹便便,头顶微秃,渐行渐远时,才蓦然回首,想起了曾经的怒放,以及如今的沉醉。

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水木年华或许最有资格也足有理由代表那个时代,于是卢庚戌就自编自导拍出了《怒放2013》这部电影,作为给他自己已经逝去青春最好的礼物,同时也是给那一代人的共鸣。青春、爱情、摇滚乐,还有友谊,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四个关键词,而现实的无奈与彷徨,以及彷徨过后重新出发的勇气,则是《怒放2013》更加直面惨淡人生的普世价值观。

人生不可能只有青春的怒放,必然也会走入现实的泥沼,沉醉沉醉,不知归路。但是偶尔一些青春的记忆,或许也会重新燃烧起怒放的勇气,让人更加明白对于爱的定义。正如片中一直怀着怨念的马路,他的理想是唱一首歌给心爱的人听,但是兜兜转转二十年,他才终于发现那个心爱的人其实早已经守在他的身边。四十年的怒放,不会仅仅是荷尔蒙的冲动,更多的应该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幸福。

像近两年盛行的青春怀旧类电影一样,《怒放2013》把现实与青春交织在一起,让人怀念曾经。不同于《致青春》纯粹的女性爱情主题,《怒放2013》有更大的野心,崔健、唐朝、BEYOND乃至罗大佑,他们如雷贯耳的名字以及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出场方式,把那个年代摇滚青年、校园生活如真似幻地描摹了出来,尤其是那句“黄家驹都死了,你们还打什么打?”的台词,简直催泪到不行,而这种身临其境的体悟,或许是现在年轻人怎样都无法体会的。

当然,我并不认为五月天不好听,或许等到现在听五月天、周杰伦长大的孩子们,再过上二十年,同样会有像马路他们一样的情怀。只是曾经过去的再不复返,黄家驹都已经死了二十年,那些当年在校园里抱着吉他、留着长发,哼唱着各种民谣、摇滚的年轻人们,却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他们的青春。

很喜欢电影里对待往日情怀的处理方式,沉醉,颓废,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当年的初恋情人,就算再见上一面又如何呢?倒不如真正地体会一下现在的生活,感受一下那个或许唠叨,或许不那么理解你的女人。马路最终把心中那首歌唱了出来,唱给那个名叫安静的女子听,青春的痴狂至此已经洗练成岁月的沉醉,有个名叫安静的女子安静地听着,为他喝彩,夫复何求?

《怒放之青春再见》观后感(六):《怒放》:伪摇大叔的青春回忆录

《怒放》:伪摇大叔的青春回忆录

2013年春天,中国电影挂起了一阵青春怀旧风,《怒放》也是这个味儿,可惜没赶上好时候,拖延到了风头过劲以后上线,表面上似乎这是它没能像《致青春》和《合伙人》那么成功的重要原因,但事实上,自身的品质或许才是决定性因素。

《怒放》的故事其实是由现实和回忆两个空间平行对接组成,一群中年大叔已经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忽然某日老夫突发少年狂,重聚在一起拿起吉他高歌一宿,看上去和带劲的故事却没有传递出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赶脚,究其原因,在于作者内心深处,年轻时的他只是一个校园民谣歌手,而非叛逆张狂的摇青。

同样是一把吉他,可以民谣和也可以朋克,但是差别很大。

电影中出现了郝先生的名书《伤花怒放》,可一个感伤的民谣歌手又怎么爱上书中介绍了哪位对人生愤怒又绝望的kurt??

那些人山人海群头齐甩的摇滚现场,只是摇滚的表象,台上穿着皮衣的青年歌唱着满满的正能量,这二逼玩意儿怎能不让爱过摇滚乐的人火冒三丈??

主唱那温暖的歌声搭配上重金属的台风,实在是假得可怜,不能光看枪花或者穷街的范儿迷人,你可以听不懂歌词或者人家用了多少块效果器,但你至少应该明白他们的呐喊背后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力量所在!

你的内心没有野马,何必佩戴一副激情面具??

你有关于beyond的记忆,可知道他们音乐类型的广泛与歌词的深意?

你听不懂崔健的歌词,怎么知道崔健为何牛逼?

你不听《陈胜吴广》《荒原困兽》怎么知道超载当年有多牛逼??

其实你爱的或许只是五月天??

对于70后和80后的摇滚迷而言,摇滚具有特殊含义。

在传统文化弥漫在空气中的氛围里,在一沉不变密不透风的教育魔掌中,那些打口带与打口碟带来的摇滚乐事实上成为多少内心渴望叛逆与呐喊的少年的灵魂慰藉??

你可曾有过自己被一把按在轨道里前行,四周充满着期待与监管并存的目光,身上捆着种种约定俗成的枷锁?

你可曾有过被周围沉闷得犹如塑料布般的空气包裹得难以呼吸的经历?

你可曾有过在成千上万的碟海中发现挚爱专辑时兴奋得难以自己?

你可曾有过在深夜里上下铺的室友已经昏昏睡去而你一直带着耳机,里面的摇滚乐像是一个生命绽放的世界??

你可曾有过想用吉他一下砸碎烦恼、压力、考试、失恋、孤单的冲动?

你可曾有过想对着巷子口或者天空用尽力气像野狗像雄狮像毛驴一样去嚎叫去咆哮?

若你有,你就会知道《怒放》里的青春与摇滚乐有多软弱,有多虚假,有多二逼。

若你没有,请你千万别去相信那就是摇滚乐喂大的青春!

《怒放》里面有吉他有长发,却只是当年时尚文化的表象,深层里青年对于独立自我的西方文化的认同与对中规中矩俯首称臣的等级化传统文化的拒绝,在这里统统他妈的丝毫不见,这里只有一位伪摇大叔的青春回忆录,仅此而已,我已无语,一言以敝,MLGB!

有肉吃跟着你

2014-2-7

《怒放之青春再见》观后感(七):以摇滚的名义致敬青春

不知从何时起,伴着“青春”与“梦想”的苦涩与甜蜜,回忆,或者说是一股浓郁怀旧之风,开始弥漫在当下这个浮躁而变化多端的社会里。不知是人们在物质极大丰厚之后,开始追寻精神世界的释放?还是在快节奏与山大般压力的困苦生活里觅得一丝丝寄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

如果说三年前筷子两兄弟情感到位、恰如其分地用一部微电影《老男孩》,在最合适的时候引燃了这支怀旧的火把。那么今年伴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和《中国合伙人》等一众标榜着、满怀着和热情洋溢着“青春”与“梦想”的大电影,则在明星云集和闪耀的引领下,无数粉丝和影迷们的疯狂追随下,彻底将这怀旧的篝火烧的通天亮。不但照亮了华语电影市场,更给无数的适龄国人们带来不尽的共鸣和感动。

而这一部先前并不高调,之于笔者来说甚至有些突如其来的电影《怒放2013》,用其对音乐对摇滚的挚诚与热情,昂首高唱出了又一股响彻云霄的青春之歌与梦想和声。著名歌手卢庚戌的执导,以及滕华涛监制,让这一部有关青春的电影,在饱含摇滚味道的同时,以及几乎是对半比例的现实与回忆的戏份,在两代演员以及诸多如崔健、汪峰、叶世荣等摇滚巨星倾情客串的演绎下,将怀旧做到了极致。

青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生命的动力所在。青春是天边划过的流星,短暂而华丽;华丽的青春就像雨后的彩虹,难得更难忘。而青春的源动力里更有着爱情和梦想,正如影片中所说的“人的一生总有两次奋不顾身,一次为爱情,一次为梦想!”几位主人公年少时的追求与向往,爱情与梦想,鼓舞着他们在放声歌唱中,奔向人生的未来旅途。尽管,在追寻与追求的过程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泪水伤痛,但留给每个人的记忆是永恒的是美丽的。

从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到崔健的《一块红布》,从BEYOND的《光辉岁月》到小虎队的《爱》,还有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还有唐朝、黑豹等等等等。一首首经典老歌,伴着“校园里追爱”,“舞厅里打群架”,“录像厅轶事”,“寝室里捉奸”,“校园音乐大赛”……诸多让人梦回青春的电影桥段,足以令观众在动听的音乐与熟悉的画面里重回那个青涩和萌动的青春年代。

人常说,摇滚并非流行音乐,摇滚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涵义,那是一种发自灵魂的渴望和表达。正如青春中对于爱情与梦想的渴求和直接表达一样。电影《怒放2013》也同样有别于诸多标榜致敬青春的商业片。用发自内心的真诚与真实感受,将摇滚与青春做了最好的联结与融合。

仿似一部导演剪辑版的《老男孩》,并用既是音乐人又是青春历经者的热忱,用电影的艺术表达方式,用摇滚的热情,彻彻底底地致敬了一把青春。

《怒放之青春再见》观后感(八):与电影无关

潘粤明现在的状态估计和电影里很像,以前算不上多帅,但也还是个清秀小生,没几年功夫变成了中年发福的大叔,电影里那句台词“像滩猪油似的”形容很贴切,而相比于董洁却是瘦的脱了形,两个人没经营好婚姻连自我经营也放弃了,记得当初他们结婚照出来多少人感叹一对璧人,而今他们身上已再寻不到美好。

严宽演的摇滚歌手带着长长的假发,头发一甩还多出一丝妩媚,看着挺逗,一不小心发现严宽改了名字,难道是为了和他老婆名字般配么。海涛演的铁岭鼓王第一次让我看的过程中暂时忘记了他是海涛,还挺不容易。

《怒放之青春再见》观后感(九):牛逼

是十一吧。和闺蜜一起去看长春的草莓。

好多人吐槽说,长春的草莓怎样怎样。

靠!是怎样啊!现场听摇滚的感觉就是很不一样!好吗。

记得看到最后一场 ,二手玫瑰出来的时候,

全场的人浪沸腾了,大家一起唱一首歌,

呐喊着,欢呼着,雀跃着。

依然记得当时每个人统一的手势,一起喊安可时候的声嘶力竭,

也记得第一次全场那么多人几乎是一起说着“牛逼”这样的字眼。

真过瘾。

这个时代的摇滚好像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只有少量的民谣乐队啊、摇滚之类的存在着。

但这个时代,终究不能与那个时代相匹敌。

崔健、黄家驹、黑豹、beyond这些酷爱摇滚的大咖很少听人谈起。

身边也很少有人能一起哼一曲假行僧之类的中国式摇滚。

比起那些规规矩矩学习的孩子,我更爱会学又会玩的。

这就像,听身边的人唱K,可以听流行,

但我更爱民谣里不一样的酣畅淋漓。

只可惜,我是姑娘,不是汉子。

不然,早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对于姑娘来说,再怎么折腾,也终究显得单调,

这青春,就显得单薄。

非得交上几个善良、洒脱又有想法的汉子,才能让这青春不显苍白。

真荣幸,别说是不是汉子,我身边这样的朋友,一直都有。

也难得了。

几个爱折腾的人凑到一起,这青春,没爱情,也不留白了。

偶尔开玩笑,我们奔三了。

有一天,突然有人告诉我说,

生命过了八千多天了。真可怕。

觉得自己的青春,

要是没用力疯过、闹过,没使劲爱过、痛过,

就算白过了呢。没法不说,

我们在青春的尾巴上了。

岁月这个王八蛋不一定那一天突然回过头来,告诉我们说,你老了。

心里难免骂一句,妈蛋。这就老了。

想想都觉得可怕。

人生醉不过三万六千五百场。

还是喜欢这句话。

我懒散,我贪玩,我任性,

但我勇敢,我坚韧,我百折不挠。

这一辈子至少要有两次奋不顾身,

一次为梦想,一次为爱情。

听起来,真像另外一句话。妈妈说:世上有两件东西不能错过,

一个是最后一班回家的车,还有一个深爱的人。

和老妈说的时候,老妈一脸不屑加嫌弃,

谁说的啊,我才没说呢。

看着太阳上升又落下。总觉得自己就快老了。

这操蛋的人生要是真这么荒废下去,真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爸妈。

其实,我早就不是文艺女青年了。

就是俗人一个。但我爱这青春。更羡慕那些少年。

俗就俗吧。也许,雅俗共赏,人生才更有味道。

好了,哭也哭过了,写也写过了。

许个愿吧。 其实很简单。

只愿此生枝头老,身虽旧,心不朽。

to:怒放 牛X

《怒放之青春再见》观后感(十):不靠电影技巧,单纯的呈现也很打动人

看过之后,没那么差,竟然深深被打动。从海报到宣传,都可以认为是歌手的一部玩票电影。

给五星,完全是为那确实想怒放却没能怒放的青春,为确实该奋斗仍在奋斗路上的现在。

从高中开始听水木年华起,他们就已经是大学校园阳光生活的代言人,在压抑的高中生活里多么向往浪漫忧伤的大学生活,从一生有你、蝴蝶花、今天我们要走了,听着这些歌就可以想象大学生活将是多么美好。

到大学听他们,又是另一种感受,在大把的青春时光里,发泄忧伤的情绪原来也是很惬意的事情,唱着他们的歌,对生活总有希望,对爱情总有幻想,对音乐总那么痴迷。那时和搭档演出总选他们的歌,既能表达青春的复杂的感觉,又符合我们二人合唱的结构,我们拼命模仿卢庚戌淡淡的沙哑。因为那时在北京,总觉得他们离我们不远,而且他们到我们学校拍MV,超激动。我们的幻想仿佛就在身边,沉浸在幻想中也是件不错的事。后来每出一张专辑都会跟着听,即使某些歌不太尽人意,但只为曾经追求过。

他们的歌词也美,那时图书馆有本他们的写真诗集,有歌词,有诗,那本书我记得重复借过几次,大学怎么那么多忧伤,那么多幻想,甚至某些幻想也在电影里出现过。所以,不管电影的拍摄或剧情有些幼稚和生涩,但是,这些简单纯真的东西是真正刺痛了那些迷茫忧伤的回忆。

追求他们一路的青春忧伤以来,现在竟然唱到了青春再见,也忽然发现,我也正在和青春告别,和青春再见。仿佛一瞬,仿佛一场梦,仿佛还没来过就要告别,仿佛那是刻骨的回忆。

电影中用中年人来怀念青春,似乎也是把此片献给那些一路追随他们而来的年轻人,虽已不再年轻,但内心还有最后对青春的感动。电影中的教学楼、校园、女生,那么熟悉,那么遥远。低头看看现在,似乎远不如青春美好、自由,留不住的美好太令人伤感。

水木年华在怀念青春的路上已经走了很远,内心希望他们能一路走下去。电影虽显生涩,但音乐的力量足够强大,足够和青春告别!!

青春,再见!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