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托尔斯泰《忏悔录》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曾经这样描述一张面庞:
对了,这个人就是她。现在他已经清楚地看出来那使得每一张脸跟另一张脸截然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不能重复的脸。尽管她的脸容不自然地苍白而且丰满,可是那特点,那可爱的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仍旧表现在她的脸上,她的嘴唇上,她的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而含笑的目光里,不但她脸上而且她的周身都流露出来的依顺的神情里。 ----托尔斯泰
●我发现,凡是写一手好文章的,字里行间总是潜伏着一个假想敌,或隐或现的。比如,曹雪芹的敌人是男人,金庸的敌人是女人;鲁迅的敌人是他人,托尔斯泰的敌人是他本人,张爱玲的敌人不分男女,只要是她的亲朋好友就行——陈晓卿的敌人,不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敌意之深浅,与城市体量及其距离乡村之远近,成正比。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纪昀在《清艳堂诗序》中写:“凡物色之感于外,与喜怒哀乐之动于中者,两相薄而发为歌咏。”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文学创作往往是由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相契合而产生。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的例子能生动地阐明这个创作原理:当列夫?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 ----《江苏苏州徐飞老师》
●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大家的活法其实都一样,都是按照人生存的基本原则在生活,这种基本原则不仅与教义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大部分与之背道而弛。 ----托尔斯泰《忏悔录》
●我历经世事
如今终于觅得幸福之所在
归隐田园
帮可帮之人
助无助之者,行善行之事
修身养性,怡情山水,泛舟书海,唱游天地
邻里坊间,其乐陶陶
这就是我理想的幸福
然后,最重要的,有你为伴,或许还有孩子
若得如此,夫复何求? ----托尔斯泰-家庭幸福《荒野生存》
●我与托尔斯泰不同,因为他竟记得自己刚出生时洗澡的光景,而我的幼年记忆皆是模糊。经母亲·提,大脑某处才勉强浮现出那个皮肤黝黑,垂着鼻涕、总是带着憎恨表情的小孩(我小时候就是这副模样)一副想吃红豆面包想得不得了,在泥地跺脚的模样。与现在善于忍耐的我,简直有天壤之别啊…… ----远藤周作《狐狸庵食道乐》
●deal is the beacon. Without ideal,
there is no secure direction; without direction ,there is no life.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Leo Tolstory(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河海小楼,窗下芦苇萧萧,友谊的长谭,艺术的小弥撒,几年后就被座中一人检举——「反动小集团」,为首者当然是我,抄家,拘留审查,说来说去不过是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爱艺术是要代价的,第一次我是这样付了。 ----木心《同情中断录》
●自从皮埃尔看见那些不愿意杀人的人进行可怕的屠杀后,他心里仿佛突然抽掉了那根支撑着一切、使一切变得有生气的弹簧,现在一切变成了一堆无用的垃圾。虽然他并没有意识到,但是他对世界的完美,对人心和自己的心灵,对上帝的信仰全都破灭了。这种思想状态皮埃尔以前也曾有过,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以前,当皮埃尔出现这样的怀疑时,这些怀疑的根源是自己的过错。但是当时他在心灵深处感到,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摆脱那种绝望和那些怀疑。但是现在他觉得,世界在他眼前崩溃,只剩下一堆无用的废墟,不是他的过错造成的。他感到要重新相信生活已经无能为力了。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如果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种思想,那么有多少心就有多少种爱情。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在奴才的心目中不可能有伟人,因为奴才对伟大这个词有奴才的理解。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她爱您,真的很爱您,她一心想为您做点儿什么,哪怕是一件消极的好事。 ----托尔斯泰《复活》
●即使我无欲无求,但在不清醒时分会意识到,这就是虚妄,然后也就没有什么好向往的了。 ----托尔斯泰《忏悔录》
●她只想证明自己,却伤害了所有人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我们这一代人,或是和我们生活方式相同的人中,大部分人都这样想:这些人中的部分人断言,他们思维和想象力的愚钝是一种哲学,并自称为“积极哲学”,但在我看来,即使这样,也不能把他们从看不到的问题,只舔食蜂蜜的那类人中分离出来,并且我也不能去模仿这些人,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愚钝的想象力,也不能人为地在自己身上生出这些愚钝来,当我看到巨龙和老鼠时,就像任何一个活人一样,我不能把目光从他们身上移开。 ----托尔斯泰《忏悔录》
●也许是因为得到了我会满足,得不到我也不伤心。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看到自己有两个面包,两条裤子,两栋房子,而别人没有,就会深深的自责,这是托尔斯泰。所以他讨厌自己的身份。中国的济公和尚也是。类似这样的情结很多很多。可是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家人呢。可以说是很差劲的。他的儿子说:”他作品里写的那些温暖,我一点也没感觉到。“ ----灵遁者《非线性波动》
●一直坚持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不管怎样,努力过后,请不要在秋天失落,容我暂时脱离正规。记得托尔斯泰怎么写的吗?皮埃尔经历过战争,觉得很震撼,他以为自己和全世界永远为之改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告诉自己:”我还是像从前一样对巴士司机大叫,咆哮,就像从前一样“。就像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正能量一样,不要压抑不要强装,一切就像从一样,再迎接折腾而不止。
●在此要提到的是苏联的集体文学,当初基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文学必须供大于求,这样开始了文学的集体生产。任何不同寻常的,独创的,饱含真相的成分,在它那里都成了社会不稳定甚至破坏颠覆的因素,作家也会因此遭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很常见的)。欧洲古典文学来自伟大作家狄更斯、托尔斯泰、果戈理他们的钻石一般宝贵和耀眼的文学遗产从此荡然无存。苏联的作家会每隔一周或者一个月开一次作家大会或私下聚会,互相交流,指责,修改那些生硬的作品,使他们变得成熟,更符合主流,更能滋养国家和民族的胃口。那些愚蠢的文学工作者永远不知道,成熟和迎合恰恰是文学书写的大敌,生硬和独立才是文学语言最重要而且必须保留的部分。在那里,作家不厌其烦地变换技巧或语言方式,但是必须符合文学界 ----纳博科夫《给薇拉的信》
●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要是一个人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思考的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初读托尔斯泰这句话,我灵魂上的颤动不亚于一场地震,它揭开了“理解死亡”与“醒悟人生”之间的秘密通道。是啊,许多大智慧者正是站在死之界面上俯瞰生命全景和浮世万象的,从终极角度关怀、检索、省察人生,以死来测量各种得失和价值轻重,用直面死亡的勇气填充生存意志的虚弱……
●托尔斯泰说:“我花了十年来读安徒生,却只读出了孤独。” ----《最美最感伤的相遇》
●张爱玲赠我生命的文笔。
亚里士多德.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赠我无限思维。
●我们只有离生命越远,离真理才越近。 ----托尔斯泰《忏悔录》
●这是我唯一相信的,我们仁慈的君主知道自己崇高的使命,将忠实于它。 ----托尔斯泰
●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虚无主义者。而他的合理身份也许还不只是一个思想家,倒更像一位没有具体信仰的神学家。 ----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
●萝莉控的宣言
托尔斯泰:萝莉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屠格涅夫:先相信自己,然后萝莉才会相信你。
哥白尼: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萝莉。
爱迪生:萝莉控,就是99%的hentai,加上1%的真爱。
爱因斯坦:控萝莉比推倒萝莉更重要。推倒萝莉只是从生理上满足自私,而控萝莉则是需要审美和追求,这也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托尔斯泰:萝莉控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种沉重的存在。
培根:萝莉就是力量。
●哲学的目的,应该是好的。是要告诉人们改如何更好的生活的。托尔斯泰是富豪,他说自己被富贵的身份束缚。维特根斯坦家族更是超级富豪家族,可是他却把所有的财产给了哥哥姐姐们。中国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 ----灵遁者《非线性波动》
●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历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里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至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烦恼,增加知识,就增加忧伤。 ----托尔斯泰《忏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