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戴上手套擦泪》是一部由Simon Kaijser执导,亚当·隆格伦 / 亚当·帕森 / 西蒙·J·伯杰主演的一部爱情 / 同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一):活过

八十年代的艾滋席卷欧美,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从《瘟疫求生指南》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直面同性患病人群如何面对歧视与疾病的折磨。

当时保守派人士认为这是上帝对于同性恋的惩罚。正如影片中Paul所说,因输血而感染上艾滋的是不辛。但很多人却认为对于同性恋来说,是滥交的代价。

这部影片摄影讲究,剪辑用心,电影的艺术手法却让人感受到了写实的色彩。

呈现了同性恋人群面对的来自社会,宗教和家庭的压力,自我解放后的性放纵,同性恋人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情,同性友人间美好明亮的友情,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疾病下苟延残喘的不堪模样。

但是,正像paul为自己写的讣告一样,他们活过,也不会后悔。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二):摘掉眼镜看世界

常说会让你想跟着唱的歌,才是好歌,《戴上手套擦眼泪》就像是这样一首歌,你会出神沉思、会耸肩讶异、会感伤涕零,甚至会问自己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同性恋、有艾滋病、有歧视、有痛苦。

好莱坞电影从《费城故事》到《断背山》再到《米尔克》,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让人避之不及。今年的纪录片《瘟疫求生指南》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提名。爱情、歧视、权利、抗争是类似作品的四大要素。只有当你扭过头跳出好莱坞,才会发现原来同性题材还可以如此深沉。

《美丽曲线》是BBC06年的电视短剧,故事与《戴上手套擦眼泪》同样发生在80年代,当时的英国伦敦唐宁街的主人还是撒切尔夫人。这部只有三集的短剧通过一位同性恋主角演绎了当时整个英国上流社会的浮躁与扭曲。但导演偏偏在精于权术、迷于享受、乐于交际的主角们身上点缀友谊、爱情、艾滋,让人又爱又恨。反观《戴上手套擦眼泪》,则纯粹是一部家庭伦理爱情剧,父母、亲友、爱人是所有的东西。台词“艾滋病只是他们编出来想把我吓回柜子里的谎言”是雷斯莫斯真正的想法。他太在乎自己,太希望有存在感。他喜欢写自己的名字、喜欢交友、喜欢斯德哥尔摩的一切。而这一切,都随着潮汐、温度、艾滋而消散。但总有东西,是永恒的,爱情、时间。

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同性恋、有艾滋病、有歧视、有痛苦。因为这个世界有爱。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三):印象深刻的几个画面

1.本杰明联系雷斯莫斯的父母,说他快不行的时候,雷斯莫斯的爸爸冲出家门跑到森林里,边回忆和儿子在森林里寻找白鹿的往事边哭,我也忍不住跟着哭。

2.雷斯莫斯确认感染的时候,本杰明跑回家跟妈妈出柜,"我是个同性恋…我的爱人他需要我",然后回到公寓抱住他的爱人,太帅了。

3.圣诞节的雪夜里,美好的两个人。 本杰明:“你要走吗?我们一起走吧。” 雷斯莫斯:“好啊,你往哪个方向。” 本杰明:“不知道,反正是和你一样的方向。”

4.上吊自杀的班吉。演出成功,算是半个明星,剧团的老板似乎也有意愿签下,美好的前程才刚掀开一角,一份诊断书就切断了他全部的希望。他那么决然,没有一丝犹豫。

5.保罗的葬礼。在河边,雷斯莫斯应该是想问他,"如果人生能重来,你会不会还选择当一个同性恋者?" "没有人能重头再来,这才是全部的关键。" 活得多么明白的保罗。

真的太喜欢本杰明了,接下来准备看小说原著。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四):保佑我们睡个好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

小姐姐有一天跟我说,“我给你推荐部剧,很好看,有点压抑,但是不知道你喜不喜欢这个题材”资源存了半个月今天看了!!!

挺写实还有点小压抑,拍摄的手法及剪辑都挺有意思的,色调很好看。

我很喜欢保罗这个人,很潇洒,很自在,很随性,真的活出自己的,最后的葬礼也是非常有自己的风格了,虽然知道他的葬礼会不同于别人,但是也没有想到是这样的,很惊喜也很震撼,用一首“我唯一的人生”结束了最后

他给自己的讣告是“我活过”。

雷斯莫斯问他假如可以从新来过

他说“没人可以从头活过”

雷斯给我的感觉什么说呢,笑起来很有魅力,但是小小的觉得有点渣,他跟本杰明说他说想要一种开放式的关系有一半觉得是在气本杰明 因为本杰明没有出柜他觉得没有安全感 不过也不该这样做啊 ,跟别人约炮

本杰明是真的很负责任很爱雷斯莫斯了,当雷斯莫斯无力地流着泪宣布被感染,本杰明突然转身冲出门一路狂奔。我当时以为会是逃避,但是没想到是冲回家跟妈妈说我的爱人需要我 我要陪他

影片的穿插还暗示了挺多东西的,比如本杰明的手掌印和他在海边写的名字被海水冲走的时候 都是在说在本杰明的父母看来他已经死了。

以及出现的几次白鹿本杰明父亲说过白鹿是不该存在不被人们接受的应该消灭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五):除了爱着,更是活着

电视剧是和小说一起看的。小说分为三本,电视剧也分为三集。这已经是非常忠于原著的,甚至连闪回和片段性的回溯都和小说相对应,最大的不同是电视剧三集的体量很难将除了本杰明和拉斯姆斯之外属于保罗大家庭的人的故事讲清楚。

很多只看电视剧的人不太能接受导演的隐喻太多,比如拉斯姆斯写名字和本杰明按手印。故事情节之外的散文化表达太多,而这个的确需要一段时间反刍,你才能体会到这些表达的含义。因为乔纳斯?嘉德尔本身就是gay,所以,除了我们在这本书里想看和喜欢看的爱情故事,他真正要讲的是“身份认同”的问题。整个这个群体以及这些年同志的抗争史“身份认同”都是核心。所以,本杰明的手印和拉斯姆斯的名字就变得尤为重要。

你是谁?从哪里来?你叫什么名字?你真的存在过吗?

很多年以来,真正的同性恋只能隐藏自己,孤身一生或者迎合主流世界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没有存在感的,就算我们看起来他们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内心世界中,他们是隐形的。所以,他们要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是可以爱一个同性?当然是,但是这只是身份认同的一种表象,真正要的是——我活过,我是这样活的,这就是我。

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整个“公鸡”家庭里只有保罗。

一个细节是在拉许欧克患病之后,班克不小心拿错了他的水杯(或酒杯),当时整个氛围都变得很紧张,保罗拿起那支杯子将剩下的液体一饮而尽。他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人,他是一个同志,也承认自己是个同志,一生都要做一个同志,哪怕为此,一生孤寂,被感染艾滋,病榻上哀嚎——不管怎样,为此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小说里唯一没有写到的是保罗的故事,但是这一点点的留白却让人心里更加的难过。史蒂芬的人生一定是充满了更多的痛苦,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当他选择成为保罗之后,他保护、照顾所有遇到的同性恋,给他们指引,安慰他们。本杰明承认,如果没有保罗和塞波尔,他在拉斯姆斯死后是熬不过来的。你以为的同性恋是爱上同性,见到同性恋就将就,但是他们一样是有质感的人,在这个群体里,除了爱情,更多的是友情和互相扶持的亲情。

没错,本杰明在活着的时候被父母祭奠,他已经因为自己的身份认同被逐出原生家庭,保罗等人就是他的家人。我们以为同性恋只是在争取爱同性的自由,你所不知道的是,比自由爱一个人更加需要的是,让这个世界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这也是本杰明出柜时为什么说“妈妈,你不懂,我是一个同性恋,我想当一个同性恋,我不觉得罪恶,我没有像上帝祷告。”信仰的壁垒轰然倒塌,就算那些人擦去手印,就算海水冲散名字,他们依然要存在,要活,既然已经存在了,就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活下去。

其实,也很难责怪本杰明和拉斯姆斯的父母。因为让一个人接受固有世界观之外的东西,真的很难。他们不应该存在——可是他们已经存在了,这是一个两难的矛盾。越是爱越是矛盾尖锐,有时候爱就是这么狭隘,我可以爱你,但是你必须是我想爱的样子,如果不是,那我无法爱你,不是我的错,而是你失去了被爱的资格。保罗这样的明眼人,明明知道自己其实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的爱人,或许他心底也有一个如拉斯姆斯之于本杰明的人,但是这些不重要,就算作为同性恋最后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爱人,他也愿意以一个同性恋的身份死去。在葬礼上,本杰明和塞波尔仅仅相拥,这一刻太珍贵了,他们期盼已久的被接纳被承认被看到,只有这一刻,保罗的最后一刻,他给了他们,他的一生,是值得的,他就是这样的男子。

乔纳斯?嘉德尔在访谈中说,本杰明没有再爱上别人。可是,也许编剧和导演觉得这样太残忍。电视剧还是给本杰明安排了一个更加温暖的归宿,虽然没有明示,但是生活总得继续。得一人心也许容易,但是他们无法做到白首不相离。甚至要活到25年后,他才可以到爱人的墓前献一束花。死去的人不知道,活着的人却只能面对无尽的想念和孤寂。他们要的,不是可以爱同性,是要用爱同性找到自己,看到自己,为这样的自己存在着,感到骄傲。这就是人生

作为一套无法再加印的书和一套很难被看到的电视剧,且看且珍惜吧。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六):他不是病态,他只是gay而已,他的信仰不变

本杰明,他自小便知道自己是gay,因为家庭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让他不敢承认自己是gay,因为他知道父母不会接受他这样的人,认为他很邪恶。但是他知道自己即便是gay,也不会抛弃信仰,他从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哪怕认识了雷,以及一群看似不正经的同性恋团体,他在那个团体依然保持自己的本心和信仰,所以他一直都在祈求上帝原谅,他知道自己并不邪恶,他只是想要一个爱他的并接受他的人。后来他遇到了雷,他们相爱了,一开始他不敢向父母出柜,但在知道雷感染了艾滋以后,他毅然决然的向父母出柜,他要给雷一直以来最想要的,所谓的一个身份,直到雷病逝,都一直守护在雷的身边,因为他得到了爱人,他有责任为爱负责……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七):想说说自己对白色麋鹿细节的理解

看到评论里有对这个情节感到困惑的小伙伴,就想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

剧中出现白麋鹿的情节,主要集中在第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是:1、父亲,母亲和年幼的拉斯莫斯在丛林里采摘蓝莓遇到了白麋鹿;2、圣诞节时白麋鹿从拉斯莫斯老家的居民区经过。

首先第一点,这个剧里暗示得还是蛮充分的。因为拉斯莫斯的父亲和小拉斯莫斯之间有一段对话。

父亲:“…人们认为任何对于白麋鹿的猎杀都会招致不幸。(前面说过这是一种美好圣洁的动物)”

母亲:“谁会忍心伤害这么美好的生物呢?”

父亲:“很多,人们觉得这样的麋鹿不该存在于世,它们不属于这个世界。”

拉斯莫斯:“但它们已经存在了啊。”

父亲:“是啊,它们存在,已经存在了。”

这个隐喻还是相当明显的,白麋鹿就是拉斯莫斯这群人。同样寻找着爱和慰藉,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心地纯洁美好,即使犯错也能被轻易原谅的年轻的人,年轻的同志。现实中很多人排斥反对着他们,认为他们的存在违反了自然的规律,但是他们已经存在了,存在便有他合理之处……更何况我们的世界,不能用单纯的原理去解释所有……

第二点,我看到评论里有说认为麋鹿出现在社区是指拉斯莫斯的性向引起了大家的非议,但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圣诞夜这一部分,与白麋鹿镜头衔接的是这个小团体聚集在了保罗的家中。所以我认为是在这样一个万物崭新的时刻,他们,这群美好的人,也就是白麋鹿,相遇了。白麋鹿这个意象在此处特别突出反映在了本杰明和拉斯莫斯身上,这两个人,一个是对宗教虔诚、刚刚勇敢面对自己的人,另一个是刚来到斯德哥尔摩、即使约过但其实对一切还很懵懂、甚至没有真正恋爱过的人。他们两个的相遇,初恋的萌芽,尤其细腻、令人心折。就像白麋鹿走过人间,这段美好的情感在圣诞的雪夜降临在两个人身上……

拉斯莫斯的性向在他原本生活的地方,其实不算是个秘密。小的时候,他被同学欺负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他的性向。这种霸凌在国外其实是存在的,并不比国内好到哪儿去……更何况剧里是八十年代……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那个一直欺负他的孩子拿东西砸他,还喊了一声:“死基佬!”……从他父母遮掩的反应(说:男孩就爱说这种有的没的的话,他们只是嫉妒你考上了大学)来看,他们也对拉斯莫斯的性向有所察觉,但他们不肯承认。

还有一个就是那个一直没结婚的邻居,也是最后想留本杰明共进晚餐那个男的,这个人妥妥深柜,这一点大家应该都发现了。圣诞夜那天这个邻居和拉斯莫斯的父母聊起来拉斯莫斯不回家过圣诞这事儿,他说:“我一直都觉得拉斯莫斯这孩子有些特别……”,他话音还没落,拉斯莫斯的父亲还是母亲就立马说:”他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他是一个温柔的好孩子!”,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邻居作为同志对于同类的明锐的察觉,和拉斯莫斯的父母对于事实的逃避。(这个邻居也真心可怜,深柜孤独了一辈子……)

以上是我的分析……最后再说点乱七八糟的无关的东西……我好喜欢保罗叔啊!他就是我崇拜和喜欢的那种人!诚挚洒脱长得又那么好看!!

还有就是这个剧组真心厉害……剧本好,逻辑强,现实回忆来回穿插,但整个剧主线依然清晰,故事交代得也很完整。关键是主题真的很好,脱离了单纯卖腐的低级趣味……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八):病痛带不走的幸福

好奇怪,刚看过就基本把里面角色的名字忘光了。

里面的各种对比很不错,比如那个学戏剧的男生的精彩演出和得到化验结果、同学聚会和自杀之间的穿插,两对儿父母对待儿子态度的直接比较,以及在男主死亡前后他父母对他爱人的态度变化,等等。有些细节很动人,比如那个教会的第一次听别人说“你知道自己是GAY吗”时的惊讶无助眼神,和得艾滋的那个男主父亲听到他病危的消息后跑出去无奈的哭泣。有些场景很美丽,比如在飘雪的圣诞夜晚,两个男主漫步在白茫茫的大街上,其中一个的父母则看着一只白色麋鹿悠闲地走过村庄,而据说白色麋鹿被有些人认为不应该存在这个世界上,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了,一如同性恋本身。

这不完全是一个悲剧,甚至那场艾滋来的恰到好处,就在两个男主关系矛盾逐渐激化的时候,这突然而来的打击使其中一个毅然向家里出柜并许诺永远照顾他,另一个则收起了花心享受这份依靠。如果没有这次艾滋会怎样?也许他们会矛盾越来越大终至分离,一个会重新回到旧时的躯壳里不再踏足同志圈半步,另一个则昂首阔步走向五光十色的酒吧。如果得艾滋的是那个教会的男人会是怎么样呢?我觉得另一个不具有坚守下去的品格,可能会相伴他到死去,但绝不会在以后的三十年里还对他念念不忘孤身一人。原谅我用这么阴暗的心理去揣测两个绝美男人之间的爱情。我只是想说已然发生了的故事未尝不是最好的版本,难道非要两个人从20岁相遇到80岁去世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吗?

最后那个看起来很洒脱的人的葬礼真的有必要吗,真的洒脱是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的,更不用死了还要向别人证明我真的过的很好。

还有很赞的一点就是大量的关于艾滋病的描绘很有警示作用,甚至可以作为安全教育片来看。

虽然只有三集,但还是有点拖沓。总体来说是不错的,拍好电影不容易,好的同志电影数目也要按比例算。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九):Not evil

了解到这短剧名字的来源,忍不住心酸了一把,想起《性工作者十日谈》里Joey说的眼水都有毒。全剧都采用倒叙插叙回放的方式。有时闪得太快,我会分不清Benjamin和Rasmus小时候还有他们的家人。事实上他们长得也太像了,小时候,北欧男孩傻傻分不清。

enjamin和Rasmus赚了老娘太多的眼泪,虽然都没流下来,情绪却是真实的。Benjamin传统意义上的好男孩,从小在上帝信仰笼罩下长大,本来如无意外就是投身为上帝服务的了。可惜Paul的一句话撼动了他的世界观:You know you are a gay,right?Benjamin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惶惶地逛Gay的集中地,寻找那份归属感。这是个自我认识的过程,Rasmus也同样是这样,不过Rasmus比Benjamin更清楚和接受自我罢了,迫不及待投入到大城市的Gay圈子里,像他说的,等了19年了。圣诞P,两主人公终于相遇,可以看到从来都是比较腼腆有礼的B为了R表现了其硬气的一面,就是为了拥有你。那个雪天的画面真的好美,尤其是他们牵手的一幕。吾认为只有 欲盖弄潮 里两男主夜空下接吻的镜头能够媲美,那份两人心之所向的浪漫。R总是In the closet deeply,R 强烈渴望作为B男友身份的认同,可惜B总欠一份勇气。而这份勇气在R患HIV时爆发出来,out the closet,lose the family.那句I'm not evil.真真是戳中泪点了。Benjamin说过他希望他这一生只喜欢一个人。他遇到了这个人,可是又失去,但他的愿望还是成真了,一生只喜欢一个人。这是个心酸的故事,直面了HIV对20年前瑞典的侵袭,还有在死亡阴影下的爱与恨。

两男主演得很好,之间的相处行云流水,仿佛真是相处多年的情人般。还有Paul,他不是主角,却是全剧的核心,他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我认为都是作者希望我们看到的,关于积极的自我认同感高的同志们。

我还想说说里面的白麋鹿,这是个象征,是个点睛之笔。它们不过是基因不一样而已 有人认为它们不应该存在可是它们存在了啊。可是它们存在了啊。

《戴上手套擦泪》观后感(十):爱与恐惧——戴上手套擦泪

实在太爱这部三集剧,想写下自己的想法。

这一段话,是片中反复提到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城市,像发生在和平年代的一场战争。在这个城市里,人们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年轻的人们生病了,变得消瘦、虚弱、死去。”面对如同小时候杀人游戏一样的不期而至的死亡,他们恐惧,他们害怕,可他们又被孤立。影片的开头,疾病带来的痛苦让Rasmus眼角滑落眼泪,护士摘下手套给他擦去眼泪;而影片的结尾,患病死去的人被用黑色的塑料袋装起来绑住,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描淡写却又沉重。

一、 在沙滩上用贝壳拼自己名字的Rasmus

Rasmus(之后用R表示)小时候就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性取向,在学校里他被欺负,他不想去学校,他在玻璃窗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一笔一划,非常的专注。他一直活得很压抑,在那个小镇里他始终生活在一个霸凌他的男生的阴影下。当他终于能离开家乡去往斯德哥尔摩的时候,他是那么的快乐!R是勇敢的但又是脆弱的,当他面对他熟悉的人——家人、朋友,他会肆意的张扬他的青春与活力,他的身上有太多年轻的特性:不计后果、冲动而急躁、喜欢新鲜的事物……但我认为,当他第一次遇见Benjamin(之后用B表示)——这是他唯一当做爱人的人,也是他唯一贴近灵魂的所爱,他变得那么的羞涩,不像之前和其他同志的任何一次交往。R不再轻佻,不会和B调情,当他在手上记下B的名字和电话,B说:“上帝在手上写下他的子民的名字,表示将他们铭刻于心。”R看看B,又低了头,那个笑容很美。他们遇见彼此,是那么的契合,这就是真爱了吧。很快他们就进入了热恋期,合住在一起。但矛盾也随之凸显,一直有人说是R太花,而B爱的比R深,如果不是因为R患病,他们最后的结局也是分开。我却看到,R第一次出去找人是因为B不愿意他去看他在王国聚会所的演讲,R觉得自己成为了“无名氏”。当他唯一的爱变得不那么可信的时候,他选择寄托于性——也是他一开始的方式。B始终不愿对父母出柜的态度让R心寒,也因为这个问题,他们争执了太多太多次,直到最后矛盾的爆发和R的患病带来一切的变化。(我认为R和B的爱是一样的,都很深重,只是R的性格是任性的孩子般,所以他应对矛盾的方式是那么的偏激。)

当R的父亲在森林里失声痛哭,这一次,白色驼鹿(应该是象征奇迹或幸福吧)没有再出现。R在沙滩上用贝壳拼出的自己的名字也在海浪下被冲散(这一段看的我很难受,因为我感觉这象征着R的死亡),父母也不见了。这里应该是R精神状态上感觉到的一种孤立无援,R是那么的恐惧,他害怕B的离开但也害怕B的碰触会让自己的病毒传染给B,他不想死,可他无法拒绝。虽然R的父母在R弥留之际陪伴在他身边,可最终他的父母依然是抛弃了真实的他,从始至终真正陪伴R的只有B和那些好朋友而已。

二、 最后在墓地边失声痛哭的Benjamin

被留下的永远是最痛苦的——B的朋友一个个被病魔带走,而他却被病魔遗忘,幸存了下来,当然,更令他痛苦的是,他不能和R一起离开。B是勇敢的,身为一名耶和华见证人,从小他会被告知“同性恋是有罪的,是错误的”,但当Paul(之后用P表示)问出那句话,B挣扎了但也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他原本始终不想对父母出柜,源于耶和华见证人严格的约束,而当R告诉B他有艾滋之后,B立刻决定要陪在R身边而飞奔回家向父母出柜。在这之前,我一直对B很无感,这一刻我才看到B性格中的亮点,他的坚定和善良打动了我。B小时候在父亲刚擦干净的玻璃上留下手掌印,而父亲训斥了他,最后用布将痕迹擦去,我想这里暗示了B骨子里的一种打破陈规的本质和他父母的严守戒律。也是B出柜后,他的父母戴上玫瑰和蛋糕来祭奠他的“死亡”,那一刻的B内心深刻的绝望了吧,但他依然对母亲说,“I’m not evil.”父母离开后,他哭的泣不成声,从这一刻开始,他已是父母眼中的“死人”。如果B不够勇敢,我想他不会选择活下去,带着对R和那些朋友的怀念,一直坚持到了R父母都离世,他终于能去看看R的墓地,去献上一个迟了很多很多年的悼念。那次圣诞聚会上,B应P的要求念了那一段令人最后看来心碎不已的句子,“主要人们擦去一切眼泪,死亡将不会存在,也不会再有悲伤、哭泣和疼痛,因为前事已经过去了。”R很喜欢这一句,他要求B再念给他听,当R在病床上已经失去视力不能说话时,B又念起这句子。可是死亡还是存在,连擦眼泪也要记得戴上手套。

最后在看完R的墓地后,B和那个邻居并排坐在长椅上,他终于忍不住讲起那段只有他还记得的往事,他当时的痛苦和害怕在这一刻才算真的释放出来——看到深爱的人在艾滋病的折磨下渐渐死去,他会多么难过!可当时的他只能忍住眼泪带给R积极的心态和希望。而这么多年,他始终忍耐着,直到这一天他再次与R“重逢”。樱花树下他们是那么的开心,所有的人都年轻而美丽,姑且让我判断这一刻B也终于解脱了,和他们在一起了吧!

其实还想说说P(但感觉我已经啰嗦了一堆了……),那个大家庭的领头人,一直给很多人带去力量的他,即使免不了痛苦的死去,但葬礼上,他依然是那个热情的美好的Paul,带给大家欢乐——纵使忍不住流泪,但嘴角始终是上扬的,对啊,这就是Paul的风格吧!还有Bengt,最害怕艾滋病的年轻演员,当他的诊断结果出来,他选择在艾滋病毒侵蚀掉他生命之前就自杀。我很难说他这样的结局究竟算不算太懦弱,在那个年代,面对如同死神一样垂在头顶的艾滋病,内心会很恐惧吧。还有Seppo和他的爱人,Seppo的生日聚会上,他们一起唱起那首“祝你长命百岁”(这里我泪奔了)他们爱的那么真,可一旦死亡,他们真实的一切都被抹去了。

因为爱的存在,所以恐惧它的离去,可这一刻我们都是那么的无助,只能在黑暗中等待一个判决,我们的爱难道是有错的吗?那是那么的真实,可却无法逃脱死亡的阴影。到最后,我想B和R能幸福的在一起吧,纵使已经死去,但我相信,有那么一个地方,又是一年圣诞节,P拿出香槟,有蜡烛的光芒柔和,他们相聚在一起,再一次唱起那首“这就是我唯一想要的人生,”……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