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她是好女人,还是坏女人?”
“应该说是个悲剧的女人。”
“她的死,值得不值得?”
“我也说不清,但她为自己活过,这是值得的。”
“她是不是很像扑火的飞蛾”
“不,她就是火”
●高中上学时段,全然不看,好后悔。不过寒暑假时间,看了本《余秋雨的散文集》:它把我带到了世界各地的风俗与文化当中,以作者的眼光去感受与领略未知的世界。那时就想,以后我也要去旅行,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还有高考过后,舍友要卖掉的一本《安娜·卡列尼娜》。看完就是觉得书中人物名字怎么这么长,看的晕乎乎的,来回折着看。 高中的图书馆,多半人当做自习室,而不是阅览室。我还记得有一次瞄了几眼钱钟书的《围城》,当时觉得好长,没耐心看下去,因为课程作业真心的多。上大学后,再一次碰到《围城》,拿起来就没放下去,一上午时间居然就看完了。好喜欢钱钟书啊,睿智,幽默。
●All happy families are like one another;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不同。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当我的眼睛合上时,看到的(内眼睑上的光晕)和想象到的(例如安娜? 卡列尼娜的形象)永远都是倏忽一下就各自消散。阅读就像这闭着眼的世界——阅读就发生在类似眼睑后面的地方。一本打开的书好比是百叶窗——它的封皮和书页将世界中无尽的喧嚣刺激拦在外面,鼓励我们去想象。 ----彼得·门德尔桑德《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她只想证明自己,却伤害了所有人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凭烙印识骏马,凭眼睛识恋人。 ----《安娜·卡列尼娜》
●不论是由灵魂还是情欲点燃,爱都是眩目的强光,它照亮一切,令人温暖且目盲——直到光芒渐渐消散,其它的现实才显露并介入:性格和志趣、家族和环境、地位和财富。它们安置或摧毁爱。爱火有多么炽烈,它燃尽时的灰烬世界就有多么寒冷。若信仰人的爱,失去时将何等颓废。 ----《安娜·卡列尼娜》
●谁都不满足自己的财产,谁都满足自己的聪明。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弗龙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黑发男子,不十分高,生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决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姿,从他的剪短的黑发和新剃的下颚一直到他的宽舒的、崭新的军服,都是又朴素又雅致的……当他走近她的时候,他的美丽的眼睛放射出特别温柔的光辉,脸上微微露出幸福的、谦逊而又得意的微笑(列文这样觉得),小心而恭顺地向她鞠躬,把他的不大而宽的手伸给她。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他凭着袭上他的心来的狂喜和恐惧知道她在那里。她站在溜冰场的那一头正和一个妇人在谈话。她的衣服和态度看上去都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列文在人群中找出她来,就好像在荨麻里找到蔷薇一样容易。由于她,一切都生了光辉。她是照耀周遭一切的微笑。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也许是因为得到了我会满足,得不到我也不伤心。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你是始终如一的,这是你的优点,也是你的缺陷。你有始终如一的性格,你要整个生活也是始终如一,但事实绝不是这样。你轻视公务,因为你希望工作永远和目的完全相符,而事实绝不是这样。你还要每个人的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恋爱和家庭始终如一,而事实绝不是这样。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构成的。 ----《安娜·卡列尼娜》
●昆德拉知不知道《告别圆舞曲》是个太巧妙以至于太脆弱的故事?我得说,我自己在小说阅读时好像一直听到他不怀好意的笑声。他曾经比较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指出来这两部小说都正面向着无时无刻源源不绝袭来的偶然碎片,这些某一时刻在人脑际闪过、到下一秒就完全消失的东西,在乔伊斯那里这只是人心迷航但什么事也没发生的寻常一天,而在托尔斯泰笔下却促成安娜突如其来的自杀悲剧。 ----唐诺《尽头》
●如果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种思想,那么有多少心就有多少种爱情。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