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金华站》是一部由毕鑫业执导,张师 / 王羽西 / 刘恩硕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金华站》观后感(一):这只是一个平凡男孩的青春插曲
这是个喧嚣的世界
我从未觉得安静过
他的繁荣 他的昌盛
带给人们却只是更多的疲惫 更多的抱怨
于是我捂住双耳
不去听他的疲惫 不去听他的昌盛
不去听他的繁荣 也不去听他的抱怨
于是我以为我的世界安静了
只是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人
哪怕她不曾对我讲过一言一语
但我却听得到她的声音
写出这首文艺小诗的张乙,是个在读高三生。他貌不惊人,有两个战友,三个人一起熬苦哈哈的高三生涯。他是个学霸吗?不是。他是个文艺小青年吗?也不是。在苦苦地追寻他的梦想吗?没有。剔除了所有偶像剧和青春电影男主的特质,张乙就是个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普通高三生。这个铁三角最常做的事,是复习时偷偷看漫画,周一前狂抄作业,吐槽家长的管制和“别人家的孩子”。
作为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高中生,张乙对待喜欢的女孩,也仅仅是在门前刻意等待,跟在女孩身后而已,尽管女孩没跟他讲过一句话。
也许他还做了一件小浪漫的事——每天早上站在楼道上给女孩念诗。然后不小心把诗献给了女孩的妈妈;甚至半路杀出了一个班长,跟他抢送女孩回家的权利。他的小聪明让他重新跟在了女孩身后。不过到最后,他的故事也没有结果。
《再见金华站》,演员颜值不高,演技不精,台词还有些尴尬。不过在24分钟内,它讲好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耐心看下去,最后一幕不自觉就湿了眼眶。
大多数人的青春啊,总有过一场无疾而终的暗恋或明恋。那年冬天臃肿的校服里,藏着一颗无所依从的心。没有熊熊燃烧的理想火焰,甚至也没有迷茫,只是简单地走过那段岁月。然后简单地喜欢上了一个人,简单地做着小小的努力,简单地傻笑和陪伴。那些琐碎零散的时光里,给生活带来一丝色彩的人和事,比结果要重要得多。他们不带来所谓青春的阵痛,只有满心怀念。
张乙多年以后也许还写诗,也许不。但他大概是难以忘记,他给喜欢的姑娘念了一首自己的诗。那时候飘着雪,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她就站在站牌前,转身走了,然后回过身来,说了两个字:喜欢。
《再见金华站》观后感(二):一句“喜欢”,对于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真的已经足够了。
起初是高中同学“小孩儿”推荐给我这个电影,并且告诉我,看,男主人公穿着一件和你一样的毛衣(美特斯邦威五十块钱买的)。
“小孩儿”是我高中吉林一中的朋友,一起写小说,一起写情书、追女生,一起抱怨女生不懂自己的才华。
作为一个吉林市长大的人,电影中的场景都很熟悉。“金华站”不是吉林市真实存在的站桩(站桩可能是吉林话),但能看出是松花江边。而按照站牌,水门洞的下一站就是毓文中学,导演的母校。
毓文中学是一所著名的高中,也是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的母校。吉林一中是吉林市理科最好的高中,毓文中学是吉林市文科最好的高中。两所学校相距很近,曾发生过很多爱情故事。而电影中师徒四人放学路上走过的路就是紧挨着吉林一中的北山公园。四人穿的裤子正是毓文中学标志性的红色校服。
电影中最抓紧我的其实是两句话:
第一句,在下原创。生涩的情诗,如果说听得有点尴尬,“在下原创”四个字简直就是尴尬至死,但就像是点睛之笔,把我瞬间拉回那个青涩的年纪。
第二句,就是女主人公唯一的一句台词“喜欢”。我从未想过一部描写青春和爱(爱这个词不准确,可我一时词穷了)的作品女主人公能只有一句台词,而这一句台词又如此的震撼。关于学生时代的所有青涩回忆瞬间涌上心头。结局是不完美的。男生念情诗被察觉,女生家长搬了家,于是男生只能孤身走向西天(高考)。但结局又是完美的。一句“喜欢”,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真的已经足够了。
《再见金华站》观后感(三):再见,女神。再见,青春。——一部小成本微电影的爱情观
这部参加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的毕鑫业导演的作品,以幽默风趣的手法叙述了一段青春片段。身为复读高三的他们一边面临着高考带来的压力,一边却仍然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小确幸”。主人公张乙因为偶然提早醒了十分钟,邂逅了邻家女孩,王羽西饰,从此在他灰暗的复读时光中迎来了第一缕阳光。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青春类型电影,它没有帅哥美女网红脸,没有狗血堕胎神剧情,有的只是如冬日暖阳般平淡而又温暖的爱情故事,而这,才是更多人的青春映射。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的配乐,从头至尾,类似游戏闯关般的背景音乐贯穿全片,除了带有搞笑功能以外,凸显出了一种带有男孩淘气般的色彩。张乙,身为一个不是那么帅的普通男生,喜欢上了邻家的漂亮姑娘,每日偷偷在玄关处等待着女孩出现,然后打开门吓唬她,为的只是女孩回眸的那一个瞬间。这种属于那个年代的青春爱情,从现在来看,比起回忆,可能更多的是觉得不可思议般的难为情,觉得曾经的自己是多么搞笑但又不失可爱。导演从一个上帝视角出发,将原本标配的柔情歌曲改为幽默风趣的游戏配乐,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思考。
真正的青春爱情,是羞涩的,也可能是直率的,是腼腆的,可能是轰轰烈烈的,但都不及孔子的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青春时候的感情,应该是适度的,点到为止的。在最后一个点题的镜头里,男女同框出现在金华站,张乙对着女孩的背影说出了他写的最好的一首情诗:
“这是个喧嚣的世界/我从未觉得安静过/他的繁荣/他的昌盛/带给人们却只是更多的疲惫/更多的抱怨/于是我捂住耳朵/不去听他的疲惫/不去听他的昌盛/不去听他的繁荣/也不去听他的抱怨/于是以为我的世界安静了/只是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哪怕她不曾对我讲过一言一语/但我却听得到她的声音/”
大雪纷纷,世界安静了。女孩转过身来却故意侧眼,面带微笑,说了一句:喜欢,男孩激动的跳起,全片结束。
再见,金华站。虽然导演没有表示出最后俩人的何去何从,但无论如何,统筹来说,这部片子再见的,是我们每个人已逝的青春。
《再见金华站》观后感(四):再见 高三
大部分人谈到华语片,似乎总是摇头叹息。然而私以为,其实,大陆不乏好导演、好作品,中国电影缺少的是一种环境。文化产业在发展,然而大众的偏好总是在决定发展的方向。所以即便大陆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也不一定意味着它已经成熟。现在院线片中卖座的是什么?要么明星要么IP。两者有其一便有了票房,有了票房便会有利益,有了利益便会有源源不断的赞助商和导演继续往这两个点上凑。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电影院里,最卖座的电影不一定是最叫好的电影。而好的电影却陷入“没有资金宣传→被大众冷落→排片少→票房低→没有人愿意投资,缺乏资金”的恶性循环中。就拿本周新片来说,很多人或许愿意二刷甚至三刷《血战钢锯岭》,却不愿意耐下心来去看一遍《塔洛》。
有想法有能力却不能为大众所认可,甚至不能被大众了解,壮志难酬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下一次再谈到中国的电影市场,不要只会批评广电严苛的审查制度,不要只会羡慕好莱坞的特效技术,而是扪心自问作为观众的你,是否跟随着广告营销和大流走了太久,而不曾真正支持过值得支持的国产电影。
庆幸的是,笔者也了解到一些为中国新人导演或是独立电影导演提供的平台。他们在狭缝中生存,脆弱而执着。譬如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譬如新片场。至少还有人在坚持,便已足够欣慰。
漫观国产的青春片,自《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掀起大潮之后,似乎再无什么特别突出之作,哪怕是该电影的姊妹篇《等一个人咖啡》也并不能让人满意。也就是去年的《我的少女时代》还能提的上台面,不过严格地说,这些都是台湾的电影,血统也还不算纯正。
言归正传,这部半个小时的短片其实只是导演的大学毕业作品。或许也正是因为不沾染一丝一毫的商业色彩,它才显得真实动人。
《再见金华站》
演技很青涩,气氛好到炸!
没有节奏的台词,僵硬而夸张的演技,姨妈红的校裤(同款初中校服~),反而有一种很青春的感觉。
作为刚刚毕业的高三,抄作业,防家长,夹在课本中的小说漫画,课桌下的手机,课间的纸飞机,酸到掉牙的诗词,承载了太多的压力,太多的感情。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却让人无比怀念。曾经,信誓旦旦地说,高三快过去,该有多好。可以睡到日夜颠倒而无清风打扰,可以通宵打游戏看电影,可以有完美的毕业旅行。而当这一天终于来到,才发现日子过得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无聊。才发现,似乎没有什么比作业更能填充生活了。然而却再没有动力了。
真羡慕一年前的自己啊。
走到这里,我们终于分道扬镳。
没有恶俗的堕胎三角情节,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华美的布景,甚至台词都很生硬。但那是你我都曾经历过的丑丑的校服,返校前一天才开始抄的作业,藏在课本下的漫画小说,朋友间的拌嘴斗气或是两肋插刀,以及那一瞬间的萌动,那短暂岁月中青涩的暗恋。
简单而相似,因而才能引起共鸣。曾读到过,“你不是为剧中人哭,而是为自己流泪。”你所感动的,是曾经也有那么一个女孩让你心动,曾经也有那么一个男孩幼稚的傻傻的让人心疼。
奶茶唱,“有一个男孩,他爱着那个女孩。”只是后来,四处离散,天各一方。
附上短片中的最后那首诗:
这是个喧嚣的世界我从未觉得安静过他的繁荣 他的昌盛带给人们却只是更多的疲惫 更多的抱怨于是我捂住双耳不去听他的疲惫不去听他的昌盛不去听他的繁荣也不去听他的抱怨于是我以为我的世界安静了只是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人哪怕她不曾对我讲过一言一语但我却听得到她的声音——喜欢《再见金华站》观后感(五):你的青春,是否也有个夕阳下的剪影?——微电影之《再见金华站》影评
这部由当年中传电视系学子毕鑫业创作的微电影,一经推出便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轰动,在豆瓣山获得了许多大片都无法企及的“8.7”的高分。许多网友都表示被该片朴素而又真挚的情感打动,认为该片是近几年来微电影界不可多得的好片之一。
确实,拍什么微电影,特别是拍什么题材的微电影,是现在学生创作微电影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主流微电影越来越商业化、大牌化甚至低俗化的情况下,是“小清新”还是“重口味”,是跟随大流还是坚持本心?演员、道具、设备、场地,······每一项都是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的制踵,但文艺创作终究是讲究从心出发,情感永远是不变的主题。而《再见金华站》这部影片,则用实际告给学生微电影创作者树立了楷模。
从剧情上来看,《再见金华站》讲诉的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一个高三男生因为母亲送的闹钟每天早起,却因此偶遇了楼上一位同一中学的的女孩,男孩因此暗生情愫,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逐渐使女孩对她产生好感,但在想进一步发展之时,女孩却为了学习而被迫搬家。但这样简单的主题,却真正拍出了许多同类型青春爱情片所难以表达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情感。到底是什么使得本片如此有魅力呢?
不得不说本片剧情方面安排巧妙。除了开头处的倒叙,全片采用的是线性的时间叙事。但看似平淡的高中学生生活,却通过一件件趣事相互联系,此起彼伏,两个关键人物“胖子”和“美女”与男主人公间通过诙谐幽默的话语不断互动使得气氛活跃。而作为“反面角色”出场的“班长”也不时与主人公发生矛盾,使得剧情不断深化发展。从整体剧情上看,本片采用的是典型的“一波三折”式的情节发展模式——前面的情节推动后面的情节不断发展,情节低落之后是高潮,高潮之后又陷入低落。当男主人公刚获得女主角的好感之时,作为“搅屎棍”出现的“班长”打乱了两人感情继续发展的节奏;当男主角通过诗歌使得女主角感动之后,女主角却硬生生搬走了。这样的情节起伏虽谈不上是什么生离死别、惊天动地,但正如好莱坞著名编剧老师威廉·M·埃克斯所说:“你电影里的问题对全宇宙来说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但对你电影里的人物来说最好是个大问题。”在创作者的精心炮制下,人们很容易就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中去恶略。
观众情感的投射需剧中人物自然而流畅的表演,而该片的演员选角也是一大亮点。有过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学生创作,最大的制约便是演员。别说是要找来的群演表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就连在镜头面前做自己都是一件难事。但该片的演员的表演却是鲜活生动、自然而不做作。演员们自然地将情感在镜头前流露出来,让人们觉得镜头前的人就像我们的“身边人”。创作者对台词的设置也颇具匠心,无论是男主角的自白或是男主角与好友的对话中,都充满着诙谐幽默的语句和段子。这些语言并不是网络语言的照搬照抄,而是创作者加以加工创作,使其生活化后的产物。不得不说如此趣味横生的对白使得全片充满欢乐,甚至有时令人捧腹。东北口音的运用,使得整部影片充满生活气息——活像一部发生在身边的“二人转”。两位“妈妈”在片中台词不多,但都是本色出演,自然而不做作,与主人公的生动幽默形成鲜明反差,也突显出了母辈与子辈,学生与高考间的矛盾。
如果说有了好的剧情、结构与情感,那么做好一部影片剩下的最重要的就是技术了。不得不说创作者的摄影摄像方面的功底很好,整部影片的画面干净漂亮,构图考究而富有深意,暖色系与冷色系的交替使用也很好的反应了主人公的情景。而男女主角每天放学回家的经过河道的那条路,摄像上很多时候运用了主体背光的远景长镜头:暖金色的湖面上,过桥的两人却只是剪影般行进。这不禁令人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回想起记忆中似乎也有那么一个人,她的模样有如镜头中所表现的那样,只是夕阳下的倒影,但你难以忘怀和她经历过的一切,难以忘怀那天傍晚的夕阳。尽管技术细节上仍有许多小瑕疵,但技术在这里为感情提供了它应该做的——成为感情的载体。创作者不喧哗不取巧的摄像风格,使得观众能全身心投入到影片中去。
村上春树曾言,记忆终将是会淡去的,留在我们体内的只是滤去不美好之后的美好。生命“随年月淡去,随记忆老去”如何在喧嚣繁杂的世界里留下宝贵的记忆与故事,唯有我们的笔和影像。每一个影视创作者,终究都是一个造梦人,只为在大千世界留下你和我的名字。
?博卡解放者原创
《再见金华站》观后感(六):荷尔蒙引发的青春
很有诚意的片子。完全素人出演,生涩却不违和,很奇妙,哈哈。
我想做这样的小电影,大概就是回到做一件事情的初心吧。感动。
荷尔蒙引发的青春和美好。没有什么深刻的原因。
“曾经有一个人让你对未来有所期许,但是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
我常常在想,这对于个人有什么意义。它不会影响你以后的生活,十年以后,女生沦为了俗人抑或依旧美好,大概都与你不相干。它只是独立的存在你的记忆里,你会偶尔想起,或一瞬或真的怀念,然后继续每天实实在在的你的生活。但若真是要这么追究,大概生活本身也没有多大意义吧。一切让我们爱着生活、觉得活着真好的事情,都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曾经成为过别人画中的风景,只是随着年纪的变大,我更愿做陪你聊画的人。愿我有这样的能力。
《再见金华站》观后感(七):“咦,挺巧的”
最近工作并没有很忙,有几个下午都有空的时间在刷网页及视频,当然这根我直接领导回国休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不在眼前晃来晃去,整个人都处于比较放松状态。即便之前有空闲时间,也不会放纵到开个视频打发下时间,虽然这样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无聊中刷知乎,提到了这部微电影,看到了关于电影的一句话“某天,你无端想起一个人,她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是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其实平心而论,如果放在平时已经不会对这句话有什么感染,倒是昨晚因为有点没睡好,上午又加上感冒,整个人都处于昏昏沉沉状态,手上事情又没做好,很down,人在很down的状态下难免有点多愁善感的。所以索性就在YouTube找到了。才20几分钟,也就点开看了。
毕竟是中传学生的毕业作品,所以也不能过高要求,既然豆瓣评分都打了8点多,肯定有一定的可看之处,虽然开头出现的高中男孩模样对我没啥吸引的。我是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看的,只是看到女主出现的时候,才稍微专注了点。到这个时候,才感觉,恩好像还可以,挺还原我们中学时代的。女孩看起来斯斯文文,一定是那种学习认真,字也好看的类型。回想下高中时候,这类女孩好像蛮多的,也挺招一些男孩喜欢。当然了,相比那些高中就打扮很成熟,知道怎么把自己弄的更像个成熟的“女人”。我也很偏爱这一类,因为简单,因为纯真。
影片比较打动我的是,男孩为了等住在家里楼上的女孩,每天早起在门的猫眼里看她有没有下楼,如果下楼了,立马开门,假装出刚好遇到的情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每天如此,两个人并没有开口说话,一起并排的走到“金华”站。很简单,也很温馨类似的段子。我想,在中学时代,情窦初开的男孩女孩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段子。男孩很拙劣的“靠近”女孩的举动,一面让我看起来挺好笑,一面又让我想起曾经可爱的自己:)
如果说现在回忆起来,也是快10年了,没有10年,也是八九年前的时间了。(卧槽,时间真快)对,我想到了第一个让我真正意义上心动的女孩。她跟影片的女孩有点类型,就是那种一看起来就乖乖爱学习的好学生,如果不是因为高一我们坐前后位,我想我跟她也熟悉不起来。她是那种典型很闷话很少,但是一到考试就让人立马注意起来的女孩,而中学时代的我,没有现在这样的感性以及多愁善感。那个时候,还像个小男孩,头发很短,整天也是乐呵呵,学习没有那么多用心,成绩也是不怎么引人注意。那个时候我英语不好,而她还是英语课代表,成绩自然不用说。起初,做前后位我们也没有什么话说,也并不是一个初中毕业的,交集的人也不多。也不知道是哪天早上,她的橡皮丢在我的脚下,她坐后排不好捡到,而我很快的弯下身子捡到了橡皮,后头递给她,一定还很甜的说了句“给你”。哈哈,自认为肯定是很甜啊,记忆中的我,好像真的很爱笑,虽然笑起来眼睛成缝,也并不美,但是一定很阳光,看起来人很好。我记得她对我笑了下,竟然小声的说了句,“你人真好”。其实想想不可思议,不过是帮捡一块橡皮,至于吗?
不过,那次以后,我好像也会经常在课间回头跟她聊天说话。那个时候我,也没有很多les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是喜欢女孩,只是在此之前,一直对女生都有种有别与男孩的微妙情愫,不算是爱,但是我也说不清。随着跟她接触越多,好像越来越享受跟她分享各种段子的乐趣,而我却越来月沉溺于这种感觉中。卧槽,好纯情啊!
每天课间那点时间哪够呢。那个时候我们都还是骑自行车上下学,从车棚到教室大概有七八分钟时间,起初能遇到她,就会特别高兴,能够多分享一些小故事。后来摸准了她每天到校门口的时间,我也算好了从自己家到学校门口的时间,然后在校门口遇到,就开始一起推着车去车棚,再一起去教室。所以看到电影的男孩为了能够和女孩一起走到公交站台那个段时候,我真的马上想到高中那个段。记得开始的时候,她还会说“咦,挺巧的”。我去,我内心的os可是,巧个毛线哦,我可是算准时间的。后来看了部陈道明主演的电影,里面有句台词大概意思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巧合,所谓的巧合,只是有些人并不知道的刻意的努力和安排。恩,这句话说准了影片的那个男孩,也说准了十几岁刚刚情窦初开的我。
虽然因为表白,跟她也经历了大学的分分合合,但是每次在校门口偶遇这个段子,我还真没有跟她特意说过。可能后来也就忘记了,今天看到这个时候,我也才想起这些。那个时候沉溺跟她那段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滋味的感情里,眼中真的看不见其他美好的事物。若不是她学习一路top,逼着我跟她不要差距那么大,估计我的大学也是在荒废中度过。庆幸的是并没有,虽然大学那些考试什么鬼,我也忘记差不多,但是比起宅在宿舍见周公啥的要强那么一点点,毕竟找工作时候,也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用。我就姑且称之为那段给我唯一很有用很有价值的东西了。
现在回想,毕业也快三年了,而我最后一次见到她,还是在12年的夏天。虽然说网络不会让大家真的彻底失去联系,但是她的确是我微信里从来不会说话的人。对她的长相我也很模糊,毕竟是个一年也不会发三条微信,更别说是自拍的女人。而现在,再次写这些的时候,我已经很坦然,不会再像曾经那个小孩子一样哭着因为失去心爱的玩具那样舍不得,走不出。当然,她对我很重要,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她曾经让我对未来有很多期待,但现实就是,她永远也不会出现在我的未来里。
未来还很长,我希望你好,但是我希望我自己更好。我是写不出,只要你过的比好那就好,那么虚伪的话了:)青春你好噢,可是青春真的再见了!
《再见金华站》观后感(八):致青春
看完电影,忽然想起一首留在记忆里很久很久的歌,“想把我唱给你听,趁现在年少如花,最最亲爱的人啊,路途遥远我们在一起吧”,青春应该就是这样的吧。我喜欢你,无端的,我就是想告诉别人,我就是想表达出来。我所热爱的青春,像极了电影中的画面,长远镜头的画面,让人有一种想落泪的冲动。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也许ta出现在你的生命中,只是为了给你上那么一课,然后匆匆转身离开。可是,只是这样你的生命才会愈加丰富。我的高校年代也有一场对于我而言,声势浩大的暗恋,那时候啊,也会像张乙一样一天到晚绞尽脑汁的想那些酸溜溜的诗,那时候觉得自己真是情圣的样子。是的,就是张乙原创的那句,“只是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人哪怕ta不曾对我讲过一言一语 但我却听得到ta的声音”。我们一路行走,一路获得,一路遗失。我们不停地翻弄回忆,却再也找不回那时的自己。
《再见金华站》观后感(九):再见金华站(在下原创)
在那十字路口 我很想抱她一下
不知道为什么 就是想抱一下她
那是爱吗?
直到如今 我仍然会问自己
那晚的我 是否变成了她另一种身份?
她
有些发抖
我将手臂伸过去
整理她的围巾和帽子
将它们裹紧
虽然 说再见潇洒
但望着她离去的背影 我开始心痛
当她开始变得模糊的时候
我的感觉就是
想哭
节日的彩灯闪着斑斓的光
我转过身
朝着与她相反的方向 go home
那时
为何不抱住她?
难道那不是爱?
只是人在离别时 一种珍惜眼前事物的悸动吗?
如今
我养长了头发 胡子也要经常刮
吃饭睡觉是工作 上课成了偶尔的消遣
即使不说话
阳光仍会陪伴着我
北京奥运 收到她回国的消息
我很开心
想用一个拥抱 来表达对她的思念
可当见到她时 我连话都说不清楚
她走之前 留给我一封信
我打开看 是Tanya的那首《路口》
(起风了,走吧)
(恩)
(一路顺风)
(你也是……)
当时的话语又在我耳旁响起
我不清楚自己为何记忆犹新 也许 我对她从来就没有忘记过
转弯前
一对恋人从车前经过 看着他们手牵手年轻的背影
突然觉得我们都好傻 那时明明选择了 家 的方向 却从未想过要一起走
《再见金华站》观后感(十):再见,中学。
片头:车站上的“金华站”慢慢在黑场中突出,显示这部短片的名字。
因为早起十分钟,在开门出去的瞬间遇见一女孩,一见钟情。
天还是黑的,车站前已经有中学生等车了,穿着臃肿宽大的难看到极致的校服。
初中高中的时候,每个班上总有个女神级的人物,长得好,学习好,性格好,但偏偏对男孩子的追求不屑一顾,成为冰山美人。
总有一天,这哥们儿为了追女孩子抛弃了哥们儿,重色轻友的事儿谁没干过啊。——当然,情敌也出来了。——这哥们而贼精啊,立马找未来丈母娘打小报告。情敌被修理。——因为朋友,被迫和情敌和解。
谁说过,男人的文采都是追美女给追出来的。
她搬走了。
“你以为当妈的都是傻子啊。”哈哈。
“喜欢。”
原来你的不言不语最后凝结成两个字,给了他一个大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