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查看格言:金庸小说中最令人无语的武功?

金庸小说中最令人无语的武功?

 时间:2022-01-12 16:40:56 来源:人生格言 
让我们从武学史出发,系统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关于金庸小说中最令人无语的武功是什么?

我们知道,一切武术的本质在于做功,这也是「武功」一词的来源。

历史上衡量一门武术是否强大,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这门武术的功率,即它在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为了提高功率,经典武学尝试了几种不同的设计理念。其中一种以快取胜的设计,希望通过增加 APM(Action Per Minute 即每分钟出招次数)来增加总功率,这类设计的典型例子是无尘道长的「追魂夺命剑」和赵半山的「千手暗器」。与之相对的另一种设计则以刚猛取胜,这种设计放弃对 APM 的追求,转而强调每次出招的能量,典型例子是洪七公等人的「降龙十八掌」。大家知道,这门掌法并不以快见长,但是它的每次出招都伴随着极大的能量输出,总功率同样颇为可观。以刚猛取胜的设计方式随后又催生了段智兴的「一阳指」等著名武术,而欧阳锋的「蛤蟆功」更是这个设计被推到极致的产物——每次出招都需要酝酿很久,但一旦爆发,威力极大。同时期大部分基于经典武学的武功,如「少林七十二绝技」等,则是在上述两种设计方法之间找一个可接受的平衡点。

很快人们发现,除了功率以外,武学还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标——命中率。一般来说,命中率和不可预测率成正比关系,因此为了提高命中率,这个时期的设计范式倾向于让招式变得难以预测。其中一个思路是组合多种模式,来产生足够的变化,如袁士霄的「百花错拳」、周伯通的「左右互搏」、黄蓉的「落英神剑掌」均属此列。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固定招式的淡化,为后来场论武学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随着武学研究的深入,经典武学的瓶颈越来越明显,武学领域开始出现基于「场论」的设计。与强调招式的经典武学相比,场论武学放弃了具体的招式,转而强调对周围空间力场的构建和控制。这是武学历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它抛弃了之前粗暴、直接的设计理论,转而使用一种更加优雅的框架。张三丰的「太极剑」、「太极拳」和独孤求败的「独孤九剑」是场论武学的重要例子。张三丰在传授「太极剑」时曾反复告诉张无忌,不要去记具象的招式,而是要去尝试控制周围更加抽象的力场,赵半山的太极云手在对敌时也不断尝试在周身建立漩涡式的力场,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大巧不工,虽然看似招数笨拙,但却总能一击致命,这种「无招胜有招」正是场论武学的精髓所在。

场论武学随后更是被推广到更多的使用场景下,如乔峰基于引力场的「擒龙功」,慕容复基于超对称场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谢逊基于声场的「狮子吼」等,而黄药师、洪七公和欧阳锋在桃花岛上用乐器和口哨进行的音场切磋,更是场论武学的巅峰。

场论武学如此成功,以至于整个武林陷入了一种自傲的癫狂。正当武林中人普遍认为武学已经结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横空出世,给整个武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设计观念。

「六脉神剑」在武学中引入了量子化假设。它利用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辐射出威力惊人的脉冲波。正是这个大胆的设计开启了量子武学的新时代。然而,此类武学的设计原理和直觉相违背,不容易驾驭,段誉在初学「六脉神剑」时就因为不够熟练而无法控制脉冲。目前基于这种设计的武术还是屈指可数,鸠摩智的「火焰刀」可以算另一个代表。

量子武学给武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流观点开始倾向于认为武学是没有止境的。尽管一切现有的武术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之内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没有人会知道新的武学什么时候会再次出现,也没有人知道武学的终极理论究竟在什么地方,而「乾坤大挪移」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

「乾坤大挪移」是一门综合了多种设计理念的武术。在狭义范畴内,它表现出类似于太极里的「借力打力」(如张无忌对阿二),慕容世家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张无忌对范遥)等特性,因此人们一度以为这是一种场论武学,但张无忌在六合塔下施展「乾坤大挪移」,在没有改变人们速度的情况下,直接改变了人们下坠的方向,这让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乾坤大挪移」使空间本身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为了更好地了解「乾坤大挪移」的设计理念,我们实验室提出了一种新的武学,即量子场论武学。顾名思义,这是量子武学和场论武学的结合。在实验中,我们让一束真空中的「六脉神剑」通过「乾坤大挪移」所在的空间,令人惊奇的是,「六脉神剑」的脉冲路径在这片空间里被扭曲了。这暗示着「乾坤大挪移」并非经典场论下的武学体系,而是具备更高阶的特征,人们的直觉是对的!

我们不敢说「乾坤大挪移」是一门终极武学,但我们可以说,这门武术在设计理念上是非常先进的,同时它也是独具一格的。因此,我们认为金庸武侠小说里最令人感到无语的,最难以理解的武术,很可能就是这个「乾坤大挪移」。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